我国古典诗歌中运动事件汉英互译的比较研究_第1页
我国古典诗歌中运动事件汉英互译的比较研究_第2页
我国古典诗歌中运动事件汉英互译的比较研究_第3页
我国古典诗歌中运动事件汉英互译的比较研究_第4页
我国古典诗歌中运动事件汉英互译的比较研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我国古典诗歌中运动事件汉英互译的比较研究    张迎芝摘 要: 本研究以talmy的运动事件框架及其词汇化模式研究为依据,运用该理论分析比较古典汉语诗歌中运动事件两种英译版本的表达方式,旨在探讨译者们在运动事件的“方式”和“路径”成分的语义表征方面的差异,以期为汉诗运动事件英译实践提供新的视角,从而为运动事件翻译批评提供新的理论依据。关键词: 古汉语诗歌 运动事件翻译 方式成分 路径成分 注意力视窗一、引言中华诗词蕴含着中华民族文化的精华,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古汉诗英译是传播、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方式之一。近些年来,关于汉语诗歌翻译的

2、专注和论文与日俱增。其中,中国翻译大师许渊冲先生的古典诗歌英译作品流传甚广。本文将从认知语义学的角度比较分析两位译者关于运动事件英译的不同表达。鉴于动词在诗歌中的重要作用,其在汉英翻译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本文拟以talmy的运动事件框架和词汇化模式研究为理论依据,对比分析许先生与曹先生的古汉诗英译作品,以期对汉诗英译的动词部分处理提供借鉴,更好地为外国友人展示出中国传统文化瑰宝的魅力。为讨论方便,下文将两种译文分别简称为“许译”和“曹译”。二、talmy运动事件框架及其词汇化模式talmy认为运动事件是“一个运动的场景或者一种状态的持续”。一个运动事件有四个组成部分:物像、背景、路径和运动。其

3、中,物像是发生位移的主体,背景是物像的参照物,路径是物像相对于背景而运动的路线或方向,运动则是物像位移本身。talmy还指出运动和路径是主要的次事件,路径是物像、背景和运动的纽带和桥梁。此外,运动事件可能有其他次事件,如“方式”和“原因”。例如:(1)a. the pencil rolled off the table.b. 便条飘到了地板上。the pencil blew off the table.便条吹到了地板上。(1) a. the pencil fell off the table.b. 便条掉到了地板上。例(1a)中的 “pencil”和例(1b)中的“便条”都是物像, “tabl

4、e”和 “地板”分别是背景,即“pencil/便条”的参照物。 “rolled”和“飘”是物像位移本身及运动的方式;“blew”和“吹”则是运动位移本身及原因。相比较而言,例(1)中的“fell”和“掉”只凸显了运动位移本身,即主要次事件之一,而背景化了其他可能存在的次事件。当然。例句中的“off/到”凸显了运动事件的主要次事件之一路径。由此可见,运动和路径是核心次事件,是运动事件必定包含的语义次范畴,而方式和原因则不一定映射到句法层面。作为运动事件的核心次事件之一,完整概念化的“路径”成分是一种包含起点部分,中间部分和终点部分的事件框架。编码者在进行语言表达时可以将整个连贯事件中的一部分通过

5、明确表述而至于前景,即开启“注意窗”,同时把不提及的部分至于后景。前景化的概念成分得到了强调,需要语言接受者的特别关注。由于后景化的部分通常可以凭借适当的语境被重获,读者仍然可以获得整个事件的完整概念。这就是“注意力视窗”的本质特征。例如:(2)the crate that was in the aircrafts cargo bay fell a. out of the plane through the air into the ocean.b. i. out of the plane into the ocean.ii. through the air into the ocean.ii

6、i. out of the airplane through the air.c. i. out of the airplane.ii. through the air.iii. into the ocean.例(2a)開启了完整的注意力视窗,即路径起点“out of the plane”,路径中点“through the air”,和路径终点“through the air”。例(2a)中的三种表达分别开启了两个部分的注意力视窗,而背景化了第三部分。例(2c)的三种表达各开启了某一部分的注意力视窗而后景化了其余部分。三、古汉诗运动事件中“方式”成分的英译处理(一)许译与曹译中的运动+方式模式

7、由于汉语中具有运动+方式语义特征的动词不及英语词汇丰富,在汉诗英译的时候,译者将面临如何选择最忠于原诗的英语方式动词的问题。(3)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独坐敬亭山许译:all birds have flown away, so high;a lonely cloud drifts on, so free.曹译:so high have all birds gone away,and a lonely cloud roams so free.(4)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悯农许译:at noon they weed with hoes;their sweat drips on the soil

8、.曹译:as they hoe weeds at noon,sweat falls on the soil soon.例(3)中“飞”凸显了鸟儿的运动方式,许译也用“flown”一词准确地传达了原诗描述的意象,而曹译则用“gone”背景化了方式,未能有效地忠于原文。另外,原句的“去”具有运动+路径的特征,同时借用“闲”字突出了孤云运动的方式。许译与曹译均采用了具有运动+方式特征的“drifts”与“roams”,准确传神地凸显了云彩飘来飘去,悠闲自在的样子。例(4)中“滴”凸显了运动+方式,形容汗珠一点一点地向下落,体现出了汗珠与米粒相似的形状,有震撼人心的效果。曹译中的“falls”只传达出

9、了“运动”成分,而许译中的“drips”准确地译出了原诗句的意象,不失为更好的选择。endprint(二)许译与曹译中的运动+方式活用中国古典诗歌十分讲究意境的创造,但常有无凸显谓语动词的情况,如“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这样流传千古的名句。译者在英译无谓语动词的诗句时就面临了如何选择合适的动词再现原句意境的难题。例如:(5)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登飞来峰许译:on the winged peak a sky-scraping pagoda towers.曹译:a pagoda stands over the winged peak.(6)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赠

10、从弟其二许译:the pine on hill-top towers high.曹译:all the pines on the hill stand high.(7)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许译:i dreamed of the frozen river crossed by cavaliers.曹译:i dream on the iced river chargers stand.例(5)(6)中的“塔”和“松”都是挺拔高耸的意象,许译选用了方式动词“tower”形象贴切地传达出了原诗的意境。曹译的方式动词“stand”未能体现出高耸之意,效果不如“tower”理想

11、。例(7)“铁马”指披着铁甲的战马。诗人陆游在晚年的时候还心系国家,盼望为国杀敌,还梦见自己骑着“铁马”跨过“冰河”出征北方疆场。许译用路径动词“cross”凸显了运动和路径信息“跨过”;曹译用方式动词“stand”凸显了静态的位移和方式“站立在冰河上”。相比较而言,许译更胜一筹。因此,在英译无凸显动词的汉语诗歌时,应该结合原诗句描写的意象,选择合适的译入语动词。四、古汉诗运动事件中“路径”成分的英译处理(一)许译与曹译中“路径”成分不同的词汇化模式汉语中存在一些趋向动词,如来、去、上、下等。所以,在汉语运动事件中不乏运动1+路径1、动词2+路径2的词汇化模式。当然,在汉英翻译过程中,英语译入

12、语可以选择遵循源语的词汇化模式,亦可采用英语本身惯用的模式,即运动+方式1+方式2+.。这基本上是由个人的叙事风格决定的。例如:(8)自来自去堂前燕,相亲相近水中鸥。江村许译:the swallow freely comes in and freely out goes.曹译:back and forth fly freely all the swallows.(9)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许译:we shall sail all the way through three gorges in a day;going down to xiangyang, well co

13、me up to luoyang.曹译:to dart thru the three gorges all in a day,from xiangyang to luoyang, we are so gay.例(8)“自来自去”用趋向动词“来”“去”传达出梁上燕子的运动及路径信息,解析词“自”描绘出燕子运动的方式“自由地”。许译沿用了原诗的词汇化模式运动1+路径1、动词2+路径2,表征为“comes in”与“goes out”。曹译则采用了卫星框架结构语言典型的词汇化模式运动+方式1+方式2+.,表征为“fly back and forth”。当中的“fly”更形象地描绘出了燕子的飞翔。从这

14、点上来看,曹译的效果略胜一筹。例(9)中的汉诗句同样采用了运动1+路径1、動词2+路径2、运动3+路径3的词汇化模式。“穿”、“下”、“向”均为路径动词。由此,大概可以看出许先生与曹先生在叙述“路径复合体”方面表现出了不同的风格。许译忠实于原诗的风格,曹译更符合译入语的表征习惯,各有千秋。(二)许译与曹译中“路径”事件不同的注意力视窗开启编码者可以在语言表述时选择开启或者关闭路径事件的某个部分。译者在翻译古典汉语诗歌中的路径事件可能出现不同的前景化或后景化的处理。例如:(10)春雨断桥人不渡,小舟撑出柳阴来。春游湖许译:what joy to see from willow shade com

15、e out a boat!曹译:when from the willow shade arrives a boat!(11)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渡荆门送别许译:the river rolls to boundless main.曹译:the river rolls throu endless main.例(10)原诗句中的“出”开启了路径的起点视窗“柳阴”。许译用复合卫星词“out from”开启了跟原诗句一样的注意力视窗。曹译用路径动词“arrives”开启了终点视窗即诗人所在之处,同时用卫星词“from”开启了起点视窗。起点路径视窗“柳阴”的开启,传达出了惊喜之情。终点路径的开启又平添

16、了一种马上可以登船继续游赏的快感。例(11)原诗句“江入大荒流”意思是长江进入了广袤的荒原也缓缓而流。“入”字开启了路径的终点视窗,把读者的注意力引到了“大荒”。许译遵循了原诗句的表达,用“to”凸显了路径的终点。曹译用“throu”开启的是路径的中间部分。换言之,曹先生把“endless main”理解为长江水流经之地而非终点,有种气势开阔的意境,更符合原诗的描写的意象。五、结语本文基于talmy的运动事件框架及其词汇化模式,以许渊冲先生和曹顺发先生的古汉诗英译为例,探讨了运动事件翻译中“方式”、“路径”成分的语义表征。经过比较分析发现:第一,许译在处理“方式”成分方面更胜一筹,更好地传达出原诗创造的意境。第二,在“路径”成分的语义表征方面,许译沿用原诗的词汇化模式,曹译采用了更符合译入语表达习惯的模式,呈现出了不同的叙事风格;第三,两位译者在运动事件注意力视窗开启的部分也存在不一样的选择,这是基于“注意力视窗”的认知机制实现的。鉴于诗歌大都具有语言精练、句式工整、意境深远的特点,曹译表现出了一定的优势。简而言之,本文的尝试对于中国古典诗歌的英译实践提供给了新的理论指导和翻译视角,也为翻译评论提供了新的解读视角,同时对于第二外语教学与英汉语言对比研究颇具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参考文献:1曹顺发.走进“形美”:古汉诗英译实践点滴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07.2王力.诗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