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阅读5页,还剩3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文摘要 对灾难的关注吉已有之,但早期的人们多侧重于对自然灾难的研究。2 0 世纪 5 0 年代早期,随着第一颗原子弹在新墨西哥一个山谷里的发明和试验,人们研究 灾难的重点开始转向技术灾难。技术灾难是直接或间接地由技术造成的给人类及 社会带来负面影响的人为事故,它具有灾难性、复杂性和整体性。每一次技术灾 难的演化都有一个过程,都有一条无形的灾难链贯穿其中,链条一旦铸就,灾难 就在所难免。多种因素的相互作用铸成了“灾难链”,它们包括不完备的技术、 规模庞大的技术系统、操作人员的疏忽大意、多变的自然环境,发展经济的压力、 社会冲突的激化等多个方面。 若要避免或控制技术灾难,首先要做好对新技术的评价和预见工作,把将要 研发的技术置身于社会大背景下,全面系统地权衡技术的利弊;其次,不仅要有 选择性地发展技术系统特别是技术巨系统,而且要训练高素质的操作人员斩断灾 难的发生链;再次,灾难发生后,加强对灾难的救治也是减少损失抚平创伤的途 径之一。 关键词:技术灾难,社会控制、技术系统化 abstr a ct t h e r ei sal o n gh i s t o r yo fc o n c e r no fd i s a s t e r s b u tm o r ef o c u s e do nt h e r e s e a r c ho fn a t u r a ld i s a s t e r s e a r l yi n1 9 5 0 s w i t ht h ei n v e n t i o na n d t e s t i n go ft h ef i r s ta t o m i ci nav a l l e yi nn e wm e x i c o ,t h ef o c u 8o n r e s e a r c hs h i f t st ot e c h n o l o g i c a ld i s a s t e r s t e c h n o l o g i c a ld i s a s t e r sa r e a r t i f i c i a la c c i d e n t sw i t hn e g a t i v ei n f l u e n c e so nh u m a na n ds o c i e t yc r e a t e d b yt e 圮h n o l o g i e sd i r e c t l yo ri n d i r e c t l y t h ec h a r a c t e r so ft e c h n o l o g i c a l d i s a s t e r sa r et r a g e d y , c o m p l e x i t ya n di n t e g r a t i o n e a c ht e c h n o l o g i c a l d i s a s t e rh a sa ne v o l u t i o np r o c e s s ,t h r o u g hw h i c ht h e r ei sa ni n v i s i b l e d i s a s t e rc h a i n o n c et h ec h a i ni sm o l d e d ,d i s a s t e r sa r ei n e v i t a b l e ”d i s a s t e rc h a i n ”d e v e l o p e db yt h ei n t e r a c t i o no fm u l t i p l ef a c t o r s i n c l u d i n gi n a d e q u a t et e c h n o l o g y , l a r g e s c a l et e c h n o l o g i c a ls y s t e m s , o p e r a t o r sc a r e l e s sa n dt h ev a r i a t i o no fn a t u r a le n v i r o n m e n t ,e c o n o m i c d e v e l o p m e n tp r e s s u r e s ,t h ei n t e n s i f i c a t i o no fs o c i a lc o n f l i c t ,e t c a 1 1o f t h e s ec a nl e a dt oat e c h n i c a ld i s a s t e r t oa v o i dt e c h n o l o g i c a ld i s a s t e r so rp u tt h e mu n d e rc o n t r o l ,t h ef i r s t t a s ki st og i v eae v a l u a t i o na n da na n t i c i p a t i o no fn e wt e c h n o l o g i e s , c o n s i d e r i n gt h es o c i a lb a c k g r o u n d so ft h er e s e a r c ha n dd e v e l o p m e n to f t e c h n o l o g i e s ,w e i g h i n g t h e p r o s a n dc o n so ft e c h n o l o g i e si na c o m p r e h e n s i v ew a y ;s e c o n d ,w es h o u l dd e v e l o pt h et e c h n o l o g ys y s t e m s e l e c t i v e l y , i np a r t i c u l a rt h ed e v e l o p m e n to ft e c h n o l o g yg i a n ts y s t e m ,a n d t ot r a i nh i g h q u a l 毋o p e r a t o r st oc u to f fd i s a s t e rc h a i na sw e l l ;o n c e a g a i n ,i fad i s a s t e ro c c u l t e d , s t r e n g t h e nt h er e s c u e s i sa l s oo n eo ft h e m e t h o d st or e d u c ed i s a s t e rl o s s e sa n dt oc o m f o r tp e o p l e k e y w o r d :t e c h n o l o g i c a ld i s a s t e r s ,s o c i a lc o n t r o l ,t e c h n o l o g ys y s t e m a t i c 东南大学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我个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 的研究成果。尽我所知,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 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为获得东南大学或其它教育机构 的学位或证书而使用过的材料。与我一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 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了谢意。 签名嗨。嚣严一。d k9 东南大学学位论文使用授权声明 东南大学、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国家图书馆有权保留本人所送交学位 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文档,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其他复制手段保存论文。本人 电子文档的内容和纸质论文的内容相一致。除在保密期内的保密论文外,允许论 文被查阅和借阅,可以公布( 包括刊登) 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论文的公布( 包 括刊登) 授权东南大学研究生院办理。 东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绪论 第一节问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 这是一个对技术极度崇拜的年代,技术以各种各样的声音充斥着我们的生活, 它深刻地改变了我们每个人面对命运的态度,使人们对未来充满了希望。 这又是一个对技术充满不安的年代,关于技术所造成的事故和灾难多得空前, 人类牛活在挥之不去的技术阴影下而又感到无法预见未来。 伴随着人类文明进程的飞速发展,科技带给人类的福泽也难以估量。置身于2 1 世纪的阳光中,回眸刚刚走过的2 0 世纪,我们似乎有太多的兴奋、太多的感叹、太 多的迷茫、太多的忧虑:一方面,我们不禁被人类在2 0 世纪所表现出来的聪明才智 所折服,为2 0 世纪人类世界的翻天覆地的变化而欢欣鼓舞;另一方面我们也看到, 正如一枚硬币有正反两面,辩证法告诉我们,成功背后有失败,文明背后有灾难。 当我们仔细审视2 0 世纪时,发现它也是一个灾难如影随形的世纪。尽管技术进步给 人类带来了许多积极的效果,佃是有些技术同样也能给人类造成极大的危害。 英国科学家斯诺说:“仟何人都应该明白,科学是人类的最高表现形式,对科学 的无知就是对现代社会的无知。”然而长期以来,我们对科学技术的“知”大多只是 陶醉于科技对社会的巨大贡献,它所取得的重大成就,而对它的另一面,特别是技 术的触角伸过我们的警戒线后所发牛的灾难缺乏应有的关注。尤其是在新的世纪, 科学技术将得到长足的发展,由科学技术引发的灾难亦可能越上新量级。因此对技 术灾难进行研究和反思,不仅十分必要而且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研究失败的教训,可以反证成功的学说和理论的内容,可以从不同于正面方法 的角度,深刻、生动地珲解事物的本质,还可以从失败和克服失败的过程中,具体 地领略治学的态度、思想和方法,从而会使一些让人难以接近的科学技术变得容易 接近、富有魅力并显得真实。 反思和批判是我们人类思想宝库中最伟大的优秀品质,也是文明社会朝向健康 发展的保障。反思让我们清醒,批判让我们进步,没有对历史和现实的反思,就没 有人类未来的希望。 第二节国内外研究现状 关于技术灾难,还有一些相关的名称如“技术事故”、“技术失败”、“技术错 误”、“技术失灵”等等,这些名称和说法虽然不同,研究的侧重点也不一样,研究 范围也略显各异,但研究的对象却有部分相同,即都是研究技术的背面一技术的触 角伸过我们的警戒线后给人类所带来的种种不愉快。较早进入工业化的国家,技术 的方方面面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技术灾难也得到了较早的关注。 一、 国外研究现状 对灾难问题的研究由来已久, 日早期人们多关注自然灾难,认为所谓自然灾难 是指由于气象的或地理的等自然事件,使人类陷入极度困难之中,而且在没有复杂 技术出现之前,人类面临这些灾难能够生存下来,并逐渐恢复到灾难前的状况。 1 东南大学硕十学位论文 首次把有创造力的技术和不经意的浩劫联系起来的是雪莱夫人笔下的弗兰肯斯 泰因。雪莱夫人的小说是以实际的“电”实验为摹础。即用电来赋予没有活力的人 的生命。弗兰肯斯泰因是小说的手人公,这位先牛就是从事这方面研究的行家,他 选出了方方面面都优秀的部件组成了一个人:“挑选了好看的外表,匀称的四肢,乌 亮的头发,洁白的牙齿”,但结果他却没有成功。他的过失在于各方面都考虑到 了,惟独没有考虑到他装配起来的部件的总体,最后他失败了。 2 雪莱夫人的时代正是工业化的前夜,对这一问题作更深入阐述的条件还不具备。 只是在工业技术体系思想刚刚萌芽时作的预言。在雪莱夫人的年代以前,技术还没 有形成体系,工匠的工具和农家的器具是使用者的脑子和躯体的延伸,直到进入1 9 世纪都是如此。然而,技术的发展经过了工业化和工业化后期,经过了从具体的器 具到体系、最后技术体系的思想终于得以形成。美国技术史家休斯认为美国对技术 世界的巨大贡献就是关于“体系”的概念。【3 技术体系的概念的形成,为人们研究 技术灾难的成因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视角。其研究成果可以分为两方面: 一是对短期技术灾难即技术事故的研究。佩罗( p e r r o w ,c ) 从“技术”角度对技 术事故进行了研究,分析了技术事故的成因,论述了高风险技术的特征,批驳了动 辄将技术事故归于操作者失误、归咎于设计的缺陷等一些传统的认识,认为现代技 术系统都有子系统之间配合紧密、相互作用复杂的特点,系统的这种固有性质就是 易于发牛事故的原因,求助于越来越多的安全装置不仅不一定能使技术系统免于事 故,有时它们反而成了事故之源。从这个意义上说,技术系统的事故是不可避免的, 因而是“正常”的。 4 德尔纳( d o r n e r ,d ) 从操作丰体“人”的角度对技术灾难进行了分析。他考虑为 什么一假定具备所有的智慧、经验和信息条件一我们却仍然会犯错误,有时甚至 引起灾难性后果。令人惊讶的是,他发现问题的答案不在于疏忽或粗心,而是缘于 他所谓的“失败的逻辑”:我们思维模式中的某些 畋向诸如一次只做一件事、因 果关系、线性思维一它们只适合过去的简单世界,对于我们现在所生活的复杂世界 却有着灾难性的影响。当今世界,一切事物都互相关联,我们不能一次只做一件事, 因为每件事都有多重结果;我们不能用孤立的因果模式考虑问题,因为几乎所有的 情况都有副作用和长远影响。德尔纳还用自己编制的引人入胜的计算机模拟程序, 揭示了我们思维中的这些缺陷,再加上他的“梳脑”实验,使我们认识到如何处理 复杂问题,训练我们的思维技巧,增强我们应对复杂系统的判断力。 5 奇利斯( j a m e sr 。c h i l e s ) 则从“技术”和“人”两个方面追查了技术灾难的成 因,生动而鲜明地推演了技术系统失控时的惨剧和人机之战超越人力控制的限度而 升级并卷走生命筹码的全景,再现形势失控时的骚乱和恐怖。其中特别突出灾难中 人的作用和地位。指出无数次绝处逢牛的险情中,寥寥的几个英雄当机立断、挺身 而出,以专业化的好身手挽回了众人的性命,从而说明了提高技术人员技术水平的 重要性。另外,还告诉我们一些在技术事故一线求牛的必要知识。 6 】 二是对长期技术灾难的研究。特纳( t e n n e r ,e ) 通过对健康和医学、环境、办公 室以及体育运动等四个方面的考察,几乎提供了一切技术革新的“报复效应”。指出 人们在防治急性灾难问题时,正在使自己受到更难以处理的、更难以捉摸的慢性灾 难的危害。要达到世界能自动调整这一技术的愿望不过是个幻想,一个由机器维持 2 东南大学硕七学位论文 的安逸的现代雅典社会目标,不过是海市蜃楼。技术引起了一系列难以捉摸的问题, 取代了原来就存在着的一些尖锐问题,而原来这些问题也从未被完全消除,事实上, 人们如不时刻提防,这些尖锐问题就会卷土重来,“我们踏上了再也下不来的踏车”, 再也回不到过去那种安全期了。特纳特别注重一些事故发生后的慢性的长远的灾难 性影响,并告诉人们如何在这个“计划赶不上变化”的世界里牛存。主张为了获得 技术的更高的安全性,就越发要求人们提高警惕,对新技术要持某种怀疑的、试探 性的、审慎的态度。指出人们能从技术的“报复效应”中得到的教训就是不要去否 定技术,而是改进技术,改进技术是解决技术事故从而也是避免技术灾难的最根本 的方法。 7 总的来说,国外学者的这些研究使我们耳目一新,他们切入的角度都很独到, 多采用边分析案例边说明道理,寓理论于具体事故之中,对技术事故的调查很全面 透彻。但大多学者对基本概念都没作说明,倒是f l o y d d e n n a r d j r 在他的文章 “l o n g t e r mc o n m u n i t yi m p a c t so fat e c h n o l o g i c a ld i s a s t e r ”中,对“技术灾 难”的定义作了梳理,并以海上石油泄漏对附近地区的深远影响为例对如何进行技 术灾难研究给出了许多方法和建议。 二、 国内研究现状 对技术灾难的研究起步晚,至今鲜见有大部头著作,2 0 0 3 年出版了陈俊斌、欧 阳勤等编著黑色的档案一科学发展中的灾难一书,虽只能算是关于技术灾难的 一本汇编资料,但其中不乏闪光的思想火花。然而,对技术事故的研究文章倒是很 多,且多散见于各具体的行业中,专业性和针对性较强,集中表现在对矿山灾难和 交通( 陆上和空中) 事故的研究上。 对矿山事故的研究:袁世伦等从生理学角度探讨了人体生物钟在矿山管理中的 应用,指出矿山生产中引起事故的不安全因素之一是人的不安全行为,运用“人体 牛物钟”预测人的不安全行为的“临界日”,以期实现对事故的有效控制。施式亮、 王信华等又从人心理学角度对矿山从业人员的心珲因素作了分析,指出人的心理因 素对矿山安全的重要性,分析了心理疲劳、情绪失调、心理幻觉等复杂的心理活动, 指出这些心理因素易导致事故的发生,从而建议在矿山安全管理中,要广泛积极地 加强对职工的心珲状况调查,运用现代化科学的方法并辅之以高科技设备,逐步提 高广大职工的心理素质,防止灾难的发牛。另外,还有许多文章是对矿山事故具体 技术因素的研究,如怎样预防坠井溜井伤亡事故,如何避免瓦斯爆炸等等,这类文 章都具有专业性技术性较强的特点。 交通事故的研究:严聚仁、赵中利等学者从多种角度对交通肇事行为进行了分 析,指出人既是车祸的受害者,同时又是车祸的制造者,是交通活动中的能动因素, 也是社会交通活动中最复杂的主体,是造成交通事故的一个丰观因素。海军等分析 了汽车交通事故的规律与特征,指出交通事故发生不是偶然的,与气候条件、道路 状况、社会制度等都有一定的联系,因而它的发生有一定的规律性,这一规律还与 太阳活动的规律有惊人的吻合之处。胡绍林等则从系统过程、技术环境和人机系统 的复杂性等5 个方面归纳了航天故障产生的原因,剖析了航天故障的典型特点,并就 东南大学硕十学位论文 若干类型的航天故障提出了检测与诊断的技术研究方向。张宝珍等研究了组织因素 航空安全的影响,着重分析了民航灾难中的人为因素或进一步说组织因素,指出入 机系统中人的作用不能替代,而组织因素对人的能力的发挥起关键作用,主张民航 应形成自己良好的“组织文化”。安全文化是民航安全的基础,刘汉辉教授等又从文 化的角度对民航安全进行了研究,论述了安全文化建设对民航安全的决定作用,对 我国民航安全文化建设的实践作了进一步的理论探讨,并针对民航当前存在的认识 问题,提出了大力弘扬东方文化传统,积极吸取西方安全科学技术成果,推进民航 安全文化建设的原则建议。 总的来说,国内的这些研究多从“安全学”、“安全生产”的角度出发的,深度 和理论度都欠不足,而且缺乏从总体上分析和把握“技术灾难”。 总之,国内外学者从不同途径用各种方法去认识技术事故、技术灾难的发生、 发展规律,提出了许多理论和观点,但对技术事故、技术灾难的认识过程是无止境 的,因此针对当前研究现状,我想从总体上哲学的高度去剖析“技术灾难”。 第三节本文的创新及基本框架 本文创新之处:从哲学的角度对技术灾难进行剖析:表现在从系统论角度分析 了技术灾难的成因,从量变到质变的辨证过程分析了技术灾难的演进过程。 论文分为三章,第一章是对技术灾难的本质作了探讨。通过对技术灾难的特征、 分类、演绎过程和社会价值的探讨,论证了技术灾难的灾难性本质,并以三起灾难 为例,再现了技术灾难的发生过程,指出灾难的发生都有灾难链贯穿于其中,灾难 链一旦铸成就在劫难逃。 第二章,探讨了技术灾难发生的原因。从自然的复杂性和人类认识有限性、技 术系统化和技术巨系统、技术的价值负荷和社会环境以及人的因素四个方面分析了 技术灾难的成因。 第三章,对如何预防技术灾难和灾后如何进行救治进行了讨论。提出要重视技 术预见,防微杜渐,并重视技术灾难的救治三项主张。 引注; 1 美 f l o y dh 1 ) e n n a r dj r l o n g - t e r mc o m w n i t yi m p a c t so fat e c h n o l o g i c md l s a s t e r t h ev a l d e z0 1 ls p l l l j 2 【美】爱德华特纳技术的报复【m 1 上海:卜海科技教育 版社1 9 9 9 3 【芙】爱德华特纳技术的报复【m 】卜海:卜海科技教育m 版社1 9 9 9 4 【美】查吧佩罗高风险技术与“一常事故” m 】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 9 9 8 5 【德l 德尔纳肤败的逻辑【m 1 上海i 海科技教白出版社1 9 9 9 6 【美】奇利斯灾难科技前沿的教i ) l l m 黄德远译j t 京:中信出版社2 0 0 2 【7 【美】爱德华特纳艘术的报复【m 】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1 9 9 9 4 东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第一章技术灾难的本质 第一节技术灾难的本质特征 一、 技术灾难的概念 2 0 世纪5 0 年代早期,随着第一颗原子弹在新墨西哥一个山谷里发明和试验,一个 对灾难研究的新世纪黎明便出现了。人们对危险的感觉已经从自然灾难( 飓风、龙卷 风、地震、洪水等) 转向了可能对全世界产生威胁和破坏的技术性灾难。由此可见, 技术灾难的告急是随着技术开始对人类、对生物圈产生严重影响而呈现出来的,对此 作研究也是随着技术越来越对人类造成威胁的情况下展开的。由于技术灾难的形式多 样,所以对这一概念的定义也就多种多样。据我所知,目前仍缺乏统一权威的界定。 结合相关的表述,我们把技术灾难简单定义为直接或间接地由技术造成的给人类及社 会带来负面影响的人为事故。 二、 技术灾难的性质 灾难,现代汉语词典对其的解释是“天灾人祸所造成的严重损害和痛苦。” 因此我们可以根据灾难产生的丰要动力学机制,将其归结为两种性质:自然性灾难 与人为( 技术) 性灾难。又根据技术灾难产生的主要动力学机制,也可分为两种性 质:纯粹由自然因素造成的技术灾难和纯粹由人为因素造成的技术灾难。然而,随 着技术灾难自身的演变和人类对此认识的深化,这样的论断已经显得过于简单。 人们发现不仅一些自然灾难会引发大量技术事故,如洪水能使有毒物品冲入家 庭;地震会破坏煤气及自来水管从而产生火灾,同时又把灭火的水源给破坏了等等, 而且许多看起来是自然灾难的背后,又总都隐藏着技术的阴影,如如今的酸雨、温 室效应等。这类事件1 9 9 5 年马克里斯( m a r k r i s ) 把它称为自然技术灾难。为此,爱 里克逊( e r i k s o n ) 对灾难作了分类。 1 爱里克逊的灾难分类表: 原因。 自然( 自然性)人( 技术性) 毒崖 a b 无毒性飓风、洪水、地震等火灾、水坝塌方、飞机失事等 cd 有毒性 自然一技术情形油泄漏、毒性化学品泄漏、放 射物泄漏等 东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三、技术灾难的特征 1 、灾难性:技术灾难的本质在于它的灾难性,无论发牛在哪个环节,都有可 能造成人员伤亡,物质财富的毁灭,预期利益损失,精神肉体的损伤乃至各种严重的 牛态灾变,特别是一些长期性全球性技术灾难,会威胁到人类社会的发展,甚至会导 致人类文明的瓦解。 2 、复杂性:技术灾难是多种因素造成的综合现象,其原因复杂。既有技术自身 原因,也与外部环境相关;既有自然方面因素也有社会方面的因素。因而是复杂的。 3 、整体性:技术文明是全球文明,正如雅斯贝斯感叹:“在热带的种植园以及 在地球北端的渔村,都在放映来自大都市的电影历史形成的各种文明与文化开 始同自己的根源相脱离,它们都融合到技术一经济世界中,融合到一种空洞的理智 丰义中”。 2 因此技术灾难也具有整体性,是全体人类共同面临的危机,解决之不 能通过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方法来克服,必须从整体角度去理解。所以雅斯贝斯 指出:“克服技术引起的无数灾难是现代人的共同任务。” 3 】 第二节技术灾难的分类 一、 技术灾难分类概述 凯斯普松( k a s p e r s o n ) 和皮杰卡( p i j a w k a ) 区分了三种丰要技术灾难类型:一 种是普遍存在的技术危险事件,包括长期暴露在有较低放射化学污染的或其他有害 活动之下,造成慢性的或不能接受的结果。如橡胶轮胎j 。的工人、农药一的职工、 从事染布行业的人员等,他们长期从事某种对身体有害的工作;第二种即技术失败, 导致有害物质的释放或可能释放,需要采取紧急措施的。如核电站运行失误发生爆 炸、化工厂有毒物质的泄漏等;第三种即技术灾难,特定区域的人们暴露在极具毒 性的有害物质之中,导致大量生命死亡或长期受到损伤,社会崩溃,其他幸存的人 们甚至不得不背井离乡。如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初发生在日本水俣县的化工厂排污污 染河水,导致该区域内居民大量死亡。 4 本文认为技术灾难还可以作如下的分类: 1 、从时间上看,可以分为长期性技术灾难和短期性技术灾难 科奇( c o u c h ) 和k 史密斯( k r o l l s m i t h ) 把灾难分为两类,一类是自然灾难,如 飓风、地震、洪水等;另一类是长期技术灾难。他们把长期技术灾难定义为:人为 产生的、缓慢发展的、扩展性的、对生态系统中各种联系的破坏。整个社区或部门 都会察觉到这种破坏,它会对人的安全和财产构成威胁,还会破坏现行的社会模式 和文化交流。 5 与之相对的就是短期技术灾难,主要表现为突然的、激烈的、我 们称之为急性的或极端状况下的事故问题。 2 、从空间上看,可以分为全球性技术灾难和局部性技术灾难 这主要是从技术灾难的影响范围来说的。由于致灾因子的流动性,它们会伴随 大气、江河、海洋的流动四处漂移,从而使得有的技术灾难的影响范围已遍及全球 的每一个角落,形成全球性技术灾难。这时灾难制造丰体与承受灾难后果的主体可 能并不一致。比如瑞典科学家运用气团轨迹寻找本国酸雨来源时,发现其南部酸雨 污染源主要来自英国,而非本国。罗马俱乐部的研究报告也表明,虽然格陵兰远离 6 东南大学硕十学位论文 仟何大气铅污染源,佃其冰块中沉积的铅的含量,自1 9 4 0 年以来一直以年3 0 0 的速 度上升。 6 而局部性技术灾难的影响范围则小得多。 3 、从爆发的激烈程度看,可以分为急性技术灾难和慢性技术灾难 急性技术一般是指突然发生的、持续时间很短技术事故,置身其中的人们甚至 来不及采取任何行动。而慢性技术灾难则经历的时间较长,但置身其中的人们也许 难以察觉。 其实无论是长期还是短期、全球还是局部、急性或是慢性,二者都并没有明显 的界限,长期的、渐进的我们称之为慢性问题,总是与突然的激烈的事件我们称之 为急性的或极端状况下的事故问题并存,并且其中任何一种问题都会引发另一种问 题。重庆天元化工厂氯气泄漏并爆炸是急性技术灾难,但导致泄漏的原因是氯气罐 及相关设备的陈旧使一个冷凝管发牛破裂,而这又是由于长期侵蚀造成的。可见, 一次小小的冲击可以毁坏整个机器设备,缓慢的气候变化可能会增加毁灭性洪水发 牛的概率。一句话,慢性条件会酿成急性事件,急剧冲击会导致慢性后果。 7 所以 如果把这种区分绝对化,那就削足适履了。因此把技术灾难姑且作这种长期短期、急 性慢性的划分“只是当作工作假说来使用”。 8 4 、从有无毒性看,可以分为有毒性技术灾难和无毒性技术灾难 无毒性技术灾难指如火灾、飞机失事等,它释放出的潜能能快速毁坏自然、改 变环境,同时也会突然引发生命的丧失。毒性技术灾难指如有毒化学品的泄漏、放 射物污染等,会对生物环境和人群、社区产生长期的影响。 其实以上四种类型的技术灾难又可归为两大类,即长期的、全球的、慢性的技 术灾难和短期的、局部的急性的技术灾难。 二、 长期的、全球的、慢性的技术灾难的特点 ( 1 ) 过程的缓慢性、持续性。长期技术灾难的演进过程是漫长的、渐进的,从引 发到显现可以经过5 年、1 0 年乃至2 0 年甚至更长时间。不仅致灾因子的累积与灾难后 果的出现是一缓慢过程,而且破坏性影响一旦出现也将持续相当长的时间。在工业 化进程中,二氧化碳、二氧化氮、甲烷等气体的排放导致了温室效应。根据专家的 估计,过去1 0 0 年全球气温缓升了0 5 摄氏度。尽管全球气温的升高是一缓慢的过程, 但这过程对全球农业生产的不利影响却是巨大的,而且从温室效应的致灾因子的 控制到破坏性影响的最终消除也有很长的时间滞后。由于二氧化碳、二氧化氮、甲 烷等气体在大气中寿命分别是2 0 0 年、l o 年、6 5 年,因此,即便是现在卡断温室气体 的排放( 从理论上说) ,大气中部分滞留气体所产生的危害也将持续很长时间。 9 ( 2 ) 后果的累积性、全球性。由于长期技术灾难是以渐进的方式演进的,这犹 如“沙堆效应”:在沙堆上添加几粒沙仅仅会引起沙堆非常微小的难以察觉的变化, 当一粒粒沙粒一直添加上去,总会有这样的一粒沙粒,当它加到沙堆上后,沙堆随 之灾难性地崩塌。量变终于引起质变,而且慢性问题的影响范围不但广泛而且深远, 甚至可以殃及全球。如现在的全球气候变化、臭氧层破坏等。 ( 3 ) 进程的隐蔽性,不易引起人们的察觉。没有人能够预先确定引起沙堆灾难性 崩塌的究竟是哪一粒沙粒。由于它演进过程是隐蔽的,悄无声息的,通常差不多微 小得让人觉察不出来,只有突破某临界点,问题彰显出来时,才能被人们所发现。 所以人们对慢性问题的认识通常比较晚。早在1 8 9 6 年瑞典地球化学家阿伦尼乌斯 东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 s v a n t ea r r h e n i u s ) 提出全球变暖珲论,但这一理论得到承认大约在1 0 0 年以后, 即在2 0 世纪8 0 年代以来卫星和电脑技术的证实下,人们才接受这个事实。正如科学 史家沃特( s p e n c e r w e a r t ) 指出,尽管早在1 9 6 0 年就有强烈关注的理由,但温室效 应直到8 0 年代才形成为一个重大科学问题。等许多渐进的累积性的问题转化为突然 的打击时,“等到人们直接看出长期来形成的问题时,再采取措施就十分困难了”, 1 0 3 就像医学界一直在努力对付慢性疾病,不过迄今没有取得像对付损伤、感染和急 性病那样的成果。 三、 短期的、局部的、急性的技术灾难的特点 ( 1 ) 过程的短暂性、突发性。急性技术灾难的过程是急遽,可以说有的只是瞬 间的事。“挑战者”号从升空到爆炸只用了一分十二秒时间。而从轨道器胸部闪现出 一个小火球到一团橘红色的火焰和白烟吞没了整个“挑战者”号,时间只持续了百 万分之一秒。 ( 2 ) 后果的不可逆性、局部性。急性灾难的产牛往往是不可逆的,若想防止灾 难的发生,必须在灾难来临之前采取适当的措施,不然,灾难一旦发生,便不可逆 转。但其影响范围一般较之慢性技术灾难来得小,是局部性的,当然这只是相对而 言的。 ( 3 ) 进程的激烈性,易引起人们的注意。急性技术灾难的场面一般都比较惊人, 像“泰坦尼克”号锅炉熄火时发出的最后的啸卢,倾倒的船体被大海吞没,恐怖的 场景让人触目惊心。 所以直到2 0 世纪来,人们手要只意识到急性问题的存在,如桥梁坍塌、飞机坠 毁、锅炉爆炸、火车失事等。人们理所当然地把注意力集中到迫切需要关注的事件 上,以确定问题,然后设法处理。2 0 世纪来的科学技术进步,让人们把注意力转向 难以觉察的渐进的累积的影响,测量和摄像技术让人们能够检测到长期问题的初期 情形,人们能够测定以前因太细微而无法测定的物质浓度,能够捕捉到以前难以得 到或模糊不堪的图像,不仅能判断当前情况,而且能推断未来的状况,所有这些技 能把渐进过程提高到利害攸关的新高度,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对人类牛存的最主要 威胁,也许并非出自那些突发的事件,而是由缓慢的、渐进的、无法察觉的过程所 形成的,从而更暴露出它的现实性的、灾难性的、有严重后果的本质。 1 2 3 第三节灾难链及其演化 总的来说,不管是天灾还是人祸,一般都经历着潜伏期、发展期、爆发期、恢 复期四个阶段。在这四个阶段中,又都有一条灾难链贯穿其中。也就是说灾难的形 成不是空穴来风,无缘无故的,灾难的链条一旦铸就,灾难就无法挽回。下面我们 就以三起毒气泄漏事故为例看灾难链的演化情况。 第一阶段,在潜灾难阶段。“大灾难似乎突然袭来,但是实际上祸根早已种下。” 1 3 】- 一般来说,在这阶段灾难的苗头还没出现,但造成灾难的各种诱因、问题已经 形成,培育灾难的“温床”已经就绪。吉林石化爆炸不是突发的,是经过了较长时 期的量的积累才引起的。这次爆炸报纸上说最直接的原因是设备老化和工人操作不 东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当引起的,再现了量变引起质变的辨证过程。设备老化不是一天两天、一月两月甚 至不是一年两年的事,这是自然长期风化侵蚀的结果。这里我们要审查的是它维修 保养的方面。维修保养是技术系统的软肋,也是通向灾难的大门。维修保养工作有 它的独特性,它永远也不可能会像其他工作那样电脑化,只能由人类亲自挥动着扳 手来解决问题。 1 4 然而,得过且过是人类的禀性,这使得维修保养工作往咎被延误。 在这一过程中,如果我们能做好设备的维护、保养等工作,后面的大灾难就可以得 到很好的预防。灾难链也就可以在发展之初被斩断。然而,继而发生的灾难说明我 们在这方面的工作是多么的欠缺。也许关于到底是什么原因引发的一场灾难,人们 可以争论上几个世纪,f e i 是维修保养活动的松懈却是一个难以掩盖的事实。 同样,在开县天然气井喷和淮安毒气泄漏事件中,相关负责人员管理的疏忽、检 查的松懈、培训和预防措施的缺失等都为以后灾难的发牛埋下了祸根。在此过程中, 如果我们能严格技术纪律,尽职尽责,那么这两起灾难是完全可以避免的。 第二阶段,灾难发展阶段。在这一阶段,灾难的苗头开始显现,但往往是得不 到足够的重视,从而使在潜灾难阶段的各种致灾因子由于没有得到及对的抑制面继 续演化。灾难链日趋成型。前些年吉化也曾不断出现大大小小的事故,但都没能引 起足够的重视;公司扩建过程中,设备质量不高,有些工程没有达标,但是为了抢 进度,只能马马虎虎通过审核;这次爆炸也暴露了其管理上存在不少漏洞:吉化的 员工中有这样的话流传:装置可以爆炸,衣服不能穿差;管道可以漏油,不能不拣 烟头;仪表可以全停,不戴胸忙不行;工作可以不会,条例必须会背;设备可以出 事,走路必须排队等等。吉化的员工在这种高压管理下身心疲惫,压力极大,最终 出这样的大事故。 而在开县,天然气开采本来就是高危险的行业,一旦发生事故,后果往往是严 重的,所以对于突发事故的应急手段是必不可少的。尤其是四川的天然气井8 0 都是 富含硫化氢的,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的工程师们对这一点都十分清楚。此外井口 附近的居民又那么密集,出事的罗家1 6 号井位于开县高桥镇的一个山坳中,周围的 山坡上居住着2 4 0 0 多人,最靠近井口的住户离出事点不n 5 0 米。那么,“中石油”选 择在这样一个人烟稠密的地方开采天然气,企业对当地居民的安全和环境保护便负 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最起码应该对居民进行防范硫化氢的安全教育,以及制定和落 实当意外发生时组织居民迅速撤退的应急方案。 1 5 】可是在这方面,我们看到的却是 一片空白,当地政府官员和老百姓都对天然气井可能发生的意外以及带来的危害一 无所知,甚至不知道硫化氢为何物。从而使灾难链形成条件摹本具备。 淮安氯气泄漏事件中,载重1 5 吨的车结果载了4 0 吨,严重违规超载但未得到及 时有效的阻止,使得灾难链也得以形成。我们也能注意到一个组织是多么容易把预 防措施放在一边,因为他们深信这一类可怕事件的发生,是很遥远的事。但如果管 理人员透过他们所熟悉的周围环境把视野放得开阔一些的话,他们就会发现,“大灾 难其实等不了那么长的时间。” 1 6 第三阶段,灾难爆发阶段。灾难链条得以铸就,一旦遇上薄弱环节如恶劣的天 气、错误的操作等,灾难就爆发了。这时的灾难最为严重,对参与者的冲击最大。 吉化爆炸,公司公开对外解释的原因为:“t 1 0 2 塔发生堵塞,导致循环不畅, 因处理不当,发生爆炸。”我们知道,生产工艺的复杂性使石化工业运作集中在一 9 东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个高危环境中,即:化学储蓄罐、石油提炼库、高危生产车间等。这些重化工设备 被聚集在一起,形成了一个庞大丽复杂的牛产系统,其中,一旦某个机器运转设备 出现故障,将很快形成连锁反应,酿成巨大灾难。这次吉林石化也没能逃脱这个“惯 例”。据吉林石化原因调查结果反映,出现此次连续七次大爆炸是由于工人操作不 当,进料系统温度超高,长时间后引起爆裂,随之空气被抽入负压操作的t 1 0 1 塔, 引起t 1 0 1 塔、t 1 0 2 塔发牛爆炸,随后致使与t 1 0 1 、t 1 0 2 塔相连的两台硝摹苯储罐 及附属设备相继爆炸,随着爆炸现场火势增强,引发装置区内的两台硝酸储罐爆炸, 并导致与该车间相邻的5 5 # 灌区内的一台硝基苯储罐、两台苯储罐发生燃烧事 发而,4 0 台消防车紧急出动,为了迅速遏制住由储存罐升温而可能随时发生连环爆 炸的险情,几乎所有防化消防兵都采取一致行动,用高压水枪给储存罐降温,从而 忽视了对有毒化学液剂的即时处理,带来了严重的后期危害性。在缺乏化学药剂处 理专业部队的情况下,草草的用水稀释了剧毒化学液体,结果有毒水体大量流入松 花江流域,导致了严重的水体污染,从而又殃及下游城市的供水。在开县,在人口 密集、防范措施缺失的环境中开采天然气,简直如履薄冰,一旦遭遇操作和管理失 误,灾难就爆发了。在淮安氯气泄漏事件中,如果驾驶员能保证行车安全的话,说 不定那只是无数次违规超载运输当中的普通一例,充其量只不过是运输记录中草草 几笔,甚至还有可能成为某些人炫耀夸口的资本:出了交通事故,如果不超载的话, 也许不会泄漏;毒气泄漏如果及时报警,也许能减少人员的伤亡现实并没那么 多的也许,灾难链的发展遇上了薄弱一环即撞车,灾难不可避免地发生了 第四阶段,灾难恢复阶段。在灾难的恢复期,如果处理不当,很可能成为新灾 难的发展期。回家的人们生活似乎又恢复了往日的平静,但与毒气相伴的日子真的 能平静么? 灾难所造成的生命财产的损失、人员撤离所涉及的费用等可以用数字来 计算,用金钱来补偿,但人们心灵的创伤、精神上的损害、各种长远的牛态影响、 政府形象受损则很难用物质来弥补。大家一定还记得1 9 8 4 年在印度博帕尔市发生的 美国联合碳化公司农药厂毒气泄漏事件,这场灾难共造成约2 万人死亡,2 0 多万人中 毒,5 万人失明,1 0 万人终身致残。所以西南政法大学的一位学者指出,处理危机事 故花钱简直是个无底洞。“这是一场让我们痛彻心腑的灾难,我们一定要牢记。”重 庆市委书记黄镇东数次动惰地表示。 其实,从大量的技术灾难中我们可以了解到,小事故演化成大灾难的事情太常 见了。事实上,大多数问题都像如上案例那样,在事情达到了不可收拾的地步之前 都曾经有过关于灾难种种的提示。“一起事故发生却没有任何前兆,什么时候可曾有 过这样的事情? ”美国国家交通安全委员会航空安全局局长c 0 米勒曾经提出过 这样一个问题。他对此问题的回答是:“基本上从来没有。”通常情况下,警告都来 得很早,人们有足够的时间去终止灾难的发牛链。然而大多数情况下却没有人对此 加以制止,让“系统破裂”任意发展,慢慢地灾难的链条就铸成了。 1 7 等机器和人 都达到各自的警戒线时,要阻止一场灾难就已经太迟了三起毒气泄漏爆炸再现 了系统破裂是怎样开始又是怎样发展到算总帐的那一天的。 案例一:2 0 0 3 年1 2 月2 3 日,发生在重庆开县的天然气井井喷事故是世界天然气开采史上最 惨重的一幕,也是起举国震惊的特大环境污染灾难井喷不仅使2 4 3 多个祖祖辈辈居住在当地 的无辜的村民一夜之间命丧黄泉,而且殃及6 万人,使方圆数里几成。人间炼狱” 1 0 东南人学硕士学位论文 案例二:2 0 0 5 年3 月2 9 日晚6 时许,京沪高速淮安段,一辆由山东开往上海方向的槽罐车与 一辆迎面驶来的解放牌大货车相撞后翻倒在地,槽罐车上满载的约4 0 吨液态氯气快速泄漏。造 成附近三个乡镇的2 9 人死亡,4 3 6 a 村民和抢救人员中毒住院治疗,门诊留治人员1 5 6 0 a ,1 0 5 0 0 多名村民被迫疏散,大量家禽家畜、农作物死亡和损失,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7 0 0 余万元京沪 高速公路宿迁至宝应段约1 1 0 公里被迫关闭2 0 , 1 、时。 案例三:2 0 0 5 年1 1 月13 日下午1 时4 5 分,位于吉林市龙潭区遵叉东路的中石油吉林石 化公司双苯厂发生爆炸,在随后的2 个小时内,厂内又接连发生5 次爆炸。据媒体披露共造成 5 人死亡,1 人失踪,7 0 多人受伤。事故导致该厂新苯胺装置、1 个硝基苯储罐、2 个苯储罐 报废,导致苯酚,老苯胺装置等四套装置停产。排出的苯、苯胺、硝基苯等爆炸污染物和污水 进入了松花江,致使哈尔滨市4 0 0 万居民断水4 天,造成了重大的环境污染事件。并在吉林和哈 尔滨引起恐慌,也让松花江下游的俄罗斯格外紧张。直接和间接经济损失不可估量。 第四节技术灾难的社会影响 技术灾难的灾难性本质注定了它对社会影响的消极一面还是主要的,这表现 在: 1 、物质财富的毁灭 技术灾难无疑会带来物质财富的毁灭,“挑战者”升空爆炸,使1 2 亿美元顷刻 间化为乌有;2 0 0 1 年7 月1 7 日,上海浦东龙门起重机吊装跨塌,9 千吨钢材报废,价 值数百万吊装设备毁于一旦。 2 、生命的陨落和精神的创伤 技术灾难及易造成人员的伤亡,让人们蒙受巨大的心灵创伤。2 0 0 2 年4 月,朝 鲜龙川一辆载有硝酸铵列车和一辆油罐车相撞并发生爆炸,殃及2 0 0 米外一小学,使 7 6 名小学生当场死亡。 3 、社会心理的震荡乃至各种生态灾变 技术灾难会给整个社会心理带来震荡,使人们对技术产生怀疑、恐惧、焦虑的 情绪。“切尔诺贝利事件”和美国“三里岛事件”,曾使世界核能技术及其工业的前 景一度失去光明;而“挑战者”航天飞机升空爆炸事件和日本的巨型喷气客机空难 悲剧则震撼了整个世界航空航天界和地球村的全体居民。而一些会带来生态突变的 灾难更让人们不安。“切尔诺贝利”释放出的数百万立方米放射气体,使周围千万顷 沃土肥田变成奇特的荒漠;在距离核电站8 0 千米的地区,癌疗患者、儿童甲状腺患 者及畸形家畜急剧增多;当年数以万计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中考物理复习中考趋势题3项目式学习课件
- 第七八单元及总复习教案
- 物流配送司机招聘合同模板
- 四年级科学下册教案
- 城市广场改造专业施工合同范本
- 七台河市公园公共艺术展示规范
- 市政工程工字钢租赁合同
- 公共交通建设资金使用暂行条例
- 医疗中心雨污管网维护合同
- 企业车辆更新政策样本
- 药物警戒内审检查记录表
- 一元一次不等式复习(公开课)
- 中国书法-英文 chinese calligraphy
- 大班社会领域《走进新疆》
- 全过程跟踪审计和结算审计服务方案技术标投标方案
- 宾客服务经理工作职责
- star法则撰写自己成就故事
- 印刷包装基础知识培训
- 陕煤集团笔试题目
- 大班科学活动《爬爬虫旅行记》评课稿
- 2《建筑机械使用安全技术规程》JGJ33-2012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