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压的中医内科辨证论治.doc_第1页
高血压的中医内科辨证论治.doc_第2页
高血压的中医内科辨证论治.doc_第3页
高血压的中医内科辨证论治.doc_第4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浅谈中医“治未病”与高血压病的防治【摘要】近年来,现代医学在高血压病的治疗上取得了长足的进展。但在我国,高血压病的发病率仍不断上升,每年死于高血压病并发症的人数仍不断增加。综合考量各种因素,单纯运用西医手段治疗高血压并非最佳方案,而以中医“治未病”的思想作为指导,运用中医手段结合抗高血压药物对高血压病及其并发症进行防治,则能取得理想的治疗效果。【关键词】 中医治未病;高血压;并发症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近年来,在高血压病的治疗方面,现代医学取得了长足的进展,降压药物的研制日新月异,临床应用红红火火,但一个不可回避的事实是,在我国,高血压病的发病率仍不断上升,血压控制率仍然不高,每年死于高血压病并发症的人数仍不断增加。综合考量各种因素,单纯用西医手段治疗高血压并非最佳方案,而以中医“治未病”的思想作为指导,运用中医手段结合抗高血压药物对高血压病及其并发症进行防治,则能取得理想的治疗效果。 治未病是采取预防或治疗手段,防止疾病发生、发展的方法。中医治则学说的基本法则。治未病包含两种意义:一是防病于未然,强调摄生,预防疾病的发生;二是既病之后防其传变,强调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及时控制疾病的发展演变。早在黄帝内经,古代医家就提出了“不治已病治未病”的观点,这是我国卫生界所遵守的“预防为主”战略的雏形。著名医学家孙思邈曾经指出:“上医医未病之病,中医医欲病之病,下医医已病之病。”综观历代医家医著,中医治未病的思想主要分三个层次,一为“未病先防”,即采取各种手段来预防疾病的发生;二为“既病防变”,即已发生疾病,应尽早发现,尽早诊断,尽早治疗,以防病情发展;三为“瘥后防复”,即在病情稳定期,积极采取措施以防复发。在中医学里,一般将高血压病归入“眩晕”、“头痛”范畴,但由于个体耐受的差异,有些高血压病患者自体感觉并不明显,甚至没有任何不适症状。概括起来看,中医认为的高血压的主要病因有三,一为情志不遂,精神紧张,使肝气不舒,郁而化热,肝阳上亢而发病;二为血虚阴亏,劳欲过度,肾精不足,水不涵木,阴虚阳亢而发病;三为饮食失节,恣食肥甘厚味或过量嗜酒,损伤脾胃,脾失健运,湿浊内生,痰湿上扰而发病。2那么,如何运用中医治未病的理论指导高血压病的防治呢?1 高血压病的“未病先防”如上分析,由高血压病的三大病因入手,做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避开各种致病因素,便可达到预防高血压病发生的目的。1.1 心理调摄孙思邈曰:“善养性者,治未病之病。”可见,保持情志舒畅,心境豁达,避免情绪激烈波动,合理安排工作与休息、娱乐的时间,使张弛有度,气机舒畅,是保持身体健康的重要原则,其不仅对预防高血压病,更是在各类疾病的预防工作中都居于重要地位。1.2 饮食调摄孙思邈曰:“安身之本,必资于食”。除了在日常生活中应当避忌烟酒、肥甘厚味、辛辣燥热之品以外,还应根据不同体质情况适当使用一些中药进行食补食疗。如素体肝阳上亢之人可常食菊花,玄参,天麻,夏枯草等;素体阴虚之人,可常食生地、杞子、麦冬、沙参等;素体精血亏虚之人,可常食熟地、当归、仙灵脾、杞子等;素体痰盛之人,可常食白术、生姜、陈皮、云苓等。1.3 适度运动 孙思邈曰:“动则不衰,用则不退”。适当的运动使人体气机通畅,肝气条达,脾气健运,无痰湿之阻。但若劳欲过度,则反而耗伤阴液,引发疾病,因此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更应注意珍惜精气,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方才符合养生之道。2 高血压病的“既病防变”众所周知,高血压病的最主要危害不在高血压本身,而在于其严重的并发症,如中风(脑血管意外),胸痹(心血管疾病),水肿喘证(心力衰竭、高血压肾病)等。因此,高血压病患在确诊高血压病后,应该及早开展治疗,防止病情发展为可致命的并发症。2.1 防中风高血压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是中风。朱丹溪曰:“眩晕者,中风之渐也。”明代李用粹在证治汇补预防中风中强调:“平人手指麻木,不时眩晕,乃中风先兆,须预防之。宜慎起居,节饮食,远房帏,调情志。”上文将高血压病主要分三型:肝阳上亢,阴虚阳亢,痰浊中阻。而高血压病演进为中风也由此经历不同的过程,需要运用不同的治疗方法去应对。如肝阳上亢未得到及时治疗,病久则肝阳暴动上扰,血气并走于上而发中风;若肾阴亏虚,水不涵木,则可能肝阳偏亢,阴虚风动,血气上逆而发中风。如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中风中日:“内风乃身中阳气之变动,肝为风脏。因精血衰耗,水不涵木,木少滋荣,故肝阳偏亢,内风时起。”故此,属肝阳上亢、阴虚阳亢型的高血压病患应尽以滋养肾阴,平肝潜阳的方法进行治疗,如使用天麻钩藤饮,杞菊地黄丸等,使肾水得滋,肝木得荣,肝阳可抑,无使生风。若属痰浊中阻之病失治,则日久痰郁化热,风痰热相挟袭扰经络而发中风。如朱丹溪丹溪心法论中风曰:“东南之人,多是湿土生痰,痰生热,热生风也。”因此,该型高血压病人应尽早以健脾化痰祛湿的方法进行治疗。如使用半夏白术天麻汤,二陈汤等,使脾气健运,水湿得除,痰无所生。2.2 防胸痹冠心病心绞痛、心肌梗塞,属中医“胸痹”范畴,也是高血压最常见并发症之一。预防胸痹当从调情志,调饮食,慎起居开始,防治本病必须避免情绪的激烈波动,保持心情平静愉快。诸病源候论心痛病诸候曰:“痛者,风凉邪气乘于心也。”因此,在日常生活中,要避免寒冷,居处寒温适宜。另外,过食膏粱厚味易产生痰浊,阻塞经络,而发胸痹之病,故饮食宜清淡。从分型论治而言,高血压病属阴虚阳亢者,其病理之根本为肾阴亏虚,此型病人若日久失治,则肾阴不能滋养五脏之阴,使心脉不得濡养,而发为胸痹,因此,此类病人尽早投以滋养肾阴之剂,如六味地黄丸,使肾水得养,心得以滋,从而避免胸痹的发生。高血压病属痰浊中阻型者,可因痰阻脉络,胸阳不振而发胸痹,此型病人若早用化痰祛湿之方如二陈汤等祛除痰湿,使心脉无阻,气血通畅,也可预防胸痹之病。此外,所谓“久病必瘀”,高血压病日久,无论有否有血瘀之象,皆可适当投以活血化瘀之品,使常保气血通畅,有效预防中风,胸痹之病。2.3 防水肿喘证 高血压病久不愈,肾阴亏虚,阴损及阳,阴阳两虚,肾阳不足,命门火衰,失于温化,水饮内停则出现水肿、尿少,肾不纳气则气喘难平,动则尤甚,此乃水肿喘证。所以高血压病久属阴阳两虚者,应早予育阴阳之剂,如金匮肾气丸,起到阴中求阳,益火之源,少火生气之功,使命门之火不衰,水湿得以温化而无肿,肾气充足,纳气归元而不喘。3 高血压病并发症的“瘥后防复”高血压病若迁延日久,则可发展为中风、胸痹、水肿喘证,此时,随着患者体质的恶化,其主要病机已经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当病情得到控制,逐渐稳定后,病人的体质,阴阳虚实,脏腑功能跟发病前已大不相同,此时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一为气虚、二为肾虚。3大病之后气多亏虚,气虚血瘀,阻闭经络,易引发中风、胸痹之病。肾阴亏虚本为高血压病的病因之一,久病之后,肾阴更亏,风阳随时妄动,亦可导致中风;肾水不能滋养于心,心脉失养,又易引发胸痹;肾之阴阳两虚,命门火衰,随时可能导致水肿喘证。所以对高血压病并发症的“瘥后防复”必须抓住调气血,补肾虚两大要点。3.1 调气血中风、胸痹病人恢复期要预防再发,首先要调气血。所谓“气为血之帅”,气行则血行,气虚则血瘀。气虚络瘀者,以补气活血为法,如补阳还五汤中重用黄芪,使气旺则血行,佐以桃、红、归、芎化瘀通络,无使中风再发。43.2 补肾虚胸痹恢复期属肾阴虚者,以滋养心肾为法,多用天王补心丹、炙甘草汤,防胸痹再发;中风恢复期属肾阴虚者,以滋养肝肾为法,多用左归丸、地黄饮子之类,防中风再发;肾阳虚者,以温养心肾为法,用参附汤、右归饮、肾气丸之类防胸痹、水肿喘证再发。5我们应当认识到,中医治未病思想在高血压病及其并发症的防治方面有积极的指导作用,无论是预防高血压病的发生,还是预防其并发症,又或是防止这些并发症的复发,都能见微知渐,防患于未然。我们在临床上运用中医辨证施治理论,发挥其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瘥后防复的作用,相信必能有效降低高血压病及其并发症的发病率与复发率,使中医中药为保障人民生命健康发挥更大的作用。参考文献:1 严世云等,中医各家学说(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03年第1版2 陈立典等,福建省高血压影响因素与中医体质分型的研究,中国老年学杂志2007年7月27卷13期3 何志良,从中医治未病思想论高血压及其并发症的防治,实用医技杂志2008年5月15卷14期4 柳静 张旭生 盖国忠,高血压病从气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