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元时期社会概况和文化PPT课件.ppt_第1页
宋元时期社会概况和文化PPT课件.ppt_第2页
宋元时期社会概况和文化PPT课件.ppt_第3页
宋元时期社会概况和文化PPT课件.ppt_第4页
宋元时期社会概况和文化PPT课件.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一 宋元时期的政治 一 多民族政权的更替与并立 五代 梁唐晋汉周 前面加个后 十国 南平吴越吴 南唐闽和楚 还有南北汉 再加前后蜀 1 五代十国分裂局面 907 960 979 实质是唐末藩镇割据发展的延续 1 北宋与辽 西夏的并立 960 1127 2 南宋与金 西夏 蒙古的并立 1127 1271 3 元朝的统一 1276 1279 4 唐 五代 辽 十国 元朝 北宋 南宋 西夏 金 蒙古 大理 1125 1234 1271 1127 1276 979 1253 960 1227 2 两宋与辽 西夏 金 蒙古的并立与更替 960 1276 1127 5 1 宋元中央官制的演变 三省六部制的演变2 北宋选官制度与谏议制度 科举制的进一步发展与谏院的出现3 宋元中央集权的强化 北宋初加强中央集权与元朝的行省制度4 宋元时期的政治改革 北宋王安石变法与元朝忽必烈改制 二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进一步加强 6 中央行政体制 三省六部制的确立及其演变 丞相 中书省 门下省 尚书省 中书门下 枢密院 三司 中书省 7 皇帝 秦朝中枢权力体系 三公九卿制 1 丞相位高权重 易威胁皇权2 九卿在职权上皇室与政府区分不明 8 皇帝 皇权至上 尚书省执行机构 中书省制令决策 门下省封驳审议 凡军国大事 必由中书省决策 门下省审议复奏 然后始付尚书省颁布执行 1 集体宰相制 相权一分为三2 相互牵制 互为补充 避免权臣大权独揽 利于加强皇权3 分工明确 相互合作 提高行政效率4 君主专制权力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三省的制约 9 宋朝的中枢权力体系 二府三司制 1 进一步分割相权 加强了皇权 却减弱了对皇权的约束力 2 职权过于分散 导致行政效率低 出现 冗官 局面 10 中书省 皇帝 元朝的中枢权力体系 一省制 1 行政机构精简 提高了行政效率 2 宰相权力过于集中 导致权贵专权 内乱频繁 11 2020 1 8 12 皇帝 中书省 尚书省 门下省 吏部 户部 礼部 兵部 刑部 工部 枢密院 度支 盐铁 户部 中书门下 军政 行政 财政 财政 宋代 隋唐三省六部 不参与政事 不参与政事 二府三司 相权再被分割 2020 1 8 13 皇帝 中书省 尚书省 门下省 吏部 户部 礼部 兵部 刑部 工部 枢密院 度支 盐铁 户部 中书门下 军政 行政 财政 财政 宋代 二府三司 不参与政事 不参与政事 隋唐三省六部 归入 归入 元代 一省制 相权的一次重要反弹 元朝实行一省制 宰相权力很大 是上层权力核心的重要组成部分 甚至可以左右皇位继承 是皇权争夺战中的重要依靠力量 元朝的相权是古代加强皇权 削弱相权大趋势下的一次重要反弹 阿合马 1282 元回回人 出生于中亚费纳喀忒 今乌兹别克的塔什干西南锡尔河右岸 原为翁吉部贵族按陈的属民 后为察必皇后 元世祖皇后 斡耳朵侍臣 中统三年 1262年 领中书左右部 兼诸路都转运使 负责管理财赋 至元元年 1264年 升中书平章政事 以善于理财深受忽必烈 元世祖 的信用 而丞相安童形同虚设 他执政十余年 采取各种手段聚敛民财 谋取私利 引起民怨 为把持朝政 广结亲属和色目人为党羽 排斥异己 甚至干涉了皇位的继承 使统治集团内部矛盾激化 相权达到高峰 14 北宋科举制度的进一步发展 发展 北宋的科举制比唐朝有了进一步发展考试分为乡试 省试 殿试三级 北宋严格了科举考试程序 举人经礼部考试后须经殿试才算合格 录取权由皇帝直接掌握 殿试成为定制 考试科目逐渐减少 进士科成为最主要科目 在考试方法上又实行糊名制 即将试卷上的姓名 籍贯密封 防止考官舞弊 录取名额比唐朝大大增加 评价 科举制的发展 为地主阶级各阶层进入仕途开辟了道路 使北宋的政权基础进一步扩大 也起到了加强中央集权的作用 15 唐朝的节度使和藩镇 16 共性何在 对北宋统治者的治国方略影响何在 17 太祖问 天下自唐季以来 数十年间 帝王凡易八姓 战斗不息 生民涂地 其故何也 赵普回答 此非他故 方镇太重 君弱臣强而已 今所以治之 亦无他奇巧 惟稍夺其权 制其钱谷 收其精兵 则天下自安矣 宰相赵普 18 自留少许 其余由中央掌握 A 杯酒释兵权 B 收精兵 削实权 制钱谷 集军权 宰相 相权一分为三 节度使 武将 州郡长官 a 三衙 禁军统领机构 b 枢密院 发兵权 c 强干弱枝 守内虚外 的部兵原则 受通判监督 文臣担任 统兵权和调兵权分离 枢密使 割军权计相 割财权宰相 仅有行政权 集政权 集财权 19 元朝的行省制度 20 行省的设置 1 简述地方行政制度的演进 1 秦至宋 州郡县三级 道 州 县 路 州 县 郡县两级 2 元朝 3 明清 省 府 县 省 道 府 县 注 汉初是郡国并行制 州是武帝所设原为监察区后为行政区 21 元代的行省 蒙古 东北 云贵 台湾 岭北行省 辽阳行省 云南行省 澎湖巡检司 22 辽阳行省 岭北行省 23 3 行省的主要职能 必须呈报中书省 需呈报枢密院 中央的诏旨 行省官员 定期觐见 述职 2 实行原因 元朝疆域辽阔 秦汉以来郡县制的奠基作用 24 问题9 中国古代三大地方行政制度体现的趋势 分封制 郡县制 行省制 地方权力不断削弱 中央权力不断加强 25 北宋 如何认识王安石变法 从三方面认识 1 王安石变法是在北宋中期 政府面临严重的财政危机 政治危机和边患危机的情况下 地主阶级为实现富国强兵进行的改良 背景 目的 2 变法的内容 主要用以调节封建国家与大地主 大官僚的利益再分配 它虽使封建政府收人有所增加 军队战斗力有所增强 阶级矛盾有所缓和 但并没有使社会矛盾得以根本解决 因而无法真正缓和严重的政治危机 特点 局限 3 王安石变法失败原因 从根本上说 是因为变法对封建的土地所有制和封建的剥削制度 没有进行任何调整 反而从根本上保护和认可了地主占有的土地 因为变法前面临的危机中 政治危机是根本性的 这一危机是由地主兼并土地 阶级矛盾的尖锐造成的 既然如此 变法认可了地主对土地的兼并 那么 也就无法解决农民的问题 当然也就无法缓和社会的主要矛盾 其次 在地主阶级保守派所代表的大地主 大官僚的反对下 新法被废除 败因 局限 26 27 28 29 王安石变法与商鞅变法比较相同点 直接目的都是为了富国强兵 变法都得到了当时最高统治者的支持 变法内容触动了旧势力的利益 遭到他们的激烈反对 变法者个人的改革的意志坚定 失败后两人的命运基本相同 变法都对生产关系作出了调整 不同点 背景不同 商鞅变法发生在新旧交替的社会大变革时期 王安石变法则发生在北宋中期统治危机四伏时 根本目的不同 商鞅变法要从根本上废除旧制度 建立新制度 王安石变法则是为了挽救北宋统治危机 部分调整生产关系 性质不同 商鞅变法是一场封建化的运动 王安石变法则是对封建社会内部矛盾进行局部调整的改革 结局不同 商鞅变法是一场成功的改革 王安石变法则失败了 30 如何全面认识元朝的历史地位 承上启下 继往开来 1 大统一 元朝结束了五代十国以来长期分裂割据的局面 重新实现了国家大一统的局面 元朝统一后的有效管辖措施 使中国的疆域发展为历史上幅员最辽阔的时期 2 首创行省制度 这是历史上从中央到地方行政管理制度的一项重大改革 又是强化中央集权的一项新的举措 对后世乃至今天产生了深远的历史影响 3 民族大融合 民族融合出现又一次新高峰 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发展的重要时期 蒙古等少数民族大量内迁 汉族大量迁居边疆 契丹族 女真族与汉族融合 在当时已被视为 汉人 还形成了一个新的民族 回族 元政府加强了对西藏 琉球和云南等边疆地区的管辖 31 二 宋元时期的经济 一 农业经济 列举 宋元时期手工业发展概貌 冶铁燃料的演变 棉纺织技术的推广 制瓷技术的发展 官营手工业的调整 知道 宋初的土地政策与租佃关系 知道 北民南迁与经济重心完成南移 二 手工业经济 列举 宋元时期商业发展概貌 商业的发展与城市的繁荣 海上贸易与重农抑商政策的松动 三 商业经济 知道 北宋农业技术和作物种植有新发展 32 包括现在的河南 山东河北等地区 四大经济区域 特点 以关中为主 以及河西 巴蜀等地区 江南 龙门碣石以北 山东 山西 半农半牧区 分塞内 塞外 长江以南 还没有开发 经济重心 农业区 33 关中之地 于天下三分之一 而人众不过什三 然量其富 什居其六 史记 观察以下从战国到东汉的图片和材料 探究我国古代经济区域发展的整体特点 塞外草原上的马群 古时南方有瘴气 热带原始森林里动植物腐烂后生成的毒气 山西 成都平原 34 1 地域分布 多样性 2 发展水平 发展不平衡 整体特点 35 我国四大发明是什么 导 入 提 问 造纸术 指南针 火药 印刷术 36 宋元时期的科技 活字印刷术指南针火药沈括和郭守敬 37 王选 左 与助手研究工作 王选教授是计算机汉字激光照排技术的创始人 他负责研制的华光和方正电子出版系统 使中国印刷业告别了 铅与火 迈入 电与光 的时代 38 唐咸通九年的雕版印刷品 金刚经 雕版印刷术 39 一 活字印刷术 毕昇 约970 1051 北宋发明家 出身平民 仁宗庆历年间发明活字印刷术 40 泥活字加工工序 活字印刷术 用胶泥刻字 每字一印 用火烧硬另设一铁版 版上匀敷以松脂 蜡 纸灰等混合而成的粘胶物 印刷时 将铁框置于铁版上 在框中排列胶泥活字 制成一版 再用火烤版 使粘胶物熔化 并用另一平版把字压平 冷却后可上墨印书 用毕再加热 即可将活字拆下 41 活字印刷 雕版印刷 42 想一想 雕版印刷和活字印刷有什么不同 为什么说活字印刷 既经济 又省时 活字印刷比雕版印刷更省时省力 出现错别字能尽快更换 而雕版印刷则不能更换错别字 因为活字印刷可以重复使用多次 保存也比较方便 避免了雕版印刷的浪费以及无法更换错别字等 大大提高了印刷的效率 43 现代印刷技术 现代彩色胶版印刷机 现代数码印刷机 彩色喷墨打印机 激光打印机 复印机 44 美洲 印度 好望角 麦哲伦海峡 欧洲 航海家在茫茫大海中航行会不会迷失方向 为什么 指南针 45 二 指南针 1 世界上最早的指示方向的仪器是什么 是什么时候出现的 2 它是由哪两部分组成的 是根据什么原理制成的 司南 战国时期 司南由天然磁石磨制而成 形状像一把勺子 把它放置在一个刻有24个方位的罗盘上 它是根据磁铁指极性的原理制成的 46 高精度罗盘指南针 47 北宋水浮法指南针 缕悬法指南针 北宋时的罗盘针 指南鱼 指南针 航海罗盘 48 我国北宋时期即开始使用接近现代意义上的指南针 和早期的司南相比 指南针定位准确 使用更为方便 指南针除用于航海外 还可用于大地测量及军事和战争等 指南针在我国发明后 经阿拉伯传入了欧洲 3 指南针是何时出现的 有何优势 除用于航海外 还可用于哪些方面 它是怎样传入欧洲的 49 形形色色的现代指南针 现代军用指南针 50 2020 1 8 51 三 火药 北宋水浮法指南针 宋元时的火蒺藜 地雷的雏形 元朝铜火铳 火箭 宋代的抛石机和突火枪 52 二 火药的发明与使用 1 唐朝已有火药配方唐朝时期道家在炼丹过程中逐渐发明了火药 唐朝末年火药开始应用于军事 火药先传入阿拉伯 然后由阿拉伯人传入欧洲 2 宋元火药在军事上广泛使用 火箭 突火枪 火炮等 3 制成各种焰火和鞭炮 53 火药的发明在军事上产生了什么影响 导致大量火药武器的出现 改革了作战方法 是世界兵器史上的进步 增加了战争的破坏性和残酷性 P61 课中题 54 元朝铜火铳 用弓发射的火药箭 古代 火箭 55 火药的主要用途有哪些 当时火药的发明和传播有何意义 想一想 56 57 沈括 四 沈括和郭守敬 北宋时期杰出的科学家 在天文 历法 算学 医学 地理学方面都有突出成就 著有 梦溪笔谈 58 郭守敬 郭守敬是元朝著名的天文学家 参加了元朝规模空前的天文测量 编成 授时历 得出一年的周期是365 2425天 与世界通用的现行公历相同 但要早300年 59 简仪模型 60 什么因素促使宋元时期科技取得了如此巨大的成就 提示 政治 经济 民族关系 对外关系 前人的基础 想一想 61 课堂小结 宋元时期的科技 原因 成就 政治 由分裂走向统一 社会安定 经济 经济中心的南移民族关系 民族间频繁的经济文化的交流对外关系 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隋唐时期科技的发展 活字印刷指南针火药及火药武器沈括和 梦溪笔谈 郭守敬和 授时历 62 基础巩固 我国古代四大发明出现于宋朝的是 造纸术 指南针 活字印刷术 火药A B C D B 63 宋元时期的文化 司马光与资治通鉴宋词元曲 64 一 司马光与 资治通鉴 司马光 1019 1086 北宋时期著名政治家 史学家 散文家 北宋陕州夏县涑水乡 今山西运城安邑镇东北 人 字君实 号迂叟 世称涑水先生 司马光生于宋真宗天禧三年 1019年 十一月 当时 他的父亲司马池正担任光州光山县令 于是便给他取名 光 司马光自幼嗜学 尤喜 春秋左氏传 65 司马光砸缸 看图讲故事 66 1 作者及生活的时代 2 资治通鉴 的内容 3 资治通鉴 的体裁4 特点及价值 资治通鉴 司马光 生活在北宋 从战国到五代1300多年的历史 编年体的通史 全书取材丰富 记事周详 文字优美 叙事生动 对研究古代历史有重要参考价值 67 68 69 司马光故居 司马光墓 70 二 宋词和元曲 苏轼 念奴娇 赤壁怀古 豪迈奔放 李清照 如梦令 清新委婉 辛弃疾 菩萨蛮 书江西造口壁 豪放悲壮 关汉卿 窦娥冤 71 苏轼 1037 1101 字子瞻 又字和仲 号 东坡居士 谥号文忠 享年66岁 眉州眉山 即今四川眉山 人 北宋著名文学家 书画家 散文家 诗人 词人 他与他的父亲苏洵 1009 1066 弟弟苏辙 1039 1112 皆以文学名世 世称 三苏 三苏 为唐宋八大家中的三位 作品有 东坡七集 东坡乐府 等 豪放派词人的代表 苏轼 72 念奴娇 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 浪淘尽 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 人道是 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 惊涛拍岸 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 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 小乔初嫁了 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 谈笑间 樯橹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 多情应笑我 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 一樽还酹江月 73 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 明月几时有 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 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 又恐琼楼玉宇 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 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 低绮户 照无眠 不应有恨 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 月有阴晴圆缺 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 千里共婵娟 74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题西林壁 北宋苏轼 75 春江晚景竹外桃花三两枝 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 正是河豚欲上时 苏轼 76 苏轼的 寒食贴 是中国古代书法的极品 他在中国书法史上是仅次于晋代书圣王羲之所作的 阑亭序 为后代书法家所推崇 77 苏轼 渡海帖 78 四川眉山三苏祠是苏洵 苏轼 苏辙父子三人的故居 位于河南郏县茨芭乡苏坟村东南的三苏坟 79 苏堤是北宋元祐五年 1090年 苏轼任杭州知州时 疏浚西湖 利用浚挖的淤泥构筑并历经后世演变而形成的 杭州人民为纪念苏东坡治理西湖的功绩 把它命名为 苏堤 南宋以来 苏堤春晓一直居 西湖十景 之首 80 东坡肘子是苏东坡制作的传统名菜 东坡肉 81 李清照 1084 约1155 号易安居士 南宋杰出女文学家 山东济南人 婉约词派代表人物 生于北宋元丰七年山东章丘 逝于临安 享年71岁 李清照早年生活优裕 工书能文 通晓音律 婚后与赵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整理 编写了 金石录 北宋灭亡丈夫病逝后 过着颠沛流离 凄凉愁苦的生活 她的诗文感时咏史 与词风迥异 她还擅长书画 兼通音律 现存诗文及词为后人所辑 有 漱玉词 等 主张 词 当别具一家也 李清照 82 声声慢寻寻觅觅 冷冷清清 凄凄惨惨戚戚 乍暖还寒时候 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淡酒 怎敌他 晚来风急 雁过也 正伤心 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 憔悴损 如今有谁堪摘 守著窗儿 独自怎生得黑 梧桐更兼细雨 到黄昏 点点滴滴 这次第 怎一个愁字了得 83 如梦令宋李清照常记溪亭日暮 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 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 争渡 惊起一滩鸥鹭 84 如梦令 李清照 昨夜雨疏风骤 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 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 知否 应是绿肥红瘦 李清照 85 夏日绝句 诗 李清照生当做人杰 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 不肯过江东 86 一代词宗李清照故里 章丘市明水百脉泉畔 李清照纪念堂 87 辛弃疾 1140 1207 南宋词人 字幼安 别号稼轩居士 历城 今山东济南 人 与苏轼齐名 并称苏辛 他的词热情洋溢 慷慨悲壮 笔力雄厚 艺术风格多样 以豪放为主 其主要著作有 稼轩长短句 辛弃疾 88 郁孤台下清江水 中间多少行人泪 西北望长安 可怜无数山 青山遮不住 毕竟冬流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