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水穿石的启示.doc111.doc_第1页
滴水穿石的启示.doc111.doc_第2页
滴水穿石的启示.doc111.doc_第3页
滴水穿石的启示.doc111.doc_第4页
滴水穿石的启示.doc111.doc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滴水穿石的启示教学设计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读中体会本课前后照应的特点,学习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意义的方法。 2.学会本课10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6个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引导学生凭借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知道古今中外凡成就事业的人,都离不开滴水穿石的精神,懂得要实现美好的理想,就要做到目标专一而不三心二意,持之以恒而不半途而废。 教学重难点 在读中体会语言文字的前后照应和内在联系,在举例中加深对滴水穿石精神的体会,并提高表达能力。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1.课前谈话:你长大后想做什么?那怎样才能实现我们美好的理想呢?我相信大家学了这篇课文后就会有清醒的认识了。 2.齐读课题。 二、学习课文 1.过渡:同学们,在作者的眼里,滴水穿石仅仅是一种罕见的自然现象吗?这篇课文仅仅是想让我们了解这一现象吗? (引导学生得出滴水穿石更是一种可贵的精神,是一个人在成功道路上不可忽缺的一种精神。) 2.读读第3自然段,找一找哪一句话写出了作者的这种想法。 3.投影仪出示下面的句子: 你看,古今中外所有成就事业的人,在前进的道路上,不都是靠着这种滴水穿石的精神,才滴穿一块块顽石,最终取得成功的吗?(点出滴水穿石的精神) 自读,这句话比较长,又是一个问句,读时既要注意停顿,又要注意语气。 “滴水穿石的精神”是指什么?(目标专一、持之以恒) “滴穿”“顽石”是指什么? 指名朗读,然后师生评价。(反复多遍) 4.古今中外成就事业的人,作者在课文中举了几个人的事例?依次是哪些人?用一句话完整地表达清楚。 (在古今中外成就事业的人当中,作者举了三个事例,他们依次是明代著名医药学家李时珍,美国发明家爱迪生和现代著名书画家齐白石。) 教师点拨一下古今中外一词(这三个名人有中国的、有外国的、有古代的,有现代的,这就叫古今中外,可见作者选材是多么精当。) 5.在这三位名人身上,滴水穿石的精神表现在哪里呢?请仔细读读第3自然段,然后重点选择一个自己最感兴趣的名人的事例有感情地朗读,要把滴水穿石的精神读出来。 自读。 同桌互读互评,并说说自己是从哪些词语或句子中去体会滴水穿石精神的。 按三个人物分别推荐一名代表朗读,教师评价,重点词语和句子可反复读。 出示:明代著名本草纲目(第一个事例) 指名读谈体会喜欢读的一起在读中体会 这个事例中要从从小立志学医二十几年不懈努力引导学生主动体会其中滴水穿石的精神。 第二个事例中要从迷恋、毕生孜孜不倦去体会滴水穿石的精神,这句话可反复朗读感悟。 第三个事例要在完整朗读中感悟,可让喜欢读的同学一起读,训练学生的语感。 三、拓展迁移 1.师:同学们,课前老师让大家收集一位名人的事例和他的图片(可以自己创作)。下面召开一个小小的交流会,要求和程序如下:(投影仪出示) 小小交流会 要求:仿照课文简要介绍一位名人事迹(不超过100字)(附图片) 围绕滴水穿石的精神谈出自己的感想。 能用上刚刚学到的词语和相关的名人名言。 程序:修改一下自己收集的原始材料。 自由寻找交流伙伴,可以找朋友,也可以找有共同话题的同学。 推荐代表上台交流。(2位) 2.按要求和程序操作,教师注意随机点拨与评价。 3.教师介绍几位名人及名言,多媒体出示,并配以贝多芬命运交响曲。 师独白:贝多芬是德国伟大的音乐家,他从小酷爱音乐,并且虚心好学,埋头创作。他说:我的箴言始终是:无日不动笔;如果我有时让艺术之神瞌睡,也只为要使它醒时更兴奋。30岁的时候,他耳聋了,对于音乐家来说,这是莫大的打击。但他没停止过创作的笔,同学们现在听到的就是贝多芬创作的命运交响曲的一个片段,表达了贝多芬要与不幸命运抗争到底的决心和勇气。正是有了古今中外这些成就事业的人,我们的世界才有了光辉灿烂的文化,是他们推动了我们人类文明的进程。而他们的成功,其中重要的原因就是有了滴水穿石的精神。 四、质疑探究 1.师:学习了课文,我们要铭记滴水穿石给予我们的启示:那就是(生读下面的句子) 出示:目标专一,持之以恒,就一定能够实现我们美好的理想。 板书:实现理想 2.课文学完了,你还有什么疑问吗? 引导质疑:课文结尾所写的启示和教师出示的有差异,到底哪一句表达更好? 3.出示课文原句:目标专一而不三心二意美好的理想。 自己对比读读,体会体会,到底哪一句好。 引导学生发现课文原句的两点好处。 课文的原句语气更加强烈,更加突出了目标专一和持之以恒的重要性。 指名朗读写雨水的一节,进一步体会到课文原句中的不三心二意和不半途而废是针对雨水说的,更是针对像雨水那样经常三心二意半途而废的人说的。 4.师:课文的原句是从正反两方面写的,肯定了前者,否定了后者,作者的考虑就全面了,表达就有力了。没想到一句朴实的话中还蕴含着那么多的道理。让我们再来好好地读一读最后一句话。(反复两次,第二次要求背诵) 5.师:只要每个同学铭记它,并化作你的行动,那么你将来一定能够成为一个有出息的人。(可结合课前与学生交谈的话题相联系) 6.引导学生质疑:现在,你还有什么疑问吗?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