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法律硕士论文范文_第1页
精选法律硕士论文范文_第2页
精选法律硕士论文范文_第3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精选法律硕士论文范文这是一篇法律论文,一篇优秀的法律论文还可以使作者具有突破性的法律观点、学术成果得以发表和传播,供他人分享借鉴、相互学习,有助于扩大作者在业界和学术界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以上内容来自百度百科)今天为大家推荐一篇法律论文,供大家参考。精选法律硕士论文范文第一篇引 言(一) 研究背景及意义房地产行业对促进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发挥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同时国民经济的发展也带动了房地产行业的发展。房地产行业的持续发展需要庞大的资金和充足的土地,而许多拥有土地使用权的企业面临着资金短缺的困境,部分资金充足的企业或个人因无法获取土地使用权而不能投入房地产开发,此种尴尬的情形阻碍了房地产行业的发

2、展。 在市场的自发调节下,拥有土地资源的企业与拥有资金的企业或自然人很容易达成合作,此种合作可以更好地融合稀缺性资源,弥补对方的弱势和不足,所以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房地产行业持续、快速发展。 然而,由于此类开发程序繁琐,周期较长,资金链条十分庞大,且现行的房地产法律法规不够完善,行政执法不严、监管不力,所以合作开发法律问题仍层出不穷。房地产合作开发合同在此类开发中应用极为广泛,引发的纠纷十分常见,尤其合同效力与转性问题引发的争议最多。仔细分析此类纠纷发现,立法衔接不够、深度不足且部分条文规定的不够科学,行政执法不严、监管不力,是造成房地产合作开发合同纠纷的重要因素。抓住问题症结,寻求治本之策,

3、更好地解决房地产合作开发合同纠纷,对改善行业市场环境无疑具有特殊的现实意义。 减少房地产合作开发合同纠纷,促使此类开发步入合法、有序的轨道,应该着重从其法律依据上作出更深入的分析。本文针对现行法律规定和相关制度不够完善的情形,借鉴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成果,从立法与执法层面,阐述防范与减少此类合同纠纷的法律对策和建议。.(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房屋和土地作为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根基,其作为一种重要的资源历来为国家立法所重视,国外也不例外。二战之后,房地产行业成为世界各国尤其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宏观调控的重中之重,房地产立法工作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与重视。随着此方面立法的日趋完善,其中不乏有关于房地产合

4、作开发合同的规定,该规定是我们探讨此类合同法律问题的基础。 英美法系国家中,尽管判例法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但为了满足国家宏观调控的要求,这些国家也颁布了一些成文法,比如:英国颁布的土地获得法、新城镇法,美国颁布的美国统一管理法等。其中,英国的土地租赁制度属于该国房地产制度的一大特色,土地的所有者将某宗土地出租给房地产开发商,通过订立协议的方式约束、控制开发行为,并从中获取一定的利润,此类合同与本文拟探究的房地产合作开发合同有许多相似之处,但又有一定的差异。而美国的立法中,当事人是否取得房地产开发经营资质,并不会对房地产合作开发合同的效力产生致命性;的影响,基于国情的不同,其与我国的房地产开发

5、制度存在明显的差异。 大陆法系国家中,德国的立法相对更为严谨、先进,具有代表性的法律有住宅建筑法、征集土地法,该法律条文中关于房地产合作开发的规定对探究此类合同相关法律问题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此外,日本的土地征用法、瑞典的瑞典合作开发法等也有关于房地产合作开发的规定。.一、房地产合作开发合同基础问题(一) 房地产合作开发概述房地产开发是一项以土地开发和房屋建设为投资对象的经济活动1。根据我国城市房地产管理法第 2 条的规定,房地产开发是依法在国家所有的土地上建设基础设施与房屋的行为。 近些年来,获取资金和土地使用权的难度越来越大,而房地产开发需要充足的资金和土地,此外还对参与该活动的技术水准、

6、人员素质要求较高,而兼备这些资源实属难上加难,资源的稀缺性促成了市场主体强强联合;,以合作的方式开发房地产能够有效地整合资源优势2,房地产合作开发应运而生。此类现象虽然在实务中出现较早,但是尚缺乏明确的法律概念和权威的学界解释,只能从我国房地产法律法规及司法解释的历史沿革中寻找其应有的面貌。 1992 年 3 月原国家土地管理局发布的划拨土地使用权管理暂行办法使用了联建房屋;一词,此称谓首次在我国房地产法律法规中出现,笔者认为这是房地产合作开发最早的雏形。 1994 年 7 月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发布的城市房地产管理法第 27 条首次从法律层面肯定了合作开发的法律地位。该规定要求依法取得

7、土地使用权;,这是开发的前提;且使用了经营;一词,着重体现其营利性特征。 1995 年 8 月原国家建设部发布的城市房地产转让管理规定将房地产合作开发认定成房地产转让的一种特殊形式,既然是房地产转让,就要求将房地产转移给他人;,由此将当事人以自用;为目的的合作建房行为排除在外。.(二) 房地产合作开发合同的概念与性质房地产合作开发现象由来已久,但由于立法的滞后性,我国相关法律法规一直未能针对房地产合作开发合同作出一个明确、清晰的定义。2000 年最高人民法院首次将此类合同纠纷正式地确立为民事案件立案案由,从侧面表明,此类纠纷在房地产开发经营合同纠纷中占有一定的比重,在司法实务中出现的越来越多,

8、已经开始受到更多法律界人士的关注与重视。2005 年解释的发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以司法解释的形式阐释了此类合同的法律概念。 解释作为司法解释性质类文件,属于最高人民法院作出的关于审判工作中具体应用法律的解释,应符合房地产立法的精神与原意,所以解释规定的房地产合作开发合同;应指的是合法的开发方式。按照上文对房地产合作开发做出的分类,本文将分别阐述此类合同所包含的开发方式: (1)从土地使用权性质与取得方式的角度区分,房地产合作开发存在国有土地型开发与集体土地型开发之分,而我国法律目前只认可国有土地型开发,所以此类合同的开发方式仅包含国有土地型开发。 (2)从开发主体的数量区分,房地产合作开发分

9、为双方合作型开发与多方合作型开发,解释在阐述此类合同概念时对此并未作出限制,但通过解释第 15 条之规定发现,解释其实是假定此类合同当事人为双方的,由此观之,其倾向于将此类合同的开发方式认定为双方合作型开发。 (3)从出资方式区分,房地产合作开发分为单一出资型开发与复合出资型开发,解释并未对此类开发的出资方式作出限制,我国房地产法律法规对此也没有限制性规定。尽管我们经常使用一方提供土地使用权;的说法,强调土地使用权出资的必要性,但该方并非只能以土地使用权出资,其在此基础上提供一定的资金也不是没有可能,所以单一出资型开发与复合出资型开发在此类合同中都有可能出现。.三、 房地产合作开发合同转性问题

10、 . 24(一) 房地产合作开发合同转性的法理分析 . 241. 意思表示说 . 242. 无效法律行为转换说 . 24(二) 房地产合作开发合同常见的转性情形 . 25四、 房地产合作开发合同的完善构想 . 30(一) 立法上应将房地产合作开发合同作为有名合同 . 301. 明确合同的法律概念与性质 . 302. 增加对合同条款的指导性规定 . 31(二) 完善房地产合作开发合同效力与转性条款之规定 . 311. 合作开发当事人均应具备房地产开发经营资质 . 322. 严格限制当事人在划拨土地与集体土地上开发房地产 . 333. 禁止采用补办行政手续的方式补正合同效力 . 344. 合同无效

11、后恰当地平衡当事人各方利益 . 355. 扩大意思表示理论适用的范围 . 37(三) 加强对房地产合作开发合同的行政干预 . 37四、房地产合作开发合同的完善构想我国房地产合作开发合同纠纷频发究其原因在于,现阶段的立法不够完善,行政主管机关执法不严、监管不力,加之当事人的逐利性驱使或主观认识不到位。为了有效地减少甚至避免房地产合作开发合同纠纷的发生,有必要重新审视我国目前的房地产立法与执法现状,寻找问题症结所在,对症下药,从而促使我国房地产市场蓬勃发展。结合我国房地产合作开发的现状,本文着重从以下三方面阐述此类合同的完善构想。(一) 立法上应将房地产合作开发合同作为有名合同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是

12、防范与解决房地产合作开发合同纠纷的前提与基础。但是,我国房地产法律法规几乎没有专门针对房地产合作开发合同作出过规定,解释作为司法解释类文件也只是阐述了此类合同的基本概念,相关规定的欠缺导致人们对此类合同的基本认识不足,此类合同的一些基本法律问题仍停留在学界讨论阶段。而近些年来,我国房地产合作开发如火如荼,此类合同在实务中应用十分广泛,因为涉案标的大、履行周期长等而备受社会关注。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交易事项的增多而内容也趋于复杂,立法者将法律交易的重要合同纳入法律,当事人可不必就合同的某些内容而特意作出约定,有助于加快缔约速度与节省交易成本。32鉴于此,笔者认为有必要将房地产合作开发合同作为一

13、种有名合同规定在我国房地产法律框架当中。 尽管有学者认为,房地产合作开发本质上属于合伙,现有的理论学说足以阐明其主要法律特征,没有必要将其单独规定在我国法律条文当中,但不能否认的是,学界对合作开发房地产行为至今仍存在着激烈的争论,且这种争论导致我国司法实践衡量尺度不统一,导致同案不同判的情形大量存在,不仅不利于社会矛盾的解决,还严重地降低了社会公众对司法公正的认可度。只有将此类合同列入我国法律体系当中并以立法形式明确下来,才能为司法机关裁判案件提供基本依据,从而树立公众对司法的信心。.结 论我国房地产立法不够完善,主管行政机关执法不严、监管不力,且房地产开发主体认识不足,导致房地产合作开发合同

14、纠纷频发。此类纠纷涉案标的额大、诉讼周期长、牵扯面广,无形中增加了司法裁判的难度。笔者通过研读近些年来房地产合作开发合同纠纷的判例发现,此类合同效力与转性引发的争议颇多,但司法机关对此认识不统一,裁判的随意性较强。 纵观我国房地产法律法规及司法解释的规定,结合房地产合作开发的实际状况,不得不承认,房地产合作开发合同相关规定不够明确,且部分规定十分值得商榷。所以,有必要对房地产合作开发合同作出科学的界定,通过立法的形式明确其基本的法律概念与性质,同时增加对合同的指导性规定,防止因观点的分歧产生司法裁判的不确定性。同时对导致此类合同无效及转性的因素,以及被认定无效后的具体处理方式,应作出更为严谨、

15、细致的规定。在完善立法的基础上,行政执法就显得尤为重要,否则再完备的法律规定也是一纸空文。这就需要从加强行政监管力度、防止懈怠执法上做文章。所以,笔者建议加强对房地产合作开发合同的行政干预,希望国家建立房地产合作开发合同的预审制度、切实做好行政审批工作、加大对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等。.参考文献(略)精选法律硕士论文范文第二篇1 问题的提出与研究基础法律是对人行为的指引和预测,是将社会生活纳入法律控制范围,使人的行为预期固定化以符合社会期待的规则体系。法律规范的内容对于规范承受者具有重大的意义,其能够决定规则承受者的权利、义务、责任。所以法律为行为人提供的指引就应该具有确定性,使行为人能够清晰明确

16、的认知法律规定的内容,并据此调节自身的行为。而当规则承受者在社会生活中遭遇纠纷,需要法律作为社会争端解决的确定标准时,法律应当能够为相应的纠纷提供正当、合理且唯一的解决方案。据此,法律的确定性系指其内容清晰明确,能够为行为人提供适当的法律指引,为司法机关提供具有正当性、可操作性的裁判依据。自启蒙运动以来,法律的确定性便作为法治社会建构过程中的重要因素,被启蒙思想家引入法学理论领域,1并逐渐被确定为衡量良法之治;的重要标准之一。2法律人希望通过对法律确定性的追求,排除任何人为的非理性因素可能对法治产生的不良影响,最终实现人类社会规则之治;的目标。由此,法律的确定性被赋予了法治建构语境之下的重大意

17、义:排除所有具有弹性;或可塑性;的规范,可以让公民得知可以或不可以或应当怎样行为,通过确定自由的界限防止对自由的不当限制;可以公正、有效地引导、约束国家和政府的行为。3然而,从启蒙运动伊始,经过数代法律人的执着探寻,法律确定性完全实现的进路却仍然没有被发现。 由于实现法律完全确定性的努力没有取得成功,加之社会背景的变迁,法律的不确定性问题开始进入法律人的视野。随着德国学术界批判概念法学理论的自由法学运动逐渐兴起,以及美国法律现实主义思想的传播,法律的不确定性理论取得了相当程度的发展,不确定性逐渐被接纳为法律本身所固有的且不可避免的特征。不同的学派对法律不确定性问题提供了相当多元化的认知思路。然

18、而,上述法学思想运动提供的分析思路并没有对该问题进行完全的澄清,部分理论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对法治建设产生了消极的影响,法律虚无主义和规则相对主义思想的传播,都与法律不确定性理论的过渡扩展具有一定的关联性。对于法律的不确定性问题,我国国内的法学学者也进行了较为充分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本文结合法律不确定性的相关理论进行分析,认为可以将已有的研究大致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研究法律不确定性理论的内涵、不确定性产生的原因、表现的形式和理论发展的历史过程。这类研究多直接分析法律不确定性形成的原因或者结合某位法学家的思想、某个法学流派的观点、某次法学思想潮流的主题来分析法律的不确定性问题。其中集中研

19、究不确定性理论内涵和历史发展历程的包括:邱昭继、许晓燕的法律不确定性;:内涵、渊源及启示及邱昭继的法律的不确定性与法治的可能性,主要分析了不同法学家对不确定性问题的不同概括方式、分类方式,并分析了法律不确定性理论的历史渊源,并以此为基础简要分析了法律不确定性对中国司法;的启示。沈敏荣的法律不确定性及其思想源流之演进及论法律的不确定性,主要以后现代主义对传统法学理论的解构和祛魅为出发点,分析法律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的关系及其发展历程对法制建设的启示意义。邓建国、吕途的法律的不确定性问题研究,主要分析了法律不确定性的表现形式和相关理论具有的学术价值。周国兴的法律不确定性命题一个问题史的考察,分析了法

20、律现实主义、批判法学和新法律现实主义对不确定性问题不同的理解方式及其中的理论联系。蒋传光、孙建伟的法律确定性的探寻一个法学方法论视角,从历史、规范性、实践三个角度解析了法律的不确定性问题。以某位法学家的思想、某个法学流派的观点或某个法律思想运动的法律不确定性理论为中心的研究包括:洪川的德沃金关于法的不确定性和自主性的看法,主要以德沃金关于法律不确定性的思想为核心进行分析研究。刘星的法律的不确定性美国现实主义法学述评,以美国现实主义法学对法律不确定性的分析为切入点,阐述了美国的英美法系司法中心主义视角下对疑难案件不确定性问题的理解。.2 法律不确定性理论的发展历程分析从法律思想史角度分析,对法律

21、不确定性问题的认知过程,可以大致划分为三个时期:坚持法律确定性而否认或排斥不确定性的时期;法律不确定性理论兴起并成为重要法学思想流派的时期;为了对抗法律不确定性过分扩展造成的问题,对不确定性问题进行重新定位并将其限定在合理范围的时期。本文将以法律不确定性理论的发展历史分期为基础,对相关理论和实践的发展进行分析,并试图揭示法律不确定性发展过程所体现的规律,简略的勾勒出法律不确定性发展的基本脉络。2.1 法律确定性理论主导时期法律不确定性问题在近代法治发展时期并没有受到充分的重视,在法学理论的经典阶段,法律应当具有确定性是主导理论,而不确定性则被理解为法律的例外情况或者不完善的法律可能存在的一种弊

22、病。法律的不确定性在该阶段的理论框架之下是应当被消除的,并且当时的部分理论认为在法律实践中不确定性也是可以通过一定手段被完全克服的。从与法律理论发展相对应的实践领域分析,当时出现的法典编纂运动及其成果也证明了该时期的法律人确实在尝试通过立法的方式在实践中贯彻法律确定性的主导理论。 英国启蒙思想家洛克在政府论中,以人在自然状态中的缺陷作为出发点,分析政府和社会的起源和目的时,将法律的确定性问题纳入了其考量的范围。洛克认为虽然人在自然状态下享有自由、平等、财产等权利,但是自然状态下的权利状态并不能满足人的需要。因为这种享有是很不稳定的,又不断受被人侵犯的威胁。;24而造成自然状态缺陷的原因有三:缺

23、少确定的、规定了的、众所周知的法律;缺少一个有权依照既定的法律来裁判一切争执的知名的和公正的裁判者;缺少权力来支持正确的判决,使它得到应有的执行。这三种自然状态下的缺陷是存在递进关系的,确定的法律是裁判的基础,公正的司法机关以确定的法律为基础来定纷止争,而保证裁决实现的执行权则是以确定的法律和公正的裁判能够存在为基础,对权利的最终保障和实现。由此洛克将具有明确内容能够为司法裁判提供清晰指引的法律作为人类脱离自然状态进入文明社会的一个重要基石,作为国家和政府应当为其公民提供的重要保障。.2.2 法律不确定性理论的兴起法律不确定性问题进入法律人的视野,成为备受关注的问题,应当归功于两个重要的法学运

24、动。其一,是在德国民法典颁布之后,由于法典本身不能应对社会变迁提出的新问题,导致法典无漏洞的确信在实践中落空,从而在德意志法学界产生的针对概念法学进行批判的自由法学运动;其二,是在美国基于实用主义哲学观点在法学中的传播而产生的法律现实主义运动。它们合力打破了法律的确定性神话,将法律从确定性的法学神探从新带回了世俗社会。通过社会运行视角和实际司法运作视角对法律确定性进行了批判,并引入了法律不确定性的理论。 德国自由法学运动兴起于 20 世纪初,推动自由法学运动兴起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德国民法典的失败;。德国民法典希望通过严谨的专家立法模式保证法律确定性的实现。但是由于法典颁布于自由资本主义向垄断资

25、本主义过渡的期间,加之法典编纂过程中立法者对社会变迁因素考虑不足,没有对社会现实中出现的新型法律问题给予足够的关注和回应,导致了这部被寄予厚望的法典没有实现其预期的效果。在随后的法律适用过程中,社会经济生活条件的变化,催生出了法典未能预见到的诸多问题,诸如第三人侵害债权;(积极的侵害债权)、垄断限制、自由缔约的限制等。这些问题的出现使德国民法典遭遇了确定性方面的信任危机,而概念法学信奉的法典体系圆满性神话也因此宣告破灭。30为了应对由此产生的法律实践中的问题,德国法学界开始逐步认可法律的不确定性问题,并对不确定性出现后的处理方式进行探讨,自由法学运动在这样的背景下迅速兴起。.3 法律不确定性存

26、在的现实基础. 163.1 法律不确定性产生的原因 . 163.1.1 法律语言局限性导致的不确定性 . 173.1.2 立法者理性有限导致的不确定性 . 183.1.3 法律理念变革带来的不确定性 . 203.2 法律不确定性的存在范围 . 223.3 法律不确定性存在的积极意义 . 233.3.1 认可有限司法能动性的积极价值 . 233.3.2 重视法律与社会的互动关系 . 244 法律不确定性之克服分析. 244.1 法律不确定性克服之必要性分析 . 244.1.1 司法实践维度之必要性 . 244.1.2 社会认知维度之必要性 . 254.2 法律不确定性司法克服方式分析 . 264

27、.3 法律不确定性克服方案的规范化整合 . 344.4 规范承受者对法律主观确定性信仰的培养 . 355 法律不确定性及其克服对中国法治建设的意义. 375.1 推动对中国司法的重新定位 . 375.2 对社会转型与法律稳定性的调和 . 395.3 将中国的情理;带入舶来的法治; . 395 法律不确定性及其克服对中国法治建设的意义法律不确定性及其克服理论对于中国的法治建设,除维持法律的主观确定性外,还具有更为独特的意义有待分析。中国自身的法治建设自建国始,已经取得了相当的成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也基本建成。99但是,法治建设中仍然存在问题有待解决。而法律的不确定性及其克服理论可以为其中

28、的部分问题提供解决的进路。5.1 推动对中国司法的重新定位司法改革自新中国建国至今,共计进行过五次100。对于司法的职能和定位也几经波折。而每当法院遭遇疑难案件、高社会关注度案件、社会争议性案件的时候,其为社会提供的纠纷解决方案总会面临一定的质疑。对于法院是否应当独立,应当享有什么程度上的独立地位问题的讨论,也由于不同案件当中法官的不同选择和其导致的相应后果而产生了相当的争论。这些案件中的相当一部分,是涉及法律不确定性问题的案件。因为法律无法直接给出明确的答案,导致案件争议较大,也没有合理的解决渠道。而在法律存在不确定性时,中国社会的思维定式也是希望立法机关尽快完善立法以保证有法可依的思路。没

29、有正确理解法律不确定性与其克服的方法,是中国司法改革中司法公信力建设存在问题的重要原因之一。司法机关在法律规定的空白领域徘徊不前,也不知道面对在中国扮演较为强制地位的政治因素和舆论干涉时,应当怎样进行应对。 首先,法律的不确定性理论对于中国法治建设最重要的启示是应当纠正现阶段对立法与司法关系的错误认识。即凡是法院没有直接裁判依据时,均将相关问题出现的责任归结于法律没有明确的规定。法律永远是客观不确定性与主观确定性的统一,而这种统一下的不确定性问题是司法机构必须在审判过程中应对的。因为立法在此时不可能有所帮助,而即便是最高法院基于审判经验颁布的司法解释也与法律规定的完善一样具有滞后性。所以,应当明确法律不确定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