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基本原理3.doc_第1页
马克思基本原理3.doc_第2页
马克思基本原理3.doc_第3页
马克思基本原理3.doc_第4页
马克思基本原理3.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第一节 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一、历史观的基本问题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使哲学上产生了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对立。(一)两种根本对立的历史观1、唯心史观(唯心主义历史观)u 概念认为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 把精神力量视作社会历史变迁的决定力量和终极原因。u 唯心主义历史观的两种表现形式:唯意志论(超人和英雄)和宿命论唯心主义历史观的根本缺陷(两个片面): 片面夸大了精神因素在社会历史中的作用。 只考察了人们历史活动的思想动机,而没有揭示产生这些思想动机的物质动因,即社会的经济根源及客观规律。 片面夸大了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 只考察了杰出人物、领袖人物在历史变迁中的作用,而没有揭示(否定)人民群众在历史活动中的决定作用。唯心史观产生和存在的根源:阶级根源; 社会历史根源; 认识论根源2、唯物史观(唯物主义历史观) 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社会的物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便同它们一直在其中运动的现存生产关系或财产关系(这只是生产关系的法律用语)发生矛盾。于是这些关系便由生产力的发展形式变成生产力的桎梏。那时社会革命的时代就到来了。随着经济基础的变更,全部庞大的上层建筑也或但或快地发生变革。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第32-33页。(二)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及辩证关系:1、社会存在人类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是人类物质生活要素与条件的总和。包括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物质资料生产方式等构成社会的基本物质要素。2、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和过程,包括各种社会意识形式和社会心理,如道德、宗教、哲学、科学等。 3、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首先,社会存在是社会意识内容的客观来源,社会意识是社会物质生活过程及其条件的主观反映;其次,社会意识是人们社会物质交往的产物。再次,社会意识是具体的、历史的。随社会存在的发展而或迟或早地发展变化。(2)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 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平衡性 社会意识各形式的相互影响及各自的历史继承性 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性质,量)注意:社会意识的反作用是第二位的4、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的理论意义1)第一次正确解决了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社会历史观革命性变革的基础。2)第一次运用唯物辩证法建立了关于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揭开了困惑人类数千年之久的“历史之谜”。 两个划分: 社会生活经济领域 社会关系生产关系 两个归结: 一切社会关系生产关系 生产关系生产力高度3)第一次肯定了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伟大作用,科学阐释了社会历史发展的主体问题。二、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1.生产力马克思认为,人类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物质资料的生产,生产力是人类社会生活和全部历史的基础。(1)生产力的含义是人类在生产实践中形成的改造和影响自然以使其适合社会需要的物质力量。(2)生产力的构成 劳动者 独立的实体性要素 劳动资料 生产资料 劳动对象生产力 (人是生产力中最具有决定性的力量, 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 科学技术 非实体性要素 科学管理 科学技术是知识形态的、潜在的生产力。它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是第一生产力。因为科技发明引起生产力要素的变革和巨大进步科技管理大幅提高管理效率对科技的掌握极大提高劳动生产率 科学管理(3)生产力的状况生产力的质性质生产的物质技术性质,主要是劳动资料的性质生产力的量水平生产力发展的现实程度 生产力的状况质与量的统一生产力的运行状态和发展态势(4)生产力的特征: 生产力具有客观现实性是一种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既得的物质力量。 生产力具有社会历史性是人们实践能力的结果,而人总是存在于一定的社会关系之中,它随着人们历史活动的变化而变化。 2.生产关系 (1)生产关系的含义指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不易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关系。生产关系有广义与狭义之分:狭义: 人们在直接生产过程中形成的相互关系包含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在生产中的人于人之间的关系;产品分配关系广义: 人们在再生产过程中形成的相互关系包含生产、交换、分配、消费诸多关系在内的体系(二)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1.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1)生产力对生产关系的决定作用 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 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生产关系的变革 生产力 生产关系 生产 原始工具 原始社会 生产 力的 青铜器 奴隶社会 关系 发展 铁器 封建社会 的变 变化 大机器 资本主义社会 革 (2)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促进作用。 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时,就会阻碍以至破坏生产力的发展。 2.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规律的内容与要求(1)基本内容: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产生及其发展变化的方向和形式;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但这种反作用的性质和程度归根结底取决于生产力发展的要求。(2)客观要求: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的状况时,应当保持生产关系的相对稳定;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的状况,甚至成为生产力发展的障碍时,必须变革生产关系以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需要。3.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规律的意义o 理论意义第一次确立了生产力发展是“衡量社会进步的最高标准”o 现实意义这一规律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制定路线方针和政策的重要依据三、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及其规律(一)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1、经济基础的含义由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所决定的生产关系的总和。注意:1)经济基础的实质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上的基本经济制度,即制度化的物质社会关系。 2)经济基础的与经济体制有内在联系。经济体制与基本经济制度结合在一起,其选择是否得当,对基本经济制度有重大的作用。 经济体制社会经济制度所采取的组织形式和管理形式,是生产关系的具体实现形式。2、上层建筑 上层建筑的含义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 之上的意识形态以及相应的制度、组 织和设施。可以分为两部分:1)观念上层建筑(思想的上层建筑)意识形态 2)政治上层建筑政治法律制度及设施和政治组织。 政治上层建筑在上层建筑中居于主导地位政治上层建筑包括:o 政治法律设施:军队、警察、法庭、监狱、政府机构等国家机器 o 政治组织 、政党组织、社团组织等o 政治法律制度:国家制度、司法制度和社会管理体制 国家政权是上层建筑的核心。3、国家1)国家的本质 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 国家作为社会的政治组织和权力机关,是阶级统治和压迫的工具,是一个阶级镇压另一个阶级的暴力机关,是为统治阶级利益服务的上层建筑。2)国体和政体国体是指社会各阶级在国家中的地位,即哪个阶级掌握国家政权,这是决定国家阶级性质的方面。国体: 奴隶主阶级专政、地主阶级专政、资产阶级专政、无产阶级专政政体是指统治阶级实现其阶级统治的具体组织方式,即政权构成形式。 君主专制制君主制 二元君主制 君主立宪制政体总 统 制共和制 半总统制议 会 制国体和政体的关系 国体是国家的本质,政体是国家本质的表现形式,国体决定政体,政体为国体服务;国体与政体之间不是简单的一一对应关系。(二)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及规律A、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 1.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1)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 (2)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性质 (3)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变化发展 2.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为经济基础服务(1)服务的方向上:保护自己,排斥异己。 (2)服务的方式上:强制与非强制。 (3)服务的效果上:促进作用,阻碍作用。 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上层建筑 适合 经济基础 适合 生产力 促进作用上层建筑 适合 经济基础 不适合 生产力 阻碍作用上层建筑 不适合 经济基础 阻碍作用B、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1)基本内容: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但这种反作用的性质和程度归根到底取决于经济基础发展和变革的要求。(2)客观要求: 当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而经济基础本身又适合生产力状况时,要保持上层建筑的相对稳定性; 当上层建筑不适合经济基础的要求,从而阻碍生产力发展时,要适时地变革上层建筑,以适应经济基础的变革和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四、社会形态更替的一般规律及特殊形式 (一)社会形态的内涵是关于社会运动的具体形式、发展阶段和不同质态的范畴,是同生产力发展一定阶段相适应的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统一体。 社会形态的划分:1、经济形态 2、政治形态 3、意识形态 社会形态是这三者的历史的具体的统一。(二)社会形态更替的统一性和多样性统一性: 不同国家和民族的历史具有共同性,普遍性,即具有共同的发展规律,这就是社会形态发展的统一性。纵向统一性:指各个国家和民族的历史,一般都应经过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五种社会形态。横向统一性:指处于同一社会形态的不同国家和民族的历史发展具有的共同性,普遍性。多样性: 社会形态发展的多样性是指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历史发展过程大都具有不同的特点,在经济,政治、文化发展上也都有自己的民族特色。(三)社会形态更替的必然性与人们的历史选择性 社会形态更替的客观必然性,主要是指社会形态依次更替的过程和规律是客观的,其发展的基本趋势是确定不移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性,从根本上规定了社会形态更替的客观必然性。规律的客观性并不否定人们历史活动的能动性 人们的历史选择性包含三层意思: 第一,社会发展的客观必然性造成了一定历史阶段社会发展的基本趋势,为人们的历史选择提供了基础、范围和可能性空间。 第二,社会形态更替的过程也是一个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相统一的过程。 第三,人们的历史选择性,归根结底是人民群众的选择性。(四)社会形态更替的前进性与曲折性 社会形态的更替,还表现为历史的前进性与曲折性、渐进性与跨越性的统一。社会形态更替的前进性、渐进性主要是指五种社会形态依次演进的基本趋势,其历史过程是一个“扬弃”的过程。但是, 社会形态更替的进步性、渐进性并不否认历史发展的曲折性和跨越性。 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革命总会招致反动派的反抗 改革总会招致顽固派的反对 新社会形态的不健全也会导致暂时的复辟 国际反动势力也会阻挠社会进步 从一定意义上说,某种暂时复辟也是难以完全避免的规律性现象,一些国家出现严重曲折,社会主义好像被削弱了,但人民经受锻炼从中吸收教训,将促使社会主义向着更加健康的方向发展。因此,不要惊慌失措,不要认为马克思主义就消失了,没有用了,失败了。哪有这回事! 邓小平第二节 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一、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社会基本矛盾: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两对矛盾的关系 1、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的地位和作用更根本,规定了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矛盾的存在和发展。 2、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及其解决影响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及其解决程度。 3、两个矛盾相互联结、相互制约,共同支配人类社会发展。(一)为什么说这两对矛盾是社会的基本矛盾1、从存在时间看存在于人类社会发展的始终。 2、从涵盖范围看涵盖了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三大领域,构成了社会的整体结构。 3、从与其他矛盾的关系看规定和影响着其他社会矛盾的存在与发展。 4、从与社会规律的关系看构成了贯穿与人类社会整个历史发展过程的一般规律。(二)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1、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生产力最基本动力因素,社会发展、进步的最终决定力量基本矛盾一切冲突的源泉,决定其他矛盾的存在、发展表现形式和解决方式从根本上影响和促进社会形态的变化、发展2、社会基本矛盾怎样推动社会发展生产力变化 生产关系变化 上层建筑变化 生产力的发展 生产力既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起点,又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归宿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高决定力量1、生产力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最活跃、最革命的力量。 2、生产力的发展是实现社会发展多种目标的根本条件。 3、生产力的发展是社会发展的集中体现和衡量社会进步的根本尺度。 注意:根据这一原理,我们党提出了“生产力标准”的思想。二、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中的作用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一)阶级、阶级斗争的社会历史性1、阶级 一些集团,因在社会经济结构中所处地位不同,其中一个集团能占有另一个集团的劳动 阶级是一个经济范畴 阶级是一个历史范畴2、阶级斗争是经济利益根本冲突的对抗阶级之间的对立和斗争。 实质争取和维护本阶级的经济利益 根源物质利益的根本对立经典回顾马克思说“无论是发现现代社会中有阶级存在或发现各阶级间的斗争,都不是我的功劳。我的新贡献就是证明了下列几点:1)阶级的存在仅仅同生产发展的一定历史阶段相联系;2)阶级斗争必然要导致无产阶级专政;3)这个专政不过是达到消灭一切阶级和进入无阶级社会的过渡”(马恩选集第4卷第332-333页)答疑解惑1.似乎只有马克思主义才承认阶级和阶级斗争? 否 2. “暴力论”政治暴力(掠夺、战争、征服)是阶级产生的原因。否,暴力只起促进作用3. 财产关系就是对生产资料的占有关系。否,前者只是后者在法律上的表现4.阶级划分标准: “技术组织论”-认为阶级的出现是由于人们在社会生产组织中的职能不同而分为“组织者”和“执行者”的结果。否,占有了生产资料 后获组织者地位“分配论”-把阶级划分归结为收入来源和收入多寡的不同。否,分配关系归根到底是由生产资料的占有关系所决定的。 把阶级当作同社会上其他集团(例如一个足球队)没有什么本质区别 。否,阶级同生产关系密切相关。(二)阶级斗争阶级对立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1.阶级斗争的推动作用(更突出地表现)不同社会形态的质变过程中 2.阶级斗争推动作用同一社会形态自身发展的量变过程中 3.阶级斗争推动作用(最集中地表现)在阶级社会向无阶级社会的过渡中。(三)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分析法认识阶级社会的科学方法1. 阶级分析方法就是用马列主义关于阶级和阶级斗争的观点分析社会历史现象的方法,从世界观和方法论一致性的原则来看,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斗争理论化为认识中的指导线索,也就是阶级分析方法。2. 坚持阶级分析方法的实践意义运用阶级分析方法,正确分析社会各阶级的状况及其相互关系,是无产阶级政党制定正确的革命路线、方针、政策的基本出发点,是制定无产阶级革命战略和策略的依据。 3. 如何运用阶级分析方法阶级分析首先必须以经济关系、各阶级的经济地位为依据,但同时也要进行政治的、思想的分析。 在分析某一社会的阶级状况和阶级关系时,必须区分阶级、等级和阶层,区分基本阶级和非基本阶级、阶级对立和阶级差别等等。必须看到阶级关系的历史性和变动性要严格区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要严格区分有阶级的和不带阶级性的社会矛盾和社会现象,不能用阶级性代替一切、囊括一切。 三、革命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一)社会革命的实质和根源1. 含义是革命阶级为改变旧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而进行的政治斗争,是阶级斗争的最高表现形式 2. 实质它是社会形态的变革(新制度代替旧制度) 3. 标志国家政权更替 4. 根源社会基本矛盾尖锐化 5. 作用是推动社会形态变革的的决定性环节。 (二)革命对社会发展的巨大作用 革命是历史的火车头1.是阶级社会由低级到高级发展的决定性手段和环节。2.可更大地发挥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积极性、主动性。3.革命阶级能够在革命斗争中受到教育、锻炼和改造,成为建设新社会的基础。4.无产阶级革命将会为消除阶级对抗,促进社会全面进步创造条件四、改革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1. 含义是在保持社会根本制度不变的前提下,对社会制度的某些方面进行的变革,是社会发展中的量变。包括两种形式:一是革命性改革; 二是改良性改革 2.实质它是同一社会形态的自我发展、自我更新、自我完善。 3. 根源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必然产物,社会规律的客观要求。 4.作用它是推动同一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 改革成功实例:1.商鞅变法 2.明治维新 3.罗斯福新政 4. 社会主义改革改革失败实例:1.戊戌变法 2.戈尔巴乔夫改革五、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推动社会发展的巨大杠杆1.科学认识活动、精神性活动:科学是正确反映事物本质及规律的知识体系及相关活动。 2.技术实践活动、生产性活动: 狭义:专指生产技术,改造自然进行生产的方法与手段。 表现为生产过程中的控制操作手段、程序与方法。广义:生产技术和非生产技术。指人们为了达到特定目的而利用、改造世界的一切手段和方法。 (一)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1、科学技术推动社会生产方式的变革 改变社会生产力的构成要素 改变人们的劳动形式 改变社会的经济结构 2、科学技术促进人们生活方式的变革 网络学习、购物、工作 3、科学技术促进思维方式的变革,促进人们思想的解放和观念的更新,推动社会精神文明的发展 科学技术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力=(劳动者+劳动工具+劳动对象) 科技 相加生产力=(劳动者+劳动工具+劳动对象) 科技 相乘生产力=(劳动者+劳动工具+劳动对象) 科技 指数(二)科学技术社会作用的二重性o 积极作用科学技术标志人类改造自然能力的增强,对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是主要的。o 消极作用违背自然规律、破坏生态平衡实例:“全球问题”及解决途径?o “全球问题”它是指人类在发展科技和经济的过程中所产生的危害世界各国生存和发展的问题,主要包括人口增长过快、粮食短缺、能源枯竭、环境污染、生态失衡等。o “全球问题”的实质它是人类实践活动的内在矛盾的反映。 首先,“全球问题”深刻地反映了人与自然的矛盾。 其次,“全球问题”深刻地反映了科学与价值的矛盾。 制度变革 观念更新 国际合作其中重要途径之一是坚持可持续发展观 可持续发展观的基本内容: o 社会发展的基本目标是满足人类的需要。 o 当代人的发展不应以牺牲后代人的发展能力为代价。o 实现经济、环境、资源、人口等社会因素的协调发展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根本途径。可持续发展观的哲学基础:(1)人类社会是一个经济、政治、文化等相互影响的有机整体。 (2)人与自然是密切相关、相互制约、不可分割的。 (3)人类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应该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结合起来,把人类的内在尺度和客观世界的外在尺度结合起来。第三节 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一、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一)两种历史观在历史创造者问题上的对立 唯意志论 唯心史观 英雄史观历史观 宿命论 唯物史观1.英雄史观含义:它是指从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的基本前提出发,否认人民群众对历史发展的决定作用,宣扬少数英雄人物创造历史的观点。两种基本形式:唯意志论或主观唯心主义英雄史观;宿命论或客观唯心主义的英雄史观英雄史观的产生根源:o 从认识根源看,英雄史观之所以产生,主要是因为停留于历史现象的表面。o 从社会历史根源看,英雄史观的产生同社会生产力水平较低,大多数人从事物质资料的生产活动,少数人从事政治统治、垄断精神文化生活有关。o 从阶级根源看,剥削阶级的思想家为了维护本阶级的利益,出于阶级偏见,需要用英雄史观来为自己服务。这是英雄史观得以产生并长期占据统治地位的重要原因。 唯意志论历史的意义在于“超人”的诞生,“超人”具有“决定一切的力量”;人民群众 “是一堆任人使用的无定形的材料,是一块需要雕刻家加工的石头”。 尼采“大人物心里之动进稍易其轨,而全部历史可以改观”,“历史者,英雄之舞台也,舍英雄几无历史”。 梁启超世界史“实际上是一部在地球上建立功业的伟大人物的历史”。卡莱尔 人民群众是无数个“零”,只有前面添上英雄人物的“实数”时,他们才能变成有效的数字。 米海洛夫斯基 宿命论 奴隶主贵族是“神”用“金子”做的,具有统治能力;农民和手工业者是“神”用“铜”和“铁”做的,只能被人统治。柏拉图 宇宙精神是历史必然性的基础,历史人物不过是“宇宙精神”的受托人。黑格尔2.群众史观o 唯物史观认为,历史是由人民群众创造的。 这是由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的原理得出的,因为生产方式从动态上看,就是物质生产活动,物质生产活动的主体不是英雄,而是人民群众。(二)现实的人及其活动是社会历史存在和发展的前提 社会历史是由现实的个人及其活动构成的。劳动是人类的本质活动,是人类最基本的存在方式。人的现实本质是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三)从社会历史的整体联系和具体过程中认识和把握历史创造者及其活动 唯物史观在考察历史创造者问题时坚持的原则:首先,立足于整体的社会历史过程来 来探究历史创造者问题。 其次,从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性入手来考察和说明历史创造者及其活动。 最后,从人与历史关系的不同层次上来考察人们历史活动的作用及其性质。(四)人民群众在创造历史过程中的作用1.人民群众的含义: 人民群众是一个历史范畴。从质上说,它是指一切对历史发展起推动作用的人们。从量上说,它是指社会人口中的绝大多数。但不管在什么历史条件下,人民群众最稳定的主体部分始终是从事物质资料生产的劳动群众及其知识分子。2.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决定作用的表现o 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o 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和先进文化的创造者。 1)人民群众为思想家、科学家和艺术家的精神生产创造了物质条件和设施。 2)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是一切精神财富骑精神产品的源泉; 3)劳动人民还直接参加了精神文化财富的创造活动。o 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和先进文化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实现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3.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活动的制约条件1)客观经济条件。主要指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2)政治条件。主要指政治和法律制度。 3)精神条件。主要指传统、既存的各种思想观念、思维习惯、价值观念等。(五)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1.理论基础:唯物史观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原理。 2.群众观点就是坚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的观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点,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的观点,以及虚心向群众学习的观点3.群众路线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一切为了群众,是无产阶级政党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