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房山区石窝中学九年级语文上册《第24课 师说》教学设计 北京课改版.doc_第1页
北京市房山区石窝中学九年级语文上册《第24课 师说》教学设计 北京课改版.doc_第2页
北京市房山区石窝中学九年级语文上册《第24课 师说》教学设计 北京课改版.doc_第3页
北京市房山区石窝中学九年级语文上册《第24课 师说》教学设计 北京课改版.doc_第4页
北京市房山区石窝中学九年级语文上册《第24课 师说》教学设计 北京课改版.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24课 师说【教学目标】 1.理解文中“师”“道”“之”等文言词语的含义。了解句意,能将重点的文言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2. 正确理解本文思想观点。体会并理解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教学重点】1. 了解句意,能将重点的文言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2. 正确理解本文思想观点。体会并理解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教学难点】积累文言词句。正确理解本文思想观点。体会并理解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课时安排】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教学目标】理解文中“师”“道”“之”等文言词语的含义。了解句意,能将重点的文言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教学方法】 组织小组结合注释和工具书试着翻译课文,在此基础上指导学生理解重点词句,准确感知文意。【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同学们,老师给有大家讲一个真实的故事。吉林油田高中有一位数学老师,他辅导的学生多次在各种数学竞赛中获奖。有一回,一个获奖学生的家长很不客气地对他说:“你应该感谢我儿子,没有他你就不会出名。”请同学们思考一下,你对这位家长的观点作何评价?(学生发言)由此导入新课。二题解 “说”是一种议论文的文体,可以先叙后议,也可夹叙夹议。“说”与“论”相比,随便些。像捕蛇者说、马说都属“说”一类文体。“说”,古义为陈述和解说,因而对这类文体,都可按“解说的道理”来理解。师说意思是解说关于“从师”的道理。当时社会风气不重视从师之道,认为从师学习是可耻之事。韩愈写这篇文章赠给他的学生李蟠,其目的就是抨击时弊,宣扬从师的道理。三简介作者、背景韩愈(768824),字退之,河阳(今河南孟县)人。祖籍河北昌黎县,所以后人称他为“韩昌黎”。他二十五岁中进士,二十九岁以后才登上仕途,累官至吏部侍郎。他先后做过四门博士、国子博士、国子祭酒,直接从事教育和教学工作。凡经他教授、指点过的学生,皆自称韩门弟子,足见韩愈是唐代一位很有影响的教育家。他还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他反对魏晋六朝以来浮华艳丽的文风,竭力主张“文以载道”,提出了“惟陈言之务去”、“辞必己出”的口号,对当时和后世的影响极其深远。韩愈不仅是唐代古文运动的领袖,而且也是杰出的散文作家。著有昌黎先生文集四十卷,其中有许多为人们所传诵的优秀散文。他的散文,题材广泛,内容深刻,形式多样,语言质朴,风格刚健,气势雄壮,后世尊他为“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古文运动是以复古为名的文风改革运动,韩愈和柳宗元一起提出“文以载道”、“文道结合”的观点,主张学习先秦、两汉“言之有物”、“言贵创新”的优秀散文,坚决摒弃只讲形式不重内容华而不实的文风。奠定了唐宋实用散文的基础。由于他对古文的倡导,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列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写作背景在唐代,魏晋以来的门阀制度仍有沿袭。贵族子弟无论学业如何,都有官可做。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由魏晋氏以下,人益不事师。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做师说,因抗颜而为师。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居长安,炊不暇熟,又挈挈而东,如是者数矣。”四听老师范读课文,注意字音和节奏句读(du ) 或不焉(fu ) 小学而大遗(y ) 近谀(y )欤(y ) 郯子(tn ) 苌弘(chng) 师襄(xing )老聃(dn ) 蟠(pn ) 经传(zhun) 贻之(y )五理解重点词句,疏通文意 要求: 组长组织组员按学号,每人一句依次翻译,注意重点字词,最后将全组未解决的字词句做好标记。预测:第一段:1.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学者 古义:求学的人 今义:有专门学问的人者也 判断句“所以”:“用来的” “的原因(缘由)(是)译句:古时候求学的人一定有自己的老师。老师,是靠他来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答生疑难问题的。2.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师:学习。师道即学道 庸 :岂,难道。 是故:因此,所以。无:无论,不论 所存:所存在的地方 道之所也。 判断句译:我是向他学习道理啊!那管他的出生比我早还是比我晚呢?因此无论高低贵贱,无论年龄大小,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第二段3.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圣(前):形容词作名词,圣人。圣(后):圣明。愚(前):形容词作名词,愚人。愚(后):愚昧。其:句中语气词,表猜测。可译成“大概”。译:因此圣人就更加圣明,愚人就更加愚昧,圣人之所以能成为圣人,愚人之所以成为愚人,大概都出于这(原因)吧?4.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宾语前置。“之”是宾语前置的标志。 或:无定代词,可译成“有的”师:从师学习 不 :通“否” 两个“焉”:句末语气词。小:形容词作名词,小的方面; 大:形容词作名词,大的方面; 明:明智。译句:不理解(书上的)字句,不能解决疑难问题,有的跟从老师学习,有的不跟从老师学习,小的方面学习而大的方面却放弃,我看不出那些人的明智之处。5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彼:远指代词,“那个人” 位卑:地位低 官盛:官职高 谀:阿谀、奉承译句:他和他年龄差不多,道德学问差不多啊!以地位低的人为师,则足以感到耻辱,以地位高的人为师,则被认为近乎谄谀。 。6.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君子:一般指有学问、修养的人。这里指“士大夫之族”的所谓的“君子”。欤:语气词,相当于“啊”。译句:唉!古代的从师的风尚不能恢复由此可以明白了!巫医乐师百工这类人,君子们认为不值一提,现在士大夫的见识竟然比不上(人家),这可真够奇怪的啊!第三段7.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不必:不一定(古今异义) 于:比 术业:学问和技艺 专攻:专门的研究译句:因此学生不一定不如老师,老师不一定比学生贤能。懂的道理有早有迟,学问和技艺各有各的专门研究,如此罢了。第四段:8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学于余:状语后置 嘉:赞许 古道:古人从师之道以:表目的关系的连词。 贻:赠送六课堂小结七作业 在文言积累本上完成三行对译。熟读背诵1、2段。【板书】重点词语(略)第二课时【教学目标】理清文章议论思路,了解本文的论证方法及其运用。【教学方法】 引导学生进行思考、讨论 ,其间进行适时适度点拨。【教学步骤】一复习导入检查学生对重点词句的理解。二内容理解 (一)研读第一段以问题引领学生理解本段相关内容。(1)表明中心论点的句子。“古之学者必有师。”(2)表明教师的职责的句子。“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3)表明从师的必要性的句子。“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4)表明择师标准的句子。“生乎吾前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5)表明择师原则的句子。“(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二)研读第二段 讨论相关问题,根据学生回答情况加以明确:1.本段的中心句(分论点)是哪一句?说说这一段与第一段是怎样联系的?2.这段文字运用了怎样的论证方法?又是怎样展开论证的? 中心句:“嗟乎!欲人之无惑也难矣。”这一段以第一段为立论根据,批判当时士大夫耻学从师的不良风气,通过针砭时弊,从反面论证第一段提出的中心论点,说明从师的必要。 运用了对比论证法: 先以“今之众人”与“古之圣人”对比,说明如果不从师学习,那么愚人就更加“愚”了。点明“今之众人” 不从师的弊端。 结论:“圣益圣,愚益愚”再以“为子择师”与“其身则耻师”对比,证明这是“小学而大遗”的反常的做法。在自相矛盾的对比中,对不从师的表现加以评论并予以直接否定。 结论:“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最后以“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与“士大夫之族”对比,对不从师的言行加以描述,并发出带有讽刺语气的感慨。结论:“今其智乃反不能及”总结第一段对比思路:“今之众人” “古之圣人” 圣亦圣,愚亦愚 “为子的择师” “其身则耻师” 小学而大遗,“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士大夫之族”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三)研读第三、四段 学生思考讨论:这一段是运用什么方法论证第一段的论点的?分论点是什么? 听答明确: 本段用历史事例论证第一段的论点。先提出分论点“圣人无常师” ,然后用孔子的言和行两方面的事例加以论证(作者举出孔子询官于郯子,访乐于苌弘,学琴于师襄,问礼于老聃的事例)。并且还运用了引用的论证方法。小结一、二、三段论述的角度:第一段提出中心论点,正面阐述从师的道理。第二段从反面论证,批判当时不从师的不良风气。(“破”得彻底)第三段用历史事实正面论证中心论点。(“立”得严密) 讨论:第四段中的“古文”“时”“古道”分别指什么?这一段有什么作用? 明确:这里的“古文”即韩愈古文运动中推崇的先秦两汉言之有物,言贵创新的文章。“不拘于时”的“时”是文章第二段讲到的“士大夫之族”“耻学于师”的不良风气。“余嘉其能行古道”里的“古道”是古人推崇的从师学习之道。 本段点明作者作师说的缘由,树立“不拘于时”“ 能行古道”的榜样,总结全文。同时,“不拘于时”“ 能行古道”又分别与第二段、第三段噪照应。三背诵练习 1.全文的中心论点:“古之学者必有师。” 2.教师的职责:“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3.反面论证无师不能解惑:“人非生而知之者终不解矣。” 4.正面提出择师的标准:“生乎吾前师之所存也。” 5.第二段的中心句:“(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6. “今之众人”与“古之圣人”对比:“古之圣人皆出于此乎。”7. “为子择师”与“其身则耻师”对比:“爱其子吾未见其明也。”8.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与“士大夫之族”对比:“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其可怪也欤?”四课堂小结 指名有学生梳理议论思路。 五布置作业 运用本课学到的对比论证的方法写一段议论性的文字。(不少于300字) 题目: 孝心无价 包容无价 诚信无价 【板书】师 说韩愈中心论点: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教师的职责) 分论点: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今之众人”与“古之圣人” (纵比)对比论证- “为子择师”与“其身则耻师” (自比)“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与“士大夫之族” (横比)圣人无常师。 事实论证-孔子询官于郯子 访乐于苌弘 学琴于师襄 问礼于老聃 引用论证-孔子语录(“三人行,则必有我师。”)第三课时【教学目标】 引导学生归纳并积累本文中出现的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重点文言知识。【教学方法】 以小组为单位,抓阄决定完成相关文言梳理板块。【教学步骤】梳理文言知识一文言实词1. 通假字(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受”通“授”(2)或师焉,或不焉。 “不”通“否”(3)句读之不知 “读”通“逗”2. 古今异义(1)古之学者必有师古义:求学的人今义:指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2)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古义:用来的今义:表因果关系的连词(3)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古义:不一定今义:用不着(4)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古义:无论今义:没有,常为否定副词(5)吾从而师之古义:跟随、而且今义:表目的或结果的连词(6)今之众人古义:一般人今义:众多的人,大家(7)小学而大遗古义:小的方面学习今义:指教育的一个阶段,也指实施这种教育的机构3. 一词多义(1)师 古之学者必有师(名词,老师)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动词,从师求学) 吾从而师之(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 吾师道也(名词作动词,学习)(2)传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动词,传授)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动词,流传)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zhun,名词,解释经文的著作)(3)道 传道受业解惑也(名词,道理)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有“风尚”的意思) 道相似也(名词,道德学问)(4)惑 惑之不解(名词,疑难问题)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形容词,糊涂) 惑而不从师(动词,遇到疑难问题)4. 词类活用(1)吾师道也(名词作动词,学习)(2)吾从而师之(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3)而耻学于师(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耻)(4)孔子师郯子(名词意动用法,以为师)(5)其下圣人也亦远矣(名词作动词,低于)(6)小学而大遗(形容词作名词,小的方面、大的方面)(7)吾未见其明也(形容词作名词,高明的地方)(8)惑而不从师(形容词作动词,遇到疑难问题)(9)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形容词作名词,圣明的人、愚昧的人)(10)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动词使动用法,使学习)二、文言虚词1. 乎(1)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介词,相当于“于”,前一个是“在”的意思;后一个是“比”,表比较)(2)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语气助词,表反问,译为“吗”)(3)其皆出于此乎(语气助词,表揣测,译为“吗”或“吧”)(4)嗟乎!师道之不传了久矣(语气助词,表感叹,与“嗟”连用,译为“唉”)2. 而(1)人非生而知之者(连词,表承接)(2)惑而不从师(连词,表转折)(3)吾从而师之(连词,表承接)(4) 择师而教之(连词,表承接)(5)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连词,表并列)(6)小学而大遗(连词,表转折)(7)则群聚而笑之(连词,表修饰)(8)如是而已(与“已”连用,表陈述语气)3. 之(1)古之学者必有师(助词,的)(2)人非生而知之者(代词,指代知识、道理等)(3)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4)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5)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6)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7)圣人之所以为圣(代词,指代这件事)(8)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助词,的;代词,指代童子)(9)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10)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代词,这,这一类)(11)郯子之徒(代词,这,这一类)(12)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代词,这,这一类)(13)作师说以贻之(代词,他,指代李蟠)4. 其(1)其为惑也终不解矣(代词,那些,指代疑难问题)(2)其闻道也固先乎吾(代词,他,指代“生乎吾前”者)(3)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代词,他的)(4)其皆出于此乎(副词,表揣测语气,大概)(5)其可怪也欤(副词,与“也欤”配合表反问语气,相当于“这不是吗?”)5. 于(1)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介词,比)(2)而耻学于师(介词,向)(3)于其身也(介词,对于)(4)皆出于此乎(介词,从)(5)不拘于时(介词,表被动,被)6. 也(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句末语气助词,与“者”连用,表判断)(2)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句中语气助词,表停顿)(3)其为惑也终不解矣(句中语气助词,表停顿)(4)其可怪也欤(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