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中考文言诗文复习完全手册_第1页
(推荐)中考文言诗文复习完全手册_第2页
(推荐)中考文言诗文复习完全手册_第3页
(推荐)中考文言诗文复习完全手册_第4页
(推荐)中考文言诗文复习完全手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中考文言诗文复习完全手册1怎样合理有效地进行课前预习首先,要明确预习的目标。就文言课文的学习来讲,预习阶段理应落实如下几方面内容:(1)了解作家作品,掌握必要的文学常识。比如学习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我们在课前预习时,就应大致了解陶渊明的生平,了解他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气节,了解他对中国田园诗的杰出贡献,顺便复习、拓展一下陶渊明诗文中的名句,像“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等。(2)了解写作背景。尽管这一点不能一概而论,但对于有些课文的学习,则是十分必要的,桃花源记即是。(3)结合课文注释,基本疏通文意。记下自己不理解的字词,等到课堂上再向老师提问。(4

2、)诵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争取解决“写了什么”和“怎么写的”两个问题。仍以桃花源记为例,我们在预习时,应思考:作品描绘的是一片怎样的净土乐土?历史学和社会学的常识告诉我们,作品中的这种理想社会在现实中并不存在,既然如此,陶渊明为什么要写这篇作品,后人为什么又乐于阅读呢? 其次,要养成认真预习的习惯。不少同学认为语文学习中的预习环节可有可无,这种认识是大错特错的。预习,有助于我们有的放矢地听课;预习,不知不觉地在锻炼我们自主学习的能力;预习,客观上有助于我们养成自主探究的思维品质。预习,我们不可等闲视之。2阅读文言所强调的整体意识指什么?文言文跟现代文比较,语言上有不少差异,表现在古今词义的变化

3、、词类的活用、句式的不同等方面。阅读文言所强调的整体意识,是指不拘泥于个别疑难字词的解释求证,能从整体上大致读懂文意。比如,你读的是一段人物传记,你就可着眼于全文主要写了哪些事,表现了传主怎样的性格、志趣。至于有些费解的字词,我们完全可以跳过。我们以2008年江苏无锡中考文言阅读芳容至孝为例,来说一说文言阅读的整体意识。这是一则课外选段,从文题能看出,该文的主人公叫芳容,选文要表现其“至孝”的一面。通读全文,我们可以看出,选文记叙了芳容接受祖父母临终遗命,不远千里,终于找到客死异地的父亲的骸骨,归葬祖墓的经过。这便是通过整体阅读感知的内容。第11题为:全文表现了芳容哪些美好的品格?这便要求在整

4、体读懂文意的基础上加以概括。答题时应注意“哪些”这一关键信息,就是说,你如果只答“至孝”,是不能得全分的。再读原文,你会感受到主人公的意志刚强、坚忍不拔。想想,在重病缠身、卧床不起的艰难处境下,他毅然决然地坚持了下来,确实难能可贵。进一步探究,我们还能看出主人公一言九鼎的品格:既然答应了祖父母,就一定要做到3诵读时,怎样读准字音?诵读文言文,应特别注意三种“异读”(一个字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读音)。(1)通假异读。文字通假,在文言文中比较常见,通假字跟本字的读音大多不同,我们在遇到这种情况时应读其本字的音。如“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的“说”,就不能读“shu”,而应读“yuè”;这里的

5、“说”通“悦”,愉快的意思。桃花源记里“便要还家”中的“要”,不读“yào”,而应读“yo”;这里的“要”通“邀”,邀请的意思。(2)古音异读。古代人名、地名、官名、族名、器物名等专有名词,凡是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未作出规定的,我们仍应按传统的音去读。像“可汗问所欲”中的“可汗”,是对过去某些少数民族君主的称呼,按古音应读“kè hán”。(3)破音异读。这是指通过改变字音的办法来区别词性和词义的一种异读。如“骑”现在只用作动词,读“qí”,但文言文中它还常作名词用,读“jì”,表示骑马的人或战马,“翩翩两骑来是谁”与“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中的“

6、骑”都读“jì”。另外,文言文中有一些现在不常用的字,我们要仔细辨清字形,查明字音,切不可以形近字的音去替代,或者读“半边字”。如“及郡下,诣太守”的“诣”,应读“yì”,不能误读为“zh”。 4诵读时,怎样读好节奏?(1)古诗词的诵读节奏。五言绝句和律诗,每句一般可按“二、二、一”或“二、三”的节奏来朗读;七言绝句和律诗,每句一般可按“二、二、二、一”或“二、二、三”的节奏来朗读。当然了,有时要结合意义来划分诗句的节奏,如“故人/具/鸡黍”。(2)文言散文的朗读节奏。诵读文言散文,确定停顿的主要依据是文句的意义,只有正确理解句子所表达的意义,我们才能做到不读破句(朗读时在

7、不该停顿的地方停顿就叫读破句)。如2008年江西省中考卷第5题,要求用“/”标出“力过数人而有谋略”一句的朗读停顿。该句概括桑怿的两个特点,一是力气大,二是有谋略,二者用“而”来连接,朗读停顿自然应标在“而”前。下面三种文言句的停顿容易读错,同学们应予以注意:名词用作状语时,充当状语的名词应同后面的谓语中心语连读。如“其一犬坐于前”就应读成“其一/犬坐于前”。名词“犬”作状语,描绘“其一(狼)”坐的姿式。有些词在现代汉语中是合成词,在文言中则是两个单音词,诵读时中间应有停顿。如“今齐地方千里”一句中,“地方”就不能连读,必须分开。“地”跟“齐”连读,作句子主语;“方”跟“千里”连读,作句子谓语

8、。句首的一些虚词,往往起着领起全句的作用,我们在诵读时,应在其后有所停顿。像“而两狼之并驱如故”就应读成“而/两狼之并驱如故”。6诵读时,怎样读出语气?诵读文言,不能只停留在字面的理解上,还要从用法、句式、修辞、虚词等方面来体会语气,要读出文章的感情和气势。例如:“呜呼!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全句表达了作者无比愤慨,以及迫切期望改变这种不合理现状的强烈感情。再如,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表达了诗人听到官军收复河南河北捷报时惊喜欲狂的心情,全诗层层深入、淋漓尽致地宣泄了诗人的欣喜之情,感情奔涌酣畅。我们在诵读时,就应着力读出这种惊喜之情。文言文里,虚词是表达各种

9、语气的重要手段,我们在体会语气时必须予以格外重视。我们举唐雎不辱使命中的几个句子为例,来体会虚词所传达的语气: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质问)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疑问兼感叹)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疑问中含着威胁)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如此而已,语含轻视)与臣而将四矣。(欲与秦王同归于尽,绝非危言耸听)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判断肯定,语气坚定) 7诵读时,怎样领悟情感与境界?(1)联系作者生平。如,读李白的不少诗歌,我们就须联系诗人的生平,才能把握诗人的情感。有人说,李白的理想并非做一个诗人

10、,而是要在政治上有一番建树。因此,当理想无法实现时,他往往“举杯消愁”,往往借月亮来寄托他高洁的情趣和志向。在此基础上,你就能体会出“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白兔捣药秋复春,嫦娥孤栖与谁邻”的孤独。李白的性格中,还有更重要的一项内容,那便是鄙弃权贵、笑傲王侯:“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2)结合时代背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历来被认为表现了仁者贤士崇高的人生境界。结合时代背景,我们会更加敬佩范仲淹这位封建时代的政治家。宋仁宗庆历五年(公元1045年),范仲淹因提出政治改革主张,触动了朝廷中保守派的利益,被免去参知政事的职务,贬放邓

11、州(现河南邓州)。第二年六月,重修的岳阳楼将落成,滕子京嘱托范仲淹作记,并附上洞庭晚秋图,于是便有了千古名篇岳阳楼记,有了“先忧后乐”的名句。遭贬而不自弃,心怀天下不改其志,这种济世情怀、磊落胸襟,一直为人称颂。结合时代背景,方能对其人其文有更准确、深刻的理解。(3)分析文本内容。有的诗文,我们无须了解文本以外的内容,只要反复诵读作品,就能领悟作者的情感与境界。像宋代徐俯的春游湖:“双飞燕子几时回?夹岸桃花蘸水开。春雨断桥人不度,小舟撑出柳阴来。” 因为春天的到来,诗人的惊喜之情溢于言表。通过诵读,我们很容易体会出来。8文言实词备考应注意哪些方面?一是古今异义。现代汉语和古代汉语有着继承和发展

12、的关系。有些词义一直沿用下来,古今词义相同,但也有很多词义发生了变化,概括起来,大致有如下几种情况:(1)词义扩大。如“河”古代专指“黄河”,现在则泛指大大小小一切河流。(2)词义缩小。如“亲戚”,古代还包括内亲,即自己的父母兄弟妻嫂,现在则一般不含内亲。(3)词义转移。如“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中的“烈士”,古代指有抱负、有操守的男子,现在则专指为革命献身的人。(4)感情色彩变化。如“先帝不以臣卑鄙”中的“卑鄙”,古代是中性词,指地位低下,见识浅陋,现在则成了贬义词,指品质恶劣。 掌握古今词义的异同,主要靠积累、记忆。同时还可以和含有古代词义的成语相互参证。如:“走”的古义是小步快跑,引申为跑

13、,如“不胫而走”“走马观花”;“偷”是勉强、凑合的意思,如“苟且偷生”等。二是一词多义。这种现象在文言中极为普遍,我们应通过不断地积累来落实这一知识点。文言文中一词多义的情况很多,一般说来,诸多义项之间都有一定的联系,其中有一个是本义,其他词义则是这个词义的引申义、比喻义或假借义。三是文字通假。通假指古书上有些音同或音近的字可以借用的现象,这有点像我们今天说的别字。我们在理解时,一定得找出其本字。如“甚矣,汝之不惠”的“惠”,本义为仁爱,在这里讲不通;原来,是写了“别字”,正确的字应是“慧”。四是偏义复词。偏义复词就是一个词由两个意义相近或相对的语素构成,但意义却偏于其中的一个语素,另一个语素

14、不表示意义,只作陪衬。如“今有一人,入人园圃,窃其桃李”中,“园圃”是偏义复词,意义偏在“园”上。因为“园”是种树的地,“圃”是菜地,偷桃子、李子,当然是进种树的地方了。现代汉语的不少词语中还保留了这种用法,如“打扫干净”的“干净”,“分析人物”的“人物”,“关上窗户”的“窗户”等。 9文言虚词备考应注意哪些方面?(1)掌握基本用法。如“之”字有三种词性:一是作动词,如“辍耕之垄上”中的“之”,是“到、往”等意思。二是作代词, 如“之子于归,宜其室家”(诗经·桃夭) 中的“之”,是“这(位)”的意思。三是作助词,主要用法有四种:“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中的“之”,可译为“的”; “孤之

15、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的“之”,是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久之”“顷之”的“之”是补足音节;“何陋之有”的“之”是宾语前置的标志。在大致掌握这种种用法的基础上,通过分析某一虚词在句子中的位置,便不难理解其用法。(2)注意兼词。兼词是指兼有两个词的意义和用法的单音词。它所兼的两个词属于两个不同词性的词。常见的有“诸”“焉”等。作为兼词的“诸”,用在句中,一般相当于“之于”,如“投诸渤海之尾”的“诸”;用在句末,相当于“之乎”,如“不识有诸”的“诸”。作为兼词的“焉”,一般相当于“于此”,如“永之人争奔走焉”的“焉”。(3)要有全句意识。许多虚词,在句中主要起一定的语法功能或加强语气的作用

16、,因此只有依靠对全句的分析和把握才能准确地理解它。如:昔人有睹雁翔者,将援弓而射之,曰:“获则烹。”其弟争曰:“舒雁烹宜,翔雁燔宜。”竞斗而讼于社伯。社伯请剖雁,烹燔半焉。已而索雁,则凌空远矣。 (应谐录)文段中,第一个“则”字处于“获”与“烹”的动作之间,明显表承接,译为“就”;第二个“则”字,根据后面“凌空远”的“远”字的意思,可知这里是强调兄弟俩争论时间之长,应译为“原来已经”。10判断句如何识别?现代汉语中的判断句,一般要用判断动词“是”来联系,如“台湾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有些表示日子、天气、籍贯的判断句也可不用判断词“是”,如“今天星期五”“明天晴天”“他甘肃人”等。文言文

17、中的判断句,主要指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表示判断的句子。翻译时,主谓之间要加上“是”。常见的有以下几种形式:(1)“者,也”(主语后面用“者”表示停顿,谓语后面用“也”表示判断)。如:陈胜者,阳城人也。(陈涉世家)(2)“,也”(主语后面不用“者”,只在谓语后面用“也”)。如: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为政)(3)“,者也”(主语后面不用“者”,谓语后面连用“者也”)。如: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邹忌讽齐王纳谏)(4)“者, ”(主语后面有“者”,谓语后面无“也”)。如:粟者,民之所种。(论贵粟疏)(5)用“乃”“则”“即”“为”等帮助判断。如: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

18、阳楼记)/当立者乃公子扶苏。(陈涉世家)(6)不用“者”“也”。如:刘备天下枭雄。(三国志·吴志·鲁肃传)用“是”表示判断,是较为晚起的。如:问今是何世。(桃花源记)?蛐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木兰诗)同学们还应注意如下几种特殊的判断句:其一,表示比喻。如:曹公,豺虎也。(赤壁之战)其二,表达较复杂的内容。如:夫战,勇气也。(曹刿论战)其三,解释原因的判断句。如: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出师表) 11被动句如何识别?和现代汉语一样,主语不是动作的发出者,而是动作的承受者,这样的句子我们称为被动句。被动句可分为两大类:有形式标志的被动句和无形式标志的被动句。

19、不管哪种形式的被动句,我们在翻译时,都要在主语后面加“被”字。有形式标志的被动句主要有:(1)“为”表被动。如: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韩非子)(2)“为所”表被动。如:梅花为寒所勒。(西湖游记)(3)“见”表被动。如: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廉颇蔺相如列传)“徒见欺”译为“白白地被欺骗”。(4)“于”表被动。如:而君幸于赵王。(廉颇蔺相如列传)今译:而您被赵王宠幸。(5)“见于”表被动。如: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庄子·秋水)无形式标志的被动句,即不借助被动词,但意念上表示被动。如:帝感其诚。(愚公移山)此句虽没有表被动的介词和结构,但主语“帝”是被动者。这是一种意念上的被动。今

20、译:天帝被愚公的诚意所打动。 12省略句如何识别?古今汉语都有成分省略,但又有所不同。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古汉语中省略的情况更多,二是现代汉语习惯上不能省的古汉语中也可以省略,如主语、谓语的省略。碰到省略句,我们在翻译时应补出省略的成分,习惯上用括号表示。文言文中的省略句,常见的有:(1)省略主语。如:忠之属也。(曹刿论战)该句省略了主语“此”,代前文“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这种做法。今译:(这是)尽了本职的一类事情。(2)省略谓语或省略动词。如: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述而)/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曹刿论战)(3)省略宾语。如:投(之)

21、以骨。(狼)这句省略了动词的宾语。今译:把骨头扔给(狼)。君与(之)俱来。(隆中对)这句省略了介词的宾语。今译:你和(他)一起来。(4)省略介词。如:林尽(于)水源。(桃花源记)今译:桃花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没有了。急湍甚(于)箭。(与朱元思书)今译:湍急的水流(比)箭还快。13倒装句如何识别?我们把文言文中句子成分的排列语序跟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子叫倒装句。主要包括:(1)谓语前置(主语后说)。现代汉语中,为了强调谓语,也有个别句子采用这种形式,如“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只是,文言文中这种句子形式更多。如: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2)宾语前置。文言文中宾语前置大致有以下三种情况:其一

22、,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置于动词前。注意两个要素:一是否定句,句中得有否定词;二是代词作宾语。如: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论语·学而)“不己知”相当于“不知己”(不了解自己)。而城居者未之知也。(满井游记)“未之知”即“未知之”。弗之怠。(送东阳马生序)“弗之怠”即“弗怠之”,不放松读书。其二,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动词或介词的宾语,宾语前置于动词或介词之前。如:吾谁与归?(岳阳楼记)介词“与”的宾语“谁”前置了,相当于“吾与谁归”。 其三,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到动词前。如:何陋之有?(陋室铭)?蛐惟余马首是瞻。(三元里抗英)现代汉语中,“唯利是图”“唯命是从”等成语保留

23、了文言文的这种用法。(3)介宾短语后置。指不少现代汉语中应处于状语位置的介宾短语,在文言文中则放在谓语的后面作补语。如:搜于国中三日三夜。(庄子·惠子相梁)介宾短语“于国中”置于谓语“搜”之后。公与之乘,战于长勺。(曹刿论战)介宾短语“于长勺”置于谓语“战”之后。 14固定句式有哪些?所谓固定句式,是文言文表达中的一种习惯用法。了解常见的固定句式,有助于理解句子的含义以及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下面我们列出文言文中较为常见的固定句式。何之有:表反问,其中“之”字是助词,是宾语提前的标志,“有”是动词,“何”是它的宾语。可译为“有什么呢”。特别注意,“何”并不是宾语,而是宾语的定语。如:

24、宋何罪之有?(公输)不亦乎:表反问语气,相当于“不是吗”。如: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学而)得无乎:表猜度语气,译为“恐怕(莫非)吧”。如:览物之情,得无异乎?(岳阳楼记)但(惟)耳:只不过罢了。如:无他,但手熟尔。(卖油翁)宁乎,顾(独)乎(邪、哉):表反问,译为“难道吗”。如:王侯将相宁有种乎!(陈涉世家)?蛐顾不如蜀鄙之僧哉?(为学)何(奚)以为:反问语气,相当于“为什么要呢”“哪里用得着呢”。如: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论语·季氏)何所:是“所(者),(为)何”的主谓倒装,相当于“所的,是什么”。如: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木兰诗)如何,若何,奈何:都是表

25、示疑问的句式,可译为“把怎么样”“拿怎么样”“对怎么样”如: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愚公移山)其其:表选择,相当于“是还是”。如: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马说)与其孰若:表选择,可译为“与其不如”或“与其哪比得上”。如:与其坐而待亡,孰若起而拯之?(冯婉贞)孰与:表示“与相比,谁”,可译15怎样将考点意识对接到一篇文章的阅读?首先,要做到对文言阅读的考点胸有成竹。中考文言文阅读主要考查这样几项内容:能正确划分朗读节奏并断句,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读音和意义,理解常见虚词在文中的用法,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归纳内容要点,对文中的思想观点作出自己的评判。其次,在学习、阅读文言

26、语段时,应有意识地围绕考点多思考。如2008年湖北潜江等地中考试题有这样一则课外选段:郭伋始至行部,到西河美稷,有童儿数百,各骑竹马,道次迎拜。伋问:“儿曹何自远来?”对曰:“闻使君到,喜,故来奉迎。” 伋辞谢之。及事讫,诸儿复送至郭外,问:“使君何日当还?”伋谓别驾从事,计日告之。行部既还,先期一日,伋为违信于诸儿,遂止于野亭,须期乃入。其为人若此。(选自后汉书·郭伋传,略有改动)【注释】郭伋(jí)始至行部:郭伋刚担任并州牧,首次出巡。行部,出巡。西河美稷:地名。竹马:儿童放在胯下当马骑的竹竿。别驾从事:部下官吏。野亭:郊野外的亭子。遇到这个文段,应先借助注释从整体上把

27、握文意:语段写郭伋的一件雅事,他曾将自己到达西河美稷的时间告诉了数百孩子,但比约定的日期早到了一天,因为担心自己失信于孩子们,就在路边的野亭里住了一夜,准备第二天和孩子们相见。然后,你可以试着用现代汉语复述一下原文内容。接下来,可重点关注一些有特点的词语、句子。像本段中的“讫”(结束)、“期”(约定的日期)、“儿曹何自远来”、“须期乃入”等。最后,我们不妨对郭伋的做法提出自己的看法:成人要为儿童做出好的表率,对儿童也要说话算数,郭伋的做法值得肯定。16文言翻译的原则是什么?文言翻译的原则,可以用八个字来概括: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所谓直译,就是严格按原文字句一一译出,竭力保留原文用词造句的特点,

28、力求风格也和原文一致。意译,则是按原文表达的大意来翻译,不拘泥于原文的字句,可采用和原文不同的表达方法。直译的标准是三个字:信、达、雅。“信”,指译文能准确表达原文的意思,不歪曲,不遗漏,也不随意增减意思。“达”,就是译文明白通顺,符合汉语的表达习惯,没有语病。“雅”,则是更高一层的要求,就是要求译文的措辞考究,文笔优美。对于同学们而言,能达到前两个标准“信”(准确无误)和“达”(通顺流畅)就很不错了。直译,讲究字字落实,特别是对关键词语的理解要求较高,不能正确把握关键词语,就很难准确翻译出全句。因此,对关键词语更要字字落实。确定词义要联系具体语言环境,想想现代汉语中哪个双音节合成词与其意思相

29、同、相近,可以替换(替换与被替换者最好具有相同语素)。同时,要特别注意所翻译句子的个性特征:是特殊句式,还是固定结构?含有词类活用(包括使动、意动等),还是有古今异义?若有,一定要辨证施治。如:“冀复得兔,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你的译文要做到“信”,就必须落实“冀”“身”这两个实词的意义,落实“复”这个虚词的意义,落实“为”这一特殊句式的特点。全句可译为:希望再得到兔子,兔子是不会再得到的,而他自己却被宋国人所嘲笑。17如何运用文言翻译中的扩充法?文言文中单音节词居多,现代汉语里则双音节词居多,这是古今汉语在语汇方面一个很大的变化。我们在把文言翻译成现代汉语时,原文中的好多单音节词需要变

30、为双音节词,这就是文言翻译中的扩充法。像“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翻译成现代汉语,就成了“永州的野外出产(一种)奇异的毒蛇,黑色的底子,白色的花纹”。不难看出,“野”“产”“异”“蛇”“黑”“白”等都变成了双音节词。单音节词翻译成双音节词,大致有两种情况。一是在原来的单音节词后面或前面加一个辅助成分(也称后缀、前缀)。如“担中肉尽,止有剩骨”的“担”“骨”,就可翻译成“担子”“骨头”。二是在原来的单音节词前面或后面加一个同义或近义词,合成一个双音节词。如“乃重修岳阳楼”的“重”“修”,就可翻译为“重新”“修建”。另外,要特别注意不要把文言文中的两个单音节词误认为是现代汉语里的一个双音节词

31、,如“于是”“虽然”“妻子”“以为”“交通”“可以”等。 18如何运用文言翻译中的替换法?文言文的词语和现代汉语并不总是一一对应的,有些词语,文言文里常用,但在现代汉语里却闲置下来,还有些词所表达的意思古今说法不一样。这就需要用替换法用现代汉语中同义或近义的词替换文言文里的原词。比如,写一封信的“信”,古人用的是“书”。像“家书抵万金”(春望),“一男附书至”(石壕吏),“撰长书以为贽,辞甚畅达”(送东阳马生序),其中的“书”都是这种意义。还有表示人称的词,古代远比我们今天丰富。古代表示第一人称的词有“寡人”“朕”“孤”(这三个是有特定身份的人才用的)“吾”“余”“予”等;现在,人人平等,都是

32、一个“我”。19如何运用文言翻译中的保留法?语言在变,但语言又具有继承性,现代汉语就是继承了古代汉语并加以发展而成的。它们之间有很多相同的地方,我们在做翻译练习时,有时需要运用保留法,即原样照搬文中语词。这主要指:第一,古今通用的词语。如“人”“手”“心”“笔”“墨”“山”“水”“牛”“羊”“田”“大”“小”“长”“短”等。第二,古代的专有名词。包括人名、地名、国名、朝代名、年号、日期、官职名、典章制度的名称等,我们在翻译时也应该原封不动地照搬过来。像岳阳楼记的开头:“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庆历”(年号)、“滕子京”(人名)、“巴陵郡”(地名)都属专有名词,翻译时照搬即可。 20如

33、何运用文言翻译中的删略法?文言文的句首、句中、句尾往往用到虚词,它们主要起某种语法作用,或表达一定的语气,没有实在意义。这些词语在原文中必不可少,但现代文中已经基本不用,也没有相应的词语来表示它。对于这类虚词,我们在翻译时可删去不译。像“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的“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的两个“而”。需要注意的是,删略法适合于不表示实在意义的虚词;如果把表示实在意义的词语也删略了,那就是漏译。比如捕蛇者说最后一句“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这里的“以”“夫”和“焉”,都有具体的意思。“以”是连词,表示目的,相当于“来”;“夫”是代词,译为“那些”;“焉”是代词,译为“它”(指这篇文章)。若将这

34、些不该删去的词语也忽略不译,显然句子就不通顺了。 21如何运用文言翻译中的增补法?增补,指翻译时补出原文省略的成分。省略某种成分,在文言文中较为普遍,既可以省主语、谓语、宾语,也可以省介词及介词的宾语。在翻译时,为了使译句完整、通顺,应将古文原句中省略而现代汉语中又不能省略的成分增补出来。如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的“与坐谈”这个句子,就属典型的省略句。到底是谁“与坐谈”?跟谁“坐谈”?我们在翻译时都应补出来:(邹忌)跟(客人)坐下来交谈。习惯上,增补的文字,翻译时应加括号。22如何运用文言翻译中的调整法?调整法主要用于调整跟现代汉语语序不同的文言特殊句式。包括前面讲到的所有倒装句,还有未讲到的定语后

35、置,以及使动用法、意动用法、动量结构等。在碰到这些句子的翻译时,我们都要按现代汉语的语序来表达。如“马之千里者”(定语后置)就可翻译成“一天能跑千里的马”,“我孰与城北徐公美”(比较性选择疑问句)可翻译成“我跟城北徐公比哪个漂亮”,“齐人三鼓”(动量结构)可翻译成“齐军击了三次鼓”,“吾妻之美我者”(“美”属形容词意动用法)可翻译成“我的妻子认为我美”。如2008年广西南宁中考卷的翻译题:“彼知颦美,而不知颦之所以美”,翻译时,我们得调整“所以”的语序:她(丑女)只知道(西施)皱眉很美,却不知道(西施)皱眉显得美的原因。2008年贵州贵阳市考题要求翻译“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这个句子,主要考

36、查点就在“苦”和“劳”这两个使动词的用法上。全句可译为:一定要先使他内心痛苦,筋骨劳累。 23如何运用文言翻译中的意译法?意译,指不拘泥于原文的字句,而把原文的大意表达出来的一种翻译方法。我们在前面讲过,文言文翻译的基本原则是“直译为主,意译为辅”,一般情况下,我们应尽可能地采用字字落实的直译法;直译有困难时,我们才采用意译这种辅助手段。具体而言,文言中用了比喻、互文、借代、委婉等手法的句子,我们可采用意译法。比喻句是不能直译的,如与朱元思书中的“鸢飞戾天者”,若直译为“老鹰飞到天上”,显然荒诞,因为它在文中是比喻那些“追求高位的人”。用借代修辞的句子,翻译时要换借体为本体,如“布衣之怒”的“

37、布衣”应翻译为“平民”,“伛偻提携”应翻译为“老老少少的行人”,等等。运用互文的句子,应将几句简化合并,如翻译“秦时明月汉时关”(出塞),就应根据上下文的相互呼应和相互补充的表意形式,翻译为“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关”。再如,古代把国王或王后死说成“山陵崩”,把自己死说成“填沟壑”,把上厕所说成“更衣”等,我们在翻译时都应根据其意义译成今天的用语。24诗词鉴赏的整体把握指的是什么?要鉴赏诗词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要评价诗词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首先要做到从整体上把握诗意。所谓“整体把握”,是指从整体出发,在整体中感知、理解、鉴赏诗词,不必太过咬文嚼字,用诸葛亮的话说叫“观其大略”,用陶

38、渊明的话说叫“不求甚解”。具体到一首诗、一首词,我们在鉴赏之初所要做的,是明确它写了什么内容,表达了什么感情,而不是执著于某一个生字难词的求解。例如读陆游的卜算子·咏梅:“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鉴赏之初切忌受“苦”“愁”“寂寞”等局部字眼的干扰,影响对全词的理解,以为是慨叹梅之不幸,抒写怜惜之情;而应当通过整体把握,领会词人用托物言志的写法,表现了自己坚贞的节操,也流露着孤芳自赏的感伤情绪。各地中考试题中的“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一类题目,考查的都是对古典诗词的整体把握。而这一考点,可以说是各地

39、古诗词鉴赏的必考考点。如2008年浙江金华卷,诗词鉴赏选用的是范仲淹的渔家傲,第二道题即考查整体把握:这首词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需要指出的是,有的诗词内容集中单一,而有些篇目,内容则不仅一个方面,如2008年青海西宁市选取的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全诗除了表达对被贬遭弃境遇的愤懑不平之情,还表现了诗人坚定的意志和积极乐观的思想感情。我们在答这类题时,概括要全面。 25诗词鉴赏的品析探究要关注什么?第一,关注表达技巧。表达技巧,就是我们常说的写作特点。我们来看白居易邯郸冬至夜思家这首诗:“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明明是作客他乡的诗人在思念家人

40、,诗中告诉我们的却是:在这个举家团圆的冬至节日里,夜深人静,家中人围坐在灯前,他们在谈论、牵挂着我这个远离家乡的游子。这种从对方的角度来写自己感情的写法,能更深一层地表达作者的感情。这便是这首诗写法上的最大特点。第二,关注锤词炼字。古人写诗讲究炼字,著名的如“推敲”的故事、“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等。我们要注意品味咀嚼这类字眼的妙处。这里有一点要强调,那就是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比如我们读白居易的另一首诗南浦别:“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前人认为,这首诗中的“看”字看似平常,实际上非常传神,它能真

41、切透露出抒情主人公的形象。“看”,在诗中指回望。离人孤独地走了,还频频回望,离人心中用言语难以表达的千种离愁、万般情思,都从这默默一“看”中表露了出来,真是“此时无声胜有声”啊!而每一次回望,都令送行人(诗人)肝肠寸断。只一“看”字,就淋漓尽致地表现出了离别的酸楚。第三,关注情感主旨。不同的诗人,作品的情感基调固然有别,而同一位诗人,其不同作品中也会表达出截然不同的情感。我们应通过比较探究,领会其感情的异同。如陆游一生钟情梅花,但他的梅花绝句(“闻道梅花坼晓风,雪堆遍满四山中。何方可化身千亿?一树梅前一放翁”)与卜算子·咏梅,感情基调是很不相同的。梅花绝句洋溢着对梅花的深情,感情奔放

42、;卜算子·咏梅则是托物言志,情调多多少少有点伤感。 26怎样捕捉诗词中的特定意象?经过人们长期的使用,约定俗成,有些事物被赋予了某种比较固定的含义,如:一见“杨柳”,我们马上想到的是送别、离情,“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够凄清吧;一见“梅花”,我们想到的是坚贞、高洁,“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何等的不畏严寒;一见“圆月”,我们联想到的是“思念”,“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多么的深沉!只有了解了这类常见意象所蕴涵的丰富的文化内涵,我们才能快速、准确地理解诗词中特定意象的含义,并进而把握诗词的感情。比如“落花”。这一意象有这样几层意思:一是把落花作为自然景物来描

43、写,构成一种优美的意境。如:“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二是面对落花,感叹年华易逝,美丽不再。如:“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还有一种是以落花寓意昂扬向上的精神。如:“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再如“杜鹃”。杜鹃又名杜宇、子规、布谷。传说蜀王杜宇(即望帝)因被迫让位给他的臣子,自己隐居山林,死后灵魂化为杜鹃。它的叫声被老百姓模拟为“不如归去”,其声凄惨,因而古诗词中的“杜鹃”常常是凄凉、哀伤的象征,诗人常常用以表达思亲之情、归家之念。如:“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也有用杜鹃啼血来比喻忠贞的。如:“从今别却江南路,化作啼鹃带血归。”(金陵驿)又如“燕子”。燕子因

44、结伴飞行而成为爱情的象征。如:“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临江仙)又由于燕子有眷恋旧巢的习性,故又成为古典诗词表现人事变迁的寄托。如:“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乌衣巷)另外,古典诗词中的常见意象还有:以“浮云”比喻在外漂泊的游子,如“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送友人);以“丁香”指愁思或情结,如“自从南浦别,愁见丁香结”(感恩多);以“红豆”象征爱情或相思,如“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相思);以“梧桐”写凄凉悲伤,如“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声声慢);等等。 27解答文言题目,有哪些特定的临场技巧?最大的技巧应该是多读几遍原文,争取读懂原文,尤

45、其是碰到课外语段。在此基础上做题,应该八九不离十。其次,应该关注题目、作者、注释等。完成文言诗词鉴赏题更是如此。唐朝朱庆馀写过一首近试上张水部:“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这首诗初看是写一个新娘子新婚第二天清早拜见公婆的紧张与不安,但结合诗题仔细分析却发现不是这么回事。诗的题目暗示了诗歌的思想内容,即诗人在向张水部(张籍)探问,自己这次考试有把握吗?第三,完成词语(实词和虚词)题,一定要有联系上下文的意识。你吃不太准的字词,放在上下文里,或许就会得出答案。比如,2008年江苏南通题要求解释“将三军,使士卒乐死”中“将”的意思,联系上文,不难看出,这里是吴

46、起因为田文位居他之上而心怀不平,于是跟田文比功劳:率领三军,使士兵乐于效死拼命,敌国不敢打我国的主意,您比得上我吗?顺理成章地,“将”可解释为“率领”“带领”。28对于比较阅读题,我们应如何下手?中考文言文比较阅读的考点跟单篇课文的考点应该说大体是一致的,主要考查这样几项内容:能正确划分朗读节奏并断句,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读音和意义,理解常见虚词在文中的用法,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归纳内容要点和写作特点,对文中的思想观点或写作手法作出自己的评判。所不同者,在于后面两点大多以比较的形式出现而已。同学们在完成文言文比较阅读题时,可以分三步进行:一要认真阅读所给语段,整体把握文言语段的主要内容。叙事类

47、语段,要明确文中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和作者的看法;写景类语段,要品出景物特点、作者感情。二要认真分析题目要求和比较的内容,反复阅读相关文字,逐项进行“异中求同”,或“同中求异”。三要联系全文,按题目要求,将比较阅读的结果用准确的语言表达出来。答题时尽量用上原文原句。 29哪些课外篇目更值得我们关注?中考试题中的课外文言文,大多跟课内文言文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不少是将课内与课外进行比较阅读。我们不妨从以下“关联点”入手:与课文作者或文中人物相关联。如,考查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就可能联系到跟孟子相关的故事孟母三迁;考查出师表,就可能联系到诸葛亮的诫子书;学了醉翁亭记,就可能联系到“画荻教子”的

48、故事;学了岳阳楼记,就可以联系到范仲淹少年苦学,这是与课文作者的关联。考查墨池记,就会联系到晋书·王羲之传,这是与课文中人物的关联。与课文内容、主题相关联。如,我们学过送东阳马生序墨池记,懂得了学习条件的好坏并非学有所成的决定因素,懂得了勤学苦练出才能的道理,与此主旨相关的文言短文很多,如程门立雪凿壁借光学弈等;学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我们可以联系史记中“卧薪尝胆”的故事,此二者都与忧患意识有关;学了马说,我们可以联系韩非子中的和氏(和氏献璧),因为两文都跟人才的被埋没有关。与课文中成语、典故、名句的出处相关联。如,我们学了捕蛇者说,就会联系到与孔子“苛政猛于虎”之观点相关的文言短文

49、礼记·檀弓下;学了鱼我所欲也,就可联系“嗟来之食30考场上遇到陌生的文段,我们应如何应对?就近年来各地中考命题的实际看,大多数考区的中考文言文阅读取材于课内文言课文,但也有近三分之一的考区从课外选材。从阅读的终极目的考虑,从课外选材,能更有效地检测出考生真正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如果考场上遇到陌生的文段,我们首先要镇定,不能乱了方寸,更不能放弃。要知道,课外语段总是跟课内文言文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即便表面看起来跟课文内容不相关的短文,其考查点仍是课内学过的文言知识点,正所谓“材料在课外,知识在课内”。课标对文言文阅读提出的目标是:“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根据这

50、一要求,中考课外文言文阅读材料的选取必须符合“浅易”这一标准。课外文言文阅读中的疑难字词,命题人一般会在文后作出简明的注释。有了如上的认识,我们还怕陌生的文段阅读吗?多读几遍文段,读懂文意,所附的题目自然便可从容应付了。 31从山水诗文中可看出古人怎样的自然意识?亲近自然,跟自然和谐相处,融为一体。“诗经”时代,水草丰茂,树绿花红,植物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很密切,“人面桃花相映红”绝不是一种联想,而是近在咫尺的真实风景。人们跟自然和谐相处,自然是他们生活中的一部分。陶渊明笔下,“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人与自然仍是融为一体的。唐宋文人笔下,人依然对自然有种亲近感,这样的诗句很多,像王维的“竹喧归

51、浣女,莲动下渔舟”,孟浩然的“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等等。敬畏自然,不作掠夺性开发。孟子的散文中就有这样的论述,如“数(cù,密)罟(,网)不入洿(w,池塘)池”“斧斤以时入山林”,即是说孟子反对用细网打鱼,反对在树林生长期入山砍伐,这是为了避免造成生态的破坏,为了使鱼类和树木能够正常生长。此举正与今天我们提倡的可持续发展策略一致。31如何关注诗文中的传统文化?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历史的背影虽已渐行渐远,但经过岁月积淀而成的传统文化却一直传承到了现在,散发着永恒的魅力。笼统地说,古代诗文本身就是一种传统文化。对待传统文化,正确的态度应该是珍视它,用现代人的眼光审视

52、它,自觉地汲取其精华,剔除其糟粕,让祖国文化的优秀传统更加发扬光大。首先,应当熟读背诵古诗文中的名句名段,像“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等,使之融化到自己的血液中。其次,用今人的视角认识、评价诚信、孝心、清廉等传统美德。第三,理解礼记中“天下为公”的思想。第四,体会从屈原开始,我国历代进步知识分子身上所凝聚的爱国主义文化传统。另外,传统节日与民风民俗等也是古代诗文关注的一项重要内容,这方面的例子不胜枚举。同学们应在平时学习诗文中有意识地予以归类、积累。 32怎样在诵读中丰富审美体验?谢冕说,一个人的一生,只能经历自己拥有的那一份欣悦,那一份苦难,也许再加上他亲自闻知的那一些关于自身以外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