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言文字学专业论文)《说文广义》“借为”研究.pdf_第1页
(汉语言文字学专业论文)《说文广义》“借为”研究.pdf_第2页
(汉语言文字学专业论文)《说文广义》“借为”研究.pdf_第3页
(汉语言文字学专业论文)《说文广义》“借为”研究.pdf_第4页
(汉语言文字学专业论文)《说文广义》“借为”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汉语言文字学专业论文)《说文广义》“借为”研究.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要 说文广义是王夫之小学方面的著作。书的主旨在于阐明文字的正确书写, 反对古人和当时人( 重点在于当时人) 的书写失误。全书以六书为准则,先解说 说文文字的本义,再解释从本义转为某一义,或转为若干义。而系联本义和 其他诸义( 本文称之为“借为义 ) 的多为“借为”。“借为”是一个常见的训 诂术语,在说文广义中还有“借为”、“为”、“又、“转借为”、“转为 等变化形式。本文以“借为”为切入点,全面考察了书中使用“借为”的字例, 发现“借为”既具有文字假借功能,又具有词义引申功能,是一个多功能,性质 模糊的训诂术语。同时,还肯定了其训诂成就,并就其中存在的一些训诂失误进 行了辨析。 除引言和结语外,本文分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介绍“借为 的表现形式、分 布情况及训诂条例。第二部分分析归纳说文广义“借为”的功能、性质。第 三部分介绍说文广义“借为 所取得的训诂成绩。第四部分则指出了说文 广义“借为”在理论与实践两个方面存在的失误。 关键词:说文广义;借为;词义引申;借为义 a b s t r a c t s h u o w e n g u a n g y i ( 说文广义) i so n eo fw a n g f u z h i sl i t e r a t u r et o t h es t u d yo fs h u o w e n j i e z ii nl i n g u i s t i c sa n dp h i l o l o g y t h es u b j e c to ft h i s b o o ki st o c l a r i f yt h el i t e r a lw r i t i n g ,a n dt o r e c t i f yt h ee r r o r so ft h e a n c i e n t sa n dt h e c o n t e m p o r a r yp e r s o n i n w r i t i n g ( e s p e c i a l l y t h e c o n t e m p o r a r yp e r s o n ) t h eb o o kt a k e sl i u s h ua ss t a n d a r d ,a n de x p l a i nh o w t ot u mi n t oo n eo ft h el e x i c a lm e a n i n gf r o mt h e o r i g i n a lm e a n i n g so ft h e w o r d st h e n t h e r ei sat e r m i n o l o g y j i e w e i i nt h i sb o o kw h i c hl i m ( st h e o r i g i n a lm e a n i n g sa n dt h eo t h e rm e a n i n g s j i e w e i i sa n e x e g e c t i c a l t e r m i n o l o g yi nc o m m o nu s e i th a sf i v ek i n d so fv a r i e t yf o r m si n s h u ow e n g u a n g y i ,s u c h a s j e w e i ,w e i ,y o u , z h u a n j i e w e i , z h u a n w e i w et a k e j i e w e z 吩a s b r e a k t h r o u g hp o i n ta tt h et i m eo f s t u d y i n ge x e g e c t i c a lt e r m i n o l o g y , a n do b s e r v e sa n ds t u d i e st h ee x a m p l e o f j e w e i ”i nt h i sb o o ki na no v e r a l lw a y w ed i s c o v et h a tc 坍p w p f ,h a s t h ef u n c t i o no f e x t e n d i n gt h em e a n i n ga n db o r r o w i n gt h ew o r d i ti sad i m e x e g e c t i c a lt e r m i n o l o g yw i t hm u l t i p l ei m p l i c a t i o n sa n df u n c t i o n si n s h u ow e n g u a n g y i a tt h e s a m et i m e ,t h ea u t h o r a c k n o w l e d g e s i t s e x e g e c t i c a ls u c c e s s e so f j i e w e i ”,a n da n a l y s e sa n dd i s t i n g u i s h st h e e x i s t i n gd e m e r i t s e x c e p tt h ef o r e w o r da n dt h ee n d i n g ,t h et h e s i si sc o m p o s e do ff o u r p a r t s f i r s t ,i ti n t r o d u c e s j i e w e i f o r m so fe x p r e s s i o nd i s t r i b u t e d c o n d i t i o n sa n de x e g e c t i c a l r u l e s s e c o n d l y ,i ta n a l y s e sa n di n d u c e s j i e w e i ”f u n c t i o na n dn a t u r e t h i r d l y , i ti n t r o d u c e si t s e x e g e c t i c a l s u c c e s s e so f j i e w e i l a s t l y , i tp o i n t so u tt h ee x i s t i n gd e m e r i t si nt h e o r y a n d p r a c t i c e k e yw o r d s :s h u ow e n g u a n g y i ;j i e w e i ;m e a n i n ge x t e n s i o n ;t h e m e a n i n gl i n k e db y j i e w e i l v 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我个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 的研究成果。论文中除了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不包含其他人或其他机 构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其他同志对本研究的启发和所做的贡献均已在 论文中作了明确的声明并表示了谢意。 研究生签名:抛浅 学位论文使用授权声明 日期:淤妨叫o t 讼 本人完全了解浙江师范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学校有权 保留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文档,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可以采用影印、缩 印或扫描等手段保存、汇编学位论文。同意浙江师范大学可以用不同方式在不同 媒体上发表、传播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遵守此协议。 研究生签名:如陇 聊虢龌) 吼斌专硼1 盼 c 队苍) 浙江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引言 一、王夫之和说文广义 说文解字为东汉许慎所撰,是我国,也是世界上第一部字典。说文共 收字9 3 5 3 个,根据“六书”的理论,对其形、音、义进行注释。通过对字形的 分析,使得我们能够比较有把握地确定汉字的本义,进而分析其引申义。这对研 究文字学、词汇学、词典学以及释读古代文献,从而研究古代文学、历史、哲学 等,都有重要作用。因此说文在我国学术史上有着非常崇高的地位,自它问 世以来,历代对其研究工作,不绝如缕,至清代蔚为大观。 其中,唐中期李阳冰对说文进行过刊定。南唐徐铉、徐锴兄弟二人对说 文进行了整理,说文解字系传就是徐锴系统研究说文的杰作。宋元时 期,郑樵、戴侗等人的“六书”之学,摆脱说文分部的束缚,专就“六书” 进行研究,开辟了文字学研究的新领域。清代最著名的说文研究者,就是当 时的“说文四大家 :段玉裁、桂馥、王筠、朱骏声。乾嘉之时,说文研 究蔚成风气。然而开乾嘉风气之先河者,确有明末清初的王夫之及其说文广义。 王夫之,字而农,号姜斋,别号壶子,壶道人,武夷先生牧竖,船山遗老, 姜斋老人,卖姜翁等,世号船山先生。湖南衡阳人。生于明万历四十年己未( 公 元1 6 1 9 年) ,卒于清康熙三十一年壬申( 公元1 6 9 2 年) 。是我国历史上一位杰出 的唯物主义思想家,爱国主义者。王夫之著作等身,有春秋世论、春秋家论、 四书笺解、说文广义、张子正蒙注、恩问录、庄子通、楚辞通释 等,传世的共达九十五种,三百八十余卷。 说文广义三卷,现在能见到的只有两种版本,即清同治四年( 公元1 8 6 5 年) 的金陵书局船山遗书本和民国二十二年( 公元1 9 3 3 年) 的太平洋书店 船山遗书本。但根据王夫之的儿子,王敌的大行府君行述,则本书为四 卷。按照说文广义发例:本书“一以集韵为序,始于东,终于甲。 但 现在的书是从“巨 开始的,而且书中字条的排列,也有顺序颠倒和漏失的情况。 因此可以怀疑本书并不完整。我们所用的版本,是以金陵本为底本,参校太平洋 本的异文,由岳麓书社出版的船山全书第九册( 说文广义) 。 。王夫之说文广义见:船山全书第九册 m 】湖南:岳麓书社1 9 8 9 :5 5 本文有关说文广义引文所注页 码均依此版 1 浙江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说文广义是王夫之关于小学的著作。书的主旨在于,阐明文字的正确书 写,反对古人和当时人( 重点在于当时人) 的书写失误。全书以六书为准则,先 解说说文文字的本义,再解释从本义转为某义,或转为若干义。这样就补 充和拓宽了说文释义,也因此命名为说文广义。王夫之是从词义的引申 和假借中来纠正时人的书法之弊的,因此说文广义中解说词的引申义和假借 义部分就很有价值。 二、说文广义的研究现状 说文广义在衡阳的地方志中早有著录。清乾隆二十八年清泉县志艺 文志中列于经部,嘉庆二十五年衡阳县志卷三十七典籍中列于子部。从 成书,到正式刻印( 1 8 6 5 年之金陵本) ,再到现在,共三百多年的时间。其间, 很少有人提及说文广义,对它的研究和评价更是一片空白。只是到了最近这 二十年,才逐渐有学者关注王夫之的小学研究,关注他的说文广义。目前对 说文广义进行全面介绍、评价和研究的大约有八篇文章:点校说明 ,( 说 文广义) 试评 ,略论( 说文广义) 固,读王船山( 说文广义 书后 ,( 说 文广义) 的不足之处,王夫之( 说文广义) 在汉语词义研究理论上的贡献 o ,清代( 说文) 研究的开山之作王夫之( 说文广义) 述评,王夫之的 ( 说文广义) 。 总观上面八篇研究说文广义的文章,可以从中归纳出几个特点: ( 一) 具有述评性质。作者本着让更多的人知道和了解说文广义的原则,从 字形、词义和文化等多个方面对它进行了介绍。并且还对王夫之在语言文字学研 究上所做出的贡献进行了公允的评价,指出了说文广义产生于“明末士子困 于时文空疏无学不识字 的特定背景,肯定了它虽然“精深似不及乾嘉小学 , 但“其筚路蓝缕开山之功自不可抹煞,为一部有相当价值的好书。 ( 二) 缺乏 系统性。这是指语言研究的角度。由于专注于对说文广义的介绍和评价,作 囝杨降编校后记见:王夫之说文广义 m 】湖南:岳麓书社1 9 8 9 :4 1 3 国章第德点校说明见:王夫之i | ;毛文r - k m 湖南:岳麓书社1 9 8 9 :4 0 3 梅季说文广义试评明船山学报1 9 8 4 ( 2 ) :1 0 2 王术加略论说文广义叨船山学报1 9 8 4 ( 2 ) :1 1 0 何泽翰读王船山说文广义书后啊船山学报1 9 8 5 ( i ) :6 6 梅季说文广义的不足之处叨船山学报1 9 8 6 ( 1 ) :9 5 。方平权王夫之说文广义在汉语词义研究理论上的贡献 j 湛江师范学院学报2 0 0 3 ( 5 ) :1 0 廖以厚黄建荣清代说文研究的开山之作王夫之说文广义述评明东华理工学院学报2 0 0 5 ( 4 ) :3 4 4 画方平权王夫之的说文广义明古汉语研究2 0 0 6 ( 4 ) :7 0 谨童第德点校说明见:王夫之说文广义 m 】湖南:岳簏书社1 9 8 9 :4 1 1 2 浙江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者不可避免地忽视了对某一方面( 词义、字形的演变等) 进行详尽的归纳和系统 的研究。例如王夫之( 说文广义) 在汉语词义研究理论上的贡献,看上去是 要对说文广义的词义研究理论进行分析,而实际上除了有“词义之间体用关 系”之外,更多的是在介绍和归纳词形变化的原因,以及探讨词义和文化的关系 等。( 三) 缺乏历史观点。说文的研究由来已久,对每个字的解释,特别是引 申和假借义的说解,不是王夫之的创造。因此我们研究说文广义需要用历史 的眼光,对具体某一方面( 词义引申) 进行地历史地研究和考察。只有这样,方 能发现这些字( 词) 经过长时间演变后发生了哪些变化,变化有哪些规律,王夫 之在说文研究中有哪些成绩。 三、说文广义的训诘特色 说文广义内容丰富,在训诂方面的特色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 一) 反对书法之弊,强调文字正确书写。王夫之以“六书 为准则;解说 说文解字各字( 词) 的本义、假借义和弓1 申义。如果字形不能显示宗义,多 被斥为“不典 、“尤谬”、“非 、“与六书无关”、“非是”、“迷真”、“荒谬可哂有 如此者 等。例如: 裁,制衣也。借为断制、节减之辞,去其有余以合度也。转借为乍然未久之 称,谓初如此也。“裁 与“初,皆截布为衣之始。衣始于裁,终于缝,故乍尔 曰“裁”,终事日“龋缝”。俗别作“绕 ,非。( p 7 2 ) 说文广义中像这种分析很多,在发例中就提到: 唯临池之士求妍美者,如“休 下箸“一 ,“瞰”从“阜”“卓 之类,则 不可从。至吏胥市侩之类,“荤”作“准”,“骏”作“验”,及村塾蒙师撰圣、吴、 观、享等字,昔人如佩端集等书已为判斥,不待此之屑辨也。 ( 二) 反对不必要的一字多音。这在发例里就已有论述: 一字发为数音,其原起于训诂之师,欲学者辨同字异指、为体为用之别,而 恐其遗忘,乃以笔圈破,令作别音,而记其义之殊。若古人用字,义自博通,初 无差异。今为发明本义应尔,晓者自可曲喻,以省支离。( p 5 5 ) 王夫之认为,古代本是“一字一音”,本义及其相关的义就应该用同一个字 。王夫之说文广义 m 】湖南:岳麓书社1 9 8 9 :7 2 本文所引用关于广义的字条均在后面标注了页码 圆于夫之发例见:了i 夫之说让广义【m 】湖南:岳簏二弘礼19 8 9 :5 6 3 浙江师范大学硕:匕学位论文 记录,没有必要改变字的读音。而造成“一字发为数音 ,是因为“训诂之师”、 “塾师”。例如: 断,正音徒玩切,读如段,截也。借为丁玩切,读如锻。断断,断然决断, 截然不可复合也。或发上声读如短,已断也。“断之音锻,“已断 音短,因体 用而别,若此类众矣。其始本一字一音,义类自可相该。后之经师,欲令学者易 于分晓,加之分别,以体用分四声,如:风有“讽”音,道有“导”音、治有“稚” 之类,不可胜举。训多而离其本,亦文胜之敝。( p 1 0 2 ) ( 三) 在说文各字本义的基础上,详细地解说了各字( 词) 的引申义和 假借义。从汉代的实际来看,当时或者在此之前的人们用汉字记录语言,已经不 限于说文解字里的本义了。把字( 词) 的引申义、假借义连同本义放在一起, 考察它们同字形的关系,区分它们之间的联系,纠正古人和时人的失误,就成了 说文广义的主要内容。对此,发例中有详细论述: 十三经、诸子、史记、汉书皆在说文之先,而所有文字,说 文多缺,不知许氏何以如尔其略。篆所本无,则六书所取,无可考质。兹奉六 书为宗主,以广说文之义,诸不见说文者不及之。( p 5 5 ) 说文广义于各字下是先列说文本义,再列从本义借为某一义,或借 为若干义。王夫之在解说字( 词) 时,很多地方都用“借为”。例如: 骤病日疾,疾困日病。疾从矢,急也;病从丙,明也,病症明见,不易瘳也。 疾可憎,故借为憎恶之辞。疾猝起,故借为速也。病可忧,故借为忧不可释之辞。 病伤人不已,故借为害也。若称疾又称病者,言疾而至于病,危殆之辞。( p 3 7 9 ) 王夫之用“借为”把“疾 字的本义“骤病”和借为义“憎恶”、“速也 、 “忧愁 、“病害、伤害”、“快速”等联系在一起了。这就使得王氏对说文的 研究不只局限于说文解字本身,而是扩大到其他古书语言现象和当时人们所 使用的语言。因此,弄清“借为的含义对于我们正确理解古书,理清词义发展 的线索,评价说文广义在说文学”中的地位,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 拟选取“借为这一术语作为考察对象,试图全面分析“借为”在说文广义 中的含义以及王夫之运用“借为”的得失情况,由此窥见说文广义的训诂特 色。 僻为义布本文中指由“僻为”及其变化形式所系联的奉义以外的意义,包括引仲义和假件f 义。下同。 浙江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第一章说文广义“借为刀的训诂体例 一、“借为”的表现形式 “借为”是说文广义中常见的训诂术语。根据表述形式的不同,它又有 “借为”、“借为 、“为”、“又”、“转借为”、“转为”等五个小类。其中“为” “又”等两个术语,是用来系联借为义,并且紧接着“借为”而使用,因此看作 是“借为”“又借为”的省略;“转为”是“转借为”的省略形式,所指一样。本 文把这几种形式统称为、“借为”,而把“借为看作是最基本的表述形式,其余 几种是在“借为”的基础上省略、变化而成的,我们称之为变化形式。下面对这 两种形式分别举例说明: ( 一) 基本形式“借为” “借为”在说文广义中主要用于某字( 词) 的本义引申( 假借) 为某一 义或若干义,它的具体表述形式多种多样,有“借为”、“借为( 之) 字”、 如 “借为( 之) 义”、“借为之辞”、“借为之词”、“借为之名”、“借为i 一之 称”、“借为之 等。 “借为 是“借为”最为常见的表述方式,在说文广义中出现1 4 l 次。 例如: 敞,妙也。妙者,有“细 意,故又借为小也。细小者,殆于无,故又借为 无也。沉“敞妙 、“深敫”、“轻散”、“敫末”及“敫管仲”之类,皆宜作敫。加 “彳”作“微”,隐行也,如“微服 、“微行 、“隐微”、“微行( 音杭,小径也) 则作微。微与显对。春秋传称下士为“微者 ,与孟子谓富贵人为“显者 义通。( p 8 7 ) “借为( 之) 字”在说文广义中出现7 7 次。例如: 品,众庶也,从三口,犹古“众 字从三人也。众,庶类也,故借为“品类” 字。易“品物流行,庶类也;书“金三品”,三类也。类有不齐,而分别之, 故借为“程品 字;官品尊卑,人品贤不肖,皆从其类程之。俗谓吹洞箫为品, 则以萧有众口,任指敛放,庶几象形之旨,后世立言之近雅者。虽非本义,吾从 众可矣。( p 3 0 2 ) 浙江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借为之名”、“借为之称 在说文广义中出现1 5 次。例如: 尸,本训“隙”也。祭祀之尸,端居不言动,如陈设然,故以为名。因祭 之尸专居尊位,遂有专据、主持之义,如云“君不尸小事”是也。又以其无所 为而居尊,故借为无功居位之名,如云“尸位”、“尸禄”是也。若死者骸骼, 自作“尻”;或借用“尸字,省文。( p 6 6 ) 樨,幼禾也,从犀者,迟久而后长成也,借为童幼之称。俗或作“稚”,从 隹,于声、义两无所取。( p 1 2 4 ) “借为之辞 、“借为之词 在说文广义中出现8 7 次。例如: 泱,本训行流也,谓开堤放水使流也。河自坏陧亦日泱,若有泱之者也。借 为必然之辞,若决水使行,势无反转也。论囚日泱,速断无留狱也。又借为临终 告别之辞,自此不复相聚语,犹逝水之不留也。俗从言作“袂”,非。俗或从炎 作“决”,尤不成字。( p 2 0 0 ) 蠲,虫名,腐草所化。借为择治之词者,择菜者操去其小虫,故有捐恶从吉 之意。择去虫葳;则洁矣,故又为除也,洁也。( p 2 1 5 ) “借为( 之) 义( 意) 、“借为训 在说文广义中出现2 8 次。例如: 巨,本“规巨”之“巨 字。或作“榘”,今省作“矩”。其借为“大 义, 与“细”对者,字当作“钜”。钜,大刚也。刚过则庞然自大,故可借为“大” 训。然与“大 义微别:大与小对;钜,粗大也,与细对。( p 5 9 ) “借为之 在说文广义中出现了4 6 次。例如: 施,本训旗动貌。旗动而风飚之,有飘扬自得之象,故“施施”,自得貌也。 动旗所以命众,故借为“施命”、“施教 之施。旗动则大展,故借为“施张”之 施。有发扬麾散之义,故借为“施与”之施。俱如字读。或发“施与”为羊侍切 者,赘。若“迪行”之“迪”,从也从走,邪行也。借为草蔓邪延之辞,音移尔 切。经传作施,传写之讹。( p 2 3 7 ) ( 二) 变化形式“借为 、“为、“又”、“转借为 、“转为 “借为 是“借为”的变化形式,是把被训释字( 词) 放在“借为”的 中间,全书共3 个。例如: 缸,谏也,以正言相谏也。“逢”,告也,登进其言以上告也。借“麓”为“徵 恙”之义者,以上告君长,必有证据乃敢言也。转借为“病遥”字,以病见于外, 浙江师范火学硕士学位论文 可徵摅为生死。俗以“趣摅”为“赶”, “病磴”为“症”者,皆谬。( p 1 0 5 ) ( 另外有东、鬻字条) “为”和“又 是“借为”的省略形式。这两个术语出现的频率很高,我们 统计的原则是,前面必须出现“借为”,并且是承前面“借为”的意思,都是用 来系联借为义。“为”是“借为”的省略,全书出现了2 0 次。例如: 匡,本与“筐 同,方也。借为“匡郭”字,以匡之四隅必有栏柱,犹邑有 郭也。又为“匡正 之匡,以匡之为器,厝置安而盛物妥也。( p 1 2 9 ) “又是“又借为”的省略形式,全书出现1 次。例如: 楚,方书谓之牡荆,俗呼黄荆,其本丛生,故本训云:“木丛生者”。古以作 杖,扑有罪者,或用梗,或用荆,日夏楚。楚地多黄荆,故楚始入春秋日荆,后 曰楚,一也。胡氏, 峒m 荆- “- 以州举,非也。借为痛楚、苦楚者,以罪人受扑言之。又 楚楚,整齐之辞,以荆本丛生茂盛而齐也。谢胱诗“平楚正苍然”,正用此意。 ( p 1 5 2 ) “借为”的前面可以出现很多修饰语,象“故、又、唯、或 等,这些词的 意义各有不同,但王夫之并没有因此赋予“借为 新的意义和用法,只有“转借 为”的“转”例外。王夫之在发例对它的意义进行了界定:“有义无字,假 它字以通之日借,又从所假之义更借而它用日转,要之各有义焉。”也就是说, 必须是在借的基础上,才能用“转”,两者意义不同。因此,我们把“转借为 和“借为 单独列开。“转借为”在全书中出现了2 0 次,其中包括“转借又为”、 “转借”各1 次。例如: 特,牛也。祭牛必牡,故谓祭祀之牛日特。“格於艺祖,用特。 犹言用牛。 牛不备羊、豕而独荐,尊之至、敬之专也。故借为独出不群之辞,又通为专致无 待之义。转借为语助辞,与唯、但意同而加切,言大概虽尔,唯此一义独不然, 亦专用之意。( p 1 3 7 ) “转为”是“转借为”的省略形式,共出现2 2 次,例如: 荡,徒朗切,从水从。水出河内荡阴,所谓宕渠河也。借为广远之义者, 以荡水流于平原,入于广泽,其象浩淼也。转为动摇之辞者,水广远则波涛甚也。 或作“勤盗”者,非。涩,盟滁也。( p 1 8 9 ) 。见说文广义发例第5 6 页 浙江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二、“借为”的分布情况 ( 一) 统计范围 说文广义全书“借为”共出现4 6 0 次。这包括“借为 的各种省略、变 化形式。“借为”在全书中表现明显。但是其变化形式容易与其他不是说解词义 变化的词混淆,因此在统计“借为 变化形式数量的时候,我们遵循原则是:必 须是用于说解词义的变化,并且在前面说解某一个义项的时候已经出现了“( 转) 借为”,而且前后的说解紧密相连。这样的术语才可以统计在内。例如: 喜,本训六寸簿也,一曰纺喜。纺尊者,诗注所谓瓦也。今人谓陶甓日 尊,或从瓦作“瓢,或从石作“礴 ,皆俗笔增之。借为“毒谨”、“毒壹 字者, 以尊之为物,质而不文,重而固,块然自为坯而不杂也。转为“尊擅”云者,亦 坚据不柔顺之意。( p 3 2 3 ) 文中“借为”和“转为”分别说的是“喜 两个不同的意义“毒一 和“毒 擅 ,两者紧密相承。至于“以尊之为物”和“块然自为坯而不杂也”中的“为”, 不能认为是“借为”的省略形式,因为它们在文章中并不是用来说解词义演变的。 后者不属于本文讨论的对象,不列入统计范围。 ( - - ) 统计结果 “借为 在说文广义中具体分布情况,列表如下: 形式 借为 基本形式变化形式合计 卷数 借为借为为又转借为转为 、 卷一1 1 0161l l11 3 0 卷二1 7 619 4 1 32 0 3 卷三1 0 815581 2 7 总计3 9 432 012 02 24 6 0 三、“借为”的训诂条例 浙i 工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在说文广义中王夫之大量运用“借为”来解说词的假借义和引申义,其 中必定包含了一定的训诂条例,而掌握这些训诂条例是研究说文广义的一种 以简驭繁的方法。下面从两个方面来考察说文广义“借为”的训诂条例。 1 基本条例 说文广义是研究说文的著作,每个字都是先列出说文本义,再 列出从本义( 转) 借为某一义,或若干义。我们可以用一个公式把王氏使用“借 为 的基本条例清楚地表示出来。如: a ,本义为a ,借为b ( 又借为c ) 例如“错”字条: 错,本训金涂也。金涂者,以金屑涂物,若今时流金然。古诗“今错刀”,谓 涂金饰刀也。本训无“错镱”之义,而“缱 字训云:“错铜铁也。则以镱错铜 铁成屑,使平匀者。本音仓各切。四声随方言而转,或读仓故切,一也。史记 晁错音措,非有异义,语音转尔。错以平不平而去之,故借为“举错”字。错去 者,置之不用,故借为废置之辞。错置不用而置之以待用,故借为“错诸位”之 错。错以治物而平之,故借为“安错”之错。镱有龃龉,与金缄相拂戾,故借为 j “错谬”之错。缝之错金缄,一往一来,故易、乾、坤、坎、离、 大过、小过、中孚,阴往阳来,阳往阴来,为八错卦。一上一下曰综, 犹织者之综也,故屯、蒙以下二十八象成五十六卦为综。凡此诸义,去入 二声皆可通读。俗分“错置”、“举错安错”为去声,“错谬 “错综”为入声 者,强加分析,非音以义别也。( p 1 5 9 ) 另外,王氏特别注重本义和借为义之间的联系,几乎每次涉及词义演变的时 候,都会说明原因。结合前面的基本条例,共归纳出王氏说解词义演变的两种格 a 武: 第一种是“a ,本义为a ,( 因为) ,故借为b ” 第二种是“a ,本义为a ,借为b ,( 因为) ” 第一种格式如: 襄,衣博裾也。礼记谓礼之上服为“襄衣”;上服之裾宽博,以覆中衣。 上服,弁冕之服,以锡有功,故借为“褒贬”字,与“褫 同意。赏其功,则锡 以襄衣;罚其罪,则褫其命服。( p 7 3 ) 浙江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第二种格式如: 云,本古“霎”字,象罢气出岫回旋之形。借为所言之词者,以霎为出川之 气所自吐,而辞气之出有序者似之。“云 与“日虽可互用,而“日 者直述 其言也,“云 有咏叹抽绎其言之意,或约略所言之要,不尽如其所言之词也。 ( p 9 9 ) 2 补说条例 说文广义“借为”在系联字( 词) 的本义和引伸、假借诸义时,一般会用 段文字说明词义演变的原因。我们把这种在说明词义演变时所作的阐述称作补 说条例。在暂不讨论其补说正确与否的前提下,我们从音形义三个角度对这些补 说形式进行了分类。 2 1 直接由本义推求借义类 王氏认为字的本义和借为义之间是密切相连的,因此说文广义中在说解 词义时,一般是由本义直接推导出借为义。这也构成了补说形式的主要部分。例 如: 让,相责让也。从言从襄,襄,治也,以言相治也。借为“逊让 之让,谓 自责不逮,逊美于人,如日“孤不德”,“寡人不敏 ,皆自责以明让。( p 1 0 4 ) 漠,塞外流沙之名,从水从莫,似水而莫有水也。本训:一曰清也。盅漠、 淡漠,皆从莫会意;莫,定也,水定则盅淡也。借为茫不可见,又为了不相知与 之辞,羞借沙漠远不见人之意。( p 2 0 1 ) 厉,本训为旱石也,谓石无水而暴裂者,有热燥刚粗之象,故借为威猛之辞。 威以自持,则为君子之严毅;猛以犯物,则为独夫之暴虐。美恶不嫌同辞,皆取 象焉。( p 2 4 2 ) 2 2 “借音不借义 类 “借音不借义 、“音相近”、“与义无取”等是王氏对词的本义和借为义关系 的补充说明。这种补说形式一般用于因为通假而产生的借为义。例如: 甫,从用,从父省。男子以有用为美,故为男子之美称。子可以称父,天子 亦称某甫。借为大也,美也,皆言其用之美大也。又借为方也,始也,本无所取。 甫,方矩切,盖方字之转尔。( p 3 0 7 ) 爰,本训引也,与“援”同意。刑书称爰书者,引证佐以得情,引经律以定 l o 浙江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罪也。借为助语词,与于、日通用。爰、于、日,音相近,皆舒气之词,不必有 义。此于六书为谐声,而假借用之。( p 2 4 9 ) 诸,本训辨也。借为众辞,如诸侯、诸事之类,以分辨详列而言之,故又为 大凡之辞,辨以其类也。其借为语助辞,乃“之于”二字之合,或为“之乎二 字之合,与“之焉”为“旃”、“不可”为“叵”同。意紧语急,临文趋简,合二 字为一字,不必其意义之有取矣。( p 1 0 3 ) 2 3 省体、异体、讹体类 王氏在说解字的借为义的时候,会指出该义应该写作某字,指出其省体、异 体和讹体。这种补说形式有利于纠正字的错误写法,也有利于弄清某些词义的来 源。例如: 其,说文但有“箕”字。籀文作“其”。“其 即箕也,象形,音居之切。 别有“丌”字,亦音箕,下基也,荐物也。二字本无“旗”音。借为语助辞者, 宣用“丌 字。后人以“其 字字形茂美而借之,读之亦但当音箕也,本此而达 彼;“其”,本非地中之物,取置地上,以地为基而荐之,其为词也,指彼之在此 也。故即事而指之日“之”,指彼日“其”。如诗“子日何其? ”音基,自其 本音。“彼其之子”,自如字读,不当音“记”。( p 7 0 ) 丛,本逃丛之。借为“有”字者,以“有淼之呶从森丛丛,后人 省之,或作“丛”、或作“舞”,皆用半字,如今市井人书“银”作“艮”耳。近 世字书分“丛”、“亡”为二字,以“”为逃丛,“亡 为有亡。“亡”字不成字, 临池家解散书法,令整好易书耳。逃丛、有丛,何异之有? ( p 1 3 0 ) 渠,本沟渠之渠,从水从榘省,以井画沟渠,方折如榘也。借为语助辞,如 张仪传“宁渠能乎! 乃“遽”字传写之讹。至俗呼“彼 为渠,如释良价 偈“渠今正是我”,则唐以来方言,初不可晓。( p 1 7 2 ) 2 4 “与通用”类 “与相通”、“与通用”等是为了补充说明表示借为义的词同另外一个词, 意义有相通的地方。例如: 。 庚,本射簇之庚。以之为五等之爵名者,谓其为一国之所取正,若正鹄之设, 使人知所射也。借为语助词,与“维 通者,立于其前之辞,若射庚在心目之前, 而可指以有事也。( p 1 6 8 ) 浙江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予,本训推予也,谓推其所有以与人也。予者以其所有予人,夺者夺人之有, 皆有权力者之辞。上以施下,乃得言予;等辈相授,不可言予。通为嘉许之辞, 推美於人也,亦惟位尊德盛者奖臣( 予) 【子】,嘉后学,可云予耳。借为自称之 辞,与吾、我通。予者,推之自己、繇己及人之意,对人而言也。若不对人而自 称,则但称吾、我。其字但读如“舆 ,俗读自称之予为“余”音,非是。( p 2 2 8 ) 独,犬相见而斗也。犬不能容,故借为孤特无侣之辞,“老而无子日独”。不 言人不容之,而以己不能容人为义,君子辞也。唯己专之,而人不得与,故人所 不知,但己所觉日独。借为语转词,与但、惟、特通用,谓他皆不尔,惟此一义 孤异也。( p 2 4 5 ) 2 5 “与相对 “与意同 “与同义 类 这类形式,主要是用于补充说明借为义和另外一个常见词的意义之间的关 系,一般结合本义说解。例如: ,深度也。女在深屋之下则“安 ,女正位乎内也。借为“岂可 之辞, 与“宁? 同意,谓讵可安然如此也。“安往 ,何所往而安也;“安能 ,岂能之而 不待勉强也。求其所安而不得,故为诘词。( p 1 1 4 ) 亦,本与“掖”通,象人两掖。徐铉日:“今俗别作腋,非是。掖,以手持 人也,一日臂也,夜行而以手持其亦日掖。借为语助词,与“又”意近。又,手 也,亦,臂也,皆为然而此复然之词,或相仍也,或相匹也,盖以两手臂之在身, 彼此相侔而同用,取义既尔,字形亦然。( p 3 8 2 ) 2 6 其他类 这种补充说明没有明显的标志,主要用于印证借为义,以及说明该借为义读 音的变化。例如: 治,东莱水名。又为平治之治,从水从台( 音恰) 。台,安也,水得所治则 安。治水者,所以使水安流也。借为修事理之通辞,正音直之切。训诂家以“治 之 音平声,“既治”音去声,破碎使人易为晓记,初非本有二音。( p 1 7 1 ) 孑,无右臂也。借为“偏孤 之义,诗“靡有孑遗”,犹俗言无半个人尔。 ( p 2 4 8 ) 浙江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第二章说文广义“借为刀的功能及性质 一、“借为”的功能 一般来说,能够借用某个字去表示另外一个词,说明这两个词读音相同、 相近,意义相通。全面考察说文广义“借为所系联的词义后,我们发现, 本义和借为义之间具有引申和非引申两种关系。因此,“借为 在说文广义 中也就相应地具有了借声韵、借词义、借音义和借字形四种功能。 ( 一) 借声韵 “借声韵 是指字被借去表示与本义无关的词,借为义表示的词和本义表示 的词之间具有音同音近关系,而意义之间没有联系的情况。王夫之对“借为”的 理解也是如此,他在凡例中有定义:“有义无字,假它字以通之日借,又从 所假之义更借而它用日转,要之各有义焉。”这就是训诂学所说的“假借”,只是 他没有明确“借、转 的原因是两个字之间语音相同或者相近。 经典释文条例所引郑玄语:“其始书之也,仓卒无其字,或以音类比, 方假借为之,趣于近之而已。”许慎在说文解字序里给“假借 下的定义: “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话事,令长是也。 由此可以看出,早在汉代,“假 借 这一概念就有两种理解,一是许滇的“本无其字”的“六书假借”说,一是 郑玄的“仓卒无其字”的“以音类比 说。 到了清代后期,一些小学家注意到音义之间的关系,才始称“本无其字假借 为假借,而称“有本字假借”为通假,以示区别。如清代学者侯康, 他在说 文假借释例一书中说:“制字之假借,无其字而依话一字之声或事以当之,以 一字为二字者也。用字之假借,是既有此字,复有彼字,音义略同,因而通假。 这一划分在学界影响深远,时至今日,大部分学者在其著作或授课中皆采用这种 看法。 但是也有人持不同的看法,认为“本无其字”的假借和“本有其字”的通假 在本质上是一样的,没有区分的必要。例如,裘锡圭提出:“通假这个文字术 语出现的相当晚,到近代使用的人才多起来。过去一般文字学者所说的假借,都 。陆德明经典释文 m 】上海:上海吉籍出版社1 9 8 8 :2 0 3 。许慎说文解字f m 】北京:中华书局1 9 9 6 :1 3 4 囝侯康( 1 7 9 8 1 8 3 7 ) ,字君谟,广东番禺人,道光十五年举人,因病四十而卒。尽通诸经,尤深史学。 1 3 浙江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是把有本字的假借,即后来所谓通假包括在内的。 刘又辛、李茂康也认为: “把假借分为这样两类,实际上并无必要。从训诂学的角度看,只要知道某字是 不是假借字,是哪个词的假借字就行了,不必管它本无其字还是本有其字。 本文使用的“假借”概念,包括人们通常说的“本无其字 的假借和“本有 其字”的通假。因为我们认为,两者都是借音同或音近的字来表示正字的意义, 本质并没有什么区别。用这个理论考察说文广义中用“借为 系联的“借为 义”,我们发现有1 2 7 个是假借义。根据这1 2 7 个假借义产生原因的不同,将统 计的语料分成“声韵皆同、声近韵同、声同韵近、声韵皆近 四个类别。判断假 借义依据的是上古音,所用上古音来自郭锡良的汉字古音手腮,音变规律以 王力同源字论为准。 1 声韵皆同类 声韵皆同类是指说文广义“借为”所系联的“借为义”是因本字与假借 字音同( 声韵皆同) ,假借而来。共6 8 例,约占总数的5 6 2 。例如: 令,号令也。以言者谓之命,以简策符同者谓之令。从今省、从p ;冈令 不可留,今日奉符p ,郎今日行之也。借为“善”也者,君子出其言善,而后千 里应之。号令所仿戒,人莫不以为善。犹今上所答下日旨:旨,美也。令以使人, 故通为“使令”字。初无异义,自当如字读之,或发作“伶 音者,赘。( p 3 6 9 ) 按:令,本义为发出号令,说文p 部:“令,发号也。 “令 借为“善 义,实际上是与“灵”相通。 后汉书卷五十九张衡传:“鳖令殪而尸亡兮,取蜀禅而引世。 注: “鳖令,蜀王名也。令音灵”戴侗六书故:“令又借为令善之义,令入、令月 是也。 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凡令训善者,灵之假借字也。 朱骏声说文通 训定声:“令,假借为灵,实为良。令、灵、良皆双声。尔雅释诂:令, 善也。 令、灵,古音同在来母耕部,双声叠韵。 芒,草端也。草端微芒不可辨察,故借为芒芒无所知见之辞。俗有“茫 字, 为浩淼无际之貌,要亦即借芒字耳。渺茫,亦不可辨察也。俗又有“忙 字,从 心从亡,则亦“忘 字耳。遽而不及待者,必芒芒无所知见。而素无知见之人, 。裘锡圭文字学概要 m 商务印书馆。1 9 8 8 :1 0 6 1 0 7 圆刘又辛、李茂康训诂学新论 m 巴蜀书社1 9 8 3 :1 3 6 1 4 浙江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临事必迫遽,则“芒迫”、“荒芒”亦但当作芒。“荒芒”荒字,俗作慌,亦非。 ( p 2 5 6 ) 按:芒,本义为草的末端,说文舯部:“芒,舯赢也。 王氏所说“借为 芒芒无所知见之辞”,可以看作两个义项“水宽广貌”和“蒙昧无知貌”,而它们 都因“芒”假借为“茫”字而来。 诗商颂长发:“洪水芒芒,禹敖下土方,外大国是疆。 传:“芒芒, 大貌。 御览五- - j k 弓i 作“洪水茫茫”。左传襄公四年:“芒芒禹迹,画为 九州。 淮南子傲真:“其道芒芒昧昧然。 注:“芒芒,广大之貌。 庄子齐 物论:“人之生,固若是芒乎? 其我独芒,而人亦有不芒者乎? 释文:“芒, 芒然不晓识之貌。”史- 记卷一一七司马相如列传:“于是酒中乐酣,天子芒 然而思,似若有亡。”汉书作“茫然 。定声:芒,假借为危,即今茫字。 芒、茫,古音同属明母阳部,双声叠韵。 蒸,本训析麻中干也。麻干更无他用,仅可供炊,故通谓薪之小者为蒸,从 舯从熏,草之可供蒸炊者也。借为众词,蒸蒸,繁多也,如小薪之丛积也r :入湘 之水名蒸者,水侧小木丛杂生焉,故名。若“蒸嬉”之“蒸”,初不从帅。通为 冬祭之名,蒸气盛上达也,冬祭物盛,上达冥漠,故日燕。上淫日蒸,亦以热湿 , 之气上达而言。俗概加卅者,非。( p 2 5 6 ) 按:蒸,本义为麻秸,说文卅部:“蒸,析麻中翰也。 “众多 是煮的 引申义,蒸假借为熏。 国语周语上:“立我蒸民,莫匪尔极。”诗周颂思文作“熏民”。 孟子告子上:“诗日天生蒸民,有物有则。民之秉彝,好事懿德。一 今诗大雅荡作“蒸民 。史记卷十孝文本纪:“朕闻之,天生蒸民, 为之置君以养治之。”定声:“蒸,假借为蒸。 蒸、蒸,古音章母蒸部,双声 叠韵。 2 声同韵近类 声同韵近类是指说文广义“借为”所系联的“借为义”是因本字与假借 字音近( 声同韵近) ,假借而来。共1 6 例,约占1 3 2 。例如: 业,本“捷业”之业,所以悬钟磬者。借为“功业 字者,以业为大版,建 设众乐而集其成也。又借为“业业敬慎”之词者,以业高出有龃龉,有居高而危 浙江师范大学硕= e 学位论文 之象。其“黹”字从辈、从巾,今写作“奖”,则训烦姨也,音蒲沃切,读如仆。 孟子“类羹而亟拜”也。业字本不从人,今文传写差讹。( p 3 5 5 ) 按:业,本义是悬挂钟磐的架子上作装饰用的木板,说文辈部:“业, 大版也,所吕饰悬钟鼓。”“业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