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记》复习要点(2021最新汇编)_第1页
《桃花源记》复习要点(2021最新汇编)_第2页
《桃花源记》复习要点(2021最新汇编)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桃花源记复习要点 桃花源记复习要点作者:陶渊明,东晋诗人,字元亮,名潜。别号“五柳先生 ”,世称 “靖 节先生”。语音:豁然(hub)开朗俨然(y an阡陌(qi a nm此中人语(y云诣(y) 太守邑人(y )黄发重髫(ti a)o间隔(ji a)n问津(j On便要还家(yad通假字:便要还 家要通 “邀”,邀请。具答之: “具”同“俱”,完全,详尽古今异义词1、阡陌交通。交通:古 义:交错相通今义: 运输和邮电事业的总称。 2、无论魏晋。 无论: 古义: 更不必说。今义: 不管(连词)表示条件的连词。3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妻子:古义:妻子及儿女今义: 指男子的配偶绝境:古义:与外界隔

2、绝的地方今义:没有出路的境地4、芳草鲜美。鲜美: 古义:鲜艳美丽今义: (味道)新鲜 5、不足为外人道也。不足:古义:不值得。今义:不 充足,不满。一词多义:1、舍:便舍船,从口入(动词,舍弃)土地平旷,屋舍俨然(名 词,房子) 2、寻:未果,寻病终(副词,随即,不久)寻向所志(动词,寻找)3、志:处 处志之(动词,做标记)寻向所志(名词,标志)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志向)4、向:寻 向所志(名词,先前)眈眈相向(动词,对着)5、之:忘路之远近(结构助词,的)渔人 甚异之(代词, 指渔人所看到的景象)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用于主谓之间, 舒缓语气) 何陋之有(倒装的标志,不翻译) 6、为:

3、武陵人捕鱼为业(动词,作为、当做)不足为外 人道也(介词,对、向)重点问题:1、线索:渔人(武陵人) ,进出桃花源的行踪为线索。 发现访问离开再寻,贯穿起来。 2、顺序:时间先后 3、本文中第三段描写了 桃花源人社会风尚的哪两个方面?(简答) :生活幸福;民风淳朴。 4、本文的哪两件事能说 明桃花源是虚构的理想社会?寻向所志, 遂迷,不复得路; 未果,寻病终。 5、后人根据 桃 花源记的故事凝缩成一个成语,这个成语是什么?他的含义是什么?答:世外桃源, 借指 不受外界影响的地方或幻想中的美好世界。 6、第一自然带有神秘色彩的景物描写有什么用? 答:这段景物描写带有神秘色彩,暗示将会出现 “奇境

4、 ”,为渔人进入桃源渲染了气氛,也为 桃源美好作了铺垫。 7、第三段文字哪两方面内容?答:( 1)村人 “设酒杀鸡作食 ”“余人各复 延至其家 ”的好客风尚。 ( 2)写村人自叙秦时避乱来此经过。8、桃花源人为什么来到这个地 方? 答:桃花源人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战乱,带领妻子儿女和乡邻来到这个与世隔绝的地 方。 9、你是如何理解桃花源人 “不复出焉 ”的原因? 答:躲避战乱,这里民风淳朴,不受压 廹,自由快乐。 10、渔人离桃花源, “便扶向路 ”,又“处处志之 ”,而后来寻找桃花源的人 “寻 向所志 ”,却“不复得路 ”。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答: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使人觉得桃 花源是一个

5、似有而无、似真而幻的所在,暗示 “桃源 ”是一个虚构的社会,现实是不存在的。 11、刘子骥与陶渊明是同时代的人,最后写刘子骥要去找桃花源,目的何在?答:使人觉 得桃源可望而不可及, 给桃源增添了奇异的色彩。 12、作者为什么在这篇文章中虚构了一个 与黑暗的现实社会相对的美好境界?( “桃花源 ”是作者虚构的理想世界,既然是不存在的, 作者为什么还要写它呢?) 答:寄托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意愿;对美好 生活的向往,对黑暗社会的否定、批判。13、从文章那些地方知道内容是虚构的:从“桃源 世界”,结果“不复得路 ”,而后“无人问津 ”可知。 14、虚构目的:描绘无剥削,压迫,自食 其力

6、,自给自足,和平宁静,人人自得其乐的社会,同当时的黑暗社会形成鲜明对照,表达 了作者和广大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理想社会的追求。15、作品意义:尽管这种 理想不可能实现, 但它体现了人们的追求和向往, 也反映出人们对现实的不满与反抗。 16 、 研读第二段,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对桃花源中的人们进行描写的?一是活动(往来种作), 二是穿戴(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三是精神状态(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17、渔人离 开桃源后,还写太守与刘子骥先后探访未果的情形的作用是什么?* 增添神秘色彩。 暗示这是一个虚构的无法实现的理想世界。18、“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这 句话中没有交代

7、渔人的答语, 试说说渔人是怎样回答的。 这可见作者的剪裁功夫。 村人问 “今 是何世 ”,渔人当答以 “今是晋 ”;村人会接着问 “秦之后即晋乎 ”,渔人再答曰: “否,秦之后 尚有汉魏,魏之后方为晋。 ”作者不正面地详细叙述这一对话过程,却用总叙的方式把它浓 缩在 “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这句话里。这种省略方式最能反映出陶渊明的语言风格。19、 “诣太守, 说如此 ”这句话中的 “如此 ”包括哪些内容?运用指代词语, 避免重复前文内容。 “如 此”,是指代语,指上文所说。渔人见太守的目的是告诉他武陵郡中有此“绝境 ”,希望他派 人去探个究竟, 因此他一定会谈到自己发现桃源村的经过、 村中的

8、生活情状, 还会谈到他归 途中做标记的事。 20、课文结尾处写道: “寻向所志,遂迷 ”,“刘子骥欣然规往,未果 ”说明 什么?这篇文章带有传奇色彩,而非实事实记。作者生活于东晋末期,当时社会政治黑暗, 动乱不安, 民不聊生。文章中描绘的桃花源景象, 只不过是作者想象中的理想社会。课文结 尾的几句话,说明在当时的社会制度下,这种幸福美好的生活是绝对不可能实现的。21 、 课文按照渔人行动的顺序,记叙了他在桃花源的所见所闻。分析说明哪些详写、哪些略写, 为什么要这样安排?文章的主要意图是通过桃花源中的生活情形来表现作者的社会理想, 所 以中间部分写得详细, 无论是写村落的概貌还是写人物的交谈,

9、都有一些动人的细节, 使人 如临其地,如见其人。开头和结尾只跟故事的传奇性质有关,所以写得简略。22、举例说 明文章的前后呼应之处。 “忘路之远近 ”跟下文的 “处处志之 ”是相互照应的,说明渔人此前 没有到过这个地方。 从“问所从来 ”可以看出,通向桃源的路一向不为 “外人”所知;从下文 “遂 与外人间隔 ”也可以看出,在此之前的确没有 “外人”来过。 渔人离开桃源时 “处处志之 ”,为 下文重寻桃源的行动埋下伏笔。 “处处志之 ”是指做了记号, “寻向所志 ”,寻的正是这些标记。 23、“黄发垂髫 ”分别指代什么人? “黄发垂髫, 并怡然自乐 ”展现出一幅怎样的生活图景? “黄 发垂髫 ”

10、分别指代老人和小孩。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展现出一幅和谐安宁、自得其乐的 幸福生活图景。 24 、作者虚构的这个桃源是作者心目中的(理想社会),也反映了:作者主 张和平,安定,追求美好生活的心愿。25、桃花源记是陶渊明富有浪漫色彩的叙事散文 是理想化的小农经济下的田园生活,在艺术构思上最为明显的是一个“奇 ”字,试举出三处 “奇”。 答:(1)环境奇美。 (2)与世隔绝多年。 ( 3)待渔人如此热情。 26、(1)桃花源美 好的地方在哪里?( 2)通过哪些具体描写表现出来?答:( 1)自然环境:优美富饶。社会 环境:安定和平。人文环境: 自由快乐。 (2)通过作者对桃花源美好景色的描写

11、(第二段) 和对桃花源中淳朴民风的描定(第三段)来表现出来的。27、依据文中描述,准确说明进入 桃花源的山洞口所在的位置。 答:桃花源山洞口位于武陵源桃花林小溪尽头。28、作者笔 下的桃花源具有怎样的特点? 答:环境优美,和平宁静,人民热情好客,生活富足安康, 字定,快乐。 29、你从 “设酒杀鸡作食 ”、 “咸来问讯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中读到 了哪些信息?答:桃源人热情好客,富足安康。30、课文是怎样交代发现桃花源的原因、时 间、人物的?原因:忘路之远近 迷路 时间:晋太元中 人物:渔人31、渔人 “从口 入”,看到了桃源怎样的美景?既有自然景象,又有生活美景。自然景象: “

12、土地平旷,屋舍 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 鸡犬相闻。 ”生活情景: “其中往来种作, 男女衣着, 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 32、渔人来到桃花源,村子里的人如何对待渔人 的?这反映了桃花源怎样的社会风气?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咸来问讯 ”, “余 人各复延至其家, 皆出酒食。 ”热情好客、民风纯朴。33、桃花源中的人为什么 “不复出 ”? 说明了桃花源人安居乐业, 也反映了他们饱受战乱之苦, 对外界的战乱抱 “厌而远之 ”的态度。 34、本文以渔人行踪为线索, 最后一段写刘子骥是否多余? 文章最后一段对桃花源令人 向往和不可寻觅作了渲染,增强了表达效果。3

13、5、第一段中 “渔人甚异之 ”的原因有哪些? 请用自己的话作答:这桃花林以前从未见过;桃花林面积广(夹岸数百步) ;桃花林没有其 他树种(中无杂树) ;景色奇美。 开放性试题 1、成语:( 1)世外桃源:原指与世隔绝, 没有战乱, 人人安居乐业的理想社会。 后也指环境幽静生活安逸的地方。 后用此成语指虚构 的超脱现实的安乐美好的地方。 ( 2)豁然开朗:豁然,开阔明亮的样子。形容有狭窄阴暗突 然变为开阔敞亮。也比喻心理突然悟出道理而感觉明朗。( 3)无人问津;津:渡口。没有人 来问渡口。后用此成语比喻没有人过问受到冷遇。 ( 4)落英缤纷;落英:落花。缤纷:繁多 凌乱的样子。鲜花纷纷飘落,形容

14、春天美好的景色。也指花儿凋谢的暮春天气。( 5)怡然自 乐:形奈和悦而自得其乐。 2、桃花源中的人们为什么叮嘱渔人 “不足为外人道 ”?谈谈你的 理解。 示例:( 1)不希望外人破坏桃花源的宁静祥和。 ( 2)设下悬念 ,使故事更加离奇。(3) 桃源中人心存戒心,想保住这个 “绝境 ”,避免战乱,不愿让外人知道。 (4)也为下文再寻找 桃花源而不得埋下伏笔。 3、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渔人说了些什么?为什么皆 叹惋?渔人说的是秦末以来的历史。 桃源中人叹惋的是: 为桃源外的世界如此动乱、 黑暗而 叹惋,为桃花源外的人一直过着痛苦生活而叹惋。 (外界变化大;战乱频繁;社会黑暗;人

15、民生活痛苦;与世隔绝时间长; 听见渔人所说的话。 )(联系上下文, 我们可以知道渔人说的 是桃花源人并不知道的世事变迁,即秦末以来汉、 魏、晋的历史, 以及世人在历史的改朝换 代的战争中遭受的磨难。 )4、本文的语言简洁而含蕴丰富, 试举一例进行说明。如在叙述渔 人与村人相互问话时的语言就是一个证明,作者不正面叙述,而用 “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 来概括。但简洁中还有丰富,一切问话的内容尽在其中,又见其丰富。5、作者陶渊明在本 文中寄托了怎样的一种社会理想?这种社会理想在当时的条件下能否得以实现?试作评价。 没有阶级,没有剥削,没有战乱,自给自足,和平恬静的社会。作者这一社会理想,在客观 上

16、反映了广大人民的要求, 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但在阶级社会中也只能是一种幻想, 是不 可能实现的。 6、作者在二千多年前就为我们规划出一个美好的世外桃源,并成为后人羡慕、 追求的目标,由此, 你能够看出作者追求怎样的人生理想?答:追求一种和平宁静,没有剥 削,没有压廹, 没有战乱从平等的理想世界, 因为作者所处时代战争频繁, 作者有志不得施 展,只有寄托在作品中。 7、结合文章,谈一谈你对 “世外桃源 ”这个成语的理解?答:它代 表作者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对和平安宁, 没有战争, 没有压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反映了广 大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 8、陶渊明的 “世外桃源 ”其实并不存在,郭沫若的 “天上的街市 ”也 只是诗人心中的 “桃花源 ”,古今文人描写这些想像中的世界有什么相同的用意?陶渊明描绘 桃花源这样一种没有剥削、没有战乱、自给自足的社会, 与当时社会现实形成鲜明对照,是 作者不满现实的一种精神寄托, 表现了他对理想社会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