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2015年五年级数学上册导学案(北师大版)_第1页
【推荐】2015年五年级数学上册导学案(北师大版)_第2页
【推荐】2015年五年级数学上册导学案(北师大版)_第3页
【推荐】2015年五年级数学上册导学案(北师大版)_第4页
【推荐】2015年五年级数学上册导学案(北师大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五 年级 数学 上册教学 教案全册 数的世界 五年级数学上册 北师大版 执教者: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 数学第 2 3页内容。 教材解读 教材通过创设“水果店”的情境,进一步帮助学生复习认识的数。学生在叙述情境数的实际意义中,让他们体会到自己就生活在一个数的世界里。通过学生分一分的活动,引出自然数、整数的概念。在学生认识整数后,利用整数乘法认识倍数与因数,以这个整数乘法算式为例说明倍数与因数的含义,即 20是 4的倍数,20也是 5的倍数, 4是 20的因数, 5也是 20的因数,引导学生认识倍数与因数 ,体会倍数与因数的含义。最后,安排了“找一找”的内容,判断一个数是不是 7 的倍数和找 7的倍数,指导学生利用原有乘除法的知识,探索找一个数的倍数的方法。 学情分析 教学目标 A类 结合具体情境,认识自然数和整数,联系乘法认识倍数和因数。 B类 探索找一个数的倍数的方法,能在 1 100的自然数中,找出 10 以内某个自然数的所有倍数。 C类 培养学生互相合作,互相学习的习惯,并注意对学生有序思维的培养。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探索找一个数的倍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认识自然数和整数 ,联系乘法认识倍数和因数 课时划分 1 课时 教学准备 师:导学单、挂图、卡片、 生:自学导学单 前置作业 1、 什么是整数?自然数? 2、什么是倍数和因数? 教学流程 教师指导 学生活动 个性化教学流程补白 第一板块: 创设情师: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数的世界里,每天都要和数打交道,今天我们要再次走进数的世界,请同学们看挂图。 师:你找出图中有哪些数? 学生根据导学单,踊跃发言。 境,激趣引入 第二板块: 小组合作,分类整理 1、师:同学们观察得很 仔细,为了更好地研究这些数。请大家把这些数进行整理,分类,先在小组内交流。 2、课堂展示。 以组为单位,每组指定一名代表来说一说,你分成了几类?每一类有哪些数?谁还有不同分类? 3、师归纳小结并板书。 师:想一想,后面还可以接着写吗?谁来写几个? 师:写得完吗? 师:可以用什么符号表示? 师: 3的前面呢? 师:两边的省略在这里表示什么意思?有最大的整数吗?有最小的吗? 师:我们还把整数其中的一部分( 0、 1、 2、 3 )称之为自然数。(板书,自然数)自然数有多少个?有最大吗?有最小的吗? 4、认识倍 数和因数 师:图中还有一个什么问题没有解决?谁来解答? 师:在这道乘法算式中,我们说:“ 4和 5是 20的因数, 20是 4和 5的倍数。”(板书) 师:请你说给大家听,谁还想说?大家都想说,那就请同桌之间互相说一说 师:同学们说得很好,但我们要注意:在研究倍数和因数时:1、倍数和因数是相互依存的,一定要说清楚,谁是“谁”的因数,谁是“谁”的倍数, 2、我们只在非零自然数范围内研究因数和倍数。师:谁来说一说,非零自然数是指哪些数? 师:小数和分数在我们的讨论教师参与其中,学生互动 学生回答 生: 可以 生 1:写不完 生 2:省略号 生讨论后回答:没有最大的自然数。最小的自然数是1。 学生结合导学单自主学习,小组讨论交流 范围内吗? 师:说得很好,下面请同学们来试一试:同桌之间互相 说一说 小组内交流,教师参与 第三板块: 尝试练习,巩固提高 展示练习: 1、 14 6=84 14和 6是 84的 , 84是 14和 6的 。 2、找一找,谁是 7的倍数? 师:你能说一说,为什么 14、77是 7的 倍数吗? 你还能找出 7的其他倍数吗? 师:大家能按一定的顺序写出来吗?大家写得完吗?我们可以用什么符号来表示(省略号)谁来说一说,你用什么方法写出来的? 师:说得好,选择你喜欢的方法,写出 5的倍数, 6的倍数。 师:大家写得真快,请大家仔细地观察这几个数的倍数,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活动,按一定的顺序些 7的倍数,在写的过程中找到方法,和发现它的无限性 第四板块: 总结归纳,提升意义 老师总结:一个数的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没有最大的倍数,最小的是它本身。 同 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师:你们说得真好,下面我们来做个游戏,你们喜欢吗? 游戏 1:找朋友,练一练第 2题 游戏 2:你说我写 作业: 1:练一练 3 2:练习一 1、 2 学生之间互动 板书设计 数的世界 小数: 5.8, 3.6, 0.5 4 5 = 20 分数: 1/2 20 是 4 和 5的 数 整数: 4和 5是 20的 数 3, 2, 1, 0, 1, 2, 3 自然数 教学反思 2 5 倍数的特征 五年级数学上册 北师大版 执教者: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数学第 4 5页内容。 教材解读 2和 5 的倍数是在学生初步认识了因数和倍数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通过认识 2 的倍数的特征,揭示偶数和奇数的含义。对于小学生来说,是比较抽象的知识,理解和掌握起来比较困难。为此要借助学生 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入对知识的学习,因此引导学生在观察、交流的基础上进行探究方法的指导。 学情分析 教学目标 A类 让学生经历 2和 5的倍数特征的探索过程,理解并掌握 2和 5的倍数的特征,会运用这些特征判断一个数是不是 2和 5的倍数;知道偶数和奇数的意义,会判断一个自然数是偶数还是奇数。 B类 在学习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比较、概括能力和合情推理能力,增强学生的探索意识,提高探究问题的能力。 C类 有克服困难和解决问题的体验,对自己得到的结果正确与否有一定的把握和信心。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掌握 2、 5倍数的特征及奇数、偶数的概念。 教学难点:灵活运用 2、 5倍数的特征进行综合判断。 课时划分 1 课时 教学准备 师:设置导学单 挂图 生:充分预习课本 前置作业 1、用不同的笔在百数表中圈出 2,5的倍数 2、说出 2, 5倍数的特征 3、写出偶数、奇数的定义 4、完成相关练习 教学流程 教师指导 学生活动 个性化教学流程补白 第一板块: 引出课题 今天,我们要进行一个探索活动,探索的知识是“ 2, 5的倍数的特征”。 (板书课题: 2, 5的倍数的特征) 第二板块: 探索活动 1、 5 的倍数的特征 ( 1)你能写几个 5的倍数吗? ( 2) 5的倍数有什么特征? ( 3)汇报交流在百数表里圈出5的倍数。 ( 4)交流 5的倍数的特征。 2、 2 的倍数的特征 (!)汇报百数表中 2的倍数。 ( 2)交流 2的倍数的特征 3、偶数和奇数 ( 1)说一说什么是偶数?什么是奇数? ( 2)你说我答:一学生随意说一个数字,另一学生判断这个数是偶数还是奇数。 学生汇报 自由的说说 发现 2, 5的倍数的特征。 判断并说明理由。 第三板块: 巩固练习 1、 按要求找出数。 2、 完成第 5页的练一练 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第四板块: 全课总结 通过本节课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回忆归纳,集体交流。 板书设计 2 和 5 的倍数的特征 5 的倍数,个位上的数是 5 或 0。 2 的倍数,个位上的数是 0、 2、 4、 6、 8 教学反思 3 的倍数的特征 五年级数学上册 北师大版 执教者: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数学第 6 7页内容。 教材解读 教学时,要引导学生经历观察、猜测、验证的完整过程。由于学生在概括 2和 5的倍数的特征时,只注意到了个位数,因此,学生在概括 3的倍数时,也会很自然地寻找个位上的数的特征。但通过观察,发现这些数的个位上的数有的是 3的倍数,有的不是,于是产生认知冲突。接下来,经过进一步提示,引导学生观察各位上数的和,发现各位上数的和是 3的倍数。于是,形成新的猜想:一个数如果是 3的倍数,那么它各位上数的和也是 3的倍数。 学情分析 教学目标 A类 经历探索 3的倍数的特征的过程,理解 3的倍数的特 征,能判断一个数是不是 3的倍数。 B类 能根据解决问题的需要,收集归纳信息,发展学生分析、比较、猜测、验证的能力。 C类 使学生体验数学问题的探索性和挑战性,感受数学的结论的确定性。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知道 3的倍数的特征,能判断一个数是不是 3的倍数。 教学难点:让学生通过操作实验自主发现 3的倍数的特征。 课时划分 1 课时 教学准备 师:百数表 生:百数表 前置作业 1、说一说 2,5倍数的特征; 2、在百数表中圈出 3的倍数; 3、找出 3的倍数的特征; 4、完成相 应的练习 教学流程 教师指导 学生活动 个性化教学流程补白 第一板块: 激情导入 1.教师在黑板上写出一组数:5、 6、 14、 18、 25、 27、 36、41、 90,问学生:谁能判断出哪些数是 3的倍数。 2.教师再写出几个数: 1540、2856、 3070,再问:谁能很快判断出哪些数是 3的倍数。 3.谁愿意考核老师,不管你报一个什么数我都能很快的判断出来,大家信不信? 4.学生报数,教师很快的回答,并把是 3的倍数板书在黑板上。 5.谈话:你们一定在想:老师你有什么窍门吗?你们想知道吗?让我们 一起来探索 3的倍数的特征(板书课题: 3的倍数的特征) 1. 学生通过口算很快判断出来。 2. 学生出现为难情绪,借助笔算。 3. 学生报数 4. 学生用计算器进行验证。 第二板块: 自主学习生成问题 我们已经学习了 2、 5的倍数特征,那么 3的倍数究竟有什么特征呢?谁能猜测一下。 学生自由猜测 3的倍数的特征, 在多种猜测的争议中引入探究。 第三板块: 操作探究新知 1.拿出百数表,小组合作动手操作,圈出百数表中 3的倍数。 2 收集并展示学生每组的记录表,请同学观察并质疑,说说自己有什么发现。 小组全体人员观察记录每个 3的倍数。 根据小组交流汇报:一个数各个数位上的数字相加之和是3的倍数 第四板块: 小组讨论合作评价拓展提高 1.请同学们判断哪些是 3的倍数并说明理由, 42、 53、 81、97、 147。 2.请同学自报各家电话号码并判断是否是 3的倍数。 3.练一练课后第二题。 1.小组交流。 2.小组交流汇报。 3小组内互评,谁做得又对又快。 第五板块: 问题归纳知 识概括 1.今天学习了什么内容,你有什么收获? 2.请同学运用今天的探究方法课后研究其它整数的特征。 1.学生归纳汇报。 2.学生把课内知识进行延伸。 板书设计 3的倍数的特征 一个数各个数位上的数字相加之和是 3的倍数,这个数就是 3的倍数。 教学反思 2,5,3 的倍数的特征 练习课 五年级数学上册 北师大版 执教者: 教学内容: 2,5,3 的倍数的特征 练习课 。 教材解读 本课是练习课,对这部分知识做专项的训练 ,以期达到每个孩子都能在记忆、理解、掌握 2、 5和 3的倍数的特征的情况下,灵活运用知识。 学情分析 教学目标 A类 通过练习,使学生熟练掌握 2、 5、 3的倍数的特征。 B类 能熟练应用 2、 5、 3的倍数的特征进行判断 C类培养学生的归纳整理能力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同时是 2、 5、 3的倍数的数的特点 教学难点:灵活运用特征去解决具体的问题。 课时划分 1 课时 教学准备 每人一张写有 1-100的方格纸 前置作业 1、复习 2,5和 3倍数 的特征; 2、发现( 1)同时是 2和 5的倍数特征; ( 2)同时是 2和 3的倍数特征 ; ( 3)同时是 3和 5倍数特征; ( 4)同时是 2,3,5倍数的特征 3、巩固练习 4、谈谈收获或疑问 教学流程 教师指导 学生活动 个性化补白 第一板块: 旧知铺垫 举例说明。 2的倍数有什么特征? 3的倍数有什么特征? 5的倍数有什么特征? 同时是 2、 5 的倍数又有什么特征? 根据导学单,学生积极发言。 第二板块: 探索新知 1、 同时是 2和 5的倍数的特征 2、 同时是 3和 5的倍数的特征 3、 同时是 2, 3和 5倍数的特征 小组内交流,每组派一位代表发言。 第三板块: 分层练习 一、填一填 按要求,在下面的 ( )里填上一个不同的数字。 (1)是 2 的倍数: 3 ( ) 3 ( ) 3 ( ) (2)是 5的倍数: 20 ( ) 20 ( ) 4 ( )5 (3)是 3 的倍数: 4 ( ) 8 ( )6 4 ( )6 是 3、 5 的倍数: 7( ) ( )5 46( ) 是 2、 3 的倍数: 9( ) 5( ) 组内交流,集体汇报。 ( ) 6 是 2、 3 和 5 的倍数: ( )2( ) 二、 100以内同时是 2,5和 3的倍数有:( )。 第四板块: 全课总结 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疑问? 板书设计 2、 5、 3的倍数的特征练习课 2的倍数特征: 5的倍数特征: 3的倍数特征: 教学反思 找因数 五年级数学上册 北师大版 执教者: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数学第 8 9页内容。 教材解读 本课教材设计以“用小正方形拼长方形”做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开始,在学生理解问题“用个小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有哪几种拼法?”的前提下开始学习活动是基于学生已经掌握的基本经验展开的。学生思考的过程,体会用“想乘法算式”找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在学生交流的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关注“有序思考”的方法,并逐步体会一个数的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 最后,在设计找因数的练习题时,可 以让学生独立尝试,反馈时注意学生能否有序思考。 学情分析 教学目标 A 类 在用小正方形拼长方形的活动中,体会找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培养有条理思考的习惯。 B 类 在 1100的自然数中,能找出某个自然数的所有的因数。 C 类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学习如何归纳学习数学的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动经验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体会找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 难点: 提高有序思考的能力 课时划分 课时,其中板块为第一课时,板块为第二课时。 教学准备 前置 作业 教学流程 教师指导 学生活动 个性化教学流程补白 第一板块: 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1.同学们喜欢做拼图游戏吗?请你们以小组为单位,拿出准备好的 12 个小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试一试共有哪几种拼法。 2.把自己不同的摆法进行记录,然后在小组内交流。 1. 学生动手操作。 2边摆边做好记录,然后把拼摆的过程和同学说一说。 第二板块: 合作交流、探索新知 1.刚才老师在观察同学学习时,发现很多同学都用自己的方法解决问题。下面,把我们的学习成果在小组里交流一下,看看 其他同学的学习成果,总结能拼出几种长方形。 2你们是怎样拼的,说说好吗? 3.你们能把这些摆法用算式写出来吗? 学生一边汇报一边将所拼的图在黑板上演示。 学生汇报交流 4.请同学们观察一下哪 2道算式的因数一样。 5.这 6个算式最少能用几种算式表示出来。 6.同学们观察一下, 12共有几个因数,都有哪些呢 ? 7.拼长方形与找因数有什么关系呢 ? 8.同学们能否用刚才学的方法边拼长方形边找出 9和 15 的因数。 拼的方法就是找因数的方法。 学生动手拼并找出 9 和15的因数,在小组内交流 。 第三板块: 合作评价、拓展提高 同学们已经学会了拼长方形找因数,现在能不能在小方格中画出长方形找因数呢?请做第 9 页的第 3题。 学生独立完成,并在小组进行评价。 。 第四板块: 问题归纳、概括知识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呢,有哪些收获 ? 板书设计 找因数 12 =1 12 = 2 6 = 4 3 12 的因数有: 1、 2、 3、 4、 6、 12 教学反思 找质数 五年级数学上册 北师大版 执教者: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数学第 10 11页内容。 教材解读 “ 找质数”这一内容是北师大版数学五年级上册第 10页的内容。根据前面“找因数”的思路,本节课继续按用小正方形拼长方形的方法,引导学生自己动手拼图,从而逐步发现规律,认识质数和合数,并会判断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 学情分析 教学目标 A类 在用小正方形拼长方形的过程中,要让学生亲历探索质数与合数的过程,帮助学生理解质数和合数的意义。 B类 培养学生观察,比较,抽象,概括能力,能正确判断一 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 C类 在探索过程中,使学生初步认识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与创造。 教学重难点 经历探索质数与合数的过程,理解质数与合数的意义。 揭示质数与合数的概念。 课时划分 一课时 教学准备 小正方形卡片,实验报告单,导学单 前置作业 完成预习清单中的题目: 1、 用 7个小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有几种拼法? 2、 用 12个小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有几种拼法? 3、 7 的全部因数是 , 12的全部因数是 。 教学流程 教师 指导 学生活动 个性化教学流程补白 第一板块: 一、 检查预习作业,游戏导入新课 1、 检查预习作业 2、 拼图游戏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游戏要求:每个小组都有一袋大小相等的正方形,但每个小组正学生认真完成预习作业 学生认真倾听 方形的个数都不一样。请用袋中所有的小正方形拼成一个大正方形或稍大一点的正方形,比一比哪个组设计的方案最多。 (如果分 8小组的话,每小组小正方形的个数分别是 7、 9、 11、13、 17、 21、 24、 29) 第二板块: 二、 合作探究比较,概括,理解质数与合数的意义。 1、 小组合作,完成拼图游戏。 2、 选出“拼图比赛”冠军。 3、 如果重新比赛,你会选择哪些数?不选哪些数?为什么? 4、 出示 1 12 这些数字卡片,请你迅速写出它们的因数。 5、 根据因数特点,将这些数分类。 6、 板书,给出“质数、合数”名称。 板书: 质数 合数 2、 3 4、 6 1 既不是质数 5、 7 8、 9 也不是合数 11 10、 12 小组交流,合作分析 第三板块: 三、 巩固练习 1、 迅速判断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 2、 猜电话号码 ( 1) 10 以内既是 2的倍数,又是 3的倍数。 ( 2) 10 以内最小的既是奇数又是质数的数 ( 3)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的数。 ( 4)最小的质数 ( 5)最小的合数 ( 6) 10 以内最大的偶数 ( 7) 10 以内最大的既是奇数又是合数的数 学生独立思考完成,并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什么是质数,什么是合数,归纳判断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的方法。 第四板块: 学生各抒已见。 四、 小结与质疑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不太明白的? 五、布置课后作业及下节课预习作业。 板书设计 找质数 1 质数 合数 2、 3 4、 6 5、 7 8、 9 11 10、 12 1既不是质数 只有 1和它本身 除了 1和它本身以外 也不是合数 两个因数的数 还有别的因数的数。 教学反思 练习一 五年级数学上册 北师大版 执教者: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数学第 12 13页内容。 教材解读 “练习一”是在前面学习过自然数和整数,因数和倍数, 2、 3、 5的倍数特征,找因数,找质数(合数)的基础上的系统复习,是对所学的概念的理解和巩固,并利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体现了“人人学习有用的数学的教学理念。 学情分析 教学目标 A类 复习找倍数和因数的方法 B类 能够正确判断质数和合数,奇数和偶数。 C 类 1、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提高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2、了解数学课外知识,激发学生研究数学的兴趣和民族 自豪感。 教学重难点 能正确判断质数和合数,奇数和偶数。 能正确判断质数和合数,奇数和偶数。 课时划分 一课时,其中 板块为第一课时, 板块为第二课时。 教学准备 小黑板,导学单 前置作业 完成预习作业“温故知新“ 1、 什么叫自然数?什么叫整数? 2、 怎么样找因数? 2、 3、 5的倍数特征是什么?举例说明。 3、 什么叫奇数?什么叫偶数?举例 4、 什么叫质数?什么叫合数?举例 5、 关于哥德巴赫猜想。 教学流程 教师指导 学生活动 个性化教学流程补白 第一板块: 25分钟 A B C1 一、 导入新课,检查预习作业 1、 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2、 完成预习作业“温故知新”中第 1 4题。 二、 新课,在“温故”基础上“知新”。 1、 第 1题。 (学生完成后还可引导学生观察 15和 6的最大因数是几,最小倍数是几) 2、 第 2题 3、 第 3题,分一分。 4、 第 4题,猜猜我是谁。 5、 第 5题,选择包装盒 6、 第 6题,关于 3的倍数 学生独立思考完成 学生独立完成,共同交流 学生独立思考后,交流判断方法 自主探究,交流研究结果 第二板块: 三、 数学大世界 “你知道吗” 1、 交流预习作业第 5题。 2、 共同学习“你知道吗”? 学生各抒已见,交流查寻资料 第三板块: 四、 学生自主小结,布置预习作业 1、 通过课前的“温故”,你“知交流本节课收获,找出自 新”了吗?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不足? 2、 布置下节课的预习作业。 己的不足之处。 板书设计 练习一 教学反思 数的奇偶性 五年级数学上册 北师大版 执教者: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数学第 14 15页内容。 (可根据教学实际情况机动为 2课时) 教材解读 通过本章前面内容的学习,学生已经了解在非零自然数中,存在着奇数和偶数,还掌握了辨别奇数和偶数的方法。 本节课在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在具体情境中发现数的奇偶性及其变化规律,并尝试用其解决生活中遇到的简单问题,体现“学以致用”的数学思想。 学情分析 教学目标 A 类 在具体情境中,通过实际操作,尝试运用“列表”“画示意图”等方法,发现数的奇偶性规律,并运用其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 B类 经历探索加法中数的奇偶性变化规律,在活动中发现加法中数的奇偶性的变化规律。 C类 使学生在活动中体验研究方法,提高推理能力,并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和应用数学的意识。 教学 重难点 探索并理解数的奇偶性。 能应用数的奇偶性分析和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 课时划分 一课时 。 教学准备 纸船、小黑板、导学单 前置作业 完成预习清单中的“快乐向前冲”题目: 1、 晚上写作业摁 1 次电灯开关,灯亮了,摁了 99 次,灯是灭还是亮? 1000次呢? 2、 淘气说:“因为 2 是偶数, 4 是偶数, 2+4=6, 6 是偶数,所以偶数 +偶数 =偶数”。你认为淘气的结论对吗?举例说明,你还有什么发现? 教学流程 教师指导 学生活动 个性化教学流程补白 第 一 板块: 15分钟 A C 一、 完成预习作 业,导入新课 1、 完成预习清单“快乐向前冲”的第 1 题。 2、 由此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二、“解决问题我在行”(活动 1) 1、 出示情境图。 河中有一只小船穿梭于南北两岸,小船最初在南岸,从南岸驶向北岸,又从北岸驶向南岸,不断往返。 ( 1) 小船摆渡 11 次后,船在南岸还是北岸?为什么? ( 2) 有人说摆渡 100次后,小船在北岸,你同意他的说法吗?为什么? ( 3) 小组讨论中,你发现了什么?有什么结论? 三、利用数的奇偶性解决身边的问题。 完成书上“试一试”。 学生口答,并交流作业是如何完成的。 学生认真看图。 学生猜想, 以同桌为单位,拿出纸船进行验证 以同桌为单位,再次验证,在探索中逐步发现规律。(教师引导学生进生“列表”“画图示意”等方法解决问题。) 学生用自己的话,说明理由。 第 二 板块: 15分钟 B C 四、活动 2 1、 完成预习清单“快乐向前冲”的第 2 题。 2、 学生自主探索: 奇数 +奇数 = 奇数 +偶数 = 3、 深入体会,运用新知, 不用计算判断下列算式的结果是奇数还是偶数 10389+2004 11387+131 268+1024 学生畅所欲言,发表自己的观点 。 第 三 板块: 6分钟 B C 五、“童心回放”,应用拓展提高 小时候我们都很天真调皮,特别喜欢的就是下雨天,最喜欢的就是走水坑,如果我们每经过一个小水坑都要脱鞋下去走一次, 过去后再穿上鞋子,请同学们思考:当脱鞋和穿鞋的次数之和为奇数时,我们是在岸上还是水中? 小组合作,交流,分析。 第 四 板块: 4分钟 A B 六、小结 这节课你学会了哪些知识?有哪些收获? 学生自主总结本节课内容,数的奇偶性变化规律。 板书设计 数的奇偶性 1、 3、 5摆渡奇数次在北 岸,方向改变。 2、 4、 6摆渡偶数次在南岸,方向不变。 偶数 +偶数 =偶数 奇数 +奇数 =偶数 奇数 +偶数 =奇数 教学反思 比较图形的面积 五年级数学上册 北师大版 执教者: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数学第 16 17页内容。 教材解读 本节课教学内容是比较图形面积的大小,学生已经掌握了基本平面图形的特征以及求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的方法。让学生自己探究比较各种图形面积大小的方法,体会比较方法的多样化。重点让学生说说怎么比较的,依据是什么?通过 不同的图形,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到图形的形状不同,面积但都是相等的,最后掌握应用自己的方法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同时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住的探究,与人合作交流的能力。 学情分析 教学目标 A类 借助方格纸,能直接判断图形面积的大小。 B类 通过交流,知道比较图形面积大小的基本方法。 C类 体验图形形状的变化和面积大小变化的关系。 教学 重难点 重点 : 掌握比较图形面积大小的方法。会用不同的方法比较图形的面积大小。 难点: 体验图形形状的变化与面积大小变化的关系 ,发挥学生的积极主观能动性。 课时划分 1 课时。 教学准备 制作方格纸,直尺,各种平面图形的硬纸板,七巧板,导学单。 前置作业 1.我们学过的平面图形有( ) ,( ),( ),( ),( )。 2.这些平面图形都各有什么特征? 3.长方形的面积是什么? 4.正方形的面积是什么? 教学流程 教师指导 学生活动 个性化教学流程补白 第一板块: 复习旧知,揭示新课。 (5 分钟,A) 1 出示已经学过的各种平面图形,(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梯形等)让学生说出图形的 名称以及特征。 2 让学生拿出长方形的硬纸板,同桌之间说说哪里是它的周长,哪里是它的面积?并用手比划一下。 3 揭示课题 比较图形的面积 学生思考,并口答。 学生动手操作,比较长方形的面积和周长。对其进行再认识。 第二板块: 自主探究:比较图形面积的大小( 20 分钟 B,C) 1出示课本 16页网格中的 13个图形。 2.自主探究活动:这些图形的面积之间有什么关系?你是怎么知道的? 3.小组交流,说说你的发现。 ( 1)全班交流,归纳比较图形面积的方法。 (2)归纳学生所使用的比较方法。 A数方格的方法。 B重叠法。 C转化法。 学生仔细观察图形。说说自己的发现。 组织学生通过自主探究,交流活动进行比较,并说说你是怎么知道的? 各组派出代表说说你找到的图形之间面积大小联系?讨论,交流,反馈。 第三板块: 实践反馈,巩固练习,应用拓展提高。( 10分钟, A,C) 1.“练一练 ” 第一题 2.“练一练”第二题。 3.“练一练”第三题。 4“练一练”第四题。 5.用七巧板拼出平行四边形。 学生画一画,试一试,拼一拼,想一想。独立思考,共同交流。 第四板块: 全课总结,布置作业 。 ( 5分钟,1.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和启发? 2. 布置作业。 学生各抒己见,集体交流评价。 认真倾听, A,B) 抄记。 板书设计 比较图形的面积 1.数方格的方法。(直接比较。) 2.重叠法。(通过旋转,平移,翻转式两个图形重叠,再比较。) 3.转化法。(通过割补,拼合转化为规则的图形后,再做比较。) 教学反思 地毯上的图形面积 五年级数学上册 北师大版 执教者: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数学第 18 19页内容。 教材解读 在客观世界中,各种各样图形的呈现方式是多样的,有些标准的图形面积可以采取图形的一般公式进行计算 ,而有些不规则的图形面积的计算则需要采用特殊的方法进行计算。本课 时,就是一种特殊的不规则图形,所以计算时也将用特殊的方法。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是的多样的,可以根据提供的方格图,数数然后得出所求 图形 的面积,也可以通过将图形“化整为零”的方法,也可以采用“大面积减去小面积”的方法。应重点讨论解决问题的方法,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 学情分 析 教学目标 A类 能直接在方格纸上,数出相关图形的面积。 能利用分割的方法,将复杂的图形转化为简单的图形,并用简单的方法计算面积。 B类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策略、方法的多样性。 C 类 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出各自独特的比较的方法。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 重难点 重点 : 比较图形面积大小的基本方法,让学生体会到解决问题的多样性和简便性。 难点:将复杂的图形转化为简单的图形,并用简单的方法计算面积。能灵活运用计算面积的方法 。 课时划分 1 课时 。 教学准备 方格纸,练习本,教材中的主题挂图,导学单。 前置作业 1. 在方格纸中画出面积是 12 平方厘米的三角形。 2. 在方格纸中画出面积在 12 平方厘米的长方形。 3. 在方格纸中画出面积在 12 平方厘米的正方形。 4. 比较面积大小的方法有哪些? 教学流程 教师指导 学生活动 个性化教学流程补白 第一板块: 创设情境, 揭示新课。 (5分钟 ) 1 出示课本 18 页的主题挂图。 2 看着这幅图,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吗? 3 揭示课题并板书课题:地毯上的图形面积。 仔细观察。 学生各抒己见,讨论交流,集体反馈问题。 第二板块 : 自主探究,学习新知。 ( 25分钟,B, C) 每一个方格的面积表示 1 平方米,地毯上的图形面积是多少呢? 1. 独立探究,寻找解决策略。 2. 合作讨论,交流,地毯上蓝色部分的面积是多少? 3. 班内汇报交流,反馈。 反馈的方法也许有: 方法一:数方格法。 方法二:化整为零法。 方法三:大面积减小面积。 方法四:转移填补法。 4.生总结求蓝色部分面积的方法,你学会了哪一种? 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记录自己方法。 小组内讨论交流。 学生反馈自己思考的方法,求出蓝色部分的面积。 师生集体评价,可做更多补充。 第三板块: 巩固练习,拓展运用。 ( 5 分钟,1. 课本第“练一练”第一题。 2. 课本第“练一练”第二题。 独立思考,并说出算法。 思考,找到适当的方 A,B) 3课本第“练一练”第三题。 法,算出图形面积。集体反馈。 第四板块: 全课小节,布置作业。( 5 分钟,C) 1. 今天的学习,你学会了哪些计算图形面积的方法? 2. 布置作业。 各抒己见,集体讨论。 认真倾听,记录。 板书设计 地毯上的图形面积 地毯上蓝色部分 的面积是多少? 方法一:数方格法。 方法二:化整为零法。 方法三 :大面积减去小面积法。 方法四:转移填补法。 教学反思 动手做导学案 五年级数学上册 北师大版 执教者: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数学第 20 22页内容。 教材解读 “底和高”是在认识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之后进行的教学内容,以此来进一步认识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的特征,本课时以直角以及垂直为知识基础,以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的认识为认知背景,利用一 块平行四边形的木板做成一张尽可能大的长方形桌面作为认知情境,展开自主活动,让学生主动积累的表象,并形成高的概念,让学生初步形成自觉合作的意识,培养学生观察和语言表达的能力,给学生动手做的活动空间,体验自主学习新知识的喜悦。 学情分析 教学目标 A类 通过“动手做”认识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的高,体验高的基本特征。 B类 能判断,画出测量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高 C 类 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动手操作,概括和语言表达的能力,能根据图形的高和底的数据画符合条件的图形。 教学重难 点 能判断,画出测量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高。 培养学生动手操作,概括和语言表达的能力,在自主构建中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提升数学学习的信心。 课时划分 一课时,其中 板块为第一课时, 板块为第二课时。 教学准备 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梯形卡纸,三角板,导学单。 前置作业 在方格纸上设计你自己喜欢的图案。请同桌之间帮你算一算图案的面积? 教学流程 教师指导 学生活动 个性化教学流程补白 第一板块: 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5分钟 A) 1.观察课本第 20 页 例题情境图。 2.提出问题:长方形桌面它的形状是什么样的?尽可能大的长方形桌面是什么样的?什么意思?你有几种方法? 学生仔细观察主题情境图。 学生思考,讨论,交流。 第二板块: 组织活动,探索新知( 25分钟, B,C) 1. 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 ( 1)学生动手操作,做出最大的长方 形 。 ( 2 ) 反 馈 结 果 。 ( 3 ) 认 识 高 和 底 。 ( 4)学会画高。 ( 5)尝试练习。 2.三角形的底和高。 ( 1)尝试画高。 ( 2)展示作品,强调垂直符号。( 3)在指定 的 边 上 画 高 。 3. 梯形的底和高 . (1) 认 识 梯 形 的 底 . (2)画出底边上的高 . 在自制的平行四边形中画线表示 .演示制作过程 ,并说明是怎么想的 ,怎 么做的 . 讨论交流认识高和底 . 学生交流尝试 . 掌握画法 . 随意画一个三角形 ,画出它的高 ,并标明底和高 . 学生动手画 ,说一说怎么画 . 学 生思考和讨论 . 学生独立画并说明画法 . 第三板块: 巩固练习 (5 分钟 A.B) 1. 说 一 说 底 和 高 的 关 系 . 2.完成课本第 21 页 ,试一试第 1,2两题 . 师生共同交流 反 馈 . 独立完成 . 第四板块: 全课总结 ,布置作业 .(5分钟 .C) 1.通过这节课有什么感受和体会 ? 2.布置作业 各抒己见 ,讨论 交 流 . 认真倾听 , 板书设计 动手做 教学反思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五年级数学上册 北师大版 执教者: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数学第 23页内容。 教材解读 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经知道了长方形 .正方形面 积的计算方法。在复习这些知识时,逐步转到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上,从而使学生感到学习新知识的必要性也容易引起他们认识上的冲突。本节课教材提供了两种提示性的方法;一种是通过数格子的方法,数出着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一种是通过剪与拼的活动,将平行四边形转化为长方形,再计算面积。最后,教材安排了观察平行四边形与长方形的关系,从中推导出平行四边形面积的公 式。 学情分析 教学目标 A类 通过实际操作和讨论交流,经历推导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的过程 B 类 能运用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计算相关图形的面积 并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C类 渗透等积变形,转化的数学思想与方法 教学重难点 探索并掌握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理解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并能正确地应用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解决相应的实际问题。 课时划分 一课时,其中 板块为第一课时, 板块为第二课时。 教学准备 一张平行四边形纸片,一把剪刀,导学单 前置作业 1.同学们,我们学会计算那些图形的面积了? 2.我们学过的图形的面积是什么? 3.你能用我们学过的图形的面积计算推导出平行四边形的面 积吗 ? 教学流程 教师指导 学生活动 个性化教学流程补白 第一板块: 创设情景,引出新课 ( 5分钟, A) 1.教师创设出教学情景,并板书课题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2.检查预习作业。 学生口述;预习的作业情况。 第二板块: 教授新课 ( 25分钟, A C) 1.自学,用数格子的方法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2.推导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 1)猜想 ( 2)验证 A.动手操作 学生齐读 学生独立完成,然后集体反馈。 剪 平移 拼,把一个平行四边形变成一个长方形。 B.在投影上展示 a.把平行四边形分成两 个梯形 b.把平行四边形分成一个三角形和一个梯形 ( 3)讨论 A.剪拼出的长方形的长和宽与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有什么关系? B.剪拼的长方形的面积和原来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有什么关系? C.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什么? ( 4)小结 ( 5)提问:用字母怎么表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 S a h 各表示什么? ( 6) .齐读公式,加深印象。 3.即时练习 要求学生自主学习,注意在书的过程中注意些什么? 学生多想。 学生动手操作,注意些什么? 展示时要求学生说一说。 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索,把一个 新的问题转化带学生已有知识体系范围中进行解决。 师生共同交流,认真总结 第三板块: 巩固练习 ( 5分钟, B C) 1.一个平行四边形的停车位的底是 5米,高是 2.5米,它的面积是多少? 2.选择题,这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 ) a:6 8平方厘米 b: 6 4.8平方厘米 学生经历自主独立的探索过程后,独立完成这些题目,然后集体反馈。 第四板块: 全课小结 ( 5分钟 A C) 1.这节课 你有什么收获? 2,布置作业 学生各抒己见,集体交流,评价。 板书设计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因为 长方形的面积 =长 宽 所以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底 高 S=ah 教学反思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练习课 五年级数学上册 北师大版 执教者: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数学第 24页内容。 教材解读 上节课同学们通过长方形和平行四边形的关系,推导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本节课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掌握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在练习中及时发现学生知识上的漏缺,以进行针对性的指导,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和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 学情分析 教学目标 A类 进一步掌握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B类 能应用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C 类 通过解决具体的实际问题,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和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 教学重难点 重点:进一步掌握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难点:能应用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课时划分 一课 时,其中 板块为第一课时, 板块为第二课时。 教学准备 前置作业 1.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是什么? 2 他是这样推导出来的? 教学流程 教师指导 学生活动 个性化教学流程补白 第一板块: 复习导入 1、要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