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临朐县实验中学高中历史 夏商制度与西周封建学案 岳麓版必修1.doc_第1页
山东省临朐县实验中学高中历史 夏商制度与西周封建学案 岳麓版必修1.doc_第2页
山东省临朐县实验中学高中历史 夏商制度与西周封建学案 岳麓版必修1.doc_第3页
山东省临朐县实验中学高中历史 夏商制度与西周封建学案 岳麓版必修1.doc_第4页
山东省临朐县实验中学高中历史 夏商制度与西周封建学案 岳麓版必修1.doc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第1课 夏商制度与西周封建预习学 案课标要求 了解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内容,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知识结构一、夏商政治制度 1.夏朝:(1)约 年,古代中国出现了第一个国家政权“夏”。(2)出现了凌驾于全社会之上的“公共权力”。从夏开始出现了王位继承的传子制度。即 制(它取代了原始社会的传贤的禅让制)2.商朝:(1)大约公元前 年,商族首领成汤灭夏,建立商朝。(2) 制度:内服是商王直接控制的地区;外服是附属国管辖的地区。商王通过两种不同的管理制度来处理本族和臣服的外族的事务。 (3)政治特点:商王控制着内外服的实际权力;商王与其他各附属国形成 配的关系;商王通过垄断神权以强化王权。二、封邦建国1.西周的建立与巩固: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灭商建国,定都镐京,史称 。经历了短期的社会动荡,周公修改了商朝的内外服制度,大举实行分封,使政局稳定下来。2.西周实行分封制:(1)含义:分封制又称 ,是指周王在保证王室强大的前提下,将宗族姻亲等分派到各地,广建子国,用以巩固其统治的一种政治制度。(2)内容:周王是国家的最高统治者,王畿地区由 直接统治;王畿以外地区,分封 、 、 、先代贵族建立诸侯国。 是分封的主体。受封诸侯必须对周王尽义务, 较商朝更为明确,由此周王确立天下共主的地位。(3)影响:西周的 不断扩大;西周各封国与王室臣属关系更加明确,周王以此确立了 的地位,统治效果得到加强;形成了 “ ”的等级序列。三、宗法制度1含义与目的:宗法制是周人把 同政治关系结合起来的制度,其目的是巩固分封制下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的 上的矛盾。2内容:以 为核心;规定严格的大宗、小宗体系,大宗和小宗的关系是 的; 是土地、财产和权力的主要继承者,有主祭祖先的特权。3作用和影响:宗法制通过血缘亲疏,确立起一套土地、财产和政治地位的分配与继承制度,保障各级贵族能够享受“ ”的特权;宗法关系有利于凝聚宗族力量、防止 ,强化了王权。四、维护工具:制定了各种 ,作为各级贵族的生活标准。是维护宗法分封制度必不可少的工具。教材要点研析辨误析错1西周的分封制不仅分封王族,还分封异族功臣和先代贵族。功臣和先代贵族与周天子并无血缘关系。2.大宗和小宗不是绝对而言的,而是相对而言的。具体来说,周天子是天下的君主,是所有姬性贵族的大宗;诸侯对周天子而言是小宗。在封国内,诸侯对卿大夫而言是大宗,而卿大夫对诸侯而言是小宗。在卿大夫的封地内,对于士而言,卿大夫又成为士的大宗。课堂训练1(2009临沂期末考试)据史书记载,“奄国(今山东曲阜)曾随武庚叛周,平叛后,成王封周公子伯禽于奄国称鲁,并辖殷民六族”。“殷民”是指()a 夏人后裔b 商代遗民 c 周朝百姓d 少数民族2(2009盐城调研)周初实行分封制是为了()a 建立军事屏障,防止外族入侵 b 削弱功臣、贵族的权力c 排斥异姓诸侯,团结同姓诸侯 d 巩固奴隶制国家制度3(2009南通调研测试)西周确定贵族等级继承关系和名分的主要依据是()a 财产的多少b 关系的远近 c 等级的高低 d 血缘与嫡庶4(2009广东佛山质量检测)下列不属于西周分封制内容的一项是a周天子把土地、人民,分赐给亲族、功臣,并封侯b. 诸侯必须服从周天子命令,带兵随从周王作战 c诸侯要向周天子纳贡 d. 诸侯要按田亩数向周王纳税 5(2009烟台诊断测试)下图反映的是西周的宗法制,这一制度最大的特点是( )a嫡长子继承制b规定了相对的大宗和小宗c以宗族血缘关系为纽带 d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6(2008年广东单科,1)右图是明清古建筑中的一幅牌匾,与它有关联的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是a分封制 b宗法制 c三省六部制 d内阁制7(2008上海历史,a组1)“封建亲戚,以藩屏周。”这句话指的是a.分封制 b.井田制 c.郡县制 d.行省制解析与探究一、 下列材料二、材料一天子之豆二十有六,诸公十有六,诸侯十有二,上大夫八,下大夫六.(豆:古代盛食器具) -摘自礼记【材料二】凡进食之礼食居人之左,羹居人之右.(食:干饭类食品; 羹:有浓汁的食品) -摘自礼记以饮食之礼,亲宗族兄弟. 以飨燕之礼,亲四方之宾客.(燕通宴)-摘自周礼【材料三】羹之有菜者用枝,其无菜者不用枝.(枝;筷子) -摘自礼记【材料四】考古发现的战国以前的餐叉据王仁湘饮食与中国文化上述材料反映了周人饮食生活的状况.请由表及里,由此及彼地概述周人饮食生活的信息.(不得直译和摘抄原文)(13分)三、 阅读下列材料四、 材料一 “天子建国,诸侯立家,卿置侧室,大夫有贰宗,士有隶子弟,庶人工商各有分亲,皆有等衰。”(左传)材料二 “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 (春秋公羊传隐公元年)回答:(1)上述材料反映的是哪一政治制度?该制度有何特点?(2)上述政治制度有何作用?你如何评价它?课后巩固1“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 货力为己。”文中的“大道”是指禅让制 世袭制 公有制 私有制a b c d2山东省被称为“齐鲁之邦”,起源于( )a.宗法制度 b.古代地名 c西周分封 d.汉初封国3依据西周的礼制,天子殉葬用九鼎,诸侯七个,在春秋时期诸侯墓中出现九个鼎的现象,这说明( )a贵族生活更加腐化 b当时人们更迷信c等级秩序遭到破坏 d当时青铜铸造业更发达4下图反映的是周朝的政治制度及其关系,有关说法错误的是a宗法制和分封制互为表里b宗法制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c通过分封制,建立起森严的等级序列d整套制度维系奴隶主正常统治,保证了社会性质的平稳转型5荀子儒效篇记载:“(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这说明了西周分封制具有浓重的( )a宗教色彩 b宗族色彩 c神权色彩 d皇权色彩6 右图是国民党副主席回乡祭祖图,中华民族这种认祖归宗、祭拜祖宗的文化习俗最早可追溯到a西周时期 b春秋战国时期c秦汉时期 d隋唐时期7汉书说:“秦遂并兼四海,以为周制微弱,终为诸侯所丧,故不立尺土之封,分天下为郡县。”其中所谓的“周制”是指 a宗法制 b分封制 c郡县制 d礼乐制8唐朝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杀兄害弟,夺得皇位,历来为史学家所非议。这是因为他违反了 a、内外服制度 b、分封制度 c、宗法制度 d、礼制9以周封伯禽于鲁国为例,以下有关分封制与宗法关系的说明,最为恰当的是 a周天子为鲁国大宗,鲁国内部再分封诸侯国不再以周天子为大宗b鲁国国君是鲁国内部再分封诸侯国的大宗,周天子则为小宗c周天子是鲁国的大宗,鲁国国君则是内部再分封诸国的大宗d周天子为一族,鲁伯禽另为一族,在宗法上,两者并无关系10著名史学家王国维用“任天者定,任人者争;定之以天,争乃不生”来评述西周的宗法制。对其所谓“天”的正确理解是 ( ) a确定继承人选的天子b表现自然主义的天道c辨别是非善恶的天理d决定嫡庶身份的天命 知识结构梳理参考答案课堂训练答案:1.解析:b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分封制这一概念的理解。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西周初年分封的对象主要是王族、功臣和先代贵族等。材料中的“殷民”是指商代遗民,因为商朝称殷朝。2.解析:d本题涉及西周分封制的实质问题,要求学生指出当时统治者实行分封制的目的,在当时的情况下,分封制的实质具有巩固奴隶制国家政权的重要作用。3.解析:d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宗法制度、世卿世禄制的理解能力。题干的题眼是“主要依据”,选项列出有关依据,经辨析可知a、b、c、d四项都是其依据之一,但主要依据应是血缘与嫡庶。4.解析:d解题的关键是准确把握分封制的内容。a、b、d三项表述符合分封制的内容,d项叙述不合史实,周王与诸侯之间不存在按受封的实际田亩纳税的经济关系。5.解析:c a项是宗法制的核心,d项是宗法制度的作用。宗法制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这是它最大的特点。6.解析:b. 祠即宗祠,据此既可判断与之联系的制度是宗法制。7.解析:a “封建”就是“封邦建国”的意思,“以藩屏周”是“拱卫周王室”的意思,因此这句话指的是西周时期的分封制。解析与探究:一、要求考生从两个层次回答问题。都是饮食生活方面的,从材料一可以分析得出,天子、诸公、诸侯、上大夫、下大夫有豆(古代盛食器具)的数量不一致,可以看出地位不平等,饮食行为要有礼仪的要求。与孔子的“礼”有关。从材料二分析有进食之礼;可以看出饮食礼俗体现了等级有差,贵贱有序的思想。从材料四分析出战国以前的餐叉,可以看出周代已经形成一定的饮食礼俗;答案:分两个层次。第一层次:宴饮时,按身份(等级)分配食品;食具有筷子;食具有叉子;食品的摆放有一定的规定;食具的使用有一定的规矩;饮食行为有礼仪要求。(8分)第二层次:饮食之礼起到加强宗亲团结,沟通社会关系的作用;周代已经形成一定的饮食礼俗;饮食礼俗体现了等级有差,贵贱有序的思想。(5分)二、答案:(1)宗法制。特征:等级森严;以血缘关系维护政治关系;(2)宗法制维护了贵族积极的垄断地位和特权,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与团结,形成中华民族尊宗敬祖的传统,但是也造成了重等级和地位,而不重德行和才能的风气。课后巩固答案:1a解析:从材料中的“天下为家”来看,社会已发展到“家天下”的奴隶制;再结合“大道既隐”判断,“大道”是指已逝去的原始社会的制度。2c解析:“齐鲁之邦”来源于西周时期实行的分封制,因为齐国和鲁国是这一时期山东地区主要的封国,因此后人把山东地区统称为“齐鲁之邦”。3解析:c鼎在西周时期是王权的一种象征,春秋时期诸侯墓中的九个鼎现象反映了周王室走向衰弱,奴隶社会的等级秩序遭到严重的破坏。4解析:d宗法制和分封制是奴隶社会的上层建筑,在社会初期的确巩固了统治,但是到后期成为社会发展的障碍,不利于社会的平稳转型。5b解析:材料说明,同姓宗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