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山那样思考教案(开课用)_第1页
像山那样思考教案(开课用)_第2页
像山那样思考教案(开课用)_第3页
像山那样思考教案(开课用)_第4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像 山 那 样 思 考一、 导入: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篇新的文章像山那样思考,题目是像山那样思考,但其实这种思考是由一种动物引起的?狼(板书),看见过吗? “狼”在你一贯的印象中是怎样的?(鄙薄、厌恶、憎恨、诅咒)我们现代汉语中也有一些词语是与“狼”有关的,比如说?(“狼心狗肺”、“狼子野心”、“狼吞虎咽”、“鬼哭狼嚎”、“狼狈为奸”、“狼狈不堪”、“狼心狗行”、“狼奔豕突”“引狼入室”、“披着羊皮的狼”、“子系中山狼,得志便猖狂” 红楼梦,形容迎春的丈夫孙绍祖的等)可以说,人们自古就是敌视狼,几乎所有的人都对狼有一种天生的厌恶和憎恨的情绪。到了近现代,随着枪械和毒药的成功研制和批量生产,狼更

2、是遭受到了灭顶之灾。但是,大家是否思考过这样一个问题,当狼在草原上消失,这个没有狼的世界会怎样呢?人们没有了厌恶和憎恨,这个世界是不是会变得更加美好呢?今天就让我们“像山那样思考”,换一个角度去认识大自然的狼,或许我们会有一种深刻的感悟。(补充:狼奔豕突:狼和猪东奔西跑,比喻成群的坏人乱窜乱撞。狼烟四起:四处有报警的烽火,指边疆不平靖。引狼拒虎:比喻引进另一种恶势力来抗拒原来的恶势力,其祸患将更甚。狼前虎后:前门赶走狼,后门来了虎。比喻坏人接踵而来。狼心狗行:心肠狠毒贪婪,行为卑鄙无耻。狼子野心:比喻凶恶的人用心狠毒。狼狈为奸:互相勾结做坏事。)二、鉴赏过程#1开篇一声狼的“嗥叫”首先传入我们

3、的耳朵,这声“嗥叫”有点特别,因为它饱含着丰富的情感。齐读第1小节,找一找,哪些词语能够反映出这些情感或者特点。读的时候要注意读出这些情感来。(“深沉的”“骄傲的”“不驯服的”“对抗性的”)它是在快乐地歌唱吗?(不是)那是在?(“悲鸣”)你觉得狼在什么情况下会发出这样蕴含着丰富情感的“悲鸣”,(引发学生思考,被捕杀,引起#2)生命受到威胁,它“不驯服”“对抗性的”,这些我们可以理解,但是为什么是“骄傲”的呢?(“是对世界上一切苦难的蔑视情感的迸发”)这就让我想到了之前大家向我推荐的一部同样是与狼有关的长篇小说,姜戎的狼图腾中的一句话:“狼是宁死也不愿受辱的硬汉”。小结:在作者笔下,狼拥有这样的

4、意识,那就是自己也是荒原、山林的主人之一,它也有生存在荒原、山林之中的权利。但是,随着人类的日趋强大,它们的生存权利受到了严重挑战。面对这种挑战,它敢于对抗,绝不驯服;面对遭受人类灭绝性屠杀这样的苦难,它们敢于蔑视,绝不屈服。#2-3那么,这一声狼的嗥叫,究竟引起了哪些对象的注意?这些对象可分为几类?他们对这一狼嗥的反应分别有什么特点?提示:1找标志性的词语(“只有山”) 2找关键语句:筛选信息,要心细如发,尤其要注意是否有隐蔽性的信息存在。(一类:鹿、松林、郊狼、牧牛人、猎人)他们的反应有什么共同点?(从自身利害考虑从狼的嗥叫中听出“明显而迫近的希望和恐惧”)(另一类:“只有”山)与上一类有

5、什么不同?(“更加深刻”、“长久”、“客观”)小结:之所以“这个含义只有这座山自己才知道,”是因为“只有山长久地存在着,从而能够客观地聆听狼的嗥叫”。“这个含义只有这座山自己才知道”,为了强调这一观点,在第3小节中有一个句子与这句话相呼应,把它找出来,哪句话?(“山对狼怀有一种秘密”)#4-6这个“隐藏着的更加深刻的含义”,这个“山对狼怀有的一种秘密”,请问作者是否已经认识到?(已经认识)之前是否认识到?(没有)看来“我”对狼的认识先后发生了变化,具体发生了哪些变化?“我”是如何逐步认识到“山对狼有一种秘密的看法”的?1、下面请同学们仔细阅读文章四、五、六自然段,划出表示作者对狼的看法或感情发

6、生变化的语句,概括说说作者对狼的认识先后发生了哪些变化?为什么会发生这些变化?2、对狼的认识经过了这么几个阶段(一) 觉得狼是有害的,欲除之而后快原因(文中关键句):“在那个年代,没有人会放过打死一只狼的机会”“那时,我总是认为狼越少,鹿就越多,因此,没有狼的地方就意味着是猎人的天堂。”注意第一句中用的是“没有人”,表明什么?(这表明这是当时的一种普遍的认识,而非个别人的看法。我随波逐流,受社会大环境的影响,肆意猎杀与破坏)那时的我,打死一只狼是不是一件需要深思熟虑反复挣扎徘徊犹豫痛苦不堪的事情?(不是)何以见得?(“在一秒中之内”时间短,不假思索,已经习惯“过度的兴奋”“不动扳机就感到手痒”

7、,麻木,理所当然。)加深感受并借鉴这种形象化的写法。人为什么那么厌恶狼,非要置之于死地?体现了人类对自然的什么态度?明确:觉得狼是有害的,欲除之而后快。人类对狼的敌意和偏见,狼对人类的利益构成威胁,那么“顺我者昌,逆我者亡。”体现了人类对自然的主宰。(二) 对其产生同情怜悯之心但是现在,作者的这种认识发生了改变,何以见得? (“我自己对这一点的认识,是从我看见一只狼死去的那一天开始的”)是什么让作者有了这样的改变?是不是一个人闷在家里天天对着天花板冥思苦想得出的结论?(不是)哪一刻?哪一场景触动了作者的心灵?(“闪烁着的,令人难受的,垂死时的绿光”)狼的原始生活状态是怎样的?(#4齐读,感受画

8、面的温馨和谐)加入人以后狼的生活状态是怎样的?(#5“当我们的来复枪静静的岩石中去。”)当我“看见在它眼中闪烁着的、令人难受的、垂死时的绿光”时,作者察觉到了什么?意识到了什么?(“我察觉到,而且以后一直是这样想,在这双眼睛里,有某种对我来说是新的东西”我感到,无论是狼,或是山,都不会同意这种观点。) “这种观点”是什么观点?(必须杀死狼的观点)“新的东西”与前文哪些语句是一致的?(山的“秘密的看法”和“隐藏的含义”)山的“秘密的看法”和“隐藏的含义”究竟指什么?让我们再来看看姜戎狼图腾中的两句话,也许这两句话能帮助我们更加接近真相。“我也打狼,可不能多打。要是把狼打绝了,草原就活不成。草原死

9、了,人畜还能活吗?” “所有人的祖先都是猎人,猎人是人类在这世界上扮演的第一个角色,也是扮演时间最长的一个角色。”#7-91、作者原本认为“没有狼的地方就意味着猎人的天堂”当人们一个州接一个州地消灭了它们所有的狼后,天堂出现了么?出现了什么情况?哪个小节告诉了我们失去狼的结果?(第7小节)读这个结果的时候,我们应该以一种什么样的语气来读?(悲伤的、痛心的、痛惜的、后悔的)齐读#7,注意读出这种语气。 这段文字,作者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排比、比喻),可见作者语言的还有讲到结果的文字吗?(“疲惫了的草原,可能在几十年里都得不到复原。”)为什么说狼消失了,草原得不到复原呢,狼与草原什么关系?(生物

10、链:狼少鹿多草光食草动物的灭亡山秃)于是大自然会报复人类,于是“有了尘暴,河水把未来冲刷到大海去。”这句话什么意思?(人类将不再有未来!)你能感受到自己身边的生态环境在遭到破坏吗?你有什么切身的感受吗? 为什么“人类将不再有未来”,第9小节中的哪一句话可以概括人类遭到自然报复的根本原因?“他不知道像山那样去思考。”人类是怎样思考的,山又是怎样去思考的?#101、我们现在从事的一切其目的是什么?如何看待这一目的?提示:找出相关语句,揣摩关键词(如:“这一时代的”“不过”等)(我们“为安全、繁荣、舒适、长寿和平静而奋斗”,)这本身有错吗?(本身并无什么错误,而且也应该考虑这些,)那文章的题目就应该

11、是“像我们那样思考”,为什么是“象山那样思考”?两者的区别在哪里?(我们仅仅着眼于我们自身而不顾及其他,仅仅着眼于现在而不顾及长远,)何以见得?(“这一时代的和平”“太多的安全可能产生了长远的危险”)什么意思?(人们只顾眼前暂时的利益,却带来了长远的危害。)恩格斯说过一句话“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我想表达的也正是这个意思吧。2、“这个世界的启示在荒野”,这是梭罗的名言。这个“启示”山明白,人类却极少明白,这个启示是什么?提示:大家可以想象一下,荒野中万物之间都是怎样的。应该说荒野中的各种事物都是自由自在生长着的,他们彼此之间都是平等与

12、和谐的,无高低尊卑之分。人类只是自然万物生灵中的一种,并没有高高凌驾于其他事物之上的权力。所以我们应该以平等的眼光去看待万物,与万物应和谐相处,这应是我们从荒野中获得的最大启示。这样我们便可明白作者对狼的认识已不再停留在对其生态价值的认识上,而是将其提高到这样的高度:它与人一样都是自然的一员,人与狼本质上是平等的。行文至此水到渠成的把先前的以人类为本位的认识发展到万物都是平等的思想,我们也由此提高了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3、 解决研读第一节时留下的疑问:文章最后“这个世界的启示在荒野这也许是狼的嗥叫中隐藏的内涵”,这就又回到我们开头的时候留下的那些问题,这在写法上叫?(首尾呼应),我们再来把第

13、一小节齐读一遍,这节其实也是此文的文眼。通过文章的讲解,现在我们再回过头来领会一下这声狼嗥中究竟隐藏着怎样深刻的涵义?山对狼怀有一种怎样的秘密?或者“新的东西”具体指什么?(联系上面对作者思想与主张的分析,我们可以听出这声狼嗥中饱含着生命意义和生态价值(万物之间都是平等的,要相互尊重,否则就会引发生态危机。)狼嗥的“悲鸣”就在于人类对此的不能领悟,“骄傲”就是它自己领悟到了,同时这座山也领悟到了。)我觉得作者这种观点与我们古人的某些见解很相似,这里选择两句,拿出来与大家分享。(投影展示: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 中庸 天地与我共生,而万物与我为一。 庄子)师:大家集体朗读一遍,连出处

14、一起朗读。作者之所以有这样的认识,和他个人的经历是分不开的。奥尔多利奥波德是一位美国生态伦理学家。他从小就有着对大自然的浓厚兴趣,在他近50岁时,购买了美国威斯康星河畔的一个被人类榨取殆尽而遗弃的名为沙乡的农场,从此开始了在沙乡长达13年的恢复生态平衡的探索,直到去世。他把自己的观察与思考结晶成了沙乡年鉴,我们这篇课文就选自其中。应该说作者的这些实践活动对他认识的发展更有启发。4、通过我们先前的反复朗读,我们能否感觉到这篇文章在语言文字上有何特色?和同样是介绍自然的,介绍生态伦理观念的,比如我们地理课本的语言、一些生物学理论,在文字表达上有何区别呢?明确:后者是一种科学语体,而利奥波德身为一位

15、生态伦理学家,同时他的文学素养也是很高的。他所使用的语言文学性较强,是一种诗化的语言,充溢着诗意美。这就与他的自然万物平等的生态伦理思想溶为一体,使全文熔诗意美与思辨色彩于一炉。三、拓展思考下面我们再来看看梭罗的一段文字,看看这段文字表达了一种什么样的感受与主张?不妨再与利奥波德的生态主张进行比照,找出两文的异同。可以请前面的一位同学为大家朗诵一下。这是一个愉快的傍晚,全身只有一个感觉,每一个毛孔中都浸润着喜悦。我在大自然里以奇异的自由姿态来去,成了她自己的一部分。我只穿衬衫,沿着硬石的湖岸走,天气虽然寒冷,多云又多风,也没有特别分心的事,那时天气对我异常的合适。牛蛙鸣叫,邀来黑夜,夜莺的乐音

16、乘着吹起涟漪的风从湖上传来。摇曳的赤扬和白杨,激起我的情感,使我几乎不能呼吸了;然而像湖水一样,我的宁静只有涟漪而没有激荡。梭罗瓦尔登湖明确:此段文字主要写了作者与湖边的生物在共同享受着这样一个愉快的傍晚。文中的“成了她(自然)自己的一部分”这句话,反映出了梭罗的主张。这样的主张与利奥波德如出一辙,都说明了一点:人类只是生态共同体中的一分子,大家都是均衡平等的。当然两文之间也存在着差异,比如他们笔下描写的对象,描述的场景就有着不同之处:利奥波德在文中写到了许多生态恶化的场面,如高山植被的破坏,狼群遭到猎杀等等,似乎更多了点批判反思的味道,饱含着生态忧患意识;而梭罗则为我们展现了人与自然万物和谐相处的美景,他好象在尽情地享受着和谐美景给自己带来的快乐,显得很满足。其实这就是给我们提供了一种人与自然关系的正面的先例。两人好象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