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高师生教育技术能力培养模式的研究_第1页
地方高师生教育技术能力培养模式的研究_第2页
地方高师生教育技术能力培养模式的研究_第3页
地方高师生教育技术能力培养模式的研究_第4页
地方高师生教育技术能力培养模式的研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地方高师生教育技术能力培养模式的研究教育部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 (试行) (简称标 准) 和中小学教学人员 (初级)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大纲 (简称 大纲 ) 的颁布对提高教师教育水平和层次,建设高素质、专 业化的中小学教师队伍,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由于标准和 大纲颁布时间较短,全国千万在职中小学教师亟待培训,故 标准 实施重点是在职中小学教师。 普通高师院校尤其是地方 高师师范生是中小学教师的主要来源, 师范生的教育技术能力水 平将直接影响基础教育的质量和我国教育信息化的进程, 所以师 范生教育技术能力的培养是一项应着重研究和亟待解决的课题。一、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与标准的差距 我们依据标准

2、设计问卷调查,在本校 2008 届师范本科 毕业生中进行问卷调查,调查对象涉及文、理、音、体、美等 11 个教育专业的学生,共发放问卷 110 份,回收有效问卷 100 份,调查结果综述如下:(一)意识与态度 标准中“意识与态度”规定教师对教育技术的认识、应 用意识、 反思意识和终身学习等方面要求, 是教师应用教育技术 的前提, 也是对师范生进行教育技术能力培养的重要前提。 调查 表明:大部分师范生能够正确认识教育技术的重要性, 具有比较 强烈的教育技术应用和反思意识,但 30的同学“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和“终身学习”意识不强(二)知识与技能标准 中“知识与技能”规定教师所应掌握的教育技术基

3、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是教师应用教育技术基础, 是师范生胜任教 师职业的重要条件。 调查表明师范生掌握教育技术相关知识和技 能的现状与标准差距较大。在基本知识方面: 49的学生对 “教育技术理论的基本内容”还滞留在“了解”以下的水平; 43的学生对“教育技术研究方法”还“不太了解”或“不 懂”。在基本技能方面: 35的学生对“常见教学媒体选择与开 发的方法”表示“不太熟练”或“极不熟练”,超过50的学生认为自己“不太熟练”应用“教学资源、 教学过程的组织和管 理方法”和“教学效果的评价方法”。(三)应用与创新标准 中“应用与创新”规定教师在应用教育技术的行为 方式及如何进一步的创新与提高, 是教

4、育技术的最终目的, 也是 对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培养的根本目标。由于师范生是“准教 师”,他们在教学环境、教学资源、教学评价活动等方面的设计 与管理能力均尚未形成, 也缺乏类似经验, 故对标准中的“教 学设计与实施”和“教学支持与管理”没有设项调查。 在“科研 与发展”和“合作与交流”方面调查表明: 大多数师范生重视利 用信息技术发展自身的业务能力和与同事合作、 交流, 但教学科 研及教育技术应用能力较差。(四)社会责任标准 中“社会责任”规定教师应如何保证学生或教师良 好利用技术进行学习或教学等内容的要求, “道德”是教师应 用教育技术所应遵守的基本原则,是师范毕业生从教的必备条 件。在调查的

5、三个题项中 80以上的同学表示“基本同意”, 说明绝大部分师范生具有良好的社会责任感和应用教育技术所 应遵守的职业道德意识。综上可知:1 在“意识与态度”和“社会责任”方面与标准要求 差距较小。师范生学习和应用教育技术的意识以及职业道德意识 较强,态度积极,具有良好的社会责任感,这有利于师范生教育 技术能力的培养和提高。2 在“知识与技能”方面与标准要求有一定差距。师 范生所掌握的教育技术知识和技能相对有限, 这要求我们应通过 各种途径,尤其是教育技术等公共课和实验教学来加强教育技术 基本知识的学习和基本技能的培训。3 在“应用与创新”方面与标准要求差距较大。师范 生的“教学设计与实施”和“教

6、学支持与管理”能力尚未形成, 相关的评价能力也是最为薄弱的环节, 这将是今后尤其在教育实 习中进行教育技术能力培养的重点之一。二、以标准为导向,规范教育技术公共课(一)更新教学理念,完善培养目标将标准的各项要求纳入培养目标,充分利用我校“江西 省中小学校长培训基地 ( 赣州) ”和“江西省中小学教师培训基 地( 赣州) ”的资源优势, 培训教育技术公共课教师, 使他们了解 基础教育的新课改的实施和需求,更新教学理念。(二)整合教学内容,增加实验课时 选用优秀教材和自编教材相结合, 整合教学内容, 保持教学 内容的先进性和适应性。以国家教育部 2007 年底对我校进行本 科教学评估为契机, 加大

7、教育技术公共实验室的硬件投入; 增加 实验教学课时和课外实验室开放相结合,强化实践操作。(三)改革评价方式,理论与实践并重 学习成绩评定方式的公正、 准确和有效性直接影响师范生公 共课程学习的积极性, 为提高师范生教育技术基本知识与基本技 能水平,我们改革评价方式,采用“课程成绩 =理论考试 50 + 操作考核 20+平时实验 ( 含课件制作、作品交流等 )30 ”,体 现理论与实践并重的特点。(四)优化教学方法,教材与大纲相结合 教学方法的优化有利于激发师范生公共课学习的兴趣和教 育技术能力的提高,我们将教材的五个章节 ( 祝智庭主编现代 教育技术走向信息化教育 ) 与大纲的六个培训模块相

8、结合,探索新型教学方法。教材有关章节与大纲相应培训模 块具体对应关系如表 1。三、矫正培养目标,强化教师专业技能的培养(一)矫正培养目标,培养专业化的教师 受传统师范教育思想、 观念的束缚, 多数地方高师院校教师 专业化培养目标缺失, 教师专业化意识淡薄。 我们从培养师范生 成为基础教育的专业化教师这一目标出发, 更新教育理念, 在教 育教学中注重培养师范生树立教师职业理想, 并使师范生获得教 师专业发展中持久的专业学习和发展所必需的知识结构和态度。(二)构建教师专业技能培训模块,独立设置微格教学课程 现代教育强调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话、学会生存。 因此,教师的专业性更集中地体现在教

9、育教学的技巧和艺术上, 这就要求普通高师院校应更加注重师范生教师专业技能的培养。 我校将教学设计、学科教学论、微格教学等课程和 教育实习整合为教师专业技能培训模块, 增大培训模块课程的学 时,独立设置微格教学课程。(三)增设培训项目,构建教师专业技能培养新模式师范生仅仅具备传统的教学技能是难以适应新要求和教师 角色的转变, 必须在传统的教学技能基础上进行调整扩充, 形成 现代的教师专业技能。 我们在传统的微格教学模式基础上充分利 用各种教学资源, 增强师范生对基础教育新课改的认识; 增设说 课训练, 提升师范生教学设计和教学实施能力, 增加教育技术训 练项目,提高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采用定性与

10、定量结合,指导 教师点评,受训学生自评,同学间互评等多种评价方式,及时反 馈评价,构建起师范生教师专业技能培训新模式。(四)探索新型培训方式,培训项目与大纲相结合 我们把现代教育技术训练项目与 大纲 相应的培训模块相 结合,探索新型培训方式。有关训练项目与大纲相应培训模 块的具体对应关系如表 2:四、加强实习指导与管理,提高教育实习效率(一)重视教师养成教育,做好教育实习的心理准备 教育实习是建立在师范生的需要和兴趣上, 师范生的从教愿 望和职业素质是在教育实践中培养出来的。 我们结合近年就业形 势进行教师养成教育,引导师范生思考并坚定自己的从教愿望, 树立教师职业理想。 在此基础上, 使他们

11、充分了解教育实习的意 义、目的要求,建构起新型的实习观,为教育实习的开展做好充 分的心理准备。(二)强化模拟教学实习,做好教育实习的业务准备 为强化模拟教学实习, 我们充分利用新课改音像资料等教学 资源,增强师范生对新课改的认识,消除对基础教育的生疏,增 设说课训练,提升教学设计和教学实施能力;从课程定位、教学 时数、教学能力培训等方面做好实习的业务准备。(三)全程指导和跟踪管理,规范教育实习的评价与考核 实习指导与管理是教育实习的重要环节。 我们与教育行政部 门和中小学实习基地共同制定教育实习计划、 考核、评价等规章 制度,选派骨干教师担任实习指导教师,实习基地导师为主,高 师导师为辅。采取“导师带队、 师生结合、合理配置、成组派遣” 的方式集中实习,导师深入实习第 - 一一线,全程指导和跟踪管 理。对分散实习的实习生采用定期检查和随机抽查的方式指导和 跟踪管理。 实习成绩由双方导师依据综合评判原则共同评价、 考 核确定。(四)实习项目与大纲相结合,提高教育技术能力 为在教育实习中提高师范生的教育技术能力, 我们把实习项 目与大纲相应的培训模块相结合,实习项目与大纲相应 培训模块的具体对应关系如表 3;五、结语 通过对地方高师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培养模式的研究和实 践,感到最大的困难是教育技术公共实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