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课标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全册教学反思(77页)_第1页
人教课标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全册教学反思(77页)_第2页
人教课标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全册教学反思(77页)_第3页
人教课标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全册教学反思(77页)_第4页
人教课标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全册教学反思(77页)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人教课标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 全册教学反思 1、燕子 燕子教学反思 燕子这篇文章不仅词好,更重要的,那燕子被作者写 “神 ”了。这神来之笔是怎么来的?那是因为郑老先生书读得多。我在上写作课时我问学生到底我们为什么要读书?当然答案多是增长知识,读书能让自己长大,读书让自己高兴 学生们也都会背诵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所以在学习燕子过程中,我说郑老先生只所以能写出这么美的文章,读破万卷书,行万里路,那是肯定的。把燕子写神了,那些词来自于平时的阅读积累,来自于不断地观察,来自于 多层面的感受,少了这些,怎么可能有这篇美文? 学生在学习劳累之余,念叨上 “一身乌黑光亮的羽毛,一对俊俏轻快的翅膀,加上剪刀似的尾巴,这就是活泼机灵的小燕子。 ”两句,身心马上会轻松起来,精神也会好上许多。也许这也是这篇散文魅力表现吧。 大多数的学生是见过燕子的,他们没有陌生感,但他们没有作家那种写作的冲动,所以燕子不会如此走到他们的纸上,而对于好多学生来说,许多可爱的动物,同样不能变成文字。这是一种熟视无睹。因此研究这一课,其实我们可以告诉学生不要熟视无睹,虽然我们暂时做不到作家的写作水平,但我们能大胆把 自己看到的一些动物入文,多多观察,不放过一些细节,多多用自己的双手记录,用自己的大脑思考,属于学生自己的文章也会自然出现。 燕子教学反思 第一课时我们要解决的就是让学生读通课文,了解大意,理解生字新词。平时,我的教学模式是比较单板的,虽然学生都是比较配合的,但是自己感觉课堂死气沉沉的。这节课,我就尝试了一种新的学习形式,用比赛的方式去学习。学生一听到要用比赛的方式学习,个个都打起了精神。一看到学生这幅兴奋的模样儿,我自己也热情高涨起来。紧张激烈的比赛,不仅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也在比赛中完成了教学任 务。 四年级学生的竞争意识逐渐增强,拥有了竞争意识,学生才能将自己的潜力发挥到极致。但是,我们应该培养学生良性的竞争意识。就拿这节课来说吧,虽然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有了充分的体现,但是场面稍微有点失控。在课前,我预设的结果是平分秋色,因为这样不伤和气。但一到课堂上就不受我的控制了。一开始,四组的水平不分高低,但是进入第三、四回合后,一下就分出了高低,我就给落后的组多一点机会,但是他们自己没有积极争取(平时举手发言的人少),我是想帮也帮不上忙,结局就很明显了。结果一出来,学生之间就开始争论。我听完他们各自的理由后 ,就告诉他们有竞争是好事,因为有了竞争才会有进步,但是这个竞争是良性的竞争,是能够让你们每个人都进步的竞争。机会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公平的,要靠自己去争取,光坐着等是等不到的。看到别人获胜了,应该为他们感到高兴,同时自己也要下决心向他们学习,而不应该在那里说三道四。听了我的这番话,那些学生都低下了头,我相信他们知道今后该怎么做了。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慢慢地培养他们的良性竞争意识,使他们在竞争中共同成长。 燕子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学生在课堂上发言积极性不高。只有几个愿意发表自己的见解,课堂显得死寂,没有生气。 有可能是开学初,学生还没有进入学习的氛围中。但是,回响上一个学期,学生的发言还是有些被动。有时,公开课上,发言的积极性也都是经过反复的鼓励,甚至是物质性的奖励所起的作用。就如体会小燕子飞行这一段内容时,我引导学生谈谈自己的体会。只要是发言学生的回答的确令人满意,学生能抓住 “斜着身子 ”、 “掠过 ”、 “一转眼 “横掠 ” 等体会到燕子飞行的轻快。有的也能从中体会到燕子喜欢春天,高兴了,还会变着花样飞行。这些固然令人满意。然而大多数学生当的陪客却让人揪心。这也应该是我课堂教学中需要突破的。如何吸引学生主动学习、主动参 与讨论,从而提高语言的组织能力和阅读的理解能力? 2、古诗两首 教学反思 古诗作为我国优秀的历史文化作品,是小学语文教材内容重要的组成部分。入选小学语文课本中的古诗,有许多描写色彩的诗句。教学时抓住富有色彩的词语,对于正确理解诗的意境、领悟诗的感情,有很大帮助。所以在古诗教学时采用了抓诗眼,释词,顺句,连篇的教法。咏柳和春日两首诗学生非常熟悉,早已倒背如流,因此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感情朗读、背诵每个环节都非常顺利,但是到了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时就卡住了。孩子们有的拿出词语手册来解释某 些词的意思,大多数能运用书上的注释解释。当汇报时他们充其量只能把几个知道的意思,生硬地串联起来,整句诗的理解听上去非常别扭。于是我进行意境的转化教学,一节课下来,自认为学生应该了解了古诗的意境,掌握了古诗的大概意思。谁知转过天来让学生释义时,只有一半的学生能够讲述。原诗早已背诵的滚瓜烂熟 ,对其意境竟然朦朦胧胧。这是怎么回事呢?是刚开学的不适应吗?想想也许有其中原因的一点原因,但是最终可能还是在于教学方法与学生的认知接受能力上的差距,创造的教学情境不够深入。每一首古诗,从意象到意境,都具有主观情意与客观事物 整合生成的艺术境界,即情与景的相合相容。在古诗教学中,意象的解读是基础,只有入境才能入情,才能品味,才能催生精神感知。因而,古诗教学中,意境的感悟是实现情感体验、情感获得的最直接、最有效的步骤。 3 荷花 教学反思 我在引导学生理解时预设了这几个问题:为什么说这是一大幅活的画?谁是画家?为什么说画家的本领可真了不起?根据预设的教学流程,我正准备引导学生学习下文,小明忽然举手发言: “ 老师,作者由美丽的荷花想到了画。我也有自己的想法 ” 我想到, “ 新课标 ” 提出:语文教学应该 “ 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 ,应该 “ 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 。学生如此强烈的参与意识和自主精神怎能视而不见呢?给时间让他们自由言说吧。于是孩子们争先恐后发言了,应佳玉说: “ 老师,我想到了 出淤泥而不染 。 ” 肖彩诗说: “ 我想到了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 ” 高波平说: “ 我想到了 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 ”孩子们各抒己见,众说纷纭。其他学生有的说课后要去收集写荷花的诗歌,有的说要用彩笔画荷花,还有的说要查找其他作家写荷花的美文 真是一石激起千层浪。说得多好啊!实在令人欣喜。 4 珍 珠泉 珍珠泉教学反思 珍珠泉一文描述了家乡珍珠泉的美丽、有趣,表达了作者热爱大自然、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那么,如何才能使将所学的景象深深的印入脑海中呢?我想应是体验,让学生体验美感受美。只有让学生徜徉在语文文本的真实情境之中,经历一次次美的享受,如此,留在心里的情境才是真挚的,才是永恒的。教学中,我力求为学生创设轻松愉悦和谐互动的实践氛围,积极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并借助多媒体 课件 ,利用其生动形象的图像引领学生入情入境地读好课文、有所感悟,自主地去探寻美、体验美和交流美,不断提高语文素养。 一、音乐、 画面,让孩子的心灵诗化。 孩子是天生的诗人。他们诗情画意的心灵最容易 “ 草长莺飞 ” 。一篇美文对孩子的心灵的 “ 诗化 ” 是一个潜移默化的、润物无声的过程,这种影响既有感觉、思想认识等因素,也有表达情感的语言和方法的因素,这两者是融合着的,因此它对学生心灵的 “ 诗化 ” 是全面的。 “ 心灵诗化 ” 的过程也是人文化的过程,是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垫底的过程。这一课例中,音乐、画面的引用为学生心灵的诗化架起了一道美丽的彩虹桥: 课伊始,教师极富感染力的话语伴随着轻轻的音乐声回荡在课堂上: “ 在中国绵延数百万公里的土地上,有着许多如诗入 画的美丽景象。有巍峨雄壮的长城,有接天荷叶无穷碧的西湖,还有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的漓江。今天,我们要一起去一个美丽的地方。那就是 板书 珍珠泉 ” 。再加上形象逼真的珍珠泉画面,将孩子们带入美丽的珍珠泉中,他们充分利用视觉和听觉享受着,接着孩子们借助音乐和画面在静、清、绿的水中和有趣的泡泡里徜徉,这样,美丽的珍珠泉不知不觉地从孩子们的视觉中走向学生的心灵深处。那一声声富有个性的朗读,那一句句精彩的话语,那一个个有趣的画面,不正是孩子心灵诗化后的富有创意的产品吗? 二、对话、感悟,让孩子在珍珠泉中遨游。 作 为工具性和人文性综合的语文学科,它的课堂教学就是对话,是师与生之间、心灵与文本之间的对话的过程,它强调学生与老师之间的平等、民主展示、宽松融合、认真对待、自主发展。教学中,首先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当学生在课后的资料袋中了解到一些泉的有趣后,再让学生读课文,找出珍珠泉的与众不同的特点,学生兴趣盎然,发现珍珠泉有冒不完的泡泡这一独特之处后,再让学生带着感情去朗读,把趣味读出来。再此基础上,再引领学生读课文的其它段落,感受珍珠泉的清与深及绿的特点,同时相机地指导朗读,使学生在一次次的朗读中情感的体验,感受到文中流 动的美,在这样民主平等、宽松和谐的师生对话氛围里,课文中的难点轻易地解决了。在对话中孩子们理解了课文,同时也不知不觉地遨游了珍珠泉。 课堂上,孩子们都兴致勃勃地说着、读着,思维活跃,真情勃发,灵性涌动,课堂一派 “ 喜人景象 ” !我想这应该归功于课堂中对文本的感悟,创设了一个轻松的、诗意般的课堂! 珍珠泉教学反思 “ 珍珠泉 ” 这篇课文用优美的语言描写了珍珠泉水又绿又清,水泡既美丽又有趣,表达了作者对珍珠泉、对家乡的赞美和喜爱之情。这节课,我重点抓住珍珠泉一文中对珍珠泉的美丽和有趣的描写做文章,通过启发和引导 ,让学生对珍珠泉的美丽和有趣产生更深的印象,诸如泉水的 “ 绿 ” 、 “ 深 ” 、 “ 清 ” 。水泡的 “ 色彩斑斓 ” 、 “ 像一串串彩色的珍珠 ” 作者如何写 “ 绿 ” 、如何写“ 深 ” 、如何写 “ 清 ” ,如何写泉水冒水泡 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引导学生的观察兴趣,鼓励学生的写作兴趣。 1、泉水的特点。泉水的特点是:绿、深、清。我让学生充分的想象:那样清,清得能倒映出 ( )。水是那样清,清得就像 ( )。从而让学生感受泉水的美,为进一步的朗读做基础。具体感受完三个特点后,我创设了让读书能力教好的学生读原文,其他生想象画面 ,为学生感情朗读提供了语言环境。 2、有趣的水泡。课文从水泡的形、动、色三方面介绍了水泡的有趣。在学习水泡的形时,我让学生充分谈感受,又重点指导了朗读,让学生在朗读之中感受重点。这样既可以锻炼学生的朗读能力,又可以让学生说出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在学习水泡的颜色时,我让学生自己去找读懂了什么?水泡的颜色多从哪看出来的?怎么读?从读中品味水泡的美感。 3、通过以上的学习,学生已深深的感受到作者是多么喜欢珍珠泉,同时我也感受到学生也已经深深的爱上了这眼清泉,在他们心中有了一种表达需要。这是因为我设计了:假如让你介绍 珍珠泉,你会用什么语气介绍,什么心情?为什么会这样?学生会以作者的身份读出自己的感受,全文的朗读一气呵成 . 珍珠泉教学反思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描写了家乡山林中一眼美丽的清泉,写出了泉水的深、绿、清和冒不完的水泡。抒发了对大自然景观赞美之情,表达了对家乡热爱的感情。教学中主要以学生自学为主,首先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当学生在课后的资料袋中了解到一些泉的有趣后,再让学生读课文,找出珍珠泉的与众不同的特点,学生兴趣盎然,发现珍珠泉有冒不完的泡泡这一独特之处后,再让学生带着感情去朗读,把趣味读出来。再此基础上,引 导学生读课文的其它段落,感受珍珠泉的清与深及绿的特点,同时相机地指导朗读,使学生在一次次的朗读中情感的体验,感受到文中珍珠泉的美, 在民主平等、宽松和谐的师生对话氛围里,课文中的难点轻易地解决了。在对话中孩子们理解了课文,同时也不知不觉地遨游了美丽的珍珠泉。 珍珠泉教学反思 在第一单元的课文中,虽然这是一篇阅读课文,但很值得借鉴指导学生写景色。文中条理清晰重点突出,内容具体,有不少生动优美的语句,是学生学习的佳作。我可是花了两节课的时间带着他们学习领会文章的精华。在引导学生学习体会的过程中,我发现语感的培养 对学生吸收和内化书本中的语言,起着重要作用。为什么一些学生写不出生动优美的语句,总是干巴巴的几句话?为什么同样的一段话,有的学生能口头模仿即兴说出类似的句式,有的学生却无动于衷?我猜想:对于精美的语言片段老师要多引导学生朗读体会,理解吸收,久而久之,好的语句就会内化为他们自己的语言,只有这样才会有较强的表达能力。今后我要在这方面多尝试。 语文园地一 语文园地一 介绍家乡景物教学反思 1 如今,新课程强调,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理解、相互启发、相互补充的过程,在这 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见解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观念与理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交往昭示着教学不是教师教、学生学的机械相加,传统的严格意义上的教师教和学生学,将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将形成一个真正的 “ 学习共同体 ” 。 要说阅读教学时,师生互教互学,分享彼此的思考、见解和感受倒是容易,但是识字教学则不然,总觉得比较单调。 可以说,汉字是世界上最有意思的文字,也是最难认和最难写好的文字。一点细微的变化会使它摇身一变,变成了另一同类,或是 成了 “ 怪物 ” 。永远忘不了读师范时的我在一次心理学作业上将 “ 展 ” 字多写了一撇,老师批改作业时为我写下了一个正确的 “ 展 ” 字,老师的细心使我感动不已,再也没有写错 “ 展 ”字。自己当了老师后,每当教 “ 展 ” 字,我总忘不了提醒学生不要多一撇,提醒自己要教好学生。可是,在识字教学中,经常事与愿违,你怎么提醒他们注意写正确,可总有学生记不住,似乎是越提醒越出错,他们对部分汉字只有模糊的印象,尤其是笔画多的字更是如此。于是,我教他们学会拆字,用熟悉的部件记复杂的字。这一招还真灵,几次实践后,许多孩子在字形的掌握方面大有长进。 记得语文第六册的语文园地一有 “ 读读背背 ” 这个训练内容,其中包括个四字词语,分别为描写花草、日月、山峦的成语。有:群芳吐艳、姹紫嫣红、落英缤纷、郁郁葱葱、悬崖峭壁等等。 教学前,我布置学生预习,提前记一记,并了解了解这些成语的意思。上课时,我用开火车的形式让学生背词,自己随即写词,当写到 “ 姹紫嫣红 ” 这个词中的 “ 嫣 ” 字时,我的笔停了一会,当时我还真记不清这个字,总觉得右边像个“ 丐 ” 加什么的。于是,我准备去看课本,并诚实地说: “ 这个字很难记,老师都记不清了。 ” 我的话音刚落,没想到孩子们异口同声地说: “ 不难 记,右边就是一个 正 字加个 与 字,再把 与 字的最后一横变成四点就行了。 ” 听了学生的分析,我既高兴又难为情,忍不住埋怨自己,天天教学生学会记字,学会拆字,自己却记不住字。埋怨自己的同时,我又连声赞扬孩子们: “ 你们真棒!谢谢你们,谢谢你们教我记住了 嫣 字。看来,把复杂的字拆分成简单的字真是一种好的记字方法。老师没有白教你们,你们都能教老师了。 ” 在我的赞扬声中,孩子们越说越带劲,一连说出了后面的 “ 缤、郁、旭、皓、崇、峻、悬、峭 ” 等生字的记法。 看着孩子们一个个仔细地看着字后自信地说着每个生字的组成时,我 庆幸,我赶上了教改这辆新型列车,使我知道师生要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我自豪,我没有被 “ 师道尊严 ” 所左右,我的诚实换来了学生的自信;我高兴,我的学生有了主动识字的兴趣;我幸福,我的学生也能教我了。我相信,我和孩子们的 “ 互助 ” 会使课堂气氛更活跃。 5 翠鸟 翠鸟教学反思 翠鸟是六册语文的一篇精读课文,主要描写了翠鸟的外形、活动和居住的特点,表达了作者对翠鸟的喜爱之情。 抓住事物的特点来写 ,是本课值得学习的地方。作者在介绍翠鸟的外形时 ,抓住颜色鲜艳 ,身材小巧玲珑的特点 ,写了翠鸟的爪子、羽毛、眼睛和嘴;在 介绍翠鸟的活动特点时 ,抓住 “ 一动不动地等待 ” 、 “ 贴着水面疾飞 ”, 表现了它的机灵和动作敏捷。作者的观察顺序和描述方法:关于翠鸟羽毛的颜色 ,自上而下分别写了头部、背部、腹部的不同色彩 ;关于翠鸟捉鱼 ,是按照注视、等待、叼鱼、飞走的捉鱼经过进行描述的。翠鸟就蹬开苇秆,像箭一样飞过去,叼起小鱼,贴着水面往远处飞走了。 “ 蹬开 ” 、 “ 像箭一样 ” 、 “ 叼起 ” 、 “ 贴着水面 ” 说明都是一刹那之间进行的。这几个动作联系在一起,突出了翠鸟捉鱼的迅速、敏捷的特点。在课堂教学中,我重视对学生进行朗读训练,使学生在读中感悟,在读1 我引导学生先借助拼音自己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再进一步弄清楚每一段写了什么。然后,通过反复朗读,体会翠鸟小巧、美丽、可爱的样子,以及巧妙、神速地捉鱼的动作。在学生读书的过程中,要始终放手让他们自己去阅读、思考、想象。在这个基础上,把个人读懂的或有疑问的地方讲出来,和同学们交流、讨论。同时,结合形象直观生动的课件帮助学生理解翠鸟捕鱼的动作敏捷和翠鸟外形的关系。 2 指导朗读、背诵。在教学翠鸟等鱼、捕鱼的部分,我以 “ 谁有勇气也来读读这两段 ” 调动起学生读书的积极性。读的过程中以 “ 听你读,我怎么感觉不出翠鸟飞得快 ? ”“ 同学们自己小声练读第二自然段,体会体会 清脆 、 疾飞 、 一眨眼 、 轻轻地停 、 一动不动 ,看应如何读出变化。 ”“ 我们进行小组比赛读 ” 。最后一自然段的 “ 我听你读不像老渔翁,像二三十岁的打鱼的人。 ”“ 下面听别人读读,猜猜这个老渔翁有多大岁数。 ” 在一个宽松的环境中点出学生读书的不足,引导学生读中感悟。朗读翠鸟外形特点时,可以读得稍慢,轻柔;朗读翠鸟活动的特点时,可以读得适当快一点,读出翠鸟动作的敏捷。背诵要在理解和熟读的基础上进行。先弄清每个自然段有几句话及句子的顺序,可以板书重点词语,帮助学生记忆 。 此外,让学生以画见悟,画出情趣。小学生思维的特点是直观性强,中年级学生尤其如此。于是,我课前设计了让学生给翠鸟上色和课上介绍翠鸟外形的教学环节。一是可以检查学生是不是准确地理解了这段外形描写,头脑中是否形成清晰的翠鸟形象;二是这样做符合小学生形象思维的特点,引起学生的浓厚兴趣;三是训练说的能力。手段是为目的服务的。给翠鸟上色是手段,按顺序、有感情生动描述翠鸟的外形特点则是目的。 另外,我还让学生读写结合,写出兴趣。模仿是儿童的天性。小学生不仅需要模仿,而且善于模仿。这是因为小学生受知识、经验、情感等因素 的局限,他们以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可以说小学生的最初学习是从模仿开始的。中年级学生初学作文更是如此。叶圣陶曾经说过: “ 课文就是最好的范文。 ” 所以小学作文可以从模仿起步的。本课在对翠鸟外形描写的这一段话就是一个读写训练最佳结合点,是练习写作的好材料。全段围绕 “ 鲜艳 ” 一词,分别从头部、背部、腹部具体描写。在让学生真正理解这个片断后,我要求他们尝试模仿这段话介绍鸟的外形。学生在这一环节表现还是不错的。 翠鸟教学反思 翠鸟是九年义务教材小学语文第六册第二组的一篇讲读课文。观察细致,描写生动,主要介绍了翠鸟的 外形特点和生活习性,表达了对翠鸟的喜爱之情。 课文共有四个自然段,第一自然段描述了翠鸟的外形,二、三自然段描述了翠鸟活动的特点,第四自然段告诉我们翠鸟的家在陡峭的石壁上。 在教学中,我紧抓三步: 1、三年级是低年级向高年级的过渡时期,这一时期除了要继续进行词句训练以外,段的训练是阅读训练的重点。在段的教学中,我抓住一至三自然段为重点,首先指导学生读准字音。在学生读第一自然段前,引导学生回忆描写燕子的外形特点时,作者的写作顺序,而后放手学生自读,带着问题,往往比“空读”要有实效。以读导悟,只有学生读准了, 读会了,才会去思考,才能抓住问题的关键所在,理清写作的顺序,抓住各部分的特点,最后达到感悟升华。 2、抓住学生思维成长规律,促表象思维为理性思维,读写结合。学生初步掌握了一些阅读方法,但生活阅历比较浅,所学知识有限,思维特征仍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本课第一自然段对翠鸟外形的描写虽然栩栩如生,但因学生从未见过翠鸟,所以仅凭文字介绍依然无法使翠鸟的形象在学生的头脑中变得鲜活起来。至于习作训练,学生虽有尝试的兴趣,但因刚开始接触,缺少方法与经验,写作前往往不会观察,写作时抓不住主要特点。针对学生的认知状况,在教学中凭借多媒体课件形象直观的优势,逼真地展示翠鸟形象,突出作者的观察顺序和翠鸟各部分的特点,可为学生提供一个理想的思维环境,使学生建立清晰的认知表象。针对教材特点,教学这一段时,教师把着眼点不单放在了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上,而是将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培养学生的习作能力紧密地结合起来,让学生不仅学到了语文知识,更学到了习作方法,促进了知识向能力转化。 3、积累很重要。学生每学完一篇文章,我总会强调他们的词语积累,比书写,比正确率,比谁找的和老师找到的最多。以此促进学生词量的积累。 6 燕子专列 燕子专列教学反思 上了燕子专列感受颇深,这是一篇发生在人和动物之间的感人故事,内容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说,不是太难理解,关键是如何引导学生从课文的重点语句中体会到人与动物之间的美好的情意,对学生进行爱护鸟类的环保教育。在课前我就向王老师请教了课文中的重点,王老师说既然文章充满了浓浓的人情味,在教学设计中,我们就以爱作为主线来贯穿课文打动学生。 在授课的过程中我就注重了这一个“爱”。一开始我就让学生背诵第一课燕子中的第二段,感受燕子在春暖花开的季节是多么快乐,在让学生进入课文,本课中的燕子遇到了什么困难?让他们的心一下子 为燕子的遭遇而调动着,为燕子的遭遇困难而着急着,而我也注重了每个环节导入语的设计,希望学生在充满感情的导语的引领下,明确自己的学习目的,又可以有舒服自然的感觉。而大部分学生也非常的配合,一堂课下来基本理解的透彻了,在朗读方面都能体会到他们真的是进入了课文,被人们的爱感动了。但还有些同学在槛上我也感觉他很活跃回答问题也很正确,可为什么一做作业就不行了,是不理解吗? 燕子专列教学反思 反思燕子专列整个教学过程,我认为比较满意的地方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深入研读文本,走进语言深处。针对三年级教材特点,着 重借助对 “ 料峭 ” 、 “ 纷纷 ” 、 “ 一点不在乎 ” 等重点词语的理解组织教学。通过多种理解词语方法的渗透,经过多角度、多层次的语文训练,包孕着丰厚的情感、丰富的内涵,实现语言训练立体化,真正体现了语文教学工具性与人文性的有机结合。二、创设一个个情境使学生融入文中,把孩子们带进文中。新课标要求: “ 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关心作品中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 ” 在学生理解政府号召居民拯救燕子时,让学生当电台主持人、记者,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呼吁居民救助燕子;在感受小贝蒂一心救燕子时,让 学生看图说说贝蒂的动作、神情她好象在说些什么?在送燕子的站台上,让学生想象,假如你就是车厢里的一只幸福的小燕子,你想对送行的人说些什么?如果你是送行的居民,你又会对小燕子说些什么?这些情境使学生更快的融入课文中,感受到人和动物间的美好情意,充分理解了课文。这些动情的语言把孩子们引入了课文中的世界,在那里,他们激动着,感受着主人翁的感受。这样就少了一些生硬的剖析,增加一些语文味。三、注重对学生情感的关注,营造了一个 “ 情感的课堂 ” 、 “ 感悟的课堂 ” 、 “ 对话的课堂 ” 。摒弃了繁琐的分析,将静态的文字链接成动人的情境, 在反复品读中丰富着语言的内涵,丰富着人物的精神,丰富着学生的人生体验。引导学生于潜移默化中修身化性,于文字品味中弘扬人文精神。四、整个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读书方法,如做批注、画重点句子、圈重点词。五、运用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在读中不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让每一次读都有目的性,每一次读都有收获,每一次读都能使自己与文章的情感更贴近。这样多种形式的读,不仅培养了学生的朗读能力,而且充分调动起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学习的积极性。六、整节课围绕 “ 爱 ” 之主题构建课堂,理解层层推进,情感步步升华。课堂教学结构疏密有致、粗细 结合。对整个教材的处理新颖、简洁、深刻。 这堂课的不足之处是,由于教学密度比较大,课堂前半部分上得比较快,引导学生感悟、朗读不够落实,我觉得上课是应关注是学生学习的状况,根据课堂上生成的情景,推动教学的进程。视学生的学情,一边上课,一边调控、创造、发展、适应。对学生各方面了解得越充分,教学的主动性就越大。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认真钻研教材,整合课程资源,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 每次公开课都使自己受益匪浅,不仅对教材挖掘得更深,还能通过公开课取他人之长,寻找自己的不足,此次教学发现自己离收放自如的境界,还 有一定的距离。平时还要不断积累,注重课堂的生成资源,让学生成为真正的主人。 俄国著名作曲家柴可夫斯基说过: “ 对于我,作曲是一种灵魂的表白。 ”音乐,是一门心灵的艺术,语文教学,是一门塑造心灵的学科。它们共同打动人心灵的东西便是 “ 情 ” 。善于 “ 抒情 ” 、 “ 煽情 ” 的语文老师,会使他的语文课堂魅力无穷。当我们在课堂上用心灵去拨动孩子的心灵时,我们的课堂中就会流淌出音乐般美妙的旋律。 燕子专列教学反思 燕子专列是人教版第六册第六课,本单元的课文主要是 “ 爱护周围环境 ” 为主题。训练的重点也是有关于环保方面的。 燕子专列通过优美的语言讲述了一个真实感人的故事,表现了 “ 爱护周围环境 ” 的主题。如何让学生不以一个旁观者的角度去了解故事,而能入情入境地体验课文,我想方设法让学生把自己当作小燕子,设身处地地自主阅读,交流感受。 在开课时,先由小燕子的儿歌激趣导入。根据课题质疑:看到课题你会产生哪些疑问? “ 专列 ” 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为燕子开专列? 让学生带着问题学习课文。着重弄清( 1)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2)人们为燕子做了什么?通过交流,从两方面对课文内容进行理解:一是政府方面(做决定、呼吁人们、燕子专列);二是 人们(纷纷走出家门、竭尽全力寻找、专程送行)。我设计了以下问题: 1、小燕子遇到了什么麻烦? 2、瑞士政府是如何救助小燕子的?3、居民们为小燕子做了什么? 4、最让你感动的地方?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在教学中通过让学生动笔画出描写居民救助小燕子动作的词,找出描写小贝蒂的句子来加深理解。还针对文中的 “ 瑞士政府呼吁广大居民寻找小燕子 ” 的有关内容,专门创设了拓展练习: 1、请你替瑞士政府写一则告示。 2、学完课文,你想对文中的谁(瑞士政府、小贝蒂、广大居民、小燕子)说些什么? 3、你还知道人和动物之间发生过哪些感人的故 事? 从学生的发言和作业中可以看出学生对本文理解很不错,并能从中懂得动物是人类的朋友,我们要爱护动物。学生的拓展练习也写得很不错,现摘录几篇: 广大居民:因为天气突变,许多小燕子面临死亡,请你们赶快去寻找燕子,把它们送到车站,我们会用火车送它们去温暖的地方。(连家安) 各位居民:天气太冷了,燕子都被冻僵了,大家快把冻僵的燕子送到车站(蔡依依) 广大居民:因当地气温骤降,燕子饥寒交迫,濒临死亡,希望广大居民把燕子送到火车站(张天琪) 广大居民:燕子已经面临着危机,如果你们想让燕子好起来,就立刻行动起来,把燕子 送到火车站吧!(吴萌硕) 贝蒂你是一个很有爱心的孩子,一个人救了那么多的燕子,你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张岩平) 我想对瑞士的广大居民说,你们为了救小燕子不怕寒冷,可真了不起,动物是我们人类的朋友,我们要爱护小动物。(马文玺) 我想对瑞士政府说,你能做出这个决定真了不起,我真为你感到骄傲,你能保护小燕子是我们大家的榜样,我们也会象你一样保护小动物。(吴萌硕) 我想对小燕子说,谢谢大家帮助我,我会好好地报答你们。(贺百成) 当然本课教学中还存在着一些不足,本想借助一个真实的故事这首歌来加深学生的理解,可因为没有 找到磁带,只是简单地向学生介绍了这个感人的故事。另外,让学生说说人和动物之间发生的感人的故事,学生的课外知识还不够丰富,只有个别学生能说出来,只能让学生课下去搜集。 燕子专列教学反思 燕子专列是三下年级的一篇课文,文本中带着浓浓的人文关怀,传递着人与动物,人与自然的和谐。由于文本与学生生活实际较远,因此在教学中要通过拉近文本和学生的距离,帮助学生理解内容,才能促使他们更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根据新课程标准提出的三维目标和本班孩子的实际情况:我在教燕子专列时确定了如下的达成目标:知识能力目标: 会流利、有感情读课文,能联系上下文理解重点词句的意思,把握全文的主要内容。过程方法目标:在老师的引导下,自己学会探究,在老师创设的情景中,自己学会想象,在老师的鼓励声中,自己学会表达。情感目标:引导学生通过对课文的整体把握和重点词语的理解,体会人与动物之间美好的情意,增强爱护鸟类的意识。从课堂的实施来看,这几个目标还是基本能达到的。 首先在课堂上聚焦 “ 困难 ” 。孩子们在第一次朗读时,只能很表面地知道燕子遇到了麻烦,在能够读正确的基础上,先从孩子的起点出发,让他们从主观上找找自己觉得最让燕子感到困难的是什么?在 学生说的同时,以各种方法帮助学生加深 “ 气温骤降 ” 、 “ 长途跋涉 ” 、 “ 饥寒交迫 ” 这几个重点词语的意思。例如: “ 气温骤降 ” 这个词语以 2 幅图片的对比让学生感受到气温降得快,降得突然。 “ 长途跋涉 ” 这个词语的理解是先给学生创设一个情境,让学生在 “ 飞过了 飞过了 还飞过了 ” 这样的句式练习中体会到燕子飞行路途的遥远以及燕子的辛苦劳累。理解了这几个重点词语,能够帮助学生进一步感受到燕子遇到的困难,燕子的可怜,激发学生对燕子的同情心,学生边理解边读,朗读水平有层次地获得了提高。 在聚焦 “ 救护 ” 这个教学环节中, 让学生想 象自己是播音员如何呼吁,体会瑞士人民的焦急心情 .学习小姑娘的做法时 ,让学生看图想象她的动作、语言,体会她对小燕子的珍爱,学习居民们救助燕子时,让学生思考有哪些人纷纷走出了家门,然后让学生带着这些角色反复朗读 “ 冒着料峭的春寒,顶着漫天飞舞的大雪,踏着冻得坚硬的山路,四处寻找燕子 ” 一句,让学生强烈的感受到居民们为了救燕子不辞辛苦 ,不怕困难。最后进行拓展,让学生欣赏鸟类图片,为保护小鸟设计宣传语 感情朗读是对理解课文、人与文本交流的一种情感上的升华。要想使学生读好课文,必须要让学生理解课文的意思,体会其思想感情 。由此可见,字词的理解的确是读好课文的关键。 比较遗憾的是: 1、对孩子整体的情绪与表达把握不够。特别是到了后面 感觉提出的问题不够明确,不够到位。 2、教师在范读方面不够。在以后的教学中,我应该更关注学生的情态发展,挖掘课堂的生成资源,让自己的教学教态更从容,更淡定。更多把平台让给学生,让他们施展,把方法教给学生,让孩子们发展。 燕子专列教学反思 燕子专列是三年级下册第二组以爱护环境为专题的一组课文中的其中一篇精读课文。这篇课文讲述的是和燕子有关的一个感人的故事:有一年春天,欧洲的瑞士气温骤降,风雪不 止。这时许多从南方飞回北方的燕子经过瑞士,因找不到食物,饥寒交迫,面临死亡。瑞士政府得知这一情况后,呼吁人们寻找冻僵的燕子,将它们送到火车站,并用带空调的列车将这些燕子送到温暖的地方。这个故事很感人,再加上叙述平实,语言浅显。表现了人类对鸟儿博大的爱心,呼唤人们要保护动物。上完本节课后,感觉自己有成功的地方,也有很多不足的地方。 一、导入自然,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通过图片展示,再加上老师动情讲解,让学生感受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之美,再出示燕子图片,让学生说说对燕子的了解,然后引出课题,学生自然会提出疑问:会 长途飞行的燕子,怎么需要坐专列呢?自然就激发起学生阅读课文的兴趣。 二、重研读感悟。 在上课文第 2 自然段时,我重点抓住了 “ 麻烦 ” 来进行教学,燕子究竟遇到了什么样的麻烦,让学生先划出有关句子,并多读几遍感受感受。在学生体会理解 “ 当地气温骤降,风雪不止,几乎所有的昆虫都被冻死了。 ” 这一句时,让学生重点理解 “ 气温骤降 ”“ 风雪不止 ” 这两个词,在学生自主感悟后,我借助一段视频为学生创设情境,使学生进入教材所描写的特定情景中。当播完这段视频以后,我再引导学生进行角色体验,想象小燕子的处境如此艰难,它会对人们说些什么? 让学生的情感心弦得到拨动,感情得以勃发,从而产生对燕子的同情,怜悯之心。最后让学生感情朗读,学生读得声情并茂。在理解 “ 燕子经过长途跋涉,已经非常疲劳 濒临死亡。 ” 这一句中,让学生理解体会 “ 长途跋涉 ” 这个词时,我让学生想象燕子会飞过哪些地方?又告诉他们燕子要飞 5000 公里,平均每天要飞一百多公里,让学生体会到燕子长途跋涉的艰辛。 “ 饥寒交迫 ” 这个词语。学生理解的很好。有的学生能联系前文来理解: “ 几乎所有昆虫都被冻死了 ” 燕子是捕食害虫的能手,现在昆虫都死了,燕子找不到食物,再加上天气寒冷,这就是饥寒交迫。 ” 理解 得非常到位。 不足之处: 1、在学习生字和新词的时候, “ 麻烦 ” 这个词语比较难读,因为烦在这个词语中读轻声,孩子们的掌握情况不好。虽然多次正音,但还是有学生轻声读得不到位。 2、在理解 “ 呼吁 ” 的意思后,让学生代表政府写几句呼吁的话,对学生来说有点难度,改成: “ 如果你是一名电视台的记者或是广播电台的播音员,你会怎么呼吁? ” 这样应该会好一些。 7 一个小村庄的故事 一个小村庄的故事教学反思 一个小村庄的故事主要讲了早先有一个小村庄,那里的村民为了眼前的利益无节制地砍伐树木,用来盖房、造犁、做家具然而 ,一年年,一代代,山坡上的树木越来越少。一个雨水奇多的季节,村庄不知被洪水卷向了何方,从此无影无踪。 读完这篇课文,我的感触极深。课文中写的不正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事吗?那个小村庄就是我们可爱的地球,村庄里的村民就是愚昧无知的人类,村庄的命运也许就是地球的命运。现在,因为人们乱砍滥伐,大片大片的森林从地球上消失,而沙漠却以疯狂的速度不断扩大。树木能吸收大量的水分,能防止水土流失,还能抵挡风沙。可是森林被砍,山洪暴发,各种灾难接锺而至。再说,没有了森林,动物也就没有了家园,面临灭绝,人类的末日也就快到了。 现在 ,许多人已经意识到了环境问题,可缺乏的是行动! 那么这一切能改变吗?我可以肯定地说,能! 首先,要想使森林资源不缺乏就要种树。可光种也没用啊,人们砍的比种的还快呢,所以还要使人们意识到砍树的危害 课文中的洪灾不就为人们敲响了警钟吗?再有一点就是要节约用纸,因为纸的用途很广,但因价格低廉,所以人们很不注意节约。别看一张纸不起眼,如果每个人一天浪费一张纸,全世界 60亿人,就是 60 亿张纸,差不多有几十棵树,一年就要浪费掉一片森林,多么巨大的数字。所以我们要从现在开始,从每一个人做起,都来节约用纸。 为了可爱的地 球不会有和小村庄一样的命运,为了我们的子孙后代不会生活在荒漠中,请大家保护森林吧! 一个小村庄的故事教学反思 一个小村庄的故事讲的是由于人们乱砍滥伐,原本靠锋利的斧头建造的美丽家园,又终究毁在了锋利的斧头之下。课文篇幅短小,语言朴实,然而其蕴涵的道理却非常深刻。 一、创设教学情境,激发探究欲望。 教学一开始,图文并茂的多媒体 课件 ,向学生展示了 “ 美丽的小村庄 ” :郁郁葱葱的森林,清澈见底的河水,湛蓝深远的天空,如诗如画,空气清新甜润。再引导学生感情朗读,把小村庄的美淋漓尽致在表现出来,使同学们不由得陶醉其中。正当同学们身临其境地感受着小山村的美景时,我一边出示小村庄变化后的图,一边说: “ 不知过了多少年,最后这么美丽的小村庄什么都没有了。 ”通过这种强烈的对比,巨大的视觉冲击,深深地触动了学生的心。这个美丽的小村庄为什么会消失呢?学生们一下了产生了悬念,从而激发了他们强烈的探究欲望和浓厚的学习兴趣。 二、多元解读文本,进行心灵对话。 阅读教学是师生间、生生间、学生与文本间、学生与作者间的审美对话过程。教学中紧紧围绕 “ 小村庄为什么会消失? ” 这一问题展开讨论。我先让学生自由读读课文 2 4 自然段,找出表示变化 的时间的词 “ 一年年 ”“ 一代代 ” ,让学生体会到这个变化的时间很长很长。然后重点引导学生理解一代代的人们都做了些什么,把有关的句子划画出来。如学习重点句 “ 谁家想盖房,谁家想造犁,就拎起斧头到山上去,把树木一棵一棵砍下来。 ” 这一句时,我抓住 “ 谁家 ” 问学生: “ 你家想干什么? ” 学生们说出了 “ 盖新房 ”“ 做家具 ”“ 要柴火 ”“ 搭木棚 ”“ 造工具 ” 等种种人们只顾自己的生活所需而做的砍伐之事。我说你能从两个 “ 谁家 ” 体会到什么?学生都说体会到村里的人对树木的任意砍伐。我又说: “ 还可从哪个字看出他们任意砍伐树木? ” 同学都说 “ 从 拎 字也让人体会到那些村民他们想砍就砍,没有人管他们。 ” 这时我顺势让孩子观察后面的插图,体会村民的无度砍伐所带来的后果。又如学习重点句 “ 什么都没有了 所有靠斧头得到的一切,包括那些锋利的斧头。 ” 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带着问题,让学生再读课文,把找到的答案用直线画下来。这样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并通过质疑培养了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同时,在学文的过程中,也借助了 课件 的手段,让学生认识了 “ 犁 ” ,体会了 “ 裸露 ” ,更通过一段真实的影像,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洪水的无情,内心的体验也更加强烈。 三、通过写话练习,增强环保意识。 学生通过感情朗读课文以及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了课文内容,并理解了含义深刻的句子。在学生领会爱护树木、保护环境、维护生态平衡的道理的基础上,最后我设计了一个环节:学到这,你想对小村庄的人们说些啥?把这些话写下来,以通过小练笔来增强了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学生们都能联系实际告诫村庄的人们以后不要破坏环境,要爱护大自然,否则会受到大自然最严厉的惩罚。学生们在自主感悟与交流后,情感会自然喷发而出,对这个令人辛酸的小村庄的感叹会油然而生,保护环境,珍爱大自然的感情也会水到渠成地产生。 一个小村庄的故事教学反思 这节课我首先让学生观看展示小村庄原来的美丽景象和洪水来临后的变化课件 。在学生观看完后问道: “ 你看到了什么? ” 学生纷纷发言: “ 我看到了村前的那条小河,小河的水唱着歌向远方流去。 ”“ 我看到了一棵棵大树伸展着茂密的枝叶,郁郁葱葱。 ” 我看到了各种各样的野花野草 “ 我看到下雨了,雨越下越大,发洪水了,小村庄里的房子、大树都被洪水冲走了。 ”“ 我还发现就连斧头也被洪水冲走了,洪水退去的时候,小村庄不见了。 ” 这时我进一步引导: “ 同学们,看到这两种不同的景象你现在心里怎么想? ” 学生踊跃回答: “ 太可惜了,那么美的一个村庄竟然会 在一场暴风雨中消失,小村庄的人们为什么要这么做了。 ”“ 我感到很难过,又感到很奇怪,好好的村庄怎么那么经不住洪水的侵袭呢? ” 趁学生心有疑问之时,我趁热打铁:“ 同学们,那就带着你最想知道的问题去细读课文,看看从中你能发现什么,读懂了什么? ” 我给学生充足的读书、思考的时间,使他们人人都能把课文读上几遍。学生置身于自我思索、不断发现的情境之中,学生自己提出的问题自然也就凭着自己的能力迎刃而解了。在以后的教学中,我想主要以这种方式进行讲授,先听课文或看课文视频 再说说你听懂或看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 然后自 渎课文,自己解决一些问题 再读。 一个小村庄的故事教学反思 在指导学生阅读一个小村庄的故事的第三自然段时我先让学生默读课文,根据自己的理解,用简笔画把这段意思画出来(树林减少,裸露土地扩大,树桩遍地皆是,树林成了房子,家具、工具柴烟)不出所料,学生们兴趣盎然,不一会儿,便出了一幅幅生动的简笔画很好的体现了人们无知地肆意砍伐,破坏生态环境和无节制地浪费自然资源。我让学生互相交流,谈谈自己的创作的意图和感受。 新课程理念强调:尊重学在阅读过程中的个性张扬,珍视他们在阅读实践中的 “ 多元化 ” 和 “ 独特体验 ” 。而这些需要在师生平等对话的基础上和谐地进行,正是教师放心、放手、放权,充分信赖每位学生,才能让他们主动脉积极地去发现和探究,去用心感悟和品味。教师 “ 甘做平等中的首席 ” ,不失时机地点拨和启发,激励和唤醒他们沉睡已久的潜能和智慧,去实现文本、教师、学生三者之间的对话,去实现朗读的多元化,以读促悟,以悟助读。因此,在平等、民主、和谐的对话氛围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学生的朗读素养就显得水到渠成、轻松自然了。 8、路旁的橡树 路旁的橡树教学反思 路旁的橡树是本单元的最后一篇课文,从翠鸟燕子 专列一个小村庄的故事到本篇,分别从不同的角度来建立学生的环保意识,几天的教学效果是十分明显的。今天讲了路的第二课时,虽是自读课文,但我还是着重了注意引导学生对文中人物心理活动的体会,重点放在体会主人公高尚的人格和强烈的环保意识上。 今天上路旁的橡树,感觉有点散,碎片多了点。说实话,我不太喜欢这篇课文,我觉得好象有点过,那么一条路为了一棵橡树,在一个地方弯曲成马蹄形,这隐藏了不少交通隐患呀。也许有了这种想法,没有和课文的意图合拍,情未动,上起课来,没味道。 “这是一棵怎样的橡树?”默读课文,找 到相关的句子,请学生读,“你读得可真有气势。”“仿佛看见了一棵高大的橡树,比六层楼还高呢!”朗读评价语的确能起一定作用,学生在我的评价下,读得挺不错,再请学生动笔圈圈,句中的哪些词语,让你感受到了橡树的高大?学生说到了挺立、粗壮、结实,像哨兵一样。最后齐读:“在这条路应该延伸过去的地方,”接着,就引导学生去看路了。圈词体会,反复诵读,学生对这句话有了一定的理解,但只停留在:橡树的外在美,美在它的高大,挺拔。难道这棵橡树的作用仅仅是美化环境吗?如果只是这样,为这棵橡树而在一个地方弯曲成马蹄形,似乎不太值。 可以在“像草原的哨兵”处,挖掘更深的内涵。为什么把橡树当作草原的哨兵?狂风怒吼着,橡树除了狂风,还可以说说噪音,黄沙。 接下来,我请学生思考:工程师和工人们面对这棵橡树,心里在想些什么?朗读 4、 5、 6 三段后,学生说这棵树很美,砍掉了多可惜。工程师和工人们的心情学生就是一个舍不得。如果通过上一个教学环节,让学生认识到橡树的作用,认识到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工程师和工人们面对这棵橡树,心里在想些什么?学生还可能想象到没有了树,空气不再那么清新,风沙迎面扑来,人们睁不开眼来,鸟儿无家可归想到这,他们的心情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