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数学说课稿模板【三篇】_第1页
高三数学说课稿模板【三篇】_第2页
高三数学说课稿模板【三篇】_第3页
高三数学说课稿模板【三篇】_第4页
高三数学说课稿模板【三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高三数学说课稿模板【三篇】说课稿是为实行说课准备的文稿,它不同于教案,教案只说“怎样教”,说课稿则重点说清“为什么要这样教”。 #小编整理了高三数学说课稿模板【三篇】,希望对你有协助 !高三数学说课稿模板【三篇】一:说教材平面向量的数量积是两向量之间的乘法,而平面向量的坐标表示把向量之间的运算转化为数之间的运算。本节内容是在平面向量的坐标表示以及平面向量的数量积及其运算律的基础上,介绍了平面向量数量积的坐标表示,平面两点间的距离公式,和向量垂直的坐标表示的充要条件。为解决直线垂直问题,三角形边角的相关问题提供了很好的办法。本节内容也是全章重要内容之一。二:说学习目标和要求通过本节的学习,要让学

2、生掌握(1) :平面向量数量积的坐标表示。(2) :平面两点间的距离公式。(3) :向量垂直的坐标表示的充要条件。以及它们的一些简单应用,以上三点也是本节课的重点,本节课的难点是向量垂直的坐标表示的充要条件以及它的灵活应用。三:说教法在教学过程中,我主要采用了以下几种教学方法:(1) 启发式教学法因为本节课重点的坐标表示公式的推导相对比较容易,所以这节课我准备让学生自行推导出两个向量数量积的坐标表示公式,然后引导学生发现几个重要的结论:如模的计算公式,平面两点间的距离公式,向量垂直的坐标表示的充要条件。(2) 讲解式教学法主要是讲清概念,解除学生在概念理解上的疑惑感 ; 例题讲解时,演示解题过

3、程 !主要辅助教学的手段 (powerpoint)(3) 讨论式教学法主要是通过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来加深对较难问题的理解,提升学生的自学水平和发现、分析、解决问题以及创新水平。四:说学法学生是课堂的主体,一切教学活动都要围绕学生展开,借以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课堂上和学生的交流,从而达到即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目的。通过精讲多练,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如让学生自己动手推导两个向量数量积的坐标公式,引导学生推导 4 个重要的结论 ! 并在具体的问题中,让学生建立方程的思想,更好的解决问题!五:说教学过程这节课我准备这样实行:首先提出问题:要算出两个非零向量的数量积,我们需要知道哪些量

4、?继续提出问题:假如知道两个非零向量的坐标,是不是能够用这两个向量的坐标来表示这两个向量的数量积呢 ?引导学生自己推导平面向量数量积的坐标表示公式,在此公式基础上还能够引导学生得到以下几个重要结论:(1) 模的计算公式(2) 平面两点间的距离公式。(3) 两向量夹角的余弦的坐标表示(4) 两个向量垂直的标表示的充要条件第二部分是例题讲解,通过例题讲解,使学生更加熟悉公式并会加以应用。例题 1 是书上 122 页例 1,此题是直接用平面向量数量积的坐标公式的题,目的是让学生熟悉这个公式,并在此题基础上,求这两个向量的夹角?目的是让学生熟悉两向量夹角的余弦的坐标表示公式例题 2 是直接证明直线垂直

5、的题,虽然比较简单,但体现了一种重要的证明方法,这种方法要让学生掌握,其实这个例题也是两个向量垂直坐标表示的充要条件的一个应用:即两个向量的数量积是否为零是判断相对应的两条直线是否垂直的重要方法之一。例题 3 是在例 2 的基础上稍微作了一下改变,目的是让学生会应用公式来解决问题,并让学生在这要有建立方程的思想。再配以练习,让学生能熟练的应用公式,掌握今天所学内容。平面动点的轨迹说课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进一步熟练掌握求动点轨迹方程的基本方法。、体会数学实验的直观性、有效性,提升几何画板的操作水平。(二)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观察水平、抽象概括水平及创新水平。、体会感性到理性、形象到抽象

6、的思维过程。、强化类比、联想的方法,领会方程、数形结合等思想。(三)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动点轨迹的动态美、和谐美、对称美、树立竞争意识与合作精神,感受合作交流带来的成功感,树立自信心,激发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勇气二、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使用类比、联想的方法探究不同条件下的轨迹教学难点:图形、文字、符号三种语言之间的过渡三、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学方法】观察发现、启发引导、合作探究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启发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并对学生的思维实行调控,协助学生优化思维过程,在此基础上,提供给学生交流的机会,协助学生对自己的思维实行组织和澄清,并能清楚地、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数学思维。【教学手段】利用网络教室,

7、四人一机,多媒体教学手段。通过上述教学手段,一方面:再现知识产生的过程,通过多媒体动态演示,突破学生在旧知和新知形成过程中的障碍(静态到动态);另一方面:节省了时间,提升了课堂教学的效率,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教学模式】重点中学实施素质教育的课堂模式 创设情境、激发情感、主动发现、主动发展 。四、教学过程* 1 、创设情景,引入课题生活中我们四处可见轨迹曲线的影子【演示】这是美丽的城市夜景图【演示】很多人认为天体运行的轨迹都是圆锥曲线,研究表明,天体数目越多,轨迹种类也越多【演示】建筑中也有很多美丽的轨迹曲线设计意图:让学生感受数学就在我们身边,感受轨迹曲线的动态美、和谐美、对称美,激发学习

8、兴趣。* 2 、激发情感,引导探索靠在墙角的梯子滑落了,如果梯子上站着一个人,我们不禁会想,这个人是直直的摔下去呢?还是划了一条优美的曲线飞出去呢?我们把这个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就是新教材高二上册 88 页 20 题,也就是这里的例题 1;例 1、线段长为,两个端点和分别在轴和轴上滑动,求线段的中点的轨迹方程。第一步:让学生借助画板动手验证轨迹第二步:要求学生求出轨迹方程法一:设,则由得,化简得法二:设,由得化简得法三:设, 由点到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根据圆的定义得;第三步:复习求轨迹方程的一般步骤(1)建立适当的坐标系(2)设动点的坐标 M(x,y)(3)列出动点相关的约束条件 p(M)(4)

9、将其坐标化并化简, f(x,y)=0(5)证明其中,最关键的一步是根据题意寻求等量关系,并把等量关系坐标化设计意图:在这里我借助几何画板的动画功能,先让学生直观地、形象地、动态地感受动点的轨迹是圆,接着要求学生求出轨迹方程,最后师生共同回顾求轨迹方程的一般步骤,达到熟练掌握直译法、定义法,体会从感性到理性、从形象到抽象的思维过程。3、主动发现、主动发展由上述例 1 可知,如果人站在梯子中间,则他会划了一段优美的圆弧飞出去。学生很自然就会想,如果人不是站在中间,而是随意站,结果会怎样呢?让学生动手探究 M不是中点时的轨迹。第一步:利用网络平台展示学生得到的轨迹(教师有意识的整合在一起)设计意图:

10、借助数学实验,把原本属于教师行为的设疑激趣还原于学生,让学生自己在实践过程中发现疑问,更容易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促使他们主动学习。第二步:分解动作,向学生提出 3 个问题:问题 1:当 M位置不同时,线段 BM与 MA的大小关系如何?问题 2、体现 B M与 MA大小关系还有什么常见的形式?问题 3、你能类比例 1 把这种数量关系表达出来吗?第三步:展示学生归纳、概括出来的数学问题1、线段 AB的长为 2 a,两个端点 B 和 A分别在 X轴和 Y轴上滑动,点M为 AB上的点,满足,求点 M的轨迹方程。2、线段 AB的长为 2 a,两个端点 B 和 A分别在 X轴和 Y轴上滑动,点M为 AB上

11、的点,满足,求点 M的轨迹方程。3、线段 AB的长为 2 a,两个端点 B 和 A分别在 X轴和 Y轴上滑动,点M为 AB上的点,满足,求点 M的轨迹方程。(说明是什么轨迹)第四步:课堂完成学生归纳出来的问题 1,问题 2 和 3 课后完成4、合作探究、实现创新改变 A、点的运动方式,同样考虑中点的轨迹,教师实行适当的指导(这里固定 A 点,运动 B点)学生主要列出了以下几种运动方式:圆、椭圆、双曲线、抛物线,并且得出了一些相对应的轨迹。5 、布置作业、实现拓展1、把上述同学们探究得到的轨迹图形用文字、符号描述出来,(仿造例 1), 并求出轨迹方程。2、已知 A(4,0),点 B 是圆上一动点

12、, AB中垂线与直线 OB相交于点 P,求点 P的轨迹方程。3、已知 A(2,0),点 B 是圆上一动点, AB中垂线与直线 OB相交于点 P,求点 P的轨迹方程。4 若把上述问题中垂线改为一般的垂线与直线 OB相交于点 P,请同学们利用画板验证点 P 的轨迹。以下是学生课后探究得到的一些轨迹图形课后有学生问,如果 X轴和 Y轴不垂直会有什么结果?定长的线段在上面滑动怎么做出来?能够说,学生的这些问题我之前并没有想过,给了我很大的触动,同时也促使我更进一步去研究几何画板,提升自己的水平。在这里,我体会到了教师不再仅仅一根根蜡烛,更像是一盏盏明灯,在照亮别人的同时也照亮自己。以下是 X轴和 Y轴

13、不垂直时的轨迹图形五、教学设计说明:(一)、教材平面动点的轨迹是高二一节探究课,轨迹问题具有深厚的生活背景,求平面动点的轨迹方程涉及集合、方程、三角、平面几何等基础知识,其中渗透着运动与变化、方程的思想、数形结合的思想等,是中学数学的重要内容,也是历年高考数学考查的重点之一。(二)、校情、学情校情:我校是一所省一级达标校,省级示范性高中,学校的硬件设施比较完善,每间教室都具备多媒体教学的功能,另外有两间网络教室和一个学生电子阅室,并且能随时上网。学情:绝大部分学生家里都有电脑,而且能随时上网。对学生实行了几何画板基本操作的培训,学生能较快的画出圆、椭圆、双曲线、抛物线等基本的圆锥曲线。学生对求

14、轨迹方程的基本方法有了一定的掌握,但是对文字、图形、符号三种语言之间的转换还存有很大的差异,在合作交流意识方面,发展不均衡,有待增强。(三)学法观察、实验、交流、合作、类比、联想、归纳、总结(四)、教学过程1、创设情景,引入课题2、激发情感,引导探索由梯子滑落问题抽象、概括出数学问题第一步:让学生借助画板动手验证轨迹第二步:要求学生求出轨迹方程第三步:复习求轨迹方程的一般步骤3、主动发现、主动发展探究 M不是中点时的轨迹第一步:利用网络平台展示学生得到的轨迹第二步:分解动作,向学生提出 3 个问题:第三步:展示学生归纳、概括出来的数学问题4、合作探究、实现创新改变 A、点的运动方式,同样考虑中

15、点的轨迹,教师实行适当的指导(这里固定 A 点,运动 B点)学生主要列出了以下几种运动方式:圆、椭圆、双曲线、抛物线,并且得出了一些相对应的轨迹。5、布置作业、实现拓展(五)、教学特色:借助网络、多媒体教学平台,让学生自己动手实验,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同时把学生的学习情况即时的体现出来,做到大家一起学习,一起评价的效果。同时节省了时间,提升了课堂效率。整个教学过程,体现了四个统一:既学习书本知识与投身实践的统一、书本学习与现代信息技术学习的统一、书本知识与资源拓展的统一、课堂学习与课外实践的统一。本节课学生精神饱满、兴趣浓厚、合作积极,与我保持良好的互动,还不时产生一些争执,给我提出了一些新的

16、问题,折射出我不足的方面,促动了我的进步与提升 , 师生间的教与学就像一面镜子,互相折射, 共同进步。反函数教学目标:1了解反函数的概念,弄清原函数与反函数的定义域和值域的关系2会求一些简单函数的反函数3在尝试、探索求反函数的过程中,深化对概念的理解,总结出求反函数的一般步骤,加深对函数与方程、数形结合以及由特殊到一般等数学思想方法的理解4进一步完善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水平,用辩证的观点分析问题,培养抽象、概括的水平教学重点:求反函数的方法教学难点:反函数的概念教学过程:教学活动设计意图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1复习提问函数的概念y=f(x) 中各变量的意义2同学们在物理课学过匀

17、速直线运动的位移和时间的函数关系,即S=vt 和 t= (其中速度 v 是常量),在 S=vt 中位移 S是时间 t 的函数;在 t= 中,时间 t 是位移 S 的函数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说 t= 是函数S=vt 的反函数什么是反函数,如何求反函数,就是本节课学习的内容3板书课题由实际问题引入新课,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展示了教学目标这样既能够拨去 反函数 这个概念的神秘面纱,也可使学生知道学习这个概念的必要性二、实例分析,组织探究1问题组一:(用投影给出函数与;与()的图象)(1)这两组函数的图像有什么关系?这两组函数有什么关系?(生答:与的图像关于直线 y=x 对称;与()的图象也关于直线 y

18、=x对称是求一个数立方的运算,而是求一个数立方根的运算,它们互为逆运算同样,与()也互为逆运算)(2)由,已知 y 能否求 x?(3)是否是一个函数?它与有何关系?(4)与有何联系?2问题组二:(1)函数 y=2x 1(x 是自变量 ) 与函数 x=2y 1(y 是自变量 )是否是同一函数?(2)函数 (x 是自变量 ) 与函数 x=2y 1(y 是自变量 )是否是同一函数?(3)函数 ()的定义域与函数()的值域有什么关系?3渗透反函数的概念(教师点明这样的函数即互为反函数,然后师生共同探究其特点)从学生熟知的函数出发,抽象出反函数的概念,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有利于培养学生抽象、概括的水平通过这两组问题,为反函数概念的引出做了铺垫,利用旧知,引出新识,在 最近发展区 设计问题,使学生对反函数有一个直观的粗略印象,为进一步抽象反函数的概念奠定基础三、师生互动,归纳定义1(根据上述实例,教师与学生共同归纳出反函数的定义)函数 y=f(x)(x A) 中,设它的值域为C我们根据这个函数中x,y 的关系,用 y 把 x 表示出来,得到 x = j (y) 如果对于 y 在C中的任何一个值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