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心理学总结.doc_第1页
认知心理学总结.doc_第2页
认知心理学总结.doc_第3页
认知心理学总结.doc_第4页
认知心理学总结.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认知心理学总结第一章 绪论认知心理学:是以信息加工观点为核心的心理学,有可称做信息加工心理学。其研究的范围主要包括感知觉、注意、表象、学习记忆、思维、语言等心理好、过程或认识过程,以及儿童的认知发展和人工智能。认知心理学也是对认知或认识过程的研究,包括感知觉,注意,记忆,思维,言语。认知心理学的实质:主张研究认知活动本身的结构和过程,并且把这些心理过程看做信息加工过程。减法反应时:条件(1、两种不同的反应时作业2、其中一种作业必须包含令外一个作业没有的过程) 原理:简单反应时(RT1)、辨别反应时(RT2)、选择反应时(RT3)其中辨别过程时间=RT2-RT1,选择过程时间=RT3-RT2(具体用一个例子说,RT1就是当看见灯光刺激就右手按键所需要的时间,RT2就是两种色光刺激条件下,被试看到一种光时右手按键,看到另外一种光时不反应所需要的时间,RT3就是两种色光刺激条件下,看到一种光是右手按键,看到另外一种光时左手按键所需要的时间) 评价:减法反应时实验逻辑是安排两种反应时作业,其中一种作业包含另外一种作业所没有的因素,而在其他方面均相同,从这两个作业的反应时只差来判定与之相应的加工阶段。这种实验在原则上有一定的合理性,在实践上是可行的。但用这种实验来研究各种具体的心理过程,特别是在复杂的过程中,区分出不同的加工阶段还是存在一些困难。这种方法的是以信息的系列加工而不是平行加工为前提的。相加因素法实验:条件(1、两因素相互独立,因素效应独立2、非系列加工不能用) 原理:完成一个作业所需的时间是一系列信息加工阶段分别需要的时间的总和。其基本逻辑是:如果两个因素的效应是相互制约的,即一个因素的效应可以改变另外一个因素的效应,那么着两个因素只作用于同一个信息加工阶段;如果两个因素的效应是分别独立的,即可以相加,那么着两个因素各自作用于某一特定的加工阶段。 评价:这种反应时实验是以信息的系列加工而不是平行加工为前提的,所以有人认为其应用会有很大限制。另外,能否应用可相加的和相互作用的效应来确认加工阶段也是人们质疑的地方。另外,个人认为,相加因素法实验是不能很好的确定加工阶段的顺序的,书里面斯滕伯格的那个实验虽然有加工阶段,但是并没有说明这个加工阶段的顺序为什么是这样,只是主观上的臆断。事实上,按照它的实验逻辑是无法判断出加工阶段的顺序的。认知心理学的影响:1、心理过程的研究领域扩大。2、从心理物理函数走向内部心理机制。3、从分析性研究转向综合性研究。4、开始重视个别差异和个案研究。第2章 知觉知觉:人脑对于客观事物整体属性的认识。知觉的四个特性:整体性,理解性,恒常性,选择性知觉和感觉的异同:知觉是人脑对客观事物整体属性的认识,而感觉是人脑对客观事物部分属性的认识。各种感觉综合(不是简单的相加)在一起组成知觉。知觉是感觉信息的组织和解释。感觉是对刺激的觉察,知觉是将感觉信息组成有意义的对象,把握刺激的意义。感觉信息是具体的、特殊的;知觉信息是抽象的、一般的。知觉的假设考验说:人通过接收信息、形成和考验假设,再接收或搜寻信息,再考验假设,直至验证某个假设,从而对感觉刺激做出正确的解释。这是一种建立在过去经验作用基础上的知觉理论。这是一种自上而下的加工。知觉的刺激物说:刺激物说与假设考验说相反,主张知觉只具有直接性质,否认已有知识经验的作用。这是一种自下而上的加工。自上而下加工:由外部刺激开始的加工,通常是说先对较小的知觉单元进行分析,然后再转向较大的知觉单元,经过一系列连续阶段的加工而达到对感觉刺激的解释。自上而下加工:由有关知觉对象的一般只是开始的加工。由此可以形成期望或对知觉对象的假设。这种期望或假设制约着加工的所有的阶段或水平,从调整特征觉察器直到引导对细节的注意等。整体加工:对于一个客体,先知觉整体,再知觉其各部分。局部加工:对于一个客体,先知觉其各部分,再知觉整体。关于整体和局部加工的实验:这个实验是一个stroop变式-试听干涉实验,具体实验过程书上有,得出的结论有:听觉辩听的反应时依赖于听觉刺激与视觉刺激的总体的一致关系,在局部的一致关系下没有显著性差异。 整体加工优先于局部加工,知觉过程开始于总体的组织,然后才对局部特征的分析(总体特征优先)。整体局部加工问题与自上而下加工和自下而上加工的联系:自下而上是从较小的知觉单元转向较大的知觉单元,可以说是从局部到整体的加工,自上而下的加工是关于知觉对象的一般只是,期望或假设引导的加工,可以说是从整体开始的加工。模式:由若干元素或成分按一定关系形成的某种刺激结构,也可以说模式是刺激的组合(几个线段组成一个图形或字母,这是视觉模式)。模式识别是人的一种基本的认知能力或智能,在人的各种活动中都有重要的作用。模板说:概念:在人的长时记忆中,储存着许多各式各样的过去在生活中形成的外部模式的袖珍复本即称作模板,他们与外部的模式有一对一的对应关系;当一个刺激作用于人的感官时,刺激信息得到的编码并与已储存的各种模板进行比较,然后做出决定,看哪一个模板与刺激有最佳的匹配,就把这个刺激确认为那个模板相同。 评价:模板说的基本观点得到一些实验的支持,模板说虽然可以解释人的某些模式识别,但它寻在局限性。它要求记忆的模板数量巨大,缺少灵活性,显得呆板,难以解释人何以迅速识别一个新的、不熟悉的模式这类常见的事实。 预加工过程:在模式识别的初期阶段,在匹配之前,将刺激的外形、大小或方位等加以调整,使之标准化。预加工过程可以看成一个自上而下加工,而前面的模板说里面仅仅涉及到自下而上的加工。原型说:观点:认为在记忆中储存的不是与外部模式有一对一关系的模板,而是原型。原型是一类客体的内部表征,反映一类客体具有的基本特征。外部刺激只需要与原型进行比较,当刺激与某一原型有最近似的匹配,就可将该刺激纳入此原型所代表的范畴,从而得到识别。 评价:目前已有一些实验结果提示原型确实存在,相比于模板说,它显得更加灵活,对记忆的负担也明显比模板说要少,对于新的、不熟悉的模式也可以很好的识别,但是它识别的效率低,Reed的模式识别模型只含有自下而上的加工,没有自上而下的加工。特征说:观点:特征说认为,模式可以分解为诸特征,在模式识别过程中,首先要对刺激的特征进行分析,然后将这些特征加以合并,再与长时记忆中的各种刺激的特征进行比较,一旦获得最佳的匹配,外部刺激就被识别了。 评价:使识别有更强的适应性,极大地减轻了记忆负担,使模式识别过程带有更多的学习色彩,但是,它缺少自上而下的加工,另外,它的假设前提是争论最大的地方,它假设加工是一种局部加工,即先加工客体的局部信息,再加工客体的整体信息。这个理论最大的挑战者就是拓扑理论,该理论的假设前提是知觉加工是一种整体加工,即先知觉整体,再知觉局部信息。书里面把特征说也看成是一种微型模板,个人觉得,这三个理论都是一种重视局部加工的理论,正因为太重视了局部加工,使得理论中很难将自上而下的加工理论加入进去,书里面说给特征说加入自下而上的加工程序也不是不可能,但是我觉得这还真的不可能,因为它里理论假设决定了这必然是不可能滴。结构优势效应:识别一个字词中的字母的正确率要高于识别一个单独的同一个字母,这个现象称作字词优势效应。识别一个可以图形中的线段要优于识别结构不严的图形中的同一线段或单独的该线段,这个现象称作客体优势效应。第3章 注意注意不是一个独立的加工过程,因为没有特定的反应对象和内容。注意的概念:人的感知觉同时对一定对象选择指向和集中。注意的特征:选择,分配,持续,定向。注意中常用的研究方法:双耳分听。过滤器模型:观点:来自外界的信息是大量的,但人的神经系统高级中枢的加工能力极其有限,为了避免系统超载,需要过滤器加以调节,选择一些信息进入高级阶段,而其余信息可能暂存于某种记忆之中,然后迅速衰退。 评价:过滤器模型是一种单通道模型,由此引发了很多争议,它对信息采用的是一种“全”或者“无”的模式,这也是不可取的,另外,它也无法解释鸡尾酒效应。追随程序:在实验中,同时给被试的双耳以刺激时,要被试复述事先规定的那只耳朵所听到的项目,利用复述使被试尽可能地只注意一只耳朵(追随耳)的信息,而不注意另外一只耳朵(非追随耳)的信息。衰减模型:理论思想:也认为外界的信息是大量的,人的加工能力极其有限,为了避免系统超载,需要一个衰减器来调节。这个理论的核心有两个,一个是衰减器,另外一个是阈限。这两点加入到过滤器模型以后,就可以解决过滤器模型不能解决的问题了。衰减器的功能并不像过滤器一样以全或者无的方式处理信息,而是允许追随耳的信息通过,非追随耳的信息也通过,但受到衰减。追随耳的信息没有衰减,达到了高级分析水平的兴奋阈限,可以顺利激活相应的字词,而非追随耳的信息受到衰减,达不到相应高级分析水平的兴奋阈限,但是有些字词(比如说自己的名字)有较低的阈限值,可受到激活而被识别。 评价:相同点:将过滤器模型的单通道模型改成双通道或多通道模型。使这种理论更有弹性。个人为这个理论也存在不足,因为该理论引用了兴奋阈限来使得理论更加灵活,但是正是因为这种折中的方法使得该理论面临了一个更大的问题。那就是对于兴奋阈限的界定问题,这将会使理论在解释兴奋阈限的界定上走很远的路,甚至走不通。 与过滤器模型的异同:这两个模型都认为高级分析水平的容量有限或通道容量有限,必须过滤器予以调节;这种过滤器的位置在这两个模型中是相同的,都处于初级分析和高级的意义分析之间;这种过滤器的作用都是选择一部分信息进入高级的知觉分析水平,使之得到识别,注意选择都是知觉性质的。 不同点:过滤器模型的信息是以全或者无的方式进行,衰减模型则是以衰减的方式。过滤器模型是一种单通道模型,而衰减模型是双通道或多通道模型。反应选择模型:几个通道的信息均可进入高级分析水平,得到全部的知觉加工,注意不在于选择知觉刺激,而在于选择对刺激的反应。中枢的分析结构可以识别一切输入,但输出是按其重要性来安排的。这种重要性的安排依赖于长期的倾向、上下文和指示语。两类注意模型的比较:复述与反应择定觉察识别 刺激 反应 知觉选择 反应选择反应选择模型不同于知觉模型。主要差别在于对注意机制在信息加工系统中所处的位置不同,知觉选择模型中,起注意作用的过滤器位于觉察和识别之间,意味着不是所有信息都能进入高级分析而被识别,这个模型也被称为早期选择模型。而反应选择模型的注意机制位于识别与反应之间,以为这几个输入通道的信息均可识别,但只有一部分可引起反应。这个模型也被称为晚期选择模型。中枢能量理论:观点:将注意看做人能用于执行任务的数量有限的能量或资源,用这种能量或资源的分配来解释注意。 评价:它能较好的解释同时进行两个作业所产生的各种复杂情况,并在一定程度上克服知觉选择模型和反应模型的对立。但是这个理论主张的资源分配是着眼于过程的整体,而不是和知觉选择模型和反应选择模型那样着眼于过程内部的加工阶段。双作业任务:概念被试同时进行两种活动。 影响因素:两种作业的性质,两种作业的相似性,作业本身的难以程度,个人的技能。资源限制过程:作业受到所分配的资源的限制,一旦得到较多的资源,这种过程便能顺利地进行。材料限制过程:作业受到任务的低劣质量或不适宜的记忆信息的限制,因而即使分配到较多的资源也不能改善其作业水平。特征整合理论:该理论区分客体和特征,将特征(例如三角形和红色)看做是某个维量的一个特定值,而客体(例如红色三角形)则是一些特征的结合。特征是由功能上独立的一个知觉的子系统所分析,这种加工是自动的,并且是以平行方式进行的,而客体的辨认则需要集中性注意参与,完全是系列加工的结果;集中性注意的作用类似于“粘胶”,使一些特征得以结合为一个单一的客体。类似于第二章知觉中的特征说,个人感觉两个没什么特别大的区别,要硬说有的话,那就是特征整合理论更加详细一点。第4章 记忆两种记忆说:观点:存在着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两种记忆,它们彼此独立而又相互联系,形成一个统一的记忆系统。外界信息经过感觉通道先进入短时记忆,它是信息进入长时记忆的一个容量有限的缓冲器和加工器。容量以内的信息在短时记忆中可短暂的保存,利用复述可避免迅速遗忘,同过复述信息可以进入长时记忆。长时记忆是一个信息库,可以长期储存大量信息。 评价:局限:1、来自加工水平说的抨击2、短时记忆有限容量的性质未说明3、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信息编码不像初期所想象得那样不同4、从遗忘的特征也很难区分不同记忆结构。感觉记忆:定义:外部刺激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产生感觉象后,虽然刺激的作用停止,但感觉象仍可持续极短的片刻。这种记忆就是感觉记忆或感觉登记。 特点:1、编码:鲜明的形象性;不同的感觉通道,不同的感觉登记;外界信息以感觉痕迹的形式被登记,完全依据其物理特性编码并按感知的顺序登记。2、向短时记忆的转换或衰变取决于注意3、保持时间极短,容量较大,具体的保持时间和容量由感受器的解剖生理特点决定。感觉记忆的编码方式:图像记忆和声像记忆。其中图像记忆信息量大,存储时间短,由于干扰或呈现信息的影响会很快丧失而且不可恢复。声像记忆比图像记忆容量小,比图像记忆保持时间长,这些特点可能与听觉系统的加工方式和特性有关。记忆信息三级加工模型:概念:记忆系统包括感觉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外部信息最先输入感觉登记,感觉登记有丰富的信息,但是很快可以消失,有些信息进入短时记忆,进入短时记忆中的信息进行变换或编码,编码后的信息在没有复述的情况下可以保持15-30S,短时记忆是信息进入长时记忆前的缓冲器和加工器,可以设想它是由若干个槽道构成,信息通过各个槽道,借助复述进入长时记忆。 评价:优点:对所涉及的结构和过程给予了系统的解释;对三种系统的区分是有意义的,保持时间,储存容量,遗忘机制,脑损伤效应;许多当代记忆理论家都采用此理论模型来作为他们的理论基础。缺点:以两种记忆说为核心,来自加工水平说的抨击;过于简单化(在解释长时记忆时也过于简单);短时记忆在感觉贮存和长时贮存间充当门槛也不科学;从短时贮存存移到长时贮存主要通过复述实现也不科学;此理论因过分强调记忆的结构特征而忽视记忆过程备受批评。模型扩展:模型的三级加工过程不变,只是在感觉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中都外加了一个控制过程,该控制过程分别控制着三个记忆,而控制过程的启动是依赖于任务的性质和当前的指令的。工作记忆:强调短时记忆的内容虽当前完成任务的要求而变化,以及重视将信息从长时记忆提取到短时记忆中来。强调短时记忆与前人所从事工作的联系 与短时记忆的不同:工作记忆更多的强调了资源的分配、调控。 相同:结构上并没有改变短时记忆的实质。加工水平说:观点:记忆痕迹是信息加工的副产品,痕迹的持久性是加工深度的直接直接的函数。那些受深入分析、参与精细的联想和表象的信息产生较强的痕迹,并可持续较长的时间;而那些只受到表浅分析的信息则只产生较弱的记忆痕迹,并持续较短的时间。 评价:优点:提出了新看法,推动了记忆的研究。缺点:这种观点没有给记忆的研究带来突破性进展,有循环论证的特点(认为受到深度加工的东西记得好,反过来又把记得好归结于受到了深度的加工),含糊无法考证。系列位置效应:其实部分和结尾部分的回忆成绩较优或均高于中间部分。即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第5章 短时记忆组块:将若干较小单位联合而成熟悉的、较大的单位的信息加工,也指这样组成的单位。分组过程:把时间空间上接近的一些项目分成一组。有时也将分组看做一种组块,称之为时空组块,但它与组块的本来意义是不一致的,与意义组块有原则区别。编码:对信息进行转换,使之获得适合于记忆系统的形式的加工。代码:经过编码所产生的具体的信息形式。容量有限的性质:1、贮存有限说:存贮空间分为少数几个槽道,信息贮存在槽道里面,一个槽道只能贮存一个组块,如果组块数超过槽道数,超出部分就不能被短时记忆容纳,或者新进入的信息将会挤掉槽道里原有的信息。 2、复述回路说:短时记忆痕迹衰退极为迅速,一般只能维持2秒,如不及时在此期间加以再现或复述就会消退,短时记忆容量实际上反应着人在2S内能够加以复述的项目数,短时记忆容量不是以组块为单位,而是取决于一个项目复述所需的时间长短,需要复述时间多的项目容量小,需要复述时间少的项目容量大。 工作台记忆:短时记忆像木工的工作台,如果在台上方的东西多了,那么留给操作的空间就少了,短时记忆也类似于这样一个空间,如果贮存的项目多,那么留下来操作的空间就会少。短时记忆信息编码:感觉代码,语义代码。其中感觉代码中包含了听觉代码和视觉代码,解释声音混淆现象的时候,除了用“感觉代码中视觉代码至少存在于短时记忆的保持过程的初期,然后出现字母的听觉代码,感觉代码中以听觉代码为主”这个来说明,还可以运用AVL单元来解释,AVL是听觉的(auditory)、口语的(verbal)、言语的(linguistic)代码联合起来,指的是声音混淆可能是因为在听觉,口语、言语中,人体内部语言(如喉舌等有关的言语运动器官)转换为言语运动器官的动作模式。读音相近的项目在人的内部语言中言语运动器官的动作模式相近,因此会发生混淆。 而语义编码是一种与意义有关的抽象的代码,不带有任何一个感觉到的特性。短时记忆信息提取:回忆:过去的事物不在面前,人们在头脑中把它重新呈现出来的过程。 再认:人们对感知过、思考过或体验过的事物,当它再度呈现时,仍能认识的心理过程。平行扫描:同时对短时记忆中保存的所有项目进行提取,同时与测试项目进行比较。系列扫描:逐个对短时记忆中保存的所有项目进行提取,逐个与测试项目进行比较。从头至尾的扫描(完全系列扫描):对短时记忆中保存的全部项目逐个与测试项目进行比较。自我停止扫描:对短时记忆中的项目逐个与测试项目进行比较,一旦找到目标项目就立即停止比较。Sternberg模型:观点:短时记忆信息提取是逐个进行比较的,进行系列扫描,且以从头至尾的系列扫描方式进行。 评价:受广大支持并有多方面的验证;实验中最多出现了6个数字,与短时记忆容量有出入;认为短时记忆是从头至尾的系列扫描,但无法正确解释系列位置效应;可从加工容量有限的观点来解释实验结果。直通模型:信息不是通过比较来提取的,人可直接通往所要提取的项目在短时记忆中的位置,进行直接提取。 评价:得到实验的支持,能解释系列位置效用;不能解释短时记忆是如何知道识记项目位置的;不能很好解释反应时为什么会随着识记项目增多而呈线性增加。双重模型:输入的每个字词可按其知觉维度来编码,称为知觉代码,字词还有意义,即有概念代码。知觉代码和概念代码共同构成概念结。每个概念结有不同的激活和新近是否收到激活,经常和新近收到激活的则有高激活水平或熟悉值,否则有低激活水平或熟悉值。 评价:双重模型将扫描或搜索和直通都包括进来,显得比单一的搜索和直通模型更加灵活。短时记忆的遗忘:压抑说:槽道中短时记忆中的信息被压抑了,没有被提取出来。 提取说:槽道中短时记忆的信息在提取中不成功。 衰退说:保持的记忆将随时间隔时间的延长而减少。 干扰说:保持的信息将间隔数字的增加而减少。第6章 长时记忆情景记忆和语义记忆的区别和联系:区别:情景记忆以个人经历为参造物,长处于变化状态,易受干扰,不易提取,以时间空间为框架,信息常被替换。特定时间的个人事件,推理能力小;语义记忆以一般知识为参造物,较少变化,不太受干扰,较稳定,可有形式结构,较易提取。一般知识,推理能力大。 联系:对特定时间和地点的情景记忆,经过在不同背景上的多次重复,就会逐渐概括而成为语义记忆,与概念形成过程相似。网络模型(预存模型):分类:层次网络模型,激活扩散模型 特点:语义信息具有严密的结构,呈网络形式,语义信息高度组织化,概念之间存在已有的联系,所以又叫“预存模型”层次网络模型的理论及评价:语义记忆的基本单元是概念,每个概念按逻辑的上下级关系组织起来,构成一个有层次的网络系统。用图示为圆点表一个概念,连线表从属关系,连线把代表各级概念的结点联系起来,并将概念与特征联系起来,构成一个复杂的层次网络结构。 评价:优点:层次存储简洁经济,能说明范畴大小效应。缺点:概念将联系的种类少一垂直、横向联系;分级存储虽节约了空间,但对提取增加了负担;无法解释熟悉效应、典型性效应、否定判断。激活扩散模型:以予以联系或予以相似性将概念组织起来,用图示为,方框为网络的结点,代表一个概念。概念之间的连线表示它们的联系,连线长短表示联系的紧密程度,联系越短,表明联系越紧密,两个概念越多的共同特征;或者两个节点之间通过其共同特征有越多的连线,则两个概念的联系越紧密。 评价:优点:是层次网络模型的修正,显得更加全面灵活;能够说明范畴大小效用,而且能够说明层次网络模型所不能活难以解释的现象;带有严格的逻辑性质,那么其更适宜于人,具有更多的弹性,可容纳更多的不确定性和模糊性。 缺点:概念联系有限且不固定,太灵活不便于讨论加工过程及路线,个体差异大,无普遍意义。计算模型(非预存模型):分类:集理论模型和特征比较模型。 评价:语义信息没有严密结构,不具网络形式,是松散的;概念之间无法形成联系,这种联系无法靠搜索既有连线,而要靠计算才能得到。集理论模型:在这个模型中,基本的语义单元仍为概念。每个概念都由一集信息或要素来表征。这些信息集可分为样例集(一个概念的样例)和属性集或特征集(一个概念的属性或特征)。该模型在信息提取中,强调概念中的信息样例集合属性集交叉重叠的程度来决定信息提取的速度和准确性。程度越深,速度越快,准确度越高。即首先判断交叉重叠的程度,其次判断概念的层集。 评价:优点:提出了非预存的思想,概念间的联系或一定的知识需要通过比较或计算才能得到;可以较好的解释某些迅速作出的否定判断;可解释范畴大小效应。缺点:不能解释熟悉效应和典型性效用。特征比较模型:该模型同样认为,概念在长时记忆中是由一集属性或特征表征的。同时,集理论模型没有将诸属性或特征的重要性加以区分,特征比较模型则将概念的诸予以特征分为两类。一类为定义性特征(定义一个概念所必须的特征),另一类为特异性特征(非典型特征)。其图示为,特征是按其重要性自上而下排列的,位置越高越重要。熟悉效应:对熟悉的句子判断较快。典型性效应:对一个范畴或概念的典型成员的判断要快于非典型成员的判断。否定判断:对有些不同范畴的判断快于对同一范畴的判断。范畴大小效应:当句子中谓语的范畴变大或句子的水平提高,其所需的时间也随之增加。启动效应:先前的加工活动对随后的加工活动所起的有利作用。关于记忆的研究方法:瞬时记忆广度研究、保持成分法、学习法、提示法、节省法、再认法、重构法、预读法、对偶联合记忆法。节省法:亦为重学法。被试在学习了一种记忆材料以后,经过一段时间再以同样的程序重新学习材料,以达原先程度为准,然后,用原先学习所需的时间和次数减去充血时间所需的时间和次数,两者之差就是重学的节省的量。再认法:把被试识记过的就材料和没有识记过的新材料混合在一起,要求被试从中把这两种材料区分开来。对偶联合记忆法:把学习材料匹配成对出现。回忆法:被试识记了某种材料后,间隔一定的时间,让其把识记的材料回忆出来。三个记忆系统的区别和联系:区别:1、保存时间不同,感觉记忆0.25-2S,短时记忆5S-2m,长时记忆1m-终生。2、存储量不同,感觉记忆容量大,短时记忆容量小,长时记忆容量最大。3、编码方式不同,感觉记忆编码方式是外界刺激的形象,短时记忆以感觉编码和语义编码,长时记忆为语义和形象编码。4、遗忘的方式不同,感觉记忆瞬间就会消散,短时记忆中的信息在没有经过复述的情况下回遗忘,长时记忆在自然状态下,干扰状态下都会遗忘。 联系:感觉记忆的部分信息进入到短时记忆中,另外一部分遗忘,进入短时记忆中的信息经过复述有可能转化到长时记忆中,没有转化的也会被遗忘。第8章 表象表象:事物在头脑中的反应。表象不仅是信息加工的成果,也是信息加工的过程。知觉与表象的区别:知觉是刺激直接作用于感官而产生的对事物整体属性的认识。而表象是事物不在眼前对事物整体形象的反应。怎样区分独立的表象过程:表象为内在感官系统的加工,属于独立的心理过程,有信息加工的结果。表象与知觉在机能上等价,且表象能力有个体差异。在颜色上,表象和知觉不等价。心理旋转说明表象具有逐渐性和空间性特点,还有连续性的特点。第9章 概念概念的形成:共同因素说:概念形成是将一类事物的共同因素抽象出来并对它做出相同的反应。 共同中介说:概念的形成是获得对一组刺激的共同中介反应。 假设考验说:人在概念形成过程中,需要利用现在获得的和已存贮的信息来主动提出一些可能的假设,即设想所要掌握的概念可能是什么,然后进行考验,知道获得某个正确的假设,形成某个概念。策略的应用:同时性扫描(平行扫描):对所有假设进行扫描验证。 继时性扫描:一次扫描只考验一个假设,考验失败后更换假设。 保守型聚焦:以第一个肯定得实例的全部属性作为焦点,被试在相继选取卡片时都会对准这个焦点。博弈性聚焦:类似于保守型聚焦,所不同的是它一次改变焦点卡片上的一个以上的属性。家族相似性:指一个家庭成员的容貌有些相似,但彼此相似的情况又不一样。概念形成的准确性,原型和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