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导游基础知识10对联与古诗词.ppt_第1页
全国导游基础知识10对联与古诗词.ppt_第2页
全国导游基础知识10对联与古诗词.ppt_第3页
全国导游基础知识10对联与古诗词.ppt_第4页
全国导游基础知识10对联与古诗词.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77 古人的信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八 九 十 百 千 万 没有亿 277 寄外子 卓文君 一别之后 两地相思 只说是三四月 又谁知五六年 七弦琴无心抚弹 八行书无信可传 九连环从中折断 十里长亭望眼欲穿 百相思 千系念 万般无奈把郎怨 万言千语说不完 百无聊赖十依栏 重九登高看孤雁 八月中秋月圆人不圆 七月半 烧香禀烛问苍天 六月三伏天 人人摇扇我心寒 五月石榴如火 偏遇冷雨浇花端 四月枇杷未黄 我欲对镜心意乱 三月桃花随水转 二月风筝线儿断 噫 郎呀郎 巴不得下一世你做女来我做男 377 第十章对联与古诗词 第一节对联第二节古代山水诗词 477 本章考试内容 1 了解中国汉字的起源及诗词 楹联格律常识 2 熟悉楹联的类型和名胜古迹中的著名楹联 3 掌握古典旅游诗词名篇的内容和艺术特点 4 熟悉历代游记名篇的内容 艺术特点和作者 5 77 第一节对联 对联 对联 又叫对子 楹联 楹帖 联语 是我国特有的一种体制短小 文字精练 历史悠久 雅俗共赏的传统文学形式 对联使用的场合 对联主要悬挂在室内或者贴在门上 许多名胜古迹都点缀有对联 反映其人情风物 风证其历史遗迹 成为这些名胜古迹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6 一 对联基础知识 对联的起源与发展主要经历了四个阶段 1 对联的孕育时期 从先秦到唐代 2 对联的出现时期 五代 3 对联的发展时期 宋代 元代 4 对联的鼎盛时期 明代 清代 7 y l sh nsh 郁垒神荼在古音中读作 sh nsh y l 也可读作 sh nt y l i 但历朝历代的发音不同 正确读法已无从考证 据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 博士生导师詹鄞鑫教授称 为了统一 我们现在可读文字本身发音 sh nt y l i 8 中国对联发展史上的第一副对联 我国对联发展史上的第一副对联 根据 宋史 西蜀孟氏 记载 是后蜀之主孟昶所撰 新年纳余庆 嘉节号长春 明代把对联推向新高潮的人物 明代的解缙 祝允明 文征明 唐伯虎等江南才子 把对联推向了一个新的高潮 最早对对联进行系统分类的人物 最早对对联进行系统分类的 是清代文学家梁章钜 9 77 按应用范围对联的分类 可以分为十类1 春联 含节日联 2 门联 含行业联 3 喜联4 寿联5 挽联6 交际联7 堂联8 名胜古迹联9 文艺作品联10 杂类 10 77 1 春联 含节日联 的含义与特点 春联又叫春帖 是春节时帖的对联 是对联中出现最早的 应用范围最广东的一种类型 内容主要是表现人们辞旧迎新的愉悦心情和积极向上的奋发精神 春联一般都帖在门上 多有横批 11 77 2 门联 含行业联 的含义与特点 门联又叫门帖 门对 是主要反映门第特征和行业性质的对联 其中有的是雕刻 嵌缀在门两旁的永久性对联 有的是在开张或举行庆典时张贴 12 77 3 喜联的含义与特点 喜联是婚嫁时的专用对联 又叫婚联 多贴在门旁及箱柜等处 内容多为百年好合 白头偕老等喜庆祝愿的吉利话 13 77 郑板桥六十自寿联 14 77 4 寿联的含义与特点 寿联是为年长者祝寿专用的对联 内容多是称颂长者功德业绩 祝其健康长寿 在寿联中 有一些自己写的 自寿联 多为愤世嫉俗 言志抒怀之作 往往能反映撰者的真实感情与平生志趣 15 77 5 挽联的含义与特点 挽联是哀悼死者 治丧祭祀时专用的对联 由古代的挽词演变而来 16 77 6 交际联交际联是人们专用做酬赠交谊的一类对联 多用于社会名流及文人学者之间 作品往往有较高的艺术性 如郑板桥赠焦山长老联 花开活落僧贫富云去云来客往还 17 77 6 堂联堂联是人们用于美化厅堂居室的一种装饰联 往往寄寓主人或作者的情趣 志向与抱负 立意优雅 格调不凡 如徐霞客自题 梅花堂 联 春随香草千年艳人与梅花一样清 18 77 8 名胜古迹联悬挂 嵌缀或雕刻在山水名胜和历史名人 历史遗迹纪念地的对联 如河南汤阴岳王家庙联凛凛正气悠悠苍天 19 77 9 文艺作品联出现在文艺作品中的对联 如李苦禅题画竹联 未出土时便有节 及凌云处尚虚心 20 77 10 杂类不属于以上九类的对联 比如灯联 谜联 宣传联 可归入杂类 如一副谜联 君子之交淡如 水醉翁之意不在 酒 21 77 对联的特点1 出句与对句字数相等上下联字数必须相同 不多不少 但有意空出某字的位置以达到某种效果外除外 袁世凯称帝没多久 就在全国人民的唾骂声中 可耻地死去了 四川有人给他写了一副挽联 22 77 袁世凯千古 中国人民万岁 谐讽联 对不住 23 77 2 出句与对句词性相对一般称为 虚对虚 实对实 就是名词对名词 动词对动词 形容词对形容词 数量词对数量词 副词对副词 而且相对的词必须在相同的位置上 风声雨声读书声 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 事事关心爆竹声声旧风俗旧习惯随旧岁离去春风习习新思想新气象伴新春到来 24 77 词性相当 拳打南山猛虎脚踢北海蛟龙 名 动 名 形 名 方位名词 孙行者 名 动 虚 祖冲之 胡适之 种类相当天风海新日 地雪山旧月 千南庆枝月山北贺头白 万西恭花风水东喜丛清 25 77 3 出句与对句结构相应对联的结构相应 是指上联与下联在句法结构上必须互相照应 互相对称 即 主谓结构对主谓结构 动宾结构对动宾结构 偏正结构对偏正结构 复句对复句 1 主谓结构对主谓结构 例如 阳朔画山的一副对联 水作青罗带 主语 谓语 山为碧玉簪 2 动宾结构对动宾结构 例如 阳朔九峰山的一副对联系闷岂无罗带水 动 宾 割愁还有剑芒山 3 偏正结构对偏正结构 例如 西湖 湖心亭 的一副对联四季笙歌 尚有贫民悲夜月 偏 正 六桥花柳 浑无隙地种桑麻 26 77 4 出句与对句节奏相同 对联的上联和下联 节奏要求一致 二三节拍 不雨山常润 无云水自阴 杭州西湖孤山寺联 27 77 5 出句与对句平仄相谐 传统习惯是 仄起平落 即上联末句尾字用仄声 下联末句尾字用平声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上联 春晖盈大地平平平仄仄下联 正气满乾坤仄仄仄平平 28 77 6 出句与对句内容相关 上下联的含义必须相互衔接 但又不能重覆 此外 张挂的对联 必须直写竖贴 上联在右边 下联在左边 与对联紧密相关的横批 可以说是对联的题目 也是对联的中心 岁月峥嵘须奋斗 年华潇洒莫蹉跎 才成志立 29 77 按照上下联之间的内容关系 可分为正对 反对和串对 正对 指对联出句与对句在内容 主题上是同义并列的 从不同的角度表现主题 互相补充 桂林独秀峰联一支铁笔千钧重 四字丹书万丈长 30 77 按照上下联之间的内容关系 可分为正对 反对和串对 反对 指对联出句与对句在内容上正好相反或相对 对比鲜明 变化强烈 往往能给人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 杭州岳坟前铁槛对联青山有幸埋忠骨 白铁无辜铸佞臣 31 77 按照上下联之间的内容关系 可分为正对 反对和串对 串对 指出句与对句之间有递进 转折 条件 因果等某种关系 上下联在内容上是连贯的 在语气上是衔接的 唐寅所撰联一失足成千古笑 再回头是百年身 32 77 四 对联的格式 对联除了上下联 还应有横额A 对联写意 横额题名 许多名胜古迹联都是这种形式 对联写名胜 横额点出景物名称 B 对联画龙 横额点睛 通常是对联写形式 外在的东西 横额点出实质和意义 C 联额互补 相辅相成 对联与横额在内容与意义上互相补充 33 77 西湖平湖秋月亭联的书写形式 把莫水白最凭酒辜面频好栏对负风秋是看琼天来老红云楼心蓼影玉月花波宇到梳光 凭栏看云影波光 最好是红蓼花疏 白苹秋老 把酒对琼楼玉宇 莫孤负天心月到 水面风来 彭玉麟 西湖平湖秋月联 34 77 五 对联的领词 领词的含义与作用领词是在对联中引出一串排比句与骈文句 使联语衔接自然 层次分明 造成节奏的起伏变化 使音律和谐婉转的词语 清代江湘岚的扬州二十四桥联胜地据淮南 看云影当空 与水平分成一色 扁舟过桥下 闻箫声何处 有风吹到月三更 35 77 六 对联的断句 对联断句的参照因素 A 掌握长联短句多长句少的特点 难于断句的多是长联 而长联中一般多用短句 其中往往大量使用三言 四言 七言的排比句 骈文句 铺陈描述 抒发感慨 对偶句式也是长联中常用的 B 注意对联中的领词 对联中一些领词后面往往带有一组排比句或对偶句 抓信领词 就能看清楚后面的句式 C 利用反复词 有些对联有反复词 可以根据反复词的位置来判别 断句 D 上下联互相参照断句 对联上下联语法结构与节奏相似 因此遇到一联某句不好断时 可参照另一联相应的一句 有利找出句读 36 77 二 名胜古迹对联选读 北京长城居庸关联万壑烟岚春雨后千峰苍翠夕阳中山海关孟姜女庙联海水朝朝朝朝朝朝朝落浮云长长长长长长长消 37 77 二 名胜古迹对联选读 南京燕子矶联松声 竹声 钟磬声 生生自在 山色 水色 烟霞色 色色皆空 苏州寒山寺联尘劫历一千余年 重复旧观 幸有名贤来做主诗人题二十八字 长留胜迹 可知佳句不须多 38 77 二 名胜古迹对联选读 杭州西湖灵隐寺联龙洞风回 万壑松涛连海气 鹫峰云敛 千年桂月印湖光 泰山孔子岩联仰之弥高 钻之弥坚 可以语上也出乎其类 拔乎其萃 宜若登天然 39 77 二 名胜古迹对联选读 南昌滕王阁联兴废总关情 看落霞孤骛 秋水长天 幸此地湖山无恙 古今才一瞬 问江上才子 阁中帝子 比当年风景如何 40 77 二 名胜古迹对联选读 武汉黄鹤楼联一楼萃三楚精神 云鹤俱空横笛在 二水汇百川支派 古今无尽大江流 41 77 二 名胜古迹对联选读 承德避暑山庄万壑松风联八十君王 处处十八公 道旁介寿 九重天子 年年重九节 塞上称觞 31 成都武侯祠联能攻心则反侧自消 从古知兵非好战不审时则宽严皆误 后来治蜀要深思 42 77 第二节古代山水诗词 一 古代诗歌基础知识 一 古代诗歌的起源与演变我国可资凭信的最早的诗歌 就是收集在 诗经 里的三百多首诗古代诗歌经历了四言诗 五言诗 七言诗等演变过程 我国最早出现的诗歌形式 四言诗 43 77 诗经 的诗歌形式 除了四言诗以外 另有一部分作品 句子长短不一 这种形式的诗 习惯上称为杂言诗 属于杂言诗的著名诗歌 楚辞也属于杂言诗 是在 诗经 出现大约三百年后流行于楚国的诗歌 44 77 五言诗成为诗歌作者通用体裁的年代 自汉末建安时期到魏晋南北朝 五言诗成为诗歌作者通用的体裁 产生了不少优秀的作品 七言古诗的特点 七言古诗在古代诗歌中 是形式最活泼 体裁最多样 句法和韵脚的处理最自由 而且抒情叙事最富有表现力的一种诗歌形式 45 77 现存最早的完整成熟的七言诗 现存最早的完整成熟的七言诗 是三国时魏文帝曹丕的两首 燕歌行 46 77 七言诗的发展脉络 到南朝宋时 七言诗的写作才逐渐受到注意 鲍照是我国第一大量写七言诗的人 代表作 行路难 十八首中就有著名的纯七言诗 瑟鲍照同时的谢惠连和谢庄 也都写过一些七言诗 自此时起 七言诗这种形式就已奠定基础 从梁代起 已开始出现七言近体诗的雏形 发展至唐代 终于正式形成了近体诗七言绝句和七言律诗 直到后代 七言古诗和七言近体诗都是诗人使用的主要形式之一 47 77 古体诗的含义 古体诗又称 古诗 古风 是指同近体诗相区别的不受格律限制的古代诗歌 古体诗产生较早 其名帽始于唐代近体诗成熟时 唐代以后的一些仿效古体形式而写的诗歌 也称为 古诗 或 古体诗 古体诗的所指范围 古体诗与近体诗是从格律的角度来划分的 一般是唐代近体诗产生之前的诗歌 但古代谣谚 诗经 楚辞和乐府诗等 因各有特点 中立门类 并不包括在 古体诗 的范围内 48 77 古体诗在体制上有四个特点 第一 句数 字数不限 古体诗每句的字数没有限制 三言 四言 五言 六言 七言 杂言都可以 一般按诗句的字数分类 四字一句的称为四言古诗 简称 四言 五字一句的称为五言古诗 简称为 五古 七字一句的称七言古诗 简称 七古 句子字数不整齐的古诗 称杂言古诗 纯三言 六言的古体诗并不多见 第二 用韵比较自由 古体诗既可押平声韵 也可押仄声韵 还可以两者交替使用 可以句句押韵 也可以隔句押韵 甚至三句 四句押韵 有的古体诗从头至尾一韵到底 也有的中间换韵 有的换韵有规律 有的帽无规律可循 韵脚字有选用同一韵部字的 也有使用相邻韵部字的 第三 不讲究平仄 古体诗在平仄上没有特殊规定 第四 不用对仗 古体诗一般不用对仗 即使偶尔出现对仗 也不是格律的要求 而只是修辞的需要 如用对仗 也不规定位置 对仗也不避重字 49 77 近体诗的含义 近体诗又称今体诗 是相对于古体诗而言的 近体诗在篇章 句式 字数 平仄 对仗 音律方面都有严格规定 因而又被称为格律诗 近体诗在形式与句式上的类型 从形式上看 近体诗包括律诗 绝句 长律三大类 多句式上看 近全诗包括五言 七言两大类 50 77 律诗的含义 所谓律诗 就是每首八句 在押韵 平仄 对仗等方面有严格规定的近全诗 律诗的八行可分为四联 有专门的名称 首联 颔联 颈联 尾联 一联中上句叫出句 下句叫对句 51 77 近全诗的分类与句式特点 律诗 每首八句 五言律诗 每首八句 每句五个字 七言律诗 每首八句 每句七个字 长律 每首十句以上 绝句 每首四句 五言绝句 每首四句 每句五个字 七言绝句 每首四句 每句七个字 52 77 律诗的平仄 简单地讲 就是说在一句之中平仄相间 在一联之中平仄相对 两联之间平仄相粘 使平声和仄声在诗句中变换使用 从而造成音律的抑扬顿挫 和谐优美 粘 的含义 粘 是指两联之间 后一联出句第二字的平仄与前一联对句第二字的平仄要相一致 即平粘平 仄粘仄 如果违反了规定 则是 失粘 为诗家大忌 53 77 对 的含义 对 是指一联之内 出句与对句的平仄要对立 如果出句在一位置上用的是平声字 那么对句在同一位置上必须要用仄声字 即 平对仄 仄对平 如果违反了规定 则是 失对 为诗家大忌 对仗的含义 所谓对仗是指在诗文之中 上句与下句的字面与音节两两相对 对伏是近体诗的体制要求 律诗的对仗一般是在颔 颈两联 也有一些律诗 首联就对仗 54 77 对仗主要有下列四种形式 工对 宽对 流水对 借对工对是指对仗工稳妥帖 完全符合标准的对句 不仅句法结构 词类要相同 遇到名词还要顾及小类 工对的句意不能重复 否则就称为 合掌 乃诗家大忌 宽对是指要求不甚严格的对仗 只要词类相同 句法结构大致一样即可 并不要求小类一定相同 55 77 流水对的含义 流水对是指一联中出句与对句的句意相连 构成一个完整意思的对伏形式 借对的含义 借对是指用于对仗的词语 字面能对而词义不能对 或者字的谐音能对而词义和字面不能对的对仗形式 又叫 假对 56 77 押韵的含义 押韵 又叫协韵 叶韵 是指诗歌中每句或者隔名句的最后一个字应该属于同一个韵部 古人将同韵的字归入一部 称为韵部 这是诗歌的重要特征 57 77 近体诗押韵的要求 A 只押平声韵 并且要一韵到底 中途不得换韵 B 押韵字的位置固定在对句的末尾 即律诗的二 四 六 八句 绝句的二 四句 首句可入韵 也可不入韵 在通常情况下 五律首句不入韵 七律首句多数用韵 如果首句不入韵 这一句的尾字一般都用仄声 不用韵的第三 五 七句的尾字 都必须用仄声字 C 必须押同一韵部的字 不能出韵 但如果是首句入韵 可以借用邻韵的字做首句的韵脚字 称为 借韵 58 77 词 是一种依照乐谱曲调来填词的诗歌体裁 它萌芽于隋 兴起于唐 成熟于晚唐 五代 大盛于两宋 词的发展主要经历了四个阶段 主要有 1 词的萌芽与兴起 隋至中唐 2 词的发展期 晚唐 五代 3 词的鼎盛期 4 词的衰落 元代以后 二 古代词基础知识 59 77 北宋第一个致全力于词作的文人 柳永柳永是北宋第一个致全力于词作的文人 他创作了不少慢词 提高了词全的表现能力 扩大了词的题材领域 这是对词发展史的一大贡献 被认为是词的正宗的代表人物 当时被认为是词的正宗的代表人物是周邦彦 他精于音律 又善矢章 写出了很多保持传统风格 迎合上至宫廷贵族 下至市侩各阶层人口味的音律优美的词曲 被人称之为格律派 后世誉为 词家之冠 影响直到明 清 60 77 宋室外南渡后 最突出的词人 宋室南渡后 最突出的词人当然是辛弃疾 他与苏轼并称 苏辛 成为宋词豪放派的代表 可以说是宋词中成就最高的真正的集大成者 词调 也叫词牌 所谓词调就是词写作时所依据的曲调乐谱的名称 在初起时 词高往往就是题目 名称与所咏的内容一致 后来继作时 因为名称与所咏的内容不一致 后来继作时 因为乐称与所咏的内容不一致 又另加题目或小序 当然也可以不加 词调便只有曲调与格律的意义了 61 77 词调中 子 的含义 词调中的 子 字就是曲子的省称 如 采桑子 卜算子 等 词调中的 令 的含义 词调中的 令 字 就是令曲或小令 一般是字少调短的词 可能起于唐代的酒令 比如 如梦令 词调中 引 的含义 词调中的 引 字 近 字 则属中调 一般比小令要长而比长调要短 不足100字 比如 青门引 好事近 等 62 77 词调中 慢 字的含义 词调中 慢 字 是慢曲子 即慢词 大部分是长调 比如 声声慢 词的 片 的含义 片 也叫 阕 词的一段叫一 片 片也就是 遍 的意思 是音乐已奏了一遍的意思 乐曲的休止或终结叫 阕 所以片又叫阕 63 77 三 古代山水诗词选读 宿建德江 唐 孟浩然移舟泊烟渚 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 江清月近人 64 77 桃花溪 唐 张旭隐隐飞桥隔野烟 石矶西畔问渔船 桃花尽日随流水 洞在清溪何处边 望天门山 唐 李白天门中断楚江开 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 孤帆一片日边来 65 77 汉江临泛 唐 王维楚塞三湘接 荆门九派通 江流天地外 山色有无中 郡邑浮前浦 波澜动远空 襄阳好风日 留醉与山翁 66 77 次北固山下 唐 王湾风急天高猿啸哀 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 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 潦倒新停浊酒杯 枫桥夜泊 唐 张继月落乌啼霜满天 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 夜半钟声到客船 67 77 望洞庭 唐 刘禹锡湖光秋月两相和 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 白银盘里一青螺 书河上亭壁 宋 寇淮岸阔樯稀波渺茫 独凭危栏思何长 萧萧远树疏林外 一半秋山带夕阳 68 77 钱塘湖春行 唐 白居易孤山寺北贾亭西 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 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 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 绿杨阴里白沙堤 69 77 题齐安壁 宋 王安石日净山如染 风暄草欲薰 梅残数点雪 麦涨一溪云 饮湖上初晴后雨 宋 苏轼水光潋滟晴方好 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 淡妆浓抹总相宜 70 77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宋 杨万里毕竟西湖六月中 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 映日荷花别样红 游山西村 宋 陆游莫笑农家腊酒浑 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 柳暗花明又一村 萧鼓追随春社近 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 拄杖无时夜叩门 71 77 岳鄂王慕 元 赵孟頫鄂王墓上草离离 秋日荒凉石兽危 南渡君臣轻社稷 中原父老望旌旗 英雄已死嗟何及 天下中分遂不支 莫向西湖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