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学-第1章 地球与海洋_第1页
海洋学-第1章 地球与海洋_第2页
海洋学-第1章 地球与海洋_第3页
海洋学-第1章 地球与海洋_第4页
海洋学-第1章 地球与海洋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海洋学,第一章 地球与海洋,第一节 地球的基础知识 第二节 海与洋 第三节 海底地形 第四节 海陆变迁 第五节 海底矿物资源,本章主要内容,一、地球的宇宙环境 宇宙:由各种形态的天体和电磁波等物质组成 宇宙范围:半径约150亿光年 宇宙中的星系:约有10亿个星系 天体系统:天体常常聚集成一个个天体群 天体系统的级别:地-月系统、太阳系 、银河系,一、地球的宇宙环境 太阳系的范围:以冥王星轨道为边界,直径为118108km 太阳周围的星体: 类地行星:水星、金星、地球和火星。 类木行星: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 地球自转、地球公转,地球自转速度:长期变慢 一个世纪内,每日的长度平均增加12m

2、s 科学家发现,13亿年前,每年有540天。 3.7亿年前,一年约有400天左右 国际天文组织测量发布:1984年6月30日增加1秒;1987年12月31日增加1秒。 19721989出现了14次闰秒,地球约每15个月就要转慢1秒。此数据不能用作预测闰秒。 1998年12月31日23时59分59秒闰秒 2005年12月31日23时59分59秒闰秒(相隔7年) 2008年12月31日23时59分59秒闰秒(相隔3年),闰秒实施举例:零八年实施的一次闰秒 协调世界时: 23时59分59秒(2008年12月31日) 23时59分60秒(2008年12月31日) 00时00分00秒(2009年1月1日

3、) 北京时间: 7时59分59秒(2009年1月1日) 7时59分60秒(2009年1月1日) 8时00分00秒(2009年1月1日),变慢原因:潮汐摩擦,引起地球自转角动量减少,二、地球的形状和大小,1地球的形状 20世纪60年代,两名英国大地测量学者根据27颗人造地球卫星速度变化资料,精确计算出地球的形状,表明地球实际上是一个梨状体,其北极外凸18.9km,南极凹进25.8km,赤道也不是圆形。,2地球的大小 赤道半径a 6378.160km; 极半径b 6356.755km; 地球扁平率 0.0033529 赤道周长 40075.24km 子午线周长 40008.08km; 表面面积 5

4、10 070 100平方公里(约五亿平方公里); 地球体积 1 083 l57 900 000立方公里(约一万亿立方公里),三、地球的外部圈层,太阳风:从太阳向行星际空间抛射出的高温高速低密度的粒子流,主要成分是电离氢和电离氦。 磁层:在地球磁场的反抗下,太阳风绕过地球磁场,继续向前运动,于是形成了一个被太阳风包围的、慧星状的地球磁场区域,磁层和大气层将对生命有害的高能辐射和带电离子阻挡或吸收。,极光现象: 地球磁场形如漏斗,尖端对着地球的南北两个磁极,因此太阳发出的带电粒子沿着地磁场这个“漏斗”沉降,进入地球的两极地区。两极的高层大气,受到太阳风的轰击后会发出光芒,形成极光。,四、地球的内部

5、结构,划分依据(地震波传播速度不连续,突然急剧减少) 第一个不连续界面(莫霍面): 深度不一致,在大陆区较深,可达90+km以上; 在大洋区较浅,甚至不到5km 第二个不连续界面(古腾堡面):深度在2898km处,四、地球的内部结构,1.地核 地球上层较重的铁、镍等物质逐渐熔融,并渗过硅酸盐物质向地心流动而形成地核 内核:固体 外核:液态,2.地幔 地内深处较轻的硅酸盐物质也相继熔融浮到地球上部,形成地幔 上地幔:由较重的橄揽岩层组成 下地幔:由金属硫化物、氧化物组成的铬、铁、镍层 上下地幔均能传播地震纵波和横波,所以为固态物质层 地热来源:地球内部放射性的物质衰变所产生的巨大热量,对地球的形

6、成与演化有重大意义,四、地球的内部结构,3.地壳 大洋地壳 较轻的硅镁质岩浆上移至地壳下层凝结,构成玄武岩地壳 大陆地壳 最轻的硅铝质岩浆升到地球最上层,构成花岗岩地壳,五、 地球的起源与地质时代 1.地球的起源,约在5060亿年前,存在一个巨大的气体尘埃星云,叫做太阳云 太阳云不稳定地自转, 在自身引力作用下进行收缩,使大量物质聚集于中心部分(图A),体积缩小导致自转速度加快,离心力随之加大,太阳云逐渐变成圆盘状 太阳云在收缩过程中,密度、压力加大,导致温度急剧上升,产生氢聚变为氦的核反应,产生了光芒四射的原始太阳(图B),五、 地球的起源与地质时代 1.地球的起源,原始太阳抛出的物质参加到

7、围绕它旋转的圆盘中去。 尘埃物质作为气体凝聚的核集结成一个个大小团块,并沿赤道下沉,形成一圈一圈有规律间隔的尘环。 环内物质在不均匀引力作用下,大质点吸引小质点,逐渐聚结成为行星胚胎(图C),最终形成行星。,五、 地球的起源与地质时代 1.地球的起源,2.地球的地质年代 绝对地质年龄 代、纪、世 相对地质年代,A、绝对年代的确定方法(同位素法),根据岩石中存在的微量放射性元素蜕变规律测定。 当矿物岩石一旦形成,它们中所含的放射性同位素便按一定规律衰变,即从母体变为子体,这两者含量直接与衰变时间有关,而且不受环境变化影响。 铀235变铅207的半衰期是7.04亿年,铀238变成铅206是45亿年

8、,钾40变成氩40是125亿年,而碳14半衰期为5730年. 现今测得的地球上最古老的岩石年龄为42亿年。 推断原始地球形成的年龄为46亿年。 测得的陨石年龄为45.5亿年。,利用地层中所含化石来确定地层的年代。 生物演化是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生物种属由少到多,而且这种演化和发展是不可逆的。 时代越老,所具有的生物类别越少,生物越低级,构造越简单;时代越新,所具有的生物类别越多,生物越高级,构造越复杂。 在时代较老的岩石中保存的生物化石相对较低级,构造较简单;在时代较新的岩石中保存的生物化石相对较高级,构造较复杂。,B、相对年代的确定方法(古生物法),古生代 三叶虫,中生代 菊石,两亿

9、年前,一亿年前,第一节 地球的基础知识 第二节 海与洋 第三节 海底地形 第四节 海陆变迁 第五节 海底矿物资源,本章主要内容,一、地表海陆分布,二、海水起源 1.水的组成 海水97%,冰川2.25%,河水、湖水及地下淡水1% 大气中的汽态水,比例极小 2.当量水深 海水的当量深度应为27002800m 大气中水汽的当量深度3cm,3.海水的形成 (1) 海水水体来源:来自地球内部地下的岩石 地壳增温,岩石结晶水变成产生水汽。 岩浆活动或火山爆发,水汽跑到地球的外部,变成汽态水, 以雨滴的形式降落到地球表面上来,形成原始的水圈。 (2) 海水中盐分来源: 基岩的溶解提供给海水的盐分; 海底火山

10、的喷发活动不断增加海水中的氯化物和硫酸盐的含量; 陆地上大量的火成岩和矿物质风化、侵蚀和溶解后形成的盐由河流输送到海洋里。 海水的平均盐度:35,(3)形成特点:逐渐积累 原始海洋中的海水约为目前海水的1/10。现在地球上有这样多的海水,无疑是经过十几甚至几十亿年的逐渐积累而成的。 一方面因地表上河水最后的归宿是大海,而河水流经陆地时总带有一定量的盐分;另一方面,大面积海水的唯一去路是蒸发,而蒸发出去的总是淡水。这就是海水中的盐分在太阳能和重力的作用下逐渐积累的过程。,三、海洋的划分,三、海洋的划分,海与洋对比,3. 洋的划分 地理位置划分: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 、北冰洋 主要从这七个方面进

11、行比较: 地理位置、 面积、形状、水深、温度、海岸特点、岛屿数量,北:经白令海峡与北冰洋连接 白令海峡 宽:约85公里 深:3050米 位于亚洲最东点的迭日涅夫角和美洲最西点的威尔士王子角之间。 在海峡中,有两个分别属于俄、美的小岛,日界线便从两岛之间通 过,因此,在两个相距仅有4公里的地方,却隔着一天的日期。 威尔士王子角所在的阿拉斯加半岛,是白令于1741年发现的,以后俄国皮毛商人还在这里建立了村落。但是,这片当年十分荒凉的冰天雪地,被沙皇于1867年以720万美元的价格卖给了美国。现在的阿拉斯加州,已经成了“能源的源泉”而身价倍增。,东:经巴拿马运河和麦哲伦海峡、德雷克海峡沟通大西洋 巴

12、拿马运河 长:81.3Km, 深:1315m, 宽:150304 m 整个运河的水位高出两大洋26m 设有6座船闸 船舶通过运河一般需要9个小时 西:经马六甲海峡通印度洋 马六甲海峡 长:约l080公里 宽:西北部最宽达370公里 东南部最窄处:37公里。,西南: 以通过非洲南端好望角的经线(东经2O) 同大西洋分界 好望角: 惊涛骇浪常年不断,常常有“杀人浪”出现,这种海浪前部犹如悬崖峭壁,后部则像缓缓的山坡,波高一般有1520米,航行到这里的船舶往往遭难,因此,这里成为世界上最危险的航海地段。 东南:以通过塔斯马尼亚岛的经线(东经147)与太平洋分界 南部:向南极洲敞开。,四大洋系统的有关

13、参数,4. 海的分类,1) 按海所处的位置,陆 间 海,4. 海的分类,1) 按海所处的位置,内 海,4. 海的分类,1) 按海所处的位置,边 缘 海,2) 按其连通性,有一些海湾名为湾,实为海,如墨西哥湾、比斯开湾、孟加拉湾等。 有一些海湾名为海,实为湾,如马尔马拉海、亚速海等。,世界主要海峡,第一节 地球的基础知识 第二节 海与洋 第三节 海底地形 第四节 海陆变迁 第五节 海底矿物资源,本章主要内容,一、海岸带 二、大陆边缘 三、大洋盆地 四、大洋中脊 五、无震海岭,一、海岸带 1. 定义 海岸线:把海平面升到最高处时与陆地的交线。 为测绘,统计方便,地图上的海岸线是人为规定的。一般地图

14、上的海岸线是现代平均高潮线。 海岸带:海陆之间的界限,水位升高便被淹没,水位降低便露出的狭长地带。 组成:海岸(潮上带)、海滩(潮间带)、水下岸坡(潮下带),海岸:高潮线以上狭窄的陆上地带,仅在特大高潮或暴风浪时才被淹没,又称潮上带。 海滩:高低潮之间的地带,高潮时被水淹没,低潮时露出水面,又称潮间带。 水下岸坡:低潮线以下直到波浪作用所能到达的海底部分,又称潮下带。,2. 海岸的基本类型,1). 基岩海岸,1). 基岩海岸 特点: 由坚硬的岩石组成,它是陆地山脉或丘陵延伸入海的边缘; 地势陡峭,坡陡水深,多岛屿、礁石; 海岸分布着向海突出的海岬和深入陆地的海湾,海岸线曲折,多天然深水港湾 分

15、布: 山东半岛、辽东半岛、杭州湾以南的浙、闽、粤、桂、琼、台 利用: 天然良港、旅游开发,2). 砂砾质海岸,2).砂砾质海岸 特点: 通常为堆积性海岸; 主要由砂和砾岩组成堆积物颗粒,通常较粗; 经海水冲刷和搬运形成向海洋缓缓倾斜的沙滩,往往形成沙堤、沙坝、沙丘等 分布: 海南、广西 利用: 海滨浴场,3). 淤泥质海岸,3).淤泥质海岸 特点: 主要由粘土和粉砂等组成; 主要分布在河口或平原地区; 海岸带宽大、海岸坡度小、海岸线平直 分布: 江苏、山东(黄河三角洲)、长江三角洲、河北等地 利用: 滩涂养殖,4). 生物海岸红树林,红树林的生态特性 a.胎生现象 种子还没有离开母体的时候就已

16、经在果实中开始萌发,长成棒状的胚轴。胚轴发育到一定程度后脱离母树,掉落到海滩的淤泥中,几小时后就能在淤泥中扎根生长。未能及时扎根在淤泥中的胚轴则可随着海流在大海上漂流数个月,在几千里外的海岸扎根生长。 b.特殊根系 很多支柱根自树干的基部长出,牢牢扎入淤泥中形成稳固的支架,使红树林可以在海浪的冲击下屹立不动。 c.呼吸系统 红树林植物具有呼吸根,呼吸根外表有粗大的皮孔,内有海绵状的通气组织,满足了红树林植物对空气的需求。每到落潮的时候,各种各样的支柱根和呼吸根露出地面,纵横交错,使人难以通行。 d.泌盐现象 热带海滩阳光强烈,土壤富含盐分,红树林植物多具有盐生和适应生理干旱的形态结构。红树林植

17、物具有可排出多余盐分的分泌腺体,叶片则为光亮的革质,利于反射阳光,减少水分蒸发。,4). 生物海岸珊瑚礁,由珊瑚虫的遗骸和分泌物堆积而成,4).生物海岸,二、大陆边缘 定义:大陆与海洋连通的边缘地带,包括大陆架、大陆坡、 大陆基以及海沟与岛弧。 分类:稳定型、活动型。 1.稳定性大陆边缘(大西洋型大陆边缘) 特点:无活火山,极少地震,构造上稳定 分布:以大西洋西侧的美洲和欧洲、非洲大陆边缘较典型 组成:大陆架、大陆坡、大陆隆,海底峡谷,2. 活动型大陆边缘(太平洋型大陆边缘) (1) 岛弧亚型 岛弧:岛屿在平面分布上多呈弧形凸向洋侧。 分布区域:西太平洋,如阿留申群岛、日本群岛、琉球群岛等。

18、最大特点:一般缺失大陆隆,海沟-岛弧-边缘海盆地。,2. 活动型大陆边缘(太平洋型大陆边缘) (1) 岛弧亚型 海沟:岛弧靠大洋一侧往往发育着呈长条状的巨大凹地,深度在六千米以上。 边缘海:在岛弧与大陆之间的海域,因位于岛弧后方,又叫弧后盆地。 海沟、岛弧和弧后盆地具有伴生联系,从而构成沟-弧-盆体系。 海沟与岛弧都不在大洋盆地中间,而是在大陆边缘分布着,2. 活动型大陆边缘(太平洋型大陆边缘) (2) 安第斯亚型 分布区域:太平洋东侧的中美-南美洲陆缘。 特征:大陆架和大陆坡都较狭窄,大陆隆被深海沟所取代,形成全球高差(15km以上)最悬殊的地带。,三、大洋盆地 定义:海洋的主体,其中主要部

19、分是水深40005000m的开阔水域,占海洋总面积的45%。,深海平原 Abyssal Plain 深海盆地中最平坦的部分,坡度小于l,平均深度4877m。 海底山 Ridge 在深海平原中地形比较突出,范围又不太大的孤立高地。 海峰 Crest 有一类特别突出的海底呈锥状,且比其四周海底高1000m以上,有的隐没于水下,有的露出海面。 海底平顶山:有一部分海底山顶部被海浪作用削平。 海盆:面积大,形状多少带盆状的洼地。 海槽:长而宽,且两侧坡度平缓的海底洼地。,1.定义: 大洋底部很重要的地势特征是呈线状分布的,具全球规模的海底隆起,它像屹立在大洋底部的巨大“山脉”,延伸四大洲,连绵数万里,

20、称为洋中脊或洋脊。,四、大洋中脊,2.特点: 洋脊上有火山、地震活动,还有很高的热流值。但震源浅、强度小。,四、大洋中脊,3.范围: 北端在各大洋分别延伸上陆,南端互相连接。顶部水深大多在2-3km,高出盆地1-3km,宽数百至数千千米。面积占洋底面积32.8%,全长7万余公里,四、大洋中脊,4.中央裂谷 轴部发育延其走向延伸的断裂谷地,向下切入1-2km,宽数十至一百多千米; 海底扩张中心和海洋岩石圈增生的场所; 其上有横向断裂,如罗曼奇断裂带,大西洋脊错移1000km以上。,四、大洋中脊,五、无震海岭 1.定义: 大洋盆地中还有一些比较开阔的隆起区,高差不大,顶部有较小的起伏,没有火山和构

21、造活动,是个比较宁静的地区,称为海底高地或海底高原。若分布是呈长条状的,则称为海岭。 与大洋中脊的区别: (l)其轴部无中央裂谷; (2)无横断海岭的转换断层; (3)现代火山局限于海岭的一个端点; (4)无地震活动或仅有火山活动引起的微弱地震,2. 无震海岭实例 北太平洋天皇-夏威夷海岭 天皇海岭几乎全在水下,整体呈西北偏北向。天皇海岭在屋久海山附近发生转折,转折后的这段称为夏威夷海岭,海岭上出露的岛屿即为夏威夷群岛。,3. 成因:热点-地幔柱假说 (1)热点假说 指板块内部现代火山活动的小区域; 热点相对于地球自转轴是固定的; (2)地幔柱假说 源于地幔深处呈圆柱状涌升的热地幔物质流。 热

22、点的岩浆直接源于地幔柱。,热点处的岩浆烧穿岩石圈板块,于其表面形成火山; 先形成的火山随板块运动移出热点,停止活动成为死火山; 在后面热点处又生成新火山;形成一串沿海底扩张方分布的由新到老的死火山链; 这种火山链位于稳定的板块内部,无地震活动,往往被称为无震海岭,Maui(毛伊岛、茂伊岛),4.地幔柱一热点在研究板块运动学和动力学中的意义 地幔柱热点可作为确定板块绝对运动的参照系统; 无震海岭代表板块绝对运动的方向; 可求得当时板块绝对运动的线速度。 根据海岭上火山岩的年龄以及经过测年的火山之间的距离,以求得当时板块绝对运动的线速度。,第一节 地球的基础知识 第二节 海与洋 第三节 海底地形

23、第四节 海陆变迁 第五节 海底矿物资源,本章主要内容,一、地表形态的变化 二、大陆漂移假说 三、海底扩张说 四、板块构造学说,喜马拉雅山海洋生物的化石,一、地表形态的变化,二、大陆漂移假说,魏格纳Wegener,1,2,3,4,5,1. 大陆漂移说的证据: 古生物地理分布:有亲缘关系; 地质构造:大西洋两岸的岩石、地层和褶皱也相吻合; 古气候:两极地区有热带沙漠的征兆,而且在赤道森林中找到了冰盖。,2.大陆漂移说基本内容: 漂移层序: 轻的花岗岩(硅铝质)地壳,漂浮在较重的玄武岩(硅镁质)基底之上; 移动力: 由于地球自转离心力的作用和潮汐力的作用,到中生代之后,“泛大陆”就开始由东向西漂移。

24、,3.学说的作用: 解释大洋形成原因: 因漂移速度不同,就分裂成几块大陆,其间就形成了各个大洋。 解释山脉形成原因: 大陆漂移前缘,则受基底阻碍就被挤压,形成褶皱山脉。,4.大陆漂移说的缺陷: 着眼于地壳的水平运动 对引起漂移的驱动力论据还不够充分,1.对流说的证据:海面重力资料 2.对流说基本内容: 地幔对流 对流体被地核加热后上升到地壳下面,顺着地壳下层水平流动; 当一部分热通过地壳逐渐散失后,对流体变冷下沉,如此产生地幔对流。,三、对流说,3.学说的作用: 解释地壳水平运动: 对流体在水平方向流动时可以带动地壳底部,使地壳也跟着作缓慢移动。 解释海沟形成原因: 在大陆边缘部分,对流体下沉

25、牵动硅铝物物质下降,形成深海沟又叫地槽。 解释山脉形成原因: 当地幔上部的热流温度达到均一时,则停止对流。而被拉向深处的硅铝物质就遭到揉皱和局部熔化,此时便逐渐上升,形成山脉。 解释了地壳水平运动和升降运动的相互关系 解释了地壳运动的周期性,4.对流说的缺陷: 对大陆上各种构造形态的成因未能做出很好的解释。,1.海底扩张说证据: 洋脊两旁地磁异常正向和逆向条带是对称的; 海洋沉积物的地质年龄在洋脊两侧越远越老。,四、海底扩张说,2.海底扩张说基本内容 大洋中脊是新地壳产生地带。 洋脊带中央部位被一个坳陷很深的裂谷分成两排峰脊,而这洋脊轴部的裂谷是地壳张裂的结果。 地幔中的物质不断从这裂谷的裂缝

26、涌出来,并推动旧海底向两侧扩张,形成了新的海洋地壳。 早期形成的海底岩石圈又在海沟地方插入地下,退回地幔下部的软流圈中,被周围的高温熔化成岩浆,造成物质循环。 海底扩张的半速度,即每边的速度,每年约为 l5cm 大约每二、三亿年就使洋底岩石圈更新一次,五、板块构造学说,1.学说证据:许多学科的最新成果 2. 内容: 固态岩石圈漂浮在塑性的软流圈之上,在地球自转运动以及重力作用和热力作用的影响下,岩石圈产生断裂,遭到破坏,形成若干块体。,3. 板块的划分及特点 太平洋板块几乎全部是海洋,其余板块既包括大陆,又包括海洋。 板块的内部比较稳定,板块和板块交界的地带,地壳活动比较活跃,多火山地震。 板

27、块相向运动,碰撞挤压:相反方向运动,则张裂拉伸。,4. 大陆板块断裂形成大洋中脊,大陆板块发生深断裂,形成裂谷(如东非大裂谷,孕育新的大洋),大陆板块发生深断裂,形成裂谷(如东非大裂谷,孕育新的大洋),裂谷持续扩大,海水涌入,形成狭长的“年轻的海”(如红海),4. 大陆板块断裂形成大洋中脊,大陆板块发生深断裂,形成裂谷(如东非大裂谷,孕育新的大洋),“中年”大洋(如大西洋),比较宽阔,最初断裂处,上涌的岩浆形成典型的大洋中脊,裂谷持续扩大,海水涌入,形成狭长的“年轻的海”(如红海),4. 大陆板块断裂形成大洋中脊,第一节 地球的基础知识 第二节 海与洋 第三节 海底地形 第四节 海陆变迁 第五

28、节 海底矿物资源,本章主要内容,一、滨海砂矿 二、海底石油和天然气 三、磷钙石和海绿石 四、锰结核和富钴结壳 五、海底热液硫化物 六、天然气水合物,一、滨海砂矿 1. 分类 非金属砂矿 重金属砂矿 宝石 稀有金属砂矿 2.我国砂矿概况 我国是世界上滨海砂矿种类较多的国家之一,矿种多达60多种,总探明储量达数亿吨。具有工业开采价值的主要有钛铁矿、锆石、金红石、磷钇矿、铌铁矿、钽铁矿及石英砂等。,第五节 海底矿物资源,二、海底石油和天然气 1.石油的成因 (1) 动植物遗体被埋葬 (2) 形成有机质 (3) 有机质转变成各种碳氢化合物的混合物原始油气 (4) 原始油气迁移,遇储油岩层,形成油气藏,第五节 海底矿物资源,2.我国的海上石油概况 中国沿海有广阔的大陆架,沉积层厚达数千米,估计油气储藏量可达数百亿吨,很有希望成为未来的“石油之海”。 目前中国近海已发现的大型含油气盆地有七个,它们分别是渤海盆地、南黄海盆地、东海盆地、台湾浅滩盆地、南海珠江口盆地、南海北部湾盆地和南海的莺歌海盆地。 东海石油储量约250亿吨,按目前每年消耗3亿吨计,可用80年。,第五节 海底矿物资源,我国蕴藏石油和天然气资源的海域有:渤海、 东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