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阅读5页,还剩2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书法文献学第1章 文献与文献学一、“文献”释义“文献”一词,在现存的古书中,最早见于论语八佾:“子曰: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文献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征之矣”。孔子说的“文献”,包括历代的历史文件和当时的贤者两项。朱熹注论语时解释“文献”一词说:“文,典籍也;献,贤也”。“文献”,可以作为古今一切社会史料的总称,它可以是书,也可以是人,它是我们认识历史、研究历史、验证历史的依据。今天,“文献”一词多偏重于“文”,尤其偏重于古代的“文”。二、文献的分类1、按时代分有古代文献、近代文献、现代文献、当代文献。2、按学科分有语言文献、文学文献、历史文献、哲学文献、医学文献、宗教文献、科技文献等。3、按文献组群分可分为出土文献、敦煌文献、地方文献等。文献学有普通文献学与专业文献学之分,普通文献学是专业文献学的基础。三、文献学研究的范围与目的研究范围:文献学主要研究文献的形态、文献的整理方法、文献的鉴别、文献的分类与编目、文献的收藏、文献形成发展的历史、各种文献的特点与用途、文献的检索等。研究目的:1、我们学习文献学,可以掌握文献学的基础知识。2、认识文献,学会在浩如烟海的文献中,用较少的时间,找到尽可能全面的自己所需要的文献资料。3、还要有能力对这些资料的不同版本进行鉴别,确定较全的、较可靠的版本,即鉴别图书的优劣,知道什么是精品书。第二章各种载体的文献文献的载体有:骨、金、石、纺织品、陶、竹、木、纸、光盘等。第一节甲骨文文献甲骨文记载的内容非常丰富,包括纪年、帝王世系、祭祀、畋猎、农业、畜牧业、疾病、灾害等,是重要的历史资料。同时,甲骨文又保存了我国早期的象形文字,是研究文字和书法的宝库。我国真正有系统的文字就是从甲骨文开始的。从1899年王懿荣发现甲骨文,到1991年9月,共出土了约10至15万片甲骨。地点在今河南省安阳县西北五里小屯村,即商朝第九代王盘庚迁都以后的殷。1949前,中央研究院史语所在殷墟发掘了15次。文字学家罗振玉、王国维在甲骨文等古文字研究领域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后人把他们的研究成果称为“罗王之学”。其后的文字学家董作宾、郭沫若在甲骨文研究方面也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学术界把这四位学者统称为“甲骨学四堂”。1899年至1999,甲骨文资料结集的专书有139种之多,这里择要介绍几种:1、铁云藏龟清刘鹗(18571909)辑。刘鹗是著名的文物收藏家和金石学家,是发现、购藏、研究甲骨文的第一人。该书是中国第一部汇集甲骨文材料的专书。刘鹗从自己收藏的五千余片甲骨中选取拓本1058片,除去重出与伪刻的7片,实有1051片。2、殷墟书契罗振玉(18661940)字叔蕴,号雪堂,浙江上虞人。金石学家。以清遗老自居。曾任伪满监察院长。)辑。罗氏从1906年开始搜集甲骨,计得二万片,为早期收藏最多者。他先后出版了殷墟书契、殷墟书契菁华、铁云藏龟之余等专著,共收录甲骨3437片,将罗氏所藏精品大都包括在内。3、戬寿堂所藏殷墟文字及考释王国维(18771927,学者。字静安,号观堂,浙江海宁人。清秀才。)辑著。1916年,英国商人哈同在上海购得刘鹗旧藏甲骨千片。次年,王国维得见其拓片800纸,从中选出655片,辑为戬寿堂所藏殷墟文字,收入艺术丛编第三集。殷墟文字甲编、殷墟文字乙编董作宾(18951963),甲骨学家、古史学家。曾任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研究员、所长。19281934年间,八次参加或主持殷墟的考古发掘。甲编收史语所第一至第九次殷墟考古发掘所得甲骨3942片,1936年商务馆出版。乙编收殷墟第十三、十四、十五次发掘出的甲骨9105片,依甲编体例编写。甲骨文合集及补编甲骨文合集,郭沫若(18921978)主编、胡厚宣总编辑。1978年至1982年中华书局出版,共十三册,选取甲骨41956号。本书在收集、精选、缀合、辨伪、分期、分类等方面都称得上是集大成之作,是研究甲骨文与殷商史的头等重要的工具书。甲骨文合集补编,彭邦坰、谢济、马季凡编,收甲骨13450号,体例同合集,1999年语文出版社出版。甲骨文释字方面的工具书:1、甲骨文编孙海波著。初编本1934年哈佛燕京学社出版,1965年中华书局出版改定本,内容大大增益。2、古文字类编(增订本)高明,涂白奎编著。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第1版。该书以甲骨、商周金文、战国文字、秦篆列为上下四栏。每种字形注明出处。该书是我们研究文字形体演变、查阅古文字的基本工具书之一。(1980年,中华书局曾出版高明古文字类编,其中有一些错误。)3、甲骨文字典徐中舒主编四川辞书出版社,2006年第2版。4、甲骨文字诂林于省吾(18961984古文字学家。字思泊,号双剑誃(音移)主人、泽螺居士,辽宁省海城人。)主编,1996年出版。该书是汇集考释甲骨文字资料的大型工具书,为研究文字学者提供了很大的帮助。第二节金文文献金文,主要是指镂刻或熔铸在青铜器上的文字,其书体属于大篆。我国从公元前21世纪开始使用青铜器,到公元5世纪止,主要集中在商周秦汉时期,以周代最多。西周时期有铭文者多且铭文长。毛公鼎腹内总计有497字,是现存铭文最长的青铜器。东周时期有铭文者减少,铭文变短,战国晚期铭文多物勒工名,字数更少。青铜器的种类很多,基本可分为:礼器、乐器、兵器、度量衡、钱币、符玺、日用器等。在青铜器中,最重要的是礼器和乐器,主要用于贵族的祭祀、朝聘、宴飨、丧葬等礼仪活动,是地位与权力和象征,极为重要。至宋,随着古代器物不断出土、流散,人们的迷信崇拜心理被逐渐打破。古代器物成为贵族士大夫的赏玩收藏品,后人把宋以来研究青铜器及石刻并旁及货币、玺印、玉器、简策等古代遗物的专门学问叫金石学。金文字典1、容庚编著的金文编是目前最有影响的金文字典。该书是受清代吴大澂说文古籀补的影响而撰写的,初版于1925年,1938年补订重版,1959年由科学出版社出版其校补本。容庚晚年在马国权、张振林的协助下继续增订,容庚卒后由张振林完成,1985年中华书局出版。最后定本收可识之字2420字,附录收不能确认之字1352字。2、周法高主编的金文诂林1974年香港中文大学出版。主要依据金文编,仿丁福保说文解字诂林,汇集诸家考释而成,也是一部较为实用的金文字典。3、就日常查找金文字形来说,高明的古文字类编和徐中舒主编的汉语大字典亦较为方便。第三节石刻文献石刻文献极为丰富,其主要载体有碣、碑、摩崖等。(一)碣即高石柱子,上大下小,形在方圆之间。秦人刻石鼓文虽较低,但仍是石柱,属于碣。其内容为咏秦国君游猎之事,故又然“猎碣”。碣在魏晋以后被碑取代。较晚出现的碣是吉林省集安市高句丽墓群中的高丽好太王陵刻石,刻于晋义熙十年(414年)。(二)摩崖刻于天然崖壁之上,如汉代隶书名作石门颂、西峡颂,北齐、北周时期的峄山腰经(妖精)洞刻经、邹城的四山摩崖、泰山经石峪的金刚经等,其书法隶楷参半,极负盛名。(三)碑碑之名起于周朝,墓所之碑用木,以引绳下棺。庙门之碑用石,以丽牲(即拴祭祀的牲,猪、牛、羊等)、测日影。西汉始有碑刻文字,但极少,著名者如:莱子侯刻石、五凤刻石、祝其卿坟坛刻石上谷府卿坟坛刻石等。碑的形制:大多上为碑首,中为碑身,下为碑座。汉碑往往在碑的上部凿有圆孔,叫作穿,穿四周有晕。汉碑的碑首分为平首(或称齐首)、圆首、圭首三种基本形制,后代不加螭首的碑多半因循这几种形制。碑首又称为碑额,一般情况下,碑额上刻标题。碑阳刻碑文,碑阴、碑侧刻题名,这是通例。也有阴阳面各刻一文的,还有阳面刻不完接刻到阴面的。在汉以前的出土器物中,很少有和汉碑相似的。汉碑的圭首、圆首、上部以图案装饰等的特点,都可以在远早于汉代的北非、西亚、中亚的碑刻等遗物中找到,可见,东汉碑的形制,很可能是受西方文化影响而形成的。碑座有刻成似龟而非龟形的,称为趺,亦有称之为贔屃者,传说龙生九子,各有所长,第九子贔屃(音必西)擅负重,故驮碑。唐代以后,由蟠龙缠绕组成的螭首已经与碑身明显地分开,形成螭首、碑身、龟趺三部分组成的碑式。这也是至明清时期一直被帝王贵族们延用的碑式。碑的用途:碑除了标识冢墓、颂扬功德外,还被用来刻写经典、药方、书目、记录谱系、名氏等。因此,碑又可分为墓碑、功德碑、纪事碑、经典碑及书籍刻碑等。1、墓碑(包括神道碑)墓碑一般立在墓前正中间,如孔子墓碑。神道碑立在墓前神道两侧,左右对称。南朝以后墓碑与神道碑逐渐混而为一了。隋唐时期,冢墓前仅树立一座墓碑,铭文中自称神道碑。隋唐时期,冢墓前仅树立一座墓碑,铭文中自称神道碑。如颜真卿所书勤礼碑。2、功德碑其形制与墓碑相同,一般树立在城邑要道、官署等处,内容为赞颂古代圣贤及前朝帝王、古代忠臣良将的功业、纪念任职官员的德政、表彰孝子节妇的道德典范等,如东汉的祀三公山碑,后汉的曹娥碑等。3、经典及书籍刻碑儒家石经,有汉熹平石经、魏正始石经(又称三体石经)、唐开成石经、后蜀广政石经、北宋嘉祐石经、南宋高宗御书石经、清乾隆石经等。佛教刻经中规模最大的是北京房山县云居寺的房山石经,从隋至康熙三十年陆续刻成,历时千年,刻石15000余块。4、造像碑在陕西、河南、河北、山西、甘肃、山东等地均有发现,尤以陕西、河北等地为多。各地的造像碑表现出不同的地方色彩。最著名的是现存在药王山的陕西耀县造像碑群。其中太和二十年的姚伯多造像碑等尤为精彩。5、 书画碑唐宋时期,始出现专门为欣赏书法艺术而刻制的石碑,如怀仁集王圣教序。宋代苏轼、黄庭坚、米芾等人的书法都曾刻于石碑上。曲阜孔继涑主持刊刻的玉虹楼法帖(现藏孔庙内)就是典型的书法碑。四、墓志墓志是自汉魏南北朝以来出现的一种重要袝葬品,直到宋、元、明、清时期,官僚望族、文人士子仍用它记述死者的家世与生平事迹。墓志的别名唐代,人们还称墓志为墓碣、墓记、墓版文、玄堂文、玄堂志等,宋元时期则常称之为埋铭,或圹志、圹刻等。现传世及近代出土的墓志数量庞大,近年汇编的历代出土墓志合集中,已收集了汉魏至明清时期的墓志近7000块,加上未出土和未曾公开发表的墓志,估计墓志的留存数量将超过万件。魏晋南北朝屡次禁碑,刺激了墓志的发展。墓碑的形制对墓志有影响。罗振玉石交录卷二云:“晋人墓志皆为小碑,直立圹中,与后世墓志平放者不同,故无盖而有额。”这种小碑的形制与汉碑相同,只有大小的区别而已。至六朝时期,墓志始平放。现存历代墓志多为方形及长方形的石制品,还有部分砖、瓷制品及铁铸品。墓志边长可自30厘米到100厘米以上。定型后的墓志多为盝lu顶盒式,分为志身、志盖两部分。石刻文字由于具有广泛的实用性和丰富的史料价值,在它产生后不久就被古代文人著录、引用和研究。中国近代考古学的前身中国金石学,实际上是从石刻的研究和著录起步的。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的水经注不仅是一部重要的历史地理著作,也是现存最早的石刻著录之一。宋代石刻文献重要著作:宋代是中国金石学研究、著录的第一个高峰。集古录十卷 宋欧阳修撰。是现存最早的金石学著作,也是著录类的第一部著作。成书于嘉祐八年。欧阳修集金石拓本汇为集古录,又撮其大要别为录目,并将可与史传正其阙谬者一并记载,这第三部分即今日存世的集古录跋尾,简称集古录,共十卷四百多篇,以石刻题跋为主。金石录三十卷 宋赵明诚撰。成书于北宋末。是继欧阳修集古录之后,规模更大、更有价值的金石学研究专著。该书辑录赵氏所藏金石拓本,上起三代下及隋唐五代,共计2000种。包括目录十卷、跋尾二十卷,收录石刻1900余种,跋尾502篇。此书代表了宋代金石著录研究的最高水平。宣和博古图,王黼撰,成书于宣和五年,著录了北宋宫中所藏上起三代,下至秦汉的一万多件古物。 考古图,吕大临撰,成书于北宋,记录的北宋私人收藏家60多人。 云烟过眼录,周密撰,成书于南宋,记录了大量私人收藏者。另有王象之舆地碑目记、陈思宝刻丛编、黄伯思法帖刊误、董逌广川书跋、洪适隶释等。清代石刻文献重要著作: 清代考据学盛行,也是金石学极盛的时期。涌现了大批有重要贡献的金石学者,出版了大量水平较高的金石著作。据容媛金石书录目中的收录,现存金石书自宋代至乾隆以前700余年间仅有67种,而乾隆以后的金石著作却达906种之多。寰宇访碑录十二卷 清孙星衍撰,邢澍订补。为收录石刻种类较多的一部石刻文献目录。全书依时代著录了周秦至元代石刻8000余种,包括部分瓦当和铭文。但作为一部全国性石刻总目,该书仍有遗漏,为之补订者有:赵之谦补寰宇访碑录五卷、罗振玉再续寰宇访碑录二卷、寰宇访碑录刊误一卷、刘声木续补寰宇访碑录等。金石萃编一百六十卷清王昶撰。书成于嘉庆十年。收周、秦至宋、辽、金金石铭刻1500余种,以石刻为主。本书网罗宏富,且将金石录目、录文、题跋结合为一体,体例精严,一向被认为清代集金石学大成者。语石十卷清叶昌炽撰。该书是一部笔记体的石刻通论性专著,写定于宣统元年。此书之于石刻学犹如叶德辉书林清话之于古书版本学,而精谨或过之。近人柯昌泗撰语石异同评,对语石多有补正,而体例不改,可以并观。现当代石刻文献重要著作:千唐志斋藏志近人张钫集。千唐志斋在河南新安县铁门镇,1935年张钫建。本书收千唐志斋藏西晋至民国墓志拓片1360件,其中唐1209件,所据拓片为郭玉堂旧藏,依墓主葬期为序。1983年文物出版社影印。千唐志斋:位于河南省新安县铁门镇,是20世纪30年代初国民革命军将领、新安铁门人张钫在他的园林“蛰庐”内筹建的。斋室包括十五孔拱式窟洞,将流散民间的志石镶嵌于壁。千唐志斋是中国最大的墓志铭博物馆,也是唐代墓志最集中的地方之一。汉魏南北朝墓志集释十卷 赵万里撰。收汉魏至隋唐墓志拓本609通,是隋以前墓志拓本的集大成之作。1956年科学出版社出版线装本。北京图书馆藏中国历代石刻拓本汇编北京图书馆金石组编选。1988年起由河南中州古籍出版社影印出版。收拓本约二万种。大都是整纸拓本,凡经名家收藏、批校、题跋者,首先入选。时代上自先秦,下至民国。为一大型石刻资料汇编。新中国出土墓志 中国文物研究所等编。收1949年以来新出墓志,有特别重要的价值。山东秦汉碑刻山东文物总店编辑、齐鲁书社出版。碑别字新编 秦公编。文物出版社出版。是在罗振玉增订碑别字等书的基础上扩展而成的,共收入别体文字12844个,对于释读石刻文字、了解历代异体文字面貌有所裨益。汉碑全集徐玉立主编,全六册。河南美术出版社,2006年8月第1版。第四节简帛文献简,指简和牍。简是将竹或木劈成长而窄的条,再编连成册,用作书写材料。牍是木制的方版,主要用于写信或上奏,也用于记载其它内容的文字。先秦时期竹简已常用。直到东晋时期,即公元34世纪简牍才逐渐被纸取代。汉简的长度是有讲究的,一般以二尺四寸之长简写经,一尺二寸之简写传,八寸之简写记。制作竹简时,将竹子破成条后,还要刮平,再用火烤干以防虫蛀,这道工序叫“杀青”。所以竹简又叫“杀青简”、“汗简”、“汗青”,文章写好了叫“杀青”。在简上书写,如果出了错就用刀刮去重写,所以刀和笔要配合使用。刀和笔的关系,大概相当于今天橡皮和铅笔的关系,极为密切,故连为一词,称之为“刀笔”。汉代把从事文书工作的小吏称为“刀笔吏”。牍,是较宽的木板。板牍用来上奏,史记滑稽列传东方朔传:“至公车上书,用三千奏牍”。写信也用板牍,一般一尺长(约合23.5厘米),所以叫“尺牍”。从出土木牍来看,其长度并不严格,称作尺牍,是约略言之。后来尺牍成为书信的代称。近世出土的重要简帛文献:1、曾侯乙墓竹简1978年出土,地点是湖北省随州市擂鼓墩,墓主为战国早期曾国国君曾侯乙。简文照片、释文及考释见1989年文物出版社出版的曾侯乙墓。2、战国楚简湖北江陵、荆门一带是战国时期楚国郢都所在地,有众多楚国墓群。20世纪60年代以来,国家考古队在这些楚墓发现的竹简字数超过了4万,其中价值最大的是郭店楚简。这批简中有字者730枚,收入1998年文物出版社出版的郭店楚墓竹简。3、云梦秦简1975年,湖北云梦县睡虎地11号秦墓出土竹简1155枚,墓主为秦狱吏喜,简文内容主要是法律、行政文书及占书。1977年,文物出版社出版的睡虎地秦墓竹简收入了日书两种以外的所有秦简,并有释文、注释、语译。4、马王堆汉墓帛书1973年长沙马王堆3号西汉墓出土,约29件12万字,该墓入葬时间为汉文帝十二年。专家推定为秦末至西汉初抄写而成。这些帛书被整理成马王堆汉墓帛书六册,从1981起由文物出版社陆续出版。其中的老子甲本及卷后佚书四种,存465行13000多字,字体在篆隶之间。老子乙本及卷前佚书四种,共252行16000多字,字体为隶书。5、银雀山汉简1972年山东临沂银雀山西汉墓出土。下葬时间为汉武帝时期。出土的简均为竹简,有4900余枚,内容主要是古书,其中的孙子兵法、孙膑兵法闻名世界。另有尉缭子、晏子、地典等。6、居延汉简指汉代张掖郡居延都尉和肩水都尉下辖的城障、烽燧、关塞遗址出土的简牍。主要是木简,少数为竹简。地点在今内蒙古自治区额济纳旗和甘肃省金塔县境内。这部分汉简,以1980年中华书局出版的居延汉简甲乙编收罗较齐备。7、尹湾汉墓简牍1993年江苏东海县温泉镇尹湾村西南汉墓出土。时代为西汉晚期。这批简牍已收入尹湾汉墓简牍一书(1997年中华书局出版)。2000年8月,文物出版社出版了这批简牍中神乌傅的放大影印本。神乌傅在书体上属于西汉晚期的隶草。8、长沙三国吴简1996年,长沙市走马楼出土三国时吴国简牍达十余万片,超过全国历年出土量的总和。内容主要有券书、官府文书、长沙郡所属户籍、名刺、信函、帐簿等,是研究三国史特别是吴国史的重要资料。9、简牍名迹选日本西林昭一主编,二玄社2009年版。16开,共8册。收湖南、湖北、甘肃三省出土的简牍名迹,其断代为战国至三国时期。第5节 纸质文献早在西汉初年就有了纸。纸在三国到西晋时期还没有取代简牍,但已广泛使用。纸质文献的装潢形式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1、卷子早期纸质文献是以卷子的形式出现的。仿简的形制,上画竖格,卷起来存放。卷子作为书籍装潢形式流行于六朝到唐五代时期,从敦煌卷子中可以得到证明。后来,主要是字画保持了卷子的装潢形式。一个完整的卷子包括卷、轴、褾、带四个部分。卷子摆在架上,不易寻捡,因此一头悬挂牙质的标签,叫牙签。因卷子不便携带,就有了装书的袋子,叫“帙”。帙即书衣,现已变成书册外封皮的称呼了。卷子每十卷为一帙,是通行做法。帙一般为丝织品。“卷”和“帙”是两相配合之物,故称“卷帙”。2、经折装就是把卷子改成折叠式,纸仍是连接起来的长幅,按一定宽度一反一正折成长方形的册子。轴和褾换成两块硬纸板或薄木板,把册子夹起来。约在北宋中叶,即公元11世纪,经折装取代了卷子。经折装主要用于佛经装潢,尤其南宋以后,图书装订形式已变为蝴蝶装、包背装、线装时,佛经仍用折装,更显特殊,故称“经折装”。3、 蝴蝶装 蝴蝶装是由经折装演变而来的。因经折容易折断,人们又将书变成单叶装订成册的形态,订成册。这种形态已接近现代意义上的图书册页了。 大约在北宋,蝴蝶装逐步取代经折装,成为儒家经典及一般书籍的装订形式。现存的蝴蝶装实物极少。南宋的蝴蝶装书有如北图藏宋刻欧阳文忠公全集、册府元龟、文苑英华、焦氏易林等。蝴蝶装主要通行于宋元两朝,宫廷中则沿用到清代,清顺治内府刻资政要览仍用蝴蝶装。优点:蝴蝶装书是立着放的,书背朝上,口朝下,这样书口不怕磨,书背又不进灰。4、包背装 包背装与蝶装不同的是:每页版面向外对折,装订不在版心一边,而在版心折线对面的余纸上。再打眼,穿纸捻子,订好后包背封皮。 古书是一面印刷的,所以翻开蝶装书有时有字,有时没字。包背装把无字的一面包在里面了,更方便。一般认为包背装起于元代,到明中期以前多用此法。包背装书口有字,就改为平放。明代永乐大典、清代四库全书都是包背装。5、 线装 包背装书背易破,书易散页,于是出现线装。不同是:护页由一张纸裹背改为前后两张,不包书背。装订时先订纸捻,再上封皮,然后切齐、包角、打眼上线。线装书大约在明代中叶兴起,沿用至清末民国间,被洋装书取代。但至今古书还用线装。第三章文献的形成文献的形成方式大体有著、述、编、译四种。一、著著,也叫“作”、“造”、“著作”。王充论衡对作篇曰:“造端更为,前始未有,若仓颉作书,奚仲作车,是也。易言伏羲作八卦,前是未有八卦,伏羲造之,故曰作也”。文献中的著作,其结论不能是前已有之的,必须是新的,且要证据确凿、可以立于不败之地。二、述开创者为“作”,遵循者为“述”。孔子说自己“述而不作,信而好古”,中庸也说“仲尼祖述尧舜,宪章文武”。著、述虽不同,但述的学术价值和难度都未必在著作之下。三、编编又叫纂、辑。是以一定体例缀辑旧文,对原始条文不加改动。最常见的编纂成果有总集,如诗经、楚辞、玉台新咏等;类书,如艺文类聚、太平御览、册府元龟、永乐大典;丛书,如四库全书、四部丛刊、昭明文选等。编纂是一门大学问,要区别优劣,去伪存真。四、译 即翻译,是把一种语文的文献转换成另一种语文的文献,有佛典翻译、学术翻译、文学翻译等。佛典翻译始于东汉。学术翻译主要是西方科技和人文社科书籍的汉译。三个时期:一是明末清初西方传教士和我国学者的代表作翻译。二是清代后期西方学者和我国学者的合作翻译。三是二十世纪我国学者的独立翻译。明末科学家徐光启与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合译欧几里德的几何原本。李之藻、庞迪我等翻译坤舆万国全图,这些世界地图使中国人开阔了眼界,具有了五大洲的观念。第4章 版本目录学常识第一节版本版本的含义:原作“板本”,该词产生于宋代,仅指雕版印本。后来“板本”的含义逐渐丰富,变成以雕板印本为主体而包括写本、活字本、批校本、手稿本、石印本、铅印本在内的一个大概念,近年来又包括光盘等“电子版”。现在,“版本”的概念大约相当于“异本”,即不同的本子,而不再限于木版印刷本,甚至不再限于各种纸质的书本。一、版本类型纸质文献的版本类型有写本、刻本、套印本、活字本、石印本、珂罗版印本、批校本、题跋本等:(一)写本。又叫抄本。在印刷术发明之前,书籍都是写本。印刷术发明的早期,仍以写本居多。宋以来,印刷术普及,写本逐步减少,但其绝对数量仍相当大。明清及近代,写本仍发挥着巨大作用,永乐大典、四库全书就只有写本,因为国家没有财力刻印这么大的书。明清时期的藏书家都极重视写本。宋以后规模最大的两次佣书活动,是永乐大典和四库全书及四库全书荟要的缮写。永乐大典共22877卷,四库全书79000多卷,这两部书均因规模过大,在当时的条件下无法制版印刷,只好雇用书手誊录了全部书稿。而四库全书馆选择誊录人员的方法却几经变更,先是由四库馆的提调、纂修人员从在京举人及贡监生中保举,经总裁复查后录用。誊录期满五年者可照例议叙得官。因此,不少科场落第之人把进馆抄书当作入仕捷径,纷纷请托。不得以,只好取消了保举法,改用自愿报名、当堂考查的办法录用擅书者。为保证缮写速度和质量,四库馆制定了严格的考核办法,并打破历来各馆誊录“不核计字数”的惯例,明确规定:“每人每日写一千字,每年扣去三十日为赴公所领书交书之暇,计每人每年可写三十三万字”。五年期满,按字数多少、字迹工拙决定等次,缮写二百万字者为一等,一百六十五万字者为二等,分别以州同、州判、县丞、主簿四项官职作为“议叙之阶”。(二)刻本。从时代早晚来看,有唐五代刻本、宋刻本。金刻本、元刻本、明刻本、清刻本、民国刻本。从刻书地域看,南宋有四川刻蜀本、浙江刻浙本、福建刻建本(或叫闽本)。金、元时期有山西临汾刻平水本等。从出资者来看,有官刻本、家刻本、坊刻本。从刊刻先后看,有初刻本、重刻本、覆刻本等。从刷印早晚来看,有初印本、后印本、重修本、增修本等。从墨色看,又有蓝印本、朱印本、墨印本。蓝印、朱印多是刷印校样,大抵明人多蓝印,清人多朱印。从开本大小看,开版小的又叫巾箱本或袖珍本。(3) 套印本。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颜色、经过多版次印刷而成的版本。(4) 活字本。雕版印刷属于整版印刷,一页一块版。活字则是每个字一个字模,检字排版,印完拆版,字模可多次使用,经济方便。在敦煌及黑水城遗址,曾发现西夏文活字印刷物,其印刷时间约在毕昇发明活字后一个世纪,是今存最早的活字印刷品。(五)批校本、题跋本写本或印本,经读书人批注、校勘或加写题跋,就成为批校本、题跋本。这两种版本一向受藏书家重视。如清代何焯、缪荃孙、傅增湘、王国维的批校本,钱谦益、朱彝尊、黄丕烈、叶德辉、郑振铎等人的题跋本,均极受重视。二、善本“善本”是指具有较高学术价值和文物价值的版本。学术价值高是指错误少、不残缺;文物价值高是指时代早、稀有。学术意义上的善本基本上不受时代早晚限制,而且常常表现为后出转精。第二节文献的目录 一、目录的产生 从现存文献来看,“目录”一词最早出现在汉书叙传中,“刘向司籍,九流以别,爰著目录,略述鸿烈”。 刘向是我国目录学的创史人。 刘向和他的儿子刘歆等人,在整理完毕的每一书后都撰写有一篇书录,当时把这些书录单独辑成一部书,叫别录。刘歆又在别录的基础上,写成七略。 别录、七略都是群书目录,同时也是了不起的学术著作,是西汉及西汉以前我国学术史的系统总结。但这两部目录都亡佚了,它们的基本面貌通过班固的汉书艺文志保存了下来。所以汉书艺文志是我们认识西汉及西汉以前中国学术史的重要门户。 章学诚把目录学的最高要求归纳为“辨章学术,考镜源流”八个字,是非常恰当的,得到了学术界的广泛认同。乾嘉时期的学者王鸣盛,在十七史商榷曰:“目录之学,学中第一要紧事,必从此问途,方能得其门而入”。又曰:“凡读书,最切要者目录之学。目录明,方可读书;不明,终是乱读。”可见,目录学是读书和从事学术研究的入门之学。 二、古籍分类图书多了,就需要将其分类,原因有二:一是为查找方便。书多了不便查阅,于是根据内容,把相同相近的书放在一起。如经类图书:易、诗、书、礼、乐、春秋。解释诗的书:毛诗故训传、毛诗笺、毛诗正义、诗集传二是通过分类总结学术源流。历代图书分类情况:西汉刘向、刘歆父子七略分图书为六大类三十八小类。框架如下:六艺略:易、书、诗、礼、乐、春秋、论语、孝经、小学。诸子略:儒家、道家、阴阳家、法家、名家、墨家、纵横家、杂家、农家、小说家。诗赋略:屈赋之属、陆赋之属、荀赋之属、杂赋、歌诗。 兵书略:兵权谋、兵形势、兵阴阳、兵技巧。数术略:天文、历谱、五行、蓍龟、杂占、形法。方技略:医经、医方、房中、神仙。六略之前的辑略,是“六篇之总最,故以辑略为名”。所以七略中实有六类,可称之为“六分法”。梁阮孝绪七录(已佚),则是真正的“七分法”。西晋荀勖所编晋中经簿分为四部:甲部:六艺、小学。乙部:古诸子、近世子家、兵书兵家、数术。丙部:史记、旧事、皇览簿、杂事。丁部:诗赋、图赞、汲冢书。东晋校书郎李充编晋元帝书目,仍用四部分类法,但他将荀勖的乙、丙两部次序互换,即史书升到第二成为乙部,子书降到第三位成为丙部。从此,四部分类的格局基本确定下来。隋书经籍志是现存较早的四部分类目录,学术价值较大。清代四库全书总目是先秦至清初学术史的系统总结,堪称中国古代图书目录之典范,它标志着四部分类体系已趋于成熟。四库全书总目是“四分法”的代表,凡四部四十四类,有些类下增设三级类目。其框架如下:经部:易类、书类、诗类、礼类、春秋类、小学类(训诂、字书、韵书)等。史部:正史类、编年类、传记类、时令类、地理类、目录类(经籍、金石)、史评类等。子部:儒家类、兵家类、法家类、天文算法类、艺术类(书画、琴谱、篆刻、杂技)、杂家类、类书类、小说家类等。集部:楚辞类、别集类、总集类、诗文评类、词曲类。至清末张之洞书目答问,把丛书从子部杂家类杂编之属分出来,别立“丛书部”,次于集部之后,成为五部分类体系。中国古籍善本书目就分经、史、子、集、丛五部。中国丛书综录仍是四部分类。3、 目录的主要内容一部目录应当包括以下构成成分:书名、篇名、时代、著者、提要、大小序。(一)书名1、古书命名的方式(1)以通称为书名。如诗、书、史记等。(2)摘取书中一二字为书名。急就章首句:“急就奇觚与众异”。取首二字为书名。唐太宗集王羲之法帖为一卷,因首帖开头为“十七日”,故取名十七帖。(3)以姓名为书名汉书艺文志著录有李克、宁越、邓析、邹阳等,皆是以人名为书名。为表尊重,于姓后加“子”字给书命名,如孟子、荀子、管子等。文集以人名加上“集”字,如陶渊明集、李太白集等。(4)以朝代命名二十四史都以朝代加“书”、“志”、“史”等命名,如后汉书、宋书,三国志,南史、北史。总集如全唐诗、全宋词、元曲等,也属于这种命名方式。(5)以时间命名如唐代元稹、白居易都有长庆集,宋代曾巩有元丰类稿。2、同书异名与异书同名(1)同书异名如国语又名春秋外传,史记又名太史公书,淮南子又名淮南鸿烈等。有的是避讳改名,如广雅因避隋炀帝杨广讳改名博雅。明清小说同书异名者更多,如红楼梦与石头记,聊斋志异与异史。(2)异书同名如后汉书有谢承、薛莹、华峤、谢沈、袁山等六家,晋书则有王隐、虞预、朱凤、徐广、谢灵运、臧荣绪、沈约、萧子云八家。唐柳宗元、宋柳开都有河东集,清王念孙、杨开城均著有读书杂志。近年来,中国文学史、中国通史、古代汉语等书都有多部问世,也是异书同名,且是有意为之。(二)篇卷篇和卷都是古书数量单位,但篇与内容起止有密切关系,如史记一百三十篇。而卷则是从物质形态上划分的,竹木简、帛书、卷子都可以卷起来,故以卷为单位。早期篇和卷基本统一。后来往往不统一,一卷、一册中可包括若干篇。无论书籍形式怎样变,篇是基本不变的。(三)提要提要即内容提要。提要应介绍著者生平,如里籍、字号、科第、官位、生卒年等。然后介绍书的内容。再评价得失,或者考其流传情况、版本源流。(四)大小序四库总目四部有总叙,各类有小序。这些大小序在辨明学术源流方面作用很大。四库总目经部大序实际上是一篇最简明的西汉至清初的经学史,非常精彩,研究中国学术史、经学史及小学的人都应该读一下这篇序。可见,好的目录绝不仅仅是“部次甲乙”,它经常包含有丰富的内容。第5章 类书与丛书一、类书类书是抄集群书词、句、段、篇,分类排纂,以供检查的工具书。类书与丛书的不同,在于丛书是整部书整部书地排列在一起,原书完好,不分割。类书则要摘取各书的词句或段落,按类编排。其相似之处,是对原文一般不作改动。(一)类书的功用:1、查找史料。如欧阳询等人编纂的艺文类聚,卷二十一人部五“交友”:周易曰:二人同心,其义断金。同心之言,其臭如兰。礼记曰: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如醴。君子淡以成,小人甘以坏。论语曰: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2、查找词藻如佩文韵府卷二十六上尤部“秋”字条,罗列“春秋”、“三秋”、“仲秋”、“孟秋”、“长秋”、“麦秋”等240个以“秋”为词尾的词语。此外,类书还可用于校勘、考订古书,辑佚。二、丛书丛书,丛是丛聚之义,丛书指把多种不同的书编在一起,冠以一个总名。丛书和类书都属于编纂而成的书,但体例不同,类书要打乱拆散原书,丛书则保持原书的完整性。丛书分综合性丛书和专科性丛书。专科性丛书起源很早,可以上溯到先秦时期的“六经”。后来,儒家的经书逐渐扩展为毛诗、尚书、周易、仪礼、周礼、礼记、春秋左氏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论语、尔雅、孝经、孟子,形成十三经。一般认为,综合性丛书起于南宋俞鼎孙、俞经所编的儒学警悟,这部丛书收录了六部宋人著作。其次是南宋左圭百川学海,收录唐宋人著作100种179卷。到明代,丛书已较多,清代以后丛书更是为数众多,不胜枚举。书法方面的书籍散存于各类丛书中,如四库全书子部艺术类中收录了大量的书法文献,丛书集成中也有不少金石书画方面的著作。明清及近代丛书数量极大:中国丛书综录著录古籍丛书2797种,作为丛书综录续编的中国丛书广录,著录古籍丛书3279种,合计6076种。中国近代现代丛书目录,仅上海一馆丛书即有5549种。近年来又出现许多新丛书,如四库全书存目丛书收古籍4508种,续修四库全书收古籍5000种。丛书举要:1、四库全书文渊阁本3461部79309卷。先藏清宫,现存台北故宫博物院。文溯阁本3590种79897卷。先藏沈阳故宫,现存甘肃。文津阁本3503种79337卷。先藏承德避暑山庄,现存北图。文澜阁本3450种72780卷。藏杭州西湖圣因寺。文源阁本藏圆明园,咸丰十年英法联军毁。文汇阁本藏扬州大观堂,太平军毁。文宗阁本藏在镇江金山寺,太平军毁。文津阁四库全书共 36,304 册,分装 6,144 个书函,陈列摆放在 128 个书架上。文津阁四库全书是现存惟一原架、原函、原书一体的版本,是南北七阁中最幸运的一部。乾隆在文津阁记中写道:“欲从支脉寻流,以溯其源,必先在乎知其津。”津,就是水的渡口。文津,就是文化知识的渡口。从乾隆三十八年四库开馆,至五十二年江南三阁四库全书告成,在长达十四年的时间里,七份四库全书共动用誊录三千八百四十一名,参与者之众可谓空前绝后。这项宏伟的工程结束之后,许多书手闲居京城,致使佣书价格大跌。在翰林院任职的蒙古族学者法式善,借这个机会雇用书手,誊录了四库全书底本中的集部书籍近百种。文津阁四库全书是国家级重点文物、国家图书馆镇馆之宝。2005年12月22日,从秘藏深阁200多年的文津阁四库全书经、史、子、集四部中各取一函,在人民大会堂对外展示。这是该书自1915年入藏北京图书馆后第一次,也许是最后一次在国家图书馆之外的地方展出,此后它将被移进专门新建的地下书库永久性地保存起来,不再对外展示和流通。2、知不足斋丛书七百八十一卷。清鲍廷博编。清乾隆到道光年间鲍氏知不足斋刻本。这部大丛书所据底本多旧抄旧刻及名家校本,久为世人所重。3、敦煌石室遗书二十二卷。罗振玉等辑。4、丛书集成初编四千册。王云五主编。1935年至1937年商务印书馆排印、影印本。该丛书择宋代至清代重要丛书一百部,重新分类编排而成。此系特大丛书,较常用。近又有上海书店编丛书集成续编。5、海宁王静安先生遗书王国维撰,赵万里编。1940年商务印书馆长沙石印本。1976年台湾大通书局有限公司影印王国维先生全集二十五册,又增加了一些王国维著述。6、十三经注疏三百三十五卷。有元、明、清多种版本。7、二十四史三千二百五十卷。有多种版本。以1959年至1978年中华书局排印点校本最佳。8、十通商务印书馆将其收入万有文库丛书,二十册,附十通索引一册。包括唐杜佑通典、宋郑樵通志、元马端临文献通考,合称“三通”。加上清乾隆官修续通典、皇朝通典、续通志、皇朝通志、续文献通考、皇朝文献通考、清末民初刘锦藻修皇朝续文献通考,遂成“十通”。十通为政书,是研究中国封建社会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外交等状况的大型工具书。第二部分中国古代书法文献选读学习意义:古代书法文献是我们认识书法史、研究书法现象,总结书法发展规律,掌握书法技能的依据。广义的书法文献,包括书家、书法作品及书学著作。狭义的书法文献则专指书学著作,包括书法史传、技法、论述、品评、著录等多种文献。学习本课的目的任务:了解狭义书法文献的发展状况,并能读懂其中一些重要的书学理论,并以此指导书法的技法学习。第1章 汉魏六朝时期的书法文献汉魏六朝时期的士人好重文学,书法文献也带有浓厚的文学色彩,以想象丰富、语言华美的韵文居多,其文体有书势、铭、赞、赋等,如汉末崔瑗的草书势、西晋卫恒四体书势、索靖草书势、南朝齐王僧虔的书赋等,内容多是描述各种书体的特点与美感。崔瑗草书势崔瑗(78-143),字子玉,涿郡安平(今属河北)人。东汉名儒。官至济北相。年轻时游学京都洛阳,与马融、张衡特相友好。崔瑗书法师杜操,擅章草,后世称之为“崔杜”。草书势是今存最早的一篇论书法艺术的文章。见历代书法论文选卫恒四体书势。袁昂古今书评袁昂(461540),南朝梁书画家。梁武帝用为吏部尚书,迁尚书令。古今书评为奉勅品评之作,凡二十五人,特推张、钟、二王。王右军书如谢家子弟,纵复不端正者,爽爽有一种风气。王子敬书如河、洛间少年,虽皆充悦,而举体沓拖,殊不可耐。羊欣书如大家婢为夫人,虽处其位,而举止羞涩,终不似真。一、传蔡邕笔论、九势蔡邕(133192),字伯喈,东汉文学家、书法家。笔论、九势选自宋陈思书苑菁华一书,笔论论述书者应有的精神状态,九势论述运笔规则,或作九势八字诀。势,本意是指一切事物表现出来的力量趋向。在古代书法理论中,与势相关的术语非常多,如笔势、体势、气势、顺势、逆势、仰势、侧势、涩势等等。书法的外在表现为形,有形必有势。有了势,文字就有了骨、筋、肉、血、气,不仅具备语言符号的功能,而且成为具有审美价值的书法。正因为势在书法中起到的重要作用,古代书家无不对势孜孜以求。二、传卫铄笔阵图选段卫铄(272349),字茂漪,东晋女书法家。汝阴太守李矩妻,卫恒从女,世称卫夫人。注释:三端:即笔端、剑端、舌端,指文人的笔头,武士的剑术,辩士的口才。银钩:索靖称自书“铁画银钩”,后人以“银钩”指代书法。鸿都:即鸿都门,汉代灵帝藏书之处。缘情弃道:只凭兴趣,无视书法规律。注释:寸:古代长度单位,一指宽为一寸。钧:古代重量单位,三十斤为一钧。三、传王羲之题卫夫人笔阵图后选段算子:又称算筹、筹、策、筴。中国古代的计算工具。最晚在春秋时已普遍使用。多以长短粗细一致的竹条制成,亦有用骨、玉、铁、牙、木为之者。元明时期,算子逐渐被算盘取代。四、虞龢论书表选段虞龢,南朝宋书法家,会稽余姚人。少好学,居贫屋漏,恐湿坟典,乃舒被覆书,书获全而被大湿,时人以比高凤。位中书郎,廷尉。曾奉诏编次二王书。论书表作于宋明帝泰始六年。记载了刘宋宫廷及权贵们搜访、收藏书法名迹的情形。值得注意的是,南朝人能较为客观地评价二王书法,其观点与唐以后的崇王论大不相同。5、 王僧虔笔意赞王僧虔(426485),琅邪人。南朝齐书法家。喜文史,擅音律,工书。齐高帝尝与赌书,书毕,问曰:“谁为第一?”僧虔曰:“臣书臣中第一,陛下书帝中第一”。高帝笑曰:“卿可谓善自为谋矣”。齐武帝欲擅书名,僧虔不敢暴露其能,常用拙笔写字,以此见容。注释:剡纸:剡即今浙江省嵊县,盛产竹藤,可制纸,县南有剡溪,溪水适宜造纸。剡县藤纸颇负盛名。易墨:易县属河北,古代易人多有善制墨者。王琰帖(又称太子舍人帖),见于辽博藏唐摹万岁通天帖,传为王僧虔书。 6、 庾肩吾书品选段庾肩吾(487551),南朝梁书法评论家,文学家。字子慎,南阳新野人。官度支尚书。擅诗赋,工书法,草隶兼善。子信为北周文学家,有哀江南赋、小园赋等名作传世。书品一卷,载汉至齐、梁能真、草者一百二十三人,分为九品,每品各系以论,而以总序冠于前,其论多有理致。第二章唐代的书法文献唐代书法文献硕果累累,如李嗣真书后品,张怀瓘书断、窦臮述书赋都是兼具史传和品评性质的大作。孙过庭书谱通论书法,多有真知灼见。技法论著尤其是论楷书技法之作大量出现,且多有伪作,如传欧阳询用笔论、三十六法,传唐太宗笔法诀,传张怀瓘论用笔十法等。唐代出现了书法丛辑,最著名的是张彦远法书要录。从文体上看,唐代书法文献仍有韵文遗风,如书谱、述书赋及一些歌诀等。虞世南笔髓论契妙鲁庙之器: 即欹器,欹本作“攲”,不正之意。古代的一种器具,是古人利用物体重心移动原理制成的,“注酒其中,虚则欹,中则平,满则覆”。 又名侑坐之器,宥坐之器。宥坐,有两解:一是认为宥通“右”,国君置之于座右;二是认为宥同“侑”,劝戒之意。传说古代国君在座位旁设置欹器,用来警戒自己行事不要过火,也不要不及。荀子宥坐说孔子在鲁桓公庙见到欹器,感慨道:“哪里有满盈而不倾覆的道理!”。 蔡希综法书论选段蔡希综,唐天宝年间书法家。曲阿(今江苏丹阳)人。希逸、希寂之弟。希综工翰墨。兄弟三人皆为时所重,唐治浦桥记即天宝十二载蔡希综撰并行书。蔡希综法书论一卷,自述家世及诸家授受渊源,杂采诸家论旨,而归本于用笔。七、徐 浩论书徐浩,字季海,越州(今浙江绍兴)人。盛中唐时期的馆阁书法家。官至太子少师。大历年间与颜真卿齐名,有“颜徐”之称。四方诏令,多出浩手,书法至精。其书得父峤之传授,最精楷法,圆劲肥厚,自成一家。后人论其笔法如“怒猊抉石,渴骥奔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借款合同的基本特征
- 2025海运提货代理协议书 运输合同
- 2025承包装饰装修合同范本
- 2025企业劳动合同样本
- 安保服务标准协议书(2篇)
- 生产设备采购合同经典
- 经营权转包合同
- 红酒销售合同范本共
- 软科学研究项目计划任务合同书年
- 采购运动服合同样本年
- 人教版2024-2025学年七年级数学上册计算题专项训专题09运用运算律简便运算(计算题专项训练)(学生版+解析)
- GB 26134-2024乘用车顶部抗压强度
- 2024年高中生物新教材同步必修第二册学习笔记第3章 本章知识网络
- (正式版)YS∕T 5040-2024 有色金属矿山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标准
- 2024版软包合同模板
- GB/T 36548-2024电化学储能电站接入电网测试规程
- NB-T+31010-2019陆上风电场工程概算定额
- JT-T-617.7-2018危险货物道路运输规则第7部分:运输条件及作业要求
- 2024土方运输居间合同范本
- 2023-2024学年成都市锦江区中考英语二诊试题(含答案)
- 市场监管知识问答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