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饲料之碳水化合物PPT课件_第1页
动物饲料之碳水化合物PPT课件_第2页
动物饲料之碳水化合物PPT课件_第3页
动物饲料之碳水化合物PPT课件_第4页
动物饲料之碳水化合物PPT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一节第一节 碳水化合物及其营养生理作用碳水化合物及其营养生理作用第三节第三节 反刍动物碳水化合物营养反刍动物碳水化合物营养内内 容容第二节第二节 单胃动物碳水化合物营养单胃动物碳水化合物营养第四节第四节 非淀粉多糖营养非淀粉多糖营养第1页/共80页第一节第一节 碳水化合物及其营碳水化合物及其营养生理作用养生理作用二二、碳水化合物的营养生理功能、碳水化合物的营养生理功能一、碳水化合物的结构与分类一、碳水化合物的结构与分类第2页/共80页一、碳水化合物的结构与分类一、碳水化合物的结构与分类 CHCH2 2O O是多羟基醛或多羟基酮,以及水解是多羟基醛或多羟基酮,以及水解所产生这类结构的物质,含所

2、产生这类结构的物质,含C C、H H、O O,有些,有些含含N N、P P、S S,通式(,通式(CHCH2 2O O)n n。 1 1、结构、结构第3页/共80页按按C原子数分类原子数分类: 三碳糖三碳糖 Triose (C3H6O3) 3 Carbon atoms四碳糖四碳糖 Tetrose (C4H8O4) 4 Carbon atoms五碳糖五碳糖 Pentose (C5H10O5) 5 Carbon atoms六碳糖六碳糖 Hexose (C6H12O6) 6 Carbon atoms 2 2、分类、分类第4页/共80页按糖的摩尔数分按糖的摩尔数分类类: :单糖单糖 Monosacch

3、arides 1 molecule of sugar二糖二糖 Disaccharides 2 molecules linked together寡糖寡糖 Oligosaccharides 3-10 molecules linked多糖多糖 Polysaccharide - 10 molecules linked第5页/共80页单 糖 Monosaccharides第6页/共80页 三碳糖三碳糖 Triose 3 carbons甘油醛甘油醛 Glyceraldehyde 二羟丙酮二羟丙酮 Dihydroxyacetone(DHA) 四碳糖四碳糖 Tetrose monosaccharide co

4、ntaining 4 carbon atomsHC-OHHOCCH2OHC=OCH2OHCH2OH第7页/共80页五碳糖五碳糖 Pentose 例如例如 核糖核糖 Ribose 存在于活细胞中存在于活细胞中 是构成是构成ATP、ADP、AMP、RNA的成的成分分 2-脱氧核糖脱氧核糖 2-deoxy D-ribose 是构成是构成DNA的成分的成分 第8页/共80页 D-木糖木糖 D-xylose是半纤维素的组成成分是半纤维素的组成成分 阿拉伯糖阿拉伯糖 Arabinose是半纤维素的组成成分是半纤维素的组成成分 第9页/共80页六碳糖六碳糖 Hexoses 在自然界最丰富在自然界最丰富 D

5、葡萄糖葡萄糖 是大多数单胃动物的主要能量来源是大多数单胃动物的主要能量来源 淀粉淀粉是其多聚物,能被动物很好地消化是其多聚物,能被动物很好地消化 D 葡萄糖葡萄糖 纤维素纤维素的其多聚物的其多聚物第10页/共80页 -D-半乳糖半乳糖 -D-galactose是乳糖的构成成分是乳糖的构成成分 -D-果糖果糖 -D-fructose 是蔗糖的构成成分是蔗糖的构成成分 是在所有是在所有CHO中最甜的中最甜的 第11页/共80页二 糖Disaccharides第12页/共80页 蔗糖蔗糖 Sucrose . 由由1分子分子 -D-葡萄糖葡萄糖和和1分子分子 -D-果糖果糖构成构成 容易消化,并且消化

6、速度很快容易消化,并且消化速度很快 主要存在于甜菜、甘蔗、糖蜜中主要存在于甜菜、甘蔗、糖蜜中 第13页/共80页.由由1分子分子 -D-半乳糖半乳糖和和1分子分子 -D-葡萄糖葡萄糖构成构成 除了家禽以外,其他动物都能很好的消化除了家禽以外,其他动物都能很好的消化存在于乳汁中,如牛奶中约含存在于乳汁中,如牛奶中约含5%的乳糖的乳糖乳糖 Lactose -1,4-linkage第14页/共80页.由由2分子分子葡萄糖葡萄糖构成构成在消化道中由淀粉分解产生在消化道中由淀粉分解产生麦芽糖 Maltose -1, 4 linkage第15页/共80页由由2分子分子 -D-葡萄糖葡萄糖构成构成 哺乳动物

7、的消化酶不能消化而微生物酶可将其断裂哺乳动物的消化酶不能消化而微生物酶可将其断裂在纤维素分子中的基本连接方式在纤维素分子中的基本连接方式 纤维二糖 Cellobiose -1, 4 linkage第16页/共80页多 糖Polysaccharides第17页/共80页分子量相对较高分子量相对较高是由数千个单糖构成的大分子是由数千个单糖构成的大分子日粮中的日粮中的CHO主要是多糖主要是多糖I. 特性特性第18页/共80页淀粉 Starch植物中贮存能量的主要物质植物中贮存能量的主要物质存在于谷物、块茎作物的子实中存在于谷物、块茎作物的子实中是葡萄糖很好的来源是葡萄糖很好的来源自然界存在自然界存在

8、2种形式的淀粉种形式的淀粉 直链淀粉直链淀粉 支链淀粉支链淀粉第19页/共80页注意注意 生的淀粉颗粒(如:土豆)由于生的淀粉颗粒(如:土豆)由于H键的作用不易消化键的作用不易消化烹饪或糊化能很好地断裂化学键烹饪或糊化能很好地断裂化学键而提高淀粉的消化率而提高淀粉的消化率第20页/共80页约有约有25-30%的淀粉是以直链淀粉的形势存在的的淀粉是以直链淀粉的形势存在的可溶解于热水中可溶解于热水中由由 -D-葡萄糖经葡萄糖经 -1,4-糖苷键连接糖苷键连接 可被淀粉酶水解可被淀粉酶水解 直链淀粉 Amylose第21页/共80页 支链淀粉 Amylopectin 约有约有70-75%的淀粉以支链

9、的形式存的淀粉以支链的形式存在在 在水中不溶解在水中不溶解 葡萄糖以葡萄糖以 1, 4糖苷键连接糖苷键连接 支链以支链以 1, 6糖苷键连接糖苷键连接 这两种化学键均可被动物的消化酶作这两种化学键均可被动物的消化酶作用用第22页/共80页 -1,6 linkage -1,4 linkage支链淀粉支链淀粉Amylopectin直链淀粉直链淀粉Amylose第23页/共80页糖原 Glycogen 俗称动物淀粉,存在于肌肉和肝脏中俗称动物淀粉,存在于肌肉和肝脏中 多个多个D-葡萄糖以葡萄糖以a-1, 4 & a-1, 6糖苷键糖苷键连接连接 类似于支链淀粉,但其侧链较短类似于支链淀粉,但

10、其侧链较短 第24页/共80页纤维素 Cellulose植物中植物中CHO的主要形式的主要形式约占植物干物质的约占植物干物质的50% 是在自然界中最丰富的有机物是在自然界中最丰富的有机物 是构成细胞壁的主要结构性物质是构成细胞壁的主要结构性物质 构成植物的骨架构成植物的骨架 根、茎、叶中的纤维根、茎、叶中的纤维 第25页/共80页-D-葡萄糖以葡萄糖以-1,4-糖苷键连接糖苷键连接哺乳动物的消化酶不能消化哺乳动物的消化酶不能消化 只有微生物酶(纤维素酶)能消化只有微生物酶(纤维素酶)能消化 - 1,4 linkage第26页/共80页在植物中与在植物中与CHO相结合相结合不能被动物和大多数微生

11、物消化不能被动物和大多数微生物消化随年龄的增长不断增加随年龄的增长不断增加 随木质素的增加,植物的消化率不断下降随木质素的增加,植物的消化率不断下降木质素 Lignin第27页/共80页二、二、CHOCHO的营养生理功能的营养生理功能1.1.供能和贮能:供能和贮能: 直接氧化供能。直接氧化供能。 转化为糖元(肝脏、肌肉)转化为糖元(肝脏、肌肉)- -短期存在形式。短期存在形式。 转化为脂肪转化为脂肪- -长期贮备能源。长期贮备能源。2.2.构成体组织:构成体组织:n 戊糖构成核酸。戊糖构成核酸。n 粘多糖,结缔组织的重要成分。粘多糖,结缔组织的重要成分。第28页/共80页 糖蛋白,细胞膜的组成

12、成分。 糖脂、几丁质、硫酸软骨素。3.作为前体物质: 为反刍动物瘤胃利用NPN合成菌体蛋白或重组合成菌体蛋白和动物体内合成NEAA提供C架。4.形成产品: 奶、肉、蛋二、二、CHOCHO的营养生理功能的营养生理功能第29页/共80页第二节 单胃动物碳水化合物营养一、消化吸收一、消化吸收二、代谢二、代谢第30页/共80页咀嚼作用咀嚼作用 唾液唾液 湿润和软化饲料湿润和软化饲料 唾液淀粉酶唾液淀粉酶人的含量较高人的含量较高猪含量较少(但猪的含量是所有家畜中含量最高的)猪含量较少(但猪的含量是所有家畜中含量最高的)A. 口腔口腔 Mouth 一、消化吸收一、消化吸收第31页/共80页为胃中的酸性环境

13、使唾液淀粉酶变性为胃中的酸性环境使唾液淀粉酶变性 胃酸进一步湿润胃酸进一步湿润CHO并破坏氢键并破坏氢键在胃中没有消化在胃中没有消化CHO的酶的酶B. 胃胃第32页/共80页C. 肠肠十二指肠十二指肠 胰脏胰脏 胰液含有胰液含有NaHCO3可缓冲肠内的可缓冲肠内的pH值值 肠腔中的肠腔中的CHO具有刺激淀粉酶分泌的作用具有刺激淀粉酶分泌的作用 淀粉酶的作用淀粉酶的作用水解水解 -1, 4 糖苷键糖苷键直链淀粉直链淀粉麦芽糖麦芽糖支链淀粉支链淀粉麦芽糖麦芽糖 + 异麦芽糖异麦芽糖第33页/共80页十二指肠粘膜细胞十二指肠粘膜细胞 CHO的彻底分解有赖于十二指肠粘膜细胞的彻底分解有赖于十二指肠粘膜

14、细胞有多种消化酶存在于十二指肠刷状缘有多种消化酶存在于十二指肠刷状缘这些酶包括这些酶包括 乳糖酶、蔗糖酶、异麦芽糖酶、乳糖酶、蔗糖酶、异麦芽糖酶、 -葡糖苷酶(包括:葡糖苷酶(包括:麦芽糖酶、糊精酶)麦芽糖酶、糊精酶)第34页/共80页乳糖乳糖 葡萄糖葡萄糖+ 半乳糖半乳糖蔗糖蔗糖 葡萄糖葡萄糖 + 果糖果糖异麦芽糖异麦芽糖 葡萄糖葡萄糖 + 葡萄糖葡萄糖麦芽三糖麦芽三糖 30%麦芽糖麦芽糖 40%限制性糊精限制性糊精 30% -glucosidase (maltase, dextrinase)葡萄糖葡萄糖淀粉淀粉LactaseSucraseIsomaltase注意:对于幼龄动物注意:对于幼龄

15、动物 : 在断奶以前,乳糖酶活性逐渐上升在断奶以前,乳糖酶活性逐渐上升 在断奶以前,麦芽糖酶活性逐渐下降在断奶以前,麦芽糖酶活性逐渐下降a-葡糖苷酶葡糖苷酶第35页/共80页空肠和回肠空肠和回肠 水解减少水解减少 主要是吸收主要是吸收 盲肠和结肠盲肠和结肠 Cecum and Colon对在小肠中未消化的物质进行消化对在小肠中未消化的物质进行消化 粗纤维粗纤维 未消化的无氮浸出物未消化的无氮浸出物 微生物的发酵微生物的发酵 吸收水和挥发性脂肪酸吸收水和挥发性脂肪酸 第36页/共80页CHO的吸收 只有单糖被小肠吸收只有单糖被小肠吸收 一些二糖被肠上皮细胞吸收后被进一步一些二糖被肠上皮细胞吸收后

16、被进一步水解水解第37页/共80页n 葡萄糖是单胃动物的主要能量来源,是葡萄糖是单胃动物的主要能量来源,是其他生物合成过程的起始物质,血液葡萄其他生物合成过程的起始物质,血液葡萄糖维持在狭小范围内。糖维持在狭小范围内。n 单胃动物与人:单胃动物与人:70-100mg/100ml70-100mg/100ml 反刍动物:反刍动物:40-70mg/100ml40-70mg/100ml 禽:禽:130-260mg/100ml130-260mg/100ml一、消化吸收一、消化吸收第38页/共80页 营养性(CH2O)n 主要在消化道前段消化、吸收,而结构性(CH2O)n 主要在消化道后段消化吸收; 猪禽

17、对(CH2O)n 的消化吸收特点,是以淀粉形成葡萄糖为主,以粗纤维形成VFA为辅,主要部位在小肠。单胃动物消化利用(单胃动物消化利用(CH2O)n 小结小结第39页/共80页二、代谢二、代谢(1 1)从食物消化的葡糖吸收入血;)从食物消化的葡糖吸收入血;(2 2)体内合成,主要在肝,前体物有)体内合成,主要在肝,前体物有AAAA、乳酸、乳酸、丙酸、甘油、合成量大,但低于第丙酸、甘油、合成量大,但低于第(1(1)途径;)途径;n 血糖来源:血糖来源:第40页/共80页(1)合成糖原;(2)合成脂肪;(3)合成乳糖;(4)作为能源:葡糖是红细胞的唯一能源,大脑、N组织、肌肉的主要能源。n 血糖去路

18、:血糖去路:二、代谢二、代谢第41页/共80页第三节 反刍物碳水化合物营养一、消化吸收一、消化吸收二、二、VFAVFA的代谢的代谢三、葡萄糖的代谢三、葡萄糖的代谢 第42页/共80页 CH2O降解为VFA有二个阶段:(1)复合CH2O(纤维素、半纤维素、果胶)水解为寡聚糖,主要是双糖(纤维二糖、麦芽糖和木二糖)和单糖;1 1消化过程消化过程一、消化吸收一、消化吸收第43页/共80页(2)双糖与单糖对瘤胃微生物不稳定,被其吸收后迅速地被细胞内酶降解为VFA,首先将单糖转化为丙酮酸,以后的代谢途径可有差异,同时产生CH4和热量。 饲料中未降解的和细菌的CH2O占采食CH2O总量的10-20%,这部

19、分在小肠由酶消化,其过程同单胃动物,未消化部分进入大肠发酵。 一、消化吸收一、消化吸收第44页/共80页第45页/共80页一、消化吸收一、消化吸收反刍动物消化反刍动物消化CHCH2 2O O与单胃动物不同,表现在:与单胃动物不同,表现在:消化方式、消化部位和消化产物。消化方式、消化部位和消化产物。(1)微生物消化,消化过程分两个阶段;(2)瘤胃是消化的主要场所(消化量为食入量的70-90,占采食量的50-55%),瘤胃后的消化与单胃动物相同(10-20); (3)产物:VFA(瘤胃发酵类型)、CH4、CO2、H2等第46页/共80页2.挥发性脂肪酸的吸收挥发性脂肪酸的吸收吸收位点吸收位点有有7

20、5在瘤网胃在瘤网胃有有20%在瓣胃和皱胃在瓣胃和皱胃有有5%在小肠在小肠第47页/共80页 主要有乙酸、丙酸、丁酸,少量有甲酸、异丁酸、戊酸、异戊酸和己酸。瘤胃中24hrsVFA24hrsVFA产量3-3-4kg4kg(奶牛瘤网胃),绵羊300-400g300-400g;大肠产生并被动物利用了的VFAVFA为上述量的10%10%。3 3瘤胃发酵产生的瘤胃发酵产生的VFAVFA种类及影响因素种类及影响因素一、消化吸收一、消化吸收乙酸发酵:C6H12O6+2H2O2CH3COOH+2CO2+4H2丙酸发酵: C6H12O6+2H22CH3CH2COOH+2H2O丁酸发酵:C6H12O6CH3CH2

21、CH2COOH+2CO2+2H2第48页/共80页u乙酸是主要酸,喂粗料时产量高,喂谷物时丙酸乙酸是主要酸,喂粗料时产量高,喂谷物时丙酸产量高,乙产量高,乙/ /丙比受日粮处理影响。丙比受日粮处理影响。u加瘤胃素可提高丙酸比例,有利于肉牛育肥。加瘤胃素可提高丙酸比例,有利于肉牛育肥。u饲料磨粉或制粉可提高丙酸产量。饲料磨粉或制粉可提高丙酸产量。uVFAVFA的浓度受到吸收和产出的平衡调节。的浓度受到吸收和产出的平衡调节。一、消化吸收一、消化吸收第49页/共80页 4H2+HCO3-+H+CH4+3H2O 甲烷产量很高,能值高()不能被动物利用,因而是巨大的能量损失,甲烷能占食入总能的6-8%。

22、3 3甲烷的产生及其控制甲烷的产生及其控制一、消化吸收一、消化吸收第50页/共80页二、二、VFAVFA的代谢的代谢 乙酸乙酸乳脂乳脂丙酸丙酸葡萄糖、乳糖葡萄糖、乳糖丁酸丁酸葡萄糖、乳脂葡萄糖、乳脂1、合成:、合成: 奶牛组织中体内奶牛组织中体内50%50%乙酸,乙酸, 2/32/3丁酸,丁酸, 1/41/4丙酸被氧化,其中乙酸提供的能量占总丙酸被氧化,其中乙酸提供的能量占总能量需要量的能量需要量的70%70%。2、氧化:、氧化:第51页/共80页 反刍动物所需葡糖主要是体内合成,部位在肝脏,前体物是丙酸。三、葡萄糖的代谢三、葡萄糖的代谢第52页/共80页1.1.前胃是消化前胃是消化CFCF的

23、主要场所,是微生物消耗可溶性碳的主要场所,是微生物消耗可溶性碳水化合物,不断产生纤维素分解酶分解水化合物,不断产生纤维素分解酶分解CFCF的一个连续的一个连续循环过程;循环过程;2 2VFAVFA的的75%75%由瘤胃壁吸收,由瘤胃壁吸收,20%20%由皱胃瓣胃吸收,由皱胃瓣胃吸收,5%5%由小肠吸收,吸收速度丁酸丙酸乙酸;由小肠吸收,吸收速度丁酸丙酸乙酸;3 3饲粮的组成、加工方法、饲喂方法影响饲粮的组成、加工方法、饲喂方法影响VFAVFA的组成的组成和瘤胃的发酵类型,日粮(和瘤胃的发酵类型,日粮(CHCH2 2O O)n n中含大量中含大量CFCF时,时,趋于乙酸发酵,大量淀粉时,趋于丙酸

24、发酵;趋于乙酸发酵,大量淀粉时,趋于丙酸发酵; 反刍动物消化利用(反刍动物消化利用(CHCH2 2O O)n n 小结小结第53页/共80页4.4.(CHCH2 2O O)n n在瘤胃中发酵为微生物提供营养(能量,在瘤胃中发酵为微生物提供营养(能量,C C架),架),VFAVFA吸收后又为动物提供营养(能量)。总吸收后又为动物提供营养(能量)。总体来说,以瘤胃消化为主,以小肠、盲肠、结肠消体来说,以瘤胃消化为主,以小肠、盲肠、结肠消化功能为辅,以化功能为辅,以VFAVFA代谢为主,以葡萄糖代谢为辅。代谢为主,以葡萄糖代谢为辅。5 5瘤胃消化(瘤胃消化(CHCH2 2O O)n n有利有弊:有利

25、有弊:CFCF的消化有利,的消化有利,而大量消化(而大量消化(CHCH2 2O O)n n有能量损失,且容易使瘤胃有能量损失,且容易使瘤胃pHpH降低,抑制微生物发酵,不利于降低,抑制微生物发酵,不利于CFCF消化。消化。6.6.反刍动物所需葡萄糖主要由糖的异生产生而不是反刍动物所需葡萄糖主要由糖的异生产生而不是直接吸收,其前体物是丙酸直接吸收,其前体物是丙酸 。反刍动物消化利用(反刍动物消化利用(CHCH2 2O O)n n 小结小结第54页/共80页第四节第四节 非淀粉多糖的营养非淀粉多糖的营养一、非淀粉多糖的概念一、非淀粉多糖的概念二、非淀粉多糖的消化、吸收和代谢二、非淀粉多糖的消化、吸

26、收和代谢三、非淀粉多糖的营养特性三、非淀粉多糖的营养特性四、粗纤维的作用四、粗纤维的作用第55页/共80页1 1、非淀粉多糖的概念、非淀粉多糖的概念多糖贮存多糖结构多糖淀粉非淀粉多糖(NSP)NSP与饲料纤维有区别:纤维是NSP和木质素的总和一、非淀粉多糖的概念一、非淀粉多糖的概念第56页/共80页2 2、非淀粉多糖的种类、非淀粉多糖的种类2.1 根据结构特点分类 根据结构特点可将NSP分类如下: NSP 1.纤维素 2.半纤维素 3.果 胶 -葡聚糖 阿拉伯木聚糖 葡萄甘露聚糖 半乳甘露聚糖 阿拉伯聚糖 鼠李半乳糖醛酸聚糖, 半乳聚糖 阿拉伯半乳聚糖 一、非淀粉多糖的概念一、非淀粉多糖的概念

27、第57页/共80页2.2 根据水溶性分类 可溶于水的NSP称为水溶性NSP(soluble NSP,SNSP); 不溶于水的称不溶性NSP(insoluble NSP,INSP)。 可溶性NSP比不溶性NSP更具明显的抗营养作用。一、非淀粉多糖的概念一、非淀粉多糖的概念第58页/共80页3.1 饲料中非淀粉多糖的含量 不同种类、不同生长阶段的植物,其NSP 组成的种类和含量不同。 一般纤维素含量约占20%40%,可高达 60;半纤维素含量约占1040; 果胶约占110。一、非淀粉多糖的概念一、非淀粉多糖的概念3、饲料中非淀粉多糖的含量与分布、饲料中非淀粉多糖的含量与分布第59页/共80页 谷物

28、籽实中NSP的组成t:痕量第60页/共80页3.2 NSP在植物饲料中的分布 NSP主要是作为植物细胞壁的成分而存在。植物细胞壁作为结构物质可分为间隔层、初生壁和次生壁等三层。 不同谷物细胞壁中纤维素的结构组成无多少变化,但其中半纤维素和果胶的组成和含量变化很大。 一、非淀粉多糖的概念一、非淀粉多糖的概念第61页/共80页 单胃动物对纤维素和半纤维素的消化,主要依赖于盲肠和结肠中微生物发酵作用。 草食动物(如马、驴等)盲肠比较发达,其中的细菌区系对纤维素和半纤维素具有较强的消化能力。 家禽的盲肠借助于细菌的作用亦可消化少量纤维素和半纤维素,且消化率一般在18%左右。 二、非淀粉多糖的消化、吸收

29、和代谢二、非淀粉多糖的消化、吸收和代谢1、单胃动物对NSP的消化和吸收第62页/共80页2、反刍动物对NSP的消化和吸收 瘤胃是反刍动物消化NSP的主要场所。 瘤胃产生纤维素分解酶,在纤维酶作用下,纤维素基本上能全部分解; 半纤维素大部分能分解; 果胶在细菌和原生动物作用下可迅速分解,部分果胶可用于合成微生物体内多糖。 反刍动物后肠对NSP的消化吸收与非反刍动物类同。 二、非淀粉多糖的消化、吸收和代谢二、非淀粉多糖的消化、吸收和代谢第63页/共80页3 3、NSPNSP的代谢的代谢 纤维素 半纤维素 果胶 单糖 磷酸己糖 丙酮糖 丁酰CoA 乙酰CoA 甲 酸 草酰乙酸 乙酰磷酸 H2+CO2

30、 丁酸 乙酸 甲烷 丙酸NSP物质在瘤胃中的代谢 第64页/共80页 单胃动物后肠微生物对NSP的分解代谢与反刍动物类同。 乙酸可经磷酸化转变为乙酰辅酶A,而后进入三羧酸循环。 丙酸在肝脏转变为葡萄糖 。 丁酸主要是以酮体形态为机体所吸收,然后转变为乙酰辅酶A参与机体的代谢 3、NSP的代谢二、非淀粉多糖的消化、吸收和代谢二、非淀粉多糖的消化、吸收和代谢第65页/共80页1、NSP的正面营养作用 NSP的供能作用 NSP物质对营养物质摄入的调控作用 NSP的解毒作用 NSP的代谢效应 日粮中NSP物质的物理作用 NSP物质的其他作用三、非淀粉多糖的营养特性三、非淀粉多糖的营养特性第66页/共8

31、0页2、NSP的负面营养作用 动物种类不同,采食饲料不同,NSP类物质的负面营养作用表现不同。 反刍动物 单胃动物 家禽三、非淀粉多糖的营养特性三、非淀粉多糖的营养特性第67页/共80页2.1 反刍动物(1).对营养物质吸收方面的负效应 NSP物质对反刍动物瘤网胃后营养物质的吸收的负面效应,相对较小。 (2).降低能值的负效应 饲料NSP物质过多时,使饲料消化率降低,不能提供较多的能量 (3).增加内源物质损失的负效应三、非淀粉多糖的营养特性三、非淀粉多糖的营养特性第68页/共80页2.2 单胃动物 (1) 营养物质吸收方面的负效应 NSP物质对单胃动物营养物质吸收方面的负效应要比反刍动物明显得多。生长猪饲料中加入果胶能降低回肠氨基酸的消化率。 (2)降低能值的负效应 猪的试验表明NSP每增加1%,饲料消化能浓度下降。(3)增加内源物质损失方面 猪的试验表明,饲料NSP可通过加速肠粘膜脱落和增加消化液的分泌量来增加内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