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堂下”古道.doc_第1页
“经堂下”古道.doc_第2页
“经堂下”古道.doc_第3页
“经堂下”古道.doc_第4页
“经堂下”古道.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经堂下”古道古道幽情养在深闺人未识,只缘生此山中。许多人看过九寨沟的神奇,我们不妨来看云和“经堂下”古道的幽情,也许在人迹罕至的深山之中,能发现有其略胜一筹之处。来到云和湖渡蛟坑源的端点桃子坑村,一抹浓绿诱惑我们步入树荫。那巨大的苦楮、槐树,还有说不出名的阔叶乔木,浓荫之下向我们透露它的沧桑和久远,也许在尚无人居之时,这里就是它们的原始所在。走进树荫下的古道,这丝凉意就来自于脚下,那里有伴你缓缓而行的潺潺溪流,听着轻吟的水声,仿佛感觉到世间难得的纯净。都说女人是水,纯净的女人到了这里也就仿佛找到了她生命的源头,这里的水纯净得让你分不清是水和空气。难怪朱自清要说:“我若能裁你以为带,将赠给那轻盈的舞女;若能挹你以为眼,将赠给那善歌的盲妹。”一路前行,如果你不怕荆棘丛生、怪石油滑,可寻几处瀑布浅潭。小瀑直下弥漫之处,宛如小花几朵,丝缕阳光之下姹紫嫣红。大小浅潭连绵不断,苍郁的树荫笼罩着峡谷,山麓铺展着如茵的杂草,潭水和着石缝间的水草,映衬了翠玉般的碧绿。走在苍老的石板古道,不时踩过小桥流水的景致。长满青苔的石拱小桥、涓涓流水、还有忽而闪过的石斑小鱼,向我们述说佛门的善举。民国年间,车马稀少,水路难通,这里就是松阳通往云和、龙泉的古道,商路繁华。千年古刹“经堂下”香火旺盛,缘化三县。化缘得钱无数,乃筑石板路造福一方,东至松阳石仓,南至云和渡蛟,长五十余里,均为当时的佛荫之路,至今除水库淹没和公路建设损毁外,尚存完好的石板古道。兰蓬下村,就坐落于“经堂下”古刹的山脚下,它的名字本身记录了汀州人迁徙的历史。清嘉庆年间,王姓汀州人来此开基创业,种植靛青。靛青又称兰草,一种草本植物,其叶、茎发酵后呈深蓝,可用来染布,经久不退。该村因而得名兰蓬。如欲抄近路,可从兰蓬下村后的山脊前行,那是条原始森林之中的小道。走进森林,如同淹没在浓绿的海洋,巨大浓密的树冠,如一层绿色的天幕,遮盖前行的道路。苍老的树枝寄生了老蕨,树下交织着藤棘、杂草。不时可见长满苔藓的老树卧倒在林中,似乎在提醒我们,这片森林的原始。若逢阴雨霏霏,冷湿之中,弥漫着一种鲜花、野果、新枝嫩叶、朽木落叶的混杂的气息,它们似乎早已忘怀尘世烦嚣。从缝隙间眺望山谷,连绵的雾霭,若沉若浮,时浓时淡,使整个森林显得苍古幽深、神秘莫测。有“驴友”在网上留言:至高处,放眼远眺,群山尽收眼底,在巍巍群山之巅,令人心旷神怡。如此美妙,只有身临其境者,方能领略。在我所驴行过的线路中,唯龙泉的天平山能与云和经堂古道相媲,云和境内,经堂古道,当是最美的驴行线路。喜欢户外活动的朋友,值得去体会一下经堂古道的“美”。千年古刹在茂密的林荫之下,踏着千年的古道,伴着潺潺的流水,我们寻觅千年的古佛居处。千年古刹“经堂下”海拔800余米,处于高山之巅,庙址属云和地界,北邻松阳,西行龙泉,处于三县分水山脉的屋脊。四周极目,惟馀莽莽,每当雨天,雾气缭绕,仿佛置身于仙界。古刹虽处于高山,而庙址却位于平洼之地,左右青龙、白虎分明,山环水抱,玄武来龙绵延起伏,前望朱雀秀丽挺拔,煞是一番风景。这里何时始有庙,已无考。距此一里许,有赖氏村庄“三望排”,系松阳赖姓同一支系,与松阳城西赖氏为兄弟。相传“经堂下”原为赖氏的随带香火,现存的赖氏祖宗牌位上书:“天地君亲师南无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位”。赖氏谱载:公赖忠诚,于东晋兴宁元年(363)任虔州(江西)知府,辞官后举家卜居松阳,闽粤赖氏,均为松阳赖氏之后。据相关人居历史推测,古刹建庙旧址距今已1600余年。确有史料记载的是:乾隆初年(1736),王增山从福建迁至云和桃子坑村三望排定居,在此处重设“益经堂”,咸丰元年(1851)夏月,由王增山后人及周围村民集资,在此处重修观音堂。2012年,在经堂下北侧的百鸟朝凰村发现了明朝万历十九年(1591)刊造的木刻原版佛经。曾经有过宏伟的建筑。据老人口传,现有的平地在当时均为庙宇,正殿为五开间,并另有僧人禅房,现也隐约可见残痕。走近东面大门,青石质门额上楷书阴刻“观音堂”三字,门柱上阴刻对联二对,正面为“入门孰是慈悲主,照尽四方保太平。”内侧为“慈悲永远隆千古,保佑万民得安康。”现尚存完好的观音堂为三进三开间,坐北朝南,占地205平方米,通面阔18.57米,通进深16.25米,悬山顶,小青瓦。一进门厅面阔18.57米,进深3.76米,东面辟一大门,西面开一小门。二进面阔8.84米,进深3.4米,五架梁。三进面阔8.84米,进深4.49米,七架梁,明间七檩用四柱,次间七檩用三柱。二、三进之间有一面阔4.2米,进深1.84米的天井。建筑四周夯土墙,牛腿、梁枋等木构件雕刻人物、花卉等图案,栩栩如生。堂内现存清乾隆初年善庆田亩碑一通,咸丰元年铸灵板一块。大慈大悲灵验一方。在百姓的心目中,这里的观音菩萨慈悲灵验,生病可来此避难,求学考试来此烧香,竟也有求必应。就是现在,每逢农历二月十九、六月十九观音诞辰日,虽然地处高山,爬山辛苦,善男信女还是将正殿挤得水泄不通。香客有沿古道来自松阳的,有乘车后步行来自龙泉的,虽然方言不通,但均能在此广结善缘,就在此处结下的各县亲家无以计数。王增山最后一个执着的裔孙叫王观火,依然在此守庙一辈子,在两千年时,已九十余岁高龄,头天还能下地干活,在夜里即到达了“西天极乐世界”,村里人厚葬了他,这也许就是菩萨对他的恩赐。他的遗孀也已高寿,至今耳聪目明,一人独居古庙,生活自理,只是无人知晓她的年纪,希望也能得到“西方接引”,成为一朵盛开的莲花。浙江省会保卫战遗址鸡公骑坳若循着松云古道前行,鸡公骑坳是必经之道。有村民撰碑文:民国壬午六月廿二,倭寇于斯松云边境进犯省会云和。国军廿一师、浙保三团奋勇迎敌,浴血捍卫,山民后援,激战三昼,溃敌全胜,云邑安然,生灵少殃,战场惨烈万状。将士名勒丰碑,灵护山川,魂兮千秋。昭示来兹。诚然如此,1942年8月 3日至5日,日军内田兵团辖奈良支队、武内兵团辖原田旅队五千倭寇,从松云边界的石仓源,兵分三路,向方山岭桅树坳山望排一线进犯浙江省会云和,松阳与云和的分水岭成为最后的屏障,国军21师、浙保三团正面迎敌阻击,本土村民大力援助,激战三昼夜,歼敌数千,大获全胜,粉碎日寇亡我全浙的野心,后人称之为“方山岭战役”。在此分水岭之中的“鸡公骑坳”成为了最激烈的主战场。当时在此地的民间,还流传一首谱曲的抗战歌谣:秋风起,秋风凉,民族战士上战场,我们在后方,来做这件棉衣裳,帮助他们打胜战,收复失地保家乡。方山岭村与山望排村之间,是一条长约15里绵延起伏的松阳、云和分水岭,距方山岭村5里处有一个山坳,叫着“石仓岭坳”,海拔800余米,南邻松阳沙坑,下至云和徐湖村。山望排村海拔约700米,在山望排村东方二里处,有一个较为低矮的山坳,土名“鸡公骑坳”,海拔400余米,北邻松阳枯株树下村,南下云和桃子坑村,该线是当时云和至松阳最近的古道,商路繁华。当时日寇主力部队即试图从较为低矮的“鸡公骑坳”向云和进发。“鸡公骑坳”成为最激烈的主战场,是地理要素决定的。日寇在碧湖、保定一战失利后,调转矛头,从碧湖来到松阳的港口村,然后到达沙坑、大东坝一带,经过侦察,发现两条途经可走,“石仓岭坳”虽然较近,可山高路陡,进攻艰难,而“鸡公骑坳”,山势较低,但需要绕道到大东坝、外大阴、枯株树下,需多走10余里路。日寇在松阳地界,一马平川,行动容易,必然选择主力部队向“鸡公骑坳”进发。同时也在“石仓岭坳” 布防性地进攻国军。 当年战势严峻,日寇已经攻占了山望排村。当年,日寇在汉奸的带领下,从山望排村后的一条小路上来,到村中杀猪伤人,用机枪扫射“鸡公骑坳”防守的国军,几十名国军战士阵亡。次日天亮时分,国军大部队从兰蓬下村屋背的小路上来的,到“经堂下”庙里休整后,开始反攻,日寇始退。 当年战争非常残酷。中日在松云边境一带激战三天三夜,炮火纷飞,子弹呼啸。战争结束后,从鸡公骑坳、内大阴、外大阴一路望去,道路两傍黄军衣的日寇尸横遍野,有被母猪撕咬成一块一块的,有被愤怒村民践踏的。时光飞逝,如今的遗址依然可寻战争残痕。在茂密的丛林和潺潺的清泉之中,鸟语花香,景色宜人。你不经意之中,会步入战壕、弹坑,运气好的,也许还能拣到锈迹斑斑的子弹、刺刀、驳壳枪。凉亭的土墙,依然可见当年的弹孔。皑皑青山掩埋了国军战士的尸骨,也铸就了中华民族的精魂,这里山山水水就是纪念的丰碑,当年爱国主义的精神应当得到传承。红军挺进师活动旧址山望排从鸡公骑坳前往经堂下,山望排村是必经之道。该村海拔约700余米,为“红军挺进师政治委员会全体会议”一个重要的旧址。1935年5月,粟裕部队挺进浙南,曾召开一次师政治委员会全体会议,该会是挺进师由正规战到游击战转折点,为开创浙西游击根据地,开展广泛的游击战争,确定了正确的行动方针,在浙南游击区史上,占有重要位置。南方三年游击战争史(解放军出版社出版)载:“斋郎战斗后,挺进师北渡龙泉溪,5月上旬,在云和县境召开了师政治委员会全体会议”,南方三年游击战争大事记记载,也证实了这一点。但许多史料都没有具体说明会议地址,通过查证发现,这次会议其实是在云和境内山望排村召开。据山望排村赖振桂老人回忆说:民国二十四年四月初六(1935年5月8日),一队人马约700余人,到山望排村住宿,带队的叫黄富武。当时我14岁,有一个小红军12岁,跟我一起玩的,他给我饼干和红枣吃。当时还从大南山村抓了一个人过来,用绳子绊起来的,这个人穿着“丝光蓝”长布衫,号名叫庄子。红军说他是“葆长大人”,后来,我村里的老人告诉红军,这人是烧炭的,因为打摆子(一种风寒病) 才穿着“丝光蓝”长布衫,红军就把他放了。当时部队走的时候,拿了一张盖有私章的片子给村民赖长球,私章上的名字是叶同丰。赖长球是村里的风水先生,前几年,被其曾孙赖华富拿去玩,后又被松阳苦楮树下村的李照元拿去,就不知下落了。我还被红军叫去带路,一直带到松阳,给了我一块洋钱,回来时,红军还特别交待“回来的路上碰到人,就说去干什么了,千万不能说是为红军带路”。另据史料记载:5月7日,粟裕、刘英率挺进师主力(第一、三纵队)到达龙泉安仁口附近,打下坑口,俘国民党基干队30余人,然后北渡龙泉溪。第三天,师部领导和第一、第三纵队到达松阳县境安岱后村宿营。山望排村位于龙泉、云和、松阳的交界的至高处,北面为松阳的苦楮树下村,西面与龙泉邻近。该村三面临空,易于武力防守。从龙泉的安仁到松阳县安岱后村,若从最近的山道行军,大南山、经堂下、山望排是必经之道。当时部队扎营之处,位于山望排村后的山脊,那里有一块较大的平地,直到今天,村民依然叫那块地方叫“营盘子”。当时,挺进师为了召开此次重要会议,全师已高度警惕,在路过的大南山村发现穿衣(丝光蓝)与穷不同的人即怀疑其人为国民党政府的“葆长大人”。“回来的路上碰到人,就说去干什么了,千万不能说是为红军带路”,也说明了当时召开会议以及红军行动的隐蔽性,同时也说明了红军保护村民的自觉行动。当时,山望排村已成为挺进师的重要据点。史料证实:8月26日,黄富武率领第五纵队二百余人及游击队员一百余人在云和县西北的莲花山和龙泉县边界一带活动。他们已经发现浙保三团尾随其后,于部队翻峻岭、穿密林,暂时甩掉了保安团,来到一个叫山望排的地方宿营休整。8月28日,黄富武率红五纵队从山望排村出发,下午5时许抵达松阳燕田村。在通过离洋坑埠头村500多米的指北界岙口红军暗哨时,与国民党省防军一个先遣班相遇。随后,隐藏在灌木丛林中的红军与省防军展开了激战,红军用机枪占领了岙口,持步枪的战士占领了高地。战斗从黄昏6时开始,持续了四五个小时,共击毙省防军排长1人,士兵10余人,伤敌连、排长4人,缴获了许多枪支弹药。这就是燕田战斗,红五纵队打出了军威,取得了较大的胜利。至今,涉足“经堂下”古道的网友、驴友成百上千,他们都提出了一个共同的问题:这庙为何叫“经堂下”?其实,准确地说,“经堂下”是一个古老的村庄名字,这个村庄位于观音堂下方约一百米的山窝之中,因为地处整日诵经的观音堂之下而命名为“经堂下”。该村由乾隆年间的庙祝王增山始建,相传,鼎盛时期人口达一百多人,约在一百年前,王氏迁往松阳各地分散居住。现在,有兴趣的驴友还可前往该村考察古人生活遗迹。现可见的村庄旧址位于竹林之中,面积较为宽阔,约两亩平地,分为上下两阶,墙基、柱脚、锅灶等痕迹清晰可见,并遗留了大量的古人石制生活用具,据说还有“掘藏”。不过提醒各位看官,除了相片,您什么也不要带走,也不要有其它企图,因为,那是古人的东西,依然留存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