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级理论复习重点_第1页
三级理论复习重点_第2页
三级理论复习重点_第3页
三级理论复习重点_第4页
三级理论复习重点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2012年心理咨询师基础知识第一章 基础心理学知识第一节 绪论1、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发生、发展和活动规律的科学。2、基础心理学是以正常成人的心理现象为研究对象,总结心理活动最普遍、最一般规律的心理学的基础学科。基础心理学所总结出来的规律,来自于心理学的各个分支,又对心理学各个分支的研究具有指导意义。3、普遍心理学的内容可以分为四个方面:认知、情绪、情感和意志、需要和动机、能力和人格。4、认知:人认识外界事物的过程,或者说是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的外界事物进行信息加工的过程。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等心理现象。人们通过各个感觉器官认识了作用于它的事物的一个一个属性,产生了感觉。人们又把各个感觉

2、结合起来,产生对事物整体的认识,这就是知觉。感觉和知觉都是对事物外部现象的认识,属于感性认识阶段。6、需要反映的是人体内部的不平衡状态,动机是推动人从事某种活动,并朝向一定目标前进的内部动力。需要和动机是推动人从事心理活动的内部动力。能力说明了人对某种活动的适应性,气质和性格则表现了个人的人格特征。7、情绪和情感是伴随认识和意志过程而产生的对外界事物的态度的体验,这种态度和体验与人的需要(好恶)有关,是对客观事物与主体需要之间关系的反映。8、意志:人的思维决策见之于行动的心理过程,表现了心理对行为的支配。我们常以支配力量的强弱来评价意志力的强弱。9、认知、情绪和情感和意志是以心理过程的形式表现

3、出来的,个人心理特性既表现在他心理活动的动力上,也表现在他的能力和人格上。人格又是由气质和性格组成的。10、能力是顺利、有效地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须具备的心理条件。11、气质是心理活动动力特征的总和,即表现在心理活动的速度、强度和稳定性方面的人格特征。相当于平常所说的脾气、秉性。12、性格是表现在人对事物的态度,以及与这种态度相适应的行为方式上的人格特征,如是否积极、乐观、依他、意志等。13、心理是脑的机能。心理现象是随着神经系统的产生而出现,只有有了神经系统的动物才有了心理。像环节动物只有一条简单的神经索,它们只具有感觉的心理现象,只能认识事物的个别属性;脊椎动物有了脊髓和大脑,它们有了知觉的心

4、理现象,能够对事物外部的整体加以认识了;灵长类动物能够认识事物的外部联系,有了思维的萌芽。只有到了人类,才有了思维,有了意识。14、心理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心理的反映不是镜子似的机械的反映,而是能动的反映。15、德国心理学家冯特于年在莱比锡大学建立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这被看作是科学心理学诞生的标志。冯特认为心理学是研究人的直接经验的,可以采用内省实验的方法来研究。17、19世纪以来心理学观点及代表人物:构造心理学冯特及其学生铁钦钠,企图用意识经验的构造方面来研究,而不考虑意识的来源、意义和作用。机能主义心理学杜威和安吉尔,主张意识是一个连续的整体,故重视研究心理在适应环境中的机能和作用行

5、为主义美华生主张心理学要抛开意识,直接去研究行为,查明刺激和反应间的规律性关系(即),以预测行为,并通过环境去塑造人的心理和行为。格式塔心理学魏特海墨、克勒和科夫卡,从整体上研究心理现象。精神分析奥地利弗洛伊德,不仅注重对意识的研究,而且开始了对潜意识研究(行为源于本能和原始冲动,特别是性冲动),他还将人的心理结构分为本我、自我、超我三个层次,认为三者发展平衡,就是一个健全的人格,否则就会导致精神疾病的发生。18、当代心理学研究的主要取向(领会):人本主义心理学罗杰斯、马斯洛,认为一切不安的根源在于缺乏对人的内在价值的认识,被称为区别于精神分析和行为主义的心理学的第三势力,重视人自身的价值,提

6、倡充分发挥人的潜能。认知心理学。当前,认知心理学开始与认知神经学相结合,把行为水平的研究与相应的大脑神经过程结合起来。生理心理学,探讨的是心理活动的生理基础和脑的机制。19、研究心理现象的原则:客观性原则、辩证发展原则、理论联系实际原则。20、研究心理现象的方法:()观察法。()调查法。()个案法。()实验法。第二节 心理活动的生理基础1、神经系统的两大部分:中枢神经系统(脊髓和脑)和外周神经系统。2、神经元是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单位和功能单位,由细胞体、树突、轴突三部分组成。神经元分感觉神经元、运动神经元(传出)和中间神经元。3、外周神经系统及其功能:脑神经:12对(包括各种感觉和运动机能的神

7、经)脊神经:31对,分管颈部以下身体相关部位的感觉和运动。从功能上,可以将外周神经系统分为躯体神经系统和自主神经(又叫植物神经,主要分布在内脏)。自主神经又可分为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交感神经的功能在于唤醒有机体,调节有机体能量。后者的功能在于使有机体恢复或维持安静状态,使有机体储备能量,维持机能平衡。4、中枢神经系统及其功能脑由脑干、间脑、小脑和端脑组成。脑干:脑的最古老部位,也是维持生命基本活动的主要机构。包括延脑、桥脑和中脑三部分。延脑中有支配呼吸和心跳的中枢,桥脑是神经纤维上下行的通道,中脑里有瞳孔反射和眼动的中枢,脑干上的网状结构调节脑的兴奋水平,是调节睡眠与觉醒的神经结构,维持注意

8、并激活情绪。间脑:主要由丘脑、上丘脑、下丘脑和底丘脑。丘脑是调节除嗅觉外所有感觉的重要中枢,上丘脑参与嗅觉的激素调节,下丘脑:调节内脏系统的活动,底丘脑调节肌张力。小脑的功能是保持身体平衡,调节肌肉紧张度,实现随意运动和不随意运动。5、大脑皮质的不同区域有不同的机能,颞叶以听觉功能为主(颞上回和颞中回),枕叶以视觉功能为主(枕叶的枕极),顶叶以躯体感觉功能为主(中央后回),额叶以躯体运动功能为主(中央前回),边缘叶是内脏功能和机体内环境的高级调节控制中枢,也是情绪情感的调节中枢。6、大脑两半球功能的不对称性,称“单侧化”。左半球(右利手):言语功能占优势,如概念形成、逻辑推理、数学运算等。右半

9、球:不需言语参加的空间知觉和形象思维活动,如音乐、美术活动,情绪的表达和识别等。美斯佩里做的“割裂脑”实验,进一步证明左半球言语功能占优势,右半球空间知觉和形象思维占优势。第三节 感觉和知觉1、感觉是当前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所引起的感觉。分外部感觉和内部感觉。感觉器官对适宜刺激的感觉能力叫感受性,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叫感觉阈限,与感受性成反比。引起差别感觉的刺激的最小变化量叫差别感觉阈限,也与感受性成反比。2、韦伯定律,指差别阈限与原来刺激强度的比例是一个常数。费希纳定律指感觉强度与刺激强度呈正比。两者都适用于中等强度的刺激。3、在外界刺激的持续作用下,感觉性发生变化的现象叫感觉适应。对暗适应

10、是感觉性提高的过程。感觉后像指外界刺激停止作用后,还能暂时保留一段时间的感觉形象。各种感觉器官都能产生感觉后像。4、不同刺激作用于同一感觉器官,使感觉性发生变化的现象叫感觉对比。如彩色对比、明度对比、味觉对比等。5、一种刺激不仅引起一种感觉,同时还引起另一种感觉的现象叫联觉。如广告设计效应、环境色彩装饰引起的心理感觉等。6、视觉的适宜刺激是380-780纳米间的电磁波。锥体视觉神经细胞能分辨物体的细节和颜色,这是明视觉。杆体细胞分辨物体的明暗和轮廓,这是暗视觉。彩色有色调、明度和饱和度的特性。色觉异常的人看到的是物体的明度,而非颜色,色盲检查表的原理即明度相同而色调不同。7、听觉的适宜刺激是1

11、6-20000赫兹。空气振动在中音时(1000-4000赫兹)时,听觉的阈限值最低,即此区域人对声音最敏感,耐受性也较高。在声音的持续作用下,听觉感受性降低的现象叫听觉适应,一个声音由于同时起作用的其他声音干扰,使听觉的阈限升高的现象叫声音掩蔽,声音强度太大或声音作用时间太长,引起听觉感觉性降低的现象叫听觉疲劳。老年人先丧失高频声音的听觉,声音有音调、响度和音色三种特性,音调由声波频率决定,响度由声波的振幅决定,音色由声波的波形决定。8、嗅觉是最古老的感觉,最基本的味觉有甜、咸、酸和苦四种,痛觉遍布全身,皮肤对痛觉难以适应。痛觉没有适宜的刺激,只要对机体造成了伤害,都会引起痛觉,痛觉对机体有保

12、护性的作用。痛觉的感觉性差异与个人的疼的认识、态度以及性格和意志特点有关。9、知觉是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物体的整体在人脑中的反映。知觉不同于感觉的特点:是关于对象整体的印象;知觉对某种感受具有选择性;知觉的映像相对稳定即恒常性;对外界物体的经验解释即知觉的理解倾向。10、空间知觉:对物体大小、形状、距离、方位等空间特性的知觉。双眼视差是形成深度知觉的主要线索。看东西时越近越费劲,是双眼视轴辐合的作用。相对位移时,近物移动快,远物移动慢,叫运动视差。两眼看同一样东西,在视网膜上的成像并不一样,这就是双眼视差,立体摄影、立体电影即应用此原理。生物钟即机体内部生理节律性的变化所引起的机体外部行为

13、节律性的变化。人的生理活动和心理活动的节律,一般是以24小时为一个单位11、运动知觉是对物体在空间中的位移产生的知觉。当物体在空间并没有发生位移,却被错觉为运动,叫似动现象,电影、霓虹灯动感、路牌广告中画面变化都应用此原理,运动错觉还包括诱导运动、自主运动、飞行员翻转飞行导致的倒飞错觉等。12、知觉与感觉的区别:知觉是整体的反应,感觉是个别属性的反应;知觉是多种感觉器官参与活动,而感觉是个别感觉器官参与活动;知觉受知识、经验的影响,感觉受刺激物的性质影响。13、时间知觉是对物质现象的延续性和顺序性的反映。14、错觉是在特定条件下产生的,对客观事物的歪曲知觉,这种歪曲知觉带来固定的倾向, 是客观

14、存在的。第四节 记忆1、记忆是过去的经验在头脑中的反映。2、记忆的过程:识记、保持;从大脑中提取知识和经验的过程叫回忆;再认即识记过的材料不能回忆,但在它重现时都有一种熟悉感,并能确认是自己接触过的材料。对识记过的材料既不能回忆,也不能再认,或者发生了错误的回忆或再认,这叫遗忘。艾宾浩斯是对记忆进行实验和研究的创始人,后人根据他的研究,画了保持曲线。保持曲线即保持量与间隔时间关系是负加速度型曲线,速度先快后慢。4、表象是对过感知的事物的形象在头脑中再现的过程,在头脑中所出现的事物的形象也叫表象。表象既具有直观形象性,片断不稳定性和可操作性,又具有概括性,这使它起到了从感知向思维过渡的中间环节的

15、作用。5、认知心理学是把记忆看做是人脑对输入的信息进行编码、储存和提取的过程。根据编码、储存和提取方式不同,将记忆分为瞬时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三个系统。6、瞬时记忆的特点,第一是记住信息的方式是以形象为主,以感觉后像的形式存在,第二是瞬时记忆容量很大(9-20比特),保留时间很短,在4秒以内, 第三是若对瞬时记忆中和信息加以注意,可转入短时记忆。7、短时记忆是指外界刺激以极短的时间一次呈现后,保持时间在一分钟以内的记忆。具有以下特点:(1)容量有限,一般为72,即5-9个项目,易受干扰,发生遗忘。(2)语言文字材料在短时记忆中多为听觉编码,即容易记住的是语言文字的声音,而不是形象。()短时

16、记忆的信息是当前正在加工的信息,可被意识到。其来源有瞬时记忆转来的信息,也有从长时记忆提取出来的信息。()短时记忆的信息经过复述,可转入长时记忆系统。8、长时记忆是指外界刺激以极短的时间一次呈现后,保持时间在一分钟以上的记忆。其特点是:()记忆的容量无论是信息的种类,还是数量都是无限的。()长时记忆的编码有有语义编码和形象编码两种。()长时记忆储存的信息,如果不是有意回忆,人们是意识不到的。()长时记忆的的遗忘或因自然的衰退,或因干扰造成的。前摄抑制指先前学习的材料对识记和回忆后学习材料的干扰。倒摄抑制反之。系列开头或末尾的材料中中间的材料记得好叫首因效应或近因效应。第五节 思维、语言及想象1

17、、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和事物之间内在联系的认识,它最主要的特征是间接性和概括性。2、根据思维的的形态,思维可分为动作思维、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按探索问题方向的不同,分国辐合思维和发散思维。3、想象是对表象的加工和改造,具有创造性,属于思维的范畴。其中幻觉属于精神异常,而幻想则属于有意想象的一种。4、概念以词来标示与记载,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迁移、原型启发和定势。5、言语活动的中枢机制。 运动性语言中枢额下回表达性失语(布洛卡中枢)听觉性语言中枢颞上回接受性失语威尔尼克视觉性语言中枢顶叶和枕叶失读书写中枢额中回失写第六节 意识与注意1、意识是在清醒状态下的觉知,觉知即是觉察,既包括外部,又

18、包括内部的觉知,既涉及觉知当下的直接经验,如知觉、思维、情感和欲望,也包括对这些内容和自身行为作出的反应和评价。意识对人的身心系统起着整合、管理和调节的作用。无意识是个体没有觉察到的心理活动和心理过程。2、睡眠分加四个阶段。一个睡眠周期通常在90分钟左右,此后便进入快速眼动睡眠阶段,绝大多数的梦发生这一阶段。梦境具有不连续性、不协调性性和认知的不确定性。3、注意是心理活动或意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意注意与无意注意可以相互转化;注意广度约为72,互不关联的外文字母的注意广度约为4-6个;由于任务的变化,注意由一种对象转移到另一种对象上的现象叫注意转移。注意(力)分配的两个条件:所从事的活

19、动有些部分相当熟悉;所从事的几种活动之间要有内在的联系。两种活动不在同一感觉通道。第七节 需要和动机71 需要与动机概述1、需要是个体内部的一个不平衡状态,表现为有机体对内外环境条件的欲求。按其产生的角度分为自然需要和社会需要,按满足的对象分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2、动机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由生理需要引起的内驱力,动机也可由外部因素即诱因引起的,即社会性动机。3、马斯洛的需要的层次理论假设将人的需要分为五个层次: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爱和归属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并认为需要层次是由低到高逐渐满足的。又分为缺失性需要和生长需要。第八节 情绪、情感和意志1、情绪和情感是人对客观外界事

20、物的态度的体验,是人脑对外界客观事物与主题需要之间关系的反映。2、情绪与情感的功能:适应、动机、组织和信号功能。4、情绪理论:()詹姆斯-兰格的情绪外周理论。强调情绪和机体变化的关系。()坎农-巴德的情绪丘脑理论。()沙赫特的情绪认知理论。认为情绪的产生是由外部环境刺激、机体的生理变化、对外部环境刺激的认识过程三者相互作用的结果,而认知过程又起决定作用。6、从生物变化的角度可把情绪的内容分为基本情绪和复合情绪。基本情绪一般分为:快乐、愤怒、悲哀、恐惧。复合情绪是由基本情绪的不同组合派生出来的,如敌意、焦虑。7、从情绪的状态分为心境、激情和应激。(1)心境是一种微弱、持久而具有弥漫性的情绪体验的

21、状态,即以同样的态度对待所有的事情,心境持续短的可有几个小时,长的可达几周、几个月甚至更长的时间。(2)激情:一种强烈、爆发式的、保持时间短的情绪体验状态,具有明显的生理反映和外部行为表现,激情既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在激情的状态下,人的认识范围变的狭窄,分析能力、自控能力将降低。(3)应激是在出现突发事件和遇到危险情景的情况下所出现的高度紧张的情绪状态。包括生理反应和心理反应,如认知障碍、焦虑、恐惧、愤怒和抑郁的情绪。强烈而持久的应激反应将会损害人的工作效能,还会造成对许多疾病或障碍的易感状态。9、意志是有意识地确立目的,调节和支配行为,并通过克服困难和挫折,实现预定目标的心理过程。10、意

22、志行为的基本阶段:(1)准备阶段。在确立目的过程中,动机之间往往有矛盾,常常会有难以做出抉择的矛盾心情。动机的冲突一般有如下形式:双趋式冲突。二中选一的冲突,“鱼和熊掌不可兼得”型。双避式冲突。两个目标都想避开,只能避开一个相对损失小的目标。趋避式冲突。想获得一个目标,各有利弊,难以抉择。如考个名校,但又担心报名的人多,竞争激烈考不上,又失去了上其他学校的机会。双重趋避式冲突。有多个目标,每个目标都有利弊,反复权衡拿不定主意的矛盾心情即双重趋避式冲突。如一种是收入高但压力大的工作,另一种是收入一般但社会地位高的工作。(2)执行决定阶段。(3)意志品质。主要包括意志的自觉性(相反品质是受暗示性和

23、武断)、果断性(相反品质是优柔寡断和鲁莽草率)、坚韧性(相反品质是虎头蛇尾和执拗)和自制力(相反品质是怯懦和任性)。第九节 能力与人格9.1人 格1、能力是顺利有效地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须具备的心理条件。能力的特点是与某种具体活动相联系。2、智力是认识事物并运用知识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在组成智力的诸因素中,思维力是支柱和核心。3、能力、才能和天才。能力是顺利完成某种活动所需要的心理条件,具备能力所需要的各种心理条件叫才能,接近完美的才能即天才。5、按能力的结构,能力分为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斯皮尔曼的二因素理论),按与先天的关系,分为液体能力和晶体能力,液体能力取决于个人的禀赋,而晶体能力是后天不断

24、学习形成。10、气质是心理活动表现在强度、速度、稳定性和灵活性等方面动力性质的心理特征。气质相当于我们日常生活中的所说的脾气、秉性或性情。11、气质类型理论学说:体液说。希波克拉特(古希腊)四种体质类型:胆汁质、多血质、黏液质、抑郁质。12、巴甫洛夫神经活动类型学说。高级神经活动的基本过程是兴奋和抑制,它们又有强度、平衡型、灵活性三个基本特性。神经活动的强度,是指神经细胞能接受的刺激的强弱程度以及神经细胞持久工作的能力;神经过程的平衡型,是指兴奋和抑制两种过程的力量是否平衡,不平衡中是兴奋占优或抑制占优;神经过程的灵活性,是指兴奋和抑制两种过程相互转化的难易程度,有灵活不灵活之分。两种基本过程

25、的三个特征之间的不同组合,构成了高级神经活动的不同类型,从理论上可以组合成12种不同的神经活动活动类型。其中强、不平衡、灵活或弱、不平衡、灵活是不存在的,即神经过程不平衡的人,两个过程之间的转化都是不灵活的。神经过程的基本特性神经活动类型内外向气质类型强度平衡性灵活性强不平衡兴奋型外胆汁质强平衡灵活活泼型外多血质强平衡不灵活安静型内黏液质弱抑制型内抑郁质14、 大多数人的神经活动过程是中间型或混合型的,不必对号入座,应因人而宜,认真分析。15、如何看待气质类型:()气质具有稳定性和相对的可塑性。()就气质的动力特征而言,气质的类型没有好坏之分,只有好的方面与坏的方面。()气质类型不决定一个人智

26、力发展的水平和成就的高低,但能影响工作效率,并对择业产生影响。()气质类型影响性格特征形成的难易。()气质类型影响对环境的适应和健康。相对而言,多血质、黏液质的人更易适应环境的变化。9.4 性 格16、性格是一个人在对现实的稳定的态度和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中所表现出来的人格特征。17、态度是一个人对人、物或思想概念的一种反应倾向性,它是后天生活中习得的,在社会生活实践中逐渐形成的,由认知、情感和行为倾向三个因素组成。一个人对现实的稳定的态度决定了他的行为方式,而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又体现了他对现实的态度。18、从组成性格各方面的静态分析,可以性格分为态度特征、意志特征、情绪特征和理智特征。态度特征

27、是性格的核心。9.5人格理论19、人格结构的动力理论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弗洛伊德把人格结构分为本我、自我、超我。“本我”遵循快乐的原则,“自我”遵循现实性的原则,“超我”遵循道德的原则。他认为当三者处于协调的状态的时候,人格表现出一种健康的状态;当三者发生冲突且无法解决的时候,就会导致心理疾病。20、容格的内外向人格类型理论。21、奥尔波特的人格特质理论。22、卡特尔的人格特质理论:他用因素分析法提出一个基于人格特质理论模型。他将人格特质分为表面特质和根源特质,表面特质是通过外部行为表现出来,能够观察到的特质;根源特质是人格的内在因素,那些对人的行为具有决定作用的特质。他找出了16种相互独

28、立的根源特质,并据此编制了16种人格因素调查表。用此表所确定的人格特质,可以预测一个人的行为反应。23、艾森克的人格结构维度理论。艾森克反对把人格表现抽象化,他将许多人格特质归到内外倾、神经质和精神质这三个基本维度或类型上,实际上把人格的类型模式和特质模式有机结合起来,使人格的描述更加全面,更加系统,更具层次性。他用内外倾和神经质(情绪的稳定性)作为坐标系,构成了四个象限、四种不同类型的人格,并与希波克拉底、巴甫洛夫的理论相吻合。第二章 社会心理学知识第一节 概述第一单元 社会心理学的定义和研究范围1、罗斯的社会心理学和麦独孤的社会心理学导论标着社会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涎生。2、社会心理学

29、的定义1)侧重于心理学的定义:FH奥尔波特认为,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的社会行为和社会意识的学科。GW奥尔波特认为,社会心理学试图了解和解释个体的思想、感情和行为怎样受他人的现实的、想象的隐含的存在所影响。3、关于社会行为,勒温提出了著名的勒温公式:B=f(P,E),即个体行为是个体和其所处情境相互作用的结果,社会行为及其发展取决于个体及其所处情境的状况。B指行为,P指个体,E指个体所处的情境,f指函数关系。第二单元 社会心理学简史5、关于社会心理学发展过程,美国学者霍兰德提出了三阶段理论:1)哲学思辨阶段(启蒙期)时间:古希腊19世纪上半叶;特点:根据哲学思辨及社会准则来认识社会行为围绕“人性

30、”的哲学争论,可视为最早的社会心理学研究。2)经验描述阶段(形成期)时间:19世纪中叶20世纪初特点:在观察的基础上,对人类的心理活动和行为方式进行客观的描述和分析。3)实证分析阶段(确立期)时间:20世纪20年代开始特点:从描述转向实证研究,从定性研究转向定量研究,从纯理论研究转向应用研究。6、社会心理学研究应遵循的主要原则1)价值中立原则。即在研究中要尽理减少主观因素的影响和干扰,去除“有色眼镜”和“预设”立场;但对一些反社会的价值观和一些引起心理障碍的价值理念,咨询师应该进行积极的干预和引导。2)系统性原则,把社会心理及行为置于系统中考量;3)伦理原则,避免对被试者造成伤害。8、社会心理

31、学的主要理论:社会学习论。试图用学习机制来解释人们社会行为的形成和变化。认为学习过程大约有三种机制:联想、强化、模仿。 “心理治疗的主要目的,并不是使病人进入一种不可能的幸福状态,而是帮助他们树立一种面对苦难的、哲学式的耐心和坚定。”荣格的分析心理学 第二节 社会化与自我概念1、从个体视角看,社会化是个体与其他社会成员互动,成为合格的社会成员的过程。2、再社会化。由于社会急剧变化,对个体重新进行社会化的过程。其中包括对早期社会化过程中没有取得合格社会成员资格的个体的再教化,如劳动教养制度。4、社会化的条件:人类有较长的生活依附期;人类遗传素质如脑的智能基础提供了社会化的可能性5、个体社会化的主

32、要载体(1)家庭:童年期是社会化的关键时期;(2)学校:在早期社会化中,学校是不可替代的社会化载体;(3)大众传播媒介:影视、音像、广播、报纸、杂志、互联网;(4)参照群体:能为个体的态度、行为与自我评价提供比较或参照标准的群体。如儿童的同伴是其参照群体。6、几种重要的社会化类型(1)语言社会化。语言社会化是个体社会化的基础条件。个体社会化是从掌握语言开始,全部社会化是以语言社会化为前提的。(2)性别角色社会化是个体在社会生活中,学会按自己的性别角色的规范行事的过程。有关描述:a.性:表示男女在生物学方面的差异,如遗传、内分泌、解剖及生理的差异;b.性别:表示男女在人格特征方面的差异; c.性

33、别角色:表示男女在社会行为方式的差异。家庭对性别角色社会化的影响是通过性别期待与认同、模仿的机制实现的。7、社会角色是个体与其社会地位、身份相一致的行为方式及相应的心理状态。8、社会角色的分类(1)按获得方式分:先赋角色、成就角色;(2)按角色行为的规范化程度分:规定型角色、开放型角色(如朋友角色);(3)按功能分:功利型角色、表现型角色;(4)按承担者的心理状态分:自觉角色、不自觉角色(如性别角色)。10、角色失调(1)角色冲突:既有角色间的冲突(老师既是权威者又需要是学生朋友),也有角色内的冲突(国家希望教师素质教育,而家长是应试教育)。(2)角色不清:(3)角色中断;(4)角色失败。如官

34、员渎职下台。11、自我的定义。自我又称自我意识或自我概念,是个体对其存在状态的认知,包括对自己的生理状态、心理状态、人际关系及社会角色的认知。詹姆士自我概念中的主我是指流动的意识,镜我是由他人的判断所反映的自我概念。12、自我概念的功能:保持个体内在的一致性、解释经验和决定期待。自我概念的形成与发展:生理自我(3岁以前)到社会自我(14岁以前)到心理自我。13、身份是由个体的社会地位和处境地位决定的自我认同。14、自尊是个体对其社会角色进行自我评价的结果。詹姆士提出自尊的经典公式:自尊=成功/抱负,即自尊不仅取决于成功,而且还取决于获得的成功对个体的意义,增大成功和减少抱负都可以获得较高的自尊

35、。影响自尊的因素:家庭中的亲子关系、行为表现的反馈、选择参与和扬长避短、合理的相似的社会比较。第三单元 社会知觉和归因15、社会知觉包括个体对他人、群众以及对自己的知觉以及对行为原因的知觉。18、印象是指个体头脑中有关认知客体的形象;印象形成是个体首次接触新的社会情境时总是按照个体以往经验,将情境中的人或事物进行归类,明确它其对自己的意义,使自己的行为获得明确定向的过程;第一印象亦称初次印象,是素不相识的两个人第一次见面时形成的印象。19、印象形成的效应(1)首因效应与近因效应最初获得的信息的影响比后来获得的信息的影响更大的现象,称为首因效应;最新获得的信息的影响比原来获得的信息的影响更大的现

36、象,称为近因效应。 (2)光环效应。指个体对认知对象的某些品质一旦形成倾向性形象,就会带着这种倾向以偏概全,去评价认知对象的其他品质,也称晕轮效应。(3)刻板印象。人们通过自己的经验形成对某类人或某类事较为固定的看法叫刻板印象。刻板印象具有社会适应的意义,能使人的社会知觉过程简化,消极作用是容易形成偏见。20、印象形成中的信息整合模式:中心品质模式。21、印象管理,亦称印象管理。个体以一定的方式去影响他人对自己的印象。即个人进行自我形象的控制,通过一定的方法去影响别人对自己的印象,使他人印象符合个体期待。22、印象管理的策略:(1)按社会常模管理自己;(2)隐藏自我与自我抬高 ;(3)按社会期

37、待管理自己,使自己的行为符合角色的社会规范;(4) 投人所好。第三单元 归因22、归因,指个体根据有关信息、线索对自己和他人的行为原因进行推测与判断的过程。它不仅是一种心理过程,也是人类一种普遍需要。24、归因原则(1)不变性原则;寻找某一特定结果与特定原因之间的不变联系;(2)折扣原则:其他合理原因的影响;(3)协变原则特异性(只有玛丽对小丑笑)共同性(每个人都对小丑笑)一致性(玛丽总是对这个小丑笑)归因高高高外因即刺激客体:小丑低低高内因即玛丽高低低情境因素25、影响归因的因素:社会角色和处境、自我价值保护倾向、观察位置(中心人物)、时间因素(强调历史背景,忽视主体原因)。第四节 社会动机

38、与社交情绪1、亲合是个体害怕孤独,希望与他人在一起,建立协作和友好联系的一种心理倾向。亲合需要引起亲合动机,亲合动机则导致亲合行为。其起源于依恋心理。亲合的作用:满足个体的某些社会性需要,获得信息、减轻心理压力、避免窘境。影响亲合的因素:群体在面对压力越大时,亲合动机愈强;恐惧情绪越强烈,亲合倾向愈明显,亲子、长女恐惧时的合群倾向,要比其弟妹们明显;需要注意的是,焦虑是非现实因素引起的情绪体验,高焦虑者的亲向倾向较低。侵犯动机,指个体有意伤害他人,以使自己获得平衡和满足的一种心理倾向。侵犯是由伤害行为、侵犯动机和社会评价三个方面的因素构成的。(2)挫折侵犯学说挫折既指阻碍个体达到目标的情境,也

39、指行为受阻时,个体产生的心理紧张状态。多拉德认为“侵犯永远是挫折的一种后果”,“侵犯行为的发生,总是以挫折的存在为条件”。这种学说有三个主要观点:其一,侵犯强度同目标受阻强度呈正相关;其二,抑制侵犯的力量与该侵犯可能受到的预期惩罚强度呈正比;其三,如果挫折强度一定,预期惩罚越大,侵犯发生的可能性则越小;如果预期惩罚一定,则挫折越大,侵犯越可能发生。侵犯行为的影响因素:特异性情绪的唤起,道德发展水平、自控力水平、社会角色与群体(在群体活动时,个体的侵犯性也倾向于增加)、大众传媒的影响。利他动机1.利他的性质:(1)利他是一种亲社会行为;(2)利他是一种以人为对象的亲社会行为,发自内心且不求回报;

40、(3)利他行为是由利他动机引起的,其特征是以完全有利于他人为目标。2.利他产生的条件:(1)外部因素:自然环境、社会情境(他人在场,人数越多,利他越少)、时间压力(时间紧迫,难于利他)。3利他对象的特点:与利他者相似的人(特别是态度和价值观相似)、未伤害过利他者的人、有吸引力的人4利他者的心理特征:(1)愉悦的心境;(2)因内疚导致的补偿心理;(3)人格,社会责任感、移情能力与自我监控能力与利他行为呈正相关。第三单元 社交情绪1、社交情绪是人际交往中,个体的一种主观体验,是个体的社会需要是否获得满足的反映。人的社会需要获得满足,就会伴随着积极的情绪体验,否则就会引起消极的情绪体验。2、几种基本

41、的社交情绪社交焦虑。社交焦虑是一种消极的情绪体验,其形成过程较为复杂,成长过程中经常受挫、缺少社会支持、自我体验强烈、自卑、模仿与暗示都可能强化社交焦虑。嫉妒。嫉妒是与他人比较,发现自己在才能、名誉、地位或境遇等方面不如别人,而产生的一种由羞愧、愤怒、怨恨等组成的复杂的情绪状态。其情绪特点是:嫉妒总是针对具体的个体或群体。嫉妒情绪一旦产生,就不易摆脱。对抗性。嫉妒者心胸狭窄,希望别人朝坏的方面发展。嫉妒是人类普遍存的的社交情绪。第五节 态度形成与态度转变第一单元 概述1、态度是个体对特定对象总的评价和稳定性的反应倾向。2、一般认为,态度有认知(C)、情感(A)和行为倾向性(B)三种成分,有人称

42、其为态度的ABC模型。一般来讲,三者是协调的,若不协调,则以情感为主导。3、态度转变理论海德的平衡理论。重视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影响在态度转变中的作用。人们在改变态度时,往往遵循“费力最小原则”,即个体尽可能少地转变情感因素而维持态度平衡。他提出P(个体)O(他人)X(另一个对象)模式,如果三种关系都是否定的,或者两种关系是肯定的,一种是否定的则存在不平衡状态。在POX模型中,P-O关系最重要,P-O联系为肯定时平衡为强平衡,不平衡为强不平衡,而P-O联系为否定时平衡为弱平衡,不平衡为弱不平衡。5、态度测量的间接方法:量表法、投射法、行为反应测量表法。第六节 沟通与人际关系第一单元 沟通的结构与功

43、能1、沟通指信息传递和交流的过程,包括人际沟通和大众沟通。沟通的功能(1)获取信息的手段;(2)思想交流与感情分享的工具;(3)满足需求、维持心理平衡的重要因素;(4)减少冲突,改善人际关系的重要途径;(5)协调群体内的行动,促进效率的提高和组织目标的实现。第二单元 身体语言沟通1、身体语言指非词语性的身体符号,包括目光与面部表情、身体运动与触摸、姿势与妆饰、人际距离等。2、目光与面部表情目光:目光接触是最重要的体语沟通方式身体运动是最易发现的一种身体语言,其中手势语占重要地位。触摸是人际沟通的有力方式。人在触摸和身体接触时情感体验最为深刻; 5、人际距离影响人际距离的因素主要有:性别、环境、

44、社会地位、文化、民族等。霍尔研究发现有四种人际距离:公众距离 1225英尺(约3.6-7.5米),适用于正式场合和公共场所;社交距离 412英尺(约1.2-3.6米),适用于彼此认识的人的交往距离,如商务交往;个人距离 1.54英尺(约0.5-1.2米),朋友之间的交往距离,此时,人们说话温柔,可以感知大量的体语信息。亲密距离 018英尺(在0.5米以内),亲人、夫妻之间沟通和交往的距离。(注:1英尺0.3米)第三单元 人际关系的原则和理论1、 人际关系是人与人在沟通与交往中建立起来的直接的心理上的联系。2、自我开放与人际关系的深度如果想了解对如果别人的接纳程度,通过评估自我暴露水平就可以做到

45、,信任、接纳程度和对对方的开放程度基本上是同步的。4、良好人际关系的原则: 相互重视与支持。“人们喜欢那些也喜欢我们的人”。人际关系是一种社会交换过程,人际关系的发展取决于双方根据自己的价值判断进行的选择。人们期待人际交往对自己是有阶值的,能够得大于失,至少是得别太少于失。自我价值保护原则。自我价值保护是一种自我支持的心理倾向,其目的是防止自我价值受到贬低或否定。在与否定自我价值的人交往时,有可能激活个体的自我价值保护动机。平等待人,可以改变社会角色对双方交往的实质性影响。第四、五单元 人际吸引和人际互动1、人际吸引是个体与他人之间情感上相互亲密的状态,是人际关系中的一种肯定形式,按程度可以分

46、为亲合、喜欢和爱情。2、影响喜欢的因素熟悉与邻近,但交往频率与喜欢程度的关系呈倒U型曲线, 人们喜欢中等程度的频率交往。相似与互补。实际的相似性很重要,如社会背景、地位等,但更重要的是双方感知到的相似性。互补,可以视为相似性的特殊形式,互补形式有:需要的互补、社会角色和职业的互补以及某些人格特征的互补,如内向与外向。在交往的初期,外貌会影响第一印象,能产生光环效应。才能。人格品质是影响喜欢的最稳定因素之一,也是个体吸引力最重要的来源之一。安德森研究认为,真诚最受欢迎,不真诚则令人厌恶,受喜欢程度最高的六个人格品质是:真诚、诚实、理解、忠诚、真实、可信。3、人际互动就是人际相互作用,指人们在心理

47、和行为方面的交往、交流,是社会心理学研究较多的领域,它在结构上更强调角色互动。4、人际互动的主要形式是合作与竞争。第七节 社会影响社会影响是指在他人的作用下,个体的思想、情感和行为发生变化的现象。第一单元 从众1、从众是在群体压力下,个体在认知、判断、信念与行为等方面自愿地与群体中的多数人保持一致的现象。其特点:引起从众的群体压力可以是真实的,也可以是想象的;个体的选择可以是理性的,也可能是不自觉的;从众行为有时不符合个体的本意,但是却是个体的自愿行为。2、从众行为的原因在情境不确定时,寻求行为参照;对偏离的恐惧;群体凝聚力。5、影响从众的因素(1)群体因素:群体成员的一致性程度、群体的凝聚力

48、水平、群体规模。研究表明超过3-4人,群体规模的影响将不明显。(2)个体人格因素,如自我评价水平和独立性的强弱。(3)情境的明确性以及其他因素。第二单元 社会促进与社会懈怠1、社会促进指个体完成某种任务时,由于他人在场而提高了绩效的现象,他人在场在形式有实际在场、想象在场和隐含在场。与之相反的现象称为社会抑制。2、社会促进的效应:结伴效应、观众效应。3、社会懈怠,指群体一起完成一件任务时,个体所付出的努力比单独完成时偏少的现象,而且群体规模越大,个人的努力水平越低。其主要原因是个体在群体活动中的责任意识降低,被评价的焦虑减弱。第三单元 模仿、暗示或社会感染1、模仿是在没有外在压力的条件下,个体

49、受他人的影响而自愿仿照他人,使自己与他人相同或相似的现象。2、模仿的意义:学习的基础、适应功能、促进群体形成。3、塔尔德的“模仿律”理论:下降律(即社会下层具有模仿社会上层人士的倾向);几何级数律,如谣言的传播;先内后外律。4、爱情是人际吸引最强烈的形式,是身心成熟到一定程度的个体对异性个体产生有浪漫色彩的高级情感。5. 爱情的特点:(1)一般是异性恋;(2)个体身心发展到相对成熟的阶段产生的情感体验;(3)是一种高级情感;(4)建立在生理基础上,包括性爱因素;(5)爱情的基本倾向是奉献。3、爱情与喜欢的区别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依恋、利他、亲密。4. 现代婚姻:爱情成为主导动机,余次是繁衍和经

50、济。4.家庭的结构模式:核心家庭,即由夫妻和未婚子女组成的家庭,已成为家庭的主要结构模式第三章 发展心理学知识第一节 概述第一单元 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对象1、发展心理学是专门研究个体心理和行为是如何随年龄增长而发展变化的学科,它体现的是个体心理发展的过程性和动态性。2、心理发展的规律性,表现在心理发展的共性和个性的统一、先天方向与序性程序以及过程的不平衡性等方面。出年后的第一年是个体一生中发展最快的时期。第三单元 心理发展的动因理论遗传因素决定心理发展。代表人物是高尔基;环境因素决定心理发展。代表人物是行为主义心理学派创始人华生。单纯的强调环境与教育,否认了个体的能力倾向、心理特征和特殊能力遗传

51、等因素;遗传和环境共同决定心理发展的二因素论;社会学习和社会认知理论,其代表人物是班都拉。社会文化因素决定心理发展。代表人物是维果茨基,认为社会文化活动和语言促使智力、心理活动发展变化。他认为社会文化活动是智力发展的源泉,以语言为中介使心理活动发生质变。关于教育和教学如何促进心理发展,他提出了三个重要的问题,其一是最近发展区:即儿童独立解决问题和在指导情况下水平的差异是教学潜能开发所决定的,其二教育应该走在发展的前端,三是学习的最佳期限的前提和条件是以个体的发育成熟为前提、要以一定的心理技能发展为条件。最重要的是某些心理特征处在开始形成而尚未达到成熟的地步时,进行有关教学效果最佳。皮亚杰的认知

52、理论:心理发展是主体(内因)和客体(外因)相互作用的结果。代表人物是皮亚杰。他认为:智力的本质是适应,主体和环境的平衡是适应的实质,心理起源于动作,动作是心理发展的源泉,基本概念包括:图式、同化、顺应和平衡。图式即认知结构。同化使图式得到量的变化,顺应表明主体得到改造,使认知建构得到质的改变。每一阶段的认知结构的形成与发展过程,都是连续不断的同化和顺应的自我调节活动过程,这种自我调节正是平衡化的实质所在。他认为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四个因素是有机体的成熟、直接经验和数理逻辑经验、社会环境和平衡化。第四单元 心理发展过程1、皮亚杰以认知结构发展特点为标准划分心理发展的年龄阶段(1)以认知结构发展特点

53、为标准划分心理发展的年龄阶段:0-2岁为感知运动阶段、2-6、7岁为(表象思维)前运算阶段、6、7岁-11、12岁为具体运算阶段、11、12岁及以后为形式运算阶段。前运算阶段特点:泛灵论、自我中心主义、不能理顺整体与部分关系、思维的不可逆性和缺乏守恒。具体运算阶段特点:守恒性、脱自我中心性和可逆性。形式运算阶段特点:思维形式摆脱思维内容、进行假设-演绎推理。(2)以人格特征为标准划分心理发展的年龄阶段。代表人物为艾里克森,他认为人的心理危机是个人的需要与社会的要求不相适应乃至失调所致,故称为社会心理危机。艾里克森认为每一阶段自我功能发展的好与不好,将会使个体的阶段性人格品质出现积极或消极两种差

54、别,如在成年后期这一阶段的主要发展任务是获得完善感,避免失望或厌恶感,良好的人格特征是成就智慧和贤明品质。婴儿前期人格特征是希望品质,后期是意志品质;幼儿期目标品质,童年期能力品质;青少年期诚实品质;成年早期爱的品质;成年中期为关心品质。2、关键期引入儿童心理发展是指:儿童在某个时期最容易习得某种知识和技能,或形成某种心理特征,而过个这个时期有关方面的发展会出现障碍,且难以弥补。3、儿童心理发展的敏感期是指:在这段时间,儿童学习某种知识和行为较容易,儿童心理某些方面发展迅速的时期。如果错过了敏感期,学习起来较为困难,发展较缓慢。如2岁前改善成长环境的儿童获益较大。4、普莱尔于1882年发表的儿

55、童心理一书,被认为是儿童心理学诞生的一个标志;5、1957年,美国心理学年鉴用“发展心理学”取代“儿童心理学”作为文章标题,可以认为发展心理学在心理学中的地位从引起更为明确起来。第二节 婴儿期的心理发展1、婴儿的主要动作是手的抓握技能和独立行走。动作是婴儿心理发展水平的指标,动作的发展能够促进婴儿认知和社会交往能力的发展。动作发展遵循从上到下发展的头尾原则、由内向外发展的远近原则和从大动作向精细化动作发展的大小原则。2、从6个多月开始,婴儿开始具有深度知觉。3、婴儿的微笑可分为三个阶段:自发性微笑阶段、无选择的社会性微笑阶段和有选择的社会性微笑阶段。4、婴儿的自我发展(1)8个月前婴儿还没有萌

56、发自我意识;(2)在一周岁前后,婴儿显示出主体我的认知,并能把自己与他人分开;(3)约在两周岁前后,婴儿显示出客体我的认识,如在照片中认出自己,能运用“我”来表示自己。客体自我意识的出现是个体自我意识的第一次飞跃。第三节 幼儿期的心理发展(3到6、7岁)1、游戏是幼儿教育的最佳途径。游戏分为机能游戏、象征性游戏和规则性游戏,童年期及以后,主要是规则性游戏。2、幼儿记忆发展的特点:无意识记忆为主,形象记忆为主。机械记忆和意义记忆同时发展并相互作用。记忆策略:视觉“复述”策略,复述策略,特征定位策略。3、幼儿思维特点:主要特征是具体形象性思维、逻辑思维开始萌芽。4、自尊是最值得重视的幼儿情绪体验,影响儿童自尊的因素:父母的教养方式、同伴关系。5、第一逆反期是3-4岁,反抗的对象主要是父母。第四节 童年期的心理发展1、学会学习是小学生最基本的学习任务。学龄儿童的记忆策略:复诵策略,组织策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