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文化建设的若干思考_第1页
关于文化建设的若干思考_第2页
关于文化建设的若干思考_第3页
关于文化建设的若干思考_第4页
关于文化建设的若干思考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 16关于文化建设的若干思考文化是一个区域的精髓和灵魂,是激发区域活力的源泉。衡量一个地区的综合实力,既要看它拥有的物质力量,即“硬实力” ,还要看它拥有的精神文化力量及对外界的影响力,即“软实力” 。从某种意义上讲, “软实力”更具根本性和决定性。文化是构成“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加快文化强区建设,提升路桥文化竞争力,已成为全区广大干部群众普遍关注的热门话题,也是笔者籍此思考的问题。一、我区文化建设的基本情况独具特色的十里长街风情、自然风光和繁荣发达的商贸市场,共同构成路桥文化的灿烂画卷。自宋朝以来的千百年,路桥一直是浙东南重要的区域性商品集散地,商贸繁华,有着“百路千桥万家市”的美誉。改革开放特别是路桥建区以来的十年,虽只是历史长河的弹指光阴,但路桥却实现了历史性的大跨越,创造了许多可圈可点的业绩。路桥文化呈现了良好的发展态势:1、富有特色的历史文化资源。我区已发掘各类历史遗迹 70 余处,其中省级历史文化保护区路桥十里长街、新桥五凤楼,区重点历史文化保护点桐屿青瓷窑址、岩画、白石关遗址等尤具代表性,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2、不断加快的文化体育设施建设。目前已拥有国际2 / 16会展中心、文体中心、世纪广场等一批省内一流的文化体育设施,社区文化服务中心 10 个,基层文化俱乐部 179 家,有线电视入户率已达 83%,在全市率先实现了“村村通广播电视” 。各类文体设施为群众性文化活动的开展提供了基本保证。3、日益壮大的文化人才队伍。我区现有各类业余文体队伍 610 支,文体业余队员 6000 多人,这支队伍已成为我区推进节庆文化、广场文化、社区文化、企业文化等各类文化建设的生力军。4、稳步推进的基层文化建设。近年来,我区以创建东海明珠工程为抓手,加快基层文化建设,丰富活跃基层文化生活。XX 年被评为浙江省文明城区,至今有 6 个镇被评为省“东海明珠”乡镇、4 个镇被评为市“文化明星”乡镇。5、初具规模的文化产业。经过多年的培育和发展,我区文化产业已初具规模。目前,登记在册的文化经营单位已有 660 多家,从业人员 7000 多人,其中印刷企业 327家、音像制品单位 52 家、文化娱乐场所 12 家、棋牌 70 家、书店 43 家、卡拉 OK 厅 42 家、网吧 70 家,初步形成了以印刷、音像、图书、娱乐、互联网服务为主的多层次、多门类文化产业体系。二、我区文化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3 / 161、建设资金不足。建设资金的缺少是制约我区文化事业发展的一大要素。建区以来,尤其是近几年公共财政对文化事业的投入有较大的增长,但文化事业经费仍然“捉襟见肘” ,难以兼顾文化事业发展的方方面面。2、公益性文化体育设施没有形成规模。图书馆、游泳馆、体育训练中心等大型文化体育设施建设尚未启动,基层文化体育设施视。开发商注重小区建设的经济效益而忽视社会效益,使小区配套文化设施有的停留在规划中,实际未建设,文化设施用地改作他用;有的预留了空地,但始终没有建设应配套的文化设施。公益性文化设施建设在数量和规模上,与群众的文化需求都有一定的差距。3、文化队伍整体素质不高。我区文化队伍缺乏专业院校毕业的文化人才,文化程度整体偏低,年龄结构不合理,文化队伍整体基础薄弱。近年来新建设的居民小区,应配套的文化设施未予以重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另外,各镇普遍存在文化员不专职专用、身兼数职的情形,不利于基层文化活动的开展。4、文艺精品缺乏。近年来,我区文艺创作队伍比较活跃,有一定生活气息和地域特色的各类文艺作品不断涌现,但是缺少精品力作。获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项的空缺,在国家级大赛中获奖或在全国有一定影响面的文艺作品为数很少。文艺创作者对出书的积极性不高,4 / 16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文艺精品的创作。 上一篇:调查报告写作格式 下一篇:大学生寒假实践论文 5、文化产业整体实力不强。我区文化产业虽然有了一定的发展,但普遍规模较小,经营分散,产品结构单一,科技含量低,自我发展能力较弱,几乎没有像样的文化产业链,更没有形成一定的产业群体,缺乏有实力、有活力的龙头文化企业和叫得响、打得出去的文化品牌。文化宣传营销力度不够,对文化产品进行营销、策划、包装、推介、提升、打造的意识还不强,缺少善营销、懂文化的文化产业经营人才。6、文化体制改革相对缓慢。政府文化管理部门尚未转变职能,还未从“办文化”的管理模式中脱离出来,一些文化事业单位的创新意识、产业化意识、市场意识不强,缺少与市场的接轨,文化工作者的积极性还没有真正调动起来。三、加快推进我区文化建设的基本对策推进文化强区建设,要充分认识文化建设的丰富内涵,正确把握统筹协调发展的重要原则,遵循文化自身发展的基本规律,着重做好“三个结合”:继承传统与不断创新的结合。既要弘扬优秀文5 / 16化传统,合理开发历史文化资源,深入挖掘富有路桥地方特色的文化,又要坚持博采众长、吸取精华,结合时代的要求和新的实践,积极借鉴中外文明的先进成果,努力建设面向现代化,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新文化,使路桥的历史文化与现代文化交相辉映。外在文化与内在文化的结合。文化建设既要加强对规划、任务、制度、资金、设施、设备乃至评估体系和监测体系等外在文化的建设,又要以人为本,加强对心灵的净化和精神的塑造等内在文化的建设。外在的文化是刚性的,内在的文化是柔性的。刚柔相济,重在积累,重在长效,才有文化的可持续发展。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结合。文化产品既是精神文化产品又是商品,文化建设既有经济效益又有社会效益。既要承认文化的经济价值,鼓励合理的利润追求,又要反对把利润追求当作唯一、把经济效益的好坏当作文化建设成功与否的唯一标准。只有兼顾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重目标,正确处理两者的关系,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才能实现“两个效益”的统一。具体来说,加强我区文化建设应致力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突出路桥人文特色,注重历史文脉的延续路桥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富有鲜明的地方特6 / 16色。追寻这一方古老土地的渊源,可以列数方国珍、陶宗仪、李诚、杨晨、陈安宝、柯璜、陈叔亮等历史名人和以十里长街为代表的历史遗存。源远流长的路桥历史文化,成为一代又一代路桥人的精神故里。延续历史文脉,既是对历史的尊重,也是对路桥人民生命源头的追溯。立足路桥实际,弘扬历史文化,显示当地人文特色,展示路桥文化的魅力,是文化强区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1、加强历史文化遗产的发掘和保护。重点抓好对历史上各时代文化遗址、艺术品、文献、手稿、图书资料、代表性实物等物质文化遗产,民间风俗、曲艺、歌谣、谚语、舞蹈、杂技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普查、发掘和登记工作,进一步明确等级标准,建立历史文化资源档案。同时,做好抢救、传承、利用的规划,出版路桥文物 、 路桥史话 、 路桥故事 、 路桥歌谣谚语 、 路桥区民族民间艺术资源名录等历史文化系列丛书,将散落在民间的历史文化串联起来;依托摩崖石刻、碑石、墓志、古桥、金属器皿文字、木石雕刻图案等进行碑拓作品制作,展示历史文化的原貌;创建谱牒文化研究会,通过修编家谱,寻宗追祖,重温历史文化的足迹;重视民间曲艺、民间手工的传承和民间风俗的沿袭,使民间文化质朴、本真的意蕴得以发扬光大;通过修复部分名人故居和历史景观,设立文物和历史名人史料陈列馆、书画创作室、民间手工制作7 / 16室,引进古玩、书画、文具、折扇、传统戏服等文化产品经营业,进一步挖掘十里长街的历史文化内涵。2、突显城市的历史文化底蕴。历史文化是一座城市背后的支撑,是展示一座城市风貌的内在品质。在加快城市化步伐的进程中,要找准城市建设的历史文脉,做好城市的整体规划和建筑风格的定位。注重城市建设与历史文化保护并举,避免因偏重物质环境的改善,而忽略文化内涵的构建,不以历史文化遗迹的湮没来换取新的城市建筑的突起。要以历史文化来贯穿城市建设的脉络,打造以十里长街、陈安宝烈士陵园、五凤楼等为基础的文化休闲区块;在路桥城区的广场、公园、街角,陈列反映路桥历史文化和路桥人民精神特质,并具有浓郁地域特色的雕塑群;在建筑的布局、风格以及标识牌、广告语等各种城市的细节上体现路桥特有的人文精神。只有继承和保护历史文化资源,形成自己独特的文化氛围,才能展示城市独特的风格,张扬城市的个性,才能推动城市文化的进步和发展。 上一篇:调查报告写作格式 下一篇:大学生寒假实践论文 3、创建一个历史文化品牌。设计商都文化艺术节这样一个集凝聚与辐射功能为一体的文化活动载体。一是突出历史文化内涵。以十里长街为活动主线,以传诵历史典8 / 16故或名人佳话为主题,举办古街场景文艺展演、广场文艺汇演、音诗画大型朗诵会、现场笔墨展示会、征文比赛等活动;立足民间和乡土,籍民间风俗和传统节庆,举办面向广大群众的民间才艺演示会、民间才艺擂台赛等。二是注重兼容性和覆盖面。将广场文化、企业文化、校园文化、社区文化、家庭文化、会展文化、旅游文化等各种文化资源融合到商都文化节中,形成有一定规模和影响面的、富有地方特色的节庆活动。三是强调稳定性和连贯性。要把商都文化节办成一年或两年一次定期举办并持续进行的文化节会。通过时间的积淀和节会活动对人的潜移默化,使商都文化艺术节成为路桥历史文化的一个品牌。重视人文教养和传承,增强对文化主体的渗透文化建设的落脚点在于人,人是文化建设的主体。美化大众的精神世界,提升大众的文化品位和文化素养是文化建设的根本目的。文化建设应以人为本,把人作为出发点和归宿,以人文的教养与传承作用于人的心灵和知性,实现文化对文化主体的全方位渗透。1、传统文化的渗透。在文化建设中,传统文化的渗透必不可少。传统文化蕴含着民族精神和有价值的道德理念,诸如刚正不阿的节气、内省修身的自我观照、厚德载物的情怀、贵和持中的和谐等等。挖掘和运用传统文化的精髓,对加强大众的人文教养,提高全社会的道德水平起9 / 16着积极的作用。一方面,广泛深入地传播优秀传统文化。充分发挥电视、广播、报刊、杂志、网络等传媒的作用,加强传统文化的渗透,通过文化寻根,增强群众对传统文化的归属感。另一方面,将传统文化精神的传递纳入文化素质教育,使其成为文化基础教育的主流。青少年是文化主体的重要部分,是传统文化传承的星火。要启动“中华古诗文经典文化诵读工程” ,依托学校的阵地,在学生中经常性地开展古诗词及传统文化名篇的诵读、讲解和结合要义的实践活动。同时,在中小学开展路桥乡土教育,将路桥民间文化丛书列入中小学生课外阅读教材,组织观看路桥历史文化拓碑展,举办路桥民间文化知识竞赛等,让传统文化在下一代的心中生根发芽。2、经典文化的渗透。相对于流行文化,经典文化具备了精致、纯粹的质地和高层次的美感,更具感化人的作用。要抵制流行文化中部分消极因素的侵蚀和劣质文化产品的冲击,必须加大经典文化的渗透力度。充分利用图书馆等文化设施的承载和辐射功能,扩大经典文化的覆盖面,营造“书香城市”的氛围。依托各类文化阵地,举办经典文化系列讲座、经典文化丛书阅览周、读书征文、读书报告会、名曲名画欣赏及古玩鉴赏讲座、文化艺术沙龙等文化活动,借助广播电台、电视传媒,进行经典文化的传播,使经典文化深入人心。加强经典文化教育,开设中小学生10 / 16美学课、艺术课等,让经典文化润泽和渗透下一代的心田。3、家庭文化的渗透。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文化是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陶冶情操、丰富人们精神文化生活的有效载体。因此,要加强家庭文化建设,以“文明家庭创建”为载体,以社区学校、社区文化服务中心为阵地,以深化家庭道德内涵、知识内涵和审美内涵为重点,运用家庭成员并进、邻里之间互动的方式,面向社区开展以教育人、以文怡情的家庭文化活动,带动家庭成员人文素养的积淀,从而推动全社会人文素质的提高。(三)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增强城市文化的竞争力1、立足路桥实际,整合文化资源。加强对当地民间文化、乡村文化、宗教文化、名人文化、旅游文化资源的挖掘、整合、提升,并朝产业化方向发展。对媒体、印刷、演艺、体育健身、文教培训等文化资源进行多方整合,合理开发,提高文化资源综合利用率。扶持具有一定规模、一定实力的龙头文化企业组建集团,形成较强的核心竞争力。同时,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对路桥的文化资源、自然资源、旅游资源等各类资源进行有机整合,促进各种资源的合理配置和综合开发利用,推动文化产业与旅游、休闲娱乐、信息服务等相关产业的互动发展。 上一篇:调查报告写作格式 下一篇:大11 / 16学生寒假实践论文 2、发展优、特、新文化产业,努力打造文化产业的品牌。一是加快发展印刷发行业。充分发挥印刷企业在我区文化产业中的主导力量,推动印刷产业进行技术改造,朝多色、高速、数码化和个性化方向发展,并带动印刷业设备会展、器材销售、技术管理培训等产业链的发展。同时,加强印刷业与出版发行单位的联合,探索出版印刷发行一条龙的运作模式,做强出版印刷发行区块,打造“印刷之乡” 。二是优先发展文体娱乐业。利用我区演出、音像、娱乐、体育健身市场相对繁荣的优势,进一步激活潜在的生产力。加大宣传、策划、营销力度,组织文艺团体来路演出,培育市场消费主体;加强对音像、娱乐市场的正确引导,促其健康有序地发展;进一步满足群众的体育健身需求,开发体育健身的新兴项目,培育一批综合性大型健身娱乐场所;加快体育用品生产行业的发展,努力打造健身器材、球类、运动服装鞋帽等体育用品生产基地。三是积极发展文化旅游业。依托十里长街、世纪广场、南山生态旅游区、陈安宝烈士陵园、五凤楼等文化资源,建立旅游网点,开辟文化旅游市场,开发根雕、古旧家具、工艺品和民间艺术品等旅游文化产品,使文化旅游业成为带动经济增长的重要文化产业之一。四是大力发展文教培训业。12 / 16充分利用各类业余学校、演艺团体、文化馆的师资、场地、设施,开展多层次、多种类、多形式的文化艺术培训,带动文化艺术产业的快速发展。3、加大文化体制改革创新力度,增强文化产业发展活力。积极稳妥地推进文化体制改革,转变文化行政管理部门职能,理顺文化管理部门与文化企事业单位的关系,实行政企分开、政事分开、事企分开、管办分离,使政府职能真正转到对文化建设的宏观指导和调控上来。建立政府文化采购制度,逐步实行公益性文化招标采购模式。探索国有文化企业投资主体多元化的发展道路,吸引外资、民资投资文化产业,使国有文化企业单位真正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文化市场竞争主体。对经营性国有文化设施,面向社会招标经营,委托管理,部门监管。加快影剧院改制的步伐,着重做好文体中心管理体制改革,借鉴海宁体育馆的管理模式,探索、推行租赁、参股、合作等经营模式,提高公共文化设施的资源利用率。4、制定文化产业政策,加大文化产业发展的扶持力度。要在进一步论证的基础上尽快正式出台文化产业政策。一是税收优惠政策。对新办的文化企业,减免若干年的企业所得税;社会力量向公益性文化事业捐赠,可享受税前扣除优惠政策;直接用于公益性文化事业的进口仪器、设13 / 16备等,免征关税和进口环节增值税;图书馆等公共文化设施及区文物保护单位举办的文化活动,免收第一道门票营业税。二是文化市场主体培育的优惠政策。对民间巨额投资的文化企业,正式运行一年后给予一定数额的资金补助;总部在我区且有一定规模的连锁企业,如新增拥有较大营业面积的网点,开业后给予相应补助;连锁企业在农村的连锁店,根据投资金额和营业面积大小给予适当的补助。三是土地优惠政策。公益性文化设施用地实行行政划拨,指标优先安排。公益性文化单位转让、开发土地获得的级差地租,应全额返回文化单位用于公益性文化设施建设。、强化政府职能,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构建公共文化服务是现代政府公共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文化建设一个很重要的目标。政府要按照建立公共服务型政府的要求,切实转变职能,从办文化向管文化转变,努力构建运营高效、服务优质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1、加强公共文化体育设施建设。把公共文化体育设施建设纳入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结合城市中心体系的建设,建设文化中心,统筹兼顾,合理布局。一是加快建设重点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的步伐。加快区图书馆、游泳馆、体育训练中心等重点设施建设,力争早日投入使用。二是不断改善居民住宅楼的文化体育设施。新建居民住宅14 / 16区需相应建成配套文化体育设施,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使用。改建、扩建居民住宅区,应充分考虑公共文化体育设施建设用地。经批准拆除公共文化体育设施或改变功能用途的,应择地重建并不小于原有规模。三是建立和完善公共文化信息体系。加快实施数字图书馆工程,建立网上博物馆、网上艺术馆、网上培训中心以及流动图书馆,利用现代化服务手段提供公共文化服务。上一篇:调查报告写作格式 下一篇:大学生寒假实践论文 2、注重文化人才的培养和文化精品的创作。本着德才兼备、结构合理、分类指导、动态管理的原则,努力发现、加快培养、积极引进、合理使用文化人才,加强人才储备,建立我区的文化人才库。着重建设一支热爱表演、富有活力的专业和业余文艺表演队,一支热爱艺术、扎根生活的艺术创作队伍,一支善于经营、富有创意的文化经营管理队伍,一支责任心强、业务出色的农村、社区群众文化百名业余辅导员队伍。在建设“四支队伍”的过程中,要进一步完善“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人才使用和引进机制。建立文化馆、文化站用人制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