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学专业论文)宗族组织在现代社会中的认同——以广西藤县黄一本堂为例.pdf_第1页
(人类学专业论文)宗族组织在现代社会中的认同——以广西藤县黄一本堂为例.pdf_第2页
(人类学专业论文)宗族组织在现代社会中的认同——以广西藤县黄一本堂为例.pdf_第3页
(人类学专业论文)宗族组织在现代社会中的认同——以广西藤县黄一本堂为例.pdf_第4页
(人类学专业论文)宗族组织在现代社会中的认同——以广西藤县黄一本堂为例.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r - 、3 、 论文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 导下,独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除文中已经注明引 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 撰写过的作品成果。对本文的研究作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 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 法律结果由本人承担。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彩云 日期:加年易月4 日 学位论文使用授权声明 本人完全了解中山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 定,即:学校有权保留学位论文并向国家主管部门或其指定 机构送交论文的电子版和纸质版,有权将学位论文用于非赢 利目的的少量复制并允许论文进入学校图书馆、院系资料室 被查阅,有权将学位论文的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 可以采用复印、缩印或其他方法保存学位论文。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炙p 云 日期:历t o # - j 6 1 月午日 锄鲐) 够 日期:7 少io # 6 月日 摘要 本文以广西一个近年来重建的宗族组织为例,从“认同的角度出发对现代 社会中的宗族进行了个案研究。文章认为,血缘关系和地缘关系是宗族认同的关 键依据,两种依据在宗族认同中是相互糅合的。宗族认同中的血缘关系不一定是 真实的或亲近的血缘关系,而是一种基于“同姓”标识的、建构的血缘关系。地 缘关系中自然地理区域与国家行政区域两方面的因素都会对宗族认同及其范围 产生影响。宗族认同的心理基础是普遍存在的,但很多时候这只是潜在的或内隐 的情感,在受到外界促动的情况下,人们的宗族意识会变得明确,归属感和认同 感随之建立起来,并最终体现在支持宗族活动的言行上。宗族认同是多层次的、 可叠加的,个人可以同时拥有多个宗族身份、属于多个宗族组织。这种多重宗族 认同会影响到宗族组织不同支系之间、不同宗族组织之间资源的分配和流动,并 从而影响到它们之间的关系。 关键词:宗族,认同 a b s t r a c t t h i sp a p e rs t u d i e sc h i n e s e 1 i n e a g ei nm o d e r ns o c i e t yf r o mt h e p e r s p e c t i v eo fi d e n t i t y ,t a k i n gar e c e n t l yr e b u i i t c h i n e s e1 i n e a g e o r g a n i z a t i o ni ng u a n g x ia sa ne x a m p l e t h ea r t i c l em a i n l ys u g g e s t st h a t c o n s a n g u i n i t ya n dr e g i o na r et h ek e ya c c o r d a n c eo fi i n e a g ei d e n t i t y ,a n d t h e ya r em i n g l e di n1 i n e a g ei d e n t i t y c o n s a n g u i n i t yi sn o tn e c e s s a r i l y a u t h e n t i co rn e a ri n1i n e a g ei d e n t i t y ,i ti sc o n s t r u c t e da n d ,b a s e do n t h es a m es u r n a m em a r k e r n a t u r a l g e o g r a p h i cr e g i o n a n dn a t i o n a l a d m i n i s t r a t i v ez o n eb o t h h a v e i n f l u e n c eo n1 i n e a g ei d e n t i t ya n di t s b o u n d a r y t h ep s y c h o l o g i c a lf o u n d a t i o no f1 i n e a g ei d e n t i t yi su b i q u i t o u s i nc h i n a ;h o w e v e r ,i ti so n l yl a t e n to ri m p l i c i te m o t i o nm a n yat i m e s w h e ns t i m u l a t e db ye x t e r n a l i t i e s ,p e o p l ew i l lb e c o m ea w a r eo f1 i n e a g ea n d e s t a b l i s ht h e i rs e n s e so fb e l o n g i n ga n di d e n t i t y ,w h i c hw i l lf i n a l l yb e r e p r e s e n t e di ns u p p o r t i n gd i s c o u r s e sa n da c t i o n sf o r1 i n e a g ea c t i v i t i e s l i n e a g ei d e n t i t yi sm u l t i f o l d e da n ds u p e r p o s a b l e :i n d i v i d u a l sc a nh a v e m o r et h a no n ei i n e a g ei d e n t i t i e sa n db e l o n gt om o r et h a no n el i n e a g e o r g a n i z a t i o n s t h i sm u l t i p l el i n e a g ei d e n t i t ya f f e c t st h ef l o w a n d d i s t r i b u t i o na m o n gd i f f e r e n t1 i n e a g eb r a n c h e sa n dd i f f e r e n t 1 i n e a g e o r g a n i z a t i o n sa n d , f u r t h e ri n f l u e n c e st h er e l a t i o n s h i p sb e t w e e nt h e m k e y w o r d s :c h i n e s el i n e a g e ,i d e n t i t y 目录 第一章导论;1 第二章现代社会中重建的宗族1 4 第一节背景简介。1 4 第二节宗族组织架构1 8 第三节何以兴建。2 5 第三章族内族外3 4 第一节族内的认同3 4 第二节宗族认同之外4 4 第四章宗族认同的强化5 2 第一节宗谱、祠堂与风水。5 2 第二节牌位与祭祖。钇 第三节族人会员与奖学制度。7 1 第五章同姓宗族之间的认同7 6 第一节兄弟相争7 6 第二节同姓不同宗。8 3 第三节大宗小族8 8 第四节与外地宗族。9 6 第六章结论1 0 2 参考文献1 1 2 后记1 1 7 第一章导论 1 、缘起 为了开展珠江流域的族群与文化课题的研究,中山大学人类学系在珠江 各支流沿岸选取了一系列的城市或乡村开展田野调查,本研究的田野点亦属其中 一小部分。2 0 0 9 年7 月1 4 日,我在博士生王易萍师姐的带领下,来到西江沿岸 的一个县城:藤县,住在与藤县的城区隔河相望的一所小学里( 藤县藤州镇白沙 村中心校) 。三天后,村里的老支书告诉我,马路对面的开发区里有一个近年来 新建的祠堂,有时侯会有很多人在那里搞活动。我远远望着马路对面横平竖直的 街道和楼房,试图想象那个新建的祠堂会是怎样的外观,以为是一栋栋楼房之间, 突然出现一座盖着琉璃瓦,檐角飞翘的大平房,还带着前厅后院之类。开发区里 , 的祠堂,会是什么样子呢,它是什么时候建起的,人们为何会在彼时彼地建那个 祠堂呢? 老支书没有回答我的追问,说他不知道,没有去了解过这个新祠堂的情 况,更没有亲自去看过。我又问他为什么不去走走看看。这位容姓的支书说,这 是姓黄的人建的祠堂,自己又不姓黄,不去。 下午,我自己来到开发区,那里的人指着不远处的一栋普通楼房,很肯定地 告诉我说:那就是祠堂。楼房第二层的外面竖着一块褪色的“东舁职业技术学校 招牌,底楼则开着一家小食店,店门口也挂着“东异职业技术学校 的小招牌。 这样一栋普通楼房就是传说中的祠堂? 我在楼房前面来回走了一趟,实在找不到 想象中“祠堂建筑”的只砖片瓦,只好满腹狐疑地向店里围坐着吃饭的四个人打 听黄家祠堂答曰:“这里就是。”听我说明来意后,餐桌上一名中年男士起身 招呼我说,这里是“黄一本堂 ,他是“黄一本堂宗亲联谊会 的办公室主任黄 庆龙,六楼是祠堂。祠堂建在六楼? 我的疑惑又加深了一层。这位热情的主任对 我的造访表示欢迎,并允许我随意参观。于是在他们吃饭的时候,我穿过小食店 的后门,进入楼中,满怀期待地想探探这个祠堂里到底卖的什么药。 食店背后的墙上高高挂着一个徽章“黄一本堂宗亲联谊会 ,徽章正下方是 两块并列的牌匾,分别是“黄一本堂宗亲联谊会 和“广西黄氏研究会藤县分会。 墙上还贴有一些写满黄字的红纸,有“黄一本堂通告”,有“黄一本堂光荣 榜 ,有“黄一本堂名单 ,日期都是2 0 0 9 年3 月3 1 日,大约是当时搞活动后 留下的公告。“黄一本堂 ,这正是祠堂的名称。 楼梯口的墙上贴着一条红纸黄字的指引“祭祖由此上六楼,并有箭头指向 楼梯上方。楼梯拐角处的墙上立有一块巨大的镜子,中间书有“敬本崇亲 几个 红色大字,前有“黄一本堂宗亲联谊会成立菇庆 ,落款为“再建黄一本堂县城 筹委成员仝敬贺。二、三、四楼的布置与外面的“东舁学校 招牌恰相呼 应。三个楼层的走廊墙上都挂着印有名人头像和励志话语的贴画。二楼是“机械 实习厂办公室 和“董事长办公室 ,大厅里挂着“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证书 和“民办学校办学许可证 ,三楼是“电脑实习室 ,四楼是“模具设计班教室 。 五楼整层是个空旷的大厅。厅中摆了一张小圆桌和几张小方凳,厅的内墙上挂满 了大大小小的相片图片、横幅和锦旗等,墙角边也靠着几个牌匾。楼梯每个半 层拐角处的墙上都挂着大镜子。二层半的大镜子上书“伟业千秋 ,前书“藤县 黄氏会馆落成蒜庆一,落款是“旅台宗亲葵中敬贺 ;三楼半大镜子上的落款是“东 荣镇分支会子孙仝敬贺 ;四楼半的落款是“江夏太原平南学会敬贺 ;五楼 半的落款是“昭平县黄氏理事会、宗祠理事会同贺。 一楼到五楼的外观都与普通居民房办公房并无二致,只有大镜子、牌匾、 拜祖图片等能够让人产生“宗族活动场所 的联想,使人感觉处于一种淡淡的宗 族活动环境之中。而六楼的景象却与楼下大不一样。楼层的高度比普通楼层高出 一半,顶部有镂空墙面,厅里立着大红柱子,屋檐和走廊扶手上都贴着黄色琉璃 瓦,更让人吃惊的乃是神台梯级上整整齐齐、密密麻麻的灵牌。神台背倚着整个 墙面而造,水泥面,共有1 8 级。长长的神台在顶端被两堵凸出的短墙分成左、 中、右三片区间,中间的区间较大,两边区间大小一样,但都比中间的略小。三 片区间里都摆着灵牌,各个区间以一条空道相隔开,每片区间的最底层都设有香 炉。神台右前侧挂了一张巨大的“升座牌位表 ,几乎布满了整个墙面。座次表 上的数字显示,神台上总共摆了1 6 0 1 块灵牌。神台每片区间的正前方都摆有祭 桌,祭桌也是中间的较大,两边的较小。桌上摆有茶水、点心、瓶插花等祭品。 大厅屋檐下正中的位置则安了一块牌匾:“敬祖殿 。 敬祖殿正前方还有另一栋独立的四层楼房。两栋楼房被天井隔开,但在顶层 以一架天桥相连。天桥直接通往前座楼顶的六角“文昌亭 。跨过敬祖殿左前方 的文昌亭,再下一层楼梯,就到了前座的四楼楼顶。楼梯口的红纸黄字写的是“祭 祖由此下楼 ,也有箭头标识。前座的四、三、二楼都是宿舍楼的格局,房间里 2 有上下铺床,有桌凳,走廊墙上有“温馨提示值日生每天必须打扫 0 1 00 保持 宿舍整齐美观 等贴纸,想必是“东异学校的宿舍部。一楼左侧是个大厨 房,右侧有个小房问,中部则贯通了大门和天井。两栋楼房都保留着曾经热闹的 痕迹,尽管此刻显得冷清。 开发区里新建的祠堂、近年里新成立的宗族组织,到底是怎么回事? 在田野 考察中,我注意到这个宗族处处都体现着传统元素与现代元素的结合。比如它建 有祠堂,但祠堂是在高高的顶层六楼。它也供奉灵牌,有集体祭祖、奖学办学等 活动,而这些当然也是在现代社会背景下,以现代方式开展的活动。面对这些现 象,我心中出现了深深的疑问:现代社会中的宗族,到底是新瓶装旧酒呢,还是 旧瓶装新酒? 宗族只是在表现形式上发生了变化,但仍然保持其内部深含的文化 核心和文化心理,或者,“宗族所赖以存在的文化基础及其本身的文化蕴意早 已消失,留下的只是空有其形? 现代社会中,人们据以判为是宗族的事项,如修 谱、建祠、共同祭祖等,究竟是宗族传统的核心内容,还是人们借以举行群体活 动的“宗族招牌? 我希望能够找到一种思路来理解和解释这些问题,如宗族的 判定标准,宗族在现代社会中的变迁,宗族将趋于延续或是消亡,等等。 2 、文献综述 宗族,作为中国传统社会的基本单元,具有相当全面的社会功能,构成整个 社会结构的基础,而宗族组织及其规范与儒家文化具有高度的、内在的精神和逻 辑的合一性,因此宗族及其相关问题便成为学术界研究中国社会的一个重要切入 点。1 韦伯在分析中国社会时,就把中国社会称作“家族结构式的社会 。第一个 在中国开展田野调查的人类学者葛学溥,亦在此次调查基础上写成华南的乡村 生活( 1 9 2 5 ) 中,将“家族主义社会学作为该书的副标题,认为家族主义是 中国社会生活的特征。鉴于宗族及其相关问题的重要性,众多研究中国社会文化 的学者都对其进行了考察和探讨。 有些学者的研究是将宗族家族作为社会文化整体的一个方面而加以考察, 如陈达的南洋华侨与闽粤社会( 1 9 3 8 ) ,费孝通的江村经济( 1 9 3 9 ) ,杨懋 春的一个中国村庄:山东台头( 1 9 4 5 ) ,许娘光的祖荫下( 1 9 4 8 ) 等;有 1 周大鸣等著,当代华南的宗族与社会,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 0 0 3 年,p l - - 2 。 3 些学者的研究则完全是以宗族家族为中心而展开的,如陈礼颂的 1 9 4 9 年前潮 州宗族、村落、社区的研究( 根据1 9 3 4 年的调查资料撰写,1 9 9 5 年从新整理 出版) ,林耀华的义序的宗族研究( 1 9 3 5 ) 、金翼:中国家族制度的社会学研 究( 1 9 4 7 ) ,清水盛光的支那家族的构造( 1 9 4 2 ) ,朗奥尔加的 ,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 9 9 7 年,p 6 6 。 3 参见王铭铭,溪村家族社区史、仪式与地方政治 ,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 0 0 4 年。 4 学和社会学的方法,研究了当地社会中的宗族转型问题。1 一些著名的回访研究 将宗族作为社会生活的重要方面,对其进行了跨时空的观察,分别从共时与历时 两个角度探讨了宗族的形态与变迁2 ,如庄孔韶对黄村金翼家族的百年历程的考 察3 ,周大鸣先生对凤凰村村落整体以及其中宗族制度变迁的考察4 ,阮云星对义 序宗族与结构历史变迁的考察5 ,孙庆忠对南景村的回访、张华志、段伟菊对西 镇的回访等等。 科大卫、刘志伟等人的研究更是凸显了历史的视角,他们从宋以来的社会史 出发来理解和解释华南宗族的发展,认为宗族制包含宗教、礼仪和言语的表达, 受到国家力量的影响,宗族可被用作一种获取权利和资源的文化机制,对宗族的 讨论应从社会意识形态和社会经济关系两个角度来考察。另外,科大卫和刘志伟 的观点虽然形成于并应用于华南地区的宗族研究,但其思路与北方宗族研究中的 某些思路却不谋而合。杜赞奇的文化、权利与国家在“国家政权建设”和“权 力的文化网络”之下考察了华北农村宗族,认为宗族势力的强弱主要体现为其在 农村政治体系中的作用是否重要,而与该族的贫富并无必然联系。黄宗智华北 的小农经济与社会变迁在讨论宗族时把其与农业生产方式、个人宗族的经济 :; 状况以及国家政权的深入联系在一起。兰林友在论华北宗族的典型特征中提 出,华北的宗族组织不发达,宗族的外在特征尤其是物化的特征不明显,但明显 地呈现出文化表达性的特征,具有显著的意识形态性的特点6 。 前面所举的一些学者的宗族研究都在不同程度上采用了历史的视角,而冯尔 康、常建华、钱杭、徐扬杰等学者则专门研究了宗族的历史。宗族史研究覆盖的 内容比较全面,包括宗族定义、宗族的分期与各个时期的典型形态、族谱、祠堂、 宗族现代化、各民族宗族等,这些研究偏向于从宗法宗族制的角度来进行探讨。 有些学者的宗族研究倾向于从心理层面进行探讨。许煨光在宗族种姓俱 乐部中从文化心理的角度研究了中国宗族,认为宗族对于中国人是至关重要的, 钱杭、谢维扬, 传统与转型:江西泰和农村宗族形态,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 9 9 5 年。 2 参见庄孔韶主编,时空穿行:中国乡村人类学世纪回访,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 0 0 4 年。 3 参见庄孔韶,银翅:中国的地方社会与文化变迁,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 0 0 0 年。 4 参见周大鸣,风凰村的变迁,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 0 0 6 年。 5 参见阮云星,义序调查的学术心路,载广西民族学院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2 0 0 4 年第l 期;阮云 星,义序:昔日“宗族乡村”的民俗节庆,载广西民族学院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1 ,2 0 0 0 年第3 期; 阮云星,宗族风土的地域与心性:近世福建义序黄氏的历史人类学考察,载中国社会历史评论,2 0 0 8 第9 卷。 6 兰林友,论华北宗族的典型特征,中央民族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2 0 0 4 年第1 期。 5 代表着一种重要的、著名的生活方式。他还以此来解释中国人的民族性格,认为 宗族是指导人们行为举止的组织。1 钱杭也从心理层面上探讨宗族复兴的原因, 提出宗族的“内源性根据 ,认为宗族不仅满足了人们对于历史感和归属感的需 求,而且实现了人们对于现实生活的道德感和责任感。 与宗族研究中较为常见的结构功能分析,或国家社会的宏大视角等相对应, 一些学者开始从微妙具体的个人群体行动、人与社会的互动关系等角度来研究 宗族。唐军的蛰伏与绵延通过考察个人和家族的社会行动,概括出了村落家 族生长的形式和内容,并探讨了家族生长的意义、策略和社会后果。周建新先生 的动荡的围龙屋采用“过程一事件分析 的研究途径,以鲜活的事例显示了 宗族和传统文化的构建和创造、再造及其对地方社会文化变化发展的促进作用。 还有学者对与宗族相关的一些方面进行过专题研究,如从祠堂、族谱、仪式 的角度来考察。对于近年里宗族复苏的现象,学者们也从宗族复兴的原因、宗族 的现代化、宗族与民主政治的关系、宗族与社会经济的关系等方面做过许多研究。 3 、研究界定 宗族( c h i n e s el i n e a g e ) 是一个颇有争议的概念。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对宗 族做出了界定,或是对家族、宗族、联宗等近义词进行了区分。 有些学者对宗族的界定存在着很大的弹性,可以包含从( 小) 家族到( 大) 联宗这一系列的组织。林耀华曾提出“宗族为家族的伸展,同一祖先传衍而来的 子孙,称为宗族。 2 这一界定将“宗族置于“家族 层面之上,它强调同一祖 先,并没有规定亲缘的远近。许娘光关注宗族的血缘因素,他认同林顿“宗族主 要来自单系大家庭的扩张以血缘原理为基础 这一观点,认为宗族“是一种沿男 系或女系血统直接从家庭延长了的组织”。他提出宗族有名称、外婚、单系共同 祖先等十五个特征,之后又提出与宗族相关的七个特征,还给出了宗族的判定细 则。3 杜赞奇对宗族的界定也首先强调了同一祖先,同时还关注了共同财产和共 同地域等因素:“宗族是由同一祖先繁衍下来的人群,通常由共同财产和婚丧 庆吊联系在一起,并且居住于同一村庄。”4 陈其南从父系继嗣和认同的角度界定 1 【美】许娘光著、薛刚译,宗族种姓俱乐部,北京:华夏出版社,1 9 9 0 年,p 7 - - 8 。 2 林耀华,义序的宗族研究,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 0 0 0 年,p 1 3 参见【美】许娘光著、薛刚译,宗族种姓俱乐部,北京:华夏出版社,1 9 9 0 年,p 6 3 - 6 5 ,p 7 7 。 4 【美】杜赞奇著、王福明译,文化、权力与国家:1 9 0 0 - 1 9 4 2 年的华北农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 9 9 4 6 了宗族:“宗族的宗字,用今天的人类学术语来说,就是d e s c e n t ,而族 即为具有共同认同指标( i d e n t i t y ) 的一群人之谓,实际上即是今日吾人所谓群体 或团体。宗族之称不过是说明以父系继嗣关系,即所谓宗所界定出来的 群体。! 1 有些学者在研究中明确地区分了宗族及其邻近概念。弗里德曼在研究中国宗 族时,借用了非洲研究中氏族世系群的分析框架。在中国东南的宗族组织 中,他注意到了宗族范围的不确定性,但未对其进行细述。2 在其后的中国的 宗族和社会一书中,他区分了l i n e a g e 和c l a n ,认为二者之间的差别在于是否 有共同的祠堂和财产。3 弗里德也认为应当区分中国研究中的e l a n 和l i n e a g e ,提 出区别二者的主要标准是真实的系谱关系。4 裴达礼从血缘关系、财产等角度出 发区分了大家庭( e x t e n d e dk i n s h i p ) 、宗族( h i g h e r - o r d e rl i n e a g e ) 、同宗( c l a n ) 和同姓( c o m m o ns u r n a m e ) 等概念。5 华琛则以明确的继嗣关系、共同财产、共 同祭祖仪式、共同政治利益和族内出生等五个特点界定了宗族,并分别对宗族 ( l i n e a g e ) 、高等宗族( h i g h e r - o r d e rl i n e a g e ) 、氏族( c l a n ) 、同姓会( s u m a m e a s s o c i a t i o n ) 等概念进行了详细辨析。6 从前人的著述中可以见得,将宗族当作一种文化特质或一种社会组织形式, 来研究宗族与社会、文化、个人之间的关系,以及宗族对于它们的意义时,学者 们往往只点明“宗族的内涵,并不对其外延进行严格限定。在研究宗族类型时, 人们才会对家族、联宗等形态进行辨析。徐扬杰反对某些学者企图区别家族和宗 族这两个词的做法,认为这种区分既没必要,也不可能。7 冯尔康说:“( 宗族、 家族) 这些名词,在学术界理解不一,距离甚至很大,笔者不能、也不必要在 书中作出讨论,仅仅依照个人的理解来使用。”8 即使是提出“联宗的结果不是 年,p 8 6 。 1 陈其南,家族与社会:台湾与中国社会研究的基础理念,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 9 9 0 年,p 2 1 7 。 2 如他在第1 页写道:“氏族,亦即其它作品中所称的世系群( t h ec l a n ,a st h el i n e a g ei so f t e nc a l l e di nt h e l i t e r a m r e ) ”。在第3 6 页写道“我将宗族翻译为l i n e a g e ,而林在金翼中将其翻译为c l a n ”。参 见f r e e d m a n 。m l i n e a g eo r g a n i z a t i o ni ns o u t h e a s t e r nc h i n a l o n d o n :t h ea t h l o n ep r e s s ,l9 7 0 f r e e d m a n ,m c h i n e s el i n e a g ea n d s o c i e t y :f u k i e na n d k w a n g t u n g n e wy o r k :h u m a n i t i e sp r e s s ,1 9 7 1 ,p 2 1 f r i e dm c l a n sa n dl i n e a g e :h o wt ot e l it h e ma p a r ta n dw h y , w i t hs p e c i a lr e f e r e n c el oc h i n e s es o c i e t y b u l l e t i n o f t h e i n s t i t u t e o f e t h n o g r a p h y , a c a d e m i a s i c i c a 1 9 7 0 转引自钱杭,曲l 缘与地缘之间中国历史上的 联宗与联宗组织,f :海:上海社会科学院,2 0 0 1 年,p 6 7 。 参见b a k e rh d re x t e n d e dk i n s h i pi nt h et r a d i t i o n a lq t y i ng w s k i n n e r ( e d s ) t h ec 砂i nl a t ei m p e r i a l c h i n a 。s t a n f o r d :s t a n f o r du n i v e r s i t yp r e s s , 1 9 7 7 ,p 4 9 9 - - 5 1 8 。 6 【美】华琛:中国宗族再研究:历史研究中的人类学观点,载广东社会科学,1 9 8 7 年第2 期。 7 徐扬杰:中国家族制度史,北京:人民出版社,1 9 9 2 年,p 4 。 8 冯尔康:1 8 世纪以来中国家族的现代转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 0 0 5 年,p 4 。 7 形成一个新的宗族组织,而是形成一个功能性地缘联盟”的钱杭,也承认“人 们一般并不认为它在性质上与宗族有什么重大的区别,无非是形成一个新的大 宗族而已 。1 在中国社会里,家族宗族联宗,其实是具有相同本质的一系列组织。从内 在精神上而言,这类组织的结合遵从父系继嗣和祖先( 或血缘姓氏) 认同的原 则;从外在表现上而言,它们有族谱、祠堂、祠产和共同祭祖仪式之类的特征。 依世系由小到大的次序,可以将这些具有相同本质的组织排成一个连续递变的系 列:个人家庭家族宗族联宗同姓社团同姓之外。这个序列的中部可以划出“宗 族 的区间,往两端则是世系组织的极限形式。而在研究中,应当如何划分宗族 的区间昵? 庄孔韶有言:“有组织的、自组织的和无组织的宗族都有其存在的地 方适应性特点”。2 不同地方、不同规模的宗族有其各自的特征,前人提出的以族 产、谱系之类来判定宗族的标准显然缺乏普适性。对于“宗族 的区间问题,本 文持主位研究的立场,从文化承载者所采用的标准出发这是他们的文化、他 们的组织文中的“宗族 是当事人自己所称的“宗族,它包含了家族、联 宗这一类的组织,而不受规模大小、血缘关系是否真实等细节问题的约束。本文 不会对宗族与家族、氏族、同宗、联宗、同姓、高等宗族等概念进行仔细区分, 而是将它们视作以具有相同本质的一类概念来进行研究。 本文研究中的“黄一本堂被人们称为“宗族 、“族 、“家族 、“大家庭 、 “联宗组织 等。人们往往将这些词混用,并不细究词语的精确含义和词语间的 细微差别。黄一本堂兼有前文提到的宗族、联宗、同宗以及高等宗族、氏族、同 姓会等多个概念的部分特征,而又不完全适用于其中的某一个概念。文章此处仅 以黄一本堂为例,对此类宗族的成员范围做一个大致的说明:宗族成员可以包括 某地域上同一姓氏的所有人员以及该姓氏男子的配偶或未改嫁的遗孀。这个成员 的范围相当宽泛,囊括了同姓的男性和女性,该姓男子的原配、续室或遗孀,双 方亲生或领养的子女以及继子女。 任何概念的研究都可以从多个维度上进行界定,每个维度上的界定都可视作 是在一系列的连续递变中,按照研究的需要划出一个区间。前文在世系的维度上 1 钱杭,血缘与地缘之间一中国历史上的联宗与联宗组织,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2 0 0 1 年,前言p 2 , 正文p l 。 2 庄孔韶,银翅:中国的地方社会与文化变迁,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 0 0 0 年,p 2 7 2 对宗族的概念进行了界定,由近及远地排列了从家庭到同姓社团的组织,并依照 文化当事人的主观判断而划出了“宗族”的区间。此外,还可以从其它的维度上 来界定本文对于宗族的研究。 就时间的维度而言,从肇始至今,中国宗族在各个历史时期有不同的特征, 与其所处的社会文化环境呈高度一致性。冯尔康等人曾把宗族发展的历史分成五 个阶段,即先秦君国宗族时代,秦唐间世族、士族宗族制时代,宋元间大官僚宗 族制时代,明清时期绅衿平民宗族时代和近现代宗族变异时代,每个时期的宗族 组织形态都体现了当时社会、政治、文化的特点。现代变异的宗族在成员构成、 组织管理和社会功能等方面与从前的宗族有了重大区别,其仍然具有宗族的职 能,但宗法性大大削弱,由宗族向宗亲会转变。1 本文对现代社会里宗族的研究, 既考察了宗族发展的新阶段,又探讨了现代社会的特点及其对宗族组织的影响。 就地域的维度而言,本文是对南方地区一个县域宗族组织的研究。不少研究 者认为,中国的南方宗族与北方宗族在形态上存在着较大差异。北方没有禀具典 型形态的正式组织化的宗族,宗族组织不发达,外在的宗族特征不明显,缺乏祠 堂、族谱等物化的特征,其更多的是呈现文化表达性的特征,具有显著的意识形 态的特点。2 南方地区普遍存在着发达的、较大规模的宗族组织,宗族的组织形 式和物化特征都较为明显。3 本研究开展的地点是南方地区的广西藤县,位于珠 江流域西江中游浔江段沿岸。当地大多数居民的先祖都是在明清时期从广东、福 建等地溯珠江水网迁徙而来。在当地定居的人们保留了对广东、福建等地的历史 记忆,也保留了原先的宗族传统。明清以来,广西的藤县以及其它许多地区都有 兴盛的宗族活动。本文对藤县宗族的研究,既是整个珠江流域文化研究的一小部 分,也是整个华南地区宗族研究的一小部分,文中的材料可以直接用作相关研究 的参考或比较。 现代社会中,乡村地区的宗族组织与城市区域里的宗族组织之间也存在不少 差异。乡村地区的宗族组织常常是血缘关系亲近、居住地靠近的同姓人的结合。 1 参见冯尔康等,中国宗族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 0 0 9 年,p 2 0 2 4 。 2 许多学者都对南、北方宗族进行了区分研究,并对二者做出过比较,如杜赞奇、黄宗智对华北宗族的研 究,弗里德曼等人对华南宗族的研究等。此处关于北方宗族特征的论述引自:兰林友,论华北宗族的典型 特征,载中央民族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2 0 0 4 年第1 期;唐军,蛰伏与绵延当代华北村落 家族的生长历程,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 0 0 1 年。 3 由于南方宗族具有明显的组织化特征,因此本文中“宗族”与“宗族组织”两个词的含义是相当的,细 微的区别仅在于用“宗族”一词时比较强调其群体性,用“宗族组织”一词时比较强调其成员组合的结构 性。 9 这类宗族组织的规模较小,近乎“家族 ,组织形式上相对保留了较多传统因素。 城市里的宗族组织常常是较大区域里同姓人的联合,它包括了邻近乡村中各个宗 族的成员,形成规模较大的“联宗”,并在城区设有组织管理机构,较多地呈现 了现代社会中“宗亲会”的新形式。更大的泛宗族组织还涉及到跨省、跨国的同 姓联合,这类组织的成员人数甚众,其管理机构和主要活动场所一般都在市区里。 从乡村到城市,宗族组织的规模有递增趋势,运作方式也有从传统到现代的递变 趋势。本文研究中的黄一本堂,其覆盖的区域以一个行政县为主,并扩展到了相 邻的一些乡镇及一些外地县市。这是一个“县级 的宗族组织,其所在区域、组 织特征和运作方式等都介于乡村宗族和大城市宗族之间。在如今乡村中的宗族受 到广泛关注而城市中的宗族往往受到忽视的情况下,1 本文恰好能为城市中宗族 的研究增添一些内容。 由此,依照世系、时期、地域三个维度,本文对宗族的研究可以界定为:现 代社会背景下的宗族转型时期里、南方地区县城中的、以一个联宗组织为主要对 象而开展的研究。 个人家庭家族( 宗族) 联宗同姓社团同姓之外 兰1 系 同姓聚落村庄乡镇县市跨省区域跨国区域 1 e 卜气域 先秦秦唐宋元明清近现代 1 期 认同( i d e n t i t y ) 一词起初被用于代数和逻辑学,接着出现在哲学范畴中,之 后又被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等学科所用。学者们对“认同一词做过许多辨 析,本文主要侧重于从群体方面对其进行探讨,从“认同 的角度来分析宗族相 关的问题。 1 周大鸣先生曾在珠江流域的族群与区域文化研究一书中指出:学术界对都市社区中的宗族关注度不 够,对城市里的宗族关注度不够。由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的一项检索结果亦可略证宗族研究中的城乡不平 衡状况。以“标题”为检索项,对1 9 7 9 年至2 0 0 9 年的入库文献进行精确检索:含“宗族”一例的文献有 1 0 8 9 篇;含“宗族”并且“农村”的文献有2 1 2 篇,含“宗族”并且“乡村”的文献有6 3 篇;含“宗族” 并且“城市”的文献有l 篇,含“宗族”并且“都市”的文献有l 篇。至于标题中没有出现“农乡村”字 眼的文献,其中大多数也是关于乡村中宗族的研究,这些文献中的“宗族”实指的都是乡村中的宗族 1 0 在王建民的观点中,认同是指成员相互之间包含着情感和态度的一种特殊认 知,是将他人和自我认知为同一群体成员的认识。1 王希恩将“认同 概括为“社 会成员对自己某种群体归属的认知和感情依附 ,并指出,认同包含了分界,分 界是认同作为自身成立的条件,认同于a ,就意味着与非a 的分界。2 简金斯认 为“认同揭示了“同一( s i m i l a r i t y ) ”与“差别( d i f f e r e n c e ) 的关系,“同一 与“差别”是认同的两个不同的方面,群体成员之间的同一性,也正构成与他人 的差别性。3 周大鸣先生指出,认同是在互动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首先存在差 异、对比,才会产生将自己归类、划界的认同感,互动、差异和对比是认同产生 及存在的基本条件。4 与上述观点一样,本文对“认同”的考察也与认知、归属、差异、互动等方 面紧密相关,文中所讨论的宗族中的认同可以表述为:在人际族际交往中,宗 族成员将彼此视为同一群体成员而与其他人相区分的一种认识或感知。它是人们 思想意识中的一种建构,涉及到族人对宗族的归属和与族外的区分。仿照自我认 同、族群认同、社会认同等词的说法,本文将与宗族相关的认同概称为“宗族认 同”。 对于现实中存在的宗族及其认同,本文以个案为例,主要考察个人对于宗族 的认同和宗族对于个人的认同,同时也论及了宗族中个人之间的认同,以及宗族 组织之间的认同。个人对于宗族的认同,是个人对自己身份归属的主观认定,本 文主要探讨其形成缘由与影响因素;宗族对于个人的认同,是群体对其所能包含 成员的一种认定,本文主要探讨其判别依据与包容范围。宗族中个人之间的认同 与宗族组织之间的认同,这些都涉及到同一性与差异性、自我与他者的区分等问 题,对其进行考察有助于更加深入全面地研究宗族认同的问题。 4 、田野历程 田野工作是本文研究的基础。到目前为止,我共去过两次藤县。第一次是 2 0 0 9 年7 月1 3 日至8 月2 5 日,这段时间里我发现并认识了黄一本堂,了解了 1 王建民,民族认同浅议,载中央民族学院学报,1 9 9 1 年第2 期。原文是“所谓民族认同,是指一个 民族的成员相互之间包含着情感和态度的一种特殊认知,是将他人和自我认知为同一民族的成员的认识。” 2 王希恩,民族认同与民族意识,载民族研究,1 9 9 5 年第6 期。 3 转印自张向东,认同的概念辨析,载湖南社会科学,2 0 0 6 年第3 期。 4 周大鸣,论族群与族群关系,载广西民族学院学报( 哲学社会料学版) ,2 0 0 1 年第2 期。 其发生、发展的过程以及在当下运作的情况。第二次是2 0 0 9 年1 0 月2 8 日至1 1 月7 日,黄一本堂在此期间举办了当年最重要、最隆重的一次活动:牌位升龛仪 式,借此机会我接触了来自周边各地的许多人,了解了他们的想法与行为。今后 我还将找机会再赴藤县,希望能够更多地了解当地的人们以及他们的宗族活动。 在田野调查中,我大量使用了参与观察法。黄一本堂等组织机构和许多个人 都敞开了方便之门,使我得以参与观察宗祠组织的日常工作和某些个人的工作、 生活方式。参与观察时,我只是作为一个“在场者 ,基本没有分担过他们的工 作。如果没有其它安排,我一般都会呆在黄一本堂的会馆里。在那儿可以见到平 日来往的人们,听到一些最新消息。我参加过黄一本堂和其它祠堂的集会活动, 如黄一本堂的周六例会、常委以上会议、乡镇动员大会等,此外也去到黄一本堂 的部分乡镇分会,了解黄一本堂在乡村的影响力和工作实施状况。 访谈法也是本研究中大量使用的田野调查方法之一。我深度访谈的对象包括 了黄一本堂以及其它一些宗族组织的领导成员以及其他关心、了解宗族事务的人 员。宗祠领导人大多数是退休老人,他们在家的时间比较多,因此访谈一般都是 在他们家中展开。对于深度访谈的对象,我基本全部掌握了他们的姓名、年龄、 出生地、社会经历、家庭情况等背景资料。为了了解人们原有的想法,开拓宽阔 的信息渠道,我常常采用开放式访谈的方式,与访谈对象就某些主题展开自由谈 论,倾听他们的感悟和联想。对于一些自认为是关键的话题,我习惯于在虚心求 教的同时提出自己的疑问,通过探讨、辩论与核对的方式来获取当事人最真切的 观点。对于其他人员,比如到黄一本堂探视的族人和不大关心宗族事务的人们, 我采取一般性访谈的方式。虽然这些人员不能通过言谈来剖析宗祠问题,但是他 们的行为、态度和想法正反映了宗族与广大民众之间互动和相互影响的情况。受 条件所限,我没有对访谈进行录音,但总是在事后及时根据笔记和回忆整理材料 并录入电脑。 我收集了宗族活动录像以及宗谱、族谱、宗族刊物、办公记录、通知、碑刻、 楹联等书写下来的材料。黄一本堂编有宗谱,将所有宗支的概况都收录其中,其 下各个宗支则各自编有族谱。宗族里办有:一本宗声期刊,一年两期,主要通 报宗族大事并收录族人的文艺作品。宗族的日常事务由办公室的值班人员进行记 录,而总部的重要事件精神则以书面通知的形式发放到广大族人手中。宗族的 1 2 历次重大集会活动,如落成典礼、牌位升龛、清明祭祖等都留有摄影和录像材料。 这些文本和影像材料是其制作者根据自身思维对过去发生事情所做的记录,它们 既反映着当时的真实情形,也体现着制作者的态度、寓意和期待等心理活动。 第二章现代社会中重建的宗族 第一节背景简介 “当文岭之麓,飘嶂如带,若罟者布网江岸然。藤城,县治也。城西南隅, 如网在纲,隐然而独高,黄一本堂宗祠设焉。” 一一民国年间黄一本堂碑并赞 “庄严、肃穆、雄伟、堂皇的黄一本堂宗祠,屹立在浔江河畔,挺拔在封官 岭下,这是古藤州黄族后裔的福祉。宗祠重光,全族皆喜。竹 - - - - 2 0 0 8 年一本重光古藤州 藤县位于广西东部,东连苍梧县,南临容县、岑溪市,西靠平南县,北接昭 平县、蒙山县。藤县在秦以前属百越地,秦3 3 年( 公元前2 1 4 ) 隶属南海郡, 汉初属南越国,隋1 2 年( 5 9 2 ) 改名称做藤州,明l o 年开始名为藤县。新中国 成立后属梧州专区,1 9 9 7 年属梧州市。全县总面积3 9 4 6 平方公里,总人口9 8 3 4 万人,现辖1 6 个乡镇,城区在藤州镇。 1 4 2 0 0 9 年藤县生产总值9 1 3 2 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 3 3 5 1 元( 全 国1 7 1 7 5 元) ,农民人均纯收入为4 0 6 5 元( 全国5 1 5 3 元) 。2 藤县有西瓜、玉桂、 八角、松脂、蜜柚、优质谷等主要的农产品,有钛铁、黄金、重晶石、花岗岩、 铅锌、硅等1 8 种矿藏,主要工业有钛白系列、林产品系列、农产品加工等,其 中钛品、松香是工业支柱产业。县内风景区主要有古藤八景、东山美景、百里浔 图片来源:藤县区划图,h t t p :b a i k e b a i d u c o m i m a g e d 8 d 1 5 8 a e e e f c 4 5 b l d 2 c f 5 3 4 3 4 ;藤县百度地图, _ h t t p :m a l a b a i d u c o m ? n e w m a p = 1 & s = s 2 6 w d 3 d 2 5 e 8 2 5 9 7 2 5 a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