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上科学说课热的传递_苏教版_第1页
四年级上科学说课热的传递_苏教版_第2页
四年级上科学说课热的传递_苏教版_第3页
四年级上科学说课热的传递_苏教版_第4页
四年级上科学说课热的传递_苏教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四年级上科学说课-热的传递苏教版 说教材我说课的题目是热传导。热传导选自苏教版科学教材四年级下册冷和热单元中的第 2 课。冷和热室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对于热得传递学生更是有切身的感受。但是这些都是生活经验。本课的目的不仅在于了解热的传递,更重要的是要把学生这些原有的生活经验提升到用科学的方法认识热的传递。让学生通过大量的实验,发现热传递的基本规律以及热传递的三种方式。从而向学生渗透热传递的科学知识,为学生解 释生活中的各种现象,为今后的学习打下基础。本课教学内容主要有五个部分:第一部分,研究热在金属片里怎样传递的。第二部分,学习酒精灯的使用;第三部分,研究液体和气体的热传 递方式对流。第四部分,

2、了解热辐射。第五部分,拓展活动说教学目标在第一节课冷热和温度的基础上,本课指导学生研究三种形态的物质用什么方式来传热,虽然学生有了一定的生活认识和学习的基础,但对具体怎样来自主探究方面需要教师精心设计和指导 , 而这恰好是我们教学最有价值的地方。有人将科学比喻为引导学生过河,但学生不能自己盲目地过河,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运用好的教学策略,为学生提供“过河” 的下脚石。为此我确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在科学课程标准理念的指导下,根据本课的知识结构和科学研究第1页/共7页过程的一般规律,并结合小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制定本课教学目标如下: 知识目标:1、热总会从温度较高的一端(物体)传递到温度较低的一端(物

3、体); 2、知道传导、对流、辐射式热的三种传递方式。能力目标:1、 设计实验观察热的传递的过程和方向。2、 用文字或图示记录、交流观察到的关于热是怎样传递的现象。 3、知道如何正确地使用酒精灯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保持积极的观察探究热传递的兴趣。能用学到的知识解决生活中 有关热传递现象。2、 体验通过积极思考和探究获得的成功喜悦。教学准备:冷水、温度表、计时器、蜡烛、铝片、高锰酸钾、烧杯、试管、试管 夹锈钢杯,方座支架、酒精灯、柴、说教学重难点:本课是本册教材中“热”教学单元的第一课,重点指导学生认识热传第2页/共7页导现象。学生学习后,可以为今后进一步学习其他热的知识打下基础。因此我

4、确定本课的教学重点是:指导学生认识热传递的基本规律和三种形态的物质用干什么方式来传热。因为“热”沿着物体传递时,只能凭皮肤的触觉感知,不能靠视觉观察,给学生的学习造成一定的困难,所以实验只有做成功了,才能使学生认识热传递的特征。同时本节课学生第一次接触酒精灯。因此我确定本课的教学难点是:热传递实验的设计和酒精灯的正 确使用。说教法、学法根据本课教学内容的特点,联系小学生对实验操作很感兴趣的实际情况,在本课教学中我采用的教学方法主要为“实验法”。学生能看得见、摸得着,在实验过程中得到直观、生动的感性认识,有利于学生学习本课教学重、难点;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能动性;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5、,提高实验探究能力。同时在采用“实验法”的基础上,还运 用“观察法”、“讨论法”、“谈话法”等教学方法。为顺利完成本课制订的知识与技能目标,抓重点,破难点,在科学课程标准理念的指导下,本课应以学生的探索为主,在课堂教学中我着重教给学生“提出问题猜想实验证明得出结论应用”的科学探究的学习方法。同时还以观察、提问、记录、讨论、小组实验等活动为载体,开展学生自主性探究式学习,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协作学习能力。 说教学过程第3页/共7页根据本课制定的知识与技能目标,遵循科学研究过程的一般规律,联系小学生的生活实际,本着优化课堂结构的思想,我为本课教学设计了以下三个环节:(一)导入新课。(二)研究固体

6、的传热方式;(三)研究 液体的传热方式;(四)认识热辐射(五)巩固应用(一)以生活问题开始,导入新课。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堂课有好的开头,是上好这一堂课的关键。针对小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的特点,上课一开始,我首先利用生活中的热传导现象进行导入。先请学生猜想用手触摸不锈钢杯时有什么感觉,接着启发学生对猜想进行验证,从而引出了杯壁和杯盖的热是从哪里来的问题,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这一节课所要研究的问题上,自然而然的进入愉快主动的学习情境,强化了有意注意,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探索兴趣。通过教学导入,明确了实验目的,确定了研究活动的方向。这 时教师因势利导地指导学生开始这一课的学习。(二)研

7、究固体的传热方式。科学课堂要求教师必须树立以“活动”为载体的基本理念,以“活动”为载体是指课堂教学要以活动为主,以学生的亲身实践、亲身体会为主线,通过活动组织课堂教学。其次,人们对知识的理解是通过思维活动实现的,而思维只有在丰富的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才能进行,只有对感性材料综合、抽象、概括,才能揭示事物的本质特征和规律。所以这部分就是通过指导学生从观察入手,亲自实验操作,经过分析思考,了解客观现实,使学生获得生动、具体的感性认识,并逐步形成理性认识。为抓重点,破难点,第4页/共7页面向全体学生,这一部分安排了两个实验。将演示实验与学生实验相结合, 通过做实验教给学生用分析推理的方法认识事物。第一步

8、:指导学生认识热能以传导的方式传递。这个实验是本课的教学难点,我主要采用引导学生定向探究的学习方式突破该难点。首先,教师请同学们猜想:如果将一个正方形的铁片固定在试管夹上,在其中心画出热源,然后在其上下左右等8 个方向点上蜡油使得火柴立在铁片上。接着用酒精灯加热热源处,那么会有什么现象发生?待学生预测,画出传递的示意图,然后再实验观察,验证自己的想法。教师提醒学生在加热的时候要注意安全,注意刚刚加热过的金属片绝对不能触摸,这一点在实验之前就要交代清楚。然后学生演示实验。最后通过讨论汇报,学生发现:热可以沿着物体传递,并且是从温度较高的部分传到温度较低的部分,在此基础上告诉学生这种传递热的方式称

9、为热传导。接着,教师引导学生回答开始提出的问题:杯壁和杯盖的热是从哪里来 的?第二步,指导学生正确使用酒精灯。学生是第一次接触到酒精灯,而且在今后的学习中正确地使用酒精灯十分重要,根据四年级学生的心理和能力特点,很多孩子有些害怕使用酒精灯。那么在教学使用方面,我特别注重帮助学生分析如何使用,在实际的解说中帮助学生克服害怕的心理,同时能认识到正确使用酒精灯的重要性和关键步骤。为什么要注意酒精灯内酒精的存放量,火柴点燃的方向以及最后盖灯帽的方法,为什么要这么做?让学生用自己已经学过的知识来第5页/共7页解释。(三)研究液体的传热方式。引导学生研究液体的传热方式,我们平时是如何将一壶水全部烧开的呢?

10、本环节的实验由于加热一杯冷水不容易看出变热的过程,所以我在实验的时候用染色法(用高锰酸钾)引导学生观察一杯水全部变热的过程。加热一杯冷水,这个实验是对液体传热方式的探究。根据学生日常生活中的经验,通常加热的部位是下部分对液体的传热方式进行预测。怎样证明呢 ?这是这个实验的重点,学生需要寻找证据来支持自己的观点。但是水是无色的,怎样才能看到水变热的过程呢 ?首先要引导学生讨论可以借助哪些方法让我们看到水的运动。常用的方法是染色法 (用高锰酸钾),借助法(利用其他在水中的物品,如茶叶、木屑)。这里我们选用高锰酸钾,因为木屑比较轻有时候会漂浮在表面为了更清楚地干茶我选用高锰酸钾。之后,让学生动手试一

11、试。在操作的过程中,要引导学生重点观察水中物品的变化和运动姿态,从中推想出冷水变热的过程,从而理解对流现象。在整个实验过程中要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因为,加热一杯水需要一定的时间水加热以后,温度很高,又具有一定的危险性,所以,有序地实验和观察是非常重要的。在观察的过程中要让孩子们注意耐下心来比一比谁最认真最安静,谁最会观察,在科学活动记录上完成实验记录。最后告诉学生这样方式叫做对流,同时在前面学习的基础上引申到空气也是靠对流来传递热的,实现从个别到一般的升华,促成学生的知识建构。第6页/共7页(四)认识热辐射这部分内容学生了解即可,所以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就生活中的现象“烈日下的物体摸上去很烫”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这些热来自哪里? 接下来告诉学生热辐射的概念。(五)归纳总结最后我接住教材最后的分子图中热的传递方式,引导学生将本节课的 学习进行总结概括。通过上面的教学活动,本课以研究热传递的方式为探究主线,引导学生充分发挥自身的能动性,在教师引导下,经历了“提出问题猜想实验证呀得出结论应用”的科学探究程序,顺利地完成本课教学内容, 使自身能力也得到了提高。在以上教学过程的设计中,我还注重引进课堂教学中的评价机制,灵活运用教师观察、与学生谈话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