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哲学专业论文)梁漱溟“人心论”思想探析.pdf_第1页
(中国哲学专业论文)梁漱溟“人心论”思想探析.pdf_第2页
(中国哲学专业论文)梁漱溟“人心论”思想探析.pdf_第3页
(中国哲学专业论文)梁漱溟“人心论”思想探析.pdf_第4页
(中国哲学专业论文)梁漱溟“人心论”思想探析.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 要 i 摘 要 梁漱溟是现在新儒家的代表人物。他的“人心论”既是对儒家心性论的发展,也是 阐述自己人生观、价值观的理论。 梁漱溟“人心论”的展开分为人性、人心、人生三个阶段。人性是人将自己与动物 区别开来的特性。这种特性体现在人具有动物所不具备的智慧。这种智慧不仅是简单的 谋求衣食住行,更在于人能利用智慧来肯定自身内在的人性。而梁漱溟所说的人心,是 在说人的精神活动和能够思维的特性。心的特点是能够主宰事物。他将心的主宰特性分 为两个方面,一是对自身称作主动,二是对外称作宰制。它既可以认识外部世界,也能 够认识自身内在的属性。人之所以为人的根本在于心,善的人性便是通过由人心的主宰 作用而生成的。在人心的作用下,人类才有了智慧与意识,从而可以支配起人自身的心 理活动和外在行为。人类对内对外的活动便组成了人生。人与动物的分野在于人有“人 心”而动物没有;而人心之所以不同于动物之心,便体现在人心带来的与动物的差异之 上。人、心二者是无法被割裂开的。这就是说,了解人心、分析人心的目的在于了解人、 分析人。具体地说,便是去为了更好地去指导人生,以便能够解决人生中的各种问题。 梁漱溟把“人心论”落脚于人生的实践,试图解决人生的路向问题,这可以看做是其著 书立说的旨归所在。 梁漱溟的“人心论”由本能、理智、理性三个基础概念组成,它们也是人心发展的 三个阶段。本能是指人生来本有的能力。生而本有的本能是天然的,在这点上,人与其 他生物是相通的。理智是本能在人类处发展的高级阶段,理智与本能有着无法割裂的联 系。总结生命本能所要解决的问题,归根结底是个体生存和种族繁衍两个方面。而本能 的发展由最初始的饮食之欲渐而进化出高等生命所独具的 “探究之本能” 、“游戏之本能” 等等。越是高等的本能越是需要利用大脑的作用,继而到人类这里,便是需要依靠“人 心”的作用。这就使生命由仅仅重视物质过渡到对精神生活的追求。由本能指导下单纯 的行过渡到理智引领中的知。在这样的过程里,当对知识的追求完全离开了生存和繁衍 两个问题时,理智便脱离于本能而独立出现了。理性则有如下两层含义, :首先是理性 来源于理智的进一步发展。 理智的发展从根本上说是人心在不断地进步, 对于人类而言, 本能、理智以及现在所讨论的理性既是人心针对不同层次问题所作的不同反应,也是人 摘 要 ii 心发展的几个阶段。其次,构成理性的要素分别是感情和无所私。感情不同于知识,它 不能像知识那样得出相对固定的结论;同时感情也不是本能,它没有利害得失的考虑, 或者说利害得失已然不在理智的考虑之内,就更不会出现在理性之中了。 梁漱溟“人心论”建立在本能、理智、理性三个基础概念之上,其目的是为了探讨 “生命”与“道德”对人类的意义。他一面主张宇宙大生命的生命哲学,一面是推崇伦 理本位的儒家传统。在二者的结合下,梁漱溟的“人心论”便将生命和道德当做了自己 立论述说的目的和落脚点,而生命和道德也成为其“人心论”的核心范畴。道德是生命 的实践,人心则支配着人的生命。人心与人生在道德这里共同构成人类生命独一无二的 特性。梁漱溟的“人心论”是心性论与人生哲学的统一,它以研究人心活动的方式,揭 示出人类作为生命的本来意义,也指明了人生中各种问题的形上层面的解决方案。 关键词:梁漱溟 人心 理性 生命 道德 abstract iii abstract liang shuming is the representative of modern neo-confucianism. his humans mind theory is not only the development of confucian theory, but also the explanation his own life and values theory. liang shumings humans mind theory is divided into three stages, the human nature, the peoples minds and the life. human nature is human to distinguish itself from the characteristics of animals. this wisdom is not only to seek a simple basic necessities just likes the animals do, but also to confirm the wisdom inherent in human nature itself. and liang shuming said humans mind, is that the peoples mental activity and thought features. feature of heart is the ability to dominate things. he divided the dominat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heart into two aspects, the one is its own initiative, the other is called domination outsides. it gets to know the outside world, and be able to recognize their inherent properties. the reason lies in mans fundamental is the humans mind, the good of humanity generated by passing of the dominant role. under the action of the heart, human is to have the wisdom and consciousness, which can dominate the effect of mans own mental activities and external behavior. internal and external activities of the human is formed the life. the dividing line between people and animals is that people have humans mind but animals not; while the heart is different from the animal heart, will reflect in the distinctions between the people and animals caused by differences in the humans mind. the heart can not be divided. that is to say, understanding people, and analyzing people aimed at understanding people, analyzing people. specifically, that is going to guide to better life, to solve the various problems in life. liang shumings peoples mind theory settled down in practice of life, tried to solve the problem the way of life, which can be seen as the purpose for his thoughts. liang shumings peoples mind have three basic concepts, the instinct, the intellect, the rational. instinct is born with the ability of the human. born theres a natural instinct, in this point, human beings and other organisms are similar. instinct in the human intellect is at an advanced stage of development, intellect and instinct is inextricably linked. summary of life abstract iv instinct to be resolved two things, the individual to survive and reproduce races. the instinct of the development starts with diet by the most original, and gradually evolves out of the unique high life of the instinct to explore, games instinct and so on. the more advanced instinct is more need to use the role of the brain, and for humans, is the need to rely on role of human mind. this makes the importance of material life, transits to importance to the pursuit of spiritual life. actions guided by instinct lead transitions to knowledge in rational. in this process, when the pursuit of knowledge is far from survive and reproduce completely, the reason will be out independently from the instincts and. rationality has two meanings, first, rational comes from the further development of intellect. intellectual development is fundamentally about is constantly progress of humans mind, for humans, instinct, intellect and reason are not only the discussing issue made by humans mind for different levels of the different reactions, but also the people the development of several stages. secondly, the factors of constituting a rational are feelings and nothing private. unlike the feelings of knowledge, it can not be drawn conclusions as relatively fixed as knowledge; as while, the feelings is not instinct, it does not consider gains and losses, or gains and losses are not already considered and rational, the more will not appear in the reasons. liang shumings humans mind theory based on instinct, common sense and rationality as his three basic concepts, its purpose is to explore the life and morality of human significance. one hand, he advocated the big life philosophy of humans life, one side he is respected tradition of confucian ethics-based. the combination of both, under the liang shumings humans mind theory is make his own life and the moral arguments describing the purpose and goal, and life and morality have become their humans mind theory of the core category. morality is the practice of life, people will dominate peoples lives. heart and life, the moral here, together constitute the unique characteristics of human life. liang shumings humans heart theory is the nature of mind the unity of theory and philosophy of life, it is to study the way people activities reveals the original meaning of human life, as also pointed out the various issues in life form above shapes of solutions. key words: liang shuming, mind, reason, life, morality 第 1 章 绪 论 1 第 1 章 绪 论 纵观梁漱溟的一生,其哲学社会学方面的代表作主要有三本。 东西文化及其哲学 是他的成名作,也是二十世纪中国思想学术的经典作品之一。 中国文化要义代表着 梁漱溟成熟思想的高峰。在此书中,他把中国古代社会用“伦理本位”加以定位,这可 以看做是对“三种路向说”文化观的进一步阐释。而人心与人生虽然成书较晚,但 早在 1924 年东西文化及其哲学出版之后,梁漱溟便有了完成此书的想法。 在人心与人生完成后的书成题记中,梁漱溟写到: “1921 年愚既有东西 文化及其哲学讲稿发表,其中极称扬孔孟思想。1923 年又因北京大学哲学系开讲儒 家哲学一课,在讲儒家伦理思想中,辄从我自己对人类心理的理解而为之阐说。此种 阐说先既用之于东西文化及其哲学 。其中实有重大错失。此番乃加以改正,其改正 要点全在辨认人类生命(人类心理)与动物生命(动物心理)异同之间。 ” 这里的重大 错失是说,原先以仅从本能的角度对孔学观念道理的解释是靠不住的,即如要阐明儒家 的人生理想,必须从更深刻的层次对儒家的心理观进行挖掘。而人心与人生一书正 是梁漱溟建立一种现代心理学的努力, 他希望能使其与传统儒家伦理观、 人生观相结合, 进而能够达到弘扬儒学思想的目的。 梁漱溟是这样解释心理的: “儒家是一个大的伦理学派,孔子所说的许多话都是些 伦理学上的话,这是很明显的。那么,孔子必有他的人类心理观,而所有他说的许多话 都是或隐或显地指着那个而说,或远或近地根据那个而说然欲返求其所指,恐怕没 有一句不说到心理。 以当时所说, 原无外乎说人的行为包含语默思感如何如何, 这个便是所谓心理。 心理是事实, 而伦理是价值判断, 自然反求的第一步在其所说事实, 第二步乃在其所下判断。 ” 由此,我们可以这样认为,梁漱溟所说的伦理学就是人生哲 学,这是对人类生命事实的思考;而所谓心理学便是人生哲学的理论基础,它所面对的 是人类生命的根本意义。 人心与人生一书便是对生命事实和生命意义两者的思考和 探求。而梁漱溟的“人心论”便集中体现在此书之中。 “人心”是中国哲学的重要范畴之一。古人讨论人心往往又与人性相联系,从而构 梁漱溟.梁漱溟全集(第三卷),山东人民出版社 1989 年版,p758. 梁漱溟.梁漱溟全集(第一卷),山东人民出版社 1989 年版,p327. 河北大学哲学硕士学位论文 2 成了有关“心性论”的阐述与争鸣。梁漱溟哲学思想的一个重要部分便是对心性论的研 究。在梁漱溟看来,世间万物最宝贵的莫过于人,而人最宝贵的地方在于心。懂得了人 的心性,才能正确的认识人,进而认识清楚人所处的自然、社会以及整个人生的真谛。 同时, “人心论”还涉及到人生态度的选择问题,也就是应该树立何种的人生观。梁漱 溟将人生哲学作为其思想体系的核心便是由人心出发, 希望能够将人生观的选择和中国 文化的发展结合起来。由此可见,梳理出梁漱溟的“人心论”不仅可以更好的理解他的 文化哲学,同时也是体把握其哲学思想的关键所在。 本文将从梁漱溟“人心论”的逐步展开入手,以人性到人心,再由人心到人生这一 链条为线索, 着重分析人心与人性、 人心论与人生观的内在联系。 进而详细论说构成 “人 心论”的基础概念,以本能、理智和理性三个层次来勾勒出梁漱溟“人心论”的全貌。 在此基础上,试图将视野由“人心论”扩展到梁漱溟的整个哲学体系之中。可以说,道 德和生命是梁漱溟哲学的核心范畴,也是其“人心论”的核心关注所在。在这一系列的 述评之后,将对“人心论”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进行分析,这将从人与物、人与人、人 与自身三个角度来依次进行,这也是文章的结语部分。 第 2 章 梁漱溟“人心论”的逐步展开 3 第 2 章 梁漱溟“人心论”的逐步展开 梁漱溟“人心论”的提出不是一蹴而就的。他将人心放置于人性和人生之间,作为 二者联系的关键的枢纽。如果要弄清人心论的全貌,必然得从人性入手来分析人心;同 时, 也需要将人心推及到人生的实践之中, 才能使 “人心论” 具有儒家所重的入世色彩。 分析梁漱溟“人心论”展开的过程可以理清其思想脉络,为后面对“人心论”具体内涵 的分析打下基础。 2.1 有关“人性”的问题 2.1.1 人性为善 中国哲学史关于人性问题的讨论从先秦诸子时代便呈现出百家争鸣的局面。 如孔子 的“性相近,习相远”之说,以及孟子的性善说和荀子的性恶说。在儒家以外,告子宣 扬“性无善恶” ,老庄推崇“人性自然” ,也有世硕的“性有善有恶”等等诸多观点。梁 漱溟则是在考察从前人性论的基础之上,提出了自己的人性论主张。 梁漱溟认为人性便是“谓人之所不同于其他动物,却为人人之所同者,即人类的特 征是已” 这就是说,人性是人将自己与动物区别开来的特性。这种特性体现在人具有 动物所不具备的智慧。这种智慧不仅是简单地谋求衣食住行,更在于人能利用智慧来肯 定自身内在的人性。梁漱溟对此继续说到: “其见于形体(例如双手)或生理机能(例 如巴普洛夫所云的第二信号系统)之间者殆非此所重。所重其在心理倾向乎?所谓心理 倾向,例如思维上有彼此同喻的逻辑。感情上于色有同美,于味有同嗜,而心有同然者 是已。 ” 这里的同美、同嗜以及同然都是在说人类对色、味、心等认识对象有着类似或 相同的感受。这种感受是人以外的动物不具备的。如果说对色味的感受还停留在形体或 生理机能的阶段,那么对心的感受便是梁漱溟更为强调的部分。人之所以为人,便是有 着心有同然的心理倾向。 梁漱溟在确定了人有人性之后,进一步指出人性为善。他以人类哺育后代和动物怜 养幼崽作为比较,指出动物的怜养幼崽只是一种兽性的延伸。或者说,怜养幼崽是兽性 梁漱溟.梁漱溟全集(第三卷),山东人民出版社 1989 年版,p731. 同上 河北大学哲学硕士学位论文 4 的一个部分。人类哺育后代则不然,其区别在于人具有高级智慧。人类能够认识到哺育 后代所蕴含的善,而不只是像动物那样将其作为种族繁衍的手段。这样看来,从怜养到 哺育不是字面上的相异,而是有着内涵的深刻变化。 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看,人类的这种变化使自己逐渐摆脱兽类特性,形成了自身独有 的生理和心理机能。毋庸置疑的是,人类作为高等动物,不可避免地还会带有动物性的 一面,但此种兽性依然不是处于主要地位的了。这是因为,人类不仅受到人性中道德和 理智的约束, 更有法律规则等等制度的制约, 而法律其实是人性在社会层面的集中反映。 关于人性与兽性的区别梁漱溟举例说到,老虎的性情凶猛,老鼠则天性胆小,而猪则始 终是蠢蠢的样子。动物的个性是差别的不大的,即虎与虎,鼠与鼠,猪与猪都有着类似 的个性,其差别是不大的。而人类则与之大相径庭,凶猛、胆小、愚蠢都不是人类共有 的性质,但人类却可以变得凶猛、胆小或是愚蠢。人与人不好用诸如此类的形容词来表 明自己的特征,人与人之间的差别的明显的。梁漱溟将差别明显的原因归结为人受其后 天环境的影响,而具有了“活变性”和“可塑性”的特质。在此影响下,人才逐渐的与 动物发生分化,使自己具有了灵性、思想和高级智慧。 人类智慧的发展不断推动着社会文明的进步, 而社会文明的进步亦使得人心受到文 明的洗染。此种洗染之下,人的动物性日趋消退,善的人性则日益进步。梁漱溟对此说 到: “人之性善,人之性清明,其前提皆在人心的自觉能动。善本于通,而人类所代表 的宇宙生命本性恰是一直向着灵通而发展前进, 昭昭其可睹, 则人性善之说复何疑乎?” 这段话的根本意思在于人性的存在与人之性善二者是不可分割的。善与清明,皆是因 为人性内部的自觉能动。善来源于人性中的灵通,所谓灵通便是人性所固有的,同时也 随着社会不断向上提升。这些都使得人类将不断地趋向于人性善而远离兽性之恶。 2.1.2 人性与阶级性 人心与人生成书于建国之后,因而使得“阶级性”这一概念进入到梁漱溟的研 究范围之中。他认为所谓阶级性便是: “不同阶级便有其不同的立场、观点、思路等等。 而阶级立场、观点、思路云者非他,即其阶级中处在社会上对于问题所恒有的心理活动 倾向也。 ” 不同的阶级有着不同的立场、观点,这是由不同阶级处于不同的经济与社会 梁漱溟.梁漱溟全集(第三卷),山东人民出版社 1989 年版,p661. 梁漱溟.梁漱溟全集(第三卷),山东人民出版社 1989 年版, p531. 第 2 章 梁漱溟“人心论”的逐步展开 5 地位决定的。但凡如此的地位不发生变化,那么其阶级性便也不会改动。上文说到人性 是在不断进步的,而在某个特定的历史时期,人性则以阶级性为相对稳定的表现。于是 在阶级社会中,我们所说的人性便不能回避阶级性,也只有不回避阶级性才能够正确地 认识人性的本质。梁漱溟将不同阶级所具有的不同立场思路归结为不同的心理活动倾 向,为阶级性与人性找到了适当的结合点。 在承认人性与阶级性相重合的同时,梁漱溟同时指出人性具有超越阶级的一面。首 先是阶级性出现于人性之后,相对于人性是人生来便有的特质,阶级性则是一个历史概 念。 他以原始社会没有阶级却已经有了人类为例, 从而肯定了阶级性必然后于人性出现。 第二,梁漱溟认为人的“活变性”和“可塑性”是人类所固有的,他在书中说到: “阶 级性之在人者,纵许烙印深重,然其人性未尝失也。于何见之?此于其可能转变见之, 或出此(阶级)而入乎彼(阶级) ,或出彼而入乎此。彼此之间苟无其相通不隔者,其 何能为此转变耶?马克思、恩格斯固皆资产阶级之人也,而为国际工人运动之先导,是 其显例矣。今吾国之资产阶级分子,有的已得到改造,有的不正在改造乎?领导党以自 觉地转变期之,而在彼亦以此自勉。即此自觉转变性即人性也。 ” 梁漱溟认为,阶级性 固然是相对稳定的,但阶级中具体的成员却是有着转变身份的可能和实例。他以革命导 师和国内的民族资产阶级为例,指出由一个阶级走向另一个阶级是可以相通不隔的。相 通不隔的关键则在于人性具有超越的特质,其体现在人人皆有的自觉能动性,即文中所 说的“自觉转变性” 。而举例的目的也在于证明“自觉转变性”是各阶级人所共有,也 就是共同的人性所在。 在人性与阶级性的关系上,梁漱溟注意到另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即人性是否为人 先天所固有。在通常的意义下,只有那些与生俱来的才被归类于先天存在,这也是他将 阶级当做历史概念来对待的原因。然而人性却显得更为复杂,这是因为人类和人类社会 自诞生之日起便在不断地进化。这种进化既有体质形态、生理机能的,更有心理倾向方 面的。也就是说,人性是在不断变化。人性只是个抽象的概念,只有将其放置于人类社 会进步的框架之中才有着具体的内涵。可这样一来,与生俱来的人性却仿佛是后天的产 物了。梁漱溟在对人性的解读中将此问题暂时按下,对此问题的回答被他放置于其后的 篇章里。这是因为关于“人性“的解说,梁漱溟只是将其作为引出自己“人心论”的一 梁漱溟.梁漱溟全集(第三卷),山东人民出版社 1989 年版, p535. 河北大学哲学硕士学位论文 6 个绪论。在这个绪论里,他总结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提出了人性为善的基本观 点,并引入了“活变性”和“可塑性”两个概念。这些都是为其人心论的展开提供了认 识方面的基础。 2.2 有关“人心”的问题 2.2.1 人心的定义 梁漱溟认为,人性的存在使人与动物区别开来。而作为智慧生物的人类,其独特之 处还在于人具有人心。他说: “何谓心?心非一物也;其义则主宰之义也。主谓主动; 宰谓宰制。对物而言,则谓曰制;从自体言这,则曰主动;其实一义也。 ” 在梁漱溟看 来,心不是如同草木山石这样的物质形态,更不是指人体内的器官。这里的心,是在说 人的精神活动和能够思维的特性。心的特点是能够主宰事物。他将心的主宰特性分为两 个方面,一是对自身称作主动,二是对外称作宰制。于是人心便有了双重作用,它既可 以认识外部世界,也能够认识自身内在的属性。人之所以为人的根本在于心,善的人性 便是通过由人心的主宰作用而生成的。在人心的作用下,人类才有了智慧与意识,从而 可以支配起人自身的心理活动和外在行为。 梁漱溟还注意到,以往人们谈论心理学的时候,总是着眼于个体生命。虽然有社会 心理学这一学科的存在,但其在对社会发展的研究中总是忽略人心的发展历程。在他看 来, “人类在其个体生命一面固然随着身体从幼小成长起来的同时而有其心理之开展成 熟的过程,在社会生命亦复同样有之。原始社会正象一个幼儿,社会发展到末后共产主 义成功, 便象其长大成人。 在此社会发展过程中, 正亦有其身的一面和心的一面之可见, 并且亦是随着身一面的发育成长而心一面开展成熟的。 ” 这就是说人心不仅仅是对个体 生命而言,人心对于社会性存在的人类有着更为广阔的意义。分析上面的这段话不难得 出结论,即梁漱溟将社会的分析也是按照对人的分析来进行的。人的活动可以被分为对 内和对外两个部分,人类社会则也由内外两个部分组成。向外的部分大致是指社会发展 的各种成果,这是一种显性的表现;与此同时,向内的部分则是人心随着社会的发展而 不断变化,它是种更为隐性的存在。社会的发展与成熟不单单表现为看得见的成果,更 在于人心的进步与成熟。 梁漱溟.梁漱溟全集(第三卷),山东人民出版社 1989 年版, p539. 梁漱溟.梁漱溟全集(第三卷),山东人民出版社 1989 年版,p538. 第 2 章 梁漱溟“人心论”的逐步展开 7 梁漱溟认为社会的发展是人心的发展不是偶然的,他的“人心论”也不简单的是普 通心理学所研究的心理现象, 现实生活中起作用的人心只是他整个 “人心论” 的入手点。 用梁漱溟自己的话说便是“吾书言人心,将从知识引入超知识、反知识,亦即从科学归 到形而上学,从现实生活上起作用的人心归到宇宙本体。 ” 这里的超知识、反知识是对 超越人类认识的知识层面,而达到于哲学和形上学的高度。现实生活中的人心,无论是 个人的还是社会的,在宇宙本体面前都只是属于现象的层面。 “人心论”则是要透过现 象达到本质。 同时,梁漱溟亦注意直接认识到宇宙本体的高度是困难的,也是不切实际的。故而 他更推崇在得其要领的同时要照顾全面。为了照顾“人心”所具有的全面属性,它将人 类精神活动(即人心活动)的特征归结为三点,下文将对此进行叙述。 2.2.2 人心的显著特点 人心是人独有的精神活动,梁漱溟在人心与人生一书中用了四节的篇幅总结出 人心的三个显著特点。它们分别是:主动性、灵活性和计划性。 主动性是相对于被动性而言的。在梁漱溟看来,生命之所以为生命的表现正在于具 有主动这一特性。而生命与心实际上二词同义的。凡生命莫不有心,有心者必然能够主 动地去应对外部对自身的各种刺激。梁漱溟是这样给主动性下的定义: “主动性非他, 即生命所本有的生动活泼有力耳。这里所说人心的主动性,则又是其发展扩大炽然可见 的。曰努力,曰争取,曰运用,总都是后力加于前力,新新不已。 ” 努力、争取、运用 等等适应外部世界的行为都是由于生命和人心的活泼有力。 人心的主动性则是对这种生 动活泼力量的集中概括。人类生命正是由于具备了此种特性才能够不断奋进更新,而不 必需要外力的驱使。这与风水流转是大不相同的,风水流转只是被动的接受外力,而人 们的劳动、生活却是内心主动精神的生动表现。 人心的主动性具有两层含义:一是“能动” 、二是“自动” 。能动即不是所动,也就 是说人心的主动是由于自身的力量,而不是因为外在的原因。自动则是说人心的主动是 自觉而然的,而不是被外力驱使的结果。值得注意的是“自动”这一概念,其中包含着 一种“自觉”的意味。所谓自觉在梁漱溟看来是十分重要的。主动性中的自觉是说人心 梁漱溟.梁漱溟全集(第三卷),山东人民出版社 1989 年版,p538 梁漱溟.梁漱溟全集(第三卷),山东人民出版社 1989 年版,p542. 河北大学哲学硕士学位论文 8 中蕴含一种“刚强志气” 。人心因为有此种志气的存在,不但对外界的困难洞如观火, 同时也能深刻明了克服困难所要经历的艰难险阻。而之所以能够迎难而上,便是因为人 心中自觉的力量。这种力量往往表现为坚毅的精神。他对此列举出铁人精神来作为现实 中的例子,的确是较为恰当的。 人心第二个显著特点是灵活性。梁漱溟说: “何谓灵活性?不循守常规而巧妙地解 决了当前问题,是谓灵活性;在一时一时形势变幻中而能随时予以适当应付,总不落于 被动,是谓灵活性;出奇制胜是灵活性;闪避开突如其来的袭击,亦是灵活性。总之, 灵活性就是生命不受制于物而恒制乎物的表现。 此从生物界过去的进化不已, 充分可见。 灵活性虽是不可能前定的,然却可以避免前定的不灵活而为灵活预备好条件;从过去生 物进化所见于其形体构造和机能间者, 正是这样正是从机构蠢笨不灵活步步向着求 灵活而开展前进。 ” 不循守常规而能解决问题、在变化多端中做到随机应变、可以及时 应对突发事件这些都是人心灵活性在不同场合的表现。在梁漱溟看来,灵活性的关键在 于使人心不受制于外物,而能不断地去适应改造外物的特性。如此,人心在自然界中便 有了独立的地位,人心使人不同于其它动物的作用因而也得以落实。灵活性对个体的人 心如此重要,它对社会的进步和社会层面人心的演化也有着毋庸置疑的作用。同时,人 心的灵活性还表现为虽然不能在事前制定, 却反而避免了前定的不灵活而使得人心可以 去面对更多的未知和突变。 灵活性是人类智慧的体现,是人心背后生命的自然流露。随着人类的不断进化,人 类的智慧,即人心的灵活性也在不断地改变发展着自己。这既体现在大脑和神经系统的 不断完善,从而使生命的活力越来越大,对外界的认识由浅入深的日益深刻。同时人类 反应能力的不断提高也是灵活性存在这一事实的反映。 灵活性是人心之为人心的前提所 在,一旦它失去灵活的特性,就是失去了人心耐以维系的基础。同时,人心主动性的存 在也只有通过灵活性才能得以发挥作用, 饱满丰富的主动精神正是出自于人心的灵活之 间。概括灵活性的重要性便是,人类唯独有了主动灵活,才能不断适应和改变周围的环 境,使人、人心和人类社会不断地向前演进。 计划性是人心第三个显著特点,也是梁漱溟用最多笔墨进行叙述的人心特征。 “所 云计划者何谓乎?计划是人们在其行事之前,却不即行动,而就其所要解决的问题中那 梁漱溟.梁漱溟全集(第三卷),山东人民出版社 1989 年版,p545. 第 2 章 梁漱溟“人心论”的逐步展开 9 些对象事物,先从观念上设为运用措置一番或多番,以较量其宜如何行动,假定出一方 案或蓝图之谓也。 ” 人心的灵活性与计划性是一对看似矛盾的存在,灵活性是无法前定 的,计划性却是务必要前定的。人心的计划性就是要在人们行为之前,先在观念中确定 行事的蓝图,对各种情况于以充分的考虑并作出相应的解决方案。而这种前定之所以与 灵活性并行不悖的关键则在于计划性发生于行事之前, 而灵活性显现于事发之后。 同时, 所谓蓝图或者计划往往不是唯一的一套方案, 在行事之前的计划往往要根据各种可能制 定出多种方案。在计划的实施过程中,灵活应对先前没有考虑的各种情况亦是人心计划 性的题中之义。人心的计划性不是死板,它从制定到实施都是灵活性的体现。而人心的 灵活性也并非漫无目的,它是对计划性的有利补充和力量之源。 梁漱溟在谈论计划性问题的时候,提出了人类最大的本领究竟为何物的问题。在他 看来,人类的最大本领正是在于通过人心的作用,将外物和自身放之于内,加之以思维 活动,从而形成可以离开外物而仍然能随时联想运用的各种观念。简单的说,观念的集 合即构成知识。前文已经论证了人心和人类社会都是不断前进的。于是由人心而出的知 识也在不断地发展着自身,当知识告别分离孤立的状态形成深入完善的体系之时,科学 便破茧而出。由思维到科学这一进化的过程,在梁漱溟看来都是人心重大作用的体现。 而人心之所以能够发挥如此的作用,正是人心中计划性的功劳。计划性使人类主动、灵 活地去探索改造现实。同时在与外界接触的过程中,被人类改造后的外物又为人类的计 划提供着充分的知识。梁漱溟指出,人类之所以能够改造自然,俨然以世间主人的身份 操纵一切全赖于人心具有计划性的显著特点。 人心的一个计划往往由多个复杂的心理过程复合而成, 这就保证了设计计划的同时 又不至丧失灵活的变通。 但复杂的心理过程也会使计划性掩盖在多种纷繁复杂的关系之 下,梁漱溟为此抽象出一个“静”的概念来进一步阐明计划性的作用。这里的“静”首 先有冷静的意味。冷静就是要求行事之前不能急于付诸行动,而要在心中有一个如何去 做的蓝图。具体到人类知识形成的问题上,如果人心没有计划却只知立即行事,便不会 有知识的积累。而要制定计划,必然需要从以往的积累中获得经验。上文提到这是个相 互促进的过程,而人心一旦没有“静” ,则两方面就都不将存在,也就没有计划性得以 存在和发生作用的可能。这样看来,用“静”来描述计划性是十分适宜的。计划性是人 梁漱溟.梁漱溟全集(第三卷),山东人民出版社 1989 年版,p552. 河北大学哲学硕士学位论文 10 心的特征,自然而然的, “静”便也是拥有“心”的人类区别于外物的关键了。 人的计划性是人对包括外物和自身在内的各种知识的正确认识, 而知识不断地丰富 也在使人心的计划性更加地拥有根据。 越是符合实际情况的计划能使人更加接近行事所 要达到的目标。在达到目标的过程中,人心的主动性、灵活性、计划性三个特征是相互 促进的关系并且为人心的发挥发挥作用起到促进的效果。梁漱溟认为,人心的三个特征 可以总结为“自觉能动性”这一概念。而正是由于“自觉能动性”的存在,才使人与动 物发生区分,使人从万物中脱颖而出。 当分析完“人心”的三个特征之后,可以说梁漱溟的“人心论”的轮廓已经被呈现 出来。然而在进一步研究构成“人心论”的概念之前,还有一个不能忽视的环节需要被 说明。这便是自人性、人心之后的人生问题。人生是梁漱溟探讨人性和人心的落脚点, 也是他“人心论”所要解决的根本问题。故而本文此处将继续分析梁漱溟人生问题的提 出,从而完成“人心论”逐步提出的这一论述目标。 2.3 有关“人生”的问题 从“人心论”的角度来看,梁漱溟认为人生和人心是紧密不可分割的。他说: “说 人,必于心见之;说心,必于人见之。人与心,心与人,总若离开不得。 ” 人与动物的 分野在于人有“人心”而动物没有;而人心之所以不同于动物之心,便体现在人心带来 的与动物的差异之上。人、心二者是无法被割裂开的。这就是说,了解人心、分析人心 的目的在于了解人、分析人。具体地说,便是去为了更好地去指导人生,以便能够解决 人生中的各种问题。 梁漱溟把 “人心论” 落脚于人生的实践, 试图解决人生的路向问题, 这可以看做是其著书立说的旨归所在。 早在 1926 年,梁漱溟即写过一篇人心与人生的自序。在那段文字中,他有着 一些心理和伦理之间关系的论述,这亦可看做是对人心和人生二者关系的分析。梁漱溟 说: “凡是一个伦理学派或一个伦理思想家,都有他的一种心理学为其基础;或说他的 伦理学,都是从他对于人类心理的一种看法,而建树起来。 ” 这是在讲,伦理理论往往 是建立于心理活动之上的。伦理学在反映复杂的社会关系的同时,在更深的层次上还反 应了人类的心理活动。如果说心理对应着人心,那么伦理可以看做是对人生的诠释 梁漱溟.梁漱溟全集(第三卷),山东人民出版社 1989 年版,p527. 梁漱溟.梁漱溟全集(第一卷),山东人民出版社 1989 年版,p324. 第 2 章 梁漱溟“人心论”的逐步展开 11 在儒家和梁漱溟的现代新儒家看来,人生就是伦理关系的生动演绎。 梁漱溟举例到,如果不去了解孔子的心理,也就无法去了解孔子的伦理。如果不去 探讨人心为何物,那么探讨人生问题也就是不着边际的了。孔子当初的所言所行必有所 指,但经过千百年的流传,到今人手中已然是一堆文字或符号的堆积了。如果不能“反 求其已” ,也就是不能回归到孔子发言之时的心理,则得不到孔子伦理学的真谛。孔子 发言之时的心理便是人心的活动,孔子的伦理学便是对人生实践的一种抽象。心理与伦 理二者不能分开来看,那么人心与人生的关系也是如此。 在举例论述之后,梁漱溟曾对人心与人生二者的关系做了系统地总结。他说: “吾 书既将从人生(人类生活)以言人心;复将从人心以谈论乎人生(人生问题) 。前者应 属心理学之研究,后者则世所云人生哲学或伦理学或道德论之类。其言人心也,则指示 出人心有如此如此者,其从而论人生也,即其事实之如此以明乎理想上人生所当勉励实 践者亦即在此焉。人心,人生,非二也;理想要必归合乎事实。 ” 这就是说,懂得了人 心是怎么回事,也就能够明白人生的道路应该如何去走。与之相反,如果在人生问题发 生迷失困惑,那一定是在人心问题上出现了偏差而无法正确面对所致。 梁漱溟的“人心论”可以看做是由两个部分组成,一是心理学,即事实上人心的本 来面貌;二是伦理学,即根据人心的面貌,来作为人生道路的指引。在人心和人生的问 题上,梁漱溟更看重有关人生的部分。陈来对此有过评价: “他的这种以事实证理想 的信念贯穿其一生,虽支持他终于在晚年完成了他的心理学之作。但实际上,其心理学 部分的价值并不甚高,他的更重要的贡献可能仍然是在其伦理学的部分。 ” “以事实证 理想”可以理解为以人生实践去反证其“人心论”的正确。而陈来之所以认为其伦理学 部分的贡献更大则是由于梁漱溟始终没有离开对人生的关注。相对而言,他有关人心的 论述更多地是为了有关人生问题的探讨。也正因如此,本文才将有关人生的问题作为梁 漱溟“人心论”逐步展开的最后一环。 至此,由对传统“人性”问题探讨为起始,由关于“人心”的思考为核心,由对“人 生”问题为落脚点的梁漱溟“人心论”已经完成了逐步展开。虽然其理论的目的在于指 导人生,但“人心论”的核心却回避不开“人心”二字,下一章便是对“人心论”中基 础概念的探讨和分析。 梁漱溟.梁漱溟选集,吉林人民出版社 2005 年版,p340. 陈来.现代中国哲学的追寻,人民出版社 2001 年版,p275. 河北大学哲学硕士学位论文 12 第 3 章 梁漱溟“人心论”的基本内容 “人心论”的所有问题都是围绕人心而展开的。上一章也已详细叙述了梁漱溟对于 人心定义的描述。在他的定义里有两大特点:其一是人心与世界是统一的,人心不在世 界之外,而是世间万物的表现形式之一;其二则是他把人心定义为比“本能”更加进步 的心理。他说: “说心,指人类生命从机体本能解放而透露出来那一面,即所谓理智理 性者。 ” 上文中还提到心具有主宰之义。主即是主动,宰便是宰制。那么也可以说理智 和宰制、理性和主动都是同义的。 这里所说的“本能” 、 “理智”以及“理性”都是梁漱溟“人心论”中的基础概念。 这里所谓的基础有构成的意思。也就是讲,梁漱溟所论述的“人心”正是依靠这样三个 概念而组织建构起来的。 人心与人生一书有关人心的部分就是在叙述“本能”何以 发展出“理智” , “理智”又如何产生出“理性” 。 “本能” 、 “理智” 、 “理性”是人类心理 发展的三个层次,也是人心从幼稚走向成熟的三个阶段。这样的三个层次阶段对整个人 心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