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导向-网络驱动双主体教学模式研究_第1页
项目导向-网络驱动双主体教学模式研究_第2页
项目导向-网络驱动双主体教学模式研究_第3页
项目导向-网络驱动双主体教学模式研究_第4页
项目导向-网络驱动双主体教学模式研究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项目导向网络驱动”双主体教学模式研究    (二)“项目导向网络驱动”双主体教学模型“互联网+课堂”教学模式的推广依赖一定的硬件技术环境和制度保障,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程,但教学改革不可能因“等”“靠”而错过网络技术变革带来的新契机。现有网络技术设备的大众普及给教学改革提供了初步的技术支持与改革路径,应该在现有的技术设备条件和教学管理制度下,借助电脑、手机、ipad等网络设备,博客、微博、微信、qq等应用平台,以严谨的教学模式构思和严密的教学环节设计作为突破口,提高教学互动频次与教学效果,激发师生的积极性。提高网络教学效果的根本出发点在于对教学

2、环节的严密设计与督控,项目导向教学模式是能够较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对学习过程进行把握的教学模式,本文展开了对传统项目导向与任务驱动教学模式和网络环境进行融合的探究,尽可能地发掘项目导向教学模式在网络环境中最大的可能性,提出“项目导向网络驱动”教学模式(如图1)。图1 “项目导向网络驱动”教学模式图该教学模式以教师与学生共为主体,在项目的驱动下,师生依据不同的教学情境承担不同的角色(实线文本框是主体行为、虚线文本框是次主体行为),借助网络媒介技术共同完成知识传递与项目协作。教师在总体把握教学节奏的基础上,帮助学生实现层次化与多样化的学习体验。该教学模式具有以下特征:1.教师与学生为互补式双主

3、体。传统课堂教学以教师为主体,容易忽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而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过分地夸大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自学、开拓能力,要顺利地实现知识传递,在教学过程中落实教师与学生的双主体参与至关重要。双主体并不意味着简单的师生共为主体,而是进退有度的互补式双主体模式。如图1所示,课前的项目设定与教学设计部分和课堂的基础知识解析部分,以教师为主体、学生为次主体,随后的任务分解和探究、展示总结、知识延伸拓展的深入学习部分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次主体,如此避免了角色不明造成的不必要的能量消耗或主体缺位。2.多元网络环境下的课堂迁移。该教学模式是对现有技术环境条件下“互联网+课堂”教学模式的积极探索与尝试。

4、借助互联网信息海量、即时、交互等特征,实现课前便捷搜集、课后知识迁移,拓展了传统课堂空间。在教学过程中,可充分运用微信、qq、直播等平台进行教学与展示,教师可以利用社交平台组建课程群,根据需要定时信息推送、发送阅读链接、发起讨论;学生可以借助社交平台实现群组线上实时互动、协作、展示等行为。除了网络实时课堂行为之外,各类社交平台文本、图片、视频影响的传输与共享有效地留存往期课程资源,便于学生回顾与复习。3.教学过程层次化设计与规划。教师根据教学计划与目标将课程内容进行项目规划。提倡学生将浅显易懂的初级教学内容在课前通过信息检索或观看视频等自主方式完成,再由教师在课堂上完成系统的知识体系搭建。深化

5、教学内容可引导学生进行网络搜索,建立群组合作完成,这既可以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又可以实现教师向学生的有效知识传递,符合循序渐进的教学规律。4.契合学生多元、层次化的学习需求。传统课堂教学模式关注学生知识点的掌握及考试效果,而忽视了他们自学能力的培养和深入学习的需求。“项目导向网络驱动”教学模式网络预习与教学实现了专业基本知识存储和知识框架搭建的初级学习目标;任务分解、探究与展示总结环节满足了学生掌握专业知识实际操作应用技能的需求;延伸拓展环节满足了学生对知识深度挖掘与拓展研究层次的需求,学生可以在完成大纲任务的同时,根据自己的规划完成学习目标,借助丰富的网络媒介资源,学生在实现不同层次学习的同时

6、,提高了自学与协作能力。三、“互联网+”教学模式的运行推进互联网技术带来人类交往与学习方式的巨大变迁,“项目导向网络驱动”的教学模式是在现有的技术与制度条件下,充分利用大众普及技术展开的积极教学尝试。任何教学模式的尝试与推进都离不开主体“人”的积极参与和配合。很多学者认为,学生、教师、教学机构是教学改革的关键性主体因素,没有主体因素的积极参与、推进,教学改革将无从谈起。基于互联网技术的教学模式的有效推进,离不开学生自主学习与合作的意识与能力,有利于教师使用互联网教学的评价体系和多层面的网络生态系统。(一)培育学生主动合作探究的意识,提升其网络媒介素养有研究表明,单纯的基于互联网络的以学生为主体

7、的教学模式并没有明显的优势与效果,其优势源于学生的有效互动、合作学习4。如何借助互联网实现学习方式的改变和学习效果的提升,重点在于培育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网络使用的积极性,鼓励学生转变学习观念,借助网络资源开展自主、互助、探索式学习。1.教师应培育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兴趣是学习的有效源动力,让学生对学习与探索乐此不疲,树立“我要学”的主动意识。2.教师应帮助学生明确“学什么”“怎样学”。教师要明确学习任务,合理设计课程项目、安排教学内容,根据课程性质、教学目标对课程内容进行项目组合与统筹,将网络资源融入课堂,帮助学生完成学习任务。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对每个项目内容设计规范化的测试包,督促学生主

8、动完成学习任务。教师通过多维的过程考核形式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便于学生及时地了解自己学得如何。在此过程中,知识掌握情况是考核的重点,自学能力、合作意识、探索意识、网络媒体使用能力的提升更为可贵,也是重要考核指标。3.教师应帮助学生全面掌握网络媒体使用技能。学生应具备对网络信息进行筛选、甄别、分析、判断的能力,充分利用网络展开学习,让网络有效地为教学服务。(二)建立推动教师积极使用互联网教学的评价体系“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教学改革离不开一线任课教师的积极尝试与参与,充分调动教师投身教学改革的主动性与积极性至关重要。然而,现实情况是几乎所有高校对教师的考核评价机制都是科研导向而非教学导向,

9、面对职称晋升压力,教师为项目、论文疲于奔波,课程改革便显得力不从心。当下高校教学改革的理论常常只停留在口号上,教学模式很大程度上保留着前现代时期奠定的单向的、线性的教学模式5。积极推进互联网教学改革,应从制度上根本改变原有考核与评价机制。建立多维的教师考核与评价体系是教学改革的保障和动力,将教学作为科研之外考评和晋升的另一个重要指标,具化教学考评细则,既要注重教学效果,也要注重教学手段、教学方法,媒介技术的使用程度,以及课程资源建设状况等,充分调动专业素养好、教学能力强、极具钻研精神教师的积极性。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让技术人员都应接不暇,更不要说普通任课教师了,所以要面向一线教师推广长效的网络技

10、术培训,缩短教师独自摸索的时间,推进多维教学改革进程。“互联网+课堂”教学改革是顺应互联网技术发展大趋势的,不使用或不擅于使用网络技术平台,是不符合网络社会发展趋势,甚至是有悖于教学改革发展潮流的。此外,建立针对一线教师的网络技术长效培训机制也尤为必要。(三)提供多层次的生态系统保障,推动网络教学改革基于互联网的教学改革需要建立明确的目标和完善的顶层设计,以避免低水平的重复6。建立良好的教育生态系统是推动互联网教学改革的重要保障。高校与政府共同维系着教育生态系统,学校作为教学管理者,应从思想上重视网络教学改革与方法创新,加大互联网络软件与硬件的投入,不能让其落后于教师展开网络教学的积极性;设置

11、专门的网络培训部门或服务机构,减少一线教师在技术问题上的无谓消耗与投入;对院系的专业团队建设给予政策扶持与技术保障,为网络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提供制度和资金方面的支持,实现高校间课程资源的融通与共享;政府与教育管理部门组织专业人员展开实践论证,制定具体实施方案,保障配套资金、管理与服务,在资金、技术、政策方面全力支持“互联网+教育”方略。互联网技术的普及无限拓展了传统课堂的时间和空间,让更多的人有机会接触到无差别的网络优质课程。然而,传统课堂中教师的人格魅力、语言魅力、情感激励、价值观影响等是网络课堂所不能取代的。正确的网络教学模式是在充分发挥传统课堂优势的基础上,有效利用现代媒介技术,拓展课堂

12、空间与教学手段,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实现传统课程与现代技术的优势互补与有效结合,“项目导向网络驱动”教学模式就是在传统课堂教学的基础上,充分发挥现代媒介技术的优势,赋能于传统知识与课堂教学。任何教学模式的探讨都是以学生为根本,任何教学模式的终极目的都是为了更好地提高学生的知识存量,实现个人进步。因此,任何时期的教学改革重点都应是关注人的价值、尊重人的本性、实现人的进步。参考文献:1匡文波.到底什么是新媒体j.新闻与写作,2012(7):23-27.2张焕俊,焦克莹.web2.0技术:教育是解放还是破坏j.中国成人教育,2017(13):15-17.3袁振国.当代教育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4张萍等.翻转课堂的理念、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