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设计中医临床课程_第1页
如何设计中医临床课程_第2页
如何设计中医临床课程_第3页
如何设计中医临床课程_第4页
如何设计中医临床课程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如何设计中医临床课程从MOOCs的理念谈起,,我们遇到的问题,1、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浓,课堂气氛不活跃? (逃课/沉闷/ 手机控热闹/安静/眼神/)2、学生基础很差,技能不扎实? (基础课教学质量滑坡/临床教学质量没法保证)3、学生规模太大,互动讨论式教学无法实施? (PBL适合国情、只能小范围试点/学时不够/学专业课时间少、学中医课的时间更少、都给课占了/,4、现在的学生与三十年前的大学生没法比?5、科研对教师投入教学的冲击很大,教师的精力不足?6、教务处要抓一下教学质量了?7、要教师教学改革就要计工作量才行?8、。9、。10、。,一、中医学习的特征,学习之道,礼记中庸: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 明辨之,笃行之。 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也;有弗问,问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笃,弗措也。 人一能之,己百之; 人十能之,己千之。 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 虽柔必强。,To know and to practice!知行合一,王阳明,陶行知,学习中医药之道,如果研究现代科学强调的是“前瞻”的话,中医研究则需要时时的“温故”。“360学习” “医者易也”。徐灵胎先生言“医者非圣贤莫为” 。其中圣贤之意,也即贵为医者要有清新和超俗的气质。为什么这种气质如此重要,就因为长期的工作不光会带来经验的积累,但也容易产生中医“审美”的疲劳和思维的定式,拘泥不化、简单机械之流弊也会不经意中左右我们的医疗行为。我们的学习,就要在“求原意”和“求真意”上下工夫。,要牢记“博学于文”、“行己有耻”两句古训。要做到“经世致用”,“六经之旨与当世之务”有机结合,终至知行合一,不断丰富中医临床和科研、教学实践的学术内涵,提高中医服务能力。,摘自高文21世纪人类学习的革命译丛总序,“明日医师”应有的学习及职业素养Competency for “Tomorrows Doctors”,Broad spectrum of knowledge/skills博學多能Good problem-solving skills 解決問題Good team/corporate spirit 團隊精神Appropriate professional behavior 專業操守Effective communication skills 溝通技巧Self-directed learning skills 自主學習 to lead to life-long learning 終身學習,Will the above requirement different between Western and traditional medicine?,1.,2.,3.,1、实践能促进知识的构建,遵循知识建构规律,同时能促进知识转化为能力2、实践中实现 成人、成长、成功,早期,反复,递进,体验,转化,二、中医临床课程设计的总体思路,教育应该较少地致力于传递和储存知识(不要过于夸大这一点),而应该更努力寻求获得知识的方法(学会学习)”。,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编著的学会生存,1、课程设计的理念问题-Creating Significant Learning,有关认知规律研究的结果启示我们,知识的构建最终需要学习者自己主动完成。高等院校教育中应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与能力,以确保学生毕业后继续完善知识结构,并能够不断获取新的、更全面的知识。,紐約大學卓越教學中心主任Ken Bain(肯貝恩) 2004年出版如何做个個好老師一書“What the best college teachers do”,而目前,传统的课堂讲授依然是是最主要的教学方式。,由教师主导的教学方法有其自身特点,即知识传授效率高,能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集中向一定数量的学生进行知识的传授。传统的课堂讲授其传授的知识点之间逻辑性较强,结构较为系统。,随着中医药和相关学科的发展,知识的累积量不断增多,知识产生的速度不断加快,致使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难以将不断增长的新知识全面、系统地传授给学生。,传统课程模式无法完全适应教学改革进程,为专业文凭而学习,转化式学习 三个重要转化,Creating Significant Learning Experiences (Fink),Interactive Taxonomy,围绕现实的某个或多个现象阐述有关学术概念,达到由小见大的目标,使用的案例素材源自生活现象,紧扣社会时代发展和科学技术前沿,通过网络课程平台整合碎片化信息,促进学生学习动力的产生和知识的构建,知识内容表层题材的生活化引导学生科学地认知有关现象,从学术的角度构建知识体系,中医特色幕课教育的目标为通过线上、线下结合的教育方式,创造“有意义的学习”。,线下辅助学习:线下交流,面授答疑;行动学习为本和团队学习共同体;注重实践体验,提高学生动手能力;信息碎片化整合,培育学生学习兴趣,保持学习动力;,网络学习平台需要线下学习辅助,课程体系,教学调查,选课,学籍管理,考试,培养计划,调课,教学成果,申请重修,教学观摩,成果申报,课前课后教学准备,课堂教学,学习互动,自主学习,实践分享-搭建课程中心网络学习交流平台,中医学专业类课程,中药学专业类课程,通识类课程,网上教学案例,网上分组讨论,学生网上学习交流论坛,师生互动答疑,学生网上自测,以上海高校课程中心(UCC)平台为例,-实现学生学习模式改变,激发学生主动思考,增强学生实践能力。,我校先后有杏林探宝、中国功夫与经络、走近经络、什么是好医学、中医学的传承、渗透与发展等课程入选上海市资源共享课。,何裕民教授从中医学看什么是好的医学,本课程以人们普遍关心的“健康”问题为切入点,反思现实医疗活动中的矛盾与冲突,引发大家对“什么是好的医学”这个话题的探索性思考。同时,通过对中西医学的跨文化比较分析,阐述中医药学中所体现的传统文化价值以及独特的哲学观念,引申展开对传统文化中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等的重新审视,促进人们对医学观念、医学模式和医学目的的广泛讨论与思考。,严世芸教授中医学的继承、渗透与发展,中医是传统文化与医家临床实践相互渗透、巧妙融合的结晶,以中医的发生、渗透、发展为主线,力求向广大中医爱好者展示传统医学的独特魅力。中医的起源延展至中医的未来发展,内容纵贯千年。以中医学术发展、演变为脉络重新糅合了中医药文化、中医基础理论、中医各家学说等多个学科的相关知识,有别于中医院校教育的既往课程,可以帮助中医人从多视角深入认识中医。,上述课程深受学生欢迎,选课学生数量位居上海市所有课程前列。其中,杨柏灿教授主讲的杏林探宝带你走进中药被评为2013年度最受学生欢迎课程。,学生认为网络学习改变了传统的学习方式,改变了传统的思维方式,加强了团队分工协作精神,增强了自信心。,84.75%学生对课程中心持肯定看法,认为课程中心对学习有帮助;,4、学生对网络课程的学习反馈,学生对网络学习的接受度,有57.94%的学生重视知识内容的学习,50.61%的学生重视创新思维能力的发展,47.35%的学生重视学习的兴趣。网络学习突破了传统的以单纯知识传授为主导的局限,构建起了集知识、能力、情感为一体的综合性中医人才培养目标。,同时,学生对考试成绩的过分关注(50.2%)提示我们,通过评价考核方式的改革,引导学生重视学习的过程。,2013年5月,“中国大学生学生投入性学习(NESS-China)”调查结果表明,我校学生学业挑战度、师生互动、学习主动性三项指标均高于211院校得分水平,其中师生互动指标达到23.01,超过985 高校常模水平。,学习者最终可以自由地学习,在需要的时候查找知识,并以创新的方式表达他们所学的东西。 CARL ROGERS, 学习的自由,1983年,45,以“卓越中医药教育”为核心,进一步强化教育内涵建设。以提升中医药和健康服务职业胜任力和认同感为主线,突出学生的终身发展能力培养,突出重点环节教学效果的实效性、突出教学资源建设开放水平,对教学改革方案与成果进行深入梳理整合。着力对接: 1)提升教学改革对中医药学生健康服务能力和社会影响力的促进作用; 2)推进中医药教育国际化发展的层次与规格; 在此过程中,持续发挥教师发展中心功能,服务教师教学学术能力成长,激励教师投入教学工作的热情与积极性。,a.落实人才培养的具体目标,2、中医临床课程开发的关键教学学术关键,46,举例: 1)基础医学院:围绕强化中医经典和突出师承教育作用, 开展以强化中医经典“入课堂、入临床”序贯递进式教学改革; 首创具有“经典师承”特色的中医师规范化培养模式; 探索 “经典师承”再强化的中医拔尖人才培育路径; 2)中药学院:探索培养国际化中药人才培养模式, 构建理论与实践并重、传统与创新共存的中药国际化人才培养的平台; 形成与中药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相匹配的课程体系; 推动课堂教学改革,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3)针灸推拿学院:探索针灸课程教学标准化途径, 打造富有引领作用的针灸、推拿教育课程体系; 开展针灸、推拿主干课程教学策略的规范化、标准化建设; 实现针推操作技能实训及评估的标准化;,b.将人才培养目标与学院发展相结合,47,4)护理学院:探索学生中医人文素养新途径, 构建基于中医人文素养内涵的递进式护理实践课程体系; 建立系统化的护理本科学生的中医人文素质实践体系; 理论与临床相结合,拓展护理课程实践教学方式; 5)康复医学院:参与国际专业认证,提升专业整体水平, 接受WCPT和WFOT的国际专业认证的中期评估; 明确康复专业定位、发展策略,推进康复人才培养计划的实施; 完成物理治疗、作业治疗、言语治疗三个方向的分化工作; 6)临床医学院:构建临床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构建基于临床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教学能力建设体系; 建设基于医学生综合能力提升的临床能力培养体系; 搭建 “临床引领教学、科研反哺教学、人才提升教学”的育人体系;,c.落实具体课程学习目标和策略-以针灸学为例,d.凝练中医思维建立和能力培养中关键和典型的问题,中医哲学观与辨证论治的基本思维方法中医学的文化特征从历代名方中体验的“组方之妙”和治疗智慧从中医经典中体验知常达变的基本方法中医临床问题的复杂性和热点问题:疾病本身、人文关怀、循证理念、防治策略选择中医药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走出学习死亡谷!,e.围绕专业培养目标构建临床课程体系,目前医学院校采用传统三段式医学教育模式,临床技能培养主要集中在临床学习的后期,通过临床课程的理论授课和临床实践进行。,临床课程设计中存在的问题,专业知识学习和临床能力培养之间缺乏序贯性,授课方式以传授为主,缺乏临床思维的训练,授课内容缺乏知识点的整合和临床经验的总结,医患沟通和人文关怀的要素没有融合入课程,中医学教学目标体系,基于临床实际情境构建临床课程体系,能持续发展,能面对病人,能知常达变,培养学生,中西医常见病证的诊治能力、操作能力、职业胜任与适应力、沟通与人文关怀,中医思维模式的建立,八纲、脏腑、气血、经典理论的认知,具有跨学科的知识体系、外语交流能力、学科前沿知识的跟踪能力和探究能力,教学内容对接,教学方法对接,繁简相合 由浅入深 由常入变,以案例为引导和串联,用案例实现法的现实化、逻辑路径常规化和直观化关键病机的梳理和转归、变化临证经验备要,基于职业胜任力培养的临床实训体系,突出实践特色的模块化实践教学,教学模式,教学模块,确立“素质 + 能力”培养模式,在毕业临床实习过程中,将中医、西医临床技能进行课程化、模块化整合;融入中医辩证思维训练、医患沟通内容,强化临床专科操作技能,训练内容,训练方式,突出中医实践特色的训练,形成性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临床能力考核,评价考核模式min-cex观察-出科考-模块技能考-多站式OSCE考试结合突出临床特色促进学生反思性学习评价考核指标重点医学科学知识理解能力分析与解决问题能力学习与综合知识能力交流能力与职业素质,基于中医经典研习的传承平台,深化流派传承中心、 名师工作室、 名医工作室、 中医示范教学病房建设,将丰富的临床资源作为研究生研习经典、融会经典、应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