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科学观与科学方法论.ppt_第1页
第二章 科学观与科学方法论.ppt_第2页
第二章 科学观与科学方法论.ppt_第3页
第二章 科学观与科学方法论.ppt_第4页
第二章 科学观与科学方法论.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二章 科学观与科学方法论,胡振亚,本章学习要点 学习目的:了解科学在人与自然关系中的地位和作用,把握科学的本质和特征及其活动过程,培养现代科学意识。 学习内容: 1、从本体论和认识论的角度看待科学的一般本质和特征,科学发展的一般规律和动力; 2、从方法论的角度理解把握科学活动的过程。,本章学习内容 第1节 科学观 1、“科学”观念形态的演变 2、科学的本质 3、科学的特征 4、科学的分类 5、科学发展的动力 第2节 科学方法论 1、科学问题的提出 2、科学事实的获取 3、科学抽象与科学思维 4、科学假说的形成 5、科学理论的创立,第一节 科学观 1、“科学”观念形态的演变 2、科学的本质 3

2、、科学的特征 4、科学的分类 5、科学发展的动力,1、“科学”观念形态的演变 科学是人类在认识天然自然的过程中对天然自然规律的把握,科学属于“人化自然”的领域。 传统上,科学被理解为“静态的知识,学问”。就当代的科学形态而言,科学并非一般的自然知识,而是从16、17世纪以来形成于欧洲的一种特定的认识形态,包含着对事物的特定看法、处理问题的特定方法、知识创造的特定机制。它为人类规定了如何看待自然、研究自然、征服自然和改造自然的方式。 把西方的Science翻译为“科学”的是日本的福泽谕吉于1972年完成的,他将“科学”理解为“一科一学”,主要是认识到当时西方的“Science”都是“分科之学”。

3、中国的康有为于1893年将日本学者的翻译方法引进到中国。 中国古代科学被称为“格致之学”。,2、科学的本质 马克思曾经对近代科学的本质进行了综合的、动态的哲学分析。他从以下几个方面指出了近代以来科学的本质。 (1)科学是人对自然界的理论关系和实践关系。 (2)科学是社会和精神领域的劳动。 (3)科学是生产力。 (4)科学从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两个层面体现出其社会价值。,(1)马克思认为,科学同工业一道,是“人对自然界的理论关系和实践关系”。人类自古以来就在与自然接触的过程中获得了对自然界的认识,并随着实践的发展将这些经验知识理论化,从而最终形成了科学知识。与此同时,从近代科学兴起之后,人类就将这

4、些科学知识用来进一步地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使科学知识获得了实际的价值。这表明人在自然界面前并不是完全被动的,而是可以通过科学和工业对自然界进行能动的认识和改造。 (2)马克思指出,科学也是一种劳动,是属于社会和精神领域的劳动。科学作为一般的劳动,属于“精神生产领域”,而科学技术作为一种社会劳动,是“一切科学工作,一切发现,一切发明”。,(3)马克思指出,科学同技术一样,已经成为一种生产力。随着现代工业将自然力和自然科学并入生产过程,大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而随着现代工业的发展,“现实财富的创造较少地取决于劳动时间和已耗费的劳动量,较多地取决于在劳动时间所运用的动因的力量,而这种动因自身它们的巨大

5、效率又和生产它们所耗费的直接劳动时间不成比例,相反地却取决于一般的科学水平和技术进步,或者说取决于科学在生产上的应用。” 由此形成的就是“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著名论断。 (4)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科学的社会作用表现在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两个方面。科学是人类知识体系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因而构成了社会的精神财富;同时,科学作为生产力的要素被用于创造物质财富,因此科学本身成为那些发展科学的人、组织和国家的致富手段。,3、科学的特征 根据对科学本质的理解,可以得出科学的如下特征: (1)科学是一种理论化、系统化的知识体系; (2)科学又是产生知识体系的认识活动; (3)科学是一种文化现象; (4)科学是

6、一种社会建制。,第一,科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知识体系。“科学是以范畴、定理、定律形式反映现实世界多种现象的本质和运动规律的知识体系。”因此,科学具有理性和可证实性的特征。 第二,科学是产生知识体系的认识活动。科学的任务就是发现事实,揭示客观事物的规律性。因此,科学是具有探索性的、创造性的社会劳动。,第三,科学是一种文化现象。从人类文明史和科学的发展历史可以看出,科学作为一种特殊的知识生产方式和精神创造方式,是人类文化中最活跃、最重要的组成部分。科学既具有不同于其他文化的性质和价值,同时科学又扎根于文化之中。 第四,科学是一种社会建制。早期的科学只是单纯的认识自然,是属于科学家个人的行为。随着近

7、代科学的诞生和科学潜在应用价值的出现,科学开始出现组织化和社会化,企业、集团、国家乃至国际间合作的科学研究逐步增多,科学研究之外的社会因素直接或间接地介入到科学研究中来。为了更好地管理和协调科学研究的进行,科学逐步成为一种社会建制,用社会的组织形式来协调科学活动,使科学研究带有明显的社会色彩。,此外,科学还具备一些其它特征: 第一,科学作为对自然规律的客观反映,决定了其客观性和实证 性的特征; 第二,科学又是一种探索性和创造性的活动; 第三,科学认识是由一个从感性经验到理性分析的过程,又决定 了科学具有理性和系统性的特征; 第四,科学是一种特殊的思想形态,具有通用性和共享性,科学 无国界; 第

8、五,科学作为生产力,还只是知识形态的一般生产力,还不是 现实的生产力。,4、科学的分类 科学是一种理论化、系统化的知识体系。对科学体系的把握需要了解科学的分类。科学门类众多,需要按照一定的原则和标准来划分。,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提出以人的活动作为科学分类的原则,把科学分为: (1)研究人类纯认识活动的学问理论的科学(数学、自 然哲学); (2)研究人类行为的学问实践的科学(伦理学、政治学、 经济学、战略学); (3)研究人类制作活动的学问创造的科学(如诗学)。,近代英国哲学家F培根以人类理性形式为原则,把科学分为三类: 1、记忆的科学历史学、语言学等; 2、想像的科学诗歌、小说、艺术等; 3、判

9、断的科学人的哲学、自然的哲学、上帝的哲学。其中 自然哲学又包括物理学、数学、气象学、植物学、化学、冶 金学等。,法国哲学家圣西门提出以研究对象作为分类原则,把自然现象分为天文现象、物理现象、化学现象和生理现象,相应的有天文学、物理学、化学和生理学的划分。,19世纪,恩格斯在全面总结19世纪自然科学的基础上,又批判的继承了历史上合理的科学分类思想,创立了以自然界物质运动形式进行科学分类的理论。 机械运动(力学) 物理运动(物理学) 化学运动(化学) 生命运动(生物学) 恩格斯把客观性原则与发展原则有机结合起来进行科学分类的方法,对现代自然科学的分类,尤其是基础科学的分类仍具有指导意义。,现代自然

10、科学已经形成了内容丰富多样、门类齐全、结构完整的庞大体系,科学分类任务艰巨而复杂,并且有争论。其中一门意见是从各门学科的研究对象、目的和功能出发,把整个自然科学分为基础科学(或基础理论科学)、技术科学(或技术基础科学)和工程科学(或工程应用科学)三类。,5、科学发展的动力 对于科学的发展方向、动力以及成长速度的研究,有两种不同的观点:一条是所谓的“内在主义”,它特别强调科学的“自主性”,认为外部社会条件对科学发展不起作用;另外一种是所谓的“外在主义”,认为科学活动决定于科学之外的社会经济因素的推动和影响。两种观点都有片面性。 作为科学观,我们首先应该认识科学发展的内在机制和动力。,1)科学实验

11、与科学理论对科学发展的促进 2)科学的分化与综合 3)科学的继承与创新 4)不同学术论点的论争,1)科学实验与科学理论对科学发展的促进: (1)科学实验是科学理论建立的直接来源。科学发现的获得,科学 理论的建立,离不开科学实验; (2)科学理论又是科学实验的先导。没有理论或者科学假说指导的 实验,几乎不可能。如法拉第电磁感应的实验,来自“转磁为 电”的理论预言,而1888年赫兹的电磁波发现,又来自法拉第 的电磁理论; (3)科学实验与科学理论相互依存、相互作用,推动科学认识由低 级到高级发展,呈现一种相互引导、交互上升的过程。,科学实验与科学理论关系的辩证认识 科学实验和科学理论相互作用的本质

12、表现为不平衡性:科学实验受到理论的指导,但实验结果却有可能超前于理论;科学实验是科学理论形成的基础,但理论也可能超前于实验。因此,在认识论的意义上讲,科学研究工作中要兼顾实验和理论两个方面,并注意到二者的不平衡性,从而更有利于科学探索。,2)科学的分化与综合 科学的发展还体现在科学的分与与科学的综合这一矛盾对立统一之中。 科学的分化即科学学科的专门化,从原来的学科中逐步分离出分支学科和相关学科,新学科研究对象范围变小,认识层次更深入,从而使得科学向纵深发展。它包括纵向分化、横向分化、交叉分化等多种形式。 科学的综合即科学的整体化,是在科学分化的基础上,根据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及其共同特征,而形成

13、了具有新的性质和内涵更加丰富的学科。它包括学科的移植、学科的渗透与交融、多学科交叉、普遍性的综合等多种形式。,科学分化与科学综合关系的辩证认识 科学的发展是一个学科不断分化和不断综合的过程,它们相互对立、相互结合和相互转化,构成科学自身的内部矛盾运动,是科学发展的一种重要形式。从认识论的意义上讲,在科学工作中要充分注意到学科分化与综合的关系,一方面要有知识的专门化,不能只是大致上精通基本常识而缺乏特长;另一方面又要不局限于狭隘的专业领域,要充分注意到知识的综合性。,3)科学的继承与创新 科学的发展还体现在科学的继承和创新这一矛盾的对立统一之中。自然科学总是不断通过创新而发展,但继承性也是科学知

14、识的突出特点,正是由于继承性,科学才会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的进步。在认识论的意义上,要辩证看待继承和创新的关系,即“继承要有重点,创新要有突破口”。,4、不同学术论点的论争 学术论争有利于加深人们对科学问题的深入思考,激发科学思想,提出更为具体和深刻的科学理论,从而使得科学理论不断完善,促进科学发展。在认识论的意义上,要辩证看待科学论争的意义。学术上的是非从根本上说不是靠论争而是靠实践来解决的。要把学术论争和科学实验有机结合起来。,科学哲学中关于科学发展动力的论争 关于科学发展的动力,在科学哲学上还存在诸多论争,提出了不同的科学发展模式,如逻辑实证主义的累积渐进的科学发展模式、逻辑证伪主

15、义的理论证伪与替代的科学发展模式,历史主义的以“范式”为核心的科学发展模式。 尽管关于科学发展的看法不一,甚至有的走向极端,但是可以从中看出科学的本质:它不仅仅是静态的知识体系,更是一种社会实践活动;科学理论不仅仅是真理,而且还是绝对真理与相对真理的统一;人们对科学的认识是在不断向前推动的。,第2节 科学方法论 本节目的:从方法论的角度考察科学活动的过程。作为一个完整的科学活动过程,其包括5个方面的问题。 1、科学问题的提出 2、科学事实的获取 3、科学抽象与科学思维 4、科学假说的形成 5、科学理论的创立,1、科学问题的提出 (1)科学研究从问题开始 科学研究作为一项创造性活动,它的逻辑起点

16、在哪里?这是从事科学研究活动首先应明确的方法论问题,也是致力于科学方法论研究的科学家和科学哲学家们感兴趣并长期争论的问题之一,其中最典型的就是“科学始于观察”和“科学始于问题”的论争。,科学始于观察 这种观点认为,科学科学始于观察,尤其是客观中立的观察,由观察导致问题,经观察形成理论,而不应是问题引导观察,不应是理论渗入观察。 科学始于问题 这种观点认为,科学研究的实质就是科学家发现并解决问题的过程。尽管通过观察可以引出问题,但观察过程总是要渗透、伴随着预设的问题,观察总是要有选择的,它需要一个挑选出来的观察对象,观察首先要明确观察什么以及为什么观察,漫无目的的观察实际上是不存在的。,(2)科

17、学问题的意义: 科学问题规定着科学研究的内容、方向、途径、方法和手段,决定着科学研究的结果和价值。科学研究总是以提出问题开始,并以解决问题告一段落。 爱因斯坦:“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也许仅仅是一个数学上的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却需要有创造性的想像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3)科学问题的来源 科学事实和已有理论的矛盾产生科学问题; 现代物理学革命源于经典物理学难以解释19世纪末、20世纪初不断涌现的实验现象和事实,如“黑体辐射”带来的“紫外灾难”、“麦克尔逊莫雷试验”关于“以太”存在的否定结果等与经典物理

18、学的相关概念相矛盾,正是在解决上述问题的过程中导致了量子物理学和相对论的产生,并由此引发了物理学革命。, 科学理论内部的逻辑矛盾产生问题; 在18世纪中叶以前,热学还没有区分“温度”和“热”这两个概念,人们把温度计的读数称为热量,造成很大的混乱。18世纪下半叶,英国科学家布莱克澄清了上述概念,从而奠定了热力学的基础。许多重大的科学进步都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一个领域的理论在概念上的含混性的认识以及其后对它们作出的改进。,不同学科或不同学派的理论之间的矛盾产生科学问题; 在19世纪达尔文的进化论揭示了生物进化是自发地从无序到有序的过程,这意味着发生着熵减少的过程;而热力学第二定律却表明孤立系统的演

19、化过程却是从有序到无序的熵增过程,在这两种理论之间无法作出统一的说明。解决这一矛盾导致了普利高津的耗散结构理论的建立。,从寻求事实之间的联系发现问题;或者说,经验事实积累到一 定程度时寻求对经验事实的统一解释而产生的科学问题; 经验事实积累到一定阶段,就会提出如何统一地对这些现象及内在联系进行解释的问题。这类问题的提出常常会使科学从经验阶段进入到理论阶段,从而带来科学的真正进步。例如,元素周期律的发现、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的发现等都是建立在这类问题之上的。,社会需求产生科学问题。 来自于生产的需要、社会生活与健康的需要、军备和战争的需要等可以提出种种实用性或技术性的问题,经过抽象、转化,可以成为

20、科学研究的问题。例如,当代工业对环境污染严重,威胁着人类的健康和安全,于是,就向科学提出如何进行环境保护、保持生态平衡的问题。正如恩格斯所说:“社会上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4)选择科学问题(科研选题)的原则: A、需要性原则或价值原则:科研选题必须要满足社会需求和科学理论自身发展的需要,选题要有价值,这既是科学发展自身的要求,也是科学对社会的责任。 B、创新性原则:创新性原则是指选出的课题应是前人未曾提出或没有解决的问题,并预期能从中产生出创造性的科学成果。创新的成果可以是概念和理论上的创新、方法上的创新、应用上的创新。 C、科学性原则:科研选题

21、应以一定的科学理论或科学事实为依据,把课题置于当时的科学背景之下,使之成为在科学上可以成立和可以探讨的问题。 D、可行性原则:可行性原则要求所选择的课题要与自己的主客观条件相适应,即根据自己已经具备的或经过努力可以具备的条件进行选题。,2、科学事实的获取 在科学问题的基础上,科学研究的第二步则是获取科学事实。 (1)什么是科学事实 (2)科学事实的获取途径,(1)什么是科学事实? 指人们对所观察到的客观存在的事件、现象和过程作出的真实描述,作为观察和实验的结果反映到人们的意识中。科学事实来源的基础是自然界的客观事实。科学事实不同于经验事实。,科学事实的特征: (1)科学事实不是科学理论,而是特

22、殊的单称陈述:科学事实是对特定观察的纪录,所以它本身是用单称陈述表达的,不应包括演绎推理的成份。 (2)科学事实具有客观真实性与可靠性:科学事实应该经过直接观察或实验被检验为是可靠的,可重复可重现的;或者在观察实验的基础上通过严格逻辑推演证明其合理性,在事实的来源上保证其客观性。 (3)科学事实具有理论上的相关性:科学事实总是与一定的理论和语言相关联,因此科学事实也是一种认识形式,具有明显的理论和思维的特点。,(2)科学事实的获取途径:观察和实验 观察的地位和作用:科学观察是在自然发生的状态下,有目的、有计划、有选择地感知研究对象,进而获得科学事实的研究方法。观察方法作为一种最基本的科学研究方

23、法,在科学研究活动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首先,科学观察有助于研究课题的形成。其次,探索性的观察有助于科学假说的建立。它可以为科学假说的提出提供第一手的原始材料。第三,观察可以为检验科学假说和科学理论提供事实根据。,实验的地位和作用: 科学实验是人们根据一定的科学研究目的、运用科学仪器或设备等物质手段,在人为控制或模拟研究对象的条件下,获得科学事实的基本方法。实验是检验在科学认识中获得的各种假说的真理性的标准,是证实科学知识的手段,也是获得新假说、新理论的直接来源。与观察方法相比,科学实验是在人为控制的条件下去观察研究对象,因此,能获得更精确的科学事实,而且更具主动性。可以说,观察仅仅是搜

24、集自然界呈现给我们的东西,而实验则是人们主动地从自然界中索取所期望的东西。因此,与观察方法相比,在科学事实的获取中实验方法更具优越性。,(1)可以有意识地简化或纯化研究对象 ;(排除研究对象中偶然和次要因素的干扰) (2)可以有意识地强化和激化研究对象;(如超高温,超高压,实现自然条件下无法实现的特殊条件) (3)可以再现、加速、延缓或模拟研究对象;(将复杂的自然现象转化为最有利的条件进行研究 ) (4)是一种经济可靠的认识和变革自然的方法。(实验方法相对于真实的生产实践来说,规模较小、周期较短、费用较小,即使出现多次失败,造成的损失一般也能够承受。同时,实验对环境及人身安全产生的影响也比在生

25、产过程中易于控制),3、科学抽象与科学思维 有了科学事实的获取,需要对科学事实进行整理,这就涉及到科学抽象和科学思维问题。 (1)科学抽象与科学思维的意义 (2)何谓科学抽象 (3)科学抽象的构成 (4)科学思维的构成,(1)科学抽象与科学思维的意义: 科学作为系统化、理论化的知识,需要从观察、实验的感性认识阶段上升到理性认识阶段。在具体的科学研究过程中表现为从收集感性材料阶段进入到整理和加工科学事实阶段。科学抽象和科学思维,就是运用理性整理和加工科学事实的基本手段。 (2)何谓科学抽象? 所谓科学抽象就是在思维中对同类事物去除现象的、次要的方面,抽取共同的、主要的方面,从而做到从个别中把握一

26、般,从现象中把握本质的过程。,3)科学抽象的构成 a. 科学概念 b. 科学符号 c. 思想模型与理想实验,(4)科学思维的构成 科学思维包括逻辑思维和非逻辑思维 逻辑思维是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运用概念、判断和推理等形式对客观世界的间接的、概括的反映过程,它的重要特点是在思维中遵循一定的思维规则。归纳、演绎、类比是在科学研究中可以遵循一定的思维规则的最常用的逻辑思维方法。,非逻辑思维方法:不受固定逻辑规则约束的思维形式。科学研究中人们并不完全按照规则的逻辑程序进行思考,有些情况下尤其是在新思想的产生过程中完全不受固定的逻辑规则的约束,思考者主要运用直觉、灵感和想象等手段来触发新思想、新意象的产

27、生。 直觉和灵感的特征: (1)认识发生的突发性。直觉和灵感都是认识主体在特定的状态下突然产生的随机过程; (2)认识过程的突变性。直觉和灵感产生的过程是一种逻辑上的跳跃,是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突变; (3)认识成果的突破性。直觉和灵感能打破常规思路,突破思维定势的约束,是突破性创造的重要思维形式。,对待直觉和灵感需要注意几个问题: 第一,要充分重视灵感和直觉。直觉和灵感是科学发现中产生新思想、新概念和形成新假说、提出新模型的基本途径之一。 第二,尽管直觉和灵感的出现具有突发性或偶然性,但却具有基础,其得益于科学研究主体在科学研究过程中的经验和知识的积累、潜意识和显意识的相互贯通以及丰富的情感

28、因素等。 第三,尽管直觉和灵感在科学研究中具有重要的作用,但并不意味着靠直觉灵感获得的认识结果完全可靠,它仅仅为科学研究提供了线索或假定,还需要通过经验证明和逻辑的分析使其成为可靠理性的形式。,4、科学假说的形成 (1)建立科学假说的意义 (2)科学假说的形成方式 (3)建立科学假说的方法论原则 (4)科学假说的检验,(1)建立科学假说的意义: 科学认识的目的是获得对于客观世界的现象及其规律性的认识,在对感性材料进行思维加工所获得的成果首先以科学假说的形式存在,科学假说经过严格的逻辑检验和反复的实验检验,才有可能上升为理论。而科学假说是根据已知的科学事实和科学原理,对所研究的自然现象及其规律性

29、提出的一种假定性的说明和推测,是自然科学理论思维的一种重要形式。,(2)科学假说的形成方式 A、通过类比和模型形成科学假说。运用类比方法建立科学假说,是根据所研究对象与已知的事物之间的相似性,将未知的对象与已知事物进行比较,在对已知事物的深刻认识基础上通过联想推断未知的对象的性质或规律,在这一过程中,已知事物便成为研究所依据的模型。 B、通过溯因推理(猜想、试错)形成科学假说。溯因推理就是一种从有待解释的观察事实出发,利用背景知识和试探性构思,追本溯源寻求和选择最有可能成立的假说的一种方法。,(3)建立科学假说的方法论原则 A、解释性原则。科学假说要能够解释新出现的事实,而如果一个假说只能够解

30、释新出现的事实而与已知的事实相冲突,则假说需要修正或放弃。 B、相容性原则。科学假说不应该与已经受到检验的理论相矛盾 C、可检验性原则。科学假说必须能够接受观察或者实验的检验,以证明其真伪,(4)科学假说的检验 科学假说转化为科学理论的基本条件是其能够经受住科学实践的检验。 科学假说检验的分类:逻辑检验与实践检验,逻辑检验主要是对假说进行逻辑合理性的分析,主要内容包括: 第一,假说的逻辑完备性。即假说中的概念是否具有清晰性与简单性,概念与判断、原理与推理之间有无矛盾,前后是否一致; 第二,假说的逻辑的简单性。即假说与其所代替或竞争的原有假说或理论相比,在基本假设上是否更简单明了; 第三,假说的

31、解释能力。即所提出的假说与其所替代的或竞争的假说或理论相比是否解释了更多的科学事实,能否预见更新的事实。通过上述逻辑分析能够说明假说在逻辑上的合理性以及解说在解释力上的优越性,从而做到对假说进行初步筛选的目的,但并不能以此判断假说的真伪,作为检验假说真理性的标准是科学实践。,实践检验是用观察和实验的方法直接对假说的内容及的真伪进行判定。一般分为直接检验和间接检验两种类型。 直接检验是通过观察和实验的方法直接验证假说的内容,对于单称陈述形式的科学假说一般通过观察实验的结果就可以对其作出有说服力的判定。但是科学假说作为科学的理论形态一般是以全称判断的形式出现的,是关于一类事物及其现象的本质的普遍性

32、的陈述,无法通过观察和实验直接检验,通常只能对假说演绎出的若干推论进行检验,即检验假说的蕴含的间接的形式。,5、科学理论的创立 (1)科学理论的结构 (2)建立科学理论的原则 (3)科学理论的评价标准及原则,(1)科学理论的结构 科学理论就其内容而言,是人们借助抽象思维把握的关于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性的认识,这也就决定了科学理论从逻辑形式上,应该由概念、推理、判断等部分组成。 科学理论的体系结构构成: (1)事实科学理论首先应当建立在客观事实之上; (2)基本概念这是从客观事实和科学实验中提炼、抽象出来的,是科学理论得以建立的基础; (3)原理和定律这是通过逻辑的或非逻辑的方法提出来的有关基本概

33、念之间的关系,是事物得以遵从的规律,是科学理论体系的基本内容; (4)结论这是在事实的基本上,从科学的基本概念出发,遵照科学的原理和定律,逻辑地导出的结果,并且可以与与实验事实相比较。,表述科学理论的方法 公理化方法。这种方法首先产生于数学,欧几里德几何学体系是第一个古典的公理化体系。欧几里德在几何原本中以23个定义、5条公理为出发点,推演出467个数学命题,将古代关于几何学的知识系统化为一个逻辑上完美、严密的体系。,科学理论公理化应该遵循的原则 (1)无矛盾性:这就是说,从公理系统的公理出发,所得出的结论不能相互矛盾。 无矛盾性决定了理论体系的真实性; (2)完备性:这就是说,所选定的公理应当是足够完善的,系统中的任何定理均可由这几个公理推导出来。 完备性决定了理论系统的严谨性; (3)独立性:这就是说,公理系统中的任何一个公理都不能由其他公理推导出来。如果某一公理可以从其他公理推导出来,那么,这个公理就没有独立存在的必要,它只是一般的定理。 独立性决定了公理系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