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外阅读】传记是“中国文学里最不发达的一个部门” (2)_第1页
【课外阅读】传记是“中国文学里最不发达的一个部门” (2)_第2页
【课外阅读】传记是“中国文学里最不发达的一个部门” (2)_第3页
【课外阅读】传记是“中国文学里最不发达的一个部门” (2)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课外阅读】传记是“中国文学里最不发达的一个部门”中国是 “传记大国”,却也是“传记弱国”。中国传记的主要弱点:忌讳太多、以歌功颂德为能事;重历史而轻人物。我国传记的现状不容十分乐观,这里有一组数字:在英语国家,传记类读物的总出版量,早已达到全部出版物的5%;而在我国,每年出版书籍总数大约65-70亿册,传记估计恐怕还不到这个总出版量的0.1%,这个数字说明,传记作品虽多,但每种作品的平均印刷量却不大,也就是说传记的读者不是很多,影响还不是很大,特别是得到公认的优秀传记作品并不多见。 这种矛盾的状况,正是中国古代传记史的继续。中国历史上就是个传记大国,中国正统史学都是“纪传体”,也就是说历史学的主体就是传记,以正史中的“史传”为例,“二十六史”(“二十四史”加上清史稿和新元史)中出现的人物达到45000个,中国历史上几乎所有的精英人物和各个方面代表人物都被纳入其中,都有传记传世,这是世界上其他任何民族所没有过的。中国有着独一无二的“传记文化”,中国文化的许多领域,比如文学、艺术、宗教、景观、民俗、美食、语言,等等,到处可见历史人物的身影、可以发现传记的材料。但是在中国古代大量传记作品中,除史记,至多再加上汉书、后汉书、三国志等“前四史”,就没有什么经典之作。史记在传记写作中的许多成功经验为后代小说家所继承,却受到正统史学家的抵制。就是史记,主要也是短篇传记的合集,中国历史上几乎没有出现过完整叙述传主一生的长篇传记经典。在自传领域,则更显贫瘠,虽然传记史家可以列举出司马迁的太史公自序、陶潜五柳先生传等作品应对,但是这些作品篇幅都比较短小,而且也不是严格意义上的自传。因此可以说,除史记外,我国传记史上没有出现过可以同英国鲍斯威尔的约翰生传、法国卢梭的忏悔录、德国歌德的诗与真等作品相媲美的伟大传记或自传。我国传记同群星灿烂、名家辈出的诗歌、小说、戏剧相比,也不在一个等级。正是基于这样的原因,胡适把传记称作“中国文学里最不发达的一个部门”,其他许多前辈学者也表达过同样的意见。因此可以说中国是一个“传记大国”,却又是一个“传记弱国”,传记多但佳作少见,这是我们不得不承认的一种事实。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非常复杂的。简单一点说,中国传记有两个主要弱点:一个是忌讳太多、以歌功颂德为能事,一个是重历史而轻人物,读来无味。针对这些弱点古人早就有“谀墓”、“断烂朝报”之类讥刺,近人梁启超则批评传记成了“专门表彰一个人的工具”,“差不多变为修身教科书”。可是这些弱点至今并没有在我国传记中完全避免,对于现代读者来说,这样写出来的传记是缺乏吸引力的。我国传记的现状同读者的需要以及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是不相称的。英国历史学家卡莱尔说过:“一个不知道崇拜英雄的民族是可悲的”,中国历史上有过那么多思想和文化的巨人,如果我们的传记不能引导广大读者、特别是青年去熟悉、热爱、学习他们,那也是很可悲的。传记是国民精神的表征,任何时代、任何国家,没有优秀的传记作品传世,就很难建设健康的国民人格。在冲突中再现传主要改变中国传记的现状,就应当克服传统传记的弱点,实现传记的现代化。为了实现传记的现代化,作者应当注意以下问题。在冲突中再现传主,给读者讲述一个人的真实故事广大读者所需要的是那种既真实可靠、又写出传主个性的、故事化的传记。有些传记为了吸引读者,就一味猎奇或揭露隐私,甚至捕风捉影,哗众取宠,这违背了传记道德,也败坏了传记的声誉。同样需要注意的还有另一种倾向:一些传记,特别是写当代人物或领袖人物的传记,只是编排传主一生事迹,把传记停留在年谱或编年史的层次,无视矛盾冲突的存在,或者把冲突简单化、表面化,依照教科书上或官方文件中的表述演绎历史背景。这也是司马迁以后中国的正史传记的通病。传主总是生活在外在的和内部的复杂矛盾之中,只有揭示矛盾冲突,通过场面和故事,传主的个性才能凸显出来。这就必须注意轶事和细节,优秀的传记家总是在细节和轶事的使用上显示出高人一等的见识,那些看来似乎无关紧要的东西,因为传记家适当的使用,会一下子散发出光彩。撒缪尔约翰生有句名言:“一个人的真实性格,从同他的一个仆人的简短谈话中可以得知的,比从那些从门第开始到葬礼结束的、一本正经的叙述中所能得到的要多得多。”司马迁的史记就显示出这种特点,这样一部“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的伟大著作,里面还几次写到小小的老鼠:酷史列传写了张汤少年时“审鼠”的轶事:李斯列传开头也有一段李斯少年时观鼠的轶事。正统史学家讥讽司马迁“甚为肤浅”的地方,其实正是他的高明。我们有一些传记作者有着太多的忌讳,总是在有意无意地回避传主经历过的冲突,也不注意对轶事和细节的收集、考订、选择和使用,这样的传记自然枯燥无味,没有生动的人物和故事,自然也无法吸引读者。对传主进行解释,说明他的命运和行为的动因传记不但要写出传主生平和个性,还应当解释传主。在现代优秀传记中,“解释”不只是一种文本指向,而是成为了传记家普遍自觉追求的一种传记要素。从浅层解释转为深度解释,这是现代传记的鲜明特点。鲍斯威尔写约翰生传就认真观察和分析了约翰生的心理世界,指出童年时代的苦难带来了他的精神创伤,他不得不同自己内心深处的那种孤独感、负疚感和耻辱感进行顽强的斗争,鲍斯威尔对传主的这种心理解释使20世纪的精神分析家也感到敬佩。斯特拉奇,这位英国“新传记”的代表讲过一句名言:“没有解释的事实正如埋藏着的黄金一样毫无用处;而艺术就是一位伟大的解释者。” 解释是现代人的社会诉求,对于历史和历史人物,读者不仅希望知道“怎么样”,而且要求知道“为什么”。在西方现代传记中,一些传记家依据传统的社会历史学的方法(即考察传主的生活道路和时代精神),另一些传记家则用精神分析或其他心理学方法,还有一些传记家综合使用各种方法,他们对传主的命运和性格、对他一生中那些看似费解的行为,以至他生活中一些通常被人忽略的小事,都尽可能地作出合理的解释。虽然读者未必同意这类解释的方法和解释的结果,但是这反映了传记家的一种追求,它深化了对传主的认识,也加强了读者的阅读兴趣。那些平铺直叙、满足于表层记述的作品是不可能满足现代读者的需要的。选择适合自己的传主,对传主同情而不移情传记活动的主体包括文本主体和写作主体,即传记家和传主,两者的关系问题是传记活动的核心,也是当代传记理论研究的重点。美国当代传记理论家艾德尔认为:“在传记家及其传主之间永远进行着一场斗争,这是隐含的自我同显露的自我、公开的自我同私密的自我之间的一场斗争。”选择什么传主,对有关传主的大量史料如何甄别和选用,对传主又进行什么样的解释,这些都体现了传记家的自主性;传记家要表现自我,但是他又应当写出一个真实的人物,留给读者一段信史,让历史主体在文本中复活,这是一种矛盾。传记家应当清醒地认识到并把握好同传主的这种关系。传记家首先要选择适合自己的传主,古代史传编纂时除了帝王入传外,其他主要是根据官衔、地位、影响等确定传主,作者不过是奉命写作而无选择传主的自由,这种写作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延续至今,一些传记作者也是奉命为某个人物作传。这样写作很难保证传记的成功。法国的莫洛亚是二十世纪西方最重要的传记家之一,他一生写作了10多部长篇传记,有“传记王”的美誉。但莫洛亚也有个别不成功的作品,比如弗里明爵士传,传主弗里明是发明青霉素而获得1945年诺贝尔医学奖的科学家。莫洛亚虽然为写这部作品花了极大的功夫,但是传主是一位严谨的科学家、一位正统而刻板的苏格兰绅士,这同莫洛亚的个性相差甚远,所以尽管莫洛亚在材料的收集方面下了很大的功夫,他也看了大量生物化学方面的书籍,甚至一步步重复弗里明所进行的那些生化实验,但这部传记就没有写成功。 这证明,在某种程度上传记家需要把自己同传主同一起来,要站在传主的立场,为他着想,才能把握他的个性和人格发展的内在动力,发现他种种行为背后的原因,为他的性格和命运找出合理的解释。当传记家同传主在性格上、气质上、经历上有相同或相似之处的时候,就比较容易做到这一点;相反如果传记家同传主在经历、个性、气质等方面相距甚远,就很难体察传主的心理世界。传记家还应当确立对传主的科学态度。传记家对传主的同情是难以避免的,这种同情并不可怕,甚至是需要的,因为这样才能达到对传主的“同情性的理解”;但是同情只能限于为传主设身处地着想,对他的所作所为有更深入的理解,决不能“扬善隐恶”,也不能把“同情”变成“移情”,即用自己的思想感情来取代传主的思想感情,把自己的感受和心理强加在传主身上。没有同情,传记只剩下冷冰冰的事实,不可能写出血肉丰满、有个性的、活生生的人物。如果“移情”,传记就失去了真实性,即失去了传记存在的基础和价值。传记是一种文化,新时代的文化建设不能没有传记,传记也必须跟上历史的步伐,写出更多体现时代精神并能满足读者需要的现代传记。相关链接我国传记发展轨迹自上世纪初开始,梁启超、胡适、郁达夫、朱东润等学界名流都先后一再呼吁重视传记文学,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虽有种种曲折,中国传记还是顺应着时代的变革和读者的需要,得到了迅速的发展。这一百多年间传记形成两个高峰:一个是三十年代前后,另一个是“新时期”以降。特别是在后一阶段,这20多年来我国传记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局面。可以从一组统计数字看到我国传记发展的这一轨迹:从1911年到1949年,民国时期38年中我国共出版传记著作(不包含报刊发表的短篇传记,下同)3403种,平均每年约90种;从1949年到1966年,17年中共出传记大约380种,平均每年约22种;从1979年新时期开始,80年代我国每年出传记约200多种,90年代初每年出版约300余种,从1995年起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