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散文的特点及阅读与欣赏黄高才散文是“集诸美于一身”的文学体裁。散文能带给读者美的图画、美的情景、美的感受;散文能陶冶情操,能启人心智,发人深省;散文能抚慰创伤的心灵,给人以欢乐、温暖和爱;散文能激发斗志,催人上进;散文能打动最坚强的汉子,让人不自觉地落泪散文能给予人的实在太多。可以毫不夸张地讲,散文有着无穷的魅力,犹如一棵青橄榄,咀嚼愈久,味愈醇厚、愈鲜美。散文是美的,它能给人以美的享受。什么样的散文才是最美的呢?秦牧曾说:“精粹警辟的,谈笑风生的,亲切感人的,玲珑剔透的,使你读时入神、读后印象久久不会消失的好散文,还是不多。”他还说:“一篇好的散文,应该通过各种各样的内容给人以思想的启发、美的感受、情操的陶冶。”散文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散文的概念随着文学的发展和时代的变迁,其内涵也不断发展变化。在古代,凡是不押韵、不对偶的散体文章,不论是文学作品,还是非文学作品,都叫做散文。在现代,人们习惯于把散文看作是与诗歌、小说、剧本并列的一种文学样式,把诗歌、小说、剧本以外的文学作品,通称为散文。近年来,由于杂文、报告文学等已发展成为独具特色的文体,归入到新闻文体之中,人们趋向于仅把文艺性的叙事散文、抒情散文及论理散文,称为散文。一、散文的基本特点散文与其他文学样式比较起来,有以下几个显著的特点:(一)写真人真事或在真人真事的基础上进行艺术加工。写真人真事,或在真人真事的基础上进行艺术加工,是散文的一个重要特点,也是散文区别于小说、戏剧的一个显著标志。小说、戏剧可以根据表达主题思想的需要,以现实生活为基础来虚构故事情节。它们反映生活的真实,但不一定非要写真人真事不可。散文则不同,不能虚构,必须写真人真事。散文中的人物、事件、景物,应当是生活中真实存在的,至少也是有相当的真实根据的。因为散文是要感人以真情、教人以真理、给人以真美享受的,内容上容不得虚构,假了就无真美可言、无真理可言、更无真情可言,这样就失去了其美的特质。散文是写真人真事的。散文中的“我”,大多便是作者自己。它和小说中的“我”不同,小说中的“我”通常是作品中经过虚构塑造的一个人物,即使他取材于作者的某些经历,也不能和作者混同。从这一点上来讲,散文中作者的思想和感情倾向更加明显,散文的主题更容易把握一些。(二)注重表现作者的生活感受,一般没有完整的人物和情节。散文表现生活,是一种“一叶知秋”式的表现方法。它往往撷取一朵感情的浪花或捕捉一线思想的灵光,来抒发作者的感情和陈述作者的志向。而收进散文中的每一点儿生活的浪花和思想的灵光,都是现实生活中的人、事、物、景与作者的感情世界发生碰撞的结果。因此,散文作品中多有借景抒情、托物言志之作。与此同时,还有那么多的散文通过写作者的所见、所闻、所感,来展示作者的内心世界,表达作者对生活的认识和评价,给人以思想的濡养或感情的熏陶。以写人记事为主的叙事散文,一般也都要表现作者自己的认识和感受,也都带有浓厚的抒情成分。这是因为,叙事散文写的人或事,大都与作者有密切的关系。所写的人,或是作者的亲人,或是作者的师长,或是作者的战友,或是作者所敬仰、所爱戴的人;所写的事,或是作者自己的亲身经历,或是对作者自己启发大、影响深的事。作者写这个人或事,不是为表现而表现,而是要通过写这个人、这件事给自己的印象、教育和影响,用以感染和教育读者。所以写起来,必然要表现自己的感受,必然带有饱满的感情。散文,无论是抒情散文,还是叙事散文,都注重表现作者的生活感受,带有强烈的抒情性。对于散文的这一特点,许多散文作家都有深刻的理解和体会。杨朔同志曾经说:“好的散文就是一首诗。”“我在写每篇文章时,总是拿着当诗一样写。”正因为散文注重表现作者的生活感受,而且可以直接发表议论、抒发感情,所以散文作家往往是抓住生活中的一人、一事、一景、一物,或一些有内在联系的生活片断来表达一定的思想感情,而不求其象小说和戏剧那样具有丰满的人物和完整的情节。(三)自由多样,形散神不散散文是最自由的一种文学样式。它的取材十分广泛。生活中的一人、一事、一景、一物,都可以作为其写作素材。蚂蚁这样的小虫子,在散文作者笔下能表现出大的哲理;路边极普通的小草,在散文作者笔下能生发出各种精神。根据内容和主题的需要,散文可以象小说那样作形象描写、心理刻画、环境渲染、气氛烘托,也可以象诗歌那样运用比喻、象征、拟人等艺术手法,还可以象戏剧文学那样作对话描写。自由多样是就散文这一类文体的写作而言的,具体到每一篇具体的文章,散文的特点则是形散而神不散。散文的散,主要是指它的表现手法和语言形式。不管叙述或描写,不管议论或者抒情,都不拘成法。为了表达某种思想感情,可以谈古论今,谈天说地;可以回忆往事,畅想未来;可以时而勾勒描绘,时而倒序追述,时而感情激越,时而侃侃而谈。联想丰富,运笔如风。散文的散,还表现在内容表现上的不拘一格,或小题大做,或大题小做,或微言大义,或言近旨远;说的是身边事,讲的是知心话,让人们真切地感受到美好的情感体验。形散,是散文的长处。这个长处发挥得好,文章就写得生动活泼,蕴籍无穷,使人读后感到自然亲切,有兴味,可以由此及彼领会出更多更深的道理。这正是文学理论家强调“散文贵散”的原因所在。清代的文学家刘熙载在艺概中把散文“形散”这一特殊性概括为一个字,叫“飞”。他说:“文之神妙,莫过于能飞”。“无端而来,无端而去”。但是散文的散,绝不是结构上的松散。与其他文学样式一样,散文也必须精心地构思,认真地剪裁,力求结构巧妙。散,既是散文的个性特点,也是散文的趣味。但光“散”不成文。不论散文的笔法怎样自由自在,也不论所写的材料多么的散,最终都必须“凝”结出一个鲜明的主题来。散文的主要作用是抒情和述志,只要有利于情和志的抒发,什么样的内容、手法、技巧都可运用。表现在具体的作品中,一篇散文的材料可跳跃,可断续,可散漫,但不管怎样跳跃、断续、松动、散漫,最终都要为表现作者的“情”和“志”服务,这就是散文的“神凝”。“情”和“志”是散文之魂,对一切散文手法、题材具有极大的凝聚力和粘合力。散文的“散”和“凝”最终都统一在作者的“情”和“志”上。(四)言简意赅,短小精悍散文是文学的轻骑兵。它反映生活及时、迅速,形式短小精悍,言简意深。优秀的散文,通常几百字、上千字,多则几千字,或述所见所闻,或说所感所想,触及读者的情感神经,拨动读者的思想琴弦,以小见大,言近旨远,耐人寻味,发人深省。散文的短小精悍,还源于其内容的广泛性和表现手法的灵活自由。生活中的一人、一事、一物、一景,随时可能触发出人的思想灵感,激起人情感的波澜,使人有所思、有所感。将这些寥寥几笔记录下来,就可能成为一篇优美的散文。与此同时,生活中的人、事、物、景给人的触发常常就那么一点儿,使人有了较深的感受,受到了较大的启发。总之,散文的短小精悍与言简意深是多方面的因素决定的。(五)语言精练优美,朴素自然散文要写得短小精悍,富有诗意,就必须十分重视语言的锤炼。秦牧说得好:“一座大山上有小堆的乱石,时常无损于大山的壮观。但如果一个小园中有一堆乱石,就很容易破坏园林之美。同样的道理,短小的文章特别需要写得简洁和优美。任何的败笔冗笔在篇幅短小的文章中,时常显得格外刺眼和难于掩饰。”(海阔天空的散文领域)散文的语言要精练优美、朴素自然。精练,是指用恰当的词语准确地表现事物的本质特征,传达人物的神情特点。语言精练,就能做到言简意丰。寥寥数语,即可描绘出生动的形象,勾勒出动人的场景,显示出深远的意境。荣曜秋菊,华茂春松。仿佛兮若轻云之蔽月,飘飘兮若流风之回雪。远而望之,皎若太阳升朝霞;迫而察之,灼若芙蕖出渌波。秾纤得衷,修短合度。肩若削成,腰如约素。延颈秀项,皓质呈露。这段文字十分精练、优美,把洛神描绘得清丽妩媚、楚楚动人,大有摄人魂魄之力。警句的运用是语言精练的一个突出表现。它易记,易诵,精辟,深刻,最富于思想感情,具有巨大的艺术感染力量。如司马光训俭示康中的“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孟子中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等都具有极强的思想表现力。优美,是指语言清新明快,生动活泼,富于形象、感情和音乐美,读起来给人以美感。如余光中的散文听听那冷雨中的一段:杏花。春雨。江南。六个方块字,或许那片土就在那里面。而无论赤县也好神州也好中国也好,变来变去,只要仓颉的灵感不灭,美丽的中文不老,那形象,那磁石一般的向心力当必然长在。因为一个方块字是一个天地。太初有字,于是汉族的心灵,祖先的回忆和希望便有了寄托。应当注意的是,优美绝不是辞藻华丽的代名词。朴素的语言,同样具有极强的表现力,读起来还会使人感到亲切自然。能够把语言写得朴素自然,同时还具有极强的表现力才真正算得上高手和大家。二、散文的分类根据所写内容来划分,散文可以分为叙事性散文、抒情性散文和论理性散文三类。叙事性散文是指以写人记事为主要内容的散文。这类散文通过对人物的描写,来表达作者对人物的某种感情;或通过对事件的记述,来表达作者对事件和其中人物的评价。这类散文也带有极强的感情色彩。如同学们在中学学过的藤野先生就属于这类散文。抒情性散文是指以抒发作者内心感情为主要内容的散文。可分为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种。直接抒情的散文常常借助于生活片段的描述,采用叙述与抒情结合或描写与抒情结合的表达方式来直接抒发作者内心强烈的感情。如本书所选的陈情表。这类散文虽然也有记叙、有描写,但都只是人或事的一个或几个片断,没有完整的情节;间接抒情的文章主要是通过景与物的具体描绘,采用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或寓情于物的表现手法来抒发作者的感情的。如本书所选的听听那冷雨和故乡的榕树就是这类散文。论理性散文指以述志或论理为主要内容的散文。如本书所选的报任安书、谏逐客书和训俭示康都属于这一类散文。三、散文常用的几种表现手法散文是写作者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所感的,内容丰富多彩,形式自由灵活,因而在表现手法上兼收并蓄,丰富多样。诗歌的赋、比、兴,小说的伏笔、悬念、衬托、渲染,在散文中都有应用。这里我们只简要谈谈其中最常用的几种。(一)借景抒情借景抒情,就是寓情于景,也就是借助客观景物的描写来抒发作者的主观感情。作者在文中不是直接抒发感情,而是移情于物,融情于景,将自己的感情转移到景物上去,使景物带上感情色彩。作者带着有情之眼去观察事物,以有情之笔去描写景物,使感情附着于景物,景物被染上感情,景生情,情生景,情景交融,浑然一体。借景抒情的诗文含而不露,意蕴深厚,情真意浓,感人至深。如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乍看,这是一首写景诗,表现了自然之美长江流域的无限风光;实际上,这是一首抒情诗。诗人撷取“孤帆远影尽”、“长江天际流”这两幅动态画面,逼真地描写了远望中的船儿消逝的情景,也勾勒出诗人翘首凝望的神情。诗人久久伫立,一直望到友人的帆影消失时的情景。这里,借景抒情,表现了人情之美诗人与孟浩然的深情厚谊,抒发了十分真挚的友情。所谓借景抒情,就是王国维说的有我之境。就是作者本有强烈的感情需要发泄,借助一定的环境来表现这种情感。景是受情制约的,为情服务的。诗人的情是喜情,见到的景色自然都洋溢喜的气氛;诗人的情是哀情,所写的景都蒙上哀的色彩。“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正因为情是得意的情,所以处处是美丽的花。“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正因为被贬谪,仕途坎坷,所以云横雪拥,景是障碍重生的景。触景生情,就是王国维说的无我之境。诗人本来没有情感,或者本无强烈的情感。现在身在一定的环境,或因景的秀丽而喜欢,或因景的萧瑟而伤愁。这种情是由景而激发的,是受制于景的,是景决定了情。如因鸟语花香而怡然,因狂风暴雨而忧伤。如“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这是诗人在春天所感受到的由衷的快乐,自然是触景生情。“人自宋后少名桧,我到坟前愧姓秦”,这是一位姓秦的游人游西湖时面对岳飞墓景况很自然触发的情感。无论是触景生情还是借景生情,都是表达手段,都能达到情景交融的效果。如毛泽东所写的咏梅词“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梅花“丛中笑”之景已经充满了一代伟人欣喜革命胜利之情。这是借景抒情,情景交融。“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是无我之境,诗人喜悦之情已完全融汇于景物描写之中,触景生情,情景交融。(二)托物言志 托物言志是指通过描写客观事物,寄托、传达作者的某种感情、抱负和志趣。有的还将物拟人化,赋予物以人的精神、品格、性情、风貌。如林希的石缝间的生命:“石缝间倔强的生命,常使我感动得潸然泪下。是那不定的风把那无人采撷的种子撒落到海角天涯。当它们不能再找到泥土,它们便把最后一线生的希望寄托在这一线石缝里。尽管它们也能从阳光中分享到温暖,从雨水里得到湿润,而唯有那一切生命赖以生存的土壤却要自己去寻找。它们面对着的现实该是多么严峻。于是,大自然出现了惊人的奇迹,不毛的石缝间丛生出倔强的生命。”这段文字不仅仅是对生命的讴歌,而且表达了作者对那种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的崇敬之意。 古人云:“一切景语皆情语。”写物首先要寄情于物,然后才能托物言志。这里有两点需要注意:首先,要找准托物言志的“相托点”。相托点即所咏之物与要表达的思想意义之间相通相似之处。抓住了相似点去描写事物,为言志架桥铺路,才能使托物和言志契合交融。其次,要抓住事物的特征状物。抓住物的特征才能体现文章的立意。精彩传神的状物才能使言志有所依托。托物言志的文章重头戏在描写,这就要求作者善于细心观察,表现手法要新颖多变,语言要生动、形象、传神。(三)以小见大什么是以小见大的方法?就是采用小的事物来表现大的主题的写作方法。说得具体一些,就是小处着笔,大处着眼,写小的事情,表现大的主题。这种手法,往往借助于具体、平凡的小事、小物,或生动的细节描写,加以适当的抒情、议论,讲述深刻的道理,反映纷繁复杂的社会生活本质。散文常常从我们熟悉的凡人小事入手,发掘平凡中的不平凡,以一滴水折射太阳的光辉,用一片叶来表现秋天的韵味。这样从小处着手,大处着眼,往往开掘更深,立意高远,又能言之有物。(四)象征手法象征是文学创作中的一种重要的表现方法,简而言之,象征就是根据事物之间的某种联系,借助某一具体事物的形象(象征体),以表现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和情感(被象征的本体)。通俗一点说,为了要说乙,因为甲跟乙有联系,所以只说甲不说乙,却让读者通过形象自己去领会乙,去理解抽象的象征义,就是所谓“托义于物”。象征能够使不容易或不便于直接说出的思想情感委婉、曲折、含蓄地表达出来,而且化“抽象”为“具体”,使思想更加形象、可感,极大地增强作品的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象征的表现手法多体现在一段或一篇之中,或着眼于全文的构思,要准确地了解文章的象征义,就必须了解文章的写作背景和作者当时的思想感情,并且深入分析文中所描绘的情景和作者的艺术构思。海燕和白杨礼赞都是用象征手法写的。海燕一文中,“海燕”象征英勇善战、大智大勇的无产阶级革命的先驱者;“暴风雨”象征1905年俄国革命前夕一触即发的革命形势,一场酝酿中的推翻沙皇独裁统治的无产阶级革命;“大海”象征广大人民群众的力量。“海鸥”、“海鸭”、“企鹅”这一组意象群象征害怕革命会破坏他们的安乐窝的形形色色的假革命和不革命者。白杨礼赞是一篇结构严谨的散文,主线分明,收放结合。“不平凡”三字是全文的感情基调,也是贯串全文的线索。文章首句即点明主题,讴歌白杨;文章却有意延宕一笔,写黄土高原,写自己的倦怠单调之意,一扬一抑为下文讴歌白杨先放再收;文章接着从白杨之干、枝、叶、皮及站立的姿态,展示白杨树的“形美”,进而揭示白杨的“神美”,又由物及人,托物抒情,卒章显志。从全文来看,主线分明,收放结合,富有技巧地表现主题。白杨树的象征意义很明确:“我赞美白杨树,就因为它不但象征了北方的农民,尤其象征了今天我们民族解放斗争中所不可缺的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 四、散文阅读与欣赏的要点散文是表达作者对人生或自然的感悟的,作者的主观感悟是散文的思想之本,抒情、述志和论理是散文的灵魂。我们阅读和欣赏散文就是从作者对生活的感悟中获得启示、获得灵感、获得强烈的审美体验。由于散文形式自由灵活,题材十分广泛,在写作上常常从小处着笔,以小见大,寓情于景,其所写的人、事、物、景都是具体可感的。通过分析其具体可感的“形”,可以很容易地把握住其中所含之理、所寓之情。一般来讲,散文的阅读与欣赏应把握住以下几点:(一)叙事性散文抓线索叙事性的散文主要是通过生活中的人物和事件的具体描绘,来揭示生活意义、人生哲理和深挚的情感的。为了将散乱的一个个生活片段很好地串起来,这些散文经常设置一条线索。阅读叙事散文时抓住线索,可以理清作者的思路,弄清人、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明确作者写作的意图,把握住散文的主旨。如吴伯萧的记一辆纺车,作者以怀念纺车为线索,记叙延安当年生产自救的生活,反映出当时延安军民“崇高的理想、豪迈的气概、乐观的志趣”,也就是“跟困难做斗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探索融合共生的美好-可持续旅游洞察与实践白皮书-VISA
- 专题二十生命的思考(教学设计)-2024年七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部编版
- 班本课程实施培训
- 高铁机务段检修工培训大纲
- 九年级数学上册 第二章 一元二次方程6 应用一元二次方程第1课时 利用一元二次方程解决几何问题教学设计 (新版)北师大版
- 三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 第四单元 我们的根在这里 11 最亲家乡人教学设计 苏教版
- 初中政治 (道德与法治)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我与社会教案
-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走近老师第一课时教案
- 七年级生物上册 1.2.1探索生命的器教学设计 (新版)苏教版
- 防疫志愿者培训教材
- 人工挖孔桩施工监测监控措施
- 高三英语教研组建设(课堂PPT)
- 我国中学导师制的历程、现状及问题分析
- 中国民主同盟入盟申请表(样表)
- 安全带检测报告(共8页)
- 公司erp项目激励制度
- Excel函数和公式练习
- 国际石油合同讲座1018
- 某核电项目机械贯穿件安装施工管理技术研究
- 基于单片机的接触器控制器设计
- 50t汽车吊性能表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