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戏剧史 2015.doc_第1页
西方戏剧史 2015.doc_第2页
西方戏剧史 2015.doc_第3页
西方戏剧史 2015.doc_第4页
西方戏剧史 2015.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一、希腊悲剧结构分为5部分: 1.开场。歌队入场前,由一个或几个人出场,介绍 或者暗示全剧内容。 2.进场歌。歌队入场。 3.场。场就是幕,表演主要故事。一出剧由3-7场组成。 4.合唱歌。每场完后由歌队歌舞,起拉幕的作用。 退场。退场也就是尾声。全剧完。二、希腊喜剧结构希腊喜剧结构有6部分: 1. 开场 2. 进场 3. 对驳场,表现矛盾高潮。 4. 评议场 5. 插曲,歌队发表意见。 6. 退场。大团圆,歌队最后一次歌舞三大悲剧诗人埃斯库罗斯是民主政治成长时期的悲剧诗人;索福克勒斯是民主政治繁荣时期的悲剧诗人;欧里庇得斯则是民主政治发生危机时期的悲剧诗人。 希腊悲剧的特点:1、题材取自神话、英雄传说、史诗;2、反映思想渗透因果报应的神秘主义因素,宣扬命运不可抗拒之思想;3、布局简单,人物精练,性格鲜明,语言朴质,风格雅致。埃斯库罗斯对希腊戏剧的贡献:戏剧形式上:增加了第二个演员,首先采用三部曲形式,采用画景、高底靴、面具,使悲剧具有完备的形式。人物:意志坚定,雄伟高大,但性格单一。情节:简单,具感染力。语言:庄严、雄浑,夸张色彩浓厚。埃斯库罗斯古希腊三大悲剧诗人之一。埃斯库罗斯大约写过七十部悲剧,被保存下来的只有7部:乞援人、波斯人、七将攻忒拜、被缚的普罗米修斯和俄瑞斯忒斯(阿伽门农、奠酒人和报仇神)。在这七部悲剧当中有六部的题材来自神话,只有波斯人(公元前472)是例外;但是诗人改变了神话原来的意义。代表作是被缚的普罗米修斯。索褔克勒斯主要成就戏剧形式上:增加第3个演员,更多地使用舞台布景,创造独立的悲剧。人物描写方面:侧重写人而非神,采用对照手法写理想人物。亚理士多德诗学:索褔克勒斯按照人应当有的样子来写。情节结构:情节单一,结构复杂,重视内部联系。风格:朴质、简洁、自然、有力量在大半个世纪的创作活动中,他写了百二十多个剧本,流传至今的也只有7部悲剧:埃阿斯、安提戈涅、俄狄浦斯王、特拉基斯妇女、厄勒克拉特、菲洛克忒忒斯和俄狄浦斯在克罗诺斯。欧里庇得斯的成就题材上:尽管取自神话,但反映同时代的日常生活。人物描写:善写人物心理,描写现实中的人。亚理士多德语:按照人本来的样子来写。创作手法上两大贡献:写实手法和心理分析。语言:自然流畅,有时充满冗长的说理和雄辩。结构:不太注重戏剧结构,各场之间缺乏紧密联系。(开场诗过于暴露剧情;结尾由解救天神完成非剧情发展结果)欧里庇得斯(Euripides前485前406年)被认为是民主倾向最强的悲剧诗人,“舞台上的哲学家”,他一生大概写了九十多部戏剧,现存18部悲剧和1部萨提洛斯剧:悲剧阿尔刻提斯、美狄亚、希波吕托斯、赫卡柏、特洛伊妇女、海伦、俄瑞斯忒斯、安德洛玛刻和萨提洛斯剧圆目巨人等。(一)、希腊悲剧图表小结悲剧诗人埃斯库罗斯索福克勒斯欧里庇得斯悲剧代表作被缚的普罗米修斯俄狄浦斯王美狄亚悲剧内容英雄悲剧命运悲剧家庭悲剧悲剧人物神理想人普通人表现手法独白、对话表现行动刻画重视心理分析悲剧命运观命运由神掌握,不可抗拒命运是存在于人类之外的抽象概念,可以反抗命运在人手里,自己掌握戏剧贡献发明第二个演员首创“三部曲”增加第三个演员打破“三部曲”写实性心理分析四、阿里斯托芬的艺术特征1、艺术手法上,不太注重结构,不注意细节。2、情节内容多荒诞不经,但又令人信服。3、风格粗犷奔放,自然质朴。阿里斯托芬(Aristophanes, 约前446年前385年)古希腊早期喜剧代表作家。被称为“喜剧之父”。与哲学家苏格拉底、柏拉图有交往。一生写过44部喜剧,得过7次奖,流传下来的有11部。其喜剧尖锐、深刻,俗称旧喜剧,属政治讽刺剧,触及了重大的社会政治问题。阿里斯托芬的现存作品 v 前425年:阿卡奈人(The Acharnians) 同年上演获得头等奖v 前424年:武士(The Knights)v 前423年:云(The Clouds)v 前422年:黄蜂(The Wasps) v 前421年:和平(Peace) v 前414年:鸟(The Birds) v 前411年:利西翠妲(Lysistrata) v 前411年:特士摩(Thesmophoriazzusae) v 前405年:蛙(Frogs) v 前392年:伊克里西阿(Ecclesiazusae) v 前388年:普鲁特斯(或财神)(Plutus) 阿里斯托芬及其影响1、从17世纪起,对欧洲文学产生很大影响。2、拉辛摹仿马蜂写出爱打官司的人;3、歌德改编鸟;4、海涅自称阿氏的继承者;5、果戈理对其评价极高;6、别林斯基称其为“最善良最有道德的人”、“古希腊最后一位伟大诗人”;7、恩格斯赞美他是有强烈政治倾向的诗人。一、宗教戏剧的定义、起源及发展职业演员和反叛宗教的牧师艺人是封建教会的敌人。为了多方面同他们进行斗争和更有效地宣传宗教,教会便创造了自己的戏剧宗教戏剧。宗教戏剧是从教会仪式中的唱诗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教堂做礼拜时运用唱诗、合唱中有问有答,戏剧对话即由此产生。宗教戏剧采用的题材有两个方面:耶坏诞生和他的复活,分别在圣诞节和复活节表演。宗教戏剧的起源:教堂的宗教仪式。二、宗教剧的内容分析宗教戏剧在开始时是非常简单的。它系用拉丁文写成。后来,这种戏剧逐渐地复杂化了,省的内容几乎包括全部圣经。为了适合观众的要求,各个地方的宗教戏剧不再采用拉丁文,而是应用各自的地方语言。宗教戏剧力图宣扬宗教思想,希望人们把教义作为自己的生活准则,因而很早就有了一些现实生活的反映;不过越到后来就越难达到教会的宣教目的,创作中的现实主义因素增加了,反宗教的思想感情也日益显现出来。既然如此,教会就不得不把这种戏剧从教堂驱逐出去,禁止牧师们参加创作活动和演出活动。自从离开教堂以后宗教戏剧的性质也就加速了它的变化过程。1、宗教剧代表作亚当及其分析在长时期的发展过程中,宗教戏剧的思想内容和创作形式都起了变化;但是它的题材却没有超出圣经的范围。有一部著名的宗教戏剧叫作亚当,整个剧本的内容包括三个部分:开场时,圣经中上帝创造大地的故事被宣传了一番,合唱队随即报之以赞诗,然后戏剧动作以上帝和亚当的谈话开始。上帝嘱咐亚当和他的妻子夏娃彼此相爱,如果他们不违背禁令偷吃仙果,便可以永远住在上天的乐园。上帝走后,魔鬼从地狱里出来,引诱亚当偷吃仙果,不成功。后来夏娃上了魔鬼的圈套,亚当不得不和妻子道分食仙果,共同忍受处罚。这是剧本的第一部分,以上帝驱逐亚当夫妇出乐园告结束。剧本的第二部分系表现该隐杀死亚伯的故事。他们两人都是亚当的儿子。前者从事耕作,后者则以牧羊为生。只因上帝珍重亚伯的贡奉而轻视该隐的贡奉,该隐在一怒之下将亚伯杀死了。作品的第三部分乃是一系列的预言,表示赎罪者的到来。这部作品没有脱离宗教戏剧的传统性质;但对于圣经题材的处理比较自由,增加了一些普通生活的场面,创造了一些喜剧和哑剧的动作,还有许多心理描绘和生动的语言。从亚当和夏娃的尘世生活中,可以看到穷苦人民的不幸道理和夫妻之间的冲突。从魔鬼的引诱活动中,可以听到反抗教会的声音。该隐杀死亚伯这一事件,实际上是上帝的贪欲引起的。这就不仅反映了人们对于贪婪无耻的教会的抗议,其矛头所向是直指上帝的。剧中人物既是圣经里的人物,也是现实生活中的人物,勇敢机智的魔鬼赋有特别鲜明的个性。像许多中世纪的戏剧创作一样,亚当不曾留下作者的姓名。它系用法文写成。有人说它产生于英国,估计是十二世纪的作品。教会不得人心,宗教戏剧日益丧失其宣传作用。到了十三世纪,民间戏剧却得到高度发展,而更为流行的则是奇迹剧。一、世俗戏剧综述:世俗戏剧主要有:英国世俗戏剧:霍克节剧、剑舞、圣乔治剧、罗宾汉剧等;法国世俗戏剧:世俗喜剧、笑剧、愚人剧、独角戏剧等。成就最高的为法国的笑剧和愚人剧二、世俗戏剧:笑剧和愚人剧(一)笑剧:中世纪给文艺复兴时期的戏剧以最大影响的不是道德剧,而是笑剧。这种戏剧系从早期中世纪职业演员的滑稽表演而来,从十五世纪到十六世纪上半期流行于西欧,以法国为最甚。笑剧是资产阶级中下层的艺术武器。1、笑剧的特点:是运用多方面有趣的题材,直接反映现实生活,赋有各种民间戏剧的基本因素,如笑闹、恢谐、生动活泼的戏剧气氛,日常生活的真实描绘,尖锐的社会讽刺,鲜明的人物性格,以及丰富多采的民间语言等等。这是一种短小精悍的戏剧,对于社会现实的批判主要是通过人物性格的展现来完成的。2、笑剧代表作:巴特兰律师中世纪员著名的一部笑剧是巴特兰律师。就剧情结构和人物性格而言,这也是中世纪最完善的一部笑剧。剧本以表现巴特兰的贫困生活开始,其中充满了幽默和讽刺。主人公巴持林是一切巧言惑众和诡计多端的律师的代名词。为了骗取一点布,好让他的妻子和他自己能够穿上一件新衣,他使跑到一个布店里去,运用一套绝妙的花言巧语,大大地夸奖丁布商一顿,结果使得布商头昏眼花,赊给他一些布料。临走时,他一本正经地叫布商到他家里去领取欠款,届时将以一只烤鸭为酬。回家后,他兴高采烈地嘱咐他的妻子,一不做,二不休,必须再把那个愚蠢的布商愚弄一番。布商到,巴特兰假装生病,让他的妻子声称他已病例几周,未尝出外,这就使得布商莫名其妙,半信半疑。当布商回去检查他赊购布料确属事实而再度前来索取布款时,巴特兰进一步采用装疯的手段,将布商赶出了他的家门。3、巴特兰律师的人物角色 三幕笑剧 巴特兰穷困潦倒、诡计多端的律师;(巧言惑众、诡计多端 的律师的代名词); 吉尔梅特巴特拉妻子,虚荣而贪财; 吉约姆布商,富有但愚蠢; 蒂博拉涅莱吉约姆牧童,狡黠; 法官:敷衍了事,不负责任。4、巴特兰律师的艺术特征1、尖锐的讽刺批判性(对剧中每一个人物进行批判)2、依靠人物的行动和语言构筑喜剧情境: 吉约姆:“我凭我的灵魂起誓,他没准是拿了我的布” 法官:“见鬼!我要开庭了 !只要您这一方在场,就把您的事儿了结。” 结尾巴特兰旁白:“埃,我原以为远近大小的骗子和靠嘴吃饭的人之中高手是非我莫属了,可竟然被一个放养的给占了上风!”5、巴特兰律师:反响及影响:中世纪的笑剧作家对于巴特兰这类人物都是作为肯定的英雄形象来加以描绘的。这类人物是各种困难的征服者和善于运用计谋的大师,具体地体现了中世纪城市生活的兴起和人们反宗教情绪的高涨。狡计战胜了宗教道德,智慧征服了愚昧,人们企图摆脱封建教会的黑暗统治,生活在自由欢乐和没有贫困的境况之中。出此,巴特兰律师引起了广泛的反响。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主要戏剧家及作品(1)马基雅维利和曼陀罗花(1520)(2)塔索和阿明达西班牙戏剧1、洛卜德鲁达(1510?-1565),笑剧橄榄2、塞万提斯(1547-1619):被围困的努曼西亚(努曼西亚)3、维加(1562-1635):羊泉村名词解释:三一律:是古典主义关于戏剧结构的创作原则,规定戏剧的情节、时间、地点必须符合三个整一:剧本只能有一条情节线索、剧情只能发生在同一地点、时间不能超过一昼夜(24小时)。这是泥古者对亚里士多德的诗学断章取义,歪曲误读的结果。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讲“所模仿的就只限于一个完整的行动”,同时指出一出戏的演出时间应“以太阳的一周为限”。一、莎士比亚的悲剧被称之为性格悲剧。四大悲剧中的著名人物形象性格比较如下:A哈姆雷特 忧郁与延宕;B奥赛罗 轻信与嫉妒;C李尔王 刚愎与愚蠢;D麦克白 野心与贪婪;3、莎士比亚喜剧的特点莎士比亚喜剧模式n 基本主题:爱情。n 基本情节:“悲哀的开端,欢乐的结尾”。青年贵族为追求爱情自由与封建习俗、道德、传统产生冲突,最终争取爱情、婚姻自由。n 结构:多线索平行交叉结构。n 主人公多为身份高贵、外表优美、思想健康、行为积极的理想化人物,尤其女性形象,不仅性格开朗、率真,而且热情、勇敢,更富有理想色彩。利用多种手法达到喜剧效果,如乔装打扮,角斗场面,巧合,丑角等。莎士比亚喜剧模式总结:一见钟情好事多磨终成眷属。nv 1名词解释:奇迹剧;神秘剧;笑剧;愚人剧:大学学子派二、莎士比亚的创作分期:莎士比亚创作可分为三个时期:早期(15901600),也叫做历史剧、喜剧时期,是莎士比亚人文主义世界观和创作风格形成时期,共写了9部历史剧、10部喜剧、3部悲剧和2部长诗,重要的有:历史剧亨利四世(15971598)上下篇、亨利五世(1599);喜剧威尼斯商人(1597)、仲夏夜之梦(1594)、第十二夜(1600);悲剧裘力斯凯撒、罗密欧与朱丽叶(1595)等。这一时期的莎士比亚被英国表面繁荣的景象所鼓舞,相信人文主义的理想在现实中能够实现,创作基调是明朗和乐观的。三、莎士比亚整体作品状况分类列表1、历史剧:9部 亨利六世第二部(1590)亨利六世第三部(1590) 亨利六世第一部(1591)理查三世(1592)理查二世(1595)约翰王(1596)亨利四世第一部(1597)亨利四世第二部(1597)亨利五世(1598)2、喜剧 10部 错误的喜剧(1592)驯悍记(1593)维洛那二绅士(1594)爱的徒劳(1595)仲夏夜之梦(1596)威尼斯商人(1596)无事生非(1578)温莎的风流娘儿们(1598)皆大欢喜(1599)第十二夜(1600)3、悲剧:11部:(早期3部,中期8部。)泰特斯安德洛尼克斯(1593)复仇悲剧罗密欧与朱丽叶(1594)浪漫爱情悲剧裘里斯恺撒(1599)哈姆莱特前奏哈姆雷特(1601) 奥瑟罗(1604) 李尔王(1605)麦克白(1606) 安东尼与克莉奥佩特拉(1607) 科利奥兰纳斯(1607) 雅典的泰门(1608)11、泰尔亲王配力克里斯(1608) 4、传奇剧:3部辛白林(1609)冬天的故事(1610)暴风雨(1612)四、名词解释:1、福斯塔夫式背景:福斯塔夫式背景是恩格斯1895年再给拉萨尔的信中提出的。福斯塔夫是莎士比亚在其历史剧亨利四世和喜剧温莎的风流娘儿们中塑造的形象。他是一个没落的骑士,在封建社会没落时期由贵族社会跌入平民社会,上与太子、王公贵族关系密切,下与强盗、小偷、妓女为伍。通过他的活动,莎士比亚展示了上至宫廷,下至酒店、妓院等广阔的社会背景,再现了“五光十色的平民社会”,为塑造人物和展开戏剧冲突提供了广阔、生动、丰富的社会背景。这是莎士比亚现实主义艺术的重要成就。恩格斯称赞这种背景是希望作家们以其为榜样,在广阔复杂的社会背景中塑造典型、再现生活。2、莎士比亚化:是马克思1859年4月9日致拉萨尔的信中针对他的剧本济金根中“席勒式地把个人变成时代精神的单纯的传声筒”的缺点所提出的创作原则。恩格斯也曾指出,不应“为了观念的东西忘掉现实主义的东西,为了席勒而忘掉莎士比亚”。(2分)所谓“莎士比亚化”,就是要求作家善于从现实生活出发,展示广阔的社会背景,给作品中的事件和人物提供真实而富有特点的典型环境;要求做到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悲剧与喜剧的巧妙结合(3分)。五、喜剧代表作:威尼斯商人(1596)。 1、三条情节线索平行发展: 1.安东尼奥和夏洛克围绕一磅肉的诉讼,反映商业资本和高利贷资本的冲突,白人和犹太人的矛盾。 2.巴萨尼奥与鲍西娅三匣择亲的故事,反映自由恋爱和金钱婚姻的冲突。 3.罗兰佐与杰西卡携款私奔的故事,反映夏洛克与杰西卡之间的父女冲突。 三条情节线在法庭一场合在一起,达到高潮。构成鲍西娅与夏洛克之间仁爱与贪欲,人道要求与形式主义理解法律的矛盾冲突。 2、夏洛克形象的多重性:(1)、邪恶的代表,唯利是图、吝啬狡诈,报复心重。(2)、被侮辱被损害的对象。哈姆莱特是莎士比亚的代表作,这部作品之所以成为他最成功的作品的原因是:在艺术性方面,它是作者戏剧艺术达到最成熟时期的作品;在思想性方面,它最能代表作者的思想,表现人文主义者在危机时期的思想状态。一、 悲剧情节及各种矛盾的冲突与演变(一)悲剧情节哈姆莱特为四大悲剧之首,俄国19世纪文学批评家别林斯基曾赞誉该剧是莎士比亚这位“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全人类所加冕的戏剧诗人之王的灿烂王冠上的一颗最辉煌的宝石”。剧中丹麦王子为父复仇的故事取材于12世纪末丹麦史学家萨克索格兰玛狄克的丹麦史。1576年一位法国作家将其改写成故事。16世纪80年代伦敦舞台多次上演类似的复仇剧,其中托马斯基德的西班牙悲剧对哈姆莱特的创作影响深刻,莎士比亚从中汲取了鬼魂、戏中戏等重要的材料。莎士比亚的哈姆莱特超越了同时代的复仇悲剧和自己以往的复仇悲剧,无论思想内容还是艺术手法都达到了臻美,成为欧洲戏剧史上的奇葩。故事梗概为:在德国威登堡大学留学的丹麦王子哈姆莱特回家为父奔丧,见叔叔克劳狄斯不仅当上新的国王,还娶了自己的母亲为妻,便对父亲的暴死心存疑惑。父亲的亡魂证明了自己的猜疑,为进一步取证,他开始装疯,并通过精心排演的“戏中戏”证实了新王的罪人身份。他决计复仇,但却在最好时机却放弃了行动,一再推延复仇的行为,还错杀了克劳狄斯的宠臣、恋人奥菲利娅的父亲波洛涅斯。克劳狄斯借机假派哈姆莱特出使英国,欲借英国国王之手除掉哈姆莱特,但被哈姆莱特识破,未能得逞。克劳狄斯又怂恿波洛涅斯之子雷欧提斯为父复仇与之决斗,并暗中备下毒剑与毒酒。决斗中,王后为儿子庆贺误饮毒酒身亡,决斗双方皆被毒剑所伤。雷欧提斯死前揭露了克劳狄斯的阴谋,哈姆莱特怒杀克劳狄斯,三人同归于尽。1、主要人物:哈姆莱特:丹麦王子;霍拉旭: 哈姆莱特的朋友;波洛纽斯:御前大臣;奥菲莉亚:波洛纽斯女儿,哈姆莱特心上人;雷欧提斯:波洛纽斯之子;国王:哈姆莱特叔叔,克劳狄斯;王后:哈姆莱特母亲;福丁布拉斯:挪威王子2、情节结构巧妙三条复仇线索:哈姆莱特为父复仇;雷欧提斯为父复仇;福丁布拉斯为父复仇。三组关系:老王与王后的婚姻关系;奸王与王后的婚姻关系;哈姆莱特与奥菲利亚的恋人关系。四组谋杀:英国国王误杀丹麦国王派来的信使;哈姆莱特误杀波洛纽斯;哈姆莱特误杀雷欧提斯;克老狄斯误杀王后重重误杀表现了人物和环境之间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而导致的阴差阳错的悲惨结局即希腊悲剧主题:人无法抗拒命运。剧作动人之处不在复杂的外部世界,而在主人公的内心冲突,此冲突集中体现为哈姆莱特的忧郁情结,尤其复仇问题上的延宕蹉跎、贻误时机。哈姆莱特一剧,具有情节的生动性和丰富性,矛盾各方的你来我往,互相试探,戏中有戏。帏幕后的窃听与误杀;装疯与真疯;借刀杀人与地雷下埋地雷;三重圈套的恶毒阴谋与敌我双方的同归于尽,戏剧冲突何其激烈。整个戏剧情节的发展,就是各种矛盾产生、发展、结束的演变过程。总之,哈姆莱特表现了人文主义理想与英国现实的尖锐矛盾。哈姆莱特不单是一个王子,实质上是一个希望改革社会的资产阶级人文主义者,他同克劳狄斯的矛盾冲突实质上是人文主义理想与英国现实社会的尖锐矛盾冲突。悲剧无情地鞭挞了以克劳狄斯为代表的社会黑暗现实,对哈姆莱特反封建暴政的斗争给予了热情的歌颂和深刻的同情。哈姆莱特的行动赢得了对封建腐朽势力的道义上的胜利,表现出了资产阶级上升时期的积极进取精神。 通过丹麦王子复仇的故事,表现了资产阶级的人文主义理想和英国现实之间的矛盾,以及由这种矛盾所产生的人文主义者自身的精神危机,剧本有力地表明,代表先进思想的行动如果缺乏群体基础必然要产生悲剧。当我们真正进入哈姆莱特的内心世界时,确如进入了浩渺的宇宙,广阔、复杂、深邃,充满谜一般的神秘感。哈姆莱特是一个觉醒了的近代人的典型:他既富有正义感又顾虑重重;既乐观上进又抑郁寡欢;既敏感多思又犹豫迟疑;既热爱赞美生命又叩问怀疑人生;哈姆莱特的性格是复杂的、立体的,同时又随着周围环境和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地变化。哈姆莱特的性格集中地展示了人性的多元化特征:冷酷与热情、坚强与畏缩、理智与激情、爱与恨、生与死、善与恶等等,诸多人性范畴中的矛盾构成这一形象的性格主体。哈姆莱特是莎士比亚美学探索、道德探索和宗教意识的载体,从这一意义上说,哈姆莱特作为多重人性的复合体,集中展示了文艺复兴时期资产阶级对“人”这一永恒“斯芬克斯之谜”的再思考。七、哈姆莱特的悲剧原因众所周知,哈姆莱特悲剧原因的焦点在于其复仇行为的“延宕”,如此,破译哈姆莱特“延宕”之谜,便成为打开哈姆莱特悲剧命运的钥匙。对这个万古常新的问题的探究,可谓汗牛充栋,在此,略撮其要,与同学们及方家商榷。(1)社会原因说客馆上,“丹麦是一座大监狱。”以克劳狄斯为首的封建邪恶势力过于强大,以哈姆莱特为代表的年轻的人文主义者力量过于渺小,在善恶较量过程中,寡不敌众,弱不胜强。主观上,哈姆莱特作为人文主义者存在着种种的局限。因此,哈姆莱特的复仇只能以悲剧告终。(2)个性缺陷说哈姆莱特是欧洲文学史上著名的“性格悲剧”,该说认为哈姆莱特的“延宕”在于他性格的缺陷:孤傲内向使他脱离群众;忧郁悲伤使他缺乏信心勇气;优柔寡断使他坐失良机;敏感多疑使他内心分裂,顾此失彼;耽于冥想使他忘记行动;幼稚脆弱使他难以承担重大使命哈姆莱特的个性缺陷实际上是阶级局限和时代局限在个体生命中的反映。歌德和赫士列特是这一观点的代表。 (3)理想幻灭说哈姆莱特遭遇的人生变故,使他心中对人类的美好理想幻灭了,他不再认为人是“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人性的邪恶在他面前暴露无遗:贪婪、残忍、奸诈、淫邪、伪善、脆弱、自私、狭隘他否定了整个人类,包括他自己。因而,“重整乾坤”的意义变成了对整个人性的改造,“复仇”的对象不仅仅是一个克劳狄斯,而是所有人性的恶。而消除人性的恶,意味着否定人的现实存在,同样意味着人生的虚无。这样,一己之私仇变得无足轻重。所以,“哈姆莱特的犹豫不只是找不到复仇方式时产生的矛盾的心理,而且是他感悟到人的渺小、人的不完美、人生虚无时那迷惘与忧虑心态的外现,同时也是欧洲文艺复兴晚期信仰失落时人们进退两难的矛盾心理的象征性表述。” (郑克鲁主编外国文学史) (4)心理失衡说柯勒律治认为哈姆莱特在巨大的精神压力面前,心理失去平衡,病态地陷入“冥想”,而影响了行动:“哈姆莱特是勇敢的,也是不怕死的;但是,他由于敏感而犹豫不定,由于思索而拖延,精力全花费在做决定上,反而失却了行动的力量。”别林斯基也认为:“哈姆莱特表现了精神的软弱,它是分裂,是从幼稚的、不自觉的精神和谐与自我享乐走向不和谐与自我斗争去的过渡,而不和谐与斗争又是走向雄伟的、自觉的精神和谐与自我享乐的过渡的必要条件。”(5)“俄狄浦斯情结”说弗洛伊德的弟子琼斯(Ernest Jones)认为,哈姆莱特潜意识中存在着“杀父娶母”的原始欲望。由于哈姆雷特不能对自己说出遭禁的冲动,所以陷入迟疑不决中。(哈姆莱特和俄狄浦斯,1949,修订本)(6)思想与行动脱节说湖南师范大学赵炎秋教授认为:哈姆莱特既不缺乏思想,又不缺乏行动,他的失误在于不能很好地将二者结合起来。而哈姆莱特思想与行动的脱节,是由他所处的严酷的客观环境造成的。(哈姆莱特悲剧成因再探,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外国文学研究1998.8)(7)人格分裂说浙江大学博士后徐群晖从当代心理学角度切入,认为根植于哈姆莱特深层心理的顺从型、进攻型和超然型三种防卫机制的冲突,导致其人格分裂、混乱,分散了注意力,使主体“丧失了行动的能力”,从而陷入“延宕”状态。(破译哈姆莱特疯癫之谜,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外国文学研究2004.3)(8)“约拿情结”说哈姆莱特“延宕”之因,各家之说都有道理,并且会与时俱进,万古常新。我本人就持好几种看法,近年来在教学中经常阐述的是哈姆莱特的“约拿情结”,现在呈示出来,请大家指正。约拿是旧约约拿书中的人物。耶和华命约拿去尼尼微城传达使命,令其悔过自新。约拿逃往他施,后来畏惧耶和华的威力去尼尼微传达了使命:“再等四十日,尼尼微必倾覆了!”尼尼微人敬畏神悔过自新,耶和华便赦免他们,没有降罪。约拿抱怨耶和华。耶和华说:“这尼尼微大城,其中不能分辨左手右手的有十二万多人,并有许多牲畜;我岂能不爱惜呢?”王后乔特鲁德规劝发疯的奥菲莉亚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据此总结出“约拿情结”(Jonah complex),其要义是:“惧怕自身的伟大之处”,“回避自己的命运”,“躲开自己最好的天赋”。(人性能达到的境界)九、莎士比亚悲剧的共同特色 1、写出了一系列的反面人物,每一部悲剧都有野心家和阴谋家的形象。这些人都是一些极端利己主义者,为了个人私欲,他们任何卑鄙毒辣的手段都可以使用,一切人性的美德都可以践踏在脚下。如奥赛罗中的伊阿古,李尔王中的爱德蒙和高纳里尔等,麦克白中的麦克白夫人。这些反面人物形象各自具有独特的个性,却都有损人利己、唯利是图的共性。 2、代表人文主义理想的正面人物在反对新的社会罪恶时显得天真幼稚和软弱无力,对整个社会的罪恶认识不清楚,认为社会罪恶不取决于制度,而取决于天性;认为人本身是善的,善受到了打击,因而露出了恶的一面;不懂得反面人物是在搞阴谋诡计。奥赛罗,李尔王都犯了轻信的错误,麦克白更是如此。人文主义者认为医治社会的万灵药方人性感化在社会实践中失败了。 3、善与恶、是与非、人文主义思想与社会罪恶、人性与非人性的斗争都以悲剧作为结尾。但或是赞扬了人性的胜利,如奥赛罗;或是抒写了人性的复归,如李尔王;或是谴责了人性的沦丧,如麦克白。人文主义者寻找不到改造社会的方案,但没有丧失改造社会的信念、勇气和决心。如哈姆莱特虽然倒在了血泊之中,却在异化世界的上空留下了一道强烈的闪光。这是哈姆莱特精神力量的胜利。奥赛罗取材于意大利作家钦齐奥的短篇小说威尼斯的摩尔人。主要人物:奥赛罗,苔斯狄蒙娜,勃拉班修,伊阿古,凯西奥。基本主题:人文主义的爱情遭受挫折而造成的悲剧。四、奥赛罗悲剧成因分析1、社会悲剧:英雄生话的背景是在占代转向近代的过渡时期,种族平等与种族歧视的思想同时共存,威尼斯城邦一方而显现着种族平等的曙光,没有种族偏见地推举摩尔人后裔为主帅保卫国家女全,另一方而又充满了种族歧视与偏见,贵族元老布拉班修平时可以与奥赛罗如知己般来往,却不能允许自己的女儿嫁给他,这种带有距离感的友好,其实反映了元老心中的真实意识,就是始终认为奥赛罗是一个外族人,他们是绝对不可能融合到一起的。在剧本第一幕里,这种浓厚的种族歧视的气氛就扑而而来。英雄站在审判席上,整个威尼斯社会都在用一种批判鄙大的日光看待他与苔妊狄蒙娜的爱情,这时恰逢外敌入侵,奥赛罗成为了可以守卫威尼斯的屏障,统治者们才不得不接受了这桩既成事实的婚姻。但这种接受并非是一种心甘情愿的心理认同,而是迫于形势的不得已而为之。威尼斯的主流社会并没有向守卫他们的英雄真正地打开进城的大门,奥赛罗始终徘徊在威尼斯的城门外。2、性格悲剧长期生话在这种环境下的奥赛罗默认了人们对他种族的鄙大,他是种族歧视的受害者,发自本能地对自己的肤色人种怀有自卑感。作为名重一时的人物,他对威尼斯社会加诸他的种种不公平待遇从来没有进行过激烈正而的对抗,而一自试图通过功勋来让自己成为那此加害者中的一员。他似乎威重一时,但在而对布拉班修的当而梅辱与公爵不恰当的比喻时,却不能为自己辩自反驳。他甚至还承认自己“生得黑丑”,内心的自卑感可见一斑。在威尼斯社会,奥赛罗缺乏认同感,因为越发渴望得到认同,我们可以注意到这样一个现象,就是奥赛罗相当喜欢诉说自己的功绩,虽然他语气谦虑,但在他讲述自己千钧一发的逃生,所见到的吃人的生番,肩上没头的民族等时,分明是在为自己打造一个光彩照人的英雄形象,从而与内心深处的自卑感抗衡。他看似骄傲,实际脆弱,需要耗费很多精力去界定和增强他的心理认同感,这恰恰表明了他的自我意识相当弱,仅凭他自己,无法完成对心理自信人格的构造,因而需要从别人身上得到对自身形象的肖定,这其实是一种在不公平大环境下产生的心灵扭曲。性格弱点:嫉妒、猜疑、轻信等,最终导致了悲剧。典型的性格悲剧。3、心灵的困境、价值观的错乱,在这种唯恐失去但又对自身充满不确信的情况下,奥赛罗几乎是轻而易举地相信了伊阿古的谎言。伊阿古的话像一记重锤,彻底摧毁了他的理智,被整个世界背叛的错觉,让奥赛罗根本无法保持冷静去思考这件阴谋中的漏洞,而是怀着痛苦的心情杀死了深爱的妻子。这时操纵他行为的并非是嫉妒这么简单,他悲痛地嘶喊:“啊,从今以后,永别了,宁静的心绪!永别了,平和的幸福!永别了,威武的大军、激发壮志的战争!啊,永别了!永别了,长嘶的骏马、锐厉的号角、惊魂的鼙鼓、刺耳的横笛、 庄严的大旗和一切战阵上的威仪!还有你,杀人的巨炮啊,你的残暴的喉管里摹仿着天神乔武的怒吼,永别了!奥瑟罗的事业已经完了。”在奥赛罗看来,在苔丝狄蒙娜背叛他的瞬间,他的生命也就从此终结,他毕生的功业与这一点伤痕来比不值一提,他必须去为自己世界的毁灭做些什么、基督教的教化与妻子的柔情,并没有使这位英雄摆脱长久以来的心灵困境,而谎言又让他错觉自己已经失却了唯一的救赎,这时候我们不难理解奥赛罗偏激的行为,信念与人生价伯的轰然崩塌,让他选择毁灭自己的妻子,这是他在绝望中能作出的唯一反应。英国浪漫派莎评最重要代表柯尔律治在两百年前就曾说:“让我再重复一遍,奥赛罗不是因为嫉妒而杀死苔丝狄蒙娜的,而是由于伊阿古那种几乎超人力的奸计硬加在他身上的坚信这个高尚的摩尔人的严重痛苦与里昂提斯的卑鄙的多疑的嫉妒和里奥那托斯(在其他方而是个好人)的病态的多疑之间(有着)根本区别。除了苔丝狄蒙娜以外,奥赛罗没有生命”(关于莎士比亚的演讲)。李尔王剧情情节:刚愎自用的老国王李尔年迈体衰,决定把国土分给三个女儿:高纳里尔、里根和考狄利娅,他要根据女儿们所表达的爱来分配每人所得的一份。他的大女儿和一女儿用甜言蜜语,骗取了父亲的欢心,分得了国土,而他最宠爱的三女儿说了恰如其分的想法,却被视为不爱父亲的不肖女,一无所获,被赶出家门。三女儿走后,悲剧立即发生。两个大女儿在事成后,但却遭到了她们无情的怠慢和抛弃,最后李尔王愤而出走,成为居无定所的流浪老人。流浪日久,李尔王因内心苦痛不堪而发疯。后来通过忠实的仆人的帮助,李尔王终于与三女儿见面,并在半清醒半疯傻中,恳求考狄利娅原凉,李尔破碎的心得到安慰。但剧情急转直下,三个女儿间爆发了战争,考狄利娅惨败被俘,尽管两个大女儿也恶有恶报,国土由其中一个有正义感的女婿执政,但考狄利娅己被绞杀,李尔王 也心碎而死。剧情以大悲剧告终。与此主要情节平行发展的还有一个次情节,即李尔王的大臣同时也是他的“影子”葛罗斯特和他的两个儿子的矛盾冲突。葛罗斯特受他的私生子爱德蒙欺骗,要抓住并惩罚他的亲生儿子爱德伽。李尔王和葛罗斯特违背自然秩序,颠倒善恶,混淆黑白,酿成了一系列的灾祸,他们都被赶到野外,受暴风雨的侵袭。在经历了常人难以想象和忍受的精神上和肉体上的双重折磨后,在与疯子、乞丐、大自然的狂风暴雨为伍相伴的苦痛经历中,他们开始反省自己,否过去。最后,葛罗斯特失掉双眼后才看清事实真相李尔王发疯后方才彻底觉悟。悲剧成因:李尔王意在描绘社会之黑暗,人生之残酷,莎翁把这幅图景浓缩进李尔王和大臣葛罗斯特两个家庭的悲剧之中。两个家庭都发生了儿女背叛父亲、出卖父亲的惨剧。作品蕴含着作家对当时英国社会的深刻批判。反映了在原始资本积累时期,封建的人伦关系己经被早期资本主义的极端利己原则所摧毁。1、性格悲剧。作为父亲,昏庸暴庆与失去理性的性格导致了李尔悲剧的发生。他将国家作为奖赏来测试三个女儿的孝心。他提出了谁最能表白对他的热爱谁就会得到国土和继承权。李尔的昏庸之举为自己的命运埋下了悲剧的种了。不仅如此,李尔脾气暴躁,刚愎自用,不但斥责并放逐了敢于直言劝谏的大臣肯特,而且坚决地与不愿说假话的小女儿断绝了父女关系。2、专制暴君的悲剧。君主作为一个封建专制君主,独断专制、唯我独尊则是造成李尔悲剧的主要原因。他自认为“浑身上下都是君王:我只要一瞪眼睛,我的臣子就要吓得发抖。”他相信的是一个由神的权威控制的宇宙:它和谐有序,各部分有条有理;反映到人间就表现为作为万物之灵的人的那种子女必须全心全意地爱父母,臣子必须全心全意地忠于君主的绝对的伦常关系。顺我者昌,逆我者亡。两个大女儿甜言蜜语,让李尔感到高兴,于是将王土、“伟力、特权和一切君土的尊荣”慷慨泰赠给她们及女婿。臣子们稍有逆耳之言就要受到严罚。直言劝谏的肯特成了逆贼,说出实情的小女儿是对伦常的蔑视,他的自尊心严重受创,他的君主权威遭到质疑,李尔于盛怒之中放逐了肯特,赶走了小女儿。即使他退位以后呆在长女家里,依然颐指气使。他的骑士也依仗其势,成天吃喝玩乐,胡作非为。虽然在暴风雨中,李尔与乞丐为伍时看清了两个大女儿凶残的本性,发疯后明白了事情的真相,但他只是认为这两个女儿是“不孝的妖妇”,李尔从未意识到这些都是他自己种下的苦果。李尔的问题在于他“对人的实质人在生活中的地位和社会上的价值认识是错误的。”在爱德蒙身上可以看到李尔专制暴政的影子:“亲爱的人互相疏远,朋友变为陌路,兄弟化成仇敌;城市单有暴动,国家发生内乱,宫廷之内潜藏着逆谋;父不父,子不子,纲常伦纪完全破灭。”他同样是李尔专制暴政的产物。爱德蒙是李尔和葛罗斯特这两个家庭悲剧的连接点,“是这两条线索的罪恶链接,是副线中悲剧的原动力,也是主线中悲情的催化剂。7”3、恶行遭致的悲剧。李尔悲剧的主要成因是恶人作恶的动机和目的造成的。李尔的两个女儿先前对父亲是好话说尽,声称爱他“超越一切可以估价的贵重稀有事物。”实际上她们爱的是父亲拥有的权与利,一旦权利到手,她们立刻就变得冷酷无情。爱德蒙对父兄下毒手,同样是利欲熏心。在他们的心目中,利益才是至高无上的“上帝”。罪行在黑暗中猖狂,正义在对抗中毁灭,欢乐是有限的,痛苦却是无边的。李尔王是从这历史的高度,以悲剧的结局概括了那个时代的普遍现象。一、麦克白的叙事结构:从飞扬到毁灭的灵魂四部曲麦克白形象分析麦克白一步步走向毁灭的性格发展经过了四个历程,我们可以循此去探寻麦克白形象的悲剧特质。 麦克白始终都是处于恐惧状态,女巫的第二次预言应验,进攻他的军队顶着砍伐的树木前进,麦克德夫不是母亲所生,是剖腹产来到人世。 麦克白被麦克德夫杀死。他的恐惧在死中沉寂。麦克白悲剧形象分析 1、性格悲剧:使麦克白的悲剧首先是性格悲剧。莎士比亚从人文主义出发,力图写出麦克白性格中善与恶的交战,为国立功的雄心与为己篡位的野心的交战。莎士比亚以诗的想象为我们展现了麦克白内心的美德和良心逐渐被野心吞噬的过程,演绎了一场惊心动魄的精神泯灭的悲剧。 2、社会悲剧:面对这“美即丑恶丑即美”的颠倒混乱的社会现实,看到这一幕又一幕丑恶吞噬美好、美好向丑恶降服的社会悲剧,一向追求真善美的莎士比亚不能不悲愤、不能不忧郁。 3、复杂性、多面性 复杂性、多面性正如俄国的别林斯基所说:“麦克白是个坏蛋,但却是个具有深刻和强健灵魂的坏蛋,因此,他引起的不是憎恶而是同情,你会看到他是这样一个人,他一身兼具胜利失败两者的可能性;如果他走不同的方向,就很可能变成另外一个人。”这话是有一定道理的,虽然麦克白是杀人凶手,但他的毁灭却具有悲剧性质。莎士比亚把麦克白的内在性格冲突同当时非正义的力量腐蚀人、毁灭人的一切社会悲剧相掺和、相渗透,展现他巨大的力量和强大的个性,也展现他那汹涌澎湃的灵魂深处可怜的人性的痛苦挣扎,从而使麦克白的毁灭包含了深刻的社会道德内容。尤其他的“明天、明天”的深深的悲叹,,他的“吹吧,狂风,来吧,毁灭”的倔强的咆哮,激发起读者强烈的精神活动,使读者从其剧烈的矛盾、痛苦和堕落过程中,经历了一次内心的检阅和巡礼,不禁感到恐惧和惊异。 三、莎士比亚悲剧特点(比较希腊悲剧)莎士比亚的悲剧与古希腊悲剧一脉相承,同时汲取了中世纪戏剧的成就,将西方悲剧的发展推向了前所未有的高峰。1、莎士比亚悲剧的主人公由古希腊悲剧的神降至英雄,确立了英雄悲剧,具有更为强烈的悲壮色彩。他擅写“高贵”的英雄在残酷的现实面前可悲的毁灭。英雄的高贵性不仅体现在帝王将相的高贵出身,还体现在他们的伟大品格上,然而这些出类拔萃的英雄们遭遇了异乎寻常的灾难,从显赫的高位上跌落下来,遭到了毁灭。他们的悲剧不仅是个人悲剧,还具有普遍的性质,属于时代和社会的悲剧,莎士比亚用“高贵的人”表达了“凡人的思想感情”。2、悲剧冲突主要体现为人物的性格冲突。对于人物的悲剧命运,莎士比亚不是着眼于外部冲突及其影响的描绘,而是着眼于内部即人物性格的决定性因素的发掘;就人物性格而言,则着力于表现性格的矛盾性和对立性,强调人物悲剧命运是其矛盾、对立性格发展的必然结果。哈姆莱特、奥瑟罗、麦克白等人的悲剧无不是他们矛盾对立性格发展的必然结果。3、在形象塑造方面,莎士比亚不仅将人物放在外部冲突中去描绘,而且深入揭示人物的内心冲突。奥瑟罗在爱与恨、信任与怀疑之间进行了激烈的冲突,内心掀起了狂澜。麦克白在良心与野心的交汇碰撞下,杀邓肯前充满了激烈的思想斗争,之后又充满了悔恨与恐惧,内心受尽折磨。4、风格上体现为悲喜交融,寓庄于谐。典型例证为麦克白中的“看门人”一场与哈姆莱特中的“墓园”一场。第五,表现手法上体现为意象与超自然因素的运用。意象在莎士比亚的悲剧中随处可见,如麦克白中的“黑暗”、“鲜血”的意象,罗密欧与朱丽叶中的“光”的意象等,它们加强了主题的表达。鬼魂、女巫等超自然因素本质上是人物内心世界的外化,利于塑造人物形象,同时起到了烘托戏剧气氛的作用。四、莎士比亚戏剧特点1、创作原则:戏剧是反映人生的镜子莎氏在哈姆莱特中提出了“镜子说”:“自有戏剧以来,它的目的始终是要像镜子一样反映自然,显示善恶的本来面目,给它的时代看一看它自己变化发展的模型。”这是对古希腊罗马理论家西赛罗和贺拉斯的“喜剧就是人类关系的镜子”的继承和发展。莎氏按照这一现实主义原则来写剧本,反映英国16世纪的社会生活。它的传奇剧虽然带有浪漫色彩,但它的出发点还是基于现实。这一创作原则也成为后代现实主义作家广泛遵循的原则。2、表演理论:表演要真实西方戏剧两大表演体系:一是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主张演员生活于角色之中,体验角色的感情。二是布莱希特体系,主张演员和角色保持一段距离,要有“间离效果” ,使观众意识到这是在演戏,引起观众的理智思考和冷静的判断。莎氏的表演理论对斯坦尼体系有影响,是斯坦尼体系形成的基础之一。 3、塑造丰富的艺术典型莎氏在他的剧作中塑造了一系列的典型形象,在他们身上,莎氏揭示了广泛繁复的社会关系,这些形象既有鲜明的个性,又概括了特定阶层以及人类的某些共同特征,因而成为不朽的艺术典型群像。马克思在给拉萨尔的信(1859/4/19)提出“更加莎士比亚化”,不要“席勒式的把个人变成时代精神的单纯的传声筒”,这个“莎士比亚化”的特点之一就是塑造具有个性的艺术典型。4、性格化语言莎剧有多少人物,就有多少不同的性格化语言。每个人物说的话都与他的性格一致,本性一致。莎氏是语言大师,他所使用的词汇量惊人的庞大,1974年英国马文斯配瓦克教授借助德国电子计算机专家的力量,精确地统计出莎氏全部词汇量达29066个之多。英国的另一个语言大师,17世纪诗人弥尔顿一向被认为学问最渊博,他的诗歌才用了8000个单词。莎氏近3 万,这个数字是惊人的。莎氏就是利用无与伦比的庞大词汇来锤炼人物的性格化语言,打动人。 5、戏剧独白莎氏的独白是当时伸出式舞台的产物,便于演员和观众交流,引起观众共鸣。这些独白语言精美,是莎氏戏剧艺术的一大特色。6、丰富的情节线索莎氏的情节常常是几条平行的线索交织在一起,由此显出戏剧情节的生动性和丰富性。比如威尼斯商人有三条情节线索,哈姆莱特也有三条复仇线索。哈姆莱特、雷欧提斯、福丁布拉斯均有父亲被杀的仇恨。仲夏夜之梦的情节线索多达四条。7、激烈的戏剧冲突“没有冲突就没有戏剧”,这是戏剧艺术的特性,已成为戏剧创作的原则。戏剧冲突是通过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表现出来的,所以,究其实质,戏剧冲突是性格冲突。莎剧的戏剧冲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人物之间的性格冲突,二是人物的内心冲突。这种内外冲突交织在一起,就产生了震撼人心的戏剧冲突。九、以哈姆莱特为例,分析莎士比亚戏剧创作的艺术成就在情节结构上,该剧突出地体现了莎士比亚戏剧情节的生动性和丰富性。该剧的情节结构极为巧妙,三条复仇线索交织在一起,以哈姆莱特为父复仇为主线,以雷欧提斯为父波洛涅斯向哈姆莱特复仇为副线,同时穿插挪威王子福丁布拉斯为其在战场上比武丧生的父亲复仇。三条线索彼此联系,又相互衬托,共同推动情节发展,表现全剧主题。在复仇情节之外,还描写了三组关系,一组是老王与王后的正常的、合法的婚姻关系,一组是新王与王后的乱伦的、不合法的婚姻关系,一组是哈姆莱特与奥菲利娅的爱恋关系。三组关系将人物置于复杂的社会环境中加以考察,增强了表现的力度和批判的力量。同时,该剧还设计了四组误杀,第一组是英国国王误杀丹麦国王派来的信使,第二组是哈姆莱特误杀波洛纽斯,第三组是哈姆莱特误杀雷欧提斯,第四组是克老狄斯误杀王后。重重误杀既推动情节发展,也表现了人物和环境之间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而导致的阴差阳错的悲惨结局,即希腊悲剧中人无法抗拒命运的主题。但显然,错综复杂的外部世界不是莎士比亚戏剧的主题,希腊悲剧的命运主题也不足以见出莎士比亚的伟大。这一切无不是为塑造人物、突出主题服务。在人物塑造方面,哈姆莱特擅长将人物放在内外两种矛盾冲突中刻画人物,一方面是主人公与外部环境的冲突,另一方面是主人公的内部冲突。前者是古希腊悲剧常用的手法,被莎士比亚继承并加以发挥。哈姆莱特与克劳狄斯等邪恶势力产生了对立冲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