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讲抗震鉴定标准版剖析_第1页
第7讲抗震鉴定标准版剖析_第2页
第7讲抗震鉴定标准版剖析_第3页
第7讲抗震鉴定标准版剖析_第4页
第7讲抗震鉴定标准版剖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建筑抗震鉴定标准 应 用 介 绍 一、什么样的建筑物需要进行鉴定? 二、抗震鉴定主要依据的标准规范有哪些? 三、我国抗震鉴定标准的沿革。 四、09抗震鉴定标准的主要修订。 五、现有建筑抗震鉴定的基本要求。 六、中小学校用房抗震鉴定中的几个问题。 一、什么样的建筑物需要进行抗震鉴定? 1. 1. 接近或超过设计使用年限需要继续使用的建筑。接近或超过设计使用年限需要继续使用的建筑。 2. 2. 原设计未考虑抗震设防或抗震设防要求提高的建筑。原设计未考虑抗震设防或抗震设防要求提高的建筑。 3. 3. 需要改变结构的用途和使用环境的建筑。需要改变结构的用途和使用环境的建筑。 4. 4. 其他有必要进行

2、抗震鉴定的建筑。其他有必要进行抗震鉴定的建筑。 如:遭受灾害(地震、火灾、爆炸、撞击)受损的建筑,如:遭受灾害(地震、火灾、爆炸、撞击)受损的建筑, 发生工程质量事故或质量低劣的建筑等。发生工程质量事故或质量低劣的建筑等。 二、抗震鉴定的主要标准规范 1.1.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GB 50223-2008GB 50223-2008) 2.2.民用建筑可靠性鉴定标准民用建筑可靠性鉴定标准(GB 50292-1999GB 50292-1999) 3.3.工业建筑可靠性鉴定标准工业建筑可靠性鉴定标准(GB 50114-2008GB 50114-2008) 4.4.建筑抗

3、震鉴定标准建筑抗震鉴定标准(GB 50023-2009GB 50023-2009) 5.5.危险房屋鉴定标准危险房屋鉴定标准 (JGJ 125-99JGJ 125-99)20042004年版年版 6.6.农村危险房屋鉴定技术导则农村危险房屋鉴定技术导则 7.7.建筑结构检测技术标准建筑结构检测技术标准(GB/T 50344-2004GB/T 50344-2004) 8. 8. 抗震主管部门发布的有关通知抗震主管部门发布的有关通知 1. 1. 试点起步阶段(试点起步阶段(1966196619761976) 地震区建筑设计规范地震区建筑设计规范(草案稿),(草案稿),19641964 1968 1

4、968年编制了京津地区一般民用建筑、单层工业厂房、旧年编制了京津地区一般民用建筑、单层工业厂房、旧 建筑、农村房屋及烟囱、水塔等的抗震鉴定标准(草案)和抗建筑、农村房屋及烟囱、水塔等的抗震鉴定标准(草案)和抗 震措施要点。震措施要点。 工业与民用建筑抗震设计规范工业与民用建筑抗震设计规范(试行)(试行) TJ11-74TJ11-74 1975 1975年编制年编制京津地区工业与民用建筑抗震鉴定标准京津地区工业与民用建筑抗震鉴定标准 (试行),(试行),9 9月正式实施。月正式实施。 该阶段的特点:探索抗震鉴定的基本技术与管理方法该阶段的特点:探索抗震鉴定的基本技术与管理方法 三、我国抗震鉴定标

5、准的沿革 2. 2. 蓬勃开展阶段(蓬勃开展阶段(1976197619891989) 工业与民用建筑抗震鉴定标准工业与民用建筑抗震鉴定标准(TJ23-77TJ23-77) 工业与民用建筑抗震设计规范工业与民用建筑抗震设计规范(TJ11-78TJ11-78) 工业构筑物抗震鉴定标准工业构筑物抗震鉴定标准(GBJ117-88GBJ117-88) 该阶段的特点:该阶段的特点: 建立了抗震鉴定的管理体制,采用普查、分类、排建立了抗震鉴定的管理体制,采用普查、分类、排 队、立项,然后按抗震鉴定、设计审批、组织施工、竣队、立项,然后按抗震鉴定、设计审批、组织施工、竣 工验收的程序进行。工验收的程序进行。

6、对抗震鉴定技术及时进行总结,为第三阶段奠定了对抗震鉴定技术及时进行总结,为第三阶段奠定了 技术基础。技术基础。 3.3.综合发展阶段(综合发展阶段(1989198920082008) 建筑抗震鉴定标准建筑抗震鉴定标准(GB50023-95GB50023-95)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J11-89GBJ11-89) (GB50011-2001GB50011-2001) 20012001年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颁布实施年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颁布实施 该阶段的特点:该阶段的特点: 抗震鉴定与建筑功能改造紧密结合。抗震鉴定与建筑功能改造紧密结合。 抗震鉴定的要求扩大到抗震鉴定的要求扩大到

7、6 6度区。度区。 强调建筑抗震能力的综合分析。强调建筑抗震能力的综合分析。 1. 1. 扩大了原鉴定标准的适用范围扩大了原鉴定标准的适用范围 n 9595标准:仅针对标准:仅针对TJ11-78TJ11-78实施以前设计建造的房屋,当设防实施以前设计建造的房屋,当设防 烈度不提高时,已按烈度不提高时,已按7777鉴定标准鉴定标准加固或按加固或按7878抗震设计抗震设计 规范规范设计的建筑,可不再进行抗震鉴定。按设计的建筑,可不再进行抗震鉴定。按8989规范设计建规范设计建 造的房屋的抗震鉴定未提及。造的房屋的抗震鉴定未提及。 n 0909标准:适用于抗震设防烈度为标准:适用于抗震设防烈度为6

8、69 9 度地区的现有建筑的度地区的现有建筑的 抗震鉴定,不适用于新建建筑工程(含烂尾楼)的抗震设计抗震鉴定,不适用于新建建筑工程(含烂尾楼)的抗震设计 和施工质量的评定,也不适用于古建筑、文物建筑、危险房和施工质量的评定,也不适用于古建筑、文物建筑、危险房 屋和行业有特殊要求的建筑。屋和行业有特殊要求的建筑。 现有建筑(现有建筑(Available buildingsAvailable buildings): :除古建筑、新建建筑、除古建筑、新建建筑、 危险建筑以外,迄今仍在使用的既有建筑。危险建筑以外,迄今仍在使用的既有建筑。 四、09抗震鉴定标准的主要修订内容 4.4.汶川地震后(汶川地

9、震后(2008.5.122008.5.12) 建筑抗震鉴定标准建筑抗震鉴定标准(GB50023-2009GB50023-2009)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GB50011-2001)20082008年版年版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GB50011-2010) 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GB 50223-2008GB 50223-2008) 该阶段的特点:该阶段的特点: 总结了近年来我国发生的地震,特别是汶川大地震总结了近年来我国发生的地震,特别是汶川大地震 的震害经验教训,吸收了建筑抗震鉴定技术的最新科

10、的震害经验教训,吸收了建筑抗震鉴定技术的最新科 研究成果,对现有建筑的抗震鉴定方法进行了创新、研究成果,对现有建筑的抗震鉴定方法进行了创新、 补充和完善。补充和完善。 n 几点说明:几点说明: 对新建建筑,抗震安全性评估旨在判断房屋的设计和施工对新建建筑,抗震安全性评估旨在判断房屋的设计和施工 是否符合抗震设计及施工规范要求;对现有建筑,抗震安全性是否符合抗震设计及施工规范要求;对现有建筑,抗震安全性 评估是从抗震承载力和抗震构造两方面综合判断结构实际具有评估是从抗震承载力和抗震构造两方面综合判断结构实际具有 的抗御地震灾害的能力。的抗御地震灾害的能力。 需要进行抗震鉴定的需要进行抗震鉴定的“

11、现有建筑现有建筑”主要分为三类:主要分为三类: 第一类是使用年限在设计基准期内且设防烈度不变,但原规第一类是使用年限在设计基准期内且设防烈度不变,但原规 定的抗震设防类别提高的建筑;定的抗震设防类别提高的建筑; 第二类是虽然抗震设防类别不变,但现行的区划图设防烈度第二类是虽然抗震设防类别不变,但现行的区划图设防烈度 提高后又使之可能不符合相应设防要求的建筑;提高后又使之可能不符合相应设防要求的建筑; 第三类是设防类别和设防烈度同时提高的建筑。第三类是设防类别和设防烈度同时提高的建筑。 n 几点说明:几点说明: 现有建筑增层时的抗震鉴定,情况复杂,标准未作规定。对现有建筑增层时的抗震鉴定,情况复

12、杂,标准未作规定。对 现有建筑进行装修和改善使用功能的改造时,若不增加房屋层数,现有建筑进行装修和改善使用功能的改造时,若不增加房屋层数, 应按鉴定标准的要求进行抗震鉴定,并确定结构改造的可能性;应按鉴定标准的要求进行抗震鉴定,并确定结构改造的可能性; 若进行加层改造,一般来说,加层的要求应高于现有建筑鉴定而若进行加层改造,一般来说,加层的要求应高于现有建筑鉴定而 接近或达到新建工程的要求,此时可以采用综合抗震能力鉴定的接近或达到新建工程的要求,此时可以采用综合抗震能力鉴定的 原则,但不能直接套用抗震鉴定标准的具体要求。原则,但不能直接套用抗震鉴定标准的具体要求。 不得按标准的规定进行新建工程

13、的抗震设计,或作为新建工不得按标准的规定进行新建工程的抗震设计,或作为新建工 程未执行设计规范的借口。程未执行设计规范的借口。 2. 2. 提出了现有建筑鉴定的后续使用年限,根据现有建筑设计提出了现有建筑鉴定的后续使用年限,根据现有建筑设计 建造年代及原设计依据规范的不同,将其后续使用年限划分为建造年代及原设计依据规范的不同,将其后续使用年限划分为 3030、4040、5050年三个档次。年三个档次。 后续使用年限(后续使用年限(Continuous seismic working lifeContinuous seismic working life或或 Continuing seismic

14、 service lifeContinuing seismic service life): :对现有建筑经抗震鉴定对现有建筑经抗震鉴定 后继续使用所约定的一个时期,在这个时期内,建筑不需重新后继续使用所约定的一个时期,在这个时期内,建筑不需重新 鉴定和相应加固就能按预期目的使用、完成预定的功能。鉴定和相应加固就能按预期目的使用、完成预定的功能。 设计使用年限(设计使用年限(Design working lifeDesign working life): :设计规定的结构或结设计规定的结构或结 构构件不需进行大修即可按其预订目的使用的时期。构构件不需进行大修即可按其预订目的使用的时期。 设计基

15、准期(设计基准期(Design reference periodDesign reference period):为确定可变作用):为确定可变作用 及与时间有关的材料性能等取值而选用的时间参数。及与时间有关的材料性能等取值而选用的时间参数。 n 现有建筑应根据实际需要和可能,按下列规定选择其后续使用年限:现有建筑应根据实际需要和可能,按下列规定选择其后续使用年限: 在在7070年代及以前建造经耐久性鉴定可继续使用的现有建筑,其后续使年代及以前建造经耐久性鉴定可继续使用的现有建筑,其后续使 用年限不应少于用年限不应少于3030年;在年;在8080年代建造的现有建筑,宜采用年代建造的现有建筑,宜采

16、用4040年或更长,年或更长, 且不得少于且不得少于3030年。(年。(8989规范正式执行一般不晚于规范正式执行一般不晚于19931993年年7 7月月1 1日)日) 在在9090年代(按当时施行的抗震设计规范系列设计)建造的现有建筑,年代(按当时施行的抗震设计规范系列设计)建造的现有建筑, 后续使用年限不宜少于后续使用年限不宜少于4040年,条件许可时应采用年,条件许可时应采用5050年。(年。(0101规范正式执规范正式执 行一般不晚于行一般不晚于20032003年年1 1月月1 1日)日) 在在20012001年以后(按当时施行的抗震设计规范系列设计)建造的现有建年以后(按当时施行的抗

17、震设计规范系列设计)建造的现有建 筑,后续使用年限宜采用筑,后续使用年限宜采用5050年。年。 注意:标准中给出的是最低后续使用年限,有条件时宜选择更长的后续注意:标准中给出的是最低后续使用年限,有条件时宜选择更长的后续 使用年限,不得随意减少后续使用年限。使用年限,不得随意减少后续使用年限。 3.3.给出了不同后续使用年限的建筑应采用的抗震鉴定方法给出了不同后续使用年限的建筑应采用的抗震鉴定方法 3030年:年:A A类建筑抗震鉴定,基本沿用类建筑抗震鉴定,基本沿用9595标准方法,主要增加标准方法,主要增加7 7度度 (0.15g0.15g)和)和8 8度(度(0.30g0.30g)的相关

18、内容,但对设防类别为乙类)的相关内容,但对设防类别为乙类 的建筑,有较明显的提高。的建筑,有较明显的提高。 4040年:年:B B类建筑抗震鉴定,相当于类建筑抗震鉴定,相当于8989设计规范方法,同时考虑设计规范方法,同时考虑 了了0101规范比规范比8989规范放松的要求,对于按规范放松的要求,对于按8989规范设计建造的现有规范设计建造的现有 建筑,由于本地区提高设防烈度或建筑抗震设防类别提高而进建筑,由于本地区提高设防烈度或建筑抗震设防类别提高而进 行抗震鉴定时,当选择行抗震鉴定时,当选择4040年的后续使用年限确有困难时,允许年的后续使用年限确有困难时,允许 略少于略少于4040年。年

19、。 5050年:年:C C类建筑抗震鉴定,现行设计规范方法。类建筑抗震鉴定,现行设计规范方法。 A类建筑抗震鉴定 第一级鉴定鉴定过关 通过 第二级鉴定 未通过 通过 采取措施 未通过 未 通 过 B类建筑抗震鉴定 抗震措施鉴定 抗震能力综合评定 抗震承载力验算 未通过 确定后续使用年限 通过 鉴定过关 4.4.明确了不同后续使用年限建筑的抗震设防目标明确了不同后续使用年限建筑的抗震设防目标 n 8989规范规范20012001规范规范20102010规范的抗震设防三个水准目标:规范的抗震设防三个水准目标: “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根据统计分析,。根据统计分

20、析,5050年内年内 超越概率约为超越概率约为6363的地震烈度为对应于统计的地震烈度为对应于统计“众值众值”的烈度,的烈度, 比基本烈度约低一度半,取为第一水准烈度,称为比基本烈度约低一度半,取为第一水准烈度,称为“多遇地多遇地 震震”;5050年超越概率约年超越概率约1010的地震烈度,即的地震烈度,即19901990中国地震区划中国地震区划 图规定的图规定的“地震基本烈度地震基本烈度”或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规定的峰或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规定的峰 值加速度所对应的烈度,取为第二水准烈度,称为值加速度所对应的烈度,取为第二水准烈度,称为“设防地设防地 震震”;5050年超越概率年超越概率2

21、23 3的地震烈度,取为第三水准烈度,的地震烈度,取为第三水准烈度, 称为称为“罕遇地震罕遇地震”,当基本烈度,当基本烈度6 6度时为度时为7 7度强,度强,7 7度时为度时为8 8度强,度强, 8 8度时为度时为9 9度弱,度弱,9 9度时为度时为9 9度强。度强。 n 与三个地震烈度水准相应的抗震设防目标是:一般情况下与三个地震烈度水准相应的抗震设防目标是:一般情况下 ( (不是所有情况下不是所有情况下) ),遭遇第一水准烈度,遭遇第一水准烈度众值烈度众值烈度( (多遇地多遇地 震震) )影响时,建筑处于正常使用状态,从结构抗震分析角度,影响时,建筑处于正常使用状态,从结构抗震分析角度,

22、可以视为弹性体系,采用弹性反应谱进行弹性分析;遭遇第可以视为弹性体系,采用弹性反应谱进行弹性分析;遭遇第 二水准烈度二水准烈度基本烈度基本烈度( (设防地震设防地震) )影响时,结构进入非弹性影响时,结构进入非弹性 工作阶段,但非弹性变形或结构体系的损坏控制在可修复的工作阶段,但非弹性变形或结构体系的损坏控制在可修复的 范围;遭遇第三水准烈度范围;遭遇第三水准烈度最大预估烈度最大预估烈度( (罕遇地震罕遇地震) )影响时,影响时, 结构有较大的非弹性变形,但应控制在规定的范围内,以免结构有较大的非弹性变形,但应控制在规定的范围内,以免 倒塌。倒塌。 n 不同后续使用年限建筑的抗震设防目标不同后

23、续使用年限建筑的抗震设防目标 后续使用年限后续使用年限5050年的现有建筑,具有与现行国家标准年的现有建筑,具有与现行国家标准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GB 50011相同的设防目标;后续使用相同的设防目标;后续使用 年限少于年限少于5050年的现有建筑,在遭遇同样的地震影响时,其损年的现有建筑,在遭遇同样的地震影响时,其损 坏程度略大于按后续使用年限坏程度略大于按后续使用年限5050年的建筑。年的建筑。 几点说明:几点说明: “三个水准三个水准”抗震设防目标: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抗震设防目标: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 现有建筑同样要保证大震不倒,但小震

24、可能会有轻度损坏,中震现有建筑同样要保证大震不倒,但小震可能会有轻度损坏,中震 可能损坏较为严重。可能损坏较为严重。 上述设防目标是在后续使用年限内具有相同概率保证前提条件下上述设防目标是在后续使用年限内具有相同概率保证前提条件下 得到的,因此从概率意义上现有建筑与新建工程的设防目标一致。得到的,因此从概率意义上现有建筑与新建工程的设防目标一致。 设计使用年限102030405060708090100 地震作用相对 比 例 系 数 0.370.590.750.881.001.101.201.281.361.43 设计使用年限2030405060708090100 地震 构造 综合 影响 系数

25、6度0.570.760.90 1.00 1.081.151.211.261.30 7度0.470.710.871.111.201.281.351.41 8度0.340.630.841.131.251.351.431.51 9度0.270.570.811.171.321.451.541.61 5.5.与新修订的与新修订的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GB 50223-2008GB 50223-2008) 进行了衔接,现有建筑按其重要性及使用用途划分为特殊设防类、进行了衔接,现有建筑按其重要性及使用用途划分为特殊设防类、 重点设防类、标准设防类和适度设防类,不同设防类别的建筑具

26、有重点设防类、标准设防类和适度设防类,不同设防类别的建筑具有 相应的鉴定要求:相应的鉴定要求: 丙类,应按本地区设防烈度的要求核查其抗震措施并进行抗震丙类,应按本地区设防烈度的要求核查其抗震措施并进行抗震 验算。验算。 乙类,乙类,6 68 8度应按比本地区设防烈度提高一度的要求核查其抗度应按比本地区设防烈度提高一度的要求核查其抗 震措施,震措施,9 9度时应适当提高要求;抗震验算应按不低于本地区设防度时应适当提高要求;抗震验算应按不低于本地区设防 烈度的要求采用。烈度的要求采用。 甲类,应经专门研究按不低于乙类的要求核查其抗震措施,抗甲类,应经专门研究按不低于乙类的要求核查其抗震措施,抗 震

27、验算应按高于本地区设防烈度的要求采用。震验算应按高于本地区设防烈度的要求采用。 丁类,丁类,7 79 9度时,应允许按比本地区设防烈度降低一度的要求度时,应允许按比本地区设防烈度降低一度的要求 核查其抗震措施,抗震验算应允许比本地区设防烈度适当降低要求;核查其抗震措施,抗震验算应允许比本地区设防烈度适当降低要求; 6 6度时应允许不做抗震鉴定。度时应允许不做抗震鉴定。 重点设防类(乙类):重点设防类(乙类): 医疗建筑:包括二、三级医院的门诊、医技、住院用房,医疗建筑:包括二、三级医院的门诊、医技、住院用房, 具有外科手术室或急诊科的乡镇卫生院的医疗用房,县具有外科手术室或急诊科的乡镇卫生院的

28、医疗用房,县 级及以上急救中心的指挥、通信、运输系统的重要建筑,级及以上急救中心的指挥、通信、运输系统的重要建筑, 县级及以上的独立采供血机构的建筑。县级及以上的独立采供血机构的建筑。 教育建筑:包括幼儿园、小学、中学的教学用房以及学教育建筑:包括幼儿园、小学、中学的教学用房以及学 生宿舍和食堂。生宿舍和食堂。 6.6.适度提高重点设防类(乙类)建筑的抗震鉴定要求:适度提高重点设防类(乙类)建筑的抗震鉴定要求: 乙类建筑,乙类建筑,6 68 8度应按比本地区设防烈度提高一度的要度应按比本地区设防烈度提高一度的要 求核查其抗震措施,求核查其抗震措施,9 9度时应适当提高要求;抗震验算应按度时应适

29、当提高要求;抗震验算应按 不低于本地区设防烈度的要求采用。不低于本地区设防烈度的要求采用。 I I类场地上的乙类建筑,其构造措施的鉴定要求不降低。类场地上的乙类建筑,其构造措施的鉴定要求不降低。 (3.0.63.0.6) 乙类多层砌体房屋的层数和高度控制。(乙类多层砌体房屋的层数和高度控制。(5.2.15.2.1、5.3.15.3.1 及表注)及表注) A A类砌体房屋中属重点设防类的,在第一级鉴定中增加类砌体房屋中属重点设防类的,在第一级鉴定中增加 了对构造柱设置的鉴定内容(了对构造柱设置的鉴定内容(5.2.45.2.4),不符合要求时需对),不符合要求时需对 综合抗震能力予以折减(综合抗震

30、能力予以折减(5.2.145.2.14)。)。 构造柱的设置:按提高一度的要求检查,横墙较少的教学构造柱的设置:按提高一度的要求检查,横墙较少的教学 楼还要按增加一层的要求检查,其中外廊或单面走廊的按再增楼还要按增加一层的要求检查,其中外廊或单面走廊的按再增 加一层的要求检查。(加一层的要求检查。(5.2.45.2.4、5.3.55.3.5) 不允许独立砖柱支承大梁,跨度较大的乙类砌体房屋宜采不允许独立砖柱支承大梁,跨度较大的乙类砌体房屋宜采 用现浇或装配整体式楼屋盖。(用现浇或装配整体式楼屋盖。(5.2.25.2.2、5.3.35.3.3) 不应采用单跨框架结构。(不应采用单跨框架结构。(6

31、.2.16.2.1、6.3.26.3.2) 框架结构增加了强柱弱梁验算要求。(框架结构增加了强柱弱梁验算要求。(6.2.16.2.1、6.3.26.3.2) A A类框架结构增加了类框架结构增加了6 6度区的配筋构造鉴定要求。(度区的配筋构造鉴定要求。(6.2.36.2.3) B B类框架要求进行变形验算。(类框架要求进行变形验算。(6.3.106.3.10) 乙类建筑不允许采用内框架或底层框架结构。(乙类建筑不允许采用内框架或底层框架结构。(7.1.17.1.1) 7.7.其他主要修订内容其他主要修订内容 鉴定标准鉴定标准各类结构均增加了各类结构均增加了B B类建筑的鉴定方法。类建筑的鉴定方

32、法。 地震作用计算考虑了场地处于不利地段地震影响增大的后地震作用计算考虑了场地处于不利地段地震影响增大的后 果。(果。(4.1.34.1.3、5.2.135.2.13、5.3.125.3.12、6.2.146.2.14、6.3.116.3.11) 增加了增加了7 7度(度(0.15g0.15g)、)、8 8度(度(0.30g0.30g)地区的鉴定内容)地区的鉴定内容 (3.0.63.0.6、4.2.94.2.9、5.2.95.2.9、5.2.135.2.13、5.3.185.3.18、6.2.46.2.4、 7.2.67.2.6、7.2.97.2.9、7.2.107.2.10) 底层框架房屋的

33、鉴定要求加严(底层框架房屋的鉴定要求加严(7.2.27.2.2、7.3.27.3.2) 底层与过渡层的刚度比、底层柱轴压比、过渡层的材料强度底层与过渡层的刚度比、底层柱轴压比、过渡层的材料强度 GB 50023GB 50023抗震鉴定标准抗震鉴定标准19951995版与版与20092009版的比较版的比较 项目项目1995 1995 20092009 适用范围适用范围7878以前,烈度提高以前,烈度提高所有现有建筑所有现有建筑 设防目标设防目标中震可修中震可修随后续年限而变随后续年限而变 烈度分档烈度分档6 6、7 7、8 8、9 9增加增加7.57.5、8.58.5 检查手段检查手段逐级筛选

34、逐级筛选分类分类+ +分级分级 验算要求验算要求简化方法简化方法简化法简化法+ +规范法规范法 衡量指标衡量指标综合抗震能力综合抗震能力综合抗震能力综合抗震能力 鉴定结论鉴定结论通过,维修、加固、改换、更新通过,维修、加固、改换、更新 五、现有建筑抗震鉴定的基本要求 (抗震概念鉴定) 抗震鉴定的基本程序 资料收集 现状调查及检测 结构体系 结构整体性连接 局部易损部位 体系影响系数 局部影响系数 材料实际强度 承载力简化计算 承载力规范方法计算 综 合 抗 震 能 力 评 价 第一级鉴定第二级鉴定 通 过 维 修 加 固 改变用途 更 新 鉴定结论 搜集建筑的勘察报告、施工和竣工验收的相关原始

35、资料;搜集建筑的勘察报告、施工和竣工验收的相关原始资料; 当资料不全时,应根据鉴定的需要进行补充实测。当资料不全时,应根据鉴定的需要进行补充实测。 调查建筑现状与原始资料相符合的程度、施工质量和维护调查建筑现状与原始资料相符合的程度、施工质量和维护 状况,发现相关的非抗震缺陷。状况,发现相关的非抗震缺陷。 根据各类建筑结构的特点、结构布置、构造和抗震承载力根据各类建筑结构的特点、结构布置、构造和抗震承载力 等因素,采用相应的逐级鉴定方法,进行综合抗震能力分析。等因素,采用相应的逐级鉴定方法,进行综合抗震能力分析。 对现有建筑整体抗震性能做出评价,对符合抗震鉴定要求对现有建筑整体抗震性能做出评价

36、,对符合抗震鉴定要求 的建筑应说明其后续使用年限,对不符合抗震鉴定要求的建筑的建筑应说明其后续使用年限,对不符合抗震鉴定要求的建筑 提出相应的抗震减灾对策和处理意。提出相应的抗震减灾对策和处理意。 1.现有建筑的抗震鉴定应包括下列内容及要求: 建筑现状的调查,主要有三个内容:建筑的使用状况建筑现状的调查,主要有三个内容:建筑的使用状况 与原设计或竣工时有无不同;建筑存在的缺陷是否仍属于与原设计或竣工时有无不同;建筑存在的缺陷是否仍属于 “现状良好现状良好”的范围,需从结构受力的角度,检查结构的的范围,需从结构受力的角度,检查结构的 使用与原设计有无明显的变化;检测结构材料的实际强度使用与原设计

37、有无明显的变化;检测结构材料的实际强度 等级。等级。 现状良好:涉及施工质量和维修情况,是介于完好无现状良好:涉及施工质量和维修情况,是介于完好无 损和有局部损伤需要补强、修复二者之间的一种概念。抗损和有局部损伤需要补强、修复二者之间的一种概念。抗 震鉴定时要求建筑的现状良好,即建筑外观不存在危及安震鉴定时要求建筑的现状良好,即建筑外观不存在危及安 全的缺陷,现存的质量缺陷属于正常维修范围之内。全的缺陷,现存的质量缺陷属于正常维修范围之内。 几 点 说 明 工程名称工程名称产权单位产权单位 工程地址工程地址建筑面积建筑面积 结构类型结构类型 砌体砌体 钢筋混凝土钢筋混凝土 内框内框 底框底框

38、钢结构钢结构 砖石木砖石木 土木土木 其他其他 设计图纸设计图纸有有 无无 建筑总高建筑总高层层 数数 平面平面 形式形式 原设防分类原设防分类甲甲 乙乙 丙丙 丁丁 现设防分类现设防分类甲甲 乙乙 丙丙 丁丁 基础形式基础形式 浅基础浅基础 深基础深基础 其他基础形式其他基础形式 无基础无基础 楼板形式楼板形式 预制板预制板 现浇板现浇板 木楼板木楼板 其他其他 建设单位建设单位设计单位设计单位 施工单位施工单位审查单位审查单位 监理单位监理单位勘察单位勘察单位 建建 造造 时时 设防烈度设防烈度 6 6 7 7 8 8 9 9 无设防无设防 现设防烈度现设防烈度6 6 7 7 8 8 9

39、9 无设防无设防 历历 史史 改造情况改造情况 建造时间建造时间 改造时间改造时间 改造资料改造资料完整完整 不全不全 无无改造内容改造内容 增层增层 结构拆改结构拆改 改变功能改变功能 其他其他 鉴定标准鉴定标准GB50023-2009 GB50023-2009 GB50011-2001(2008) GB50011-2001(2008) GB50292-1999 GB50292-1999 JGJ125-99(2004)JGJ125-99(2004) 其其 他他 基 本 情 况 表 第一级鉴定:宏观控制与构造鉴定第一级鉴定:宏观控制与构造鉴定 第二级鉴定:抗震验算第二级鉴定:抗震验算+ +构造

40、影响构造影响= =综合抗震能力评价综合抗震能力评价 综合抗震能力综合抗震能力= =承载能力承载能力+ +变形能力(抗震概念鉴定)变形能力(抗震概念鉴定) 承载能力较高时,可适当放宽某些构造措施(考虑承载能力较高时,可适当放宽某些构造措施(考虑 构造影响系数)构造影响系数) 抗震构造措施较好时,如砌体房屋有圈梁和构造柱抗震构造措施较好时,如砌体房屋有圈梁和构造柱 形成约束时,可酌情降低承载力要求(形成约束时,可酌情降低承载力要求(0.950.95和和0.90.9) 2.现有建筑的分级鉴定方法 n A、B类建筑分级鉴定方法的异同: A A类建筑:逐级鉴定、综合评定。第一级鉴定通过时,可不类建筑:逐

41、级鉴定、综合评定。第一级鉴定通过时,可不 进行第二级鉴定,评定为满足抗震鉴定要求。进行第二级鉴定,评定为满足抗震鉴定要求。 B B类建筑:并行鉴定、综合评定。需进行两级鉴定后,根据类建筑:并行鉴定、综合评定。需进行两级鉴定后,根据 抗震措施和现有抗震承载力进行综合评定。当抗震措施不满抗震措施和现有抗震承载力进行综合评定。当抗震措施不满 足鉴定要求而现有抗震承载力较高时,可通过构造影响系数足鉴定要求而现有抗震承载力较高时,可通过构造影响系数 进行综合抗震能力的评定;当抗震措施鉴定满足要求时,主进行综合抗震能力的评定;当抗震措施鉴定满足要求时,主 要抗侧力构件承载力不低于规定值的要抗侧力构件承载力

42、不低于规定值的95%95%、次要抗侧力构件、次要抗侧力构件 承载力不低于规定值的承载力不低于规定值的90%90%时,可不进行加固。时,可不进行加固。 3. 抗震鉴定的区别对待原则 设防烈度的高低(不同烈度区检查的内容不同)设防烈度的高低(不同烈度区检查的内容不同) 砌体结构:层数、高度、抗震墙间距、材料强度、易损砌体结构:层数、高度、抗震墙间距、材料强度、易损 易倒构件、墙体布置、整体性连接易倒构件、墙体布置、整体性连接 钢砼结构:易损易倒构件、节点连接、框架跨数、构件钢砼结构:易损易倒构件、节点连接、框架跨数、构件 配筋、材料强度、规则性、轴压比配筋、材料强度、规则性、轴压比 抗震设防类别的

43、不同(对抗震措施的要求不同)抗震设防类别的不同(对抗震措施的要求不同) 后续使用年限的不同后续使用年限的不同 构造措施不同、检查内容不同(如构造柱设置)构造措施不同、检查内容不同(如构造柱设置) 3.区别对待(续) 结构类型的不同(检查重点、项目内容与要求不同)结构类型的不同(检查重点、项目内容与要求不同) 重点部位与一般部位的区别重点部位与一般部位的区别 重点部位指影响该类建筑结构整体抗震性能的关键部位重点部位指影响该类建筑结构整体抗震性能的关键部位 和易导致局部倒塌伤人的构件、部件,以及地震时可能和易导致局部倒塌伤人的构件、部件,以及地震时可能 造成次生灾害的部位。造成次生灾害的部位。 鉴

44、定时只需对重要部位、关键部位进行仔细检查鉴定时只需对重要部位、关键部位进行仔细检查 3.区别对待(续) 在抗震鉴定中,将构件分成具有整体影响和仅有局在抗震鉴定中,将构件分成具有整体影响和仅有局 部影响两大类,予以区别对待。部影响两大类,予以区别对待。 整体影响:以组成主体结构的主要承重构件及其连接整体影响:以组成主体结构的主要承重构件及其连接 为主,不符合抗震要求时有可能引起连锁反应,对结为主,不符合抗震要求时有可能引起连锁反应,对结 构综合抗震能力的影响较大,采用构综合抗震能力的影响较大,采用“体系影响系数体系影响系数” 来表示。来表示。 局部影响:指次要构件、非承重构件、附属构件和非局部影

45、响:指次要构件、非承重构件、附属构件和非 必需的承重构件必需的承重构件( (如悬挑阳台、过街楼、出屋面小楼如悬挑阳台、过街楼、出屋面小楼 等等) ),不符合抗震要求时只影响结构的局部,有时只需,不符合抗震要求时只影响结构的局部,有时只需 结合维修加固处理,采用结合维修加固处理,采用“局部影响系数局部影响系数”来表示。来表示。 3.区别对待(续) 场地、地基基础和周围环境影响:场地、地基基础和周围环境影响:I I类场地、全地下室类场地、全地下室 结构降低鉴定要求,复杂场地、密集建筑(含防震缝)提结构降低鉴定要求,复杂场地、密集建筑(含防震缝)提 高鉴定要求。高鉴定要求。 * * 类场地上的丙类建

46、筑,类场地上的丙类建筑,7 79 9度时,构造要求可降低一度。度时,构造要求可降低一度。 * * 类场地、复杂地形、严重不均匀土层上的建筑以及同一建筑单元存在不类场地、复杂地形、严重不均匀土层上的建筑以及同一建筑单元存在不 同类型基础时,可提高抗震鉴定要求。同类型基础时,可提高抗震鉴定要求。 * * 建筑场地为建筑场地为、类时,对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类时,对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0.15g0.15g和和0.30g0.30g的地区,各的地区,各 类建筑的抗震构造措施要求宜分别按抗震设防烈度类建筑的抗震构造措施要求宜分别按抗震设防烈度8 8度度(0.20g)(0.20g)和和9 9度度(0.40g)(0

47、.40g) 采用。采用。 * * 全地下室、箱基、筏基和桩基的建筑,可降低上部结构的抗震鉴定要求。全地下室、箱基、筏基和桩基的建筑,可降低上部结构的抗震鉴定要求。 * * 密集的建筑,包括防震缝两侧的建筑,应提高相关部位的抗震鉴定要求。密集的建筑,包括防震缝两侧的建筑,应提高相关部位的抗震鉴定要求。 4. 综合抗震能力评定 综合抗震能力:整个建筑结构综合考虑其构造和承载综合抗震能力:整个建筑结构综合考虑其构造和承载 力等因素所具有抵抗地震作用的能力。力等因素所具有抵抗地震作用的能力。 S S1 12 2R R / /Ra Ra = =R R* *( ( 1 12 2/ /Ra Ra) ) 1 1:构造的整体影响系数,如圈梁、构造柱、梁柱节:构造的整体影响系数,如圈梁、构造柱、梁柱节 点等整体连接构造。点等整体连接构造。 2 2:构造的局部影响系数,如局部尺寸、楼梯间等:构造的局部影响系数,如局部尺寸、楼梯间等 4.综合抗震能力评定(续) Ra Ra:抗震鉴定的承载力调整系数,后映了不同后续使 :抗震鉴定的承载力调整系数,后映了不同后续使 用年限要求的不同。用年限要求的不同。 B B类建筑:取现行规范值。考虑到与现行规范地震作用类建筑:取现行规范值。考虑到与现行规范地震作用 及效应的差异,相当于取后续使用年限及效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