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经济专业论文)全球经济失衡与东亚经济合作.pdf_第1页
(世界经济专业论文)全球经济失衡与东亚经济合作.pdf_第2页
(世界经济专业论文)全球经济失衡与东亚经济合作.pdf_第3页
(世界经济专业论文)全球经济失衡与东亚经济合作.pdf_第4页
(世界经济专业论文)全球经济失衡与东亚经济合作.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i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摘摘 要要 全球经济失衡已成为当前被普遍关注的世界经济重大热点,其主要表现在于美 国巨大且不断增长的经常项目逆差,以及其他国家特别是东亚新兴经济体却存在着 巨额经常项目顺差。 本文把全球经济失衡和东亚经济合作两者结合在一起讨论,总结了全球经济失衡 的特点,提供了一种观察此轮全球经济失衡的新视角,将经常项目失衡与金融项目 失衡当成孪生子来综合考察,并提出一个模型来解释全球经济失衡及其扩张机制。 本文还研究了东亚经济合作的必要性,以及东亚经济合作如何缓解全球经济失衡的 机制,并在分析东亚经济合作现状的基础上,提出成立东亚支付同盟、深化东亚经 济合作的构想。 关键词:全球经济失衡 东亚经济合作 东亚支付同盟 ii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abstract global imbalance has become the world significant hot spot. its main performance lie in uss huge and increasing current account deficit.simultaneously, other countries including the eastern asian emerging economies have large current account surplus. this thesis will take east asia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global imbalanee into account together. we provide a new round of global economic imbalances perspective, which put the current account imbalances and financial imbalances as a twin project to comprehensive study and propose a model to explain the global imbalances and the expansion mechanism. this thesis indicate that global imbalance create a chance for east asia economic cooperation,and east asia economic cooperation can work as a countermeasure for global imbalance.finally,there is an advice of establishing east-asia payments union as the first step to deepen east asia economic cooperation. key word:global imbalance east asia economic cooperation east asia payments union 独创性声明独创性声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我个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 究成果。尽我所知,除文中已经标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 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对本文的研究做出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 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结果由本人承担。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日期: 年 月 日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学校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学校有权 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 本人授权华中科技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 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和汇编本学位论文。 保密 ,在 年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本论文属于 不保密 。 (请在以上方框内打 “” )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指导教师签名: 日期: 年 月 日 日期: 年 月 日 1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1 引言引言 1.1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全球经济失衡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 2005 年初提出的一个新的课题,即美国的 经常项目赤字迅速增长,相应地积累了巨大的债务,而包括日本和中国在内的亚洲 国家、其他新兴市场国家,以及欧佩克成员国等持有大量贸易盈余,相应地积累了 大量的外汇储备。20 世纪九十年代中期(1996 年)以前全球经济基本平衡,美国经 常项目逆差也相对温和。但是自 20 世纪九十年代下半期(1996 年)以来全球经济开 始出现失衡并持续扩大,而 2004 年以来全球经济失衡迅速扩大。 这种现象之所以引起世界的关注,主要是因为,目前这种情况下,以中国为代 表的发展中国家长期存在贸易顺差,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长期存在贸易逆差, 事实上造成前者在实物上“补贴”后者、并向其输出资本为特征的循环,反映的是一 种不正常的均衡关系。其合理性固然应受质疑,其可持续性更加令人担心。一旦这 种脆弱的循环断裂,全球经济将陷入危机之中。因此,解决全球经济失衡问题已经 成为各主要经济体政策制定者的共识。全球经济持续失衡也被国际社会广泛认为是 造成这次全球金融危机的主要原因。 2009 年全球经济失衡显著减少。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统计,中国的贸易盈余从 2008 年占 gdp 的 9.5%减少到 2009 年的 5.75%;而美国的贸易赤字则从占 gdp 的 5%下降到 3%。这是在一个很短的时间内作出的很大调整。不过,在一定程度上, 这些减少很可能是一个临时因素的结果-在大衰退下的制造业和贸易的倒塌、 房市的 休克打击了美国的消费和中国的大量经济刺激下的巨额公共花费。2009 年的不平衡 的减少只是经济衰退造成的现象。自从 70 年代后,几乎所有的经济衰退,美国的贸 易赤字都会暂时消失,但这次危机有不同的结果:到今天为止,尽管赤字有所下降, 但仍然占 gdp 的 2.9%。这是一个相当惊人的现象,这表明随着美国经济的复苏,经 济失衡将重新扩大,可能会达到荒诞的地步。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警惕。2009 年 9 月的 g20 峰会在公报中显示了会议成果,首先承诺致力于支持经济复苏,将采取史 2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无前例的举措来恢复全球经济和权力结构的平衡问题。g20 公报表示将接纳一个新 的全球经济秩序,这一新秩序将令经济增长更加平衡,同时也赋予发展中国家更多 的权力,今后 g20 会议将取代 g8 会议,成为国际经济合作的首要论坛。 东亚1是本轮全球经济失衡的重要一极, 区域内各国在全球产业分工中联系密切、 发展战略相似、都与美国存在镜像关系,因而东亚各国进行经济合作,联合应对失 衡,是有很大必要的。这次全球金融危机的发生和它对东亚经济的巨大影响,对于 东亚各国展开经济合作,共同应对危机、规避风险也是一次很大的促动。本文将在 总结全球经济失衡的特点、原因的基础上,就如何深化东亚经济合作提出建议,并 提出成立东亚支付同盟的构想,实现汇率联调和外汇共管。在当前国际收支持续失 衡使东亚经济体积累了以美元为主的巨额外汇储备,全球金融危机使得实行出口导 向政策的东亚经济体面临出口增长的困境的严峻形势之下,成立东亚支付同盟,以 共同管理外汇储备,协调汇率机制,是势在必行的。 1.2 国内外研究文献综述国内外研究文献综述 1.2.1 全球经济失衡相关文献综述全球经济失衡相关文献综述 全球经济失衡是一个很有争议的课题。 一种观点认为全球经济失衡是由汇率因素造成的。goldstein 和 frankel(2006)等 人从汇率视角出发,认为一些国家如中国低估了本国币种的汇率以刺激出口,是导 致全球性国际收支失衡的主要原因。贺力平和蔡兴(2008)从国际经验看中国国际 收支双顺差之迷,认为中国双顺差的直接关联因素是缺乏浮动的汇率体制。 另一种观点认为,全球经济失衡是美国和其他国家在储蓄投资缺口和政策上的 差异造成的。 根据两部门缺口理论, 从c+i+g+x=c+s十t+m得到(s一i)+(t-g)=x-m, 美国的低利率导致的储蓄率连年下降和政府的赤字财政是贸易逆差的根源。国际货 币基金组织在 2006 年曾经提出:全美储蓄率的下降是造成美国经常项目逆差的主要 原因,由于美国国内的过度消费,导致其国内出现严重的储蓄不足,使美国必须大 量吸收国内储蓄以维持美国经济的持续增长,从而形成美国巨大的经常项目赤字, 1 本文中的东亚为泛东亚概念,包括东盟十国加上中国(包括香港、澳门、台湾) 、日本、韩国三国。 3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最终导致美国与其他国家间的贸易失衡。 而此前美联储主席 bernanke(2005)则认为美 国经常项目赤字的主要原因是美国的外部,即全球储蓄过剩(global saving glut)而 这过剩的储蓄主要来自发展中国家。与此相应的是余振(2007)基于东亚视角,认 为全球经济失衡大体上自 1997 年以后形成,亚洲金融危机后东亚经济体的投资不足 是其外部失衡的重要原因。因而解决全球经济失衡的方法应是推进东亚地区贸易自 由化、汇率联动、投资一体化。 余永定(2006)综合了这两种观点,认为美国内部的结构问题(低储蓄,高投 资)和中国的汇率政策是造成国际经济不平衡的原因。 第三种观点,把全球经济失衡看成是一种新布雷顿森林体制的必然结果。这是 德意志银行全球市场研究所的 michael dooley 、david folkerts-landu and peter garber 的观点。barry eichengreen(2004)对这种流行观点给予了有力抨击,指出虽然 现行国际货币体系与布雷顿森林体系时一样分为核心国和外围国,核心国仍然是美 国,拥有发行货币作为国际储备的特权,而外围国则实行出口导向型增长,并积累 巨额低收益率的国际储备以维持低汇率。但如今新加入的外围国亚洲新兴经济体和 欧洲不一样,亚洲各国缺乏协调机制维持集体利益,各为决策,因而世界不再是布 雷顿森林体系了。 第四种观点认为,当前的全球经济失衡是国际经济新格局正在逐步形成的表现。 这是傅瑜,徐艳,何泽荣(2007)提出的观点。他们认为当前的国际经济失衡是美 国的经济金融地位相对衰落,欧元区、中国等新兴市场经济国家经济金融日益强盛 的表现。这样就形成了美国、日本与欧盟、中国与印度等新兴市场经济国家之间三 足鼎立的新型世界经济格局。2 第五种观点认为,当前的全球经济失衡是全球化和国际产业分工的结果。 mendoza(2007)用计量模型证实国际金融集中化导致大额持久的全球经济失衡。徐建 炜,姚洋(2010)也用计量模型证明处在金融市场比较优势一端的国家,容易出现 经常账户逆差,处在制造业或者石油生产比较优势一端的国家,容易出现经常账户 顺差,是这一国际分工的新业态导致了全球经济失衡。马野青(2010)则具体阐述 2 引证自傅瑜,徐艳,何泽荣. 论全球经济失衡. 世界经济导刊,2007(3) 4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了产品内分工与贸易顺差的产生机理,即承接生产环节外包的国家贸易顺差增加的 原因。caballero(2006)用各国增长潜力的差别和各国从真实投资生产金融资产的能力 的差别来解释美元经常账户赤字持续上升、长期实际利率下降和美国资产在全球资 产组合的份额增加。 以上观点视角不同,结论各异,都有一定的合理性。本文整合了它们的可取之 处,用综合的视角。提出广义的分工导致全球经济失衡的论断。广义的分工包括全 球货币分工,全球产业/贸易分工,全球储蓄投资分工和全球金融业分工。四者相辅 相成。 1.2.2 东亚经济合作相关文献综述东亚经济合作相关文献综述 二战结束后,欧洲、北美先后出现了一体化浪潮,这种情况对东亚产生了深刻 影响,一方面日本等国的学者开始研究东亚一体化的可能性,另一方面一些东南亚 国家还开展了区域合作的实践。 1)区域经济一体化理论)区域经济一体化理论 区域经济一体化通常被这样定义:组成贸易集团的成员国之间逐步取消所有歧 视性壁垒,实行自由贸易,进而实现生产要素在成员国间的无障碍流动,并最终协 调成员国之间的社会经济政策。其具体组织形式从低级到高级包括特惠贸易协定 (preferential trade arrangements) 、自由贸易区(free trade area) 、关税同盟(customs union) 、共同市场(common market) 、经济同盟(economic union) ,最后实现完全经 济一体化(complete economic integration) 。目前,世界各地的区域经济合作进展程 度虽然有很大差距,但基本都在沿着这条路径发展,而且趋势是发展速度越来越快。 据 wto 统计,1964 年,世界上以货物贸易为主要内容的区域经济一体化机制仅有 3 个,但到了 2005 年,各类生效的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已经达到 141 个。 区域经济一体化理论包括关税同盟理论、大市场理论、工业偏好理论和协议性 国际分工理论。 关税同盟理论是在二战以后西欧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提出来的。它提出了用以 判断关税同盟利弊的贸易创造效应和贸易转向效应,阐明了贸易条件、规模经济和 不完全竞争因素在建立关税同盟方面的积极作用。美国经济学家 viner 于 1950 年出 5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版的关税同盟问题可视为这一理论的开山之作。 大市场理论是分析共同市场成立与效益的理论,代表人物为西托夫斯基 (t.scitovsky)和德纽(j.f.deniau)。主要针对经济一体化过程中的共同市场阶段。当经 济一体化演进到共同市场之后,区内不仅实现了贸易自由化,其要素可以在区内自 由流动,从而形成一种超越国界的大市场。共同市场在一体化程度上比关税同盟又 进了一步,它将那些被保护主义分割的小市场统一起来,结成大市场,然后通过大 市场内激烈竞争,实现大批生产带来的大规模经济等方面的利益。 工业偏好理论主要是库珀、马赛尔和约翰逊(h.johnson)提出的,他们在修正瓦 依纳的关税同盟理论过程中提出了“工业偏好生产”的假说。该假说认为世界上绝 大多数国家在经济发展过程中都存在优先发展现代工业的偏好,为此,这些国家在 发展初期常常以高关税、奖励出口、控制进口及其他一些政策保护工业产业的发展。 在地区经济合作机制发展到某一个阶段后,几个工业偏好程度近似的国家就形成了 地区间的国际专业分工,进而通过增加互惠贸易来扩大本国的工业生产规模。成员 国享受到国际专业分工好处后,在正常情况下会加剧整个同盟的工业偏好倾向,然 后通过直接补贴、成员国之间关税减免及其他对外贸易保护等手段引导资金向本国 工业企业转移,使之获得更好的发展空间。这种循环的最终结果是增加了公共福利, 同时使区域间的一体化程度更加紧密。 协议性国际分工理论是日本学者小岛清提出的。他认为:经济一体化组织内部 如果仅仅依靠比较优势原理进行分工,不可能完全获得规模经济的好处,反而可能 会导致各国企业的集中和垄断,影响经济一体化组织内部分工的发展和贸易的稳定。 因此,必须引进共同市场的内部分工原理,并在其指导下通过两国间的协议来实现 国际专业化分工,使竞争性贸易的不稳定性尽可能保持稳定,并促进这种稳定。3 2)东亚经济合作的研究)东亚经济合作的研究 在研究东亚经济合作的大量文献中,有一批是从国际关系和合作主体的角度入 手的。例如高增杰(2001)认为在推进东亚地区经济合作时,中日两国应该认识到 本国承担着特别重要的责任,中国不仅会大量引进资本和技术,提供劳动和产品, 并且能够不断调整和提升产业结构,在许多领域为整个地区的经济合作作出贡献。 日本是经济强国,目前处于新的经济发展转折时期。中日两国之间发展健康的合作 3 引证自徐咏梅. 东盟主导东亚经济合作原因、问题与趋向研究: 博士论文. 长春: 吉林大学图书馆, 2009 6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关系,必将大大推动东亚地区经济合作向前发展。陆建人(2005)也认为 10+3 框架 的产生,使东北亚次区域合作有了制度上的保障,以中、日、韩为核心的东北亚合作成 了东亚区域合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当前,中、日、韩合作的最大障碍是中日之间 缺乏互信,双方应当“以史为鉴,面向未来”,共同推动东北亚合作。 姜运仓 (2005) 认为, 从长远的角度看,俄罗斯挟其疆土广阔、人口众多、资源丰富之优势,再加上其历史遗 留下来的高新技术及工业基础,其对东亚的影响不可能一直维持在目前的低水平上。 从合作机制的角度,徐咏梅(2009)分析了东亚经济合作由发展中小国集团东 盟主导的原因,认为东盟自由贸易区本身的制度化建设不够完善,一体化标准较低, 在东亚合作已经度过最初的启动期并逐渐向 “深水区”迈进的过程中,东盟的推动作 用已明显不足,为了从更深层次上促进东亚经济合作,中国应当成为亚太自由贸易 区建设的积极推动力量。 向宇(2005)研究了东亚经济合作中的领导问题,认为在金融危机前,东亚地 区中小国家在促进地区金融合作中提供了一定的领导角色,但不充分,因此合作都 是低层次的,在危机到来时不能采取有效的合作措施共同抵御危机,危机后因为大 国如中国和日本的积极参与,合作出现了转机。但从中短期看来,没有国家能承担 这一领导角色,合作进一步推进的难度将会很大。 此外,张红霞和李平(2005)从 fdi 的影响效应入手,通过对 fdi 效应机制与 东亚区域生产网络形成的研究,明确影响东亚经济合作的各种因素。 1.3 本文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及创新之处本文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及创新之处 本文考察了全球经济失衡的特点和原因,以及东亚经济合作的进展和不足,探 讨东亚经济合作如何缓解全球经济失衡,以及在当前条件下如何进一步深化东亚经 济合作,提出了成立东亚支付同盟的构想并具体阐述了东亚支付同盟深化东亚经济 合作的机制。 本文分为六章,下面各章是这样展开的: 第二章研究全球经济失衡的表现、原因和影响,分析全球经济失衡的特点,提 出一种观察全球经济失衡的新视角,将经常项目失衡与金融项目失衡当成孪生子来 7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综合考察,并提出一个模型来解释全球经济失衡及其扩张机制。 第三章研究了东亚经济合作的必要性,以及东亚经济合作如何缓解全球经济失 衡的机制。 第四章研究了东亚经济合作的发展现状,具体分为货币合作、贸易合作、投资 合作和金融合作。 第五章提出成立东亚支付同盟、深化东亚经济合作的构想。构想了东亚支付同 盟的组织形式和它深化东亚经济合作的机制,并给出全文结论。 本文的研究方法为理论研究和数据分析、历史分析。 创新之处在于第一,提出一种观察全球经济失衡的新视角,将经常项目失衡与 金融项目失衡当成孪生子来综合考察,并根据经常账户和金融账户顺逆差的对称性 初步构建了一个模型来解释全球经济失衡和世界总体国际收支不平衡。 第二,提出广义的分工导致全球经济失衡的论断。广义的分工包括全球货币分 工,全球产业/贸易分工,全球储蓄投资分工和全球金融业分工。四者相辅相成。 第三,研究了东亚经济合作对缓解全球经济失衡的机制,以及东亚支付同盟深 化东亚经济合作的机制,并较为具体地阐述了东亚支付同盟的组织形式。 8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2 全球经济失衡的表现、原因和影响全球经济失衡的表现、原因和影响 2.1 全球经济失衡的表现:含义及特点全球经济失衡的表现:含义及特点 所谓全球经济失衡(global imbalance)是指一国或一些国家拥有大量贸易或经常 账户赤字,而另外一些国家则相应地出现大量贸易或经常账户盈余。2005 年 2 月 23 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总裁拉托在题为“纠正全球经济失衡避免相互指责”的演讲 中正式使用了这一名词,并指出当前全球经济失衡的主要表现是:美国经常账户赤字 庞大、债务增长迅速,而日本、中国和亚洲其他主要新兴市场国家对美国持有大量 贸易盈余。 同年,在河北香河召开的 g20 央行行长会议上的联合公报也明确指出:全球经济 正处在失衡的状态中,这种失衡主要表现为:一方主要是以美国为首的巨额的长期贸 易赤字,另一方主要是东亚各国特别是中国长期的对外贸易盈余。4 表 2.1 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经常项目收支情况(1996-2007) 国家 或地 区 美国 英国 法 国 德国 意大 利 加 拿 大 日本 澳大 利亚 巴 西 中国 香港 韩 国 新 加 坡 俄 罗 斯 1996 -1247 -112 205 -139 39933 657-156-232na -232 138 108 2000 -4151 -366 185 -319 -571961196-153-24269 122 119 468 2001 -3889 -318 287 4 -6 162877-78 -23297 80 143 339 2002 -4724 -245 109 410 -931261124-164-76124 53 157 291 2003 -5275 -261 118 457 -1941031362-29641 164 119 269 354 2004 -6652 -429 -68 1017 -1572111720-401117157 281 278 585 2005 -7915 -576 -332 1155 -2772651657-420141202 165 na 835 2006 -8114 -775 -283 1507 -4732071705-412132205 60 363 953 2007 -7312 -1191-312 2555 -5101262104-56714 280 59 na 761 注:单位为亿美元;数据来源于世界经济年鉴 2006-2007 、 国际统计年鉴 2009 。 2.1.1 全球经济失衡的历史演变全球经济失衡的历史演变 虽说全球经济失衡是一个新命题,但它却是一个相当老的问题了。本轮全球经 济失衡肇始于 20 世纪 90 年代下半期,此后大体持续加深。而此前还有过两次大规 模的全球经济失衡。 4 引证自刘威, 陈继勇. 全球经济失衡理论若干问题的研究综述. 全国美国经济学会第八届会员代表大会论文集, 2007-3 9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美国经常帐户赤字在20世纪90年代下半期以及21世纪的前五年急剧膨胀。 1996 年美国经常帐户赤字为 1250 亿美元,占美国国内生产总值(gdp)的 1.6 个百分点; 到了 2004 年,经常帐户赤字增长到 6400 亿美元,占到 gdp 的 5.5 个百分点。不包 括美国在内的工业化国家的经常帐户总余额在 1996-2004 年间有所增加, 增加幅度略 少于 2000 亿美元,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日本经常帐户盈余的增加所导致,而欧元 区总余额仅仅稍微有所增加。相对而言,发展中国家经常帐户总体情况呈现摆动态 势,从 1996 年 800 亿美元的赤字变化为 2004 年 3000 亿美元的盈余,净盈余增加幅 度为 3800 亿美元。除了亚洲发展中国家之外,中东产油国和前苏联国家也是新兴市 场国家经常帐户盈余大幅增长的重要贡献国。上述两个地区经常帐户盈余从 1996 年 的 200 亿美元增加到 2004 年的 1620 亿美元,增加幅度为约 1400 亿美元。 外部失衡程度自 2004 年之后有所加深。这些不平衡的地理格局已经有所变化。 然而, 自 1996 年之后的大的格局目前仍然存在。 美国经常帐户赤字已经进一步扩张, 从 2004 年的 6400 亿美元(占 gdp 的 5.5 个百分点)增加到 2006 年的 8120 亿美元 (占 gdp 的 6.2 个百分点) ,新兴市场国家的经常帐户总盈余增加了大约 3500 亿美 元,从 2004 年的 2970 亿美元增加到 2006 年的 6430 亿美元,石油输出国也对最近 发展中国家经常帐户总盈余的增加起到显著的贡献作用。 中东国家和前苏联国家 (包 括一些大型石油输出国)的经常帐户盈余在 2004 年至 2006 年间增加了大约 1500 亿 美元。 2.1.2 本轮全球经济失衡的特点本轮全球经济失衡的特点 (1)伴随着美元地位的上升5。 随着美国经济的调整、国际协调的加强,美元地位不但在 20 世纪 70 年代末 80 年代初开始恢复,而且在 90 年代后得到加强。国际贸易仍以美元为主要结算货币; 国际金融市场上,绝大多数外汇批发业务仍是美元交易:各国政府或货币当局干预外 汇市场所使用的货币仍主要是美元;从国际储备构成看,尽管美元在各国官方外汇储 备中的比重有所下降,但在 1990 年降至最低点 50.1%以后呈回升之势,恢复至 60% 以上的水平。因此,美国可以凭借国际货币的发行国地位,支持其经常账户巨额逆 5引证自周力冰. 全球经济失衡下的东亚货币合作: 硕士论文. 2008 10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差。这事实上体现为美元的霸权,对使用美元的国家通过铸币税的形式产生了虹吸 效应。 (2)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经常项目收支的两极分化 亚洲金融危机后,发达国家总体从 1999 年开始转向经常项目逆差,到 2006 年 时逆差已经从 1079 亿美元扩大到 5686.7 亿美元;而其他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从 2000 年转向经常项目顺差后,到 2006 年顺差从 864 亿美元增加到 5312.6 亿美元。6 表 2.2 2006 年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经常账户、国际储备比较 经常账户(亿美元) 金融账户(亿美元)黄金储备(万盎司) 不包括黄金的 国际储备(亿美元) 发达国家 -5686.7 4825.6 97611.9 33843.9 发展中国家 5312.6 -5112.3 71290.3 9532.1 注:数据来源于国际统计年鉴 2008 。 而若考虑到美国 2006 年 8114 亿美元的经常账户逆差,8308 亿美元的金融账户 顺差,则其他发达国家 2006 年的经常账户表现为 2427.3 亿美元,金融账户表现为 -3483.4 亿美元。考虑到中国 2532 亿美元的经常账户顺差,26 亿美元的金融账户顺 差,则其他发展中国家 2006 年的经常账户表现为 2780.6 亿美元,金融账户表现为 -5138.3 亿美元。可见,美国和中国在全球经济失衡中占据重要位置,其他发达国家 和其他发展中国家则在总体上表现为经常账户顺差和金融账户逆差,金融账户逆差 大于经常账户顺差,发展中国家尤甚。这体现出美国金融账户对全球各国尤其是发 展中国家的金融账户产生了虹吸效应。 (3)国家间投资与储蓄关系的失衡 从储蓄与投资关系看,全球经常项目收支失衡也隐含着投资与储蓄关系的失衡, 发达国家储蓄不足,尤其是美国储蓄率过低,而其他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则普遍 存在储蓄超过投资。这体现出美国对其他国家尤其是以东亚国家为主的发展中国家 的储蓄产生了虹吸效应。 2.1.3 全球经济失衡的新视角:孪生子现象全球经济失衡的新视角:孪生子现象 传统的观点将全球经济失衡看作各国在经常项目或者贸易项目上的收支失衡。 6引证自周力冰. 全球经济失衡下的东亚货币合作: 硕士论文. 2008 11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在此,我们提供一种观察此轮全球经济失衡的新视角,将经常项目失衡与金融项目 失衡当成孪生子来综合考察。细细考察各国国际收支表,会发现: (1)美国每年在金融账户上的巨额顺差,大致可以弥补美国每年在经常账户上 的巨额逆差。因此,美国的国际收支是大致平衡的。这一点可以从表 2.4 中的数据得 到验证。 表 2.4 1996-2006 年美国收支平衡状况 1996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经常项目 -1247 -4151 -3889-4724-5275-6652-7915 -8114 -7386 资本项目 -7 -10 -12 -14 -33 -22 -43 -39 -23 金融项目 1310 4866 4051 5068 5368 5796 7713 8308 6798 注:单位为亿美元;数据来源于世界经济年鉴 2006-2007 、 国际统计年鉴 2008 、 中 国财政年鉴 2008 。 (2)经常账户和金融账户顺逆差的对称性:很多经常项目为顺差的国家其金融 项目为逆差,很多经常项目为逆差的国家其金融项目为顺差,资本项目一般数目较 小,可不予考虑。现试从中国财政年鉴 2008中全世界 2007 年国际收支统计 举出所有经常账户差额超过 200 亿美元的国家的两项目对比情况,见表 2.5. 表 2.5 全世界 2007 年国际收支统计 国家 经常账户 金融账户 中国 3718 704 日本 2104 -1870 马来西亚 289 -108 新加坡 363 -207 美国 -7386 6798 法国 -305 558 德国 1507 -1798 意大利 -473 436 荷兰 507 -133 俄罗斯联邦 783 944 西班牙 -1452 1346 英国 -1152 1268 土尔其 -327 457 澳大利亚 -567 201 南非 -206 211 委内瑞拉 200 -229 罗马尼亚 -231 -157 12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注:单位为亿美元;数据来源于中国财政年鉴 2008 。 从表中可以看出,除中国、俄罗斯和罗马尼亚外,其他国家的经常账户和金融 账户的正负号都是相反的,并且大致均衡。而俄罗斯的经常账户和金融账户都为正 号,并且数目都不小,经常账户顺差 783 亿美元,金融账户顺差为 944 亿美元。更 令人奇怪的是中国, 中国的经常账户盈余为 3718 亿美元, 居然还能维持金融账户 704 亿的顺差,下面我们将通过表 2.6、表 2.7 和表 2.8 来判断中国和俄罗斯的这种双顺 差是否是持续的,至于罗马尼亚的小额双赤字则不必理会。 表 2.6 中国历年国际收支顺差结构统计(2002-2008) 项目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国际收支总顺差 677 986 1794 2238 2599 4453 4451 经常项目差额 354 459 687 1608 2532 3718 4261 占总顺差比例 52% 47% 38% 72% 97% 83% 96% 资本和金融项目差额 323 527 1107 630 67 735 190 占总顺差比例 48% 53% 62% 28% 3% 17% 4% 注:单位为亿美元;数据来源于中国商务年鉴 2009 。 从表 2.6 中可以看出,中国的金融账户持续多年顺差,具有持续性,这两三年来 其顺差数量虽有下降,但趋势仍难判明,而自 2004 年以来其占总顺差的比例则已明 显式微,甚至占到低于 3%、4%的水平(中国同期的资本账户也为小额正值)。可以预 见随着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增加和对外证券投资的增加,中国的金融账户将逐渐出 线逆差,并且逆差规模将逐渐扩大。 为了从更长的时间趋势上来把握中国的国际收支顺差结构, 我们来看一下表 2.7. 表 2.7 中国的国际收支顺差结构(1982-2008) 年份 经常项 目差额 货物 和服 务 收益 经常 转移 资本和 金融项 目差额 资本 项目 金融 项目 储备 资产 净误差 与遗漏 1982 5674 4812 376 486 -1736 -1736-4217 279 1983 4240 2571 1158 511 -1372 -1732-2695 -173 1984 2030 54 1534 442 -3752 -3752531 1191 1985 -11417 -12501 841 243 8485 8485 5422 -2490 1986 -7035 -7390 -23 378 6540 6540 1727 -1232 1987 300 291 -215 224 2731 2731 -1660 -1371 13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1988 -3803 -4061 -161 419 5269 5269 -455 -1011 1989 -4318 -4928 229 381 6428 6428 -2202 92 1990 11997 10668 1055 274 -2774 -2774-6089 -3134 1991 13271 11601 840 830 4580 4580 -11091 -6760 1992 6401 4998 248 1155-251 -251 2102 -8252 1993 -11904 -11792 -1284 117223474 23474-1767 -9803 1994 7658 7357 -1036 133732644 32644-30527 -9775 1995 1618 11958 -11774 143438675 38675-22463 -17830 续表 1996 7242 17550 -12437 212939967 39967-31662 -15547 1997 36963 42823 -11004 514321015-21 21036-35724 -22254 1998 31471 43837 -16644 4278-6321 -47 -6275-6426 -18724 1999 21114 30641 -14470 49435180 -26 5205 -8505 -17788 2000 20519 28873 -14666 63111922 -35 1958 -10548 -11893 2001 17405 28086 -19173 849234775-54 34829-47325 -4856 2002 35422 37383 -14945 1298432291-50 32340-75507 7794 2003 45875 36079 -7838 1763452726-48 52774-117023 18422 2004 68659 49284 -3523 22898110660-69 110729-206364 27045 2005 160818 124798 10635 2538562964410258862-207016 -16766 2006 253268 208912 15156 291996662 40202642 -246981 -12949 2007 371833 307477 25688 3866873509309970410-461744 16402 2008 426107 348870 31438 4579918965305115913-418978 -26094 注:单位为百万美元,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摘要 2009 从表 2.7 可以看出 1993 年以前,中国的经常账户和金融账户差额都不太大,在 100 亿美元以内。1993 年以后,中国大体形成双顺差格局,在 1994-1997 年,顺差由 金融项目主导,可能主要体现为 fdi 的大量增加;1997 年-2000 年由于货物与服务 贸易出现大量顺差而受亚洲金融危机影响,金融项目顺差锐减,顺差由经常项目主 导;2001-2004 年经常项目顺差正常增加,而金融项目顺差由于亚洲金融危机平息和 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吸引了大量 fdi 和证券投资,而异军突起,从 2000 年 19 亿美元 的低谷窜升至 2004 年的 1107 亿美元,比 2004 年经常账户的 492 亿美元顺差足足多 出 600 多亿美元;2005 年至 2008 年,经常账户顺差实现跨越式发展,从 2004 年的 686 亿美元飙升至 2008 年的 4261 亿美元,四年增长了五倍,而金融账户则急剧震荡 下滑,明显式微,在顺差结构中被边缘化,经常账户顺差一统江山。 在经常账户内部,货物和服务差额占了绝大部分。收益差额 1995-2001 年从之 前的 10 亿美元级别的顺逆差急剧转变为一百亿美元级别的逆差,2002-2008 年则从 14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逆差逐渐转为顺差且顺差额逐年增加,到 2008 年增长到 314 亿美元。经常转移顺差 自 1995 年以来逐年较为快速的增加,1995 年仅为 14 亿,2008 年已涨到 457 亿。这 两个子账户在经常账户里面的重要性在逐渐提升。随着中国经济“走出去”程度的提 高,比照着日本国际收支的变化历程,中国的经常账户顺差可能会逐渐由货物和服 务顺差转移为收益和经常转移的顺差。 2000 年以后,中国的外汇储备年增加值也急剧增加,由 100 亿增长到 4000 余 亿。中国外汇储备已经极为庞大,若这个趋势还不得到遏制,几年之后由它造成的 通胀压力和外汇占款势必对中国经济造成相当大的消极影响。 表 2.8 俄罗斯 05-07 年国际收支结构 05 06 07 经常项目 601 945 783 资本项目 -16 2 -102 金融项目 -54 117 944 注:单位为亿美元;数据来源于中国财政年鉴06、07、08. 从表 2.8 中可以看出, 俄罗斯 07 年出现经常金融两账户大额顺差可能只是偶然, 不具有持续性。对俄罗斯 1996-2005 年的国际收支数据进行考察,证实了这个观点, 俄罗斯的经常账户自2000年以来出现较大额的顺差, 然而资本和金融账户一般为100 美元左右的逆差, 其中金融账户有时顺差有时逆差, 但差额一般都在 30-60 亿美元之 内。 因此,总体来看,经常项目为顺差的国家其金融项目为逆差,很多经常项目为 逆差的国家其金融项目为顺差且顺逆差大致平衡这个现象是普遍存在的。 (3)各国的经常账户和金融账户除了存在总量差异外,还存在结构性差异。例 如两大经常项目顺差国中国和日本,中国 2007 年有 3718.3 亿美元经常项目盈余,其 中商品贸易盈余 3153.8 亿, 服务贸易逆差 88 亿, 要素收入 (收益差额) 盈余 260 亿; 日本 07 年有 2104.9 亿美元经常项目盈余,其中商品贸易盈余 1047.5 亿,服务贸易 逆差 200 亿,要素收入 1300 亿7。相较而言,日本在商品贸易盈余上的比重比中国低 得多,在要素收入盈余上的比重比中国高得多,两者在服务贸易上都为逆差,但日 7 数据来源于世界经济年鉴 2008/2009 15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本的逆差更大,这可能与中国在服务业进口上有较大限制有关。香港经常账户顺差 近年来也大幅增加,但与中国大陆和日本不同,香港的变化趋势为服务贸易顺差增 加,货物贸易逆差增加,另外,收益顺差也大幅增加。 分析各国 05-07 年的国际收支变化情况, 会发现英国贸易逆差在加大, 而其服务 顺差在加大,经常项目赤字增加 187 亿英镑,金融账户盈余增加 243 亿英镑;香港 与英国属于同一类。科威特贸易顺差加大,服务逆差也在加大,经常账户顺差增加, 金融账户逆差也增加。 (4)而若把全世界作为一个整体来看,这几年世界国际收支的大趋势是盈余由 金融账户转移到经常账户。从 2000 年到 2006 年间,经常账户由 1496 亿美元逆差逐 步转为顺差,到 2006 年顺差升至 1597 亿美元,资本账户数量较小波动不大,金融 账户则持续下降,从 2000 年的 2370 亿美元盈余,降到 718 亿美元赤字,储备则由 1736 亿美元升到 7275 亿美元。而在经常账户内部,货物贸易差额由-98 亿美元升为 1328 亿美元, 服务贸易差额由-169 亿美元升为 1060 亿美元, 两者增加值占了总增加 值的绝大部分。 表 2.9 全世界历年国际收支统计(2000-2006)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经常账户 -1496 -1359 -965 -130 477 652 1597 货物 -98 -162 209 588 504 618 1328 服务 -169 -306 -115 82 371 619 1060 资本账户 145 -51 -150 -215 -49 -150 -82 金融账户 2370 1588 1760 722 -2037 -34 -718 直接投资 1865 815 816 -191 -1804 1060 -83 证券投资 775 472 1610 1358 2477 2580 685 其他投资 419 55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