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23课《登上地球之颠》课件1 (新版)新人教版.ppt_第1页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23课《登上地球之颠》课件1 (新版)新人教版.ppt_第2页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23课《登上地球之颠》课件1 (新版)新人教版.ppt_第3页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23课《登上地球之颠》课件1 (新版)新人教版.ppt_第4页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23课《登上地球之颠》课件1 (新版)新人教版.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登上地球之颠 知识目标1 理解 积累 砭骨 履践 崔巍 等词语 2 丰富有关珠穆朗玛峰的地理知识 3 了解人类征服珠峰的探险知识 能力目标1 练习快速默读法 并简洁概括课文主要信息 提高阅读能力 2 理解文章通过典型事件表现人物精神风貌的方法 3 体会文中景物描写的作用 德育目标学习登山队员不怕艰险 勇往直前的英雄气概和集体协作精神 激励探索自然奥秘的壮志豪情 培养敢于探险的勇气 教学目标 珠穆朗玛峰 冰塔林 千年寒冰 北坳冰墙 世界第一峰 珠穆朗玛峰 珠穆朗玛峰是喜马拉雅山脉的主峰 海拔8848米 是地球上第一高峰 北坡在中国西藏自治区境内 藏语称 珠穆朗玛 珠峰不仅巍峨宏大 而且气势磅礴 在它周围20公里的范围内 群峰林立 山峦叠嶂 仅海拔7 000米以上的高峰就有40多座 背景资料 1960年5月 英勇的中国登山健儿从珠穆朗玛峰北坡成功登顶 书写了世界登山史上的新纪录 郭超人 北京大学新闻系毕业后奔赴西藏 在十分艰苦的条件下从事新闻工作 当时 他作为随登山队采访的一名记者 直接或间接了解到这次登山活动过程中的许多感人故事 登山成功后 郭超人以最快的速度写成长篇通讯报道 红旗插上珠穆朗玛峰 并发表 这篇课文就节选自这篇通讯 作者简介 郭超人 湖北武穴人 高级记者 1960年随中国登山队完成攀登珠穆朗玛峰和夏邦马峰的报道 已出版的新闻作品有 向顶峰冲刺 西藏十年间 时代的回声 等 本文节选自 红旗插上珠穆朗玛峰 郭超人 缭绕砭骨履践崔巍滞留窒息匍匐养精蓄锐阴霾余暇耸立 字词认读 bi n li or o l ji n cu w i zh zh p f x ru m i xi s ng 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砭骨 刺入骨髓 形容使人感觉非常冷或疼痛非常剧烈 履践 崔巍 阴霾 侵袭 迫不及待 寄托 哀思 践踏 形容山高大雄伟 本文指一种压抑 沉闷的气氛 侵入和袭击 急迫得不能再等待 把理想 希望 感情等放在某人身上或某种事情上 悲哀思念的感情 登山线路图 一 整体把握 1 速读课文 概括出登山队员突击主峰经过的几个阶段 登山队出发 四勇士登上 第二台阶 1 8段 登山队的大本营 刘连满甘作人梯 帮其他队员登上第二台阶 攀登第二台阶 突击主峰 刘连满因过度疲劳停止攀登 冒着死亡的危险 将氧气留给队友 9 15段 1960年登顶的三位英雄 左起分别为屈银华 贡布 王富洲 三名勇士在氧气用完的情况下登上了峰巅 16 23段 2 本文以时间顺序 记叙了四位勇士攀登珠穆朗玛峰巅的经过 可以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 1 8段 四名勇士登上第二台阶 第二部分 9 15段 刘连满因过度疲劳停止攀登 他冒着死亡的危险 将氧气留给队友 第三部分 16 23段 三名勇士在氧气用完的情况下登上了峰巅 3 中国登山队队员在突击主峰时遇到哪些困难 6 高山反应 1 山路险峻 2 天气严寒 3 缺乏氧气 4 身体虚弱 5 黑夜登山 4 登顶过程中作者着意描写了哪三大困难 这样描写有什么作用 遇到三大困难 1 寒冷 零下30多摄氏度的严寒 2 黑夜 山上山下一片漆黑 只有点点星光在天空闪耀 3 缺氧 他们抛掉背上的空氧气筒 这三者都构成对生命的极大威胁 寒冷 黑夜和缺氧 这三者都构成对生命的极大威胁 作者在行文中处处表现这些困难对于队员的严峻考验 正是在这样的考验面前 才充分体现了队员们坚强的意志和大无畏的精神 通往北坳的冰壁 在突击顶峰的过程中面临的种种险阻 6500米 途中 6500米仰望珠峰 前进营地 经过努力终于登上了顶峰 把鲜艳的五星红旗插上了地球之巅 5 中国登山队员靠什么克服这些困难的 靠的是意志 毅力 团结合作和勇于牺牲的精神 6 从这些感人的情节中 你看到了年轻的中国登山队员那些优秀的品质 自我牺牲 团结协作 大无畏的精神 这些描写使读者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在阅读的紧张之余还可以求得放松 来欣赏一下美丽的珠峰景色 这在阅读效果上可称为一张一弛 给人美的享受 作者除了尽力渲染恶劣的自然环境外 还不时描写美丽的珠穆朗玛峰的景色如 阳光灿烂 珠穆朗玛尖锥形的顶峰耸立在蓝天之上 朵朵白云在山岭间缭绕散 第1段 夜色浓重 珠穆朗玛峰山岭间朦胧一片 只有顶峰还露出隐约的轮廓 第17段 夜更深沉 山上山下到处都是一片漆黑 只有点点星光在空中闪耀 第18段 等等 7 课文中有不少描写自然环境的句子 它们在文章中起什么作用 8 登顶成功 只是文中介绍的这四个人努力的结果吗 请说明原因 单从课文来看 好像就只是这四个人的登山故事 但联系全篇通讯来看 三位队员最后的胜利 是团结协作 共同奋斗的结果 是集体主义精神的胜利 假如没有二百多名队员和服务人员的前期的大量工作 没有几次集体的适应性行军 打通通向珠峰的关键性道路 则三位队员绝没有可能取得登顶的胜利 二 精读赏析 阅读 4 7 段 讨论以下问题 1 在被外国探险家认为是不可逾越的 第二台阶 队员们攀登 三米岩壁 竟用了 三个小时 这表明了什么 距离与时间的强烈反差 表明这是一段特殊的行程 2 试用四个四字短语概括征服 第二台阶 遇到的主要困难 山路陡滑 高山反应 身体虚弱 天气严寒 3 结合语境 指出 使出全身力量一寸一寸地上升 一句的表达作用 表明上升速度的缓慢 说明攀登的艰难 4 作者为什么要详写突击 第二台阶 的经过 第二台阶 是突击顶峰最艰难的一段路 被外国探险家认为是不可逾越的 最能体现队员们坚强的意志 无畏的精神和团结合作精神 5 找出文中生动的动作描写句子 并加以品味 如 他毅然蹲到岩壁前 让别人踩在他的肩膀上 然后慢慢地站起来 动作虽小 却需多大的勇气和耐力 又如 他先把屈银华托上去 然后又托贡布 托起的是肉体之躯 奉献的是伟大的心灵 三 写作借鉴 1 请概括出文中详写了哪些典型事件 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 一是详写了四名英雄征服 第二台阶 的过程 岩壁陡滑危险 用 人梯 翻越 黑夜中攀登的艰险及想到英国登山家的失踪 二是详写了刘连满宁可自己牺牲也要把氧气留给同志的事迹 这样写有助于突出人物的崇高的精神品质 c 重点记叙部分则应加以生动的描写 还可以加入议论抒情 b 有重点地记叙 其余情节则可略或一笔带过 懂得记叙复杂的事件应 a 选择典型事例和典型人物 2 从课文的详写中懂得写作上哪些技巧 1 文章集中写了王连满哪些事例 甘当人梯 放弃登顶 留下氧气 四 合作探究 2 你觉得王连满是怎样一个人 一个默默奉献 顾全大局 勇于牺牲 意志顽强的人 3 文章为什么单用了两个段落来突出写他一个人 王连满的身上 集中了登山队群体的优秀品质 单写他 是通过对他的典型描写 来表现以他为代表的登山队群体的精神风貌 关注幕后英雄 刘连满 刘连满曾是珠峰 中国梯 图为中国登山界元老刘连满 大家来补充 50年间 越来越多的世界各地登山者踏上登顶珠峰的漫漫险途 全世界共有1000多人到达过她的顶峰 但同时也有近200名勇士长眠于珠穆朗玛的冰雪世界里 延伸拓展 一次成功的实验 一位教育家来到一所小学 请校长找来三个学生 让他们做个游戏 这位教育家从提包里拿出一个瓶子 又取出三个系着绳子的小铅锤 他把瓶子放在地上 把三个小铅锤分给三个学生 让他们拿着绳子头 先后把铅锤放到瓶子里 他对三个学生说 这个瓶子是一口井 不过现在井里没有水 你们手里拿着的铅锤代表你们自己 井口很窄 一次只能上来一个人 说完 他又问 记住了吗 三个学生齐声回答 记住了 教育家拿起茶杯向 井 里灌水 他一边灌 一边喊 危险 快上来 一 二 一个女孩低声对两个同伴说 快 你第一 你第二 我最后 三 字刚出口 三个学生就顺利地把小铅锤一个一个提了出来 教育家问这个女孩 你刚才跟他俩说了什么 女孩如实的告诉了他 你为什么要这样做呢 教育家又问 女孩不假思索地说 有了危险 应该让别人先出去 这位教育家激动地抱起女孩 好久才放下 他对校长说 这个实验我做过许多次 每次孩子们都争着往外拉铅锤 把瓶子弄倒了 今天 我的实验终于获得了成功 小结 1 这篇新闻报道 记叙了英勇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