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游褒禅山记教学设计教学目的:1、掌握重点字词,培养阅读理解文言文的能力。2、熟读背诵,培养学生理清思路,背诵文言文的能力。3、学习叙议结合,因事说理的写作手法。4、借鉴学习作者“尽吾志”和“深思慎取”的思想。教学重点:1、理解该游记在记游的基础上,进行大量议论的特点。2、掌握词类活用和一词多义的用法,特别是“其” 、“道”、“然”、“名”等词的用法。教学难点:1、学习本文从记游到议论,即事明理的写作手法。2、学习本文所论述的做任何事要有志向、不盲从、努力向上和 “深思慎取” 的态度。教学课时: 3 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初中学过醉翁亭记岳阳楼记,这里的“记”是一种文体,分为四类:记游、记
2、事、记亭台楼阁、记物。游记的共同点是什么呢?抓住山川风物的特点,表现山水之美,抒发作者感情。一般以叙为主,感为辅。今天我们学习的游记游褒禅山记,它在写法上有何区别?这篇游记,却不以表现山水之美为主,而是在记游的基础上,进行大量的议论,议论是文章的中心, 而记叙只是一个引子。 那么作者借助游褒禅山, 阐发了怎样的道理呢?请思考。二、简介作者、背景(参见书注1)(初中伤仲永小石潭记)1. 王安石,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字介甫,号半山,抚州临川 ( 现在江西临川 ) 人。嘉祐六年王安石提出变法主张,在神宗支持下,制定并推行农田水利、青苗、均输、保甲、免役、市易等新法,使国力有所加强。最终变法失
3、败,退居江宁( 现在江苏南京 ) ,潜心学术研究和诗文创作。封舒国公,又改封荆国公,故世称“荆公” 。元祐元年司马光执政,废尽新法,王安石忧愤去世。卒谥文,故又称“王文公” 。王安石在文学上也是个革新派。 他是欧阳修倡导的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积极参加者。他的散文雄健峭拔,在唐宋八大家中独树一帜,诗歌遒劲清新,词虽不多而风格高峻。他的作品今存临川集 临川集拾遗等。2. 游褒禅山记是王安石的一篇重要游记,写于宋仁宗至和元年(1054),当时他34 岁,正在舒州任通判上辞职,在回家的路上与两位朋友和两个弟弟同游褒禅山后,三个月后以追忆的形式写下此文记游,并由此事生发开去,讲出一番求学问、做事业的道理,
4、并辨证地提出了“物” 、“志”、“力”的关系,抒发了自己的独特而深刻的感想。三、正音、朗读课文。褒 bo 禅山华 hu山庐冢(zhng)有穴( xu)窈(yo)然怠( di )咎( ji )好游(ho)仆( p)碑无物以相()之何可胜()道也哉长乐王回深父()四、要求学生默读课文及注释,疏通词义,揣译课文,有意识地培养自己理解文言文的能力。五、课文讲析(一)整体把握从第一段的交待看,作者参观游览的三个点是:仆碑 前洞 后洞。从全文看,作者又是以记游 后洞为主的。古人在游记中写感受常用一句话来概括全文的主旨,如醉翁亭记末段 “太守之乐其乐”“醉能同其乐”二语便是该文的主旨。说说本文的主旨可用哪一
5、句话来概括。“尽吾志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一句是全文主旨的概括。1. 本文记游程从什么地方开始?到什么地方结束? (从“慧空禅院”开始, 到出后洞时结束。)可见第 1、2段是记游部分。2. 作者发了哪些议论?(“尽吾志而不能至,可以无悔矣” “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前一点是由什么事情生发出来的?(游后洞而未能“极夫游之乐”。)后一点呢?(“有碑仆道,其文漫灭”)可见第 3、4段是议论部分,分别照应第 1、 2段。两部分关系:记叙是议论的基础,议论是记叙的深化。第一部分( 12段),记游山所见的景物和经过,是记叙部分。第一段,介绍褒禅山概况;第二段,记游华山洞的经过。第二部分( 34段)
6、,写游山的心得,是议论部分。第三段,写游华山洞的心得;第四段,借“仆碑”说明学者应该“深思而慎取”。第三部分( 55段),补叙同游者及作者的情况。(二)具体把握1. 第 1段。(1)重点词句理解唐浮图慧褒始 舍(筑舍定居,名词活用为动词)于其址,而卒(死)葬之; 以(因此)故其(指慧褒死后葬在这里)后名(命名,名词作动词)之曰“褒禅”。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句式:判断句)距其(慧空禅院)院东 五里,所谓华山洞者,以(因为)其 乃(为,是)华山之 阳(山的南面)名之也。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句式:省略句,“仆”后省略“于”)其(指仆碑)文(碑文)漫灭,独其为文(残存的文字)犹可识,曰
7、“花山”。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大概)音谬也。(2)内容理解本名别名由来及证明华山洞名来由从仆碑看出本名指出音谬。“褒禅山亦谓之华山”哪一个是本名?(华山)哪一个是别名?(褒禅山)从什么地方看出来的?(“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此前不叫褒禅山;“有碑仆道 曰花山”可见“花山”是古名,“花”后来讹音为“华”。)“唐浮图慧褒 名之曰褒禅”这句说别名来由。下句“今所谓 庐冢也”作补充,证明此说正确。“距其院东五里 名之也”“华山洞”,这里是指前洞还是指后洞?(后洞,下文可证。)这句介绍华山洞名由来。“距洞百余步 曰花山”“有碑仆道”中有省略成分吗?(“仆”后省“于”。)说碑“距洞百余步”,
8、却没有说出方位,据你判断,碑应在洞的哪一面?(西面。作者以慧空禅院为参照物,再去前洞,正是向东走,先见碑而后见洞,可见碑在洞的西面。)(3)问题探究为什么要先点出洞名?(下文主要记游华山洞经过,又由此生发议论。)为什么说“华()山”是“音谬”?(古文无“花”字,“花”是后起字,有此字后,“花”“华”分开。)“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在现代语中应是两句话:因为它在华山南边,(所以)这样称呼它。“名之”是下半句,表示结果。2. 第2段(1)重点词句理解其下平旷,有泉侧(从侧面,名词作状语)出 由山以上五六里, 有穴窈然( 的样子),入之甚寒,问其 深(深度,形容词作名词),则虽好游者不能 穷(穷尽
9、,走完,形容词作动词)也,谓之后洞。余与四人拥火以(而,连接状语和中心词,表修饰关系)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 见(看见的景象,动词作名词)愈奇。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将要)尽。”遂与之俱出。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十分之一,古今异议) , 火尚足以 明(照明,形容词作动词)也。既(已经)其(助词,无实义)出,则或(有人 )咎(责怪) 其(那个)欲出者,而余亦悔其(自己)随之而不 得(能够) 极(尽情享受,形容词作动词)夫(那)游之乐也。(2)内容理解“其下平旷 所谓前洞也”“前洞”略写陪衬“后洞”。“有穴窈然”写所见,“入之甚寒”写所感。“问其深”写所问。这是详写后洞。“
10、余与四人 而其见愈奇”“愈深”“愈难”“愈奇”六字,大有深意,为下文议论张本。“有怠而欲出者 俱出”游程至此结束。“盖余所至 又加少矣”追记洞中所见。“方是时 火尚足以明也”追记自身,伏“悔”字。“既其出 游之乐也”以“悔”结束记游,为下文抒发议论作铺垫。(3)问题探究行文顺序:前洞后洞。后洞的特点是什么?(“窈”“寒”“深”)洞的深处是怎样的情形?“愈深”“愈难”“愈奇”)出洞的真正原因是什么?(“怠”)这一段中作者发出了怎样的感慨?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有力与物两个条件,而志不坚,游性未尽,所以悔。)第二段略写什么?详写什么?运用了哪些对比?有哪些作用?(略写前洞,较详细地写了后洞
11、特点及游后洞的所见所感。)这一段中有哪些对比:前洞的平旷与后洞的幽深对比;“其下平旷”“有穴窈然,入之甚寒”前洞“记游者甚众”与后洞“来而记之者已少”、“其至又加少”对比;“余所至”之浅与“好游者”所至相比;进洞时“其见愈奇”的欣喜与出洞后因“不得极夫游之乐”的懊悔相比。作用:为第二部分的议论作铺垫。3. 第3段(1)重点词句理解于是(在这时)余有叹焉。古人之(之,助词,无义,舒缓语气)观(观察)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心得),以(因为)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 以(并且)近,则游者众;险以(并且)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非同一般,不平凡,古今异议)之观(景象
12、),常在于 险远(又险又远的地方,形容词作名词),而人之所罕至 焉(那里),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至于(到了 的地方) 幽暗昏惑 (幽深昏暗叫人迷惑的地方)而无物以相(帮助)之 其(难道)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判断句)(2)内容理解“于是余有叹焉”“于是”承上,“叹”启下并照应“悔”字,由叙事过渡到议论。“古人 无不在也”“无不在”就是“无不在心”,省“心”字,使行文简洁。全句意在颂古人博大精深,为下文立论根据。“夫夷以近 则至者少”照应前洞、后洞。“而世之奇伟 在于险远”照应上文“其见愈奇”。 “而人之所罕至焉”照应上文“则其至又加少矣”。“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从事实推出结论,为下文“
13、尽吾志”张本。“有志矣不能至也”推开一层,点出“力”,照应上文“余之力尚足以入”。“有志与力 不能至也”再推开一层,点出“物以相之”,照应上文“火尚足以明也”。“然力足以至 讥之乎”用推理导出最重要的结论(即本文主旨),作者正意只在“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这句话上。“此余之所得也”总收一笔。(3)问题探究作者先借托古人,说古人游览“往往有得”,“有得”的原因是什么?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作者引出古人观赏有得的目的是什么呢?借托古人引出自己的观点以古人为标准,另外可以使作者的立论更有说服力。作者以游洞为喻,说明要想看到“奇伟、瑰怪、非常之观”,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的。那么,到底要怎样才
14、能达到目的呢?(根据文章的意思说说做成一件事需要哪些条件?志、力、物)要达到目的必须要有三个条件,首先要有志(最根本的),其次要有力,再次要有物。行文按三个条件的重要性依次排列,逻辑严密。针对“志”的重要性,作者怎样作出进一步阐释的?作者先说明有力无志而未达到目的,会可讥有悔;后说明尽志而未达到目的, 可以无讥无悔。通过对比,突出了有志的决定作用, 并且提出了全力以赴、 坚持不懈的高标准要求。4. 第4段(1)重点词句理解余于仆碑,又以 悲(悲叹)夫古书 之(取独,无实意)不存,后世之谬(弄错,使 错,形容词使动用法)其传(流传的文字,动词作名词)而莫能名(说明白,名词作动词)者,何可 胜(尽
15、)道也哉!此 所以(用来 的; 的凭借/ 缘故,古今异议) 学者(求学的人,古今异议)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2)内容理解本段表达了什么观点?这一观点是怎样发出来的?明确:作者认为治学不应当轻信盲从,以讹传讹,而应该“深思慎取”,也就是要经过自己的头脑认真辨析思考, 然后谨慎地吸取其中有真理的部分,扬弃那些有谬误的东西。这一观点无疑是正确的。作者用“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的双重否定句,强调突出“深思而慎取” (深刻的思考、谨慎的采用)对于治学的重要。这种治学态度作者本人是躬身实践的。作者从第一段的“有碑仆道,其文漫灭”联想到“古书之不存”,从“音谬”联想到“谬其传”的情况不可“胜道”,自然地
16、得出治学必须“深思慎取”的结论。前面提到的“仆碑”,为后面的议论提供了具体的资料。前面是伏笔,后面是照应。(3)问题探究这一段又写到仆碑上的文字, 和第一段中的有关仆碑的描述相应。第一段中的有关仆碑的描述有何作用?为后面的议论埋下伏笔。写这些仆碑表达了作者什么观点?治学必须“深思慎取”“古书之不存”跟上文哪句话相照应?(“其文漫灭”)“后世之谬其传”跟哪句话相照应?(“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追问:这样说来,这两句话是不是专指碑文字迹模糊和“花山”被误传为 “华山”这两件事说的呢?(不是,它既是专指,又是泛指,而且重在泛指。从什么地方看出来的呢?(“何可胜道也哉”。从这里可以看出它是泛指文字流传或刊印的讹误。)这第 3、4 两段文字是在前文一、二段记叙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发的议论,讲了哪两点意思?尽志无悔、深思慎取。5. 第 5段(1)重点词句理解(2)内容理解本段是补叙,交代了同游者及写作时间并署名。“父”,通“甫”,古代在男子名字下加的美称。(3)问题探究第五段为什么要记录同游的人的名字?为什么把这些内容放在最后写?古代游记的惯用格式,即交代同游者的籍贯、姓名。这样写可以节省许多笔墨, 使行文简练。(三)总结本文是一篇游记体的论文,阐述两个观点,一是“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必须“尽吾志”以赴;一是古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冀少版八年级生物上册第四单元复习提升课件
-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分数的计算练习题
- 电路初探单元复习教案
- 安全教案 三年级
- 《陋室铭》教学反思
- 太阳能电站改造简易施工合同
- 苏教版一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教案
- 咨询公司噪声污染治理实施方案
- 烟草产品库存调配方案
- 游戏开发项目协议
- 珍爱生命,拒绝“死亡游戏”主题班会教案(3篇)
- 排洪渠道清淤施工方案
- 国开(河北)2024年秋《现代产权法律制度专题》形考作业1-4答案
- 医学教材 超声引导下肩关节液压扩张联合针刀治疗肩周炎的临床应用
- 路灯改造施工方案
- 湖北省武汉市东湖新技术开发区武汉光谷未来学校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数学期中试卷
- 3.14 丝绸之路的开通与经营西域 课件 2024-2025学年部编版
- 山地入股协议合同范本
- 民用无人机操控员执照(CAAC)考试复习重点题库500题(含答案)
- 五四运动 说课课件 2024-2025学年统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
- 宠物弃养合同协议书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