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高校技术转移服务体系建设现状与问题对策研究_第1页
上海高校技术转移服务体系建设现状与问题对策研究_第2页
上海高校技术转移服务体系建设现状与问题对策研究_第3页
上海高校技术转移服务体系建设现状与问题对策研究_第4页
上海高校技术转移服务体系建设现状与问题对策研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上海高校技术转移服务体系建设现状与问题对策研究    摘要:建设高校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服务体系是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关键举措之一,对完善国家技术转移体系具有重要意义。上海高校技术转移服务体系建设起步早,体系相对比较完善,然而在新的发展形势下,高校科技成果创新产品力不够、高校成果转化考核指标体系有待完善、科技信息开放度不够、服务人才能力不够等问题仍然突出。文章主要介绍了上海高校技术转移服务体系建设现状,并针对建设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现阶段发展上海高校技术转移服务体系的有效对策,以便更好地服务上海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关键词:技术转移,科技成果,服务

2、体系0引言2017年,国务院印发的国家技术转移体系建设方案首次描绘了我国技术转移体系建设的蓝图,明确提出了行之有效的“两步走”目标:第一步,到2020年,基本建成适应新形势的国家技术转移体系;第二步,到2025年,全面建成结构合理、功能完善、体制健全、运行高效的国家技术转移体系。高校作为知识创新源泉和科技成果产出的重要载体,其技术转移服务体系的建设对加快促进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完善国家技术转移体系具有重要意义。1上海高校技术转移服务体系建设现状2015年随着国家科技成果转化“三部曲”的出台,加快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激发社会创新创业活力已经成为共识。为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创中心,上

3、海市委上海市人民政府先后出台了关于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的意见(简称“科创22条”)、关于进一步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增强科技创新中心策源能力的意见(简称“科改25条”)等一系列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政策,使上海高校的创新策源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近几年上海高校专利拥有数持续增长,专利申请质量不断提高。2018年上海高校专利申请量数12278项,其中发明专利10096项;授权专利6465项,其中发明专利4573项;专利拥有量33615项,其中发明专利24124项。2019年上海高校获得国家科技奖项目数创近五年新高,达30项(含合作项目,不包括专用项目),占上海市获奖总数的65.22%。其

4、中,上海交通大学牵头完成的“上海大型绞吸疏浚装备的自主研发与产业化”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1.1完善上海高校技术转移服务体系上海高校技术转移服务体系建设走在全国前列,2001年,原国家经贸委、教育部认定首批国家技术转移中心共6家,其中上海高校中上海交通大学、华东理工大学共2家入选,数量居全国首位,为全国高校在促进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方面作了试点示范。2012年,上海市教委率先启动上海高校技术转移中心试点建设,并首批在上海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上海工程技术大学等9所市属高校建立技术转移中心,要求各校技术转移中心在知识产权管理与运营、技术转移人才队伍培育、股权激励运行、中心科技成

5、果转化制度完善等方面进行探索。随着高校技术转移服务体系建设工作的不断推进和上海日益优化的创新创业环境,使得上海高校的技术转移服务体系建设进入快速通道。在技术转移服务机构布局方面,目前已经在上海18所理工农医类高校中布局建立了因校制宜、模式各异的技术转移中心或成果转化中心,同时建立了上海高校技术市场和上海张江高校协同创新研究院2家非体制内的市场化运营服务机构,共同构建了上海高校技术转移服务体系的“一体两翼”。在“一体两翼”推进机制作用下,上海高校通过搭建长三角高校技术转移联盟、参展“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中国(上海)国际技术进出口交易会”“中国高校科技成果交易会”等科技展会,积极开展国际技术转移

6、等多种创新举措,拓宽技术转移渠道,科技成果转化事业取得了长足进展。随着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并上升为国家战略,上海高校的科技成果转化工作不断进步,服务社会经济效果显著。据上海市科技成果转化年报显示,2018年上海高校共完成科技成果转化项目11170项(含科技成果转让、许可、作价投资项目和技术开发、咨询、服务合同项目),较2017年增长14.8%;成果转化收入达到654559.8万元,较2017年增长81%;与企业共建研发机构、转移机构、转化服务平台226个,较2017年增加51个;在外兼职从事成果转化人员和离岗创业人员228人,较2017年增加88人;上海高校在成果转化中取得的股份数量为8398

7、万股,共计有120人次享受到了股权奖励,远超2017年同期水平。1.2优化科技成果转化机制上海高校积极适应国家关于科技成果使用权、处置权和收益权“三权下放”的新形势和新要求,完善校内有关制度和工作机制,在产学研合作新模式、专利许可转让以及作价投资、科技服务机构收益分配等方面进行了有效探索。在实施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形成了众多典型案例,为进一步促进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提供可推广、可复制的模式。上海海事大学作为市属地方高校,通过管理流程创新,建立以市场为导向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管理体系,在作价投资实践中形成“先奖后投”模式。即科研团队先获得学校给予的科研成果转化奖励后,再注册成立新公司,从而规避科技成果转

8、化过程中可能产生的国有资产流失问题。通过该转化模式,上海海事大学安博文教授团队以“光纤传感检测应用”等专利作为无形资产作价入股,与合作方成立项目公司。目前该公司成立已满3年,其研发成功的机载“嗅探”船舶尾气监测系统得到上海浦东海事局的正式应用,并获得了上海市计量测试技术研究院认证,以及发明专利、软件著作权、学术论文及国家和地区类竞赛奖项等10多项知识产权,成为学校科技成果转化的成功范例。2上海高校技术转移服务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自从上海“科改25条”实施以来,高校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的“转化主体”“资产评估”“人员激励”等问题相继解决,从某种程度而言,国家和上海市层面的制度框架基本搭建完毕。现阶段

9、影响和制约科技成果转化的主要问题是“高校科技成果创新产品力不够”“高校成果转化考核指标体系有待完善”“科技信息开放度不够”和“服务人才能力不够”等。2.1高校科技成果创新产品力不够高校的科研与产业发展对接不够紧密、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滞后的主要原因之一是高校科技成果创新产品力不够。通常对高校而言,科技成果主要来源包括基础研究成果、应用研究成果和开发研究成果,后两者是科技成果转化的主要对象。但从成果的原创性和创新度上看,相比美国、德国等发达国家,高校缺乏前瞻性基础研究成果和颠覆性技术创新成果是普遍共识。从成果的成熟度上看,目前高校的开发研究成果大多仍处在实验与研发阶段,离成熟的产品形态仍然有相当的距

10、离,需要经过大量的小试、中试和工业化等一系列产业化步伐,且存在相当的产业化失败风险。因此往往造成高校的科技成果在企业中“不受欢迎”。2.2高校成果转化考核指标体系有待完善目前部分高校“重研发、轻转化”的观念仍未改善,高校科研工作考核评价机制仍围绕课题、奖项申报、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等展开,未将科技成果转化情况纳入高校分类考核评价体系。虽然政府对科研人员开展科技成果转化出台了各种激励措施,但科研人员的积极性仍未被充分调动,对奖励措施和收益分配等激励政策普遍存在顾虑。此外,对技术转移服务机构的激励措施相对比较滞后,对技术经纪人、技术经理人等技术转移服务人才的认可度和重视度相对不高。因此,亟需建立和完

11、善一套以技术转移转化为导向的评价指标体系。2.3科技信息开放度不够科技成果供求两端信息不对称包括两部分内容:一是共享信息不对称,高校不懂企业真正需要的成果,企业不知道高校拥有的成果;二是技术转移话语体系不统一,企业无法准确表达高校科研人员听得懂的需求,高校的科研成果亦无法转换成企业技术研发体系中的技术补缺。由此导致的科技成果转化成本上升,阻碍了科技成果在供需双方的顺利流动。2.4服务人才能力不够目前国内高校中技术转移服务人才数量紧缺、能力不足的短板仍然存在,大部分高校技术转移中心的服务人员主要来自高校科研、产业等行政管理部门的员工,缺乏专业研究背景、知识产权和法律意识等专业技能。而科技成果转化

12、是一个从技术到市场转变的交易过程,过程十分复杂,需要技术转移服务人员同时具备专业知识、知识产权、法律、商务、商业运作等综合技能。这类复合型人才通常很难在高校中培养,需要经过长时间的社会实践锻炼,只有不断在实践环境下锻炼才能进一步提高服务人员的技术转移转化能力。3上海高校技术转移服务体系建设对策对于破解以上现存问题很难一蹴而就,需要大量时间、成本的投入和制度的完善。成果转化是一个系统工程,制度是基础,企业需求是牵引,高质量成果是源泉,专业服务是保障,专业人才是核心。在高校技术转移服务体系建设过程中,可先从以下4个方面进行研究和探索。3.1构建以服务企业为主体的技术转移服务体系目前高校技术转移服务

13、体系建设的落脚点几乎都是从高校的转化需求出发,以服务高校教师、解决高校科技成果转化难的问题为主。然而科技成果转化的本质是将科技成果向商品化和产业化的转化,实现高校成果的经济价值变现,因此,尤其在高校科技成果创新产品力不够的前提下,更需要从成果需求侧企业着力。通过构建以服务企业为主体的技术转移服务体系,发挥企业在科技成果转化中的主体作用,立足企业发展需求,寻找企业吸收创新技术能力和动力的不足,通过高校科技成果的转移转化,弥补当前众多中小企业科技创新能力不强的短板,改善企业自身对成果转化“有心无力”的现状。3.2构建多层次的科技中介服务体系目前,上海高校技术转移服务体系中的服务机构多是由高校主导建

14、设,其组织构架和运营人员具有很浓的体制背景,其服务理念必然存在“学校优先”,而非“企业是上帝”。因此建立一套多操作主体和多服务层次的科技服务体系,实现高校技术转移服务体系的多元化。既要有建立在高校的服务高校成果的技术转移机构,为中小企业的科技创新、技术开发提供支持和服务,也要有以龙头企业或者行业协会为依托单位的共建技术转移机构,能够精确梳理出企业的需求,快速匹配高校成果。打通高校到企业、企业到高校的“双向通道”,着力构建科技成果转化的生态和体系。此外,高校技术转移机构与投资银行、风险投资公司等合作,以商业化运作方式为成果转化供给双方提供投融资、法律顾问、资产评估等创业服务。3.3建立以技术转移

15、转化为导向的评价管理体系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以技术转移转化为导向的评价管理体系是从制度上促进技术转移转化的有效手段。一方面推动高校建立以科技创新质量、科技成果转化为导向的分类评价体系,对主要从事应用研究、技术开发、成果转化工作的科研人员,加大成果转化、技术推广、技术服务等评价指标的权重,把科技成果转化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作为科研人员职务晋升、职称评审、绩效考核等的重要依据。另一方面加快推动高校科技成果权益改革,从制度和管理上明确落实赋予高校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实施科学确权,高校可根据学校特征确定相应的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权属比例,从而真正提高高校科研人员对从事技术转移转化的强吸

16、引力,同时降低高校技术转移中心或科研管理部门的管理风险。3.4构建多层次的技术转移人才发展机制培养技术转移服务人才是高校技术转移服务体系建设的关键之一。科技成果转化作为一个复杂系统需要对科研规律、产业化规律、市场规律均非常熟悉,具备技术、管理、法律等跨学科背景、经验丰富的专门人才,仅依靠高校教学培养是很难打造一支高水平的技术转移人才队伍的。因此,通过构建多层次的技术转移人才发展机制,加强技术转移管理人员、技术经纪人、技术经理人等多层次人才队伍建设,打破当前大量缺少专业化技术转移服务人才的困境。鼓励有条件的高校设立技术转移相关学科或专业,与企业、科研院所等共建联合人才培养机制。依托国家技术转移中心、技术经纪人协会等社会化机构,加强对技术转移专业人才的培养和再培训工作,提升技术转移专业人才的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参考文献:1上海市教育委员会.2018上海高校科研进展年度报告r,2018.2种国双,田天.高校技术转移中心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价值工程,2014(6):237-238.3上海年鉴编纂委员会.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