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学实践性教学改革及其途径漫谈_第1页
民俗学实践性教学改革及其途径漫谈_第2页
民俗学实践性教学改革及其途径漫谈_第3页
民俗学实践性教学改革及其途径漫谈_第4页
民俗学实践性教学改革及其途径漫谈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民俗学实践性教学改革及其途径漫谈 A discussion of the Folklore practical teaching reform and its way Chen Dan (The history and society institute of Guizhou normal colleage GuiZhou GuiYang 550018 ) 【】 based on the experience of years practice of folklore teaching , to explore the necessity and the basic way of the pr

2、actice teaching of folklore of the loc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of which cultivate applied talents for it development goals. 改革开放以后, 随着民俗学学科地位的重新确立, 许多大学 的中文专业、社会学专业都相继恢复或开设了民俗学作为选修 课。这对于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复兴传统文化具有十分重要的 现实意义。 为满足教学需要, 老一辈民俗学家如钟敬文、 陶立藩、 乌丙安等先生还编写了优秀的教材, 为民俗学的发展和民俗学教 育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这些工作无疑为高校民俗

3、学教学工作的开 展打下了十分坚实的基础。 但是, 随着社会的发展及教育理念的 转变和教育改革的实施, 民俗学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式已经无法 适应大学教学的需求。 如何有效应用大学课堂的有限时间, 引导 学生去积极思考、参与教学实践是摆在诸多大学同仁的共同问 题。 一、加强民俗学教育的实践性教育的必要性 “大学教学改革的价值取向直接制约和影响着大学教学改 革的目标选择、内容安排、实施方式以及效果评价等, 我们只 有深刻理解了大学教学改革的价值取向, 才能真正地把握大学教 改的实质和抓住大学教改中所存问题的核心所在” 1 。当前, 中国教育改革正处于关键时期, 对于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教学目 标的地方

4、性高校, 要想获得生存的空间和发展的机遇, 就必须在 教学过程中适度强化技能的培养和教学实践的内容, 让学生的实 际动手能力得到切实的培养。 民俗是约定俗成的文化, 民俗之于社会成员犹如水与鱼, 任 何社会成员都必然接受所属社会民俗的熏陶。 因此它不仅具有高 度的实践性, 而且还潜移默化地对社会成员的成长发挥着很强的 模塑功能, 能对社会成员的言行举止实行“软控”。 民俗学作为 一门以民俗文化为研究对象的学科, 其基本任务是“用科学的方 法,尽可能收集流传在广大群众当中的生活、文化现象(包括跟 那些相关的思想、感情和想象的现象),加以整理研究,借以阐 明一向不被重视的 (过去长期内不为学者所记

5、录和谈论的) 真实 的民众的文化活动及精神状态和特点这种活动和状态等, 主 要是指长期历史的,但也包括现在的。我们的民俗学,既是古代 学,也是现代学”。民俗学不仅涉及面广、而且还与民族学、文 艺学以及教育学、心理学、伦理学、语言学和法学等人文学科也 都有着某些临近关系。因此它既具有独立学科性质, 同时也具有 边缘学科性质。开展民俗学教学对与提高广民众的人文素养和道 德水准,增进民族传统文化保护意识和强化公民的爱国主义意识 都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西方国家(如芬兰、挪威等),已经 将民俗学教育上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 纵观中国当代高校学科建 设、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和教学实践,目前民俗学已经成为名副

6、 其实的显学。因此,加强民俗学的实践性教学不仅是高校教育的 职责所在,而且也是民俗学的学科性质所决定的。民俗学教学改 革由此成为近年来教学改革中比较热门的话题。 二、民俗学实践性教学改革具体途径 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办学方向的高校如何能够培养出既具 有较强的实践性,应用性、又能够适应地方经济文化建设需求的 人才,关键是看学生在校期间是否能搭建起合理的知识结构。将 民俗学教学纳入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学实践中既可激发学生 审视社会集体的民俗文化,拓展视野,增强学生的文化素养,而 且还可以提高学生认识社会的能力, 增进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沟 通。民俗学实践教学性教学的途径和方式是丰富而灵活的。当前, 可

7、以采取的实践性教学的方式可以有如下: 第一、教材的建设 实践教学离不开相应的指导。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要适度增 加相关的教学内容,积极为学生的下一步教学实践活动奠定必要 的理论基础。另一方面,学校应当增加经济投入,积极鼓励科任 教师在选择优秀的统编教材 (笔者选用钟敬文先生主编的 民俗 学概论为教材)为参考,的基础上, 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情 况,适度增加乡土题材的教学内容,积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鼓 励学生参与到教学的各个环节中来, 利用当地历史文化资源, 以 地方性文化事项作为对象, 激发学生的参与激情,增强学生的学 习兴趣,研究地方民俗文化的特点和优势, 将课堂作为“田野” 加以充分利用。尤其

8、是多民族集聚省份的地方院校和民族院校, 绝大部分学生都来自民族地区, 熟悉当地民族的传统文化,有的 本身就是少数民族学生,对传统民俗有着主位的文化眼光,因此, 这笔资源是十分丰富的。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从事相 关主题的民俗学调查,撰写调查报告。并搜集相关民族文物, 或 拍摄相关视听资料到学校分享。 为此,教师可以将这些资料编撰 成册,作为教材的辅助教材。学校也应当提供必要的空间作为地 方民族文化的展厅,学生代代相传,日积月累,最终成为实践教 学的基地。记录有关的地方民俗事象, 作为统编教材的补充。 第二、教学方法的改革一一将课堂作为“田野” 将课堂作为“田野”是民俗学教学非常行之有效、

9、 非常经济 的实践性教学手段。这种手段对于多民族聚居地区的高校和有条 件的民族院校尤其适合。笔者在教学过程中曾经做过相关的尝 试,效果十分明显。具体做法是将学生分成 5-6 个小组,要求以 组为单位,围绕相关的题目作课前准备。 教师在介绍完整个学科 的基本架构和相关章节的基本理论知识后,课堂上留出 15 分钟 左右的时间, 让学生介绍家乡的或本民族的、 与课堂讲授内容相 关民俗文化。鼓励学生分享本地区、本民族相关民俗事项,再以 同学提问的方式拓展该民俗事项的相关环节,最后再以教师点 评、总结的形式深化该章节的知识点, 并要求学生课后提交相关 文字材料。在此过程中,学生也可以制作相关的PPT尤其

10、是将 学生掌握的第一手材料由于课堂教学中, 与全班师生分享。 这种 方式极大地鼓励学生的学习热情, 同时, 通过全班同学的共同参 与,可以促进同学之间的相互沟通和理解, 并增强学生的“文化 自觉意识”和民族自豪感。 经过多年的实践, 笔者认为这种参与 式的教学其教学效果是非常显著的。 第三、建立学校民俗学课程的教学实践基地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针对中国传统教育忽视“做”而导 致教和学分离的弊病而明确提出“教”、 “学”、 “做”三位一 体的教学:“教的方法根据学的方法,学的方法根据做的方法。 事怎样做便怎样学,怎样学便怎样教。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 2 陶行知先生的这种主张对当前中国高校教育改

11、革具有十分重 要的指导意义。当前,随着全球一体化进程的不断加快,许多地 区传统的民俗文化正在以惊人的速度消失。 如何充分而有效地利 用大学课堂这一平台传承传统文化已经成为社会各界有识之士 共同关注的问题。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与探索,笔者认为,建立 民俗学教学实践基地是实现这一目标的一条非常重要的途径。 教 学实践基地的建设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传承文化, 而 且对于学生将所学知识内化为自身素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例 如,采用高校可采用与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人合作 作为民俗学实践教学的方式。 在教学过程中, 将课堂讲授与实地 考察、通过现场观摩、听技艺传承人的现场讲解,通过与技

12、艺传 承人的互动, 再加上学生的实际操作, 既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相 关民俗技艺文化的理解, 同时还可以通过该渠道培养传承人, 普 及传统技艺的文化知识, 进而实现对传统工艺的非遗保护。 目前, 这一教学实践方式收到教师、学生和技艺传承人的普遍欢迎。 第四、改革民俗学实践教学的考核方式 民俗学教学的考核应该结合学科研究对象的实际情况, 采取 灵活多样的形式。 传统的考核方式多采用笔试的形式, 这种考核 形式的优点和不足也都是十分明显的。 笔者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多 次尝试后认为, 采用自由选择撰写田野调查报告、 以小组为单位, 制作PPT作专题讲解、制作音响视听资料等形式作为考核的形 式,既可体现学生对学科框架的了解, 同时也能考察学生的动手 能力。能够在激发学生学习热情的前提下,将教、学、做三者有 机结合起来。是非常灵活而有效的教学考核方式。目前,许多同 仁也逐步认同这种考核方式。 结语 民俗学实践教学改革是当前民俗学学科建设的重要内容。 作 为以民俗作为研究对象的民俗学是一门集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