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资料汇编之四_第1页
学习资料汇编之四_第2页
学习资料汇编之四_第3页
学习资料汇编之四_第4页
学习资料汇编之四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学习资料汇编之四在逆境中发展:世界金融危机与中国 宏观经济问题中国改革基金会国民经济研究所所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樊 纲一、当前世界金融危机的性质、原因与展望1历史上最大金融危机的特殊原因:以美元为本位的国际货币体系当前的这场全球金融危机确实是人类历史上最大的一次金融危机。前美联储主席格林斯潘称这次金融危机是“百年不遇”,按此计算,现在距离1929年爆发的大危机才近80年,1929年的危机是当时历史上最大的,我们这次就是整个人类历史上最严重的一次金融危机。一般来说,判断金融危机的大小并不是看其绝对规模本身,而是看比例和比重关系,因为经济总量总是在增长的。80年前的危机从绝对规模上肯定不能和今天的

2、相比。但这次金融危机所造成的“坏账”或“有毒债券”与全世界GDP的比例,远远大于1929年的金融危机。所以说这次金融危机是前所未有的。为什么会出现这么大的金融危机,各个方面都在对此进行分析。比如现在谈论最多的就是对金融衍生产品疏于监管等工具放任的原因。这当然是导致危机的一般性原因,但我认为这并不是什么新的特殊的原因。人类总在创新、在进步,上世纪20年代的时候人们也创新出了许多金融工具和交易方式,监管也是滞后的。这与今天相比没有什么特别之处。就危机本身而言,基本逻辑都是一样的,也都是因为之前产生了大泡沫,忽视了风险、疏忽了监管、人们的预期发生了系统性偏差、错误判断了形势等,最终导致泡沫破裂、崩溃

3、,导致陷入经济衰退。这种情况在人类历史上已经出现了很多次,逻辑基本都是这样。比如在大繁荣的背景下,上世纪20年代被称为“奢华年代”,股市大涨、楼市大涨,和今天的情形都很相似。按照马克思的观点,19世纪的资本主义国家每七、八年就有一次类似的经济危机,特别是在其发展的早期很明显。那么这次金融危机与过去的危机相比包括与1929年的危机相比,新的原因差别到底在哪里?是不是以前不曾有过的什么特殊原因导致了这一危机?为什么危机范围如此之大、波及如此之广?在我看来,特殊就特殊在,这次危机发生的国际金融体系特别是国际货币体系背景的不同,和1929年相比发生了根本变化。1929年危机爆发时,国际上实行的是“金本

4、位”制,而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开始,人类就已经进入了以美元为本位货币的“纯纸币”时代。这就自然涉及到国际货币体系的问题。从历史看,二战后期的1944年,在美国召开了有40多个国家参加的布雷顿森林会议,确定了新的国际货币制度用美元替代英镑作为国际货币,形成了“布雷顿森林体系”。当时美国拥有全世界65%的黄金储备,会议决定只保持美元和黄金直接挂钩(一盎司黄金等于35美元),各国货币与黄金脱钩而与美元挂钩,美元获得了“中心货币”地位。在这种情况下,美国实际上获得了一种特权,自此以后只要印制出美元就可以用来进口、还债。美国则以实施“马歇尔计划”为“代价”,对欧洲国家进行战后援助,同时对世界输出货币作为公

5、共品即各国的储备货币。由于美元发行数量越来越大,政府赤字不断增加,加之越南战争等因素,黄金和美元的比率越降越低。由于这种矛盾和冲突越来越严重,美元危机不断加深,即美国已经支付不出那么多的黄金来支持美元。1971年8月25日,时任美国总统尼克松向全世界宣布:美元从此与黄金脱钩,美元不再能够向美国官方兑换黄金,也就是单方撕毁了布雷顿森林协议。当天的美元对黄金比价就跌到了280美元兑一盎司黄金,这就相当于美元对世界各国货币大幅度贬值。这一震惊全世界的事件被称之为“尼克松震荡”。应该说这一事件的确具有划时代意义,它标志着人类进入了“纯纸币”时代,国际货币的发行不再受黄金的约束,而且也没有其他别的约束。

6、如果说此前美元的发行还受到黄金“约束”的话,那么在“尼克松震荡”之后能称之为“约束”的也就是美国对自己国内通货膨胀率的考虑。最近一段时间,法国总统萨科奇要求进行国际货币体系改革,这都有历史上的冲突和渊源。这种由一国纸币充当国际货币的“后布雷顿森林体系”会对国际经济和国际金融体系带来巨大的而且可能是被长期掩盖的风险。首先,美元的过度发行导致的金融风险随着美元在全球的普遍流通而播撒到全世界。目前有60%的美钞在美国之外流通,超过50%的美元债务由外国人持有(包括我国的商业机构也购买了一部分,好在数量并不大),这也是由美国次级债引发的金融危机影响之广的重要原因。第二,在金融风险撒向世界的同时,美国人

7、感觉不到自己的市场上有多大的风险,总认为自己的金融机构运转高效、创新能力强,总能用钱赚钱,而且不会存在什么问题。事实上,美元的货币地位也确实让美国的风险降低了很多。一般来说,连续三年的财政赤字、贸易赤字(经常项目)肯定会导致一国面临通货膨胀或者债务危机,2008初的越南以及1998年的韩国、泰国等都出现过这样的问题。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都有发生“国际支付危机”的潜在风险,而美国却没有。因为对于美国而言,今天欠的债,明天多印些美元就能还上了,最多不过就是美元贬值。而美元在长期中的不断贬值,也就自然成了一种规律性的现象。美元对黄金的比价从最早的35:1到后来的280:1,再到如今的800-1000美

8、元兑一盎司黄金,可以说是“一路贬来”。而且是哪国增长快就跟哪国货币贬值,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是德国马克,七八十年代是日元,现在是人民币,都是同样的逻辑。由于没有“支付危机”的问题,美国可以十多年甚至二十多年在5%财政赤字、6%贸易逆差的情况下运行,经济也并不出现大的问题。一些美国的经济学家则据此在论证、吹捧自身的金融体制如何有效率,可以源源不断地从资本市场里提出钱来,“不存钱也能花钱、不储蓄也能消费”。这并不完全是无中生有,而是在“吃全世界”,同时,背后存在的是鼓起的巨大泡沫。同时,由于感觉不到风险的存在,也就疏于了监管。格林斯潘也承认了这一点。于是,所谓的“金融创新”就在疏于监管的情况下恶性膨胀

9、。“杠杆率”就是其中一个重要的表现。一方面人们创造了这些新的金融工具,另一方面则是发展起了一个用贷款和金融工具反复炒作的机制。华尔街对冲基金的“杠杆率”甚至达到了80-100倍。这样的机制将大量的银行等贷款机构都卷了进去,进而在危机发生后导致大量商业银行破产。北欧小国冰岛濒临“破产”,就是因为冰岛的银行大量进行高息揽储后贷款给对冲基金和投资银行,导致金融繁荣背后的泡沫越来越大。总之,是这样一个以美元为本位的国际货币体系,使得金融风险在全世界扩散,但却长期被掩盖,不可避免地在美国的金融体系和世界的金融体系中逐步积累了起来。这次的金融危机,就是几十年被掩盖但逐渐积累起来的金融风险或金融泡沫的一次总

10、的暴露!这也就难怪形成了历史上最为严重、波及面最广的一次危机了。任何一个“只花钱不存钱”、居民储蓄率为负、整个国民经济储蓄率只有10%左右的经济体,恶性膨胀的泡沫早晚都要破的。经济学的逻辑完全可以预测这一点!不过,虽然世界经济学界已经有一部分人对此有认识和预言,但危机什么时候出现、泡沫从哪里破裂,是很难预期的。这次的危机,的确没有人想到会由“次按”引发开来。从数量上看,次级按揭贷款在银行贷款中只占很少一部分,还不足住房贷款的10%,但是却成为了危机的导火索,捅破了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之后积累了几十年的金融泡沫。当然,其他的原因也很重要。比如经济中的过热、疏于监管等。但是要看到

11、,为什么出现了这么大的泡沫,监管一直没跟上呢?不是人比以前更“笨”了,而还是源于当前的国际金融体系自身,是这个体系存在大量风险却又能长期掩盖风险,使大家看不到这种以新的方式存在的巨大隐患,或者说,是这种独特的国际金融体系使得当初被一些经济学家指出的风险迟迟没有导致较小规模的危机,危机的隐患就长期积累下来酿成了如今的特大危机。现在,危机爆发了,理论应验了,人们自然也就开始认识到了问题的所在。去年11月就召开了20国集团峰会,讨论国际金融体系改革的问题,说明大家已经开始认识到了国际金融体系的缺陷是这次危机的根本原因(尽管各自的视角还很不一样)。总之,问题不仅仅在于美国的几个金融工具,在我看来也不仅

12、仅是要不要“监管”,而是必须改变现存的一些基本制度和规则。这不会是一蹴而就的,相应的风险还会长期伴随,但总的说来,解决问题的过程终于开始了。2为什么大危机不会导致大萧条:宏观经济调控政策的作用1929年的金融危机导致了十年的“大萧条”,也就是,在30年代的十年间,全世界长期衰退,世界GDP总量减少了50%,期间又爆发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死了2000多万人,直到1954年全世界的经济才恢复到1929年的水平。大量的失业、倒闭、贫困、饥饿现象伴随着这一过程,可以说是十分惨烈的。大家自然会问到,我们今天面临的这场迄今人类历史上最为严重的国际金融危机会不会导致类似30年代“大萧条”情况的出现。对这一问题

13、,我个人比较乐观,我认为这次是“有大危机但不会有大萧条”。为什么呢?不是因为这次危机的程度轻。这一点刚才已经说过了,这次的严重程度大于历史上任何一次。而主要是因为这次我们有宏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政策,有各个国家政府联手救市。这在1929年的危机爆发时是没有的。现代的宏观经济学其实是在1936年,在“大萧条”的血雨腥风中才诞生的,当时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撰写了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一书,标志着现代宏观经济学的诞生。1933年,“大萧条”走过了三分之一,罗斯福当选美国总统。他施行了“罗斯福新政”,通过加大公共建设、社会支出、扩大政府投入拉动需求等等,这标志着“宏观调控政策”的诞生。此前的美国总统胡佛是典

14、型的“自由市场主义者”,无论是过热还是崩溃都拒不干预市场,导致了危机愈演愈烈,导致了大萧条的产生。而且,当时不仅各国本身没有宏观调控政策来稳定经济,各国之间还以邻为壑,从国外抽回资金来弥补亏空,贸易保护主义盛行,结果导致越保护市场越小、市场越萎缩,金融体系崩溃、贸易体系崩溃,危机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现在危机爆发了,人们再次想起了凯恩斯、马克思。其实,马克思、凯恩斯早已对可能出现的这些问题进行了分析。按照现代经济学的观点,迄今为止人类找不到一种经济制度可以避免经济波动,这是因为,经济波动说到底是由人的特点决定的。首先,人是贪婪的;其次,人的信息是不完全的,人会犯错误,特别是会犯预期的错误。马克

15、思着重强调了第一个原因,也就是“贪婪”,剩余价值理论强调的就是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导致经济危机与商业周期;而当时的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无政府主义”状态,就导致了7-8年一次的经济危机或商业周期。因此,马克思的政策建议是要“有政府”,要联合起来,也就是要实行计划经济。马克思的逻辑是有道理的。不仅理论上如此,现实中也可以得到证明。回顾苏联70年的历史,我们可以看到,整个经济基本没有大的波动,运行曲线基本是平缓的。但是问题却出现在经济增长的曲线不断下滑,因为整个经济缺少效率。科学的计划能够解决大幅波动的问题,但是“一个人说了算”的计划体制,导致了千百人的活力被抑制,最终使计划经济解体,被大家所抛弃。

16、凯恩斯的理论并不否定马克思的分析,也承认人的贪婪本性,但他更强调信息是有限的、预期是会错的这个因素,用“动物精神”这个词解释经济周期,也就是说是企业家的非理性的“动物精神”导致今天高兴就多投资、明天预期未来状况不好就少投资,结果导致失业和经济波动等等问题。他的政策建议是不取消市场经济,而是在其中增加一项“公共服务”即宏观调控。他并不假定政府比企业聪明,只是要求政府必须履行“逆向调节”的职责:当经济快速增长时,政府要控制增速,防止泡沫;经济下滑甚至衰退时,政府要实行扩张性的政策,把经济托住,进而逐步复苏。这也就可以理解为什么在经济过热时,政府采取宏观调控政策总会引来批评,总是“不得人心”的,就是

17、因为宏观政策必须是“逆风”的。这些就是宏观调控政策的理论渊源和历史渊源。当然,理论总会引起争议。特别是几十年的市场繁荣(刚才说过,这几十年风险被新的国际货币体系分散了、掩盖了),使人们忘掉了这些理论。现在有人说“马克思、凯恩斯现在又复活了”,在一定意义上反映了过去人们把宏观经济学的许多理论忘掉了这样一种状态。特别是过去几十年美元导致的泡沫始终没有破灭,人们看到的都是繁荣景象,于是产生了“华盛顿共识”一类的观念,大肆鼓吹没有监管、没有调节的自由市场,只要一说“这是市场决定的”,似乎就成了天经地义,就不需要监管。而现在美国人才认识到,经济泡沫产生时政府不作为,在泡沫破裂之后却又动用纳税人的钱去拯救

18、这些“华尔街肥猪”,最终倒霉的是无辜的百姓。今天,美国等国家不惜破坏他们所谓“自由市场”的原则联手救市,既是人类智慧的结晶,也是经验和教训的结果。伯南克在出任美联储主席之前担任普林斯顿大学的教授,研究的领域之一就是“大萧条”,是这方面的专家。因此,他深知金融链条破裂、金融体系瘫痪将产生什么样的后果。若干年前,伯南克就写过论文讨论“零利率政策”,而现在的美国几乎就在实行零利率。这个“零利率”之所以值得讨论,这就因为它与凯恩斯当年说过的“流动性陷阱”有关,也就是利率再低也可能不会解决萧条这样一个棘手的问题,这是因为当人们对“资本效率”、对投资回报已经不报希望了的时候,利率(即投资的成本)再低也不会

19、扩大投资。但是这个时候还必须实行“零利率”或低利率,使投资低成本、借贷低成本,经济才能恢复。同时,伯南克建议美国财政部采取更为强有力的财政政策刺激经济,因为在危机发生的时候财政政策是更有效的,只有实际的需求才能把经济拉出低谷。这次面对大危机,各国的反应应该说总的来看还是比较及时、到位的,而且是各国“联手救市”。经济学家之间可能对如何救市看法不一,但对需要联手救市这一点,没有多大的争议;政治家们之间的争议也不大,节省了大量的时间,使政策出台较为及时。所有这些,决定了我所说的这次是“有大危机,不会有大萧条”,也就是实体经济不会衰退太深、太久。应该看到,这是几十年宏观经济学研究、深化和普及的结果,是

20、人类的进步。但是,我们要看到,虽然世界实体经济不至于出现“大萧条”,但3至5年的衰退与低迷,却仍然是完全可能的。现在最乐观的估计是2009年第四季度美国经济就会有2%的增长,这对于美国而言就是正常增长了。当然美国政府官员和一些美国经济学家的这种预测也有许多提升信心的目的在里面。而最悲观的估计,则认为美国经济从此一蹶不振,比较悲观的估计也是低迷8至10年,类似日本“失去的十年(其实是15年)”。多数人包括我个人持有“相对乐观的悲观估计”,也就是三大经济体(美、欧、日)会有两年左右的的负增长、然后还会有两年左右的低增长,之后才能逐步恢复正常运行。如果用数量形容的话,金融危机本身现在已经走过了60%

21、多,不少问题都已暴露出来,虽然还可能会有消费信贷、金融诈骗等类似问题出现,还会有一批银行会倒闭或重组(估计美国2009年还会有100家中小型银行倒闭或者重组),还会出现类似三大汽车公司等实体经济需要救助的情况,但最坏的情况已经逐步过去。但是,美国、欧洲、日本三大经济体实体经济的衰退刚刚开始,这样的情况还会持续一到两年的时间。这就是我们面对的外部环境。应该说,金融危机本身对我们的影响比较小,但是实体经济衰退对我们的影响会比较大。对经济的预期和估计都要建立在这样的基础上,对于世界经济的衰退我们要有充分的思想准备。二、我们要从危机记取的教训1泡沫总是要破的不管是哪国的泡沫,总有破的一天。美国的IT泡

22、沫、房地产泡沫都相继破灭。尽管有美元的优势地位,但是金融泡沫还是无法延续,引发了全球性的金融危机。“别人的泡沫会破,我们的泡沫不会破”的话是不能相信的。房地产、股市、宏观经济都是如此。2严防债务链过长,杠杆过大金融领域除了要防止衍生工具的风险之外,很重要的一点是要防止债务链过长、杠杆过大,银行贷款资金大量进入金融市场进行投资炒作。这方面我们国家迄今还是比较谨慎的。虽然股市、楼市出现了泡沫,但是整个金融体系还是比较稳健的,即使存在一些漏洞,但整体上至少在制度上没法用贷款去炒股、炒楼。今后应该继续防范这一类风险。3宏观调控的重点首先应该是防过热、防泡沫宏观调控最重要的是要把功夫下在前面,即要在泡沫

23、出现、膨胀的时候就主动去控制风险,而不是“泡沫”破灭之后才去补救。这也是中国经济在总体上能保持平稳较快增长的重要原因。前几年,国家主动采取了一些防止“泡沫”的政策措施。举例来说,现在国内的钢铁行业状况的确比较差,但如果不是前几年政策上的控制和取消了一些建设项目的话,钢铁行业过剩生产能力的问题现在还会更糟。房地产市场的调控也是如此,如果不是在泡沫刚起来时就采取有效措施,后果不堪设想。这也是我们需要保持的一种态势。最近,一位日本经济杂志的总编问我,中国和日本、韩国相比在经济高增长时期宏观经济方面的差别主要在什么地方,我想差别主要就是在于我们吸取了他们当年的教训,保持了较为清醒的头脑,防止经济过热。

24、前面没有大泡沫,后面就不会有大危机;泡沫越大,危机越大。我们之所以现在能实现“软着陆”,就是因为此前没有大的泡沫。这一点非常重要。4回归实业服务业的发展要为实业服务、与实业相适应,防止“服务业赶超”我们现在需要反思如何正确对待制造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慎重考虑如何发展服务业。这些年我们在这些方面是有教训的。前一阶段甚至有人主张要放弃制造业,过分强调服务业所占的比重,盲目和发达国家进行攀比。这些年搞实业利润低、挣钱难,甚至被人瞧不起,大家都看着金融业的钱好挣,也产生了一些幻觉。现在,问题终于暴露了,金融危机爆发了,全世界金融服务业大缩水,失业者最多的,应该说是给了我们一个非常及时的教训。关于这一点

25、我将在后面结合其他问题进一步展开。5中国的金融改革与发展应先注重基础制度面对金融危机的影响,有人说我们得益于市场管制,没有全面开放金融业。的确,由于我们还没有全面开放金融市场和资本账户,金融体系的发展还处于早期阶段,“躲过了一劫”,也可以说是“小孩不得大人病”。但这不等于说我们就不要发展了。金融不发展,不会有金融危机,但也不能从金融市场的发展中获得更多的经济效率,使我们的经济增长得更快。所以,一方面我们要汲取这些金融危机的教训,另一方面对于我们来说这次危机也恰恰反映出我们的金融市场还多么落后,我们甚至还没能加入世界市场,还不具备在世界范围内配置资源、应对世界市场风险的能力,所以对我们来说的当务

26、之急还在于要加速发展。而在金融的发展中,现在要特别注重基础性制度的建立,不要像以前那样就只看到衍生工具之类最时髦的东西,而是要首先着重于基础建设,要把发展监管体系也作为整个金融体系发展中一个必须的、有机的组成部分加以对待。6国际货币金融制度存在重大缺陷,亟待改革前面讲了国际货币体系存在的问题,现在讨论一下如何改革、可能会有哪些改革的问题。这方面的改革会是很不容易的事情。国际上规则制度不是简单谈判谈出来的,而是实力拼出来的。当年美国之所以获得金融霸主地位,确实是因为美国的经济实力最强,市场经济制度和金融业最为发达,加上它发了二战的战争财,把全世界60%以上的黄金都运到美国储藏起来,从而获得了人们

27、对美元的信任。要改变美元的地位,美国是不会轻易答应的。在美国人看来,这个体系是他们自己当年“挣出来的”,他们也很清楚这个体系给他们带来的好处。他们当然也知道美元的中心地位给世界其他国家带来的问题,但是那不是他们的问题,而是我们的问题。在提到这个问题的时候,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蒙代尔总会举一个例子:上世纪六十年代,美国财政部的高级官员对法国人说“我们知道那是问题,不过,美元是我们的货币,但(它所带来的问题)是你们的问题”。我们首先要对此有思想准备。不过,世界经济的多元化、经济格局和经济实力对比在发生着变化和调整,现在又有了金融危机,暴露出了问题,美国人自己也部分地尝到了苦果,这些都会逐步引起一些改

28、革。比如,目前在全世界的储备货币中,美元资产占64%的储备货币,欧元资产已占26%左右(日元仅占3%左右),而以前基本都是美元,现在毕竟多了一个欧元,比重还在上升。如果将来更多的货币成为储备货币,货币体系就会潜移默化地发生改变。从目前来看,可能期待的变化首先是对世界金融领域监管的加强,这一点美国也是认同的。其次是增加一点牵制美元发行的条款。这次危机使美元的风险与问题被普遍发现,而现在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有关条款里针对美国和美元的限制性规定很弱,他们工作的重点也只是检查发展中国家是否配合美元的贬值而不断升值(否则就会被称为“操纵汇率”)。希望这次能够对此有所补充,最起码可以牵制美元的发行。作为世界

29、主要储备货币的发行者,美国的行为很重要,应该有所限制和约束。毕竟,目前放弃美元国际货币地位是不可能的,重新搞一个世界货币出来也不现实。现在很流行“阴谋论”的说法,一些人认为世界上出这些事都是有人在背后搞阴谋诡计。但是什么时候人们不在搞“阴谋诡计”,哪个人不在搞“阴谋诡计”?但为什么有的人成功有的人失败?问题在于即使是“阴谋”也要符合经济规律,否则“阴谋”也难以成功。天下发生的事情最终是由经济基本规律说明的,过程中的一些事件只决定了事物发生的具体方式,但不决定什么最终会发生什么不会发生。美元的地位和发行权不是“阴谋”,而是“阳谋”,是实力使然。今天的危机和明天的改革,最终要由多数人在一定制度下的

30、经济行为来说明,而不可能用几个人的“阴谋诡计”来说明。所以要防止同类事情发生,就要努力改变现在的制度,使人们的激励与约束机制发生改变,否则同样的事情就会不断反复地发生,不论具体形式是怎样的。三、中国经济快速下滑的原因:自我调整与外部冲击前一阶段中国经济严重下滑,其速度之快是前所未有的。从2007年第四季度开始,我国的GDP每个季度下跌一个百分点。到了2008年第四季度,更是加速下滑,三季度是9%,四季度就到了6%左右。投资和工业增长都在迅速下滑,特别是最近几个月的工业生产下滑很快。消费的增长基本稳定,但价格在回落。同时,外贸也在迅速下滑,11月出口出现负增长、进口大幅度下降。10月份出口保持了

31、20%的增长,11月份就跌到了-2.2%;10月份进口有22%的增长,11月份就跌到了-17%。短短一个月内就出现了近40%的下跌,也是历史所罕见。进口反映出国内需求在下降,进口下滑的速度快于出口下滑的速度,说明了内需的下降比外需还快,这是现在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进出口的这种变化,导致了我国的外贸顺差却进一步增长,从2008年2季度开始持续攀升,8月份以后的四个月连续创历史新高,11月的贸易顺差达到了400亿以上。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的时候,我国一年的贸易顺差是430亿,也创出了当时的历史新高,而现在一个月就有了400亿的顺差。这不是因为出口大涨,而是因为进口大跌,导致贸易顺差的巨量增长。从

32、目前看,价格迅速下降,通货膨胀的威胁完全解除了,下一轮的问题则是通货紧缩。国际石油价格从最高的147美元降到了40美元以下,原材料和能源价格大跌,在一定意义上已经说明通货紧缩的开始,所以说物价下降是个好消息也是个坏消息。中国经济迅速地下滑,基本原因是两大趋势共同作用的结果,一个因素是我们自己的调整,另一个因素是外部危机的冲击。这里要明确的是,全球金融危机、三大经济体进入衰退,是导致当前经济急速下滑的最主要的原因。但是我们还是要先把第一个因素,即中国自身本来就在进行自我调整这个因素,分析一下,这样才能全面地理解我们当前的经济形势。2004年以来,中央政府采取了一系列宏观调控措施,想把趋于过热的经

33、济稳定下来,把过高的增长速度放缓下来。在两到三年的时间里,中国采取了一系列的调控政策,除了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外,还包括投资政策、土地政策、产业政策、金融政策,包括主动控制外贸、允许人民币升值,等等。这样的调整是我们自己主动进行的,也是必须进行的。因为12%的增长速度是不可持续的,70多倍市盈率的股市和局部地区一年之内上涨了70%、80%的楼市价格也是不可持续的,这样的泡沫一定要压,否则后果不堪设想。我一直坚持认为在经济过热的时候,政府要采取宏观调控,不能放任泡沫的膨胀。在没有形成完整的市场经济的时候,采取一些行政手段,也是必要的,不可避免的,因为体制基础不同,这时只使用所谓市场手段会不起作用。

34、但是,这些政策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没有起到明显的效果。除了政策效果本身都会有一定的时滞期以外,最重要的是这几年有三大因素抵消了政策的作用。它们是:第一,2005年股改成功后股市恢复增长时,产生的70多倍市盈率的一个大的股市泡沫,这种火爆的股市,推动着实体经济增长速度提高,抵消了一部分宏观政策的作用;第二,2004年以后楼市开始攀升,到2006年以后有些地区出现了房价一年提高百分之七、八十的过热趋势,房地产投资迅速增长,也大大抵消了紧缩性政策的作用。第三,这几年在国际上正是国际金融泡沫要破未破的高涨期,美元流动性过剩,美国经常帐户赤字扩大,国际市场需求旺盛,导致对我们的出口需求强劲增长,也抵消了宏

35、观政策的作用,推动经济在两三年的时间里持续高位运行。政策总没见效,经济还在持续过快增长,人们就会以为政策的力度还不够,于是往往就再追加政策,或是在另外的领域再采取新的政策,或是再加大原有政策的力度,结果,就容易发生政策“叠加”、“累积”过度的情况,一旦情况发生变化,政策开始见效,会发现政策的力度可能太大了。而这恰恰就是2008年第四季度以后出现的情况。2008年第四季度开始,上面所说的三种对宏观调控政策起抵消作用的因素都开始发生变化。首先是市盈率高达70倍的股市泡沫开始破灭;9月份,政府出台了较严厉的政策,抑制房地产市场的过热倾向,一些地区的楼市泡沫也开始破掉。这两个市场形势的变化,导致过去两

36、年在经济中起很大作用的“财富效应”在很大程度上消失,甚至转为负面效应。同时,在次按危机的打击下,美国市场开始萎缩,对我国出口产品的外部需求开始明显下降。也就是说,这三个因素的作用方向几乎是在同时发生了逆转,总需求开始缩小,过剩生产能力开始明显地产生。但是在2008年的上半年的一个特殊情况是,尽管经济增长率已经下滑,却仍然存在着8%左右的消费价格上涨,大量外资仍在涌入,因此当时还无法立刻采取宽松的货币政策。尽管国务院的指导思想已经在6月份转变为“一保(增长)一控(通胀)”,但面对8%的通货膨胀率,无论这种通货膨胀是由怎样的原因引起的,任何一个政府都不会放松警惕,特别是不敢立刻放松货币政策。这样,

37、过去过多调控政策的叠加与累积,加上迟迟难以放松的货币政策,就使得2008年前三个季度经济增长速度已经开始出现明显的下滑,失业增加,企业倒闭的情况已经开始多了起来。然而客观地说,如果没有世界金融大危机、世界经济的重大下滑,中国经济应该能实现一个相对平缓的“软着陆”(这可以定义为:在两至三年的时间里,先是增长速度平缓下调至8%,然后逐步恢复到9%左右的增长,完成这一软着陆的调整)。从12%的增长速度下调到9%的增长速度,本来就是一个涉及几千亿净产值和几百万就业的调整,本来也不会是一个没有痛苦的过程。在这一次国内经济的波动中,我们当然有一些新的经验与教训需要记取,但是总的来说,由于我们自己主动采取了

38、抑制过热、逆风调节的工作,防止了经济产生大的泡沫,现在也就不存在出现大的波动的风险,各方面平衡关系仍然比较好,回旋与调控的余地也比较大。现在我们所面临的经济大幅度下滑的困难,主要是在我们“软着陆”的过程中世界金融危机突然爆发,而且是一次历史上最大的金融危机突然爆发,使我国的经济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外部冲击。四、全球金融危机与世界经济衰退对中国的多重影响2008年9月15日以美国雷曼兄弟公司破产为引擎,西方主要经济体爆发了大规模的金融危机,随后,三大经济体的实体经济也出现不同程度的衰退。中国在这场危机中所受的直接冲击较小,但实体经济所受到的间接冲击较大。这些冲击主要表现为以下三种方式或通过以下三个途

39、径:1恐慌心理的蔓延恐慌心理的蔓延导致人们计划做的事情都停了下来,需求立刻停顿消失,许多经济活动都停止了。世界上经济活动停顿,中国经济活动也出现了停顿。其实中国本来没有什么大问题,但是大家一看国际形势不妙,不由自主地受到了影响,有的可以说是“自己吓唬自己”。至少先出现了观望的情况,国际上的投资者也在观望,本来计划的投资项目也要等着尘埃落定才能重新考虑。最近几个月来,不仅外贸额在减少,外资也在减少。一部分外资是因为华尔街出了问题,要把资金撤回去堵坏帐欠债的窟窿;没有受到影响的资金现在也基本停顿下来观望,使得投资需求突然减少、经济活动突然减少。2世界市场价格急速下降对一些产业的冲击2008年9月以

40、后,随着金融危机的爆发,人们对于未来的预期突然之间发生转变,对于市场需求的规模发生了大幅度的向下调整,结果就导致全世界各种主要大宗商品包括石油的价格发生暴跌,跌速之快、跌幅之深历史罕见,导致一大批企业严重亏损。最典型的就是钢铁行业。钢铁的需求与预期突然下降,导致钢材价格突然下降和上游一系列资源类商品价格大跌。订单本身还没有调整,价格就突然下降,钢材的价格在一个月之内甚至低于铁矿砂存货原来的买入价。购买协议已经签署、原材料进货已经完成,但是由于产品价格暴跌,直接导致企业严重亏损。多数资源类行业和企业也都发生了这种价格震荡,受到很大冲击。3出口订单减少这种影响从2008年上半年就开始发生,到了第四

41、季度,大量订单突然消失。最典型的就是造船业。当大家意识到危机会使世界贸易下降、运输业也会下降后,纷纷撤销订单,许多交付了定金的船都不要了。过去几年,都是别人主动求着船厂,甚至希望多交定金赶快把船造好;而现在是虽然定金交了,船却不要了,船厂的订单没有了,面临停产。其他一些行业也或多或少都有类似的情况。世界上其他国家也都是如此。以上三个渠道的影响都是不可忽视的。就目前的情况看,心理恐慌冲击已经基本过去,价格的震荡也基本到位(甚至是过头,下一阶段该有所小幅回调了),下一轮真正的影响是订单的冲击,世界市场会萎缩到什么程度目前还很难估计。美国、欧洲、日本三大经济体都在衰退,消费在萎缩,这对全世界的市场是

42、一个重大的冲击。同时,不仅是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也会间接受影响。因此对下一轮的影响我们还要保持充分的思想准备,外需短期(一年之内)不会恢复,世界市场短期内不会恢复,甚至还会一步恶化,因为金融危机对实体经济的影响还在加深的过程当中,三大经济体裁员、关厂的过程其实才刚刚开始。那种认为美国刺激经济政策马上会见效,2009年第四季度美国经济就会有2%的增长的预测,在我看来是不现实的。世界经济至少会有1-2年的衰退和低迷,我们对此要有思想准备,要做最坏的打算。我们的经济政策目前还是要主要建立在如何扩大内需的基础上。五、我国当前的宏观政策和预期效果1当前的主要政策取向当前宏观政策主要起两方面的作用,一方面

43、防止经济紧缩过度,另一方面是在外部条件恶化的背景下,要通过扩大内需来弥补外需的迅速下降,两者相辅相成。这是出台一系列政策的基本逻辑所在。这里要首先明确的是,内需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是消费需求,一部分是投资需求。从长远来讲,消费需求是中国最应该提高的需求,这是毫无疑问的。现在最大的问题就是储蓄率太高而消费太低。2007年底,储蓄占GDP的51%,全部消费包括政府消费、居民消费占49%。除去政府消费所占的14%,居民消费只有35%左右,可以说这是最大的一个比例失调。因此,扩大国内消费需求是中国经济长远发展最根本性的问题,但是这个需求在短时期内很难刺激起来,因为其中涉及到许多长远性的、制度性的问题,政

44、府没有办法马上调整。比如,中国居民储蓄率十几年来都稳定在27%到30%之间波动,但是国民储蓄率却从2003年的40%左右攀升到了2007年的51%。为什么国民储蓄率在攀升呢?原因在于企业收入和企业储蓄大幅度增长,而居民可支配收入占GDP的比重在逐步下降。居民的储蓄率是指居民从可支配收入当中拿出多少用于储蓄或者消费。这个比例基本稳定在30%左右储蓄和70%左右消费,这样一个比率在发展中国家并不算太高。现在我们的问题在于企业的收入大幅度增长,特别是原材料价格暴涨的时候,资源性的收入大幅上扬。同时,由于我们处在发展的早期,在资本回报率比较高的阶段,企业收入提高很快,但是企业收入却不分配:国有企业的利

45、润分红不上缴给国家财政,民营企业的利润也不分红(上市公司今年刚刚开始强制分红,以前就是派股),都留在企业中使用。这样,企业的钱就沉淀下来,变成了企业储蓄(企业未分配收入)。所以中国储蓄率的提高主要是企业(以及政府)储蓄率的提高,而不是居民部门储蓄率的提高。要提高居民的消费,根本还要提高居民的可支配收入。中国居民的消费偏低,不是说居民有钱不消费,而是居民没钱。农民是中国消费率最高的阶层,储蓄率是最低的,因为他们收入最低,全都花了还不够。所以根本问题还是要改变收入分配的结构,特别是企业该转出来的收入要转出来。比如,企业的资源收入应该是国家的,国外都通过征收资源税由国家收走,而我们国家许多都沉淀为企

46、业的钱。当石油暴涨的时候,俄罗斯的石油价格超过27美元一桶,俄联邦中央政府拿走90%,而在我国这些钱并没有交给国家,都成了企业的收入(当然最近两年刚开始有一部分上缴财政)。这么多本来应该上缴由国家来支配的利润,被分红分到了持股、控股公司,控股公司却留下来继续搞投资甚至进股市。政府增加一部分转移支付,比如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救助困难群体等,有利于居民消费的扩大,但大量的收入不能从其他部门转移过来,政府的转移支付就是有限的。消费的背后是收入问题,是收入分配体系问题,这涉及到财税体制等一系列改革,而由于我们所处的发展阶段等因素,这些改革在短期内是很难完成的。也就是说,提高消费是没有错的,但是指望当

47、前在短期内就可以通过扩大消费来救经济是不太现实的。所以,当前扩大内需主要的着力点还只能是扩大投资需求。国家动用4万亿投资就是要用投资需求的扩大来弥补内需的不足,弥补企业投资不足。投资需求主要分三部分,首先是企业投资,大约占40%左右,但是这部分在目前显然很难扩大,因为积累了很多过剩的生产能力,世界市场都前景暗淡,企业很难提高投资,政府不可能、也不应该直接干涉企业投资。其次是占到25%左右的政府投资,比如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等,也就是4万亿的主要投资方向。最后是占30%左右的房地产投资。扩大内需的政策着力点,就是在较短时间见效的主要有两方面:一是直接增加政府投资,二是调整各种金融政策和其他一些政策,

48、使房地产需求尽快恢复正常,拉动房地产投资的增长,进而使内需扩大,托住整个中国经济。国务院最近采取的许多政策都是跟这两方面有关的。一旦投资需求启动了,房地产市场恢复正常了,也会自然带动许多消费的增加。2中国的宏观经济政策若干特点及其特殊效果如何认识中国宏观调控和经济政策的作用方式?西方经济学教科书上讲政府的经济政策无非是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而中国的宏观经济调控从来不仅仅依靠这两个政策,一系列我们称之为“其他政策”的政策往往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这就包括通过行政手段所采用的措施。当然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的经济还不是一个完全的市场经济,从纯粹市场经济教科书理论中找不到相应的解释。在我国所处的发展

49、过渡阶段,很多实体还属于行政实体,也不得不采取许多行政措施,实际上这些措施在当前的体制下也往往更见效。这些措施和政策包括金融性政策(住房按揭贷款、中小企业贷款政策)、产业政策、投资(审批)政策、外贸政策、土地政策等等,这些在一定意义上通过行政部门用行政手段加以贯彻,也都具有宏观经济政策的涵义和效果。国外研究中国经济的波动和经济现象,有时候很难理解中国的情况。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研究者只注意中国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没有关注其他政策。中央采取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本身的力度有多大,这还需要进一步观察和检验。但是同时放松了这些“其他政策”,在金融方面和地方产生的效果就非常值得关注。中央4万亿政策出台

50、后,已经有超过18万亿的地方投资项目被提了出来,这就是投资政策放宽的效果。当然在这18万亿中有很大一部分是招标、招商项目,吸引国内外投资的项目,还并不是资金已经有保障的可以落实的投资。但这已经说明过去几年的政策一直是尽量少批准地方投资项目,现在转变为鼓励地方多搞一些投资,这种政策转变的效果,可能是很大的。就中央财政政策的效果而言,力度究竟有多大,效果最终会有多大,目前主要将取决于有多少是新增的、额外的需求,取决于明年需要发多少国债,我个人认为在目前的情况下2009年发放5000亿的国债可能是不够的,可能要更多一些才能保证有8%的增长。3政策何时起作用?我个人认为,如果财政扩张政策的力度足够大,

51、加上地方公共投资的增长,2009年实现8%的增长是完全有可能的。但是我们要有思想准备的是,即使2009年经济增长达到8%,这与经济正常状态下8%的增长是不一样的,人们的感觉可能是市场还是较“冷”,企业的利润也不会太高。这主要是由于公共投资的乘数效应还需要一段时期才能发挥,市场的回暖需要一个过程。可以预见的是,2009年上半年政府投资增加的主要作用还是在于消化企业存货,之后企业才会逐步扩大生产;下半年则还是在消化过剩生产能力,要等到过剩生产能力消化到一定程度之后才会有投资需求和新的劳动力需求的增长,但是这种情况或许在2010年才会出现。一般来说,乘数效应要12到18个月作用才能逐步实现。所以乐观

52、地估计,到2010年下半年中国经济才可能走出低谷、恢复正常的增长,也就是89%的增长。所以,2009年仍是相当困难的一年。我个人认为,中国经济在走出这段困难的时间后,继续保持十几年甚至二十几年的快速增长还是可能的,因为30年来维持经济增长的各种要素还不会消失。但是从长期来看,全世界都是买方市场,谁占领了市场的高地、需求的高地,谁就占领了世界经济的高地。因此,对我们来说下一阶段最重要的问题就是能否从根本上解决储蓄率过高、消费率太低的问题,在于真正提高中国国内的市场需求在国际市场需求中的比重。中国要成为经济大国、强国,不光要有生产能力,还要有一个巨大的国内市场。这也就回到了上面所讲到的如何提高居民

53、可支配收入的问题。这将是我们走出危机阴影后要下大决心、花大力气解决的根本性问题。六、充分利用危机中的积极因素1中国经济是当前世界最健康的经济之一首先,中国在前期进行了反过热的调控,经济已不存在大的泡沫,也就没有出现大危机的风险,总的来看比较稳定。其次,这次宏观经济政策的调整或者说“转向”,比较及时。2008年初的时候还是“双防”(防过热、防通胀),6月份开始就是“一保一控”了,9月份开始“审慎灵活”,10月份就转为“积极的财政政策适当宽松的货币政策”,然后就出台了一系列的调整政策。宏观政策就是短期逆势调节,要不断根据情况变化及时调整。这次的调整与上世纪九十年代后期的情况已大不一样,政策的灵敏度

54、大大提高。第三,我国经济的重要比例关系都不错,政策空间和回旋余地较大。中国的财政状况是世界上最好的财政之一,国债占GDP的比例只有20%左右,在世界上属于最低的。美国加上这次危机之后批准新增的国债,国债余额已经占到了GDP的80%多,欧盟各国国债占GDP的比重一般都在60%以上,意大利等国则达到90%,日本是160%。此外,我国的货币政策一直比较谨慎,货币发行量不大,通货膨胀压力不大。我国外汇条件较好,1.9万亿左右的外汇储备可以说是超规模的,肯定不会出现国际支付的危机。所以说我国应对世界经济危机的能力是很强的。这对发展中国家来说是一个了不起的成就。2充分利用对危机影响的一些抵消因素第一个抵消

55、因素是发展中国家市场,就是所谓的“新兴市场经济”。1929年大危机发生的时候,主要经济体都是发达国家,发达国家的状况不好,全世界经济状况都不好。而现在的情况已经有了变化,新兴市场经济体目前已经占到全球GDP的50%左右。虽然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遍及全球,但是发展中国家受到的影响要相对小一些。由于发达国家经济衰退的影响,全球经济的增长2009年或许小于1%,但新兴市场国家预计2009年还会有3%左右的增长。我国对美国的出口目前只占全部出口的12%,比起前几年比例已大大降低了。如果我们能进一步开发新兴市场,继续扩大和其他发展中国家的贸易和投资关系,我国的回旋余地将会更大。第二个抵消因素是经济衰退时对低成本普通消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