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农村教育分化带来的问题及其对策研究 .doc_第1页
论农村教育分化带来的问题及其对策研究 .doc_第2页
论农村教育分化带来的问题及其对策研究 .doc_第3页
论农村教育分化带来的问题及其对策研究 .doc_第4页
论农村教育分化带来的问题及其对策研究 .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论农村教育分化带来的问题及其对策研究 论文关键词农村教育;机会不均;平衡教育资源;职业教育 论文摘要城乡教育差距的长期存在导致农村内部教育的分化,使教育机会的不均等进一步加剧,教育资源的配置进一步失调,增加了农民的教育成本,严重影响到农村的稳定与未来发展。只有采取各种措施扭转城乡教育的失衡,才能保证城乡教育机会的相对公平,促使教育资源得到更有效的配置,为中国现代化和农村工业化提供充足的人才支持和稳定的发展环境。 一、农村内部教育机会不均等加剧 长期以来,城乡二元体制下教育资源不合理配置导致的城乡教育机会不均等一直受到人们的诟病,随着九年制义务教育的实行,城乡教育机会不均等的局面有了一定的改善,然而,在城乡教育机会不均等相对缩小的同时,农村内部的教育机会不均等却在不断扩大。农村内部教育机会不均等不仅表现在不同地区农村的教育水平和教育条件的差距上,更主要地表现在同一地区大批农民子女接受不同方式的基础教育上。从当前实际情况来看,农民子女接受基础教育主要有四种方式,第一种是农村精英的子女,由于家庭经济条件比较好,有能力支付大额择校费及其他费用,他们大多被送到当地的区域中心城市就读,有的是寄宿,有的干脆就在市里租房照顾孩子读书,一年所费不菲。第二种是农村殷实人家的孩子,虽然没有经济实力到区域中心城市择校,但也会尽全力送孩子到教育水平较高的镇中心学校就读。第三种是农民工子女的孩子,随着父母进城,受户籍制度和高额择校费的限制,一般到城里教学条件比较差一些的民工子弟学校就读。最后一种是农村经济条件一般或较差的家庭的子女,没有能力择校,只能到当地教育条件较差、教学质量很差的村办小学就读。 大量农民子女到城市择校就读虽然在一定程度上缩小了城乡教育差距,促进了城市教育资源的充分利用,特别是在城市学龄儿童进一步减少的情况下,这种有利作用更为明显。但是,我们更应该看到,少量农民子女进城就读在促进城乡教育差距缩小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城市教育资源的过度利用和资源过载,使一些农民家庭教育负担加重,更扩大了农村内部教育机会的不均等,使大部分普通农民子女处于一种十分不利的发展地位。如果不采取有效措施进行及时治理,阶层固化问题就会形成,必将影响到农村未来的发展,造成严重的社会问题。 二、农村内部教育分化的原因 一般来说,凡存在的事物就一定有它存在的合理性,许多农民宁愿花费一笔不小的择校费和其他各种额外费用,忍受长期的奔波甚至是与子女长期分隔的痛苦,顶住读书无用论的压力,尽力把子女送人城市学校就读,自然也有他们的考虑。这是因为: 1城乡教育质量差距的进一步扩大是农民子女进城择校的主要原因。长期以来,城市中心论的结果是教育资源向城市的长期倾斜,导致城乡教育质量差距的不断扩大,具体表现在基础设施和师资力量的差距上。从基础设施来看,农村中小学校的建设资金主要由农民集资,城市学校主要由政府拨款,农民聚集资金的能力有限,加上乡镇政府的吃饭财政,有限的资金经常被挪用,因此,农村中小学一般基础设施匮乏,甚至基本的教学设施和体育设施也没有,学生上课的教室都有很多是危房,更不用谈什么图书馆、实验室了。虽然,“普九”运动使基础设施得到一定改善,但随着农业税的减免,学校的发展更陷入资金困境。而城市学校基础本来就好,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不断增加资金投入,其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从师资来看,当前支撑农村教育的依然主要是那些民办教师,年轻教师缺乏,且缺乏竞争意识,学历普遍偏低。虽然民办教师绝大部分已经转正,但学历并没有提高,学习机会也不多,且年龄普遍偏大,责任心也在不断消退,普遍有一种混到退休的打算;年轻教师则人心不定,主要精力用在如何进城上,教学质量自然会不断下降。并且,农村学校普遍以应试教育为主,美术、音乐、体育、自然、历史等课程基本没有。而城市教师的平均学历却在不断提高,建立了终生学习机制,岗位竞争激烈,学校普遍树立了素质教育理念,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这样,随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城乡之间教育质量差距的马太效应不断显现,客观上促成了农民子女的进城择校潮。 2农村教育布局的不合理,导致教育资源的浪费。客观上推动了农民子女进城择校。其实,经过“普九”运动,农村中小学校的教学基础设施已得到了很大改善,但由于缺乏超前意识,不能认识到即将到来的学龄儿童的减少,农民家长对教育质量要求的提高,使教育资源未能得到合理配置,造成严重的资源浪费。由于采取撒胡椒面式的“普九”模式,大量教育资源被分散在一个个村落,随着学龄儿童的减少,大量教学资源被闲置。中小学的合并虽然能使学生在一个中心区聚集,但由于农民居住比较分散,交通不便,使学生就学十分不便,并留下大量安全隐患,这在客观上要求寄宿制,但由于农业税的减免,乡村小学难以筹措这笔相当大的资金,闲置资源也不能够变现,使寄宿制缺乏资金支持,难以适应农村教育发展的需要。 3优秀师资的缺乏导致农村教育缺乏自我发展能力。进一步加剧城乡教育发展的不平衡。农村教育由于先天不足,处于弱势,教师缺乏发展机会,生活娱乐设施匮乏,因此,要留住人才不容易。原来的教育投入机制不仅没有弥补这些差距,反而扩大了差距,由于城市教师工资由财政统一负担,地方教师30的工资由地方财政负担,在分税制后,中国大部分乡镇是吃饭财政,农业税的废除使财政状况更糟,因此,这30的工资变为名存实亡,更不要奢谈什么福利。虽然,当前的县级、省级财政统筹教师工资使城乡基本工资基本一致,但津贴、福利相差还是很大,城乡生活质量也相差越来越大,这就导致农村教育人才的大量流失,教育质量的不断下降,难以满足农民对教育不断提高的质量要求。 4严峻的就业形势,激烈的生存竞争。使农民认识到教育的重要性。促使农民愿意不惜一切代价进城择校。努力为自己的孩子创造较好的发展条件。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农村经济有了很大发展,一部分人先富了起来,他们有能力承受高额的择校费。并且由于人口控制的有效性,城市学龄人口的减少,导致一些教育资源的过剩或闲置,也为农民子女进城提供了就学机会。另外大量私人资本自由地涌入城市教育领域,也增加了优质教育资源的供给。 因此,当前一些农民子女进城择校读书是城乡长期教育资源配置不均的必然结果,也是对农村教育现状不满的主动反抗,有其一定的合理性。但是,进城择校在满足了部分农民对优质教育需求的同时,却带来了更多的负面影响! 三、农村内部教育分化带来的危害 一部分农民子女进城择校读书虽然在一定程度上缩小了城乡教育差距,缓解了一些城市中小学学区生源减少之苦,避免了这些学校教学资源的闲置。然而,我们也应该看到,农民子女进城读书是对城乡教育差距扩大无奈的选择,在增加家长经济负担的同时,更带来一系列不利的后果。 1导致教育机会的进一步不均等。特别是那些无力承担子女进城的学生家长,将使他们的子女处于非常不利的受教育地位,导致贫富分化代际遗传。当今时代,知识是第一生产力,教育不仅具有经济功能,而且具有促进社会平等的功能。只有拥有平等的受教育机会,才能避免阶层的固化,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如果像当前这样让教育机会与经济地位紧密相关的话,社会不平等就会被教育复制并被教育所固化,使社会进一步分化。 2导致教育资源的配置失调。由于受到高额的择校费的刺激,一些城市中小学过量招收择校生,以期增加学校收入,很多学校不顾本身实际情况,搞超大班教学,不仅教学设备被超负荷使用,而且严重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效果。而农村学校则面临着生员的大量流失和计划生育导致的生员减少的双重夹击,导致教学设备严重过剩和闲置,教师的劳动效率降低。 3导致农村孩子辍学率的反弹。由于学生持续减少,农村学校缺乏学习气氛,教师上课积极性下降,学生的厌学情绪上升。学生过少,还必然导致对基础设施的投入不足,教师和学生的流失率上升,形成恶性循环。那些人城择校的农民子女,由于习惯和身份问题,有可能受到歧视,影响他们未来的成长;进人民工子弟学校的孩子,则更有可能受到城里孩子的歧视,难以交到朋友,形成自卑、自闭型人格,并且这些民工子弟学校鱼龙混杂,教学质量良莠不齐,学校周边环境普遍不好,管理比较松散,也促使学生辍学率上升。因此,消极地逃避城乡教育差距对农村孩子未来的发展十分不利。 4不利于农村未来的发展。中国的城乡差距一直存在,并在进一步扩大,农民想离开农村是可以理解的,然而,中国的现代化又离不开农村的现代化,农村的现代化又必须依靠农民自己。一部分农民的子弟从小就在城市长大,对农村缺乏感情,而大部分留在农村的,则由于受教育程度差,辍学率高,又难以承担起发展现代农业的重任,这样,农业的现代化建设就可能会后继乏人,导致城乡差距的进一步扩大,不仅影响到未来农村的经济发展、国家未来的粮食安全,而且会影响到社会的稳定及现代化的实现。 5增加了进城择校学生家长的经济负担。催化了教育腐败。影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在当前的中国,城乡差距依然很大,农民的收入依然比较低,在城乡二元体制的阻隔下,优质的教育资源依然稀缺,教育的部分市场化是建立在教育的垄断化之上的,要想突破二元体制,获得较好的教育,学生家长需要付出很大代价。由于农村经济的相对落后,这些额外的经济支出成为家长们的沉重负担,而大量资金从农村的非生产性流出,也不利于农村经济的发展。 因此,在看到农村教育分化缩小了城乡教育差距、促进城市化发展的同时,我们更应该看到农村教育分化对教育机会均等、对农村未来发展和资源配置的不利影响! 四、促进城乡教育机会均等的对策 作为国家公共政策的基础教育,不仅是一种人力资本的投资,以促进经济的发展,更是作为一种发展手段,以提高国民的整体素质,促进社会发展机会的公平。然而,当前的农村教育分化既没有促进社会机会的均等,也没有促进资源的高效配置。因此,我们必须采取有效措施来提高农村教育的资源配置效率,促进农村教育的机会均等,维护社会公平。 2必须对有限的教育资源进行整合,合理地布局教学点。经过“普九”运动,农村基础教育的条件已经基本具备,然而,随着学龄儿童的减少,大量教学资源被闲置,学校合并成为一个趋势。但由于农民居住分散,交通不便,距离过于遥远,不仅耽误时间,而且存在严重安全隐患,寄宿制学校应该是解决这个问题的有效方法。考虑到小学13年级的孩子比较小,寄宿制不太妥当,可以考虑将几个农村教学点合并在一个中心点,教师每天分别护送孩子回家;并且,现在村村通公路已很普遍,机动车也很普遍,交通与安全问题应该比较好办。对于大一点的孩子,可以考虑将乡镇中学延伸,开办46年级的寄宿制班,提高教育资源配置的效率。 3提高农村教师待遇,留住人才,提高教育质量。在合理布局教育点、增加教育投入的基础上。要提高教育质量,还必须有优秀的教师。当前,由于农村生活艰苦,待遇低,发展机会少,因此,教师的主体依然是“收编”的民办教师、代课教师,他们普遍学历低,情绪低落,年龄偏大,责任感不强,导致教育质量上不去。要吸引人才,留住人才,我们就必须改变这种状况。首先,打破教师岗位终身制,优胜劣汰,严格考核;其次,提高农村教师待遇,考虑到农村条件艰苦,应该让农村教师待遇高于城市教师待遇;再次,像日本一样实行城乡教师轮岗制,几年一轮换,打破教育职位的垄断;最后,为农村教师提供更多的培训、学习机会,让他们有更多的发展空间。 4改革农村的教育体制,大力推进农村职业技术教育。从世界发达国家来看,一般人均GDP达到3000美元左右后才会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中国人均GDP在刚过1000多美元时就跃进到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导致学生就业难,造成资源大量浪费。而且,中国依然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社会需要大量的技术工人,职业教育的缺乏已经严重制约中国的工业化。农村地区长期以来执行城市偏向的国民教育,导致学无所用,学生产生厌学症,浪费大量资源,不利于农村发展。因此,必须对农村教育分流,在初中阶段加强职业技术教育,初中后更要把职业教育作为主体,以促进农民的城市化和农业的现代化。 5对农民的城市化需求作出回应。改善、补贴、收编民工子弟学校,提高他们的教育水平,取消户籍制度,以学生人数决定学校的政府教育补贴量,在条件成熟的地方实行教育券制度,以减轻农民进城择校的负担,解决一些学校教育资源严重拥挤问题。 五、结语 农民子女进城择校就读是城乡教育差距不断扩大的反映,消极地应对只会导致城乡教育机会、农村内部教育机会的进一步不均等,教育资源的更大浪费。只有积极行动起来,各部门相配合进行统筹规划,在确保教育机会公平的基础上兼顾资源配置效率,才能为农民的城市化、农业的现代化提供人力资本支持,促进社会的公平和谐发展。 论文关键词:东吴大学;法学;研究生;教育 研究生教育是东吴法学近半个世纪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拟就其法学研究生教育做初步探讨,以就正于方家。 一、东吴大学法学研究生教育概况 1915年,兰金(Rankin,C.parative Lainar(讨论班)办法,为专攻一种专门知识之所。1917年,北京大学法科研究所学生数总计为73人,其中,已毕业于大学之研究员49人,仍在各科肄业之研究员10人,通信研究员14人。” 通过以上史料分析,可以得出:震旦大学和东吴大学是近代中国最早的一批招收法学研究生的高校。虽然前者比后者招生的时间早一些,但现已不复存在,所以东吴大学(现苏州大学)是中国现存大学中最早授予法学硕士学位的大学。 四、启示 东吴法学院毕业的研究生人数虽然不多,不似自己培养的本科生在近代中国影响那么巨大,但作为东吴法学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对中国法律教育现代化进程的推动还是起了一定作用的,包括直接的和间接的,有以下三个方面: (1)东吴法学院是国内最早培养法学高层次人才的学院,开了中国法学研究生教育的先河,为当代中国法学研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