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9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医各家学说 站长素材86126 Net 绪论 一 中医各家学说 的研究对象中医各家学说是研究和讨论历代各医学流派和各医药学家的学术思想 学术特点 学术成就及其发生 发展和演变规律的一门学科 二 中医各家学说 的性质中医各家学说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学科 因为一种科学技术的发展或一个学术理论的确立 无不是通过反复实践 最后由经验到理论 由感性到理性的过程 中医各家学说是属于理论性的东西 这些理论和观点锦是历代各医药学家临床实践的结晶 三 中医各家学说 与 中国医学史 相同之处一个学术理论的发展和演变不外两个因素 一是百家争鸣 二是师承授受 医学也是如此 各家学说中所论及的医家都是历史人物 他们的学术发展都是依靠师承授受和学术争鸣而不断发展和演变的 同时又受到历史 政治 科学 文化 哲学 思想 宗教 道德 地理 气候 风俗习损等各种社会的 自然的因聚影响 所以 各家学说具有学术发展史的内容 不同之处 各家学说 讨论的重点是历代各医学流派 各医药学家的学术思想 学术特点 学术成就及其对临床的指导意义 以便择善而从 所以不过多的去探求形成这些学术特点的社会的 自然的原因 这也是中医备家学说的另一个特点 四 学习 中医各家学说 的目的1 掌握中医学术流派的形成与发展和各家学说的基本内容 价值和意义 2 熟悉各家学说学术流派的纵横关系及基本概况 3 了解各家学说及其学术争鸣在中医学发展过程中的作用 五 学习 中医各家学说 应具备的基础知识 四大经典 历史常识 中国古代哲学知识六 学习 中医各家学说 的方法 读史书了解医家的人生轨迹 读原著理解医家的学术思想 在临床中实践 中医学术流派的形成 中医理论体系的形成 理论体系医家医著流派中医学理论体系自其形成之后 经数干年的发展 至今仍有指导临床的现实意义 这充分证明了所具有的科学性 也正因为其有着科学的内涵 因此 随着不断实践与研究 才能不断发展 充实与完善 并在此基础上撰写出浩如烟海的中医著作 涌现出数以干百计的著名医家 产生不同的学说与流派 可以说中医理论体系的科学性是中医学术蓬勃发展的重要条件 也是产生丰富多彩中医各家学说的前提 中医理论体系形成的标志 黄帝内经 问世在 汉书 艺文志 记载与 黄帝内经 并存的医经典籍还有 黄帝外经 扁鹊内经 扁鹊外经 白氏内经 白氏外经 白氏旁路 六种 但这六部书均已无存 因此 这部从战国至西汉而完成的中医理论著作成为中医理论的源头活水 在这部著作中 论述了人体脏腑 经络 产生疾病的病因 病机 以及诊法 治则 辨证 针灸 摄生等内容 形成了中医学的理论体系 古代朴素唯物观思想 内经 强调了物为宇宙之本体 人是物之一 把生命科学建立在物质性的基础上 借助古代哲学的精气生万物观点 形成了人体的气化说 精气说 借以说明人体生理 病理 并用于诊断与治疗 把中医学理论也建立在朴素唯物观的基础上 形成了中医学理论体系的科学内涵 对立统一规律借助阴阳学说以说明事物的对立统一规律 以阐明人体与自然界事物的复杂变化 并且将二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使中医理论中包含有丰富的辩证法思想 内经 中明确指出阴阳的对立统一是天地万物运动变化的总规律 并且认为这一规律是广泛存在的并以阴阳的相互对立 相互依存 相互消长 相互转化等对立统一关系来说明人体的生理 病理 用于诊断 治疗诸方面 以阐明中医学的理论 整体观念运用五行分类的方法把人体的生理组织相自然界的事物和现象分为五类 如五方 五气 五季 五畜 五谷 五脏 五腑 五官 五体 五志 五声等等 均分别属于木火土金水五行中之某一行 将自然界与人体相关内容相互对应 以说明白然界对人体的影响 人体相关组织器官的相互联系 借助五行生克乘侮理论 以解释人体生理 病理各种现象 这样 五行学说已由最初的简单五种物质功用的概念转为朴素系统论的思维方法 具有辩证法的观点 内经 所奠定的中医理论基础 借助了哲学的气论 精气说 阴阳五行说等范畴 使中医理论的形成从开始就具有了古代的唯物观与辩证法思想 在此思维方法上形成的中医理论体系 丰富的反映了人与自然 人体生理 病理变化的客观实际 具有科学性与实用性 同时 这一理论体系的初步奠定 又有其不尽完善之处 为后世医家在学术发展上既提供了较科学的理论基础 又具备了可能性 因此 经过历代医家的不懈努力 形成了不同的学术流派和竞相发挥的各家学说 推动了中医学术的发展 学术流派的形成与划分 一 形成的年代 金元清 纪晓岚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医家类 儒之门户分于宋 医之门户分于金元 认为中国医学应从金元时代开始 才各成流派门户之见 中医各家学说 二版全国统编教材在总论中所提及的河问 易水 伤寒 温病四大学派 即是受这一学术观点所影响而提出的 更早进行学派研究的民国时期谢利恒先生 著 中国医学源流论 一书 所提出的刘河间学派 李东坦学派 张景岳学派 薛立斋学派 赵献可学派 李士材学派 伤寒学学派等 亦与纪氏之论的影响有关 战国任应秋先生在 中医各家学说 四版全国教材中提出 远在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洪流中 医学流派的产生便已逐渐兴起 其理由有 其一 社会背景春秋战国之际 社会制度的变革 以宗族制度为基础的生产关系受到家族制度生产关系的冲击 封建制度代替奴隶别 推动了社会的发展与生产的提高 推动了科学技术的进步 春秋戏曲时期 出现了学术上的各种流派 形成了 百家争鸣 的学术发展局面 其二 医学发展春秋战团时期出现了医和 扁鹊等著名医学法家 黄帝内经 问世 标志着中医学已发展到相当水平 形成丁较为完整的理论体系 这一体系有其科学合理的内涵 为学术发展提供了理论基础 鉴于其不完善之处 又为学术发展提供了可能 为后世众多学术流派形成创造了条件 到汉代以前 已经有了师承授受关系的记载 史记 扁鹊仓公传 中记载扁鹊学医于长桑君 其弟子有子阳 子豹 子容 子越 子游 阳仪等人 还记载淳于意学医于公乘阳庆 他的学生有宋邑 高期 王信 杜信 唐安诸人 这种师承授受关系的存在 为医学流派的产生创造了条件 在这一历史时期 已出现医学学术上的争鸣 如对命门的认识 内经 中指目为命门 经 中则不然 灵枢 根结 篇云 太阳根于至阴 结于命门 命门者目也 灵抠 卫气篇 提出 命门者目也 的认识 素问 阴阳离合论 也云 太阳根起于至阴 结于命门 命曰阴中之阳 亦指两目睛明穴而言 而 难经 三十六难 云 脏各有一耳 独肾有两者何也 然 肾两者 非皆肾也 其左者为肾 右者为命门 即以右肾为命门 对 王焦 认识 难经 二十五难 云 心主与三焦为表里 俱有名而无形 而 灵枢 本输 篇云 三焦者 中渎之官 水道出焉 灵枢 本藏 篇云 密理厚皮者 三焦膀胱厚 粗理薄皮者 三焦膀胱薄 疏腠理者 三焦膀胱缓 前者论三焦无形 后者言三焦有形 学术观点不一 既有学术争鸣 又有师承授受 形成学术流派要具备的基本条件 况 汉书 艺文志 又记载医经七家 经方十一家 前者在于研究中医理论 后者侧重中医方药 因此任氏认为此时已产生了医学流派 汉代以前 中医各家学说 五版教材又提出了学术流派形成于汉代以前 在教材中说 这一时期 有不同的师承授受关系 又有不同的学术理论见解 出现学术上的争鸣 说明早在汉代以前 就有了产生医学流派的条件 而 中医各家学说 五版教材中 首先介绍伤寒学派 其宗师为汉代张仲景 而后历代医家研究 伤寒杂病论 使学派随之而自然形成 以此说明 学派的产生 最迟不应晚于汉代 不同意见 对于以上的观点 亦有不同看法 有人认为 一种学术见解能否在学术上形成系统 成系统者即可称之为流派 不成系统者只能称之为一家之说 河间 易水 伤寒 温病四大学派的存在已无疑义 但古医经 古医方是源不是流 而东汉以后研究 内经 或 难经 诸家 不仅没有就某 新的见解发展为系统 而且在研究方法上各不相同 他们唯一的共同之处只不过都是以阐发经旨作为统一命题而已 医经学派不能成立 经方学派诸家 尽管含六朝至北宋之间历代谙时方诸家和金元以后的经方诸家 但二片元共同之处 只能算方剂学的两个小学派 因此 战园及以前的医学流派是中医学的源而不是沉派 不同意学派产生在汉代以前 二 学派的划分 学术特点明代 王纶于 明医杂著 医论 中提出 外感法仲景 内伤法东垣 热病用河间 杂病用丹溪 之说 将张仲景 刘河间 李东垣 朱丹溪作为四大学派之代表人物 清代 纪晓岚在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中提出 医之门户分于金元 认为金元四大家刘河间 李东垣 张子和 朱丹溪各成一派 民国时期谢利恒提出划分为七个学派 中医各家学说 二版教材提出了河间 易水 伤寒 温病四大学派 四版教材提出了医经 经方 河间 易水 伤寒 温热 汇通七大医学流派 而五版教材义将七大医学流派改为伤寒 河问 易水 攻邪 丹溪 温补 温病七个医学流派 众说不一 难以统一 地域新安医学岭南医学钱塘医学旴江医学 为什么会有不同看法 以朱震亨为例 其师承于刘完素的门人罗知悌 又受到刘完素火热论学术思想的影响 故将其归属于河间学派是有根据的 但是 其又提出 阳常有余 阴常不足 的观点 倡导滋阴泻火的治疗法则 于杂病治疗又提出以气 血 痰 郁辨治杂病 成为金元时期滋阴派的代表和杂病治疗大家 其门人甚众 将其另外划为一个学派 也是有充足理由的 又如 李杲从学于张元素 受张氏脏腑病机学说的影响 注重脾胃内伤病的研究 创立了脾胃内伤论 将其归属于易水学派是合乎道理的 但是 李呆的脾胃学说对后世影响很大 其门人及私淑者亦甚多 故后人称李杲为 补土派 的代表 将其另立一个学派也未尝不可 可见由于研究问题的角度不同 认识往往不一 在学派的划分上会有不同见解 主要中医学术流派 伤寒学派 一 一般情况历史上不同时期研治伤寒而卓有成就的医家统称为伤寒学派 该派始于晋唐 盛于明清 对中医理论和临床医学的发展 特别是对外感热病的辨证论治体系的发展 有着深远的彬响 二 形成东汉张机张仲景著 伤寒杂病论 把医学理论和临床经验有机地结合起来 融理法方药为一体 从而确立中医学辨证论治的基本体系 代表了东汉医学发展的最高水平 由于其具有很高的临床指导价值 问世以来受到广泛的青睐 被称为 活人书 因为汉末的战乱 此书没有得到广泛的流传 后晋代太医令王叔和重新搜集整理编次此书 成为流传后世的唯一传本 后世医家从不同角度用不同方法对 伤寒论 进行各种研究和发挥 形成阵容强大的伤寒学派 三 代表医家 一 宋金前的伤寒八家 晋 王叔和对已散失不全的 伤寒杂病论 进行收集整理和重新编次 使 伤寒论 得以保存并流传后世 一股认为 前三篇 辨脉法 平脉法 伤寒例 和后八篇即汗吐下可与不可诸篇 均为叔和所增 中 篇即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 到 辨阴阳易差后劳复病脉证并治 保留了仲景辨治伤寒的基本内容 其研究思路是从脉 证 病 治入手 尤其重视对脉诊的辨析和治法的宜忌 另外 其在 伤寒例 中对一些理论问题进行了探讨 如寒毒发病 引呐经 以例伤寒三阴王阳 重申风伤卫 寒伤营等 皆为首倡而对后世学术研究起到了导向作用 产生了深远影响 唐 孙思邈著有 干金要方 干金翼方 各三十卷 其研究伤寒的内容见于 翼方 的第九 十两卷中 孙氏创用 方证同条 比类相附 的研究方法 以方为法 归类相从 以揭示伤寒六经辨治的规律 例如 太阳病分为 用桂枝汤法 用麻黄汤法 用青龙场法 用柴胡汤法 用承气汤法 用陷胸汤法 等 这种以方为纲比附归类的研究方法开后世以方类证研究之先河 也为其他多种分类研究方法提供了借鉴 他特别推祟太阳病桂枝 麻黄 青龙三法的运用 他说 寻方大意 不过三种 一则桂枝 二则麻黄 三则青龙 凡疗伤寒 此之三方 不出之也 这一观点对后世医家产生了深远影响 明代方有执 喻嘉言宗其说而发挥为 三纲鼎立 之说 北宋 韩祗和著 伤寒微旨论 原本已佚 现在的传本 是后人从 永乐大典 中辑出者 分析伤寒的病机为阳气内郁 治伤寒杂病于一炉 强调从脉证入手分辨 主张杂病证为先 脉为后 伤寒脉为先 证为后 只师仲景之心法 而不泥论中之方药 故临证多自拟方 尤以依时令用药为特色 大致分立春以后至清明以前 清明以后至芒种以前 芒种以后至立秋以前三个阶段 在诸家中为独到之处 北宋 朱肱自号无求子 曾任奉仪郎 故后人又多尊称为朱奉仪 北宋医家 著 南阳活人书 其治伤寒 重视经络的作用 曾谓 治伤寒须先识经络 不识经络 触途冥行 不知邪气之所在 认为伤寒三阴三阳病即是人足六经为病 主张从经络辨识病位 伤寒六经经络之辨自此倡言 其又注重病与证的鉴别诊断 主张 因名识病 因病识证 可谓是病与证结合辨析的首倡 诊断上强调脉与证合参以辨阴阳表里 方药研究则承袭孙思邈之法 以方汇证 颇切实用 北宋 庞安时庞安时 字安常 北宋医家 以善治伤寒闻名于江淮 著 伤寒总病论 阐发广义伤寒的病因为冬伤于寒毒杀厉之气 即病者为伤寒 不即病者寒毒藏于肌肤 至春发为温病 至夏发为暑病 至长夏发为湿病 遇八节可发为中风 此说系承袭 伤寒例 而发挥者 其又强调人的体质强弱 宿病之寒热 地域之南北高下 季节气候寒温对伤寒发病与转归的影响 颇具临床指导意义 其讨论天行温病为感受四时乖戾之气而发 具有流行性 传染性 其辨治既与伤寒大异 也不同于一般温病 其结合发病时节与证候 将天行温病按孙思邈 备急干金要方 中的命名分为五种 曰青筋牵 赤脉空格 黄肉随 白气狸 黑骨温 各系以主治方药 大率以清热解毒为法 重用石膏组方 虽其证治方药均取材于孙思邈 备急千金要方 然其汇集成篇 以示有别于伤寒 亦属高人之见者 对后世余师愚治疫不无影响 宋 许叔微字知可 著 伤寒百证歌 伤寒发微沦 伤寒九十论 等 其于 伤寒论 的八纲辨证最有研究 主张以阴阳为纲 统领表里寒热虚实 并把六经分证和八纲辨证紧密地结合起来 其 百证歌 发微论 均体现了这一思想 许氏对伤寒方证的临床应用十分娴熟 其 伤寒九十论 就是他临床应用仲景方的验案汇编 共收集其临床伤寒治验 例 其辨证 方治及论说皆本于 伤寒论 颇具启发性 该书既是一部伤寒验案集 又是我国医学史上第一部医案专著 有一定学术价值 宋 郭雍字子和 河南洛阳人 著 伤寒补亡论 其因于 伤寒沦 中方药有缺失 遂摭取后世方以弥补之 其所取以朱肱 庞安时 常器之三家为多 兼取其长 朱 庞之书 世有传本 而常器之论著已佚 赖 补亡论 存其一二 常氏善守仲景方而活用之 对原论中未出方治诸条 常氏每取论中它方以补之 而颇切当 如 疮家身疼痛不可发汗 条 原论未出方治 常氏谓可与小柴胡汤 郭氏收采世说以补亡 确有意义 金 成无己著 注解伤寒论 伤寒明理论 他是注解 伤寒论 的第一家 有首创之功 其注释的特点可概括为以经释论 即以 内经 难经 的理论来解释 伤寒论 条文的机理 例如 他引证 灵枢 邪气脏腑病形 形寒饮冷则伤肺 来解释论中小青龙汤证外寒内饮的病机 故其注释水平较高 他还特别重视对伤寒症状的鉴别 所著 伤寒明理论 就是一部关于伤寒临床症状鉴别诊断的专著 列举 伤寒论 中 个常见的主要症状进行类症鉴别 如发热 寒热 潮热 烦躁四者的异同 四逆和厥冷的鉴别等 其于定体 分形 析证 明理四方面详加辨析 颇有独到见解 从晋唐至两宋研治伤寒者不下数十家 举以上八家为其代表 各从不同角度阐发 伤寒沦 的辨证论治精神 他们的学术成就对后世治伤寒诸家有很大影响 至此 伤寒学派已初具规模 成为我国医学史上形成较早的一个学术流派 二 明清伤寒三派1 错简重订派认为世传本 伤寒论 有错简 主张考订重辑的观点为明末方有执所首先提出 清初喻嘉言大力倡导之 而后从其说者甚众 形成错简重订一派 方有执 明代医家 著 伤寒论条辨 其云 曰伤寒论者 仲景之遗书也 条辨者 正叔和故方位而条还之之谓也 其所重订 削去 伤寒例 将 辨脉法 乎脉法 合二为一 并移置篇末 对六经证治诸篇大加改订 把太阳病三篇分别更名为 卫中风 营伤寒 营卫俱中伤风寒 将桂枝汤证及其相关条文共66条 20方列入 卫中风 麻黄汤证及相关条文共57条 32方列入 营伤寒 青龙汤证及相关条文共38条 18方列入 营卫俱中伤风寒 六经之外 另增 辨温病 风温 杂病脉证并治篇 计20条 3方 以为如此便基本恢复了叔和所诠次之 伤寒论 原貌 喻昌 字嘉言 江西南昌人 清初医学三大家之一 著 尚论张仲景伤寒论重编三百九十七法 其赞赏方有执错简重订的观点 并发挥为三纲鼎立之说 即 四时外感以冬月伤寒为大纲 伤寒六经以太阳经为大纲 太阳经以风伤卫 寒伤营 风寒两伤营卫为大纲 以此三纲订正仲景 伤寒论 为三百九十七法 一百一十三方 其 尚论篇 虽保留叔和之 伤寒例 但其意在驳斥其非 对成无己之校注亦大加批评 喻氏之论 与方有执尊重王叔和 含蓄地批评后世注家的做法自是不同 以致后来从其说者无不攻击王叔和 批驳成无己 喻氏可谓始作俑者 主张错简重订的其他医家还有 张璐 字路玉 号石质 清初医学三大家之一 著 伤寒缵论 伤寒绪论 伤寒兼证析义 等 观点悉从方 喻 尤以喻昌之说为法 吴仪洛 字遵程 清 海盐人 著 伤寒分经 推崇喻昌 尚论篇 附和其三百九十七法之说 吴谦 字六吉 清 安徽歙县人 清初医学三大家之一 乾隆时任太医院院判 奉敕编著 医宗金鉴 内有 订正仲景全书 其中 订正伤寒论注 其编次悉以方有执 条辨 为蓝本 取方 喻之注亦复不少 因其为御赐书名 颁行天下 故其影响甚大 幕后从方 喻之说者甚众 与此不无关系 程应旄 字郊倩 清 新安人 崇尚方有执之说 故名其所著为 伤寒论后条辨直解 倡伤寒六经统赅百病之旨 章楠 字虚谷 清 会稽人 著 伤寒论本旨 依方有执风伤卫 寒伤营 风寒两伤营卫之例编定 周扬俊 字禹载 清 吴县人 著 伤寒论三注 兼采方 喻两家之说 合以己见 故名 三注 而每一篇首必揭示经脉环周之说 为其独创 黄元御 宇坤载 号研农 别号玉楸子 清 昌邑人 著 伤寒悬解 侈言错简尤甚 兼采方 喻之说 而以阐发五运六气见长 2 维护旧论派维护旧论派是指主张维护世传 伤寒论 旧本内容的完整性和权威性的众多医家 同讥讽王叔和 批评成无己的错简重订派诸家相反 维护旧论诸家对王叔和编次 伤寒论 和成无己首注 伤寒论 持基本肯定和褒扬的态度 认为王叔和编次 伤寒论 使之流传后世有功于仲景 成无己首注 伤寒论 引经析奥 为后世诸注家所不及 因此 世传本 伤寒论 的内容不能随便改动 尤其是 伤寒论 中十篇即六经证治部分并无错简 无须重订 只可依照原文研究阐发 才能明其大意 主张仿照治经学的章句法进行注释 故称维护旧论派 该派代表医家有张遂辰 张志聪 张锡驹 陈修园等 张遂辰 字卿子 明末仁和县人 著 伤寒论参注 他认为 王叔和所编次的 伤寒论 虽卷数略有出入 而内容仍是长沙之旧 成无己依旧本全文加以注释 其 引经析义 诸家莫能胜之 故其 伤寒论参注 悉依成氏注本的篇卷次第 并成氏注文 一仍其旧 并选择性地增列了后世医家如朱肱 许叔微 王潜善 张洁古 庞安时 李呆 朱震亨 王安道 王三阳 王肯堂诸家之说 各曰 参注 良有以也 在伤寒诸家中 张氏可谓是尊王赞成之最为旗帜鲜明者 张志聪 字隐庵 清 钱塘人 张遂辰之高足 著 伤寒论宗印 和 伤寒论集注 其承师说 认为 伤寒论 传本之条文编次不但没有错简 而且义理条贯 毫无阙漏 故就其原本 汇节分章 然后 节解句释 阐幽发微 如此则 理明义尽 至当不移 此即所谓章句法 成为维护旧论的有力武器 但其认为 伤寒例 确属王叔和所作 初稿附于沦末 后竟删之 并将 辨脉法 平脉法 置于论末 是与其师不同处 张氏对方 喻等人的三纲鼎立说大加反对 对成无己的某些注释也表示了不同见解 其首倡六经气化说 主张以五运六气 标本中气之理来理解伤寒六经的生理病理 认为伤寒三阴三阳之病 多是人体六气之化 而人体六气之化 本于司天在泉 五运六气之旨 自此 六经气化说成为伤寒六经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 陈念祖 字修园 清 福建长乐人 著 伤寒论浅注 伤寒真方歌括 长沙方歌括 伤寒医诀串解 等 他是继钱塘二张之后 力主维护旧论 反对错简 影响最大的一家 成为维护旧论派的中坚 并悉依隐庵所分章节 定为三百九十七法 自 太阳篇 至 劳复篇 十篇 节本 伤寒论 自此风行 其对二张从运气阐发六经之理 颇为赞赏 3 辨证论治派明清时期伤寒学派诸家中 有一些医家着眼于张仲景 伤寒论 辨证论治规律的探讨和发挥 他们对错简重订和维护旧沦的观点均持反对意见 认为不必在孰为仲景原著 孰为叔和所增这一问题上争论不休 而应当在发扬仲景心法上下功夫 这些医家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方法研究 伤寒论 形成了伤寒学术研究中的辨证论治派 根据其研究特点 大致可分为以柯琴 徐大椿为代表的以方类证派 以尤怡 钱潢为代表的以法类证派和以陈修园 包诚为代表的分经审证派 1 以方类证 以方类证的方法可以导源于唐代孙思邈的方证同条 比类相附 宋代朱肱亦曾用此法进行方证研究 至清代则有柯琴 徐大椿 柯琴 著 伤寒论注 伤寒论翼 伤寒附翼 三书合称 伤寒来苏集 他根据 伤寒论 中原有桂枝证 柴胡证等语 提出了汤证的概念 即将某汤方的主治证称作某汤证 如桂枝汤证 麻黄汤证等 并采用以方类证的方法 汇集方证条文分属于六经篇中 如 太阳篇 汇集了桂枝汤 麻黄汤 葛根汤 青龙汤 五苓散 十枣汤 陷胸汤 泻心汤 抵当汤 火逆 痉暑湿等共十一证类 在六经研究上 以经界释六经 提出六经地面说 凡风寒湿热 内伤外感 自表及里 有寒有热 或虚或实 无乎不包 并据此而提出了六经为百病立法 指出 伤寒杂病 治无二理 咸归六经节制 这对于扩大六经辨证论治范围是很有意义的 徐大椿 字灵胎 晚号洄溪老人 清 江苏吴县人 著 伤寒论类方 其穷研 伤寒论 数十年 结合临床实践 悟出仲景之辨证心法 不类经而类方 于是他大胆突破六经的束缚 把论中 方分作桂枝 麻黄 葛根 柴胡 栀子 承气 泻心 白虎 五苓 四逆 理中 杂方等 类 除杂方外 十一类各有主方与其主治条文 次列与主方有关的加减方 如桂枝汤方类即以桂枝汤为主方 以桂枝为基础的加减方则列入桂枝加附子汤 桂枝加桂汤 桂枝去芍药汤 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 桂枝加厚朴杏子汤 小建中汤 桂枝新加汤 桂枝甘草汤 苓桂甘枣汤 桂枝麻黄各半汤 桂枝二麻黄一汤 桂枝二越婢一汤 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 桂枝去芍药加蜀漆龙骨牡蛎救逆汤 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 桂枝加葛根汤 桂枝加芍药汤 桂枝加大黄汤等共19方 这种类方研究更切于临床应用 其类方虽未分经 但将六经主要脉证汇列于后 以便观览 并要求学者 熟记于心 是知徐氏并非轻视六经 2 以法类证 钱潢 一名虚白 字天来 清 虞山人 著 伤寒论证治发明溯源集 其以研究六经分证治法为指导思想 所归纳治法较为详细 如太阳中风证治分做 中风正治 太阳坏病 中风失治 中风火劫 中风误吐 中风误汗 汗下颠倒 中风误下 中风蓄血等九证 其在以法类证研究中吸收了方 喻的风伤卫 寒伤营 风寒两伤营卫的观点 故其 太阳上篇 为中风证治 太阳中篇 为伤寒证治 太阳下篇 为风寒两伤营卫证治 是承袭三纲学说而以法类证者 尤怡 字在泾 别号饲鹤山人 清 长洲人 著 伤寒贯珠集 其治伤寒以突出治法研究为特点 三阳篇归纳为八法 曰正治法 权变法 斡旋法 救逆法 类病法 明辨法 杂治法和刺法等 如太阳以麻黄 桂枝为正治法 以大小青龙 小建中 炙甘草及桂枝二麻黄一为权变法 以真武 四逆为斡旋法 以大小陷胸及诸泻心汤为救逆法 可知其所立治法一以其主证病机为针对 此外 太阳还有类病法 阳明又有明辨 杂治二法 少阳则有刺法 三阴经亦有表里温清诸法可辨 如此则一部 贯珠集 以治法提纲携领 归于一贯 颇受后人好评 尤怡与钱潢均注重 伤寒论 的治法研究 但钱潢墨守方 喻三纲之说 所立治法亦过细 尤怡则超脱方 喻之说 以治法为纲 统领病证 病机与方药 别具一格 3 分经审证 陈修园 为维护旧沦的中坚 其对 伤寒论 的临床应用 采用分经审证的研究方法 益见其临床指导价值 如太阳病分作经证 府证和变证 经证有虚实之分 虚者桂枝汤 实者麻黄汤 府证有蓄水蓄血之异 蓄水证用五苓散 蓄血证用桃仁承气汤 变证有从阳从阴之化 阳虚者多从少阴寒化 四逆汤 桂枝加附子汤 阴虚者多从阳明热化 白虎加人参汤 承气汤之类 他如阳明 少阳皆分经府 太阴有阴化 阳化 少阴有水化 火化 厥阴有寒化 热化 如此分证 深得六经六气之旨 对于掌握六经病机 传变特点和证治规律极有帮助 包诚 字兴言 清 泾县人 著 伤寒审证表 亦主张从六经审证 其将太阳经分作本病中风 本病伤寒 兼病 阳盛人腑 阴盛人脏 坏病 不治病等七证 阳明经分作腑病连经 腑病 虚证 不治病等四证 少阳经分作经病 本病 人阳明病 人三阴病 坏病五证 三阴经均有脏病连经 脏病两证 少阴 厥阴又各多出不治病一证 综其分证特点 经病主表 脏腑主里 腑病多实 脏病多虚而已 陈 包二氏之分经审证俱从六经分证 惟陈氏融人六经气化之说 将深奥的理论落实到临床证治 实属难能可贵 包氏注重从经 腑 脏的传变上分辨表里虚实 亦切于临床实用 总之 明清时期所形成的错简重订 维护旧论和辨证论治三个伤寒学术流派是伤寒诸家不同学术观点争鸣的结果 这种学术争鸣反映了伤寒学术研究的兴旺 也推动了伤寒学术研究的发展 促使伤寒学术研究逐步达到更高的水平 河间学派 一 一般情况河间学派是以宋金时期河北河间著名医家刘完京为代表的 个医学流派 以阐述火热病机 善治火热病证而著称于世 二 形成1 局方 盛行宋代 和剂局方 盛行 官府守之以为眩 医门传之以为业 病者侍之以立命 世人习之以为俗 由于 局方 用药多偏温燥 故对于温热病人或阳盛阴虏患者 不但于事无补 反因滥用而成弊 造成热病丛生 尤其是北方气候干燥 其人 秉赋多强 兼以饮食醇酿 久而蕴热 人情淳朴 习于勤苦 大抵充实刚劲 即使外感风寒亦往往容易化热生燥 不耐 局方 药物助热劫阴之苦 何况感受温热乎 2 墨守陈规宋代医学界因循守旧之风仍劲 一些人墨守张仲景 伤寒论 陈规 不问伤寒与温病 治辄投以辛温 每每贻误病人 3 温疫流行宋金之际 战乱频繁 北部的广大地区沦为战场 社会动荡 生活不定 加之天气炎热 致使温疫病不断流行 众医束手无策 亦非用方 经方所能奏效 4 刘完素刘完素在运气学说的影响下 潜心钻研 内经 病机十九条的理论 发现六气 风寒暑湿燥火 之中 火居其二 病机十九条中 火热居其九 认识到火与热是导致种病变的重要因素 于是用它来阐发各种疾病的机理 形成了以火热为核心的学术观点 力倡 六气皆能化火 说 五志过极皆为热说 力主寒凉之剂抑阳泻火 解表攻里 降心益肾 其中尤其重视六气化火说及外感热性病的治法 自此 刘完家始与局方 经方立异 形成对峙之势 而成为主火论 寒凉派的开山祖师 病机十九条 诸风掉眩 皆属于肝 诸寒收引 皆属于肾 诸气膹郁 皆属于肺 诸湿肿满 皆属于脾 诸热瞀瘈 皆属于火 心 诸痛痒疮 皆属于心 火 诸厥固泄 皆属于下 诸痿喘呕 皆属于上 诸禁鼓栗 如丧神守 皆属于火 诸痉项强 皆属于湿 诸逆冲上 皆属于火 诸胀腹大 皆属于热 诸燥狂越 皆属于火 诸暴强直 皆属于风 诸病有声 鼓之如鼓 皆属于热 诸病胕肿 疼酸惊骇 皆属于火 诸转反戾 水液浑浊 皆属于热 诸病水液 澄彻清冷 皆属于寒 诸呕吐酸 暴注下迫 皆属于热 三 发展 穆大黄 马宗素 伤寒医鉴 荆山浮屠罗知悌朱震亨 总之 河间学派是在持定的历史背景和社会环境下形成的 初期以发明火热病机 善用寒凉药物而名噪一时 在以后的发展过程中 又先后以攻邪 滋阴而闻名于世 从而分化出 易水学派 一 易水学派的形成 社会历史背景 金元时期 中国北方战火连年 人民饱受饥谨 劳役 惊恐之苦 内伤病发生较多 为脏腑病机研究提供了临床基础 魏晋以来至宋代 医家偏重于经验方的收集应用 忽略了医学理论的研究 脏腑病机的理论研究已成为当时区学发展的客观急需 张元素张元素 字洁古 金代易州人 著 医学启源 脏腑标本寒热虚实用药式 珍珠囊 等 元素是一位具有革新思想的医家 他有感于当时医生执古方以疗今病的习俗 针对性地提出 运气不齐 古今异执 古方今病不相能也 主张从实际出发 强调脏腑寒热虚实辨证用药 整理总结 内经 难经 中脏经 有关脏腑辨证的医学理论 吸取 干金方 小儿药证直诀 的脏腑辨证用药经验 结合其临休灾践经验 建立了以寒热虚实为纲的脏腑辨证体系 在医学发展上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 成为易水学派的开山 二 发展 李杲字明之 晚号东垣老人 金代河北真定人 金元四大家之 从学于张元素 尽得其传 在其脏腑辨证说的启示下 探讨脾胃内伤病机 紧密结合临床实践 悟出脾胃为元气之本而主升发 若因饮食劳倦所伤 脾胃不主升发 元气不足 乃百病发生之由 总结出 脾胃内伤 百病由生 的理论 制定益气升阳 甘温除热大法 创制补中益气 升阳益胃等名方 为补土派代表 王好古字进之 号海藏 元 赵州人 今河南赵县 初师张元素 后从李杲学 得张 李二家之传 重视脏腑内伤阳气虚损的一面 发挥为阴证论 所著 阴证略例 为阐发阴证病因病机和辨证治疗的专著 罗天益 字谦甫 元代真定 河北定州 人 从李呆学医十余年 得其真传 著 卫生宝鉴 发挥李呆脾胃内伤学说 理论上深入探讨了脾胃的生理功能 他指出 内经 曰 肝生于左 肺藏于右 心位在上 肾处在下 左右 亡下 四脏居焉 脾者 土也 应中为中央 处四脏之中州 治中焦 生育营卫 通行津液 一有不调 则营卫失所育 津液失所行 此说揭示了脾胃与其他四脏以及营卫津液的关系 对于正确理解脾胃内伤谙证病机颇有稗益 易水学派的脏腑病机研究在明代又有了新的发展 一些医家在继承东垣脾胃学说的基础上 进而探讨肾和命门病机 从阴阳水火石足的角度探讨脏腑虚报的病机与辨证治疗 建立了以温养补虚为临床特色的辨治虚报病证的系列方法 理论上发展成为以先天阴阳水火为核心的肾命理论 虽被后人习惯上称之为温补学派 实则为易水学派学术思想的延续 代表医家有薛己 孙一奎 赵献可 张介宾 李中榨等 温病学派 一 一般情况温病学派是我国明代末年以后 在南方逐渐兴起的一个学术流派 它以研究外感温热病为中心 明清之际 温疫流行猖原 尤以江浙一带为著 且该地区气候褥暑 热病盛行 客观上促使江浙诺家对温病进行研究 由此逐渐形成一个学派 二 奠基 内经 散在不成系统春秋战国时期中医学对温热病的探讨已始见端倪 在 内经 一书中有不少关于温病的记载 如 素问 生气通天论 冬伤于寒 春必温病 素问 金匮真言论 夫精者 身之本也 故藏于精者 春不病温 素问 热论 凡病伤寒而成温者 先夏至日者为病温 后夏至日者为病暑 素问 至真要大论 热者寒之 温者清之 素问 刺法论 五疫之至 皆相染易 无问大小 病状相似 难经 论述温病的内容 如 五十八难 伤寒有五 有中风 有伤寒 有湿温 有热病 有温病 伤寒之脉 阴阳俱盛而紧涩 热病之脉 阴阳俱浮 浮之而沿 沉之散涩 张仲景的 伤寒杂病论 提到了对温病的认识 如 太阳病 发热而渴 不恶寒者为温病 若发汗已 身灼热者 名风温 太阳中热者 喝是也 其人汗出恶寒 身热而渴也 尔后 晋代王叔和 葛洪 隋代巢元方 唐代孙思邈 宋代庞安时 朱肱 郭雍等先后从不同侧面对温病作了程度不等的发挥 二 形成阶段明代末年 山东 浙江等地温疫流行 南医以伤寒法治之无效 惟姑苏吴有性辨其为温疫而非伤寒 按疫施治 大获奇效 于是他对温疫病的致病因素 感受途径 侵犯部位 传变方式 临床表现 治疗方法等 详加探究 写成 温疫沦 一书 指出温疫乃感天地之异气所致 邪自外而入 先伏于膜原 后传表里 感之深者 中而即发 感之浅者 未能顿发 或内有诱因 正气受伤 邪气始张 治疗总宜疏利膜原 表里分消 为温疫病形成了一套比较完整的认识 自此温疫学说开始建立 并迅速得到发展 三 发展阶段清代中叶 随着对温热病研究的日益兴盛 温热学说和温疫学说逐渐成熟起来 吴中叶桂首著 温热论治 主张以卫气营血为纲辨治温病 他认为 温邪上受 首先犯肺 逆传心包 肺主气属卫 心主血属营 卫之后方言气 营之后方言血 治疗宜 在卫汗之可也 到气才可清气 入营犹可透热转气 入血则恐耗血动血 直须凉血散血 这些认识极大提高了河间学派对温热病的认识 使温热病形成了更为独立完整的体系 彻底从伤寒病中摆脱出来 此外 他还注重舌齿照瘠的辨别 并作了具体阐述 丰富了温病诊断学的内容 叶氏因之成为这一时期的代表人物 温热学派的中坚 总之 温病学派是在历代医家研究外感温热病的基础上形成的 经过明清两代而逐渐发展成熟 在其形成发展过程小 又分为二个派系 一为温疫派 一为温热派 前有以探讨温疫病见长 后秆以研究普通温热病 包括湿热病 为主 前者为温疫学说的创立与完善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后者为温热学说的成熟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两者普在促使外感热性病脱离 伤寒论 的束缚而自成体系方面 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对中医学的发展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 汇通学派 一 一般情况汇通学派 取西方医学与中医汇聚而沟通之义 晚沼著名医家唐宗海著有 中西汇通医经精义 二卷 提出中西汇通概念 任应秋先生于 中医各家学说 四版教材 首列汇通学派一章 将汇通学派作为中医学术流派之一 二 形成西方医学传入中国 约始于明朝万历 公元1573 1619 年间 有意大利人利玛窦 MnMe Rtcci 著 西国记法 传入中国 该书中有 部分内容是叙述神经学的 可称谓西方医学传入我国的第一部有关著作 明清时期 西方医学渗入国内的内容十分广泛 波及到解剖生理学 病理学 治疗学 药物学诸多内容 三 代表医家 赵学敏所著 本草纲目拾遗 串雅 诸书 接受外来医学 包括西方医学 并将其归纳于著述中 尤其是 本草纲目拾遗 中收录了康熙时来华的石振择 PctrusPEnueLa o F M 所译著的 本草补 内容 王清任访验脏腑历时四十余年 亲自解剖 著成 医林改错 一书 其书中有关脏腑内容 虽不尽正确 但其在当时历史条件下 冲破习俗 勇于实践 确是难得可贵的 朱沛文字少廉 一字绍溪 广东佛山人 在其学医期间 既读西方医书 又去医院亲见解剖与手术 对二种医学加以比较 认为 中华儒者 精于穷理 而拙于格物 西方智慧长于格物 而短于穷理 因而两种医学各有利弊 各有是非 不能偏主 有宜从华者 有宜从洋者 着有 华洋脏象约纂 四卷 书中提出了自己的汇通观点 他强调中西医汇通应以临床验证为准则 如西医论脑甚详 然中医从肾论治多有效验 尽管从生理解剖角度西医优于中医 但从治疗学角度仍应保持中医之说 此外 对中西医不能汇通者 朱氏主张不必强合 唐宗海著 中西汇通医书五种 亦力倡汇通之学 唐氏认为中西医虽然产生于不同地域 各有理论体系 然究其义理多是 致的 他从文字上比附 加以汇通 较为浅薄 故难为后人所接受 也正因如此 其汇通的另一观点 则强调汇通应以中医为主 重中轻西 而且又有厚古薄今之倾向 最后走上名义在汇通 实际汇而不通 故其学术思想对后世并无深远影响 张锡纯字寿甫 其著作为 医学衷中参西录 强调从理论到临床都应衷中参西 他认为中医包括西医之理 其理论上的衷中参西 亦如唐宗海 亦属于文字上的比附而已 难深入 其临床上的衷中参西 在病理方面 能结合西医者 只要不与中医相勃逆 则附以己意结合之 论中风 则结合脑出血之病名 但治疗之法 仍以中医肝风论治 创立镇肝熄风汤等名方 但张氏对西药的应用 亦不反对 认为中西药不应互相抵佰 并亲自用于临床 将中西药配合使用 开中西药井用于临床之先河 至今仍有现实意义 恽树珏宁铁樵 江苏武进入 鉴于余云岫等人大肆反对中医 攻击 内经 理论 恽氏则从改进中医自身作起 主张以西医的解剖生理等知识 来深化中医 提高中医理论 应以中医 内经 理论为基础 加以发扬 不能废除 内经 恽铁樵从维护中医角度倡导中西医汇通 有其积极意义 陆彭年字渊雷 亦是在反对中医形势 下为维护中医学术 提出了中医科学化的主张 他强调中医有很好的临床疗效 证明中医有其科学实理 要想发展中医 既要整理提高掌握中医知识 又要有现代科学知识与技术 但其科学化的具体方法 则强调以现代医学知识为主体 以阐发中医学术 但他认为能以西医解释者 则以西医代替之 不能解释者 则据现代医学以否定之 陆氏虽主张中西医汇通 其实际是以西医理论为主体来评价中医本身 这通过近代大量实际证明 此方法并不可取 代表医家 孙思邈他是一代名医 他历经西魏 北周 隋 唐四个朝代不仅医术精湛 而且医德崇高 他在世时就深受百姓景仰 同时也很受皇家看重 唐太宗李世民就曾写诗称赞他 巍巍堂堂 百代之师 可见他的地位之高 影响之大 生平 公元 年辛酉西魏文帝元宝炬大统七年孙思邈出生于京兆府华原 今陕西耀县孙家源 一个书香门第 年戊辰西魏文帝元宝炬大统十四年七岁就学 日诵千余言 旧唐书 孙思邈传 年丙子西魏恭帝拓拨廓二年十五岁周 洛州总管独孤信见其少 异之曰 圣童也 顾器大难为用尔 新唐书 孙思邀传 年庚辰北周明帝宇文毓武成二年十八岁 吾十有八而志学于医 千金翼方 针灸上 青矜之岁 高尚兹典 备急千金要方 序 年壬午北周武帝宇文琶保定二年二十岁 弱冠善谈老 庄及百家之说 兼好释典 旧唐书 孙思邈传 年己亥北周宣帝宇文赞大成元年三十八岁 周宣帝时 思邈以王室多故 乃隐居太白山 旧唐书 孙思邈传 年庚子北周静帝宇文衍大象二年三十九岁隋文帝辅政 以国子博士召 不拜 密与人曰 后五十年有圣人出 吾且助之 新唐书 孙思邈传 年丁亥唐太宗李世民贞观元年八十六岁 及太宗即位 召诣京师 磋其容色甚少 谓曰 故知有道者 诚可尊重 羡门 广成 岂虚言哉 将授以爵位 固辞不受 旧唐书 孙思邈传 年己未唐高宗李治显庆四年一一八岁 显庆四年 高宗召见拜谏议大夫 又固辞不受 旧唐书 孙思邈传 年癸酉唐高宗李治咸亨四年一三二岁 思邈尝从幸九成宫 据 资治通鉴 高宗李治四月去九成宫 照邻留在其宅 时庭前有病梨树 照邻为之赋 其序曰 癸酉之岁 余卧疾长安光德坊之官舍 父老云 是鄱阳公主邑司 昔公主未嫁而卒 故其邑废 时有孙思邀处士居之 旧唐书 孙思邈传 年甲戊唐高宗李治上元元年一三三岁 上元元年 辞疾请归 特赐良马及鄱阳公主邑司以居焉 当时知名之士宋令文 孟诜 卢照邻等 执师资之礼以事焉 旧唐书 孙思邈传 年壬午唐高宗李治永淳元年一四一岁 永淳元年卒 遗令薄葬 不藏冥器 祭祀无牲牢 经月余 颜貌不改 举尸就木 犹若空衣 时异之 自注 老子 庄子 撰 千金方 三十卷行于代 又撰 福禄论 三卷 摄生真录 及 枕中素书 会三教论 各一卷 子行 天授中为风阁侍郎 旧唐书 孙思邈传 终南山与隐士 天下修道 终南为冠 终南山自古以来就是著名的修道胜地 它既是佛教的策源地也是道教的发祥地 终南山为世人所瞩目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 那就是它的 隐士文化 终南山自古就有隐逸的传统 中国历史上的不少名人都曾做过 终南隐士 相传西周的开国元勋姜子牙 入朝前就曾在终南山的磻溪谷中隐居 他用一个无钩之钓 引起周文王的注意 后以八十高龄出山 结束隐逸生涯 辅佐武王伐纣 建功立业 成为一代名相 秦末汉初 有东园公 夏黄公 绮里季 角里四位先生 年皆八旬有余 须眉全白 时称 四皓 先隐居商山 后隐居终南 终成大业 汉初三杰 的张良功成身退后 辟谷 于终南山南麓的紫柏山 得以善终 晋时的王嘉 隋唐五代的新罗人金可记 药王孙思邈 仙家钟离权 吕洞宾 刘海蟾以及金元时全真道创始人王重阳 明清时江本实等都曾隐居终南山 终南山作为修道圣地主要有三个原因 首先是终南山的地理位置与山林环境独特 天之中 都之南 故名中南 亦称终南 长江黄河分水岭 是我国地理气候的南北分界线 山大沟深 水源充沛 林木茂密 野果满山 而且四季分明 气候干燥 为山居生活提供了理想的客观环境 第二 终南山住山的传统长期保持 未有间断 从隋末静霭率领徒众入终南锡谷隐居并建七十二茅蓬至今 住山隐居修道之风从未间断 或为避嚣静志 或为躲法难 或闭关取证 或隐迹 林林总总 不一而足 茅蓬岩洞林立 承传未有间断 有利于修道者建立信心 也便于相互切磋学习 其三 终南山的山民有护持住山者的良好风气 在终南山搭建一处茅蓬 往往会得到当地山民的支持 因为 终南山住山的风气很盛 当地老百姓见惯不怪 林业部门也不会过度干涉 孙思邈与药王 孙思邈一边行医 一边采药 曾先后到过陕西的太白山 终南山 山西的太行山 河南的嵩山以及四川的峨嵋山等地 广泛搜集单方 验方和药物的使用知识 在药物学研究方面 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财富 所以人们尊称他为 药王 在药物学研究方面 从药物的采集 炮制到性能认识 从方药的组合配伍到临床治疗 孙思邈倾注了大量的心血 千金翼方 载方近3000首 书中收载的800余种药物当中 有200余种详细介绍了有关药物的采集和炮制等相关知识 学术思想 一 养生 吕氏春秋 的养生观养生一词 始见于 吕氏春秋 节丧 審知生 聖人之要也 審知死 聖人之極也 知生也者 不以害生 養生之謂也 利性取之 害性舍之吕氏认为 自然界的气候变化以及个人欲望 莫不为利 莫不为害 如 本生 篇指出 出入乘车 以代步履 但可伤筋软骨 名曰 招蹶之机 肥肉厚酒 适口丰体 但可壅伐肠胃 名曰 烂肠之谷 过恋美色 陶醉淫乐 但耗散肾精 名曰 伐性之斧 而懂的养生的人 则重生轻物 对于外物 利于性则取之 害于性则舍之 故能终其天年而不衰 流水不腐 户枢不蝼以动养形 以求寿考的养生之道 在春秋时期就已有完整的文字记载 如庄子所说的 吐故纳新 等 吕氏在 尽数 篇中说 流水之腐 户枢不蝼 动也 这是强调 生命在于运动 的东方文化的至理名言 至今仍烩炙人口 铭记人心 无饥无饱 清洁水源饮食调养是养生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吕氏春秋 本味 篇记载了伊尹的故事 伊尹为商汤讲述美味之技 他从水火 五味 烹调等方面 讲述良好的饮食养生方法 吕氏受其意 提出 凡食为道 无饥无饱 是之谓五脏之葆 即饮食保持不饥不饱的状态 这样才能使五脏得到安和 他还强调 食能以时 身必无疾 定时定量的饮食对于人的健康十分重要 命不由天 防重于治 吕氏春秋 不承认天命 不相信鬼神 节丧 篇指出 凡生于天地之间 其必有死 所不免也 他对 命 作过科学解释 知分 篇说 命也者 不知所以然而然者也 人事智巧从举措者 不得与焉 故命也者 就之未得 去之未失 命 是客观存在的 靠聪明乖巧是不能领会其中奥义的 靠近它未必能够得到 离开它未必能失去 虽然这种认识有不可知论 但他把 命 作为一种不依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观事物 是科学的 人要长寿 就要顺其自然 顺性则聪明长寿 这里包含有积极的预防思想 察微 篇指出 治乱存亡 其始若秋毫 察其秋毫 则大物不过矣 一个医生要能明察疾病发生或传变的端倪 正确指导病人有适应性地去锻炼身体 保养元气 就能杜绝疾病的发生 这样的医生 在古代称为 上工 良工 和 圣人 黄帝内经 的养生观 黄帝内经 中 上古天真论 四气调神大论 等篇对养生的论述则是对秦汉养生学说的高度概括 标志着中医养生学的初步形成 内养正气以强身 素问 上古天真论 云 上古之人 其知道者 法于阴阳 和于术数 食饮有节 起居有常 不妄作劳 故能形与神俱 而尽终其天年 度百岁乃去 今时之人不然也 以酒为浆 以妄为常 醉以入房 以欲竭其精 以耗散其真 不知持满 不时御神 务快其心 逆于生乐 起居无节 故半百而衰也 这段经文以对比的方式 阐述了不同养生方式带来的后果 即善养生者可度百岁 不善养生者半百而衰 其中被后人作为养生基本原则的内容 涉及日常饮食 生活起居 形体锻炼等方面 慎起居 起居有常 一般指起居有规律 此处常指 正常 常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湖南长沙水业集团有限公司春季校园招聘24人笔试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2025年国家电网内蒙古东部电力高校毕业生招聘约226人(第二批)笔试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2025内蒙古大唐国际锡林浩特发电有限责任公司高校毕业生招聘10人笔试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淘宝装修合同协议
- 续签广告合同协议
- 续约广告合同协议
- 自愿消费合同协议
- 支付运费合同协议
- 水稻购买合同协议
- 销售购房合同协议
- 急性胰腺炎护理业务学习课件
- 《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导论》完整版课件(全)
- 《枪炮、病菌与钢铁》-基于地理视角的历史解释(沐风学堂)
- 压电陶瓷精品课件
- 教学课件·植物组织培养
- 纸包装生产企业设备管理课件
- 部编版语文一年级下册识字8-人之初市级优质课课件
- 基于仿真的轴承动力学分析设计毕业设计说明书
- 丽声北极星分级绘本第二级下Eek,Spider 教学设计
- (高清正版)JJF 1908-2021 双金属温度计校准规范
- 测量成果验收单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