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乡村信息通信需求特征及趋势调查分析报告.doc_第1页
我国乡村信息通信需求特征及趋势调查分析报告.doc_第2页
我国乡村信息通信需求特征及趋势调查分析报告.doc_第3页
我国乡村信息通信需求特征及趋势调查分析报告.doc_第4页
我国乡村信息通信需求特征及趋势调查分析报告.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我国乡村信息通信需求特征及趋势调查分析报告 “最后一公里”是农村信息化的最后一环,也是公认为最艰难的一环。因为我国农村地域太宽广,人口太多,地区发展差异太大,而农民消费能力太低,种种复杂的农村环境往往让农业信息链的最后一公里断开。虽然目前网络的铺设已遍布各省、市、县、乡,但是要实现网络信息到村、到户,还有一定的困难。俗话说,行百里者半九十。没有“最后一公里”的解决,农村信息化就失去了发展的基础,将成为“空中楼阁”。因此,在农村信息化的推进中,“最后一公里”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提起“最后一公里”,跳入我们脑子里的第一概念是通信网络的接入网,即从骨干网络到用户终端之间的信息通路问题。在城市,只要给家庭开通了互联网宽带,就算已经解决了“最后一公里”问题。按照这个思路,给所有农村的每户农民都接入宽带网络是解决“最后一公里”问题的最有效手段。但在目前,是不现实的,也不符合中国的国情。结合我国“三农”的复杂性,在农业信息化建设中,网络信息从乡镇到农民之间的每一个环节都必须涵盖在农业信息化的“最后一公里”含义中,“最后一公里”有它更宽泛的内涵。因此从广义上讲,农业信息化“最后一公里”建设包括三个环节:信息传输通道农村接入网络,只有有了信息传输通道,才有农村信息化的发展基础;信息传输手段服务方式,结合中国农村现状,应用多样化的信息服务形式,通过现代信息传播渠道和传统媒体相结合,实现网络信息进入农户;最末端的接收设备信息终端,计算机、电话、手机对城市人来说可以件件兼备,常常更换,但对农民来讲,农民使用信息的一大障碍是对终端的买不起、不会用。只有解决了这三个环节的所有问题,“最后一公里”才不会在被城里人往往忽视的环节断掉链条。如何解决我国农村信息化的“最后一公里”,是包括政府部门和电信运营企业、农业部门以及专家学者等都在深入思考的问题。本报记者日前对农村信息化“最后一公里”的建设和发展现状进行了调查采访,了解到农民对信息服务手段和接收手段的多样化需求,希望能够为农村信息化的推进提供借鉴。1.地区不平衡消费差异化 农业需要多样化服务我国地域辽阔,不同地区之间经济发展水平差异较大,农民的消费差异、文化水平差异也很大。这就要求我们在农村信息化建设中,不能搞一刀切,要坚持多样化的信息服务形式,因地制宜地利用各种载体和其他行之有效的手段,才能达到方便快捷高效地把信息传递到千家万户的目的。我国农村地区发展的不均衡,需要多样化的信息渠道。例如,我国东部地区未通电话的比例只有103,中部地区为744,而西部地区则高达2531。沿海等发达地区农民已经充分认识到在知识经济时代信息通信的重要性,越来越重视经济和文化教育信息,而且这些地区农民的经营,常常是外向型产品,进军国内市场甚至国际市场,因此他们对先进的宽带网络需求日益迫切。根据对北京郊区10个区县52个乡村的500户农民进行的抽样调查,73的农民目前迫切需要电脑。因此在经济较发达、农民素质较高的地区,应积极发展互联网络,采取各种措施,鼓励和帮助农民上网,接受网络信息服务。但中西部经济落后地区,一方面没有互联网接入的条件,另一方面也没有配备电脑终端和接入互联网的经济能力。对这些地区就应依托目前较为普及的电话网、电视网、广播网,进行多种信息渠道的结合。同一地区存在的不同农民的消费水平差异也决定了在很长一段时期内,我国农村信息化服务要多种信息渠道并存。不仅是中西部农民存在差异,即使同一地区,农民间也存在很大差异。我们在四川、河南调研中发现,甚至在一些偏远的农村,都有一些农民经纪人、农业大户、农业龙头企业、农业合作组织等介于农民与市场之间的中间层,他们对农村信息化的认知度和利用信息资源服务于其经营活动的可能性要比普通农户大得多,对信息的需求也较强烈,对他们就应该倡导网络向下延伸,让他们直接上网。此外,我国农民文化水平的差异性也需要多种信息化服务手段相结合。我们根据对农民受教育程度调查,发现一个村也常常存在从大中专、中小学到文盲不等的现状,因为文化水平不同,对新鲜事物的接受能力和领悟力差异很大,一些有文化的青年农民,操作起电脑、上互联网也是轻车熟路,而文化水平低的农民就很难操作高科技的计算机。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副院长马晓河博士认为,由于地区差别、文化差异和经济发展不平衡,信息提供者需要按照农民的不同需求情况,依不同需求层次提供多样化和差异化的信息服务。结合我国农村的实际情况,农村信息化的实现决不能单纯依赖于互联网技术,就目前而言,必须通过将现代信息技术和现代信息网络体系与传统信息体系有机结合起来的方式实现。要采取多种信息手段相结合,要使计算机网络和其他媒体实现优势互补,构建城乡一体化的信息传播体系。应该说,尽管目前宽带网络普及到村、户不太现实,但不等于说网络信息不能进村入户,只要应用网络新型整合方式就可以解决以往“建网络、铺摊子”传统做法面临的问题。2005年,农业部在全国选择了具有一定基础的6个地级和50个县级农业部门,建设“三电合一”(电话、电视、电脑)农业综合信息服务平台,目前,56个试点已全面建成并开展信息服务,取得明显成效。首先,“三电合一”是利用电脑网络采集发布信息,丰富农业信息资源数据库,为电话语音系统和电视节目制作提供涵盖农业实用科技、农产品供求与价格、农村政策等信息的数据库;同时,为农业生产经营者发布农产品产销信息提供公共平台。其次,利用电话语音系统,为农业生产经营者提供语音咨询和专家远程解答服务,包括交互式语音自动查询和人工服务。据了解,“农技110”电话语音系统是一项全国性的政策,但由于各省、各地市的号码不统一,降低了“农技110”的功效。专家认为,电话语音系统应该采用如“114”查号热线一样的服务模式,全国统一号码,本地接入。最后,利用电视传播渠道,针对农业生产经营中的热点问题和电话咨询过程中反映的共性问题,制作播出电视节目,提高信息服务的入户率。“三电合一”体现了国家倡导新形势下整合多种渠道推进农业信息服务的一种理念。在这个基础上,还应该把范围扩大到手机短信、WAP上网等服务。如今农民拥有手机的比例越来越多,可以通过手机短信或者小灵通短信主动给农民提供有用信息,也可以由农民自己定制相关内容的短信,这种方式在四川联通和河南移动都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此外,WAP作为这两年蓬勃发展的新业务,如果能把有线互联网的一些有价值的内容整合到手机WAP平台上(相对电脑,如今WAP手机价格下降,即便宜又易操作),也是不错的尝试。(图1 农户希望获得农业信息的主要途径)此外,在为农民提供信息服务时,不能忽视“人网”的渠道。当互联网等互动性媒体渠道短期内无法在农村广泛普及时,这种信息链中的“二传手”角色在目前就十分重要。我们通过调查发现,很多农民需要相当于“二传手”角色的组织体系或者人员协助(见图1)。目前农业部在在全国97的地市和80的县级农业部门都设立了信息化管理和服务机构,可以直接向农民传递信息的农村信息员已发展到18万人。目前信息网络大多到乡镇的信息站点上,然后通过短信平台、呼叫中心,或者电视连接到农户。另外,农民还可以从信息员处获取信息,甚至借用信息站点的宽带接入,而农民对供求信息发布的互动需求,需要信息员的协助完成。专家指出,现阶段中国农民更需要的是具体的指导,所以在一定时期内,信息站、信息员的体系将发挥很大作用。充分利用现有各种农村基础设施资源推动信息化。如河南、宁夏、贵州等农村利用“全国农村党员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系统”,不仅可以有效地在农村进行党员干部的远程教育,党员干部还可以组织农民收看各种农业致富信息、科技信息、农业气象、知识教育、文化娱乐节目等,让村民和农村党员从中学习农业实用技术或获取致富信息。据了解,不少地区的农村党员教育系统没有充分利用起来,远远没有发挥应有的重要作用。总之,我国农村信息化的推进必须讲求实效,要根据各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从实际需求出发,采取适宜的方式和手段,扎实有效地推进农业和农村信息化。2.贵了用不起 重复投资高 农村需要综合化接入要突破“最后一公里”的瓶颈,农村接入网建设是基础。帮助广大农民铺好信息高速公路,让农民们也能“托网络的福”,是农村信息化的基础和前提。专家认为,我国农村信息接入网建设要本着满足农民多元化的信息需求、网络建设成本最低、效果最好的原则,整合各部门网络资源,多快好省地建设集约化的综合网络。农民多元化的综合信息需求呼唤综合化网络。通过我们对河南、四川农民的采访调查发现,他们对信息的需求是多样化的。简短、时效性强的天气预报、市场供求信息、通知等内容的手机短信信息,农民在田间地头,不受时间空间限制就能随时接收。但单单是语音的、文字的信息是无法满足他们的各种生产、交易需求,如新品种的栽培、果树的嫁接、禽畜的养殖,文字、声音信息无法表达清楚的,就需要多媒体的信息渠道,通过听专家讲座、看农技科普片的视频方式,会更加直观,容易理解。此外,农民不仅有了解外界信息的需求,还有把自己信息发布出去的需求。因此,要满足农民多样化、互动的信息需求,就需要有宽带互动的接入网络。农村基础网络建设投资成本高,需要综合化的解决方案。我国农村地区地域广阔、地形复杂,农民居住分散,同时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决定了农民的消费能力偏低,因此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的高投入、高运营费用、低收入问题十分突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回报率很低,很多地区甚至看不到盈利前景,如果电话网、互联网网、有线电视网各在农村建设一套基础设施,是严重的重复建设,是国有资产的严重浪费。同时各套网络各需要一个接收终端,也将给农民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如果能用一个综合网络、一根入户线、一个多媒体终端,就能解决农民的语言、文字、图片甚至视频的综合需求,将大大节约方方面面的投资成本,并能提高信息基础设施供应商的投资回报率。信息技术进步为网络融合和一体化的综合网络提供了有利条件。在农村信息基础设施的建设上,虽然我国在“十五”期间取得了很大成就,为农村提供信息服务的电话网、广播电视网和互联网覆盖面不断扩大,但由于各部门、各网络之间信息相互封锁,严重影响了投资效能。例如广播电视网络不能传送互联网信息、互联网不能传送电话信息、电信网络不能传送电视信号等,这种分裂、分割局面,主要是人为因素而非技术原因,造成了国家大量资源的浪费。中国的农村信息化建设,必须打破这种壁垒,实现多个网络的融合,实现一体化的网络。目前从技术上讲,三网融合已经有比较成熟的技术方案和技术条件。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光纤成本急剧下降,甚至比铜线还要便宜;此外各种无线的接入方案也日益成熟,性能和成本在实现农村的宽带接入上也非常有优势,这都为农村信息基础设施的跨越式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专家认为,解决农村的通信、信息化问题,需要依靠先进的技术手段,实现跨越式的发展。在解决农村信息网络设施的问题上,要想避免重复建设,就需要抓住信息技术日趋成熟的机遇,一步到位地建设综合化的光纤接入网,实现三网合一,从而达到最经济高效推进农业信息化的目的。3.文化程度低 购买能力弱 农民需要简易化终端解决农村信息化“最后一公里”问题,特别是“最后一公里”的末端,要考虑中国农民“三低”的特殊性,即“低组织化程度、低文化程度、低经济承受能力”。这就决定了信息终端要多样化、“傻瓜化”,满足“易学、经济、双向、可靠”等条件。根据我们对四川、河南近千户农民的抽样调查显示,目前农民使用电子信息终端如电脑、信息机、手机终端等的主要障碍,是现有终端价格太高、信息费用太高和缺乏适合农民的终端(见图2)。同时,根据调查显示,针对农民需求开发适合的农业信息终端。农民对信息终端的要求一是操作简单,占7547;二是价钱便宜,占6375;三是功能多,可以向外发布信息占6208。此外还包括携带方便,结实耐用等(见图3)。操作简单是农民对信息终端的最基本需求。别说农民,除了专业人士,高科技的产品让大多人有种望而生畏的感觉,最怕的就是操作、使用复杂。农民的文化程度低,接受新事物的能力也比较差,如果终端操作太复杂,就很难让农民接受。在针对农民信息终端的设计上,要第一位考虑“傻瓜化”的操作,人性化的操作界面和流程。由于受到经济能力的制约,大多数农民还很看重终端的价格。其中对于信息终端的价格要求,据调查显示,选择600元以内的占到7916,超过1000元以上的仅占6(见图4)。要想有满足农民好用、便宜、耐用等功能的信息终端,必须有IT厂家、电信运营商的支持。去年年中,由清华同方、红旗、书生等16家IT企业参与设计开发、专门面向“三农”的首款品牌电脑“长风农村版PC”在北京上市。据介绍,这种电脑设计理念,不是终端机的低能化,而是强调农村PC概念的核心是要有满足农民需求的应用系统。因此,长风农村PC中分量最重的是46套软件,特别是8套为京郊农民量身定制的应用系统,包括北京农科院农业技术宝典、中讯雄风农业专家系统、圣约达农民技能培训系统等。且两款不同配置的电脑价格都在3000元以下。市场效果如何还在观察中,总之,IT厂商的参与,对农村信息化是一种推动。移动运营商手机终端的定制,这两年也逐渐成为一种流行。去年,中国联通曾经定制过一批超低端“如意手机”,很多都是投放农村市场的。陕西联通目前针对“电子农务”的农民用户,推出了价格低廉、附带有各类农业信息的“电子农务”专用手机。通过大规模定制和捆绑销售等营销手段,可以有效降低信息终端成本,能够有效刺激农民购买使用信息终端。如果要依靠计算机家家户户普及、人人会用来实现信息化,这个路途相当遥远。即使PC机降到3000元以下,依然远远超过大多数农民的价格承受能力。此外,PC机的易操作性将成为大多数人上网的一道门槛,复杂的操作、不稳定的系统,使许多城里的非专业人士都望而却步,更别提文化素质不高的农民,更难以玩转先进的PC终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