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五年级语文第4单元教案_第1页
苏教版五年级语文第4单元教案_第2页
苏教版五年级语文第4单元教案_第3页
苏教版五年级语文第4单元教案_第4页
苏教版五年级语文第4单元教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课题13 在大海中永生总第54-56课时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3、理解重点词句,缅怀邓小平同志的丰功伟绩,表达人民对伟人的一片深情。本课第1-3课时重点理解重点句子,感受伟人爱祖国、爱人民的高尚情怀。教具:课件 难点理解重点句子,感受伟人爱祖国、爱人民的高尚情怀。教学过程备注一、导入新课1、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谁吗?点击鼠标,屏幕出现邓小平的画像谁来简单介绍一下?2、指名学生介绍师分发给小组资料二、揭示课题,解题1、请同学们看段录像。播放小平骨灰撒落大海的录像3、解题:三、初读课文1、带着刚才的问题,请同学们阅读课文。2、小

2、组学习,完成下列要求:(1)自由读课文,标出本课的生字新词,并划出难理解的词句。(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3、小组汇报学习情况4、听课文录音,再次整体感知全文。(1)了解邓爷爷生前的伟大功绩,听着课文录音,你又有了什么新的想法、新的问题,请同学们好好的想一想。(2)师归纳总结学生已解决的问题和未解决的问题未解决的问题:1、为什么说邓爷爷的影响“超越时代、超越国界”?2、“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怎样理解?3、为什么说邓爷爷“在大海中永生”?(3)这里我们自己解决了不少的问题了,但这几个问题还未解决,同学们说该怎么办?请同学们说一说。三、展示讨论:(有些我们感到还需要在课后带着这些问题,再去寻找

3、有关资料,进一步了解情况。是哪几个问题呢?)指名说说,师相机出示:好!让我们联系自己搜集的资料,再来读读课文,想一想这几个个问题自己是怎样理解的,然后和周围几个同学互相交流一下。四、学生自读课文,思考并查阅资料。1、教师深入小组,给予指导,同时参与讨论。2、引导学生解决问题解决第一个问题。师点击鼠标,屏幕显示:邓小平的影响超越时代、超越国界。学生自由发言,谈谈自己的理解。过渡:是啊,邓爷爷不仅对中国,而且对世界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的影响超越国界。他为什么能做出这么多了不起的事呢?我们来读读他的这句话,体会体会。解决第二个问题。小结:同学们说得真好,那就让我们再来读读邓爷爷的这句话,好好体会邓

4、爷爷对祖国对人民深切的爱。过渡:让我们随着课文,再次回到那揪人心腑的1997年3月2日,去送别敬爱的邓爷爷。4、引导学生理解第三个问题(1)观看录像,代替讲读。点击鼠标,播放录像片断:邓爷爷的骨灰正撒向大海(第二节内容) (2)指导朗读第一节飞机飞向大海,带着全国人民无限的哀思、缅怀。深爱着祖国和人民的邓爷爷离我们远去了,多么令人悲痛! 同学们都读得很认真,谁来读给大家听听?学生朗读,师适时指导。(3)指导朗读第三节过渡:读了第二节,我们是不是好像也来到了大海,也在目送伟人离去?此时此刻,我们又会想些什么?你是不是还仿佛看到了什么呢?让我们各自读读课文的第三节,好好想想。对“邓小平爷爷的影响超

5、越时代,超越国界”这句话,你现在又是怎么理解的?老师参与小组讨论。(4)指名说一说。这一段饱含激情的文字,让我们再次感受到了邓爷爷的丰功伟绩和深远影响。这段话想读读吗?怎么读呢? 读得真好,老师听了深受感染,也想放声读读这一段,表达对邓爷爷的热爱和怀念,行吗?师放声读,并渐渐转为背诵。来,让我们一起读读这一段,让我们把邓爷爷的慈容笑貌、丰功伟绩永远记在心里。为什么说邓爷爷“在大海中永生”?现在大家都理解了吗?点击鼠标,屏幕显示:为什么说邓爷爷在大海中永生?谁讲给大家听?师进行小结。五、回顾全文,加深印象。本文一定有你最为感动、最觉动情的地方,请你选择一处,反复读读,读出自己的感情来。老师还发现

6、有些同学读的时候很少看书,看来,他们已经把这些语句记在心里了,课后请大家把全文连起来再读读,试着背诵。在读读背背的过程中,你又有了什么新的体会,新的问题,好好想想,并写下来。小组内阅读邓小平的有关资料。(1)“永生”,你是怎么想的?(2)看到这个题目,你有什么问题吗?(3)自读课文,想想文中主要写的是什么事情?是按什么顺序写的?并按顺序给课文分段。1小组内自由讨论,提出问题并解决。2小组之间进行交流讨论3班级交流汇报请同学们继续查阅有关资料,进一步了解情况。共三个问题:1为什么说邓爷爷的影响“超越时代、超越国界”?2、“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怎样理解?3、为什么说邓爷爷“在大海中永生”?(结合查

7、阅资料回答)(1)学生自读。(2)从这句话中,你体会到什么?(3)学生谈谈自己的体会。学生集体有感情地朗读。观看录像,代替讲读让我们各自读第一段,想想怎么读才能把我们的这种感情表达出来?学生各自认真读第一段,随意的发挥想象去读,可大声读,可小声读,也可站着读。学生读一读课文,小组里互相交流。由学生推荐一名学生有感情朗读。集体朗读。(能背的试着背)学生同桌思考讨论。自由发言,谈谈自己的理解。1、学生认真读自己选择的句段。2、指名朗读,鼓励学生试着诵读。教学反思课题14、高尔基和他的儿子总第57-59课时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15自然段。2、凭借语言材料,深刻领会“给”的丰富内

8、涵,体会“愉快”,感悟“美好”。3、在读中理解生字新词的意思。本课第1-3课时重点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15自然段。教具:课件 难点凭借语言材料,深刻领会“给”的丰富内涵,体会“愉快”,感悟“美好”。教学过程备注一、谈话导入,质疑明题,激发兴趣。1、谈话:“同学们,什么时候,你很快乐,心里感到特愉快?”2、读句质疑,提炼研读主题:“课文中有个人对什么事最快乐是这样说的:(出示句子)给,永远比拿愉快。” 3、激发兴趣,导入研读:“同学们真行,就这句话,就一个给字(板书“给”)提出了两个很有价值的研究问题。接下来,我们该怎么做了呢?”学生提出应该读书研究,解决这两个问题。二、揭示课题,初读

9、感知,浅层研究。1、揭题:“现在,我们就来读读课文高尔基和他的儿子(板书课题),研究、解决这两个问题。”2、初读感知,浅层研究:“先请同学们自己读读课文,边读边想:这句话是谁说的?课文中,谁给了谁什么?”学生自由读文思考,然后交流,朗读第一自然段,知道课文中讲儿子给了高尔基鲜花或愉快。相机完成板书:三、深层研读,领会“给”意,体会“愉快”,感悟“美好”。过渡:“初读课文后,你们对谁给了谁什么就有所发现,学得真是不错!下面,我们继续读课文,深入、具体地研究儿子给了高尔基什么,怎么给的,好吗?”(一)研读第2自然段,初悟“给”意。1、朗读第2自然段,读后谈发现:“读这段话的时候,你有没有发现,谁给

10、了谁什么?”学生交流,从“休养”和“探望”两个词交流各自的想法,知道儿子的探望给高尔基带来了亲情和关爱,从而意会到“探望”就是“给”。2、再次朗读:“所以,读这段话时,我们要注意突出这两个词。试着读读好吗?”(二)研读第3自然段,领会“给”意。过渡:“读书时就应该这样,注意一些词语,去想去发现去感受。这是一种很好的读书方法。”1、自由读、悟第3自然段:“让我们用同样的方法读读第3自然段,看看这段话中,哪些词语引起了你的注意,在下面加点,再想想,从中你会发现些什么,产生怎样的感受。同学们可以多读几遍,还可以和同桌交流交流。”2、大堂交流,谈感受:“哪些词语引起了你的注意?你是怎么想的的,有什么发

11、现和感受?我们来交流交流,好吗?注意,用心听同学的发言,从中你能否有新的发现和感受?”3、整段读悟:“同学们说的真好,能读好这段话吗?”学生读后,问:“读着这段话,你脑海中浮现出怎样的画面?”学生交流、描述画面时,教师注意听,随机引导他们将这段中的每句话联系起来,想像、感悟儿子是怎样栽种花草的,对“给”有所领悟。在交流时板书“栽种”一词。(三)研读第4自然段,感受“美好”。1、展现画面,激发读书兴趣:老师一边说着:“春天到了,儿子种的花全都开了。”一边展开画面,然后问:“美吗?(稍顿后)课文中描写的也很美,想读读吗?”2、自由读悟:“自己读读第4自然段,你会有所发现有所感受的。”学生自由朗读。

12、3、指名朗读,然后评议:“从他的朗读中,你感受到了什么?美在哪里?”在学生读议时,教师相机点拨:“姹紫嫣红”是什么意思?想像一下,会有哪些颜色的鲜花?“花儿轻轻摇晃”是怎样的?它们好似在干什么?4、听老师读第一句话,读后交流:“听着老师的朗读,你有什么新的发现和感受吗?”学生交流,体会到这段话不仅表现了鲜花的美好,还流露着高尔基的喜爱之情。5、感情朗读:“现在你想怎么来读这段话呢?”领悟“美好”的含义,对“愉快”的意义把握是至关重要的。因此,学习第4自然段时,要让学生在读中充分感受鲜花的美丽,并产生愉悦之情,还要深入体会高尔基的高兴之情,从而领悟到“美好”的东西,不仅仅指鲜花,还指一份愉快,一

13、种快乐。(四)研读第5自然段,体会“愉快”,感悟“美好”。过渡:“高尔基真的高兴吗?赶快读读第5自然段吧。”1、学生自由朗读第5自然段。2、指名朗读:“你觉得他高兴吗?能用读来告诉大家你的感受吗?”3、深入研究,体会“愉快”:“读着读着,你觉得高尔基的高兴与我们一样吗?怎么不一样?”学生说议时,根据学生的发言,扣住“欣赏”、“多像儿子红扑扑的脸庞”等词句,朗读相关语句,进一步体会高尔基的“高兴”和“愉快”:“是啊,这么多这么美的花是儿子亲手栽种的,在高尔基的眼里,这一朵一朵的鲜花就是(由学生说)在高尔基的心里,这一朵一朵的鲜花,就是儿子(由学生说)。”4、感悟“美好”:“读到这儿,你认为儿子给

14、了高尔基什么?”学生结合自己的读书感受,感悟到儿子给高尔基的是孝心、爱心、幸福、享受等等这些美好的东西。三、布置作业。抄写课文中自己喜欢的段落,或用自己的话描写课文第4自然段中鲜花盛开的情景。让学生朗读这句话,之后质疑:“读了这句话,你想问些什么吗?”然后从学生的提问中提供出本节课的2个研读主题:谁给了谁什么?怎么“给”?深层研读,领会“给”意,体会“愉快”,感悟“美好”。探究,因学科的不同会有不同的内容和途径。语文学科的探究应具有“语文”的特性,无论是探究知识、技能的,过程、方法的,还是探究情感、态度、价值观的,都不可抛却了“提高学生语文素养”这个根本任务,它探究的内容和途径应该是语言文字。

15、这里的设计体现的就是这种语文探究:读文抓词,借助一些字词读文会意,品味悟情。这里的教学,从读切入,在读中进行,在交流中铺展开去,又在读中收拢、结束。学生在反复、充分、层层递进的读中,感知、品味,感受着语言,进行着与文本的对话;又在交流中,进行着生生间、师生间网络状的对话、沟通,在脑海中浮现出清晰的画面这一段的学习仍然是在读进行的,目的是要让学生从语言文字中真切地体会到高尔基的“高兴”之情,进一步感悟“美好”的含义。教学反思课题15 艾滋病小斗士总第60-62课时教学目标1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学会本课生字新词。3默读课文,围绕中心问题认真思考,科学认识艾滋病,关爱艾滋病患者。4通过学习具体的语

16、言文字材料,感悟“小斗士”的可敬,培植战胜“灾难”的信心。本课第1-3课时重点了解恩科西为什么被人们称作“艾滋病小斗士”?教具:课件 难点通过学习具体的语言文字材料,感悟“小斗士”的可敬,培植战胜“灾难”的信心。教学过程备注一导入新课:师:同学们,什么叫斗士?师:他们是值得称赞的,是令人敬佩的。那么,小斗士呢?就更伟大了。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第15课,看到这个题目,你有哪些疑问?师:好,下面就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一起来学习这篇课文。二、检查预习:出示生词,读一读。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自读并思考:根据所给的词语提示,说一说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什么?(“恩科西”、“艾滋病”、“不是而是”,“一边一

17、边”)四细读课文,感悟内容。(一)细读第2,3,4自然段,感悟“不幸”1出示图片:请大家看一组有关艾滋病儿童的图片。这些患病的儿童是什么样子的呢?请你简要地描绘一下。2师:你们了解艾滋病吗?谁来说一说?(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通俗地讲,艾滋病就是人体的免疫系统被艾滋病病毒破坏,使人体对威胁生命的各种病原体丧失了抵抗能力,从而发生多种感染或肿瘤,病人因体力消耗而极度虚弱、衰竭,呈恶病质状态,从而导致死亡。)3所以说,艾滋病患者是痛苦的,是不幸的。小恩科西就是其中的一位。那么,他遭遇到怎样的不幸呢? 4学生自读并思考。5讨论交流:(1)“不久母亲又被艾滋病夺去了生命”(2)“在南非,每天都有近20

18、0名携带艾滋病病毒的婴儿降生,这些孩子中有四分之一活不到自己的第二个生日。”(3)“小恩科西的生命力也许是南非所有患艾滋病的孩子中最强的,他竟然一直挺到了上学的年龄。”(当学生找到此句时,教师出示这句,并发问:再读读这句话,要特别注意哪些词呢?并说说从中你悟出了什么?“竟然”:一方面说明恩科西生命力顽强、毅志坚定。另一方面说明他能活这么长时间出乎大家的意料。“挺”是什么意思?用“坚持”,“撑着”这些词换它好吗?为什么?从这个词你能看出他是一个怎样的孩子?)(4)“9岁那年,当养母带着恩科西到一家小学报名上学时,遭到全校大多数老师、学生和家长的反对,还在当地引起了一场轩然大波。”(教师导问:“轩

19、然大波”是什么意思?比喻大纠纷。)当恩科西好不容易走进课堂,准备和同学们在一起的时候,大多数的学生是什么反应?(学生想象一下,说一说)当恩科西第二天准备继续上学的时候,得知恩科西是一名艾滋病患者的家长,他们又是什么态度?(学生想象一下,说一说)备注:如果学生找不到这句话,教师则提示说:“其实,艾滋病给他带来的痛苦又何止这些?还有没有其它方面的?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二)细读第5,6,7自然段,感悟“抗争”过渡:面对巨大的不幸,恩科西是如何抗争的呢?讨论交流。1出席艾滋病研讨会,不断呼吁。出示第五自然段。 教师抓住“纤弱”这个词语,深入发问:从中你知道了什么?身体虚弱。已经不行了。教师追问:在这

20、种情况下,小恩科西他想到的是什么?他又是如何做的呢?让我们一起有感情地读一读这句话。2那么,第二件事是什么?(出席2000年的艾滋病大会。)师:那么,此时已到艾滋病晚期的恩科西,已经是什么样子的?出示图片,联系全文,大家描绘一下。师:是啊,我们都很清楚,此时的恩科西,已经骨瘦如柴,身体极其虚弱。在这样的情况下,小恩科西仍然坚持发言。那么,哪位同学能够有感情地读一读他的发言。此时此刻,他心中想到的,依然是他的心中,永远只有别人。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他还是一个怎样的孩子?(关心他人。有爱心。)师:当所有与会代表看到骨瘦如柴,已到生命最后一息的恩科西站在的面前的时候,当他们听到他那感人肺腑的发言后,各

21、国代表们的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呢?学生:思考、自由发言。教师小结:是啊,小恩科西顽强地与病魔抗争,令人感动。从他的发言中,我们还能感受到,他代表所有艾滋病患者,在与社会抗争。这抗争其实在唤醒人们,应给予艾滋病患者足够的尊重与帮助。3对未来充满希望。师:从中你可以悟出什么? 过渡语:恩科西如此热爱生活。顽强斗争,令人感动。可是艾滋病冷酷无情。恩科西的病情开始(学生齐读第8自然段)(三)学习第8,9自然段,感悟“关注”1教师导读第8自然段:2001年初,恩科西的病情(学生读)6月1日那天,被艾滋病(学生读)3他的死,引起了许多人的关注。联合国秘书长安南是怎么说的?南非前总统曼德拉呢?请大家抓住有感

22、情地读一读。五、总结全文,升华主题。1同学们,恩科西面对着巨大的不幸,他不仅顽强抗争、自强不息,而且关心和他一样不幸的患者。为所有人做出了榜样。是一名真正的斗士。2那么,做为一名普通的小学生,我们也会面临过挫折和失败。那么我们应该如何面对呢?请用“不是而是”练说。生:勇敢面对困难的勇士。(学生齐读艾滋病小斗士)学生自由回答。2学生自由发言。(主要讲述了一位南非男孩恩科西身患艾滋病,坦然地面对生活,顽强与病魔做斗争,并且关心其他艾滋病患者的故事。)自读课文的2,3,4自然段,划出有关的语句。并说一说你的感受。再读读这句话,要特别注意哪些词呢?并说说从中你悟出了什么?从这个词你能看出他是一个怎样的

23、孩子?养母带着恩科西到一家小学报名上学时,全校的大多数老师是什么反应?(学生想象一下,说一说)5,6,7三个自然段分别讲了它所做的三件事,你能把它们分别概括出来吗?读读这段话,想一想应该抓住哪些关键的词语?并说一说从中你悟出了什么?的确,小恩科西是令人敬佩的,发言是感人肺腑的,他道出了所有艾滋病人的心声。所以,“震撼了参加会议的各国代表的心灵。”(1、小恩科西对未来充满希望。2、他希望自己长大后能帮助更多的艾滋病患者2读了这段话,你的体会是什么?(安南:感叹。曼德拉:痛切)面对挫折,我们不是悲观消沉,而是要坦然面对,乐观自信。要有爱心,去帮助其他遇到“天灾”的人)教学反思课题习作4总第63-6

24、4课时教学目标1懂得把想对别人倾诉的心里话用笔写下来,可以方便与他人交流思想感情。2认真阅读例文,明确与他人交流感情要真实,语言要得当。本课第1-2课时重点懂得把想对别人倾诉的心里话用笔写下来,可以方便与他人交流思想感情。教具:课件 难点认真阅读例文,明确与他人交流感情要真实,语言要得当。教学过程备注一、激情导入同学们,最近在与部分同学的聊天中,老师了解到有的同学有一些心事,有很多话想对别人说,可是又不方便当面讲,憋在心里却又挺难受。这该如何是好呢?请大家帮忙想想主意。二、读懂例文 1请同学们读读赵洁同学写给老师的这篇文章。思考这样几个问题:(1)赵洁在文中对老师说了什么?(2)从哪些词句中能

25、够体会作者的感受?(4)猜一猜,老师读了这篇文章后,可能会说什么?做什么?4大组交流、汇报。三、指导习作1其实在我们每个人的心中都会有一个不想轻易说出口的“小秘密”,这些心里话可能是想说给妈妈听的,也可能是想说给老师或好朋友听的。可能是为了某件事表示歉意,可能是传达最真的问候,也可能是诉说委屈或提些建议2学生自己进行心灵独白。3可以和自己最好的朋友交流,也可以不说给任何人听,直接写下来。4愿意在大组交流的同学发言,师生共提补充、修改意见。四、学生练写1 学生练写草稿。2在学生自愿的情况下,教师个别指导。2 学生修改草稿。4学生誊写作文。(把想说的话写下来,然后想办法交给他,进行书面交流) (3

26、)想一想,当赵洁写完这篇文章,并把它交给老师后,她的心情如何? 2学生自由朗读例文,思考问题。3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讨论上述问题。下面就请大家闭上眼睛,静静地问一问自己,今天你最想跟谁说说心里话,说点什么呢?学生练写作文课题练习4总第65-67课时教学目标1学习改正错别字,并能在了解词义的来源的基础上,指出为什么会写错别字。2读背八个成语,学习通过成语词典了解成语故事。3、写好钢笔字。处理好笔画繁简相差较大的字在一起时的位置和大小4、学写毛笔字。本第1-3课时重点学习改正错别字,并能在了解词义的来源的基础上,指出为什么会写错别字。练习口语交际,学习在别人面前流畅的表达和提问题教具:课件 难点读背

27、八个成语,学习通过成语词典了解成语故事。练习口语交际,学习在别人面前流畅的表达和提问题。 教学过程备注一、 第教学一题(语文与生活) 1教学第一部分。 (1)创设情境:小芳正在做作业,爸爸指出她写的“兰球”字写错了,小芳不服气,爸爸说出了篮球的“篮”字的来源。 (4)教师介绍“兰、篮、蓝”的来源 2教学第二部分。 (4)教师小结。错误的原因:不了解词义的来源而出错。 3教学第三部分。 (1)学生读这四个成语。教师指出这几个词语都有错别字。 (2)学生指出其中的错误,并思考为什么会出错。 (3)指名改正错别字,说出理由。(因为不了解词义的来源而写错了的) 二、教学第二题(诵读与积累) 1熟记词语。 (1)出示词语,请同学自由认读。 (2)全班交流,教师范读,指导读准字音。(5)通过读讲成语故事,引导学生学习查成语词典。 (6)学生练习背诵。 2反馈。(1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