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音乐学术论文发表_第1页
广东音乐学术论文发表_第2页
广东音乐学术论文发表_第3页
广东音乐学术论文发表_第4页
广东音乐学术论文发表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广东音乐学术论文发表“地平线”音乐节与新浪漫主义音乐新浪漫主义是20 世纪 70 至 80 年代兴起于西方的一个音乐流派。“新浪漫主义”一词作为一种较为明确的音乐风格指称的首次出现是在 1983、 1984 年美国的两次“地平线” (horizons) 音乐节上。该音乐节的主办者提出了“新浪漫主义”这一术语,并对其进行了初步的解释。之后,围绕该流派的风格定位及意义、价值等问题在音乐界引发了激烈的讨论。新浪漫主义音乐的风格内涵正是在这些争论中渐渐明朗起来的。一、“地平线”音乐节之前:术语的回顾20 世纪 70 年代出版的新大学音乐百科全书认为,新浪漫主义“是 20 世纪的作曲家们为了抵抗新古典主

2、义音乐而出现的”。当然,该定义很坦率地承认“这是一个十分不清晰的术语”。 80 年代出版的哈佛音乐辞典并没有对新浪漫主义进行明确的界定,只是含混地解释:“前浪漫主义以及新浪漫主义这些术语曾经被用来指称历史上对浪漫主义的预示与浪漫主义风格的残存。”可见,术语“新浪漫主义”在这些辞书中或是被视为对新古典主义的抵抗,或是归结为浪漫主义风格的残存,都没有将其定位为一种音乐流派。可见,在“地平线”音乐节之前,无论是辞书还是著作论文中对“新浪漫主义”一词的表述都未触及目前所讲的“新浪漫主义”流派。由此也可窥见,成熟的新浪漫主义风格流派尚未具有广泛的影响,但在音乐创作实践中,倾向于情感表达的创作理念已经开始

3、初露端倪,毕竟,风格的初显到成熟必然需要一个过程,而理论层面的评价及归纳与风格形成相比又往往是滞后的。二、“地平线”音乐节中的“新浪漫主义”概念1983 至 1984 年的两次“地平线”音乐节,对新浪漫主义音乐概念的趋于清晰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甚至可以说,如果我们要对目前所谈及的“新浪漫主义音乐”的源头进行追溯,必然要将目光投向该音乐节。(1) “地平线83” (horizons 83)音乐节1983 年,纽约爱乐乐团协会(newyorkphilharmonicsociety) 举行了名为“地平线83”的音乐节,副标题为“自1968 年以来,一种新的浪漫主义?”在是次音乐节上,一系列的音乐会

4、与座谈会均将人们的目光引向了“新浪漫主义”这一术语。音乐节的创意来自后来成为驻团作曲家的雅各布德鲁克曼(jacobdruekman, 19281996) ,他提出了一个引人注目的问题:“在音乐中,是否有一种新的浪漫主义?”在节目介绍的说明中,琳达桑德斯(lindasanders) 对德鲁克曼所使用的“浪漫主义”的内涵给予了界定:系列音乐会的指挥祖宾梅塔(zubinmehta, 1936)也就音乐节的 主题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他认为“这种新浪漫主义使管弦乐作为一种对感觉号情绪的表现媒介又重新回来了”。从主办者的陈述我们可以看到,此次音乐节意欲在观念层面上追求原有浪漫主义音乐的精神,而并不是力图实践

5、浪漫主义音乐的具体技法。在此次音乐节上,情感的交流成为明确的追求目标。比如音乐节中的一个重要作品贝利奥(lucianoberio , 19252003)的交响曲 (sinfonia) 便是情感风格的典型例证。德鲁克曼认为此作品是一个重要的里程碑,并将1968年音该作品创作的时间音音作为浪漫主义回潮并转向更为具有交流特质的风格的起点。批评家兼作家威利斯(thomaswillis) 同意德鲁克曼的观点,并明确指出了贝利奥作品的抒情性特征:“贝里奥的意大利背景以声乐的明亮音色实践了一种抒情的精神,这是一种对感觉的直接吸引力。”总的来看,与此次音乐节相关的种种叙述都明确将情感表现作为重要的目标放置于醒

6、目的位置,似乎引导大家将这种情感风格的回潮视为“新浪漫主义”音乐。值得我们注意的是,在此次音乐节上所提及的“新浪漫主义”并不关涉任何的技法因素,而是如桑德斯所说:“不是基于风格音音特别是 19 世纪的浪漫主义风格音音而是 基于观念、目标与想象。”可见,音乐节主办者所提出的“新浪漫主义”仅仅是对“浪漫”理想的一种追索,而不是某种具有特定创作技法的风格流派。因此,从“地平线83”音乐节中,作为一种流派所应该具有的技法层面上的元素特征尚未明朗。虽然如此,“新浪漫主义”这一术语一经出现便吸引了众人的目光,并激发了人们对它的探讨。(2) “地平线 84" 音乐节 (horizons 84)此次

7、音乐节的主题将新浪漫主义定位为“一种更为广阔的视野”,应该是试图对“新浪漫主义”的概念做进一步的阐释。音乐节的组织者之一梅塔这样说:在“地平线84"音乐节中,“新浪漫主义”被描述为“一种更为广阔的视野”,虽然这种表述仍然不关涉技法的层面,但梅塔在进一步的解释中触及到了一些技法的因素:“作曲家与表演者都拓宽了乐器与人声的表现可能性。”从此角度而言,此次音乐节中对“新浪漫主义”的阐释已经确立了这一术语作为对一种较为确定的音乐风格进行描述的基本性质。三、“地平线”音乐节所引发的对“新浪漫主义”的批判这两次音乐节所提出的“新浪漫主义”主题,招致了许多的批判。首先是针对曲目的问题。音乐节包括了

8、许多不同作曲家的许多不同风格的作品,甚至有些作品之间存在着巨大的风格差异。1984 年音乐节的副标题“一种更为广阔的视野”,映射出主办者针对 1983 年音乐节遭到指责进行回应的姿态。在“更为广阔的视野”中,“地平线84”音乐节上的作曲家与作品更加丰富多样,包括了擅长管弦乐创作的美国作曲家罗斯(christopherrouse , 1949) 、潜心探索现代音乐创作技法的美国作曲家卡特(elliottcarter ,1908)、先锋派的代表人物布列兹 (pierreboulez,1925) 、曾获普利策奖的美国作曲家乌林尼 (charleswuorinen , 1938)、电子音乐作曲家瑞诺德

9、 (rogerreynolds , 1934)、专注于序列音乐及电子音乐创作的美国作曲家巴比特(miltonbabbitt , 19162011),还有强烈反对1922)等人的序列音乐的法籍希腊作曲家泽纳基斯(iannisxenakis作品。针对这次音乐节的批评更为激烈,与1983年遭致的批评有所不同,这次的许多指责都直接指向了“新浪漫主义”的价值问题。美国的音乐评论家汉纳罕(donmhenahan, 1921)对音乐节中“新浪漫主义”的提法做出了迅速的反应,并对音乐节主办者德鲁克曼所提出的新浪漫主义音乐所具有的“新的艺术鉴赏力”进行了尖刻的评论,认为“新的艺术鉴赏力”事实上是不明确的,从术语

10、学的角度而言,“新的艺术鉴赏力”更适合于描述后威伯恩时代的音乐,因为“那时的音乐家们以灵魂的目的出发,专注于新的、复杂作品的创作”,而“在如今的事件中,我所能看到的唯一的艺术鉴赏力就是人为地编造词汇的能力”。可见,汉纳罕认为所谓的“新浪漫主义”并不新。时至 20 世纪 80 年代末,仍然有不少人持与汉纳罕相似的观点。他们指出,新浪漫主义并没有放弃旧有的音乐语言 ; 因此不具有原创性,甚至认为新浪漫主义漠视20世纪音乐创作技法中的复杂特征,妨碍了新音乐的发展。 1989 年,美国作曲家威利恩(charleswuorinen , 1938)针对新浪漫主义发出了这样的哀叹:“音乐作品之所以拥有地位,

11、是因为它们激发了更高的价值。然而现在,任何人都难以企及这样的高度。我们所拥有的仅仅是迅速的合成,只是出于个人即时满足的需要。这造就了完全没有挑战性,没有进取心的一类音乐。”同年,作曲家比勒 (georgeperle , 19152009)也对新浪漫主义音乐进行了批评:“引用莫扎特音乐中的数百小节罗奇伯格正是这样做的很难构成新的音乐。借用已经死亡的音乐语言特里迪西的创作方式并不可取。”总的看来, 20 世纪 80 年代,在“地平线”音乐节举办之后的那几年中,对“新浪漫主义”音乐的指责十分尖锐。但若从对“新浪漫主义”这一术语进行溯源的角度而言,我们恰恰可以欣喜地看到,大家的批判不再是针对“新浪漫主

12、义”这一概念的提出是否可以成立的问题,而更多的是着眼于该风格的意义和价值问题。在笔者看来,这正可以说明,“新浪漫主义”不再被认为是随意编造的、令人们倍感迷惑、内涵极度不清晰的词语,而是已经成为一个令众人 不得不去正视其存在的风格术语。四、对“新浪漫主义”音乐的积极评价在“新浪漫主义”招致众多批评的同时,“地平线”音乐节所取得的成功是有目共睹的。音乐批评家皮特(andrewporter , 1928) 回忆了“地平线83”音乐节座谈会上的情景:一位名叫罗斯的年轻女人问到:“我会是今晚唯一一个被卡特与巴比特的音乐中那充满情感的、神秘的、入迷的品质打动的人吗 ?”随后爆发出的热烈掌声给出了答案:她不

13、是唯一的。座谈会上还有人由衷地表达了对“新浪漫主义”风格的认可:“这是一个对能够感动他们的音乐的一种赞赏的称谓。”五、“新浪漫主义”音乐的主要特征如今,音乐界较为公认的新浪漫主义代表人物是:罗奇伯格、特里迪西、艾伯特等。其中罗奇伯格与特里迪西的作品在“地平线83”就有上演,于是他们二人在音乐节之后就立刻成为一些反对者进行攻击的对象,遭受了许多的指责。而在当时,艾伯特的作品尚未进入激烈争论的漩涡之中,因此不像其他两位作曲家那样历经磨难。无论如何,我们可以通过对这三位作曲家的创作及理念的解读,以窥见新浪漫主义音乐的特征所在:罗奇伯格的音乐创作经历从“巴托克风格”到“序列主义”又到“拼贴主义”,最后完全转向“新浪漫主义”的过程,在“新浪漫主义”风格的创作中,罗奇伯格十分注重情感的表达以及调性和旋律因素的使用。回首“地平线”音乐节,我们可以看到,当时主办者虽然提出了“新浪漫主义”这一风格术语,但音乐节所包含的曲目却超出了如今音乐学界所定位的“新浪漫主义”的范畴,甚至包括了后简约主义与序列主义风格的作品。因此,笔者认为,“地平线”音乐节的意义不在于明确定义了“新浪漫主义”音乐的概念,而是成为一个起点与契机,随之而来的一系列积极的批判与思索使“新浪漫主义”音乐的涵义逐渐清晰地呈现在世人的面前。余论在西方音乐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