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必修二教案(新课标人教版)_第1页
高中生物必修二教案(新课标人教版)_第2页
高中生物必修二教案(新课标人教版)_第3页
高中生物必修二教案(新课标人教版)_第4页
已阅读5页,还剩4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学习必备欢迎下载课时教学目的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具实验准备教学内容及过程第周星期第节年月日2课题第一章 遗传因子的发现第 1.2课时课型新第 1 节 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 (一 ) 知识方面学习水平阐明孟德尔的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及分离定律。实理应分综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记解用析合体验孟德尔遗传实验的科学方法和创新思维。 能力方面运用分离定律解释一些遗传现象。( 1)对分离现象的解释,阐明分离定律。( 2)以孟德尔的遗传实验为素材进行科学方法教育。(3)运用分离定律解释一些遗传现象。1)对分离现象的解释。(2)假说演绎法。多媒体,教学讨论法、演示法、实验法方法导课“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仔会

2、打洞”这体现了一种什么现象?大家请看章引言,有何感想?展示教学目标 知识方面阐明孟德尔的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及分离定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体验孟德尔遗传实验的科学方法和创新思维。 能力方面运用分离定律解释一些遗传现象。提出问题学生阅读“问题探讨” ,思考讨论回答。自主学习 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和学习兴趣。小组交流 提示 1. 粉色。因为按照融合遗传的观点,双亲遗传物质在子代体内混合,子代呈现双亲的中介性状,即红色和白色的混合色粉色。2.此问题是开放性问题,目的是引导学生观察、分析身边的生物遗传现象,学生通过对遗传实例的分析,辨析融合遗传观点是否正确。有些学生可能举出的实例是多个遗传因子控制

3、生物性状的现象(如人体的高度等),从而产生诸多疑惑,教师对此可以不做过多的解释。只要引导学生能认真思索,积极探讨,投入学习状态即可。展示与精讲 孟德尔的初步介绍设疑:在 140 多年前孟德尔通过杂交实验揭示了生物遗传的基本规律。孟德尔为什么能揭示这一科学奥秘?组织学生交流对孟德尔的初步了解。讲述:结合学生的汇报,主要对孟德尔做以下简介。孟德尔自幼酷爱自然科学,通过对自然科学和数学的学习,孟德尔具有了杂交可使生物产生学习必备欢迎下载变异的进化思想,以及应用数学方法分析遗传学问题的意识。在实践中孟德尔选用豌豆、玉米、山柳菊等植物,连续进行了多年的杂交实验研究,其中最成功的是豌豆实验。当时科学界开展

4、对多种动植物的杂交实验,孟德尔总结了前人的经验,创新研究方法,如从单一性状入手观察分析遗传结果;用前人从未在生物学研究领域用过的数学统计方法进行分析研究;敢于挑战传统的观点,提出了颗粒遗传的思想等。豌豆做遗传实验容易成功的原因设疑:为什么用豌豆做遗传实验容易取得成功?讲述:结合挂图、课件和学生的回答,讲述豌豆的结构特点:豌豆自花传粉(且闭花受粉),结果是:自花传粉(自交),产生纯种;豌豆花大,易于进行人工杂交;即去雄套袋(防止其他花粉的干扰)授粉(采集另一种豌豆的花粉,授到去掉雄蕊的花的柱头上),获得真正的杂种;具有稳定遗传的、易于区分的性状,如豌豆茎的高度有悬殊的差异,通过观察很容易区分,进

5、行数据统计。讲述:结合上述内容,引导学生给出性状、相对性状、自交、杂交、正交和反交等概念。一、一对相对性状的实验孟德尔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时怎样设计的?讲述利用挂图让学生比思考边讲解。纯种高茎豌豆×纯种矮茎豌豆(或)(或)F1:高茎豌豆自交F2:高茎豌豆787:矮茎豌豆:2773:1给出 显性性状、隐性性状、性状分离的概念。F2 中出现3:1 的性状分离比是偶然的吗?讲解 :孟德尔 8 年一共做了很多种性状,其中非常有成就的是 7 对相对性状,(课件展示他做的豌豆杂交实验的结果)发现显性和隐性不是偶然的,它带有相当的必然性,另外它还带有普遍性,而且 F2 代还带有特定的比例,大致都

6、在 3: 1 左右。二、对分离现象的解释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结合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图解,引导学生分析:孟德尔是如何解释子一代只出现显性性状的?为什么子二代会出现性状分离,且分离比为31?教师结合图1 5 讲解孟德尔的解释P:DD × dd1.遗传因子是独立存在的 . 互不融合2.遗传因子在体细胞中是成对存在的F1 配子: D d 3.F1 在形成配子的时候成对的遗传因子要发生分离 ,.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F1:中 ,随配子遗传给后代。Dd x Dd学习必备欢迎下载F2 配子: DdDdF2:DDDdDddd 4.受精时,雌雄配子的结合是随机的。DD :Dd:dd1:2:1引出 纯合

7、子和杂合子 的概念F2假如雌雄配子的结合不是随机组合的能出现31的结果吗?提示因为满足孟德尔实验条件之一是雌、雄配子结合机会相等,即任何一个雄配子 (或雌配子)与任何一个雌配子(或雄配子)的结合机会相等,这样才能出现3 1 的性状分离比。第2课时实验针对上节课提出的问题组织学生交流自己的见解。设疑:孟德尔在不知道遗传因子是什么的情况下, 用抽象的遗传因子来分析杂交实验结果。提出了遗传因子在体细胞中成对存在,在配子中单个出现的假说,是超越自己时代的一种非凡的设想。 生物体在进行有性生殖时,遗传因子分离,配子随机组合真能出现31的性状分离现象吗?让我们通过模拟实验来体验孟德尔的假说。指导学生阅读实

8、验的目的要求,明确相关的问题。在学生阅读的基础上,帮助学生明确实验要求。1. 两个小桶代表什么?两个小桶中的D 小球和 d 小球代表什么?1. 两个小桶分别代表生物体的精巢和卵巢; D小球和 d 小球分别代表含有显性遗传因子和隐性遗传因子的配子。2. 为什么每个小桶内的 d 小球和 D 小球数目都是10 个?2. 每个小桶内的 d 小球和 D 小球数目都是 10 个,确保雌、雄配子数目相等。3. 分别从两个小桶内抓取一个小球组合在一起的含义是什么?3. 分别从两个小桶内抓取一个小球组合在一起的含义是:模拟雌、雄配子的随机结合。4. 将抓取的小球放回原来的小桶内,摇匀,按步骤(3)重复做 50

9、100 次的含义是什么?4. 将抓取的小球放回原来的小桶内,摇匀,按步骤(3)重复做50 100 次,是为了确保观察样本数目足够多。雌、雄配子结合的机会相等。准备实验材料用具。巡回检查、指导学生做实验。组织学生汇报,统计全班的实验结果,引导学生将每个小组的实验结果与全班总的实验结果作比较,比较的结果说明了什么?思考:为什么全班的实验结果与预期的结果更接近?如果孟德尔在研究遗传实验时,只统计 10 株豌豆杂交结果,他还能正确解释性状分离现象吗?与每个小组的实验结果相比,全班实验的总结果更接近预期的结果,即彩球组合类型数量比DDDddd=121,彩球代表的显性与隐性类型的数值比为31。因为实验个体

10、数量越大,越接近统计规律。如果孟德尔当时只统计10 株豌豆杂交的结果,则很难正确地解释性状分离现象,因为实验统计的样本数目足够多,是孟德尔能够正确分析实验结果的前提条件之一。当对10 株豌豆的个体做统计时,会出现较大的误差。三、对分离现象的解释的验证设疑:孟德尔假说合理地解释了豌豆一对相对性状杂交实验。但是作为一种正确的假说,仅能解释已有的实验结果是不够的,还应该能预测另一些实验结果。孟德尔是如何实现这一目的的学习必备欢迎下载呢?讲述:孟德尔的测交实验,给出测交概念,指导学生通过绘制遗传图解,预测测交实验的结果。巡视检查学生习作的情况。通过课件或板图,展示规范的测交遗传图解,对学生出现的错误给

11、予及时的纠正。杂交子一代隐性纯合子高茎矮茎测交Dd×dd配子Ddd测交后代Dddd高茎矮茎的1:1遗传图解2一对相对性状测交实验图解展示孟德尔的测交实验结果,即用子一代高茎豌豆(Dd)与矮茎豌豆(dd)测交,在得到64 株后代中, 30 株是高茎, 34 株是矮茎,两种性状之比接近11。设疑: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结果与预测结果是否相同,这一结果说明了什么?孟德尔设计测交试验的巧妙之处是什么?介绍假说 演绎法。四、分离定律依据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实验,引导学生归纳分离定律。在生物的体细胞中,控制同一性状的遗传因子成对存在,不相融合;在形成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发生分离,分离后的遗传因子分别

12、进入不同的配子中,随配子遗传给后代。技能训练提示将获得的紫色花连续几代自交,即将每次自交后代的紫色花选育再进行自交,直至自交后代不再出现白色花为止。巩固与总结1选材:豌豆自花传粉、闭花受粉纯种性状易区分且稳定真实遗传2过程:人工异花传粉一对相对性状的正交P(亲本)高茎DDX矮茎dd互交反交F1(子一代)高茎Dd纯合子、杂合子F2(子二代)高茎DD :高茎1:Dd2:矮茎:dd1分离比为3:13解释性状由遗传因子决定。(区分大小写)因子成对存在。配子只含每对因子中的一个。配子的结合是随机的。4验证 测交( F1) DdXddF1 是否产生两种高 1: 1矮比例为 1: 1 的配子教学后记学习必备

13、欢迎下载课时教学目的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具实验准备教学内容及过程第周星期第节年月日2课题第 2 节 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 (二)第 3.4课时课型新 知识方面学习水平1.阐明孟德尔的两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及自由组合定律实理应分综2.说出基因型、表现型和等位基因的含义。记解用析合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分析孟德尔遗传实验获得成功的原因。 能力方面1、孟德尔对自由组合现象的解释及杂交试验分析图解2、对自由组合现象解释的验证测交试验及其图解( 1)对自由组合现象的解释,阐明自由组合定律。(2)分析孟德尔遗传实验获得成功的原因。(1)对自由组合现象的解释。多媒体教学归纳法、讨论法、师生互动法及讲授方法法等

14、导课引入以“问题探讨”引入。提示可以通过水稻杂交育种等实例,使学生自然地认识到任何生物都不止表现一种性状,后代表现的特征可以是两个亲本性状组合的结果。进一步地思考讨论,双亲的性状是遵循什么规律进行组合、传递给后代的?在育种实践中人类如何获得所需的性状组合?展示教学目标提出问题 阅读 P9P10 第三段,思考时提出的问题。自主学习小组交流展示与精讲一、两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问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影响其他相对性状?孟德尔两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是怎样设计的?讲述教师以挂图和学生的回答讲述:一、两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一)实验现象1、杂交 P:黄色、圆粒X绿色、皱粒(种子)(种子)(植株)(植株)F1:

15、(受精卵)黄色、圆粒(种子、 100% )2、 F1 自交:黄色、圆粒(种子时的F1)(即:黄、圆X黄、圆)同植株卵子精子F2:种子学习必备欢迎下载黄色圆粒、绿色圆粒、黄色皱粒、绿色皱粒315108102(9:3:3(二)数据分析32:1)1、分析每对性状的F2:粒色:黄 /绿 = 315+101 / 108+32粒形:圆 /皱 =315+108 / 101+323: 13: 12、结论:1)每对相对性状的遗传仍遵循分离定律;2)两对相对性状遗传时,遗传因子互不干扰。二、对自由组合现象的解释二、对自由组合现象的解释1、杂交:纯黄、圆X绿、皱P 基因型( YYRR )( yyrr )配子:YRy

16、rF1:YyRr(黄色圆粒种子)2、F1自交植株F1 配子: YR1/4YRyRYrYryR1/4Yr1/4yr1/4(每对遗传因子彼此分离,不同对的遗传因子可以自由组合)F2:YR( 1/4)yR( 1/4)Yryr( 1/4)( 1/4)YRYYRRYyRRYYRrYyRr( 1/4yRYyRRyyRRYyRryyRr1/4YrYYRrYyRrYYrrYyrr1/4yrYyRryyRrYyrryyrr1/4F2 基因型则有:至少有一Y 一 R 黄圆(前显后显)( 9/16):Y_R_ :YYRRYYRr二 yy( 1/16)YyRR( 2/16)YyRr有 R:yyR (前隐后显)绿圆(2

17、/16 )( 4/16)_:( 3/16)yyRR有 YYYrr两 yy( 1/16)yyRr( 2/16)两 rr:Y_rr (前显后隐)黄皱:( 3/16)( 1/16)Yyrr( 2/16)两 rr:yy rr (前隐后隐)绿皱:( 1/16)yyrr( 1/16)提示从数学角度看,( 3 1) 2 的展开式为93 3 1,即 9 33 1 的比例可以表学习必备欢迎下载示为两个31 的乘积。对于两对相对性状的遗传结果,如果对每一对性状进行单独的分析,如单纯考虑圆和皱或黄和绿一对相对性状遗传时,其性状的数量比是圆粒皱粒=( 315+108)( 101+32) =3 1;黄色绿色 =( 31

18、5+101)( 108+32 ) =3 1。即每对性状的遗传都遵循了分离定律。这无疑说明两对相对性状的遗传结果可以表示为它们各自遗传结果的乘积,即 9 3 3 1 来自于( 31) 2。(第 2 课时)二、对自由组合现象解释的验证测交1、亲本:( F1 种子)黄圆X绿皱设计:(YyRr )( yyrr )植株配子YRyRYryr(1/4) ( 1/4)( 1/4) ( 1/4)yr100%YyRr1/4yyRr1/4Yyrr1/4yyrr1/4黄圆、绿圆、黄皱绿皱1111测交后代实际:31272626( F1作母本)24222526(F1作父本)结论:测交有4 种( 1:1: 1:1)的后代,

19、说明F1 产生 4 种( 1:1: 1:1)的配子,细胞二对遗传因子进行自由组合。三、自由组合定律 板书控制不同性状的遗传因子的分离和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在形成配子时, 决定同一性状的遗传因子彼此分离,决定不同性状的遗传因子自由组合五、孟德尔实验方法的启示成功的原因:提示 1. 豌豆适于作杂交实验材料的优点有:( 1)具有稳定的易于区分的相对性状;( 2)豌豆严格自花受粉,在自然状态下可以获得纯种,纯种杂交获得杂合子; ( 3)花比较大,易于做人工杂交实验。孟德尔正是因为选用了豌豆做杂交实验,才能有效地从单一性状到多对性状研究生物遗传的基本规律,才能对遗传实验结果进行量化统计,所以科学地选择实验

20、材料是科学研究取得成功的重要保障之一。2.如果孟德尔只是研究多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很难从数学统计中发现遗传规律,因为如果研究 n 对相对性状,将会有 2n 个性状组合, 这是很难统计的,也很难从数学统计中发现问题,揭示生物的遗传规律。这也是前人在遗传杂交实验中留下的经验与教训,孟德尔恰恰借鉴了前人的遗传研究经验,改变实验方法,从简单到复杂地进行观察、统计、分析实验结果,从而发现问题、提出假说、实验验证、得出结论。3. 很难。因为通过统计,孟德尔发现了生物性状的遗传在数量上呈现一定数学比例,这引发他揭示其实质的兴趣。同时这也使孟德尔意识到数学概率,也适用于生物遗传的研究,从而将数学的方法引入对遗传

21、实验结果的处理和分析。4. 作为一种正确的假说,不仅能解释已有的实验结果,还应该能够预测另一些实验结果。可参考教科书对“假说演绎法”的解释。5. ( 1)扎实的知识基础和对科学的热爱。孟德尔在维也纳大学进修学习时,通过对自然科学的学习,使他具有生物类型是可变的,可以通过杂交产生新的生物类型等进化思想。同时孟学习必备欢迎下载德尔还学习数学,使他受到“数学方法可以应用于各门自然科学之中”的思想影响,产生应用数学方法解决遗传学问题的想法,使孟德尔成为第一个认识到概率原理能用于预测遗传杂交实验结果的科学家。( 2)严谨的科学态度。从观察遗传现象出发,提出问题,作出假设,然后设计实验验证假设的研究方法。

22、( 3)勤于实践。进行了 8 年的研究,统计分析。( 4)敢于向传统挑战。提出了“颗粒性遗传”的思想。总结:1、选材准确自花传粉中闭花传粉的自然纯种豌豆;人工传粉杂交后可避免外来花粉干扰,结果可靠豌豆有多对易于区分的相对性状(高- 矮;圆粒 - 皱粒;)2、研究方法恰当先对一对相对性状进行遗传研究,后多对相对- ,设计测交实验进行验证;3、利用统计学进行分析;六、孟德尔遗传规律的再发现1、基因控制生物体性状的基本单位- 。2、表现型生物个体表现出来的性状。如高度(高茎、矮茎)3、基因型与表现型有关的基因的基因组成。如 DD 、Dd 高茎dd矮茎4、等位基因控制相对性状的基因(D d)提示性状表

23、现遗传因子组成环境条件七、分离规律实验现象与遗传题解题1、高X矮高亲本杂交( AAXaa);2、F1 高 X F1 矮高3:矮 1亲本杂合子自交(Aa X Aa );3、F1 高X矮高 1:矮 1亲本测交( AaXaa)巩固与总结小结1后代性状分离比说明3:1杂合子X杂合子1:1杂合子X隐性纯合子1:0纯合子X纯合子 ;纯合子X显性杂合子2n 对基因杂交F1 形成配子数F1 配子可能的结合数F2的基因型数F2 的表现型数F2 的表型分离比124323: 12416949:3:3:12n2n4n3n2n( 3+1)n教学后记学习必备欢迎下载第周星期第节年月日课时3课题第二章 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第

24、 5,6,7 课时课型新第 1 节 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 知识方面学习水平1.阐明细胞的减数分裂。实理应分综教2.举例说明配子的形成过程。记解用析合学3. 举例说明受精过程。目4. 阐明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对于生物遗传和变异的重要性。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认同物质的规律性,树立辨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能力方面1. 使用高倍显微镜,观察蝗虫精母细胞减数分裂固定装片。2. 运用模型建构的方法,模拟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数目和行为的变化。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具实验准备教学内容及过程(1)减数分裂的概念( 2)精子的形成过程 ( 3)受精作用的过程1)模拟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变化(2)比较精子和卵细胞形成过

25、程的异同(3)观察蝗虫精母细胞的减数分裂多媒体挂图、模型教学实验探究法、讲述法、比较法方法导课 章引言大家请认真看P15 的第 2 章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引言。展示教学目标提出问题 问我们上学期学过,真核细胞的分裂方式有三种,是哪三种?以前学过了有丝分裂和无丝分裂,现在学习减数分裂。问首先请看 “问题探讨” 中的图, 仔细观察果蝇的体细胞和配子中染色体有什么区别?(答:配子染色体数是体细胞染色体数的一半;配子染色体是由体细胞每对染色体中分别取出一条组成的。)问:这说明配子是如何产生的?(答:由体细胞分裂而来的。)问这个过程是通过有丝分裂实现的吗?有丝分裂的特点是什么?(答:染色体复制、均分;有丝

26、分裂前后染色体数目不变;从而在生物亲代和子代间保持遗传性状的稳定性。)而配子的形成需要分裂后染色体数目减半,可见它不是通过普通的有丝分裂产生的,而是通过一种特殊方式的有丝分裂,即减数分裂产生。自主学习小组交流展示与精讲一、减数分裂问 减数分裂的含义是什么?配子的形成为什么必须经过减数分裂?强调: (1) 范围 :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无性生殖的生物不进行减数分裂)(2) 特点 : 在整个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只复制一次,而细胞连续分裂两次。(3) 结果 : 新产生的成熟生殖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比原始生殖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减少了学习必备欢迎下载半。(一)精子的形成过程间期减数第一次分裂分裂下面我

27、们结合哺乳动物精子和卵细胞的形成,介绍减数分裂的过程。讲述:高等动植物的减数分裂发生在有性生殖器官内。人和其他哺乳动物的精子是在睾丸中形成的。 ( 指导学生观察课本图2-1 。 )睾丸里有许多弯弯曲曲的曲细精管。在曲细精管中,通过有丝分裂产生大量的精原细胞。每个精原细胞的染色体数目与体细胞染色体数目相同,这说明精原细胞是通过哪种方式产生的?在精原细胞时期,进行了染色体复制。此时相当于有丝分裂的哪一个时期?复制的结果,染色体由2 个染单体组成(板画 ) ,也和有丝分裂间期一样,染色体是细丝状,用光学显微镜是看不到的。间期复制完成后,细胞进入减数第一次分裂分裂期,此时的细胞,叫初级精母细胞。第一次

28、分裂的前期,细胞中的同源染色体两两配对,叫联会 。所谓的 同源染色体 ,指减数分裂时配对的两条染色体,形状和大小一般都相同,一个来自父方,一个来自母方。联会后,染色体进一步螺旋化变粗,逐渐在光学显微镜下可见每个染色体都含有两个姐妹染色单体,由一个着丝点相连,每对同源染色体则含有四个姐妹染色单体,叫四分体 。强调 :1 个四分体 1 对同源染色体2 条染色体 4 条染色单体(DNA)由此,我们可以推算,果蝇体细胞有4 对 8 个染色体,减数分裂时,形成多少个四分体?人呢?把四分体时期和联会时比较,由于染色体复制在精原细胞时就发生了,因此,它们所含的染色单体、 DNA数目都是相同的,不同的主要是染

29、色体的螺旋化程度不同,联会时染色体螺旋化程度低,染色体细,在光学显微镜下还看不清染色单体,因此,没有在图上表示出来。四分体时期,染色体螺旋化程度高,染色体变粗了,可在光学显微镜下清楚地看到每一个染色体有两个单体。随后,各个四分体排列在细胞中央,同源染色体好象手拉手似地排成两排,( 教师指着相应的图说明 ) 纺锤丝收缩, 牵引染色体向两极移动, 导致四分体平分为二, 配对的同源染色体分开,但此时着丝点并未分开 ,每一染色体上仍有两条染色单体。接着发生细胞分裂,一个初级精母细胞分裂成两个次级精母细胞,而每个次级精母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就只有初级精母细胞的一半了 。联会的同源染色体分开,说明染色体具有

30、一定的独立性,由于两个同源染色体在细胞中央的排列位置是随机的,可以互相交换,因此,就决定了同源的两个染色体各移向哪一极也是随机的,这样,不同对的染色体(非同源染色体)之间就可以自由组合。提示 3. 在减数第一次分裂中出现了同源染色体联会,四分体形成,非姐妹染色单体间交叉互换,同源染色体分离,使得细胞两极各有一整套非同源染色体,从而使形成的次级精母细胞中染色体数目减少为初级精母细胞的一半等行为。上述过程可使配子中染色体数目减半。这样再通过以后发生的两性配子结合成合子的受精作用,就能维持生物前后代体细胞染色体数目的恒定,从而保证遗传的 稳定性 。上述过程还可以使经过减数分裂产生的配子类型多样, 从

31、而增加了生物的变异, 增强了生物适应环境的能力,有利于生物的进化 。减数第二次分裂的基本过程与有丝分裂相似:中期,染色体的着丝点排成一排,后期,着丝点一分为二,两个姐妹染色单体成为两个染色体(但无同源染色体),在纺锤丝的牵引下,移向两极,接着,细胞分裂,两个次级精母细胞分裂成4 个精子细胞,减数分裂完成。提问:把精子细胞的染色体数目和刚形成的次级精母细胞以及初级精母细胞相比,有何变化?学习必备欢迎下载精子细胞再经过变形,形成精子,在这个过程中,丢掉了精子细胞的大部分细胞质,带上重要的物质细胞核内的染色体,轻装上阵,并形成了一个长长的尾,便于游动。总结:现在,我们再重复回顾一遍精子的形成过程(

32、板书总结过程) 。染色体同源染色体联会成着丝点分裂精原复制初级 四分体(交叉互换)次级单体分开精 变形精细胞精母分离(自由组合)精母细胞子染色体 2N2NN2NNNDNA 2C 4C 4C2C2CCC强调: 1染色体复制在精原细胞时期。2染色体数目减半发生在第一次分裂时期,减半的原因是同源染色体的分开。3着丝点的分裂,染色体一分为二,发生在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中。第2课时卵细胞的形成过程下面我们再来了解卵细胞的形成过程。讲述:人和其他哺乳动物的卵细胞是在卵巢中形成的,其过程与精子形成过程基本相同,但也有区别。 ( 示卵细胞形成过程挂图,并随讲授内容完成板书)提问:请同学们将卵细胞的形成过程与精子

33、形成过程相比较,找出二者的相同与不同处?(答: 相同点 :染色体复制一次,都有联会和四分体时期,经过第一次分裂,同源染色体分开,染色体数目减少一半,在第二次分裂过程中,有着丝点的分裂,最后形成的卵细胞,它的染色体数目也比卵原细胞减少了一半。不同点 :每次分裂都形成一大一小两个细胞,小的叫极体,极体以后都要退化,只剩下一个卵细胞,而一个精原细胞是形成 4 个精子;卵细胞形成后,不需要经过变形,而精子要经过变形才能形成。)不知大家注意到没有?精子或卵细胞的形成过程中,还发生了一个重大变化,即四分体中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有时会发生缠绕,并交换一部分片段,这种现象称为交叉互换,容易引起生物的变异。(

34、指示课本中减数分裂图解相应处,教师粗略介绍四分体时期的交叉互换。)判断分裂图象学习必备欢迎下载奇数减或生殖细胞染不有丝色有配对体偶数同源染色体有减无减实验: P211. 减数第一次分裂会出现同源染色体联会、四分体形成、同源染色体在赤道板位置成对排列、同源染色体分离、移向细胞两极的染色体分别由两条染色单体组成等现象。减数第二次分裂的中期,非同源染色体成单排列在细胞赤道板位置,移向细胞两极的染色体不含染色单体。2. 减数第一次分裂的中期,两条同源染色体分别排列在细胞赤道板的两侧,末期在细胞两极的染色体由该细胞一整套非同源染色体组成,其数目是体细胞染色体数的一半,每条染色体均由两条染色单体构成。减数

35、第二次分裂的中期,所有染色体的着丝点排列在细胞的赤道板的位置。末期细胞两极的染色体不含染色单体。3.同一生物的细胞,所含遗传物质相同;增殖的过程相同;不同细胞可能处于细胞周期的不同阶段。因此,可以通过观察多个精原细胞的减数分裂,推测出一个精原细胞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连续变化。第 3 课时二、受精作用讨论一 1. 代表分别来自父方和母方的同源染色体联会。2.4 条。减数第一次分裂结束。2 条。3. 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中的同源染色体联会,形成四分体,同源染色体在赤道板位置成双排列,同源染色体分离,分别移向细胞两极;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中非同源染色体的着丝点排列在细胞的赤道板上,着丝点分裂,染色单体

36、成为染色体,移向细胞两极。4.2 个。 2个。讨论二 1.每个配子都含有两种颜色的染色体。2.4 种。3.8种。提问:生物的细胞经减数分裂后,产生染色体数目减半的精子和卵细胞。那么,这些成熟的生殖细胞和体细胞之间又有什么关联呢?生物的体细胞是怎样形成的?(答:通过受精作用形成。)提问:什么是受精作用?(答:卵细胞与精子相互识别、融合成为受精卵的过程。)( 请学生看教材彩图2-7 ,设想受精的具体过程,并在教师引导下尝试描述。)(答:在受精作用进行时,通常是精子的头部进入卵细胞,尾部留在外面。与此同时,卵细胞的细胞膜会发生复杂的生理反应, 以阻止其他精子再进入。 精子的头部进入卵细胞后不久,精子

37、的细胞核就与卵细胞的细胞核相融合,使彼此的染色体会合在一起。)提问:通过受精作用,染色体的数目出现什么变化?(答:受精卵中染色体数目又恢复到原来体细胞中的数目,其中一半来自精子 ( 父方 ) ,一半来自卵细胞 ( 母方 ) 。)提问:现在我们再回头看看同源染色体的概念,同学们现在是否真正明白了同源染色体一条来自父方,一条来自母方的意思了?(答:从同源染色体的角度看,精子和卵细胞中的同源染色体都是成单存在,精子带有其中的一条,卵细胞带有其中的另一条。受精后,这两条同源染色体到了一个细胞中,它们就成对存在了。所以,关于同源染色体的概念说法,就是这个意思。)学习必备欢迎下载受精后,受精卵迅速地进行细

38、胞分裂、分化,新生命由此开始了遗传物质与环境相互作用的发育过程。总结:减数分裂,受精作用图解( 教师从成体开始边讲边板画逐步展示) 。略同学们已经知道减数分裂形成的精子和卵细胞,必须通过受精作用结合形成受精卵,才能发育成新个体。对于生物个体而言,父亲体内所有的精原细胞,染色体组成并无差别;母亲体内的卵原细胞也是如此。可是“一母生九子,九子各不同。”提问:那为什么同样双亲的后代会呈现多样性呢?(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分析原因:新一代继承了父母双方的遗传物质。由于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以及非姐妹染色单体间交叉互换,形成的配子的染色体组成具有多样性,导致不同配子遗传物质的差异,

39、加上受精过程中卵细胞和精子结合的随机性,所以必然导致后代性状的多样性。)提问:这种多样性对于生物进化有什么作用?(答:这种多样性有利于生物在自然选择中进化,体现了有性生殖的优越性。)此外,从上面的图中可以看出,减数分裂使染色体数目减半,受精作用使染色体数目又恢复到原来的数目,从而使生物前后代染色体数目保持恒定,因此,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对于生物前后代染色体数目的恒定性,对于生物的遗传和变异,都是十分重要的,由此也可看出,生物的各种变化无论有多复杂,也是有规律可循的巩固与总结精原细胞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数目变化表时间前中后末期期期期期期染色体数888目(条)精原细胞形成精子过程中染色体数目变化表细

40、胞精原初级精类型细胞母细胞16次级精母细胞细胞8精染色体数目8844(条)精原细胞形成精子过程中染色体数目变化图教学后记学习必备欢迎下载课时教学目的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具实验准备教学内容及过程第周星期第节年月日2课题第 2 节 基因在染色体上第课时课型新 知识方面学习水平1.说出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理论假说和实验证据。实理应分综2.运用有关基因和染色体的知识阐明孟德尔遗传规律的实质。记解用析合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认同科学研究需要丰富的想像力,大胆质疑和勤奋实践的精神,以及对科学的热爱。 能力方面尝试运用类比推理的方法,解释基因位于染色体上。( 1)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理论假说和实验证据。(2)孟德

41、尔遗传规律的现代解释( 1)运用类比推理的方法,解释基因位于染色体上。(2)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实验证据。教学列表比较法、对话法、探究法方法导课引导学生阅读 “问题探讨 ”一栏的内容,进行思考和讨论。提示这个替换似乎可行。由此联想到孟德尔分离定律中成对的遗传因子的行为与同源染色体在减数分裂过程中的行为很相似。一条染色体上可能有许多个基因。展示教学目标提出问题 阅读思考自主学习 一、萨顿的假说基因和染色体行为存在着明显的平行关系:基因染色体在配子保持完整性和独立保持相对形成和受精性稳定的形态结时构在细胞在配子中,成对中的同左的存在方式一个在体细胞中,成对存在体细胞一个来自父方,一个同左中的来源来自

42、母方形成配非等位基因自由组非同源染子时的行为合色体自由组合阅读思考回答填表小组交流学习必备欢迎下载展示与精讲 二、基因位于染色体的实验证据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讨论作答。 (如果学生的学习有困难, 教师可引导学生对如下问题进行分析解释。)1.根据哪一个杂交组合判断出果蝇的显性性状?为什么?2.果蝇的白眼性状遗传有什么特点?是否与性别有关?3.如果控制果蝇眼色的基因用字母W 表示,而且它位于X 染色体上,你能用基因W 和X 染色体写出摩尔根的两组果蝇杂交实验的遗传图解吗?4.如果你是摩尔根,你将如何解释果蝇白眼性状的遗传?5.需要设计一个测交实验来验证你的解释吗?为什么?如何设计?板图证据:果蝇的限性遗传红眼 XWXWX白眼X wYX WY红眼X W X w红眼 X WX W :红眼 X WX w:红眼 XW Y :白眼 X wY一条染色体上有许多个基因;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第 2 课时介绍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的研究成果。三、孟德尔遗传规律的现代解释分离定律: 在杂合体的细胞中,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在减数分裂形成配子的过程中,等位基因随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独立地随配子遗传给后代。自由组合定律: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分离或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在减数分裂过程中, 同源染色体的等位基因彼此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