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宗越.doc_第1页
···文言文·宗越.doc_第2页
···文言文·宗越.doc_第3页
···文言文·宗越.doc_第4页
···文言文·宗越.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宗越,南阳叶人也。宗越,是南阳叶县人。出身补郡吏。(宗越)填补空缺担任郡中小吏(的官职)。父为蛮所杀,杀其父者尝出郡,越于市中刺杀之,太守夏侯穆嘉其意,擢为队主。(宗越的)父亲被一个蛮人杀死,杀死他的父亲的蛮人曾经来到郡里,(于是)宗越在集市上刺死了他,太守夏侯穆赞赏他的孝心,把他提升为队长。蛮有为寇盗者,常使越讨伐,往辄有功。蛮人中有劫掠偷盗(东西)的人,(夏侯穆)常常派宗越(前去)征讨,(宗越只要)出兵就建立功劳。家贫无以市马,常刀楯步出,单身挺战,众莫能当。(由于)家里贫穷没有钱买马,(宗越)经常手持刀和盾牌步行出阵,单独坚持作战,而众人都不能阻挡他。每一捷,郡将辄赏钱五千,因此得市马。每次胜利,郡中的将领就赏赐他五千钱,(而宗越就)凭这些赏钱购买了马匹。后被召,出州为队主。后来(宗越)被征召,到州里当了队长。帝将欲南巡,明旦便发,前废帝想要南巡,第二天早上就要出发,其夕悉听越等出外宿,太宗因此定乱。当晚任凭宗越等人出皇宫住宿,而太宗因为这些情况废除了前废帝且平定了动乱。明晨,越等并入,上抚接甚厚,越改领南济阴太守。第二天早晨,宗越等人一起入朝,而太宗安抚接纳他们特别优待,(并)改任宗越为南济阴太守。越善立营阵,而御众严酷,好行刑诛,睚眦之间,动用军法。宗越善于安营布阵,但是(宗越)治理军队十分严厉,喜欢用刑诛杀,一点儿小事情,就军法处置。时王玄谟御下亦少恩,将士为之语曰:当时王玄谟对待部下也少施恩惠,而将士们为此编出几句话说:“宁作五年徒,不逐王玄谟。玄谟尚可,宗越杀我。”“宁可做五年囚徒,不去跟随王玄谟。王玄谟还过得去,宗越却是要杀我的。”(选自宋书,有删改)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A太守夏侯穆嘉其意意:意料B郡将辄赏钱五千,因此得市马 市:集市C明晨,越等并入,上抚接甚厚 抚:抚养D而御众严酷,好行刑诛 御:治理现场答案A(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大天而思之,孰与物畜而制之?尊崇天而思慕它,哪里比得上把天当做物一样蓄养起来而控制着它呢?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与其顺从天而赞美它,哪里比得上控制自然的变化规律而利用着它呢?望时而待之,孰与应时而使之?与其盼望,等待天时,哪里比得上适应天时而役使它呢?因物而多之,孰与骋能而化之?与其依顺万物的自然繁殖而求它增多,哪里比得上施展人的才能而使它按着人的需要有所变化呢?思物而物之,孰与理物而勿失之也?与其思慕万物而使它成为能供自己使用的物,哪里比得上管理好万物而不失掉它呢?愿于物之所以生,孰与有物之所以成?与其希望于万物能自然生长出来,哪里比得上掌握万物的生长规律呢?故错人而思天,则失万物之情。所以放弃人的努力而只寄希望于天,那就不能理解万物的本性,也就不能去利用它了。(节选自荀子天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A大天而思之大:尊崇,形容词用作动词B因物而多之多:与“少”相对,指数量多C孰与物畜而制之物:把当做物一样,名词用作状语D思物而物之物:把当做物,名词的意动用法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A孰与骋能而化之 骋:施展B孰与有物之所以成 有:掌握C故错人而思天 错:错误D则失万物之情 情:本性题组1考点针对练(2011大纲全国改编)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熊鼎,字伯颍,临川人。熊鼎,字伯颍,临川人。元末举于乡,长龙溪书院。元末时在乡试中举,执掌龙溪书院。江西寇乱,鼎结乡兵自守。江西发生寇乱,熊鼎聚合乡兵自守。陈友谅屡胁之,不应。陈友谅多次胁迫他投降,他不理睬。邓愈镇江西,数延见,奇其才,荐之。邓愈镇守江西,多次邀请他来相见,惊奇于他的才华,向皇上推荐。太祖欲官之,以亲老辞,乃留愈幕府赞军事。太祖想授给他官职,他用母亲年老需要赡养推辞了,于是留在邓愈的将军府中,参与谋划军事。母丧除,召至京师,授德清县丞。母亲去世后熊鼎守孝期满,皇帝召他到京城,授予他德清县丞(的职位)。松江民钱鹤皋反,邻郡大惊,鼎镇之以静。松江平民钱鹤皋反叛,邻近地区大为惊恐,熊鼎冷静地控制了本县局面。迁起居注,承诏搜括故事可惩戒者,书新宫壁间。升任起居注,奉诏搜求可以引以为戒的旧事例,写在新宫殿的墙壁上。舍人耿忠使广信还,奏郡县官违法状,帝遣御史廉之。舍人耿忠出使广信回来,将郡县官员违法的情况上奏皇帝,皇帝要派御史去察访他们。而时已颁赦书,丞相李善长再谏不纳,鼎偕给事中尹正进曰:而当时已经颁发大赦令,丞相李善长两次进谏(要求不派御史)都未被采纳,熊鼎偕同给事中尹正进言说:“朝廷布大信于四方,复以细故烦御史,失信,且亵威。”“朝廷在四方广布信用,又因小事派出御史,会失去信用,而且亵渎天威。”帝默然久之,乃不遣御史。皇帝沉默了好久,终于没有派御史去。洪武改元,新设浙江按察司,以鼎为佥事,分部台、温。洪武元年,新设浙江按察司,熊鼎任佥事,分管台州、温州。台、温自方氏窃据,伪官悍将二百人,暴横甚。台州、温州自从被方氏窃据以后,聚集了伪官悍将两百多人,都非常凶暴蛮横。鼎尽迁之江、淮间,民始安。熊鼎将他们全部迁到长江、淮河之间,百姓才安定下来。平阳知州梅镒坐赃,辨不已,民数百咸诉知州无罪。平阳知州梅镒犯了贪赃罪,(自己)不停地辩解,几百个平民都申诉知州无罪。鼎将听之,吏白鼎:熊鼎正要听从民意释放他,有一个小吏向熊鼎禀告道:“释知州,如故出何?”“如果释放了知州,(皇上)问起我们徇私故纵罪来怎么办呢?”鼎叹曰:“法以诛罪,吾敢畏谴,诛无罪人乎!”熊鼎叹息说:“法律是用来诛杀罪人的,我敢因为怕被责罚而诛杀无辜吗!”释镒,以情闻,报如其奏。释放了梅镒,将情况上奏皇帝,皇帝回复照此执行。宁海民陈德仲支解黎异,异妻屡诉不得直。宁海平民陈德仲肢解了黎异,黎异的妻子多次上告不得申冤。鼎乃逮德仲,鞫实,立正其罪。熊鼎就逮捕了陈德仲,审讯得知实情,立刻就治了他的罪。是秋,山东初定,设按察司,复以鼎为佥事。这年秋天,山东刚刚平定,皇帝设置了按察司,又叫熊鼎做佥事。鼎至,奏罢不职有司数十辈,列部肃清。熊鼎到任,奏请罢免不称职的官员数十人,各个部门安定清平。鼎欲稽官吏利弊,乃令郡县各置二历,熊鼎要考查官吏的好坏,于是命令郡县各备两份日历,日书所治讼狱钱粟事,一留郡县,一上宪府,每天记下所处理的诉讼钱粮等事,一份留在郡县,一份上报御史台,递更易,按历钩考之,莫敢隐者。递相更换,按日历查考,下面的官吏没有敢隐瞒的。八年,西部朵儿只班率部落内附,改鼎岐宁卫经历。八年,西部的朵儿只班率领部落来归附,调熊鼎为歧宁卫经历。既至,知寇伪降,密疏论之。到了那里,熊鼎发觉敌寇是假投降,他悄悄地将情况详加论列,报告皇帝。帝遣使慰劳,赐裘帽,复遣中使赵成召鼎。皇上派遣使者慰劳,赐给裘皮衣服和帽子,又派中使赵成宣召熊鼎。鼎既行,寇果叛,胁鼎北还。熊鼎动身后,敌寇果然反叛,胁迫熊鼎折回北方。鼎责以大义,骂之,遂与成及知事杜寅俱被杀。熊鼎对他们申明大义,斥骂他们,于是与赵成和知事杜寅都被杀。(节选自明史熊鼎传)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元末举于乡,长龙溪书院长:执掌B江西寇乱,鼎结乡兵自守 结:聚合C邓愈镇江西,数延见 延:招聘D乃留愈幕府赞军事 赞:辅佐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帝遣御史廉之 廉:调查,查访B丞相李善长再谏不纳 再:第二次C释镒,以情闻 闻:使知道D平阳知州梅镒坐赃 坐:犯罪3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鼎尽迁之江、淮间,民始安 迁:流放B复以细故烦御史 细故:小而旧的事C鼎乃逮德仲,鞫实,立正其罪 鞫:审问D帝遣使慰劳 慰劳:慰问、犒劳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异妻屡诉不得直 直:伸张冤情B报如其奏 报:报告C奏罢不职有司数十辈 职:称职D一留郡县,一上宪府,递更易 易:换(2010安徽改编)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贺兰祥字盛乐。其先与魏俱起,后有以良家子镇武川者,遂家焉。父初真,少知名,为乡闾所重。尚太祖姊建安长公主。祥年十一而孤,居丧合礼。长于舅氏,特为太祖所爱。虽在戎旅,常博延儒士,教以书传。太祖初入关,祥与晋公护俱在晋阳,后乃遣使迎致之。年十七,解褐奉朝请,加威烈将军。祥少有胆气,志在立功。寻擢补都督,恒在帐下。从平侯莫陈悦,又迎魏孝武。以前后功,封抚夷县伯。仍从击潼关,获东魏将薛长孺。又攻回洛城,拔之。还,拜左右直长,进爵为公。十四年,除都督、荆州刺史,进爵博陵郡公。先是,祥尝行荆州事,虽未期月,颇有惠政。至是重往,百姓安之。由是汉南流民襁负而至者,日有千数。远近蛮夷,莫不款附。祥随机抚纳,咸得其欢心。时盛夏亢阳,祥乃亲巡境内,观政得失。见有发掘古冢,暴露骸骨者,乃谓守令曰:“此岂仁者之为政耶!”于是命所在收葬之,即日澍雨。是岁,大有年。州境先多古墓,其俗好行发掘,至是遂息。祥虽太祖密戚,性甚清素。州境南接襄阳,西通岷、蜀,物产所出,多诸珍异。时既与梁通好,行李往来,公私赠遗,一无所受。梁雍州刺史、岳阳王萧詧钦其节俭,乃以竹屏风、绤之属及经史赠之。祥难违其意,取而付诸所司。太祖后闻之,并以赐祥。十六年,拜大将军。太祖以泾、渭溉灌之处,渠堰废毁,乃命祥修造富平堰,开渠引水,东注于洛。功用既毕,民获其利。周孝闵帝践祚,进位柱国,迁大司马。时晋公护执政,祥与护中表,少相亲爱,军国之事,护皆与祥参谋。武成初,吐谷浑侵凉州,诏祥与宇文贵总兵讨之。祥乃遣其军司檄吐谷浑,遂与吐谷浑广定王、钟留王等战,破之。因拔其洮阳、洪和二城,以其地为洮州。抚安西土,振旅而还。进封凉国公。保定二年薨,年四十八。谥曰景。(选自周书贺兰祥传,有删改)注尚:指娶公主为妻。解褐:指脱去布衣担任官职。詧(ch):人名。绤(ch x):葛布的统称。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恒在帐下恒:常常B即日澍雨 澍雨:下及时雨C西通岷、蜀 通:贯通D振旅而还 旅:军队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后有以良家子镇武川者,遂家焉家:定居B祥尝行荆州事 行:代理官职C远近蛮夷,莫不款附 款:款待D诏祥与宇文贵总兵讨之 总:统领7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常博延儒士延:延请B寻擢补都督 寻:不久C行李往来 行李:使者D迁大司马 迁:贬官点拨解答上述题目,也可以综合运用推断方法,如对第5题中的“澍雨”的判断,除利用语境推断法外,同样也可以用词性推断法,推断“澍雨”必须要作谓语动词;再如对第7题中的“迁”的推断,除用联想推断法外,还可用语境推断法,根据前句“进位柱国”,可推断此处贺兰祥不可能贬官。题组2考点综合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游太和山日记徐霞客从南天门宫左趋雷公洞。洞在悬崖间。余欲返紫霄,由太子岩历不二庵,抵五龙。舆者谓迂曲不便,不若由南岩下竹笆桥,可览滴水岩、仙侣岩诸胜。乃从北天门下,一径阴森,滴水、仙侣二岩,俱在路左,飞崖上突,泉滴沥于中。至竹笆桥,始有流泉声,然不随涧行。乃依山越岭,一路多突石危岩,间错于乱蒨丛翠中,时时放榔梅花,映耀远近。过白云、仙龟诸岩,共二十余里,循级直下涧底,则青羊桥也。涧即竹笆桥下流,两崖蓊葱蔽日,清流延回,桥跨其上,不知流之所云。仰视碧落,宛若瓮口。度桥直上攒天岭五里抵五龙宫规制与紫霄南岩相伯仲。殿后登山里许,转入坞中,得自然庵。已还至殿右,折下坞中,二里,得凌虚岩。岩倚重峦,临绝壑,面对桃源洞诸山,嘉木尤深密,紫翠之色互映如图画,为希夷习静处。前有传经台,孤瞰壑中,可与飞升作匹。还过殿左,登榔梅台,即下山至草店。华山四面皆石壁,故峰麓无乔枝异干;直至峰顶,则松柏多合三人围者;松悉五鬣,实大如莲,间有未堕者,采食之,鲜香殊绝。太和则四山环抱,百里内密树森罗,蔽日参天;至近山数十里内,则异杉老柏合三人抱者,连络山坞,盖国禁也。嵩、少之间,平麓上至绝顶,樵伐无遗,独三将军树巍然杰出耳。山谷川原,候同气异。余出嵩、少,始见麦畦青;至陕州,杏始花,柳色依依向人;入潼关,则驿路既平,垂杨夹道,梨李参差矣;及转入泓峪,而层冰积雪,犹满涧谷,真春风所不度也。过坞底岔,复见杏花;出龙驹寨,桃雨柳烟,所在都有。忽忆日已清明,不胜景物悴情。遂自草店,越二十四日,浴佛后一日抵家。以太和榔梅为老母寿。(选自徐霞客游记,有删改)注太和山:武当山。嵩、少:嵩山、少室山。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A从南天门宫左趋雷公洞趋:奔向B循级直下涧底,则青羊桥也 循:遵照C连络山坞,盖国禁也 禁:宫禁D以太和榔梅为老母寿 寿:寿辰9下列各句中加点的“于”字,与“飞崖上突,泉滴沥于中”的“于”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州司临门,急于星火B贪于财货,好美姬C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D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10下列用“/”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度桥直上攒天岭五里抵五龙宫规制与紫霄南岩相伯仲A度桥/直上攒天岭/五里/抵五龙宫/规制与紫霄南岩相伯仲B度桥直上/攒天岭五里抵/五龙宫规制/与紫霄南岩相伯仲C度桥直上攒天岭/五里抵五龙/宫规制与/紫霄南岩相伯仲D度桥/直上攒天岭五里/抵五龙宫规制/与紫霄南岩相伯仲11请简要概括太和山和华山不相同的地方。答:_12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殿后登山里许,转入坞中,得自然庵。译文:_(2)还过殿左,登榔梅台,即下山至草店。译文:_(3)及转入泓峪,而层冰积雪,犹满涧谷,真春风所不度也。译文:_ 文言实词选择题的考场实战技法1巧妙使用命题规则文言实词的考查重点是常见的文言实词,难度过低的和过高的实词不会纳入考试范畴,但高考所考的文言文中不可能全是考生熟悉的,肯定也有难度较大的词。考生不要因题中出现的陌生词语而惊慌失措,因为这些词大多只是起干扰作用,一般情况下命题者会将它们的意思设为正确的。相反,真正需要警惕的,反而是比较熟悉的词,它的解释恰恰是常见却又常常出错的。这叫疑熟信生法。高考还有一种设错方式,一般是用词语的今义来注释其古义,误导考生犯望文生义、以今解古的错误。2代入检验法把这些实词义项代入到原文中去贯通文意,解释准确而无滞碍之处即为正确答案。反之,则错。这种技巧是必须使用的。3排除法和认定法相结合实词题一般是三对一错,我们可以认定自己熟悉的、有把握的选项,把它排除掉;对没有把握、持怀疑态度的选项,则可或推断,或代入,根据上下文进行甄别。答案真题体验1B参考译文韩文公的文章,振起了八个朝代以来的衰颓(文风),他的诗歌也与众不同,独具特色,然而考亭先生(朱熹)曾经批评他的文章庸俗,指出他的上宰相书读书城南诗就是庸俗的啊,韩愈难道不也是想孜孜以求,志在功名利禄的吗。所以我曾经说,写文章的事情,不说别的,必须首先去除它的俗气才行。现在天下许多文人,出身民间,却常常到名人那里通报自己的姓名,而且早上写了一篇文章,到晚上就想镌刻成铭文,常常写成一大本书,在巴结贵人和结交名人时,就带上这些文章作为礼物,像这样,文章即使很好,也显得有些庸俗。我读严祺先的文章,深深地赞叹他能够矫正这些错误,超脱庸俗。无锡这个地方自从顾端文、高忠宪两位先生在东林讲道以来,继承了源远流长、濒于遗失的学风,这样,前代流传下来的学风才未丧失殆尽。严祺先生于顾、高二人的故乡,诵读流传下来的文章,接受前辈的教诲,受到儒家思想的感化,精通经学。平日里注重名节,谨慎地出仕和退隐,触及世上的功名利禄,好像要被玷污了。愤怒郁闷的情绪,遇到事情就表现出来,所以他的文章表达的思想,大多被当时的人们耻笑为迂腐。韩文公曾经说过:“别人讥笑自己,自己心里却感到高兴。”人们讥笑韩文公,只是因为他的文辞被流俗之人讥笑,他仍然是一代杰出的儒学宗师;如果文章表达的思想内容被流俗之人讥笑,不又超出古人一等了吗?虽然这样,让韩文公生活在当今社会,他文章的思想内容,应当也像严祺先先生一样迂腐,一定不会写出呈给宰相的书信、城南的诗句,被儒学大师讥笑了。严祺先的文章,我看到的只有几十篇,这些文章说理论事,语言明快严谨,一位恭谨温顺的儒生,其文章却能够致人死地,其文辞的作用真是大啊!然而我认为就文章语言的华丽而言,即便是当今那些不能免于俗的文人,有的或许也能做到;更何况那些能做到矫正错误、超脱庸俗的原因,在于文章的思想的人呢,世人都会来讥笑他们是迂腐的人。世人都讥笑他是迂腐的,只有我不认为他迂腐,却欣然赞叹他,那么我也迂腐得厉害啦!2A参考译文孔明是伊尹、周公那样的贤人啊。但评论他的人有很多不同的看法,因为他遭受乱世之难,而处在英雄落魄之时啊。一般人都努力上进(博取功名),而他独自归隐,神态安闲地住在草庐中,刘备三顾茅庐后才被起用。(孔明)挺身接受刘备托孤的重任,不放任不专权,别人没有谗言可进。权势大但主上不猜疑,权高位重而部下不忌妒。励精图治使蜀地风俗教化清正明直。宽恕过错或惩罚罪行不因职位的高低(而有所不同),这是成就帝王之业的政治啊。用使百姓安乐之道管理百姓,百姓即使劳苦也不怨恨;用使百姓生存之道杀人,死者也不会有所怨恨,这是成就王业的大事啊。孔明都处理得非常好,确实是伊尹、周公那样的贤人啊。但评论的人竟然说他自比管仲、乐毅,寄身在偏远的地方,只不过是称霸的人的臣子罢了。这怎么能同他们谈论孔子到鲁国出仕和自比老子、彭祖呢!更有甚者竟认为孔明不能与司马懿匹敌,这无异于小孩子的见识。他们难道不是因为司马懿的话而相信他吗?而不知道他的话都是骗人的。司马懿不能欺骗孔明,所以常常在孔明用兵的间隙,荒谬地说些大话来欺骗他的部下。这些评论的人只是没有发现罢了。当初孔明兵出祁山,司马懿带兵抵御他,听说孔明将要割上邽的麦子,(司马懿)收拾辎重日夜兼程前往。(等到了那里,)孔明因为缺粮已经退兵,司马懿欺骗部下说:“我们连夜兼程行军非常疲劳,这是懂得用兵的人希望抓住的机会。诸葛亮不敢据守渭水,这容易对付啦。”军队没有现成的粮草还转移作战,即使能战胜他们,后面何以为继?这是稍微懂点军事的人都一定不会干的事啊。司马懿心里知道这样,表面说大话来欺骗部下罢了。不久孔明出兵斜谷,司马懿又率兵抵挡他。了解到孔明的军队还未靠近渭水,就率领军队渡河,背靠渭水筑下营垒。孔明军队快要到达了,司马懿欺骗众人说:“诸葛亮如果真是勇敢的人,应当从武功山出兵依靠山势摆下阵势。如果向西到五丈原,各路军马没有战事了。”敌人的军队已经在没有退路的战场上了,率领部队长驱直入,前来与他交战,这也是稍微懂点军事的人不会做的事。司马懿知道诸葛亮不会从此地出兵,聊且狂妄地用这些话来表现诸葛亮的怯弱,以显示自己料事如神,并且能稍稍安慰军心。所以孔明带领严整有法度的军队,不用欺骗的权术,不贪图小的胜利,他就说:“诸葛亮志向远大但不能抓住时机,善于谋略但缺乏决断,喜欢用兵却无实权。”诸如此类,都是等到孔明用兵间隙时,胡乱说些大话来欺骗他的手下,这哪是他的真实想法啊!那些善于洞悉别人真实想法的人,不在他的敌人存在的时候,而是在他的对手死后再做出判断。孔明活着的时候,司马懿的话是那样的。等到他死后,司马懿巡查孔明军队的营垒阵地,整理衣襟慨叹说:“真是天下奇才啊!”这是他看到诸葛亮的治军的规矩法度,是远在自己之上,是自己不能做到的,恍然若失,不自觉而说出来的。从中可以看到他的真实想法了。评论的人不相信这些,却相信司马懿欺诈的话,难道不是又被他骗了吗!唐朝的李靖,是谈论军事的雄辩之人。我曾经读到他的以提问、作答形式而写成的书,领略他论述孔明用兵的妙处,详细完整;对司马懿却只字未提。他是真正懂用兵的人,因此能够看得出来,世上那些迂腐书生的观点,为什么不是李靖这样的观点呢?孔明距今将近千年了,没有能真正懂得他的人。我为他的不幸感到愤恨,所以详细地说明这件事,使世俗拿成败论英雄的人稍微收敛一些。基础整合点拨一、多义实词1(1)“朝”的义项间关联如下:“朝”的本义是早晨,由于古代臣子在早晨拜见帝王,引申为“朝见、朝拜”,由“朝见”又引申为朝见的处所“朝廷”,朝见的事“政事”,又引申为“朝代”。“朝见”“朝廷”则成了它出现频率最多的义项。(2)台阶拜官授职修治,清理清除,废除,除掉,去掉过去,逝去“除”的义项间关联如下:“除”本义是“台阶”,又特指宫殿上的台阶,“任命、授职”不正是在“宫殿上的台阶”下进行的吗?“台阶”要经常打扫,故又引申出“修治、整治”“清除、去掉”之义,岁月“去掉”,则是岁月“流逝、过去”了。2(1)C (2)狡猾。(贬义词)聪明。(褒义词)二、古今异义词1古义:父母兄弟等亲属今义: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或血统关系的家庭或它的成员词义变化特点:词义扩大古义:崤山以东今义:山东省词义变化特点:词义缩小古义:求学的人今义: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词义变化特点:词义缩小古义:外交使者今义:出门所带的包裹、箱子等词义变化特点:词义转移古义:羞愧,感到耻辱今义:害羞,不好意思词义变化特点:词义弱化古义:中原地区今义:全中国词义变化特点:词义扩大古义:秋日的天空今义:秋季词义变化特点:词义转移古义:容颜,脸色今义:色彩词义变化特点:词义转移古义:仇恨,怀恨今义:埋怨,责备词义变化特点:词义弱化古义:遗憾,不满今义:仇恨,怀恨词义变化特点:词义强化古义:爪子和牙齿,这里是其本义,古代表示得力的帮手,褒义词今义:比喻坏人的党羽,贬义词词义变化特点:感情色彩变化古义:表示地位低,见识短浅,中性词今义:表示品德低下词义变化特点:感情色彩变化2那实际上那个人的行动是亲近信任平常人3C三、活用实词(一)名词活用1(1)西(2)手(3)草、露、日(4)雾、星(5)廷(6)翼 (7)隶(8)东、南规律和特点:名词用在动词或形容词前如果不构成主谓关系,那么,它一定活用为状语,或者说,只要是处于主语和谓语之间的名词一定活用为状语。2(1)第二个“君”“臣”芽第二个“师”王齿规律和特点:名词前有副词(“不”“无”“相”等),该名词活用为动词;因为在汉语中,副词不能修饰名词,若修饰了,则该名词活用为动词。(2)水刃雨饭十步规律和特点:能愿动词(指“能”“得”“欲”等动词)后的名词活用为动词。(3)军巢渔樵道路质规律和特点:名词前没有动词,后接介宾短语(后无动词),则该名词活用为动词。(4)蹄函王 级鼓规律和特点:名词后带“之”字,则该名词活用为动词。(5)衣、怀道王目籍规律和特点:两个名词连用(或者一个名词和一个名词短语连用),则必有一个名词活用为动词。至于哪个名词活用,则视具体情况而定。(6)墓前宴东梦规律和特点:名词而动词或动词短语(不构成主谓关系)活用动词而动词(动词短语),或者:动词(动词短语)而名词动词(动词短语)而活用动词。(二)动词活用(1)畜(2)进退(3)捕(4)谗、讥(5)见(6)株治(7)亡、北(8)饮规律和特点:一是两个动词连用,如构不成连动式,则后一个动词一般活用为名词;二是动词前若有“其”“之”等代词修饰,则该动词活用为名词。(三)形容词活用(1)穷,活用为一般动词(2)耻,意动用法(3)异,意动用法(4)利,使动用法(5)苦,使动用法(6)周,活用为一般动词(7)齐,意动用法(8)完,活用为一般动词规律和特点:形容词如果带了宾语,则活用为动词。四、偏义复词C五、通假字(1)“兹”是“这”义。(2)“兹”通“滋”,更加;因为“兹”主要是“这”义,用“这”义无法解释,而且“兹”与“滋”又音同形近,符合通假特点。现场矫正D参考译文宗越,是南阳叶县人。(宗越)填补空缺担任郡中小吏(的官职)。(宗越的)父亲被一个蛮人杀死,杀死他的父亲的蛮人曾经来到郡里,(于是)宗越在集市上刺死了他,太守夏侯穆赞赏他的孝心,把他提升为队长。蛮人中有劫掠偷盗(东西)的人,(夏侯穆)常常派宗越(前去)征讨,(宗越只要)出兵就建立功劳。(由于)家里贫穷没有钱买马,(宗越)经常手持刀和盾牌步行出阵,单独坚持作战,而众人都不能阻挡他。每次胜利,郡中的将领就赏赐他五千钱,(而宗越就)凭这些赏钱购买了马匹。后来(宗越)被征召,到州里当了队长。前废帝想要南巡,第二天早上就要出发,当晚任凭宗越等人出皇宫住宿,而太宗因为这些情况废除了前废帝且平定了动乱。第二天早晨,宗越等人一起入朝,而太宗安抚接纳他们特别优待,(并)改任宗越为南济阴太守。宗越善于安营布阵,但是(宗越)治理军队十分严厉,喜欢用刑诛杀,一点儿小事情,就军法处置。当时王玄谟对待部下也少施恩惠,而将士们为此编出几句话说:“宁可做五年囚徒,不去跟随王玄谟。王玄谟还过得去,宗越却是要杀我的。”跟进练习1(1)竭尽佩戴慎任用(2)译文:依靠道德施行仁义的可以称王,称王不必要等到具有大国的条件。推断方法:由该句的上句“以力假仁者霸,霸必有大国”,意为“凭借武力假托仁义的可以称霸,称霸必须具备大国的条件”,可以推断该句意。这叫对称推断。古人行文很讲究对称,处于对应位置的词语往往在意义上有相近、相反或相对的特点。2(1)豫色:高兴的脸色。推断方法:下文说,我前些日子听你说“君子应不怨天,不怨人”。孟子说:“此一时,彼一时也,时代不同了。”说明孟子此时对以前不怨天尤人的态度是有所保留的。由此可知,“豫色”应是“高兴的脸色”。这叫语境推断:文章中语句连贯,相承相接,意义也是上下连贯、相承相连的,因而可联系上下文语境来推断词句之意。诛:讨伐。推断方法:“诛”常作“杀死”义,但联系后文语境,庆封还“走如鲁”,即“逃到鲁国”,可见他们并没有“杀死”庆封,而应是“讨伐”庆封。这叫用语境推断法确定多义词的意思。(2)译文:又有人说季布鲁莽,借酒使性难以接近。推断方法:此句关键词是“勇”。它常被译为“勇敢”,褒义词。但联系后文可知,“陛下以一人之誉而召臣”对应了“人有言其贤者,孝文召,欲以为御史大夫”;“一人之毁而去臣”对应了“复有言其勇,使酒难近,至留邸一月,见罢”,“毁”即“诋毁”,是“进谗言”。由此可推断“勇”绝非褒义,而应作贬义,译为“鲁莽、空有勇力”。这也是语境推断法。3(1)D (2)BC参考译文尊崇天而思慕它,哪里比得上把天当做物一样蓄养起来而控制着它呢?与其顺从天而赞美它,哪里比得上控制自然的变化规律而利用着它呢?与其盼望,等待天时,哪里比得上适应天时而役使它呢?与其依顺万物的自然繁殖而求它增多,哪里比得上施展人的才能而使它按着人的需要有所变化呢?与其思慕万物而使它成为能供自己使用的物,哪里比得上管理好万物而不失掉它呢?与其希望于万物能自然生长出来,哪里比得上掌握万物的生长规律呢?所以放弃人的努力而只寄希望于天,那就不能理解万物的本性,也就不能去利用它了。训练巩固反思1C2B3A4B参考译文熊鼎,字伯颍,临川人。元末时在乡试中举,执掌龙溪书院。江西发生寇乱,熊鼎聚合乡兵自守。陈友谅多次胁迫他投降,他不理睬。邓愈镇守江西,多次邀请他来相见,惊奇于他的才华,向皇上推荐。太祖想授给他官职,他用母亲年老需要赡养推辞了,于是留在邓愈的将军府中,参与谋划军事。母亲去世后熊鼎守孝期满,皇帝召他到京城,授予他德清县丞(的职位)。松江平民钱鹤皋反叛,邻近地区大为惊恐,熊鼎冷静地控制了本县局面。升任起居注,奉诏搜求可以引以为戒的旧事例,写在新宫殿的墙壁上。舍人耿忠出使广信回来,将郡县官员违法的情况上奏皇帝,皇帝要派御史去察访他们。而当时已经颁发大赦令,丞相李善长两次进谏(要求不派御史)都未被采纳,熊鼎偕同给事中尹正进言说:“朝廷在四方广布信用,又因小事派出御史,会失去信用,而且亵渎天威。”皇帝沉默了好久,终于没有派御史去。洪武元年,新设浙江按察司,熊鼎任佥事,分管台州、温州。台州、温州自从被方氏窃据以后,聚集了伪官悍将两百多人,都非常凶暴蛮横。熊鼎将他们全部迁到长江、淮河之间,百姓才安定下来。平阳知州梅镒犯了贪赃罪,(自己)不停地辩解,几百个平民都申诉知州无罪。熊鼎正要听从民意释放他,有一个小吏向熊鼎禀告道:“如果释放了知州,(皇上)问起我们徇私故纵罪来怎么办呢?”熊鼎叹息说:“法律是用来诛杀罪人的,我敢因为怕被责罚而诛杀无辜吗!”释放了梅镒,将情况上奏皇帝,皇帝回复照此执行。宁海平民陈德仲肢解了黎异,黎异的妻子多次上告不得申冤。熊鼎就逮捕了陈德仲,审讯得知实情,立刻就治了他的罪。这年秋天,山东刚刚平定,皇帝设置了按察司,又叫熊鼎做佥事。熊鼎到任,奏请罢免不称职的官员数十人,各个部门安定清平。熊鼎要考查官吏的好坏,于是命令郡县各备两份日历,每天记下所处理的诉讼钱粮等事,一份留在郡县,一份上报御史台,递相更换,按日历查考,下面的官吏没有敢隐瞒的。八年,西部的朵儿只班率领部落来归附,调熊鼎为歧宁卫经历。到了那里,熊鼎发觉敌寇是假投降,他悄悄地将情况详加论列,报告皇帝。皇上派遣使者慰劳,赐给裘皮衣服和帽子,又派中使赵成宣召熊鼎。熊鼎动身后,敌寇果然反叛,胁迫熊鼎折回北方。熊鼎对他们申明大义,斥骂他们,于是与赵成和知事杜寅都被杀。5C6C7D参考译文贺兰祥字盛乐。他的祖先与北魏一同兴起,他的后代有凭清白人家子弟的身份镇守武川的,最终就在那里安家。贺兰祥的父亲贺兰初真,年少时就很有名气,被乡里人看重。他娶北周太祖(宇文泰)的姐姐建安长公主为妻。贺兰祥十一岁时父亲去世,他成了孤儿,为父亲守丧符合礼仪。他在舅舅家长大,特别受到周太祖的喜爱。虽然在军旅中,周太祖却不断多方聘请儒生教贺兰祥学习典籍。周太祖刚入关时,贺兰祥与晋公护都在晋阳,后来(周太祖)才派遣使者接他们到身边来。十七岁时,开始担任官职,任奉朝请,加封为威烈将军。贺兰祥年少时就很有胆气,立志要建立功业。不久就被提升为都督,一直在周太祖帐下。跟随周太祖平定了侯莫陈悦,又跟随周太祖迎候北魏孝武帝。因为前前后后立的功劳,被封为抚夷县伯。仍旧跟从周太祖进攻潼关,捕获东魏大将薛长孺。后又攻回到洛城,攻下洛城。回去后,被任命为左右直长,进封爵位为公。(西魏)大统十四年时,贺兰祥被任命为都督、荆州刺史,进封爵位为博陵郡公。在此之前,贺兰祥曾经代理荆州事宜,虽然没满一个月,却施行了许多惠民政策。到这次重新前往,老百姓因他的到来而感到安心。因此汉南那些流离失所的百姓背着婴儿来到这里的,每天都有上千人。远远近近的少数民族,没有不诚恳归附的。贺兰祥依照形势安抚接纳,使他们个个欢心。当时正值盛夏酷暑,贺兰祥就亲自巡查境内,考察政务的得失。看见有人挖掘古墓,使尸骸曝露在荒野,就对守令说:“这哪里是仁者治理时所应当发生的事呢!”于是下令当地管理者安排收殓埋葬,于是,那一天就下了场及时的好雨。那一年,荆州地区大获丰收。荆州境内原先有许多古墓,当地风俗喜好挖掘古墓,到这时这种风气就停息了。贺兰祥虽然是周太祖的近亲,但是他品性清正俭素。荆州南与襄阳接壤,西与岷、蜀相通,所产出的物品,多是各种珍奇异物。当时已经和梁国互通友好,使者往来,官方和私人赠送的礼品,(贺兰祥)一概都不接受。梁国的雍州刺史、岳阳王萧詧钦佩他的节俭作风,就拿竹屏风、葛布之类的东西和经史书籍赠送给他。贺兰祥难以违背萧詧的好意,就接受这些物品并交给主管官吏。太祖后来得知这件事,把这些物品都赐给了贺兰祥。(西魏)大统十六年时,贺兰祥被任命为大将军。周太祖认为泾河、渭河灌溉田地的地方,水渠堤坝因损毁而废弃了,就任命贺兰祥修建富平堰,开渠引水,向东注入洛河。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