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思想史复习大纲_第1页
中国社会思想史复习大纲_第2页
中国社会思想史复习大纲_第3页
中国社会思想史复习大纲_第4页
中国社会思想史复习大纲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二篇 原始社会至夏商西周时期的社会思想第四章夏商西周时期的社会思想第二节 西周时期社会思想1.宗法制a.社会继替:社会文化的发展是人们在一代又一代的物质生活过程中实现的,任何一个社会都必须有其代际传递的方式,这个过程叫做社会继替。b.宗法制度地位: 是西周政治社会中一个重点特点。确立了嫡长子继承制,长子传长孙,成为一种严格的制度,争执也就不复存在了。宗法制保证了长子继承制的实行。宗法制度的建立,说明周代统治阶级已意识到,要对社会实行有效的控制必须有一套社会组织体系,在这个组织体系中,必须“名分”分明;c.宗法制内容:天子以嫡长子继承制世代相传,其他诸子则转为诸侯;诸侯也是嫡长子继承制,其别子

2、另封;别子也是嫡长子继承制,以此类推。每一个梯次对其下都是“大宗”,对其上都是“小宗”,天子是天下的大宗。这样从天子以下,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在全国范围内形成了一个宗法系统。d.亲其所亲,是以血缘关系为主的继替,反映出其带有浓厚的原始民主性母权制度参与,而尊其所尊,则是以名分和等级政治关系,社会关系为主的继替,反映出父权制已取得了绝对的地位。在周代统治阶级思想中,社会权利继替标准的观念发生了变化,在社会生活中,人们把阶级,等级,名分观念看得比血缘重要了。e.宗法就是家族系统的组织原则,它具有伦理与政治双重性,宗法系统是“尊尊”与“宗宗”的原则组织起来的;f.如何使诸侯不背叛中央政府呢?政治上尊一

3、通(尊尊):尊周王室为大宗,小宗五世而迁,大宗百世不迁,周王室是各诸侯国的大宗,从政治名分上讲,各诸侯国应该世世代代如百川朝宗,拥戴周天子为中心对子弟宗族施以礼乐教化(亲亲)g.西周封建制度“兴灭国,继绝世”.概念:已灭的国让他再兴起,已绝的世让他再继;.意义:向天下昭示周王朝有宽宏之大德,无肚擅天下的私心;表面尊重文化传统之意;这些封国都有一番兴亡的历史,保留他们,也是把活的历史摆在眼前,警戒周朝子孙吸取经验。2.礼乐制度a.西周制度和宗法制的联系:宗法制所设计出的是西周奴隶主阶级统治社会的组织框架,而礼乐制度所设计出的是在宗法制度之中调节内部各种关系,维护贵族特权的行为规范。西周统治阶级的

4、礼乐制度和社会规范思想,就是在宗法思想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b.目的:通过“礼”来规定等级秩序下的各种名分。c内容:礼:就是一种社会规范,社会制度;乐:就是与礼相应的音乐。他们具有宗教性,政治性,社会性,艺术性,富有教育意义。d.分类:祭天之礼:人对上帝的宗教理解,有浓厚政治色彩。超世的意味轻,人世的意味重;宗庙之礼:团结家族,团结家族则本于尊祖敬宗的观念,尊祖敬宗又是本着孝悌的观念,把政治制度奠基于社会伦理,又把社会伦理奠基于个人内心自然本有的孝悌之心。从个人的孝悌之心推而建立宗法,又推而奠定封建;后稷之礼:用以娱神,自娱自乐,沟通乡村群体感情。e.基本原则:亲亲:亲其所亲,父慈子孝兄友弟

5、恭;尊尊:尊其所尊,反映了这个社会的政治关系,要求下级贵族服从上级贵族,不许犯上作乱,平民和奴隶要安分守己,遵从奴隶主贵族剥削,不许反抗,以此来缓和社会冲突。F评价:西周的礼制,主要是用于整合统治阶级的内部关系的,对于被统治阶级则主要采取强制性的控制手段,可这也不是滥用刑罚,而是要“明德慎刑”,已经意识到了保民对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性。第三篇 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思想第五章“法先王”以重建社会秩序的孔孟儒家社会思想第一节 孔子的思想1. 孔子“仁”的思想“仁”是孔子提倡的社会道德规范的核心,其基本意义是人所本有的对于他人的关爱。“仁”是一个大纲目,细分为忠,恕,孝,悌,恭,宽,信,敏,惠等,它的本

6、质的内涵是给他人与社会带来好处。克己复礼为仁,这是孔子对仁的高度概括,因此,我们认为孔子的仁就是社会指定的人与人关系与每个人主动服从“礼”,主动按社会规范处理好人与人关系等行为的有机的总和,只有把“仁”与“礼”两者有机结合起来才是“仁”。第二节 孟子的思想1. 仁政a. 孟子设计的解决社会问题,治理社会的方案即“仁政”b. “仁政”的主要内容有:不忍人之心与“推恩”:政治领袖的不忍之心是仁政的社会心理基础,这和他的性善论相联系。只要推恩,管理社会就易如反掌;“养心”“寡欲”:寡欲的人,因为追求少,争斗少,所有得以生存的可能性就多,所以,为求得自我生存,就要寡欲,孟子又说,那些极欲的人,愿望无法

7、得到满足,他们应该去孝敬父母;“反求诸己”:孟子认为,行仁政必须从当政者自己做起;“明人伦”:孟子推崇仁义的价值,认为仁义者是“人伦之至”的人,教育人们“明人伦”,让人们以仁义为共同遵守的道德和行为的规范,人与人的关系也就和谐了。2. 孟子“性善论”a. 孟子认为,善良是人的天性, 就像人生有四肢一样,这些道德品质的种子就是“仁”“义”“礼”“智“的善端。同情心是仁的开端,羞耻心是义的开端,谦让心是礼的开端,是非心是智的开端,人有这四种善端,就像他有四肢一样。b.性固然就是善的,但社会上仍有很多小人,原因是:一是人们所处的社会坏境不同所致,二是由于本人不专心致志地学习社会规范的缘故;c.“性善

8、论“的错误是:伦理道德是人们社会生活的产物,并非人生而就有的;人们的伦理道理等社会规范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产物。第六章 “法自然“以恢复社会秩序的老庄道家社会思想第一节 老子的社会思想1.老子的道:老子思想体系的核心,内心丰富a.道是孕育天地万物的本原,他是宇宙自身所固有的生命力和创造力,是物质和精神赖以运行的功能,所以他超乎形象的又是内在实有的。 b.道是一种真实的存在。道为最先最大是实体,道之体为无,道只用是有,他无形无象,却又时刻化生着万物。c.道具有规律,法则意义。老子认为,只要掌握了这个自古相传的道,运用它的规律法则,就可以驾驭一切事物。 d.道具有人生准则,规范的意义,作为人也应该像天

9、那样帮助人,不与人争斗。 第二节 庄子的思想1.齐物:a. 齐物就是齐一万物,认为一切事物都没有质的稳定性和差别性,他们的存在是不真实的b. 以道观物与以物观物c. 否认人类认识的客观性,即“齐是非“2.逍遥:即如何获得自由的问题a. 庄子分为“有待“和”无待“:必须依赖一定条件而存在的事物叫做”有待“;不依赖任何条件的绝对自由,即”无待“。而真正的逍遥是一种”无待“的境界,即摆脱一切主客观的束缚的绝对的自由。”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b. 显然,庄子所追求的逍遥在社会现实中是无法实现的,人只能通过精神的修养,即无知无欲保持恬淡宁静的心境。第七章 颠覆传统以重构社会秩序的墨家,杨朱社会思

10、想第一节 墨家的社会思想1. 社会治理:a.政治的形式:以管理社会的“贤者”“能者”制定的社会行为规范为标准,对于严格实行这些规范的人进行褒扬,对于不遵守的人,有越轨行为的人进行批评惩罚以及用社会舆论对他施加压力。对于严重越轨行为要制定法律依法制裁。不过法律作为社会控制的工具必须适当应用。b.宗教的形式:墨子认为必须借助“天”“鬼“的威力,协助人类完成控制社会的工作。天有控制社会的能力,谁不按照天意办事,必然会受到惩罚,比天低一层次,还有鬼神控制社会,鬼神是能赏贤而惩暴的。要求人们必须上尊天,中事鬼神,下爱人。C特点:墨子借助天,鬼神帮助人类进行社会控制,是一种落后的社会思想,是小生产者面对现

11、实感到无能为力的表现。他提倡尊天事鬼,其目的为利用天,鬼达到管理社会的目的。第八章 “法后王“以改造社会秩序的荀子以及韩非法家社会思想第一节 荀子的社会思想1. 荀子:名况,字卿,也叫孙卿,战国末期赵国人,是著名的“稷下学宫“后期的领袖人物,战国时期的儒家大师,杰出的思想家,教育家。李斯,韩非等人老师。生卒年不可考,其思想保存在荀子一书中。2. 性恶论:a.荀子的性主要指人的自然性,他认为人性恶,因为人的生物性决定了人们的欲望是不知足的,而不知足就会劈坏社会秩序,所以人性在社会现实中也往往表现出恶的一面。b.荀子认为,人性之恶是无法彻底改变的,但是可以用“伪“来抑制人的恶性来使之归于善。任何人

12、只要能努力学习,专心致志,按人为的社会规范行事,积善而不息就能成圣人君子。第四篇 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社会思想第九章 汉初黄老之学的社会思想1.黄老之学产生背景a. 情势上的必要:自秦统一直至汉初的这一段时间内,人民因处于暴政及战乱之中,举国上下莫不希望获得喘息的机会,而道家的社会政治精神正符合其心意;b.黄老之学首先在地方政治中发挥作用,政治,社会,经济形势明显好转;c.天下初定,社会正常生活秩序刚刚重建,缓和社会各种矛盾冲突,这种思想从客观上符合汉初的社会实际状况。2.意义:a.教育了最高统治者,为休养生息政策提供了理论基础,也在客观上满足了人民安居乐业的愿望;b.黄老之学最大的贡献是建设

13、社会,培养国力,使人民各安生业;c.社会生产上升和社会秩序相对稳定第一节 陆贾的无为论与社会思想1. 陆贾的无为论:陆贾站在统治者的立场,认为社会治理的最高原则是无为,执政态度应保持谨慎和敬畏,只要尽量减少不必要的作为,谨慎的遵从天道和人道,与民休息,而不以繁苛的赋役扰民,就会天下大治。无为而至的核心是统治者要收敛欲望,与百姓上下相安无事。2. 陆贾的社会理想:a. 这个社会是一个恬淡安宁的农业社会,最高统治者及官吏处于无为的状态中,人民得以怡然自得;b. 这个社会有一个英明的领导人,实行保护农民,毋伤农业的政策,人们的物质生活有保障,老人们能吃到可口的食物,丁男有田可种;c. 这个社会重视兴

14、办教育,国家设立辟雍庠序的教育设施,通过学校教育启发,使人们分清各色社会行为,改善社会关系;d. 这个社会虽有等级,但各等级的人之间,整个社会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和谐而无冲突的,整个社会呈现出强弱扶持而不是以强凌弱的和谐景象;e. 有以上各方面的基础,使这个社会不用坚甲利兵和深刑刻法来控制整个社会,而社会的统治者异能不言而喻,不怒而威。f. 评价:陆贾的理想社会结构在西汉初年是很有代表性的,反应了经历过秦朝暴政,追求安宁生活的社会意识。第二节 贾谊对社会问题的察觉1. 贾谊关心的社会问题a. 藩镇问题b. 社会积蓄的问题:他从社会安危的高度看待社会积蓄和粮食安全的问题c. 社会风俗的问题:清静

15、无为的政治,希望唤起当时统治者注意社会风俗造成伦常败坏带来的严重后果;d. 奢侈问题:奢侈时败坏社会风俗,造成社会不安不治的总根源e. 评价:贾谊对社会问题的洞察力是很敏锐的,其中很多事在封建经济基础之上必然会出现但又无法克制的问题。第十章 汉代官方儒学的社会思想第一节 礼记的社会思想1. 理想的社会模式内容:大同,小康社会成为了人们向往的理想社会模式,尤其是大同社会,更为世人津津乐道。a. 大同特点:大同社会财产公有,社会事物由大家处理,人民自愿尽力的进行生产劳动,没有阶级;社会制度上无须礼法作为纲纪,无须谋略,尔虞我诈;大同社会人与人之间诚信和睦,互相亲爱,推己及人b. 小康特点:小康社会

16、财产私有,有阶级差别,人们劳动目的为处于私人占有及享受的需要;社会制度以“家天下”为服务目标,为了调整社会秩序,缓和社会矛盾,统治者制订了礼义规范,为了保护国家和统治阶级的利益,建立了军队;小康社会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自私自利的。c大同小康评价:这两种理想社会模式,是中国封建社会儒家所憧憬的理想社会,他在中国历代思想界都具有很深刻的影响。第二节 董仲舒的社会思想1. 人性论:从阴阳学说出发,主张人性由天道决定,既然天有阴晴,人性并不是全善全恶的,包含着善恶两种成分人性分类:根据性情,善恶的比例分为三类:a. 圣人之性;b.斗筲之性;c.中民之性。 只有中民之性才需要教化也可以教化,而这样的人是

17、占社会绝大多数的,这就是董仲舒的“性三品”之说; 人性不会自动的表现出善的社会行为,善行是人性经过后天培养获得的果实; 人性的发展要依靠后天修养和教化,才能做到以性制情,教化的方法是“圣人之教”2. 欲望论:a. 认为对人的贪婪有时候教化的手段不一定管用,必须采取强制措施,做到有效节制;b. 正是因为人们有欲望才能构成社会,过上群体生活,但必须有个度来限制欲望;c. 人民的欲望是社会结构系统运转的契机;d. 历史经验表明,社会治理的好,必须使人民淳朴,但又有合理的欲望,在满足他们需求的时候适当给予引导,这个社会就很好了。按照当时的社会实际状况,只有承认人们的欲望并把人们欲望控制在合理欲望内,以

18、地主阶级为核心的社会结构系统才能运转起来,董仲舒的欲望论是有着鲜明的阶级及时代烙印的,必然受到当时的社会主流意识的欢迎。第十二章 汉魏时期道教的社会思想第一节 道教太平经的社会社会思想1. 内容:其大部分篇幅是宣扬有神论,宗教唯心论和封建社会统治阶级思想的,但其中一些篇章里也反映了当时的进步思想。在进步思想中,最重要的部分是对于理想社会模式的构想。2. 论人类社会生存的基础:a. 人类的生存有两大急和一小急。两大急就是饮食和男女之性欲,这是人类生存的基本之前提。首先是饮食问题,食品是社会的重要基础,满足基本的食物需求,维持生命是人类的第一急务;其次是生育问题,人类要繁衍生存下去,才能有种种社会

19、关系。一小急就是指衣,因为大自然有寒有暑,人们如果没有衣服防止寒暑对人肌肤的伤害,人类生存也会受到影响。b. 评价:太平经把衣食男女视为人类社会的三实,这是对生命的肯定和高度尊重;三急思想在当时贫富尖锐对立,豪强土地兼并社会历史条件下,反映了劳动人民争取基本生存权力的合理要求; 启了隋唐均田制和租庸调制的先河。3. 社会平等思想a.太平经认为,凡是人类社会中的一员都有平等的生存权利,首先是男女平等,其次是整个社会成员之间的平等。太平经又主张,无论是神还是人还是奴婢,都应当在各尽所能的原则下安排他们的角色。承认社会是应当有阶层划分的,对社会成员来说,是按照能力来决定阶层和地位,而不是按照阶层决定

20、人的地位b思想实质:在主张对现实社会中存在的阶级,阶层的成员,按照各自能力予以重新安排,而且认为只有如此,社会才能得以安定和治理。c.评价:太平经实际是在主张一种社会平等,这种社会平等还没有冲破封建等级制度,但他能够对下层边缘弱势者清楚地表明同情和支持的社会伦理立场,对社会下层极有感召力。4.财产公有思想:太平经认为,社会财富是属于社会各个成员所共有的,太平经经常表现出一种原始共产主义的思想,实际上是对私有制的否定,是农民们对封建统治和阶级剥削的批判。在这种财产共有的原则指导下,早期道教设计了周穷救急不让贫乏之人因饥寒而死的制度义舍。5.人人劳动,自食其力的思想太平经认为,社会的各个成员都应该

21、参加劳动,靠自己的力量创造出自己所需要的财富。评价:太平经则不仅要求人人从事劳动,并将不是靠自食其力而生存的人视为应当处以极刑的罪犯,这同样表现了农民要求取消剥削压迫的强烈愿望。从根本上讲,这也是一种社会平等思想。6.论社会的人与关系在太平经的所构想的理想社会中,人与人的关系是互助互爱的。而要达到关系和谐的太平社会,就必须以道德来进行社会整合,靠刑罚的强力控制是无济于事的,只有以道德来治理社会,人民才能顺从。太平经中所描绘的是一个人人平等,财产公有,人们都各尽所能,各食其力,人与人关系和谐,互助互爱,人们有崇高的道德,而没有强力控制的理想社会。评价:太平经所构想的理想社会模式是对社会秩序的挑战

22、和替代,但是在当时的社会历史条件下是不可能实现的,不过这种乌托邦思想代表了当时广大农民群众的理想,鼓舞农民奋起反抗阶级压迫和腐朽统治的思想纲领,最终成为汉末农民大起义的一种组织形式。第二节 葛洪的道教社会思想1. 外儒内道a. 他的道教以追求长生不死为目标,把修仙和维护既有统治相结合,把儒家和其道教理论相结合,是以使道教更好地为封建统治服务为宗旨的。b. 其社会思想核心是内道而外儒术,所谓的内道不是真正老庄之学的道家,而是属于道教,其道教是金丹道教;他的外儒也不过是金丹道教化了的儒学;c. 将其神仙道教的思想理论和儒家的纲常名教结合在一起,这种道教其实已经沦为维护岗常伦理秩序的御用工具了。d.

23、 儒学和道教比,道是本儒是末,儒学也具有移风易俗的社会功能,所以在治理社会时除了重视道教之外,也还是应该重视儒家的方法和手段,因此尚有必要儒道“兼而修之“。评价:葛洪的思想特点是内道外儒,最终目的在于按地主阶级的利益和设想协调社会关系,整合社会秩序。第五篇 隋唐宋元时期的社会思想第十七章 唐代儒学的社会思想第一节 韩愈的社会思想1. 论人的性情a.内容:韩语继承和发展了董仲舒的性三品之说,按照儒家伦理与价值观设计了道德指数和情感指数他区分了“性“”情“,认为性是天生的,情则是人们受到外界刺激产生的;性可分上中下三品,这三品之性是有仁义礼智信五个道德和行为规范以及相互搭配所构成的不同道德与行为质

24、量所决定的。情也有三品。情的质量由喜怒哀惧爱恶欲七个方面决定。b.评价人性问题是比较抽象的,韩语把他们分为三个等级并设计出具体的指标,就显得具体多了,比以前任何人的论述都更细致其目的在于整合社会,维护儒家社会规范及建立在这种规范之上的正常协调社会生活秩序。2. 论社会问题a. 佛教道教盛行问题 佛教在中国化的过程中政府的财政收入受到很大影响,劳动人民造成更多负担; 佛教思想对于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对儒家文化和社会地位造成冲击和破坏,以及由此造成的人们行为方式的变化,以宗教思想打破中国固有社会秩序,是很危险的事。 反对道教的原因:为儒家争道统,道教给社会生活造成影响。b. 人际关系问题 在现实社

25、会人与人关系中充满了虚伪欺骗与卑鄙 现实社会普遍存在的待人待己态度问题,自视甚高又责人甚严 人们对别人的评价都是以评价者的切身害为尺度的C社会管理问题管理社会的关键是社会规范问题,即所谓“纪纲“问题,就是孔孟之道。崇尚儒家思想而排斥释,道并提出了神秘的儒家道统说,树立儒教权威性。3. 论理想社会模式a. 要点 人们所操持的伦理规范是儒家设计和一贯推崇的仁义道德 教化人们的教材是儒家经典著作 进行社会控制的工具是儒家的礼乐刑政 社会由士农工商四大阶层构成,没有佛教徒和道士存在 社会的人与人关系为君臣,父子,夫妇等,不接受佛,道的社会价值观和出世思想。 人们衣食住行的情况是:穿丝和麻制成的衣服,吃

26、粟米,果蔬,鱼肉,住宫室,不接受佛道教生活方式。 人们都有仁义道德修养,自觉恪守儒家指定的各种社会规范,是自己的欲望和理想得到满足 由于社会和谐安定,人们都能生的其情,死近其常,所以天神,祖先也十分舒畅,乐于接受人们祭祀b. 问题 韩愈的理想社会是对儒家传统理想社会的又一次白描,它代表儒家设计这个理想社会 韩愈的理想社会模式不过是对儒家一向憧憬的大同小康社会的仿制 韩愈设计理想社会,为了进一步批判佛教和道教的社会思想,维护儒学正统地位 韩愈的理想社会仍不失为一种空想第二节 柳宗元的社会思想1. 社会变迁论a. 人类社会的变迁进化是一个有乱到治,由愚昧到文明的过程b. 人类社会的变迁,是有人们自

27、身的社会需要即生人之意所决定的c. 柳宗元认为,在社会变迁过程中,社会文明化的过程就是一个“德化“的过程2. 论社会组织a. 建立在社会变迁基础上b. 人类社会的组织模式在根本上是由生人之意决定的,他从此出发揭示社会的进化及社会组织体系的形成,已经把观察社会,研究社会的着眼点落在了具体的生活生活中,柳宗元的社会思想是对现实生活的一种抗议,具有人民性社会规范问题:对过去制定的规范的态度是:第一,过去所设计的社会规范和社会越轨行为不一定正确;第二,即使设计的社会规范和越轨行为在当时是正确的,但随着社会变迁也要适当调整;第三,对过去设计的社会规范及所例举的越轨行为一味的师古训而不加变通,必然造成现实

28、社会秩序混第十八章 宋代功利主义儒家的社会思想第二节 王安石的社会思想1. 论人的性情a. 所谓性,就是人生来就有的喜怒哀乐好恶欲这七种心理能力,因此人性本身没有善恶之分b. 这其中心理能力受到刺激的表现叫做情c. 性与情是本与用的关系,二者具有内在统一性,均是人之属性的表现,任何人都有性情d. 人之所以为善或作恶,都在于后天的社会化结果e. 不能以社会地位,社会角色的高低贵贱区分人性善恶,要求社会身份平等的思想,人们在生活中的具体行为去判断人的善恶。但作为评定人的性情的善恶标准的理,仍然是有阶级性的2. 论社会风气问题和解决方案a. 奢侈问题:社会盛行奢侈之风的恶果之一 京师之风俗,以为天下

29、表率 重本抑末,民归田亩 对仍然要从事工商业者,实行商品检查,发现造作奇技淫巧者,则严厉惩罚b. 士无廉耻问题 增加官员俸禄 制定规范或制度约束官吏行为 明法度c. 财政困乏的问题应以古代治世理财之法调试现实社会的财政问题3. 王安石社会属性特点a. 从阶级性而言,属于地主阶级的社会思想,但又不是大官僚地主阶层保守派思想,代表中下层地主阶级利益的社会改革派社会思想b. 从思想学派而言,是一种受法家思想影响的儒家社会思想c. 从治学态度而言,具有强烈务实精神d. 王安石的社会思想虽然是面对现实社会的,客观上也具有一些人民性,但毕竟是地主阶级的社会思想家,所代表的仍然是社会中少数人的社会思想,这不

30、但局限了他考察社会的界限,也决定了他所设计的各项调适社会秩序的方案的可行性依然是有限的。第十九章 宋代三教合流的理学新儒家社会思想第三节 朱熹的社会思想1. 朱熹三教合一的思想a. 通过李侗,全部继承了二程思想,并将其进一步系统化,成为二程洛学的集大成者,另一方面,朱熹又是佛教和道教精神的继承者b. 朱熹的思想体系是儒道释融合的产物,这种三教合一有时当时中国社会思想发展的必然结果第六篇 明清时期的社会思想第二十章 明代心学及其平民化儒学的社会思想第一节 王守仁的社会思想1. 论理想社会模式理想社会结构特点:a.这一理想社会模式可概括为“以天地万物为一体“b社会成员人人各尽其心,存进社会幸福。理

31、想社会中每一个成员均负有社会责任感,勇于承担社会义务c.在这个社会中,由于人们都已天地万物为一体,人与人之间达到了共同的文明与保暖逸乐,同心一德,亲如一家。理想社会模式特点:a. 这个社会各个成员都以济天下为己任,安天下之民为己任b. 这个社会按人的的性与才能确定工作岗位,只要有德有能,就让他终身居其合适的职位而不换c. 这个社会中有材质不高的人,也能安于农工商贾等各种本职工作d. 这个社会和谐安宁,亲如一家,没有人与己,物与我之分,各尽其能,人人心情愉快2. 致良知a. 良知是一种能力,就是知是,知非之心b. 良知的内容是“天理“和道c. 良知是社会规范的内化d. 良知是不分圣愚,人人共有的

32、e. 良知的途径在于格物,良知天理贯彻到社会活动中,是自己的言行和所参与的社会活动都符合良知与天理思想理念的重要地位:a. 心在理先,心外无理,心即天理b. 仁义礼智等道德与行为规范,只是人们思想理念的表象c. 人们的思想是行为的指导,有什么样的思想就有什么样的行为方式3. 论欲望与个人修养灭人欲思想的特点a. 靠良知和心去灭人欲b. 对人欲进行了界定,把人欲内容扩大到了思想领域c. 强调用改变价值取向的方法灭人欲d. 灭人欲应从人欲未萌之先和方萌之际下功夫e. 人们满足欲望的行为受其满足欲望的思想支配f. 存天理灭人欲g. 从思想理念与心理控制入手个人修养的方法:a. 个人修养的必要性,解决

33、社会问题要先加强个人修养b. 强调思想的修养c. 个人修养的关键在于一心专注于存天理d. 个人修养的过程就是不断克服自己私欲的过程4. 社会组织与社区管理思想:建立在为封建帝制阶级统治服务的基础上。内容:a. 十家牌法。以十家为一个单位制十家牌式,轮流收掌,各家门上挂一个小牌,注明每家情况,轮流审查 有便与地方政府了解当地情况功能 具有调试社会秩序及教化的功能 以十家牌法之社区组织为基础稍加修改就会具有均赋税,淳风俗,兴礼乐等管理功能,最终达到不劳而治。 具有维护本社区治安和防御盗贼的功能b.乡约方式。以村规民约的形式,组织人民。是一种按照政府要求,民间自办的社区基层组织形式。 南赣乡约内容

34、织机构,设约长,约副等职务,各有分工,均须按德高望重的人担任 强调互相帮助,调节民间纠纷 维护社区治安。若同乡有人与盗贼串通,应及时和同约成员在确实劝诫不听的情况下,向官府报告 进行社会监督 移风易俗第二十一章 清初启蒙思想家的社会思想第三节 王夫之的社会思想1. 论人性王夫之所谓的性善,仍是遵循五常为归宿的,仍未跳出儒家人性论框架a. 人性是日生日成的,在生命历程中逐渐形成的b. 人性是习与性成的,即人性是在社会生活的习惯中养成的c. 人性有善而无恶,但人却有善有恶2. 论人的社会化a. 人的社会化过程,就是人学习理,明人伦,做“成人“的过程,成人就是经过合格的社会化过程的社会人。其标准一是

35、靠个人努力,而是靠师长的教导。关于个人努力,王夫之提出几点要领:立志持之以恒脚踏实地关于师长教导王夫之认为师长要先修己后育人:身教重于言教师长要有较高素质因材施教b. 社会化过程还有益于纠正人们禀赋中的偏蔽成分,调整个性偏差c. 社会化的过程强调人们在社会实践中进行,才能完成社会化d. 其思想注重务实,注重效率,有重要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3. 欲望论a.天理寓于人欲之中,人皆有欲。b.人欲在人们的社会生活中有积极作用,促成人民的社会活动,带来了社会的变化与财富的增加c.只有实施均平思想,才能使人们欲望等到平均的满足,保证社会生活正常运行。d.王夫之欲望论和钧天下思想仍属于地主阶级革新派观点,在

36、客观上有利于大众。4. 社会进化论a. 人类的发展,是一个由未开化到开化,野蛮到文明的变迁进化过程,既非循环也非倒退b. 人类是由直立之兽进化而来的科学观点c. 社会进化到后稷时期,由于农业生产的发展,中华文明由此发展d. 社会是不断进化发展的,批判复古主义者是泥古而薄今,蔑视人道。社会治理应该根据时代的不同建设自己的制度格局以适应时代的需要,推动社会进步e. 社会进化是有其规律和必然趋势的,其动力是理势合一的天,他不是有意志的神而是一种社会运行自然趋势,来源于社会共识或人们共同欲望民心之大同。其思想已具备了人本主义进化论雏形。5. 社会治理思想提出了以人事为中心,致用为目的社会治理思想a.

37、根据维护社会正常秩序的需要,提出了尊君和公天下主张,社会运行要有完整的组织体系,有尊卑上下之分,必须维护最高统治者君主的权威性,君主制的前提必须按照天下为公的原则b. 王夫之进而提出了限制君权的方案,天子和各级地方官员分别负责政务,分权论是符合社会学之社会组织论和科层原理的6. 评价:是我国一位杰出的早期启蒙思想家,立志于改革社会,有打破程朱理学的既定框架的魄力,一定程度上酝酿了近代启蒙思潮。王夫之思想也有一些糟粕,如清兵入关时认为汉族社区以外全是野蛮人,对异类不能讲仁爱和信义等,对民众生活的蔑视,也反映出其自视甚高的地主阶级社会立场。第七篇 晚清至民国时期的社会思想第二节 孙中山的社会思想1. 社会进化论a. 孙中山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