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 第二单元 8 忽必烈改制学案 岳麓版选修1_第1页
高中历史 第二单元 8 忽必烈改制学案 岳麓版选修1_第2页
高中历史 第二单元 8 忽必烈改制学案 岳麓版选修1_第3页
高中历史 第二单元 8 忽必烈改制学案 岳麓版选修1_第4页
高中历史 第二单元 8 忽必烈改制学案 岳麓版选修1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学案8忽必烈改制学习目标了解忽必烈改制的历史背景和主要内容,理解改制取得的效果及其原因。一、历史背景1原因(1)蒙古贵族对被征服地区实行残酷的屠杀政策,给中原地区带来巨大的灾难,严重阻碍了社会的发展。(2)随着蒙古汗国在军事上的扩张,蒙古贵族把游牧地区的旧俗带到中原,对中原农耕经济造成极大破坏。2条件(1)忽必烈粉碎顽固守旧派的叛乱。(2)忽必烈决心变通创新。(3)局部地区的成功实践和汉族知识分子的鼓动。深化探究材料元朝建立后,围绕采用“汉法”和“旧俗”的问题,曾有过争议,汉人学者许衡针对这一问题向元世祖(忽必烈)上疏曰:“考之前代,北方之有中夏者,必行汉法乃可长久。故后魏、辽、金历年最多使国

2、家而居朔漠,则无事论此也,今日之治,非此奚宜?”思考(1)文中的论点是什么?(2)“汉法”与“旧俗”之争的结果如何?试结合有关史实评析许衡的上述观点。答案(1)主张推行“汉法”。(2)“汉法”战胜“旧俗”。这种观点是正确的,古代北方少数民族统治者统治中原地区后,接受汉文化是其必然的选择,是实现长久统治的惟一途径,北魏孝文帝改革后的北魏社会发展等史实充分证明了这一点。概念辨析“汉法”与“旧俗”分别指的是什么?“汉法”指的是汉族先进的政治经济制度,“旧俗”指的是蒙古地区的落后的游牧文化。重点精讲忽必烈采取“汉法”是否顺利?为什么?元朝采取“汉法”有何影响?(1)并不顺利,主要是因为汉法的采用损害了

3、一部分蒙古贵族的利益,必将引起他们的反对。(2)汉法的采用使元朝的社会经济全面复苏,促进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促进了民族交往和中外交流等。归纳总结忽必烈转变立国之本的措施有哪些?(1)设立专门管理农业的政府机构。(2)保护农田,招集流亡农民,鼓励开荒。(3)大力开展军民屯田。(4)兴修水利。二、主要措施1政治方面(1)中央设置中书省、枢密院、御史台三大系统,中书省为最高行政机关。设宣政院,管理全国宗教事务和西藏地区,藏族地区正式列入中国版图。(2)地方设置行中书省,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统辖。设澎湖巡检司,管辖澎湖和琉球,加强了台湾和大陆的联系。选派赛典赤赡思丁治理开发云南行省,加强了中原

4、和西南民族的联系。在全国设通政院,建立驿站制度。2经济方面(1)确立以农桑立国的方针,加快了从游牧经济向农耕文明转变的步伐。(2)保护土地严禁蒙古贵族强占民田、废耕田为牧场。组织军民在边疆地区屯田,发展农业。(3)完善机构和法规制度中央设大司农司,专掌全国农桑水利。明确规定劝课农桑赏罚之法。颁布“农桑之制”,详细规定农业生产。编写农桑辑要等农书指导生产。3.军事方面实行兵民分治:在全国设通政院,建立驿站制度。深化探究材料一元朝疆域图思考(1)据图和所学知识,指出为巩固统一,忽必烈采取了哪些措施?(2)这些措施有何特点?为什么要采取这些措施?答案(1)在中央:设中书省、枢密院、御史台三大系统。设

5、宣政院,管理全国宗教事务和西藏地区。在地方:设行中书省,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管辖。设澎湖巡检司,管辖澎湖和琉球。派遣官吏开发云南。其他:实行兵民分治,废除世袭。设通政院,建立驿站制度。(2)特点:按照中原王朝体制的框架构建政权机构。原因:原有统治机构的落后低效与疆域的辽阔形成巨大反差。汉族地主官僚的鼓动。忽必烈认识到中原政治制度的先进。材料二忽必烈竭力维护蒙古贵族利益,实行民族分治,将元朝人分为蒙古人、色目人(除蒙古族以外的西北、西域各族人)、汉人(淮河以北原金朝境内的汉族和契丹、女真等族及较早被蒙古征服的云南、四川人等)、南人(原南宋境内的汉族和其他民族)四等。他在元大都皇宫内引种漠北“誓俭草”

6、,以“示子孙无忘草地”。思考材料说明了什么?答案(1)忽必烈竭力维护蒙古贵族的利益。(2)忽必烈在推行汉法的同时不忘蒙古渊源的心态。材料三农桑,王政之本也。太祖起朔方,其俗不待蚕而衣,不待耕而食,初无所事焉。世祖即位之初,首诏天下,国以民为本,民以衣食为本,衣食以农桑为本。于是颁农桑辑要之书于民,俾民崇本抑末。其睿见英识,与古先帝王无异,岂辽、金所能比哉?元史食货志思考(1)材料说明忽必烈确立了什么立国方针?(2)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指出忽必烈即位后在经济方面采取了哪些措施?起到了怎样的作用?答案(1)确立以农桑立国的方针。(2)确立以农桑立国的方针;保护农田,发展农业生产;建立指导农业生产的行

7、政机构和法规制度;高度重视推广先进的农业技术。加速了游牧经济向农耕文明的转变,促进了经济的繁荣。重点精讲为什么北方民族入主中原后“必行汉法,可以长久”?当时的中原实行先进的农耕经济,生产力水平要高于北方的游牧民族,他们入主中原后只有接受并采用汉法才能统治当地的先进经济和文化。归纳总结如何评价忽必烈改制?(1)忽必烈改制获得了巨大成功,在改革初期便使社会经济全面复苏。(2)在推行行省制、加强对边远地区开发管理、促进民族交往和中外交流等方面也颇多建树。(3)在中原文明基础上实现了更大范围的大一统局面,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重点精讲忽必烈改制获得成功的原因是什么?(1)加强中央集权,果断

8、地镇压了蒙古贵族的叛乱。(2)忽必烈“尽得天下豪杰而用之”。(3)在推行汉法的同时兼顾蒙古贵族的利益。(4)接受先进的政治经济制度;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同时忽必烈个人的因素也是其成功的原因之一。规律总结改革是历史发展的要求和产物。改革的目的一般是富国强兵、壮大势力、挽救危机、巩固统治、适应形势等;改革内容基本上都涉及政治制度、土地分配、赋税征收、荒地开垦、水利兴修、发展军力和废除旧俗等方面。三、改制的影响1通过制度更新,有效遏制了割据势力,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2由于建立起一套完整的富有成效的体制机构和法规制度,并且重视推广先进的科学技术,使忽必烈以农桑为立国之本

9、的国策得以充分贯彻实施,取得显著成效。3忽必烈改制获得了巨大成功。社会经济全面复苏,在推行行省制、加强对边远地区开发管理、促进民族交往和中外交流等方面也颇多建树。最终在中原文明基础上实现了更大范围的大一统局面,促进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规律总结判断一场改革是否成功的标准,关键是看其是否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是否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历史的发展。从这一标准看,忽必烈改制是成功的。1忽必烈立志变通创新的改革宣言是()A易经 B即位诏C改国号为大元 D定都燕京答案B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忽必烈改制的意志和决心。在即位诏中,他决心“宜新弘远之规”,“祖述变通,正在今日”,实际上是变法的宣言书。2元朝管辖今

10、西藏地区的中央机构是()A宣政院 B澎湖巡检司C通政院 D枢密院答案A解析宣政院元朝时管理全国宗教事务和西藏地区,澎湖巡检司管辖澎湖和琉球。为巩固统一、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在全国设通政院,而枢密院则总领全国军事。3元朝转变立国之本,重视农业发展,其中为此制定的考查地方官吏的主要标准是()A屯田多少 B编写农书C推广先进科学技术 D农桑兴废答案D解析忽必烈把农桑兴废作为察举赏罚地方官员的重要指标。4忽必烈改制的实质是封建化、汉化,在其措施中最能体现这一点的是()A任用汉人B设立中书省C农桑立国D设行省加强中央集权答案C解析“汉化”“封建化”表现在政治、经济、文化、习俗等多个方面,但主要体现在经

11、济形态上。5忽必烈改制产生的影响有()经济发展繁荣民族融合加强巩固加强统一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A BC D答案D解析忽必烈的改制在经济、政治和促进民族融合方面产生了积极的影响。6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图一张家口北元贵族墓图二农桑辑要书影材料二忽必烈即位后诏令天下:“国以民为本,民以衣食为本,衣食以农桑为本。”1263年他下令:“戒蒙古军不得以民田为牧地。”1270年又下令:“申严畜牧损坏禾稼桑果之禁。”请完成:(1)据材料一、二,“汉法”对蒙古产生了怎样的影响?(2)据图二、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忽必烈在经济方面采取了哪些措施?答案(1)蒙古族在入主中原后,吸收中原地区的先进文明,确立了以农为本的国策

12、方针,并注意农业生产技术的推广,同时蒙古族的生活习俗也深受汉族文化的影响而发生变化。(2)确立农桑立国方针,开始向农耕文明转变;保护农田,发展农业生产,建立指导农业生产的机构和制度;重视推广先进的科学技术。解析第(1)问考查从材料和图片中提取信息的能力。回答问题时要注意同教材内容的结合。第(2)问要注意对教材知识的归纳。基础达标1忽必烈当政以前,蒙古贵族普遍“视居庸(关)以北为内地”。这一现象说明()A忽必烈即位时,漠北与中原的经济文化差别不大B北方草原比中原地区发达C当时,蒙古贵族还不能正确认识中原文化D蒙古贵族不打算进军中原答案C解析“视居庸(关)以北为内地”意思是说:把北方草原看作是统治

13、的中心,言外之意就是“把中原地区看作是边远地区”。这是蒙古贵族对中原缺乏认识的典型表现。2今天的西藏和台湾在元朝时,分别由什么机构管辖()理藩院宣政院澎湖巡检司台湾府A B C D答案B解析元朝设宣政院,管理全国宗教事务和西藏地区;并首次在澎湖设巡检司,管辖澎湖和琉球,大大加强了台湾和大陆的联系。3元世祖至元年间,“家给人足”“民庶晏然,年谷丰衍,朝野中外,号称治平”,关中粟麦已“盛于天下”。元代农业发展较快的原因有()有效体制的建立法规制度的形成科学技术的推广农桑立国的实施A BC D答案D解析结合所学可知,以上四项皆是农业发展较快的原因,故均选。4忽必烈即位后诏令天下:“国以民为本,民以衣

14、食为本,衣食以农桑为本。”这一方针标志着元朝国策逐渐转变为()A改行“汉法” B工商立国C游牧经济 D农耕文明答案D解析忽必烈改制主要是学习汉族的先进文化,而当时中原地区主要是以农业为主的汉族文化,即农耕文明。5忽必烈确立了“国家当行汉法”的治国方略,即汗位前后他的主要措施有()保护临安等城市,使之不毁于战火废除州县官世袭、释放大批奴隶粉碎顽固派的挑战坚持重用汉官、改行汉法A BC D答案A解析题中所述内容均是忽必烈“国家当行汉法”的治国方略的主要措施,故选A。能力提升6.右图为元世祖出猎图。在他统治时期,元朝政府能够对辽阔的疆域进行有效统治的主要原因是()A在中央设中书省作为全国最高行政机构

15、B设宣政院管理西藏行政事务C设澎湖巡检司,管辖澎湖和琉球D建立行省制度,委派官吏进行管理答案D解析元朝在地方设置行中书省,加强了对辽阔疆域的有效管辖。7从根本上讲,元朝能统一中国并维持统治近百年的原因是()A蒙古族善于骑射,军事力量强大B成吉思汗、忽必烈等君主善于谋略,统治经验丰富C重用“汉人”“汉法”,接受先进社会经济意识形态D推行民族分化政策答案C解析元朝能够统一中国并维持近百年统治的主要原因是顺应历史发展潮流,改变本民族的落后状况,用汉族先进的制度和生产方式治理全国。即C项所述。8元初统治者认为“汉人无补于国,可悉令空其人以为牧地”,但后来又不得不采用“以农桑为急务”的政策,这反映的本质

16、问题是()A统治者重视缓和阶级矛盾B统治者重视缓和民族矛盾C统治者重视调整政策、发展经济D落后的征服民族最终为被征服者的较高文明所征服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材料阅读和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的能力。通过材料的信息可知,元初统治者把汉人居住区皆变成牧地,取消农业生产,从“不得不”可判断元初统治者的做法不可取,执行不下去了,所以改为“重视农桑”,故从本质上就是落后的以牧业为主的民族的生产方式和较高文明的中原地区的一个比较,所以选D项。9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元朝初年,一位蒙古贵族奏曰:“汉人无补于国,可悉空其人以为牧地”。元史材料二世祖皇帝自建元中统以来,始采取故老诸儒之言,考求前代之典,立朝廷而建官府,辅相者曰“中书省”夫外之郡县,其朝廷远者,则镇之以行中书省经世大典叙录官制材料三世祖即位之初颁农桑辑要之书与民,俾民崇本抑末中统元年(1260年)命各路宣抚司择通晓农事者,充随处劝农官巡行群邑,察举勤惰元史食货志农桑请回答:(1)材料一反映了什么观点?从材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